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487|回复: 0

[世界纵横] “一二三四五六”——中东问题的源与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5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一二三四五六”——中东问题的源与流
杨鸿玺


背景资料:

中东和平进程终将回归“以土地换和平”的轨道。目前沙龙及其继任者的单边政策顶多撑到2008年之后。因为巴勒斯坦人将进行不妥协的反抗,以色列单方继续占有大部分土地客观上将难以赢得安全。美国新政府将大幅度调整8年严重脱离轨道的巴以政策,国际社会已经见证到1993-2000年克林顿、拉宾、阿拉法特、佩雷斯等人缔造的光辉岁月。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1993-2000年的谈判模式和解决方式是解决巴以问题的最优范式。

以色列国内的民众不同时期有不同反应是非常正常的,要不然政治家或政客就没有民意借口了。民意常常是政客手中的牌,往往处于被利用的位置,因为民众往往易于忘却,往往重复同样的错误,往往被一些精明的政客所诱导利用,美国和以色列目前的情况同样非常典型。民众的心态往往在历史与现实,失望与希望之间不断回摆,这就给当政者很大的利用和施展空间。

--2006年1月题记。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冲。该地区充满传奇但又多灾多难。在这里,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本是有共同祖先的亲兄弟;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地。二战后,四次大规模中东战争都与该问题有关联,并给地区民众造成惨重损失和巨大创伤。中东和平进程绵延至今,但举步艰难。人们盼望和平早日降临,让这对远古时期曾是亲兄弟的两个民族重归于好,共建美好家园。
一个父母,两个兄弟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来自阿拉伯半岛上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该地的最早居民。公元前13世纪,来自爱琴海边上的腓力斯丁人也在沿海建立国家。在阿拉伯语中,巴勒斯坦人的祖先就是迦南人和腓力斯丁人。希伯来人是犹太人的祖先,也是古代闪族的支脉。约公元前18世纪,阿拉伯半岛上的游牧民族闪族的一支哈卑路人(意为游牧民)进行了一场大迁徙活动。迁徙由族长亚伯拉罕、其儿子以撒、孙子雅各率领。迁徙队伍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到达迦南即今天的巴勒斯坦。哈卑路人此时改名为 “希伯来人”(意为渡河)。途中,雅各因能与扮成陌生壮汉的天使搏斗并能取胜,因而改名为以色列(意为与天使搏斗的人)。到达迦南后,因与当地人的争斗加上天灾,希伯来人向埃及迁徙并在埃及繁衍400多年。

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人在摩西带领下回到巴勒斯坦,后在首领扫罗、大卫带领下并与迦南人和腓力斯丁人多次展开争斗,最后于公元前1004年建立了大卫王国(公元前1004-公元前965年)即希伯来王国。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公元前965年-公元前930年),王国进一步加强,并在耶路撒冷建立圣殿。所罗门死后公元前930年国家分裂为北方王国以色列和南方王国犹大,其中犹大王国建都耶路撒冷。前者于公元前722年被亚述人所灭。后者则于公元前 586年被巴比仑所灭,耶路撒冷和第一圣殿被摧毁。在波斯和古希腊统治时期(公元前538-公元前142年),犹太人两次返国并实行过不同程度的自治,在第一圣殿旧址上建造第二圣殿。公元前63年罗马人入侵(公元前63年-公元313年),犹太人曾于公元66年发动大起义,但被严厉镇压下去,耶路撒冷和第二圣殿被毁,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流亡欧美各国。公元622年,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与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16世纪奥斯曼帝国吞并巴勒斯坦,但并没有改变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属性。

欧洲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于19世纪末兴起,主张犹太人回到故土巴勒斯坦建立家园,随后许多犹太人开始移民巴勒斯坦。一战期间,英国从统治巴400多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手中接管了对巴的“委任统治权”。1917年,英国发表著名的《贝尔福宣言》,准许犹太人返回巴建立“犹太人之家”。二战期间,由于纳粹德国的屠犹政策,大批犹太人想方设法移居巴。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地区实行分治的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在该地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耶路撒冷市为国际城市。

实际,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闪族,数千年前双方是“亲兄弟”。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一份基因分析报告显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有共同祖先,有基因、历史和语言等多种基础,尤其他们之间的血缘联系源远流长。阿拉伯人在19世纪末对前来移居的少量犹太人友好相待,历史上的阿拉伯人也并未因宗教信仰差异而虐待待犹太人。人类学家依据科学依据复原勾勒的耶稣头骨,依然类似于今天的巴勒斯坦人,而不象欧洲人。近代和现代的积怨造成了犹太人把部分曾经的苦难加在巴勒斯坦人身上,这是有失公平和公正的。
三大宗教,集会圣城

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中部,面积只有158平方公里,人口约65万。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但有据可查的是迦南人耶布斯部族从阿拉伯半岛迁移至此,后来耶布斯城王麦基洗德在此建造了耶路撒冷城,并将它命名为“耶路撒利姆”。作为三大宗教的圣地,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已经超出了普通的领土范畴。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起源及传播都与耶路撒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各宗教与耶城关联密切,甚至有些宗教圣迹已有些难分彼此了,如著名的“神庙山”上有一块巨石,犹太教称它是亚伯拉罕杀长子以撒祭献上帝耶和华之地;基督教则称该处是上帝捏土造人的地方;伊斯兰教则称此石是先知穆罕默德由天使陪同登霄的踏脚石,穆斯林为此还于后来在此建筑了著名的萨赫莱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

犹太教的起源与发展。尊奉上帝耶和华为宇宙独一神的犹太教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早期定居在迦南地区的犹太人祖先希伯来人中盛行拜物教,但这些部落有一个共同的崇拜对象——主神耶和华。公元前1003年,大卫王国从耶布斯人手中夺得耶路撒冷城,定为王国首都和犹太民族的宗教中心。所罗门继位后,把耶和华树立为国民主要的崇拜偶像,并建造了第一圣殿和王宫,奠定了耶城作为犹太教中心的神圣地位。后来促使一神教观念形成的外因主要是外族的入侵和统治。巴比伦人攻陷耶城后,摧毁圣殿并驱逐了犹太人。波斯大帝居鲁士对犹太人较为宽容,他准许犹太神学家整理犹太教经典。于是,今天被称为“摩西五经”的犹太教经典《律法书》被整编出来,此时犹太教进入趋于成熟的阶段。罗马人镇压犹太人起义后,圣殿再次被毁,从此再未恢复。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徒心中的圣地。耶路撒冷充塞在犹太教先知者的预言中、信徒日常生活的祈祷里和世界各地的希伯来诗人的颂歌中。莫里亚山是圣殿一度矗立的地方;西墙(即哭墙)是圣殿迄今唯一残存的部分,它被犹太人视为信仰和团结的象征,千百年来常有不少犹太人在墙下哭泣或祈祷,以缅怀先人和追忆民族苦难,“哭墙”由此而得名;锡安山上的大卫陵墓和奥利弗山上世代安葬犹太人的古老墓地也深深铭记在犹太人心中。目前,数以百计的犹太教堂正在为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服务,这些教堂分别为犹太教各教派、各种族和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地区组织所认同。

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公元一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小亚细亚等地。原始基督教是从一个犹太教新宗派分化而来的,它认为耶酥是救世主。犹太人被流放世界各地后,当时同外族杂居的一部分犹太人,在犹太教神学基础上吸收了当时流行的天堂、地狱、灵魂不死等迷信观念和东方宗教的一些仪式,以及古希腊、古罗马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如忍耐、弃世、禁欲等,从而创立了早期基督教。由于罗马帝国看到基督教宣扬的对国家忠诚、对主人恭顺等教义有利于其统治,便开始对基督教加以利用。公元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进一步宣布基督教为国教。罗马统治者在耶路撒冷修建了许多基督教堂,从此,耶城很快变成一个基督教圣地。基督教徒认为,耶路撒冷是耶稣生活、布道、殉难和复活的地方。虽然基督教会强调的是作为天堂的耶路撒冷而不是世俗的耶路撒冷,但在《新约全书》上提到的一些关于耶稣业绩和经受磨难的地方,一直吸引着虔诚的信徒们前往瞻仰。在耶城内基督教圣地很多,如圣墓教堂、最后的晚餐遗址、苦路上的14个基督受难处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遗址等。应基督教各教派保护耶路撒冷基督教圣地的要求,早在19世纪耶路撒冷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时,就专门对这些圣地进行严格保护,规定“耶路撒冷基督教圣地维持现状”。这一规定在英国委任统治时期一直有效,如今以色列人也仍然遵守。

伊斯兰教的起源与发展。伊斯兰教产生于七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其创始人穆罕默德于公元570年出生在麦加。他早年经历曲折,十多年的商旅生涯使他接触到了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地区的社会情况,并逐渐熟悉了半岛的原始宗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情况,这为后来他的创教活动提供了条件。公元610年,穆罕默德以“先知”自命,创立并开始传播伊斯兰教(“伊斯兰”,阿拉伯语原意为“顺从、和平”)。他曾一度确定耶路撒冷为穆斯林朝拜方向,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公元638年,哈里发奥马尔率领的穆斯林军队攻占耶路撒冷后,伊斯兰教在此得到广泛传播。公元691年在圣殿山上修建了奥马尔清真寺,耶路撒冷遂成为哈里发的统治中心。从公元1072年到1948年以色列独立前,耶城先后多次被穆斯林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基督教徒等征服,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此期间占据统治地位。穆斯林视耶城为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的第三大圣地。阿拉伯人认为耶布斯人是其祖先,他们比犹太人更早生活在耶城。《古兰经》里提到耶路撒冷为 “遥远的地方”,先知穆罕默德一天晚上从麦加被带到耶城,从那里登上了七重天。这一天后来成为穆斯林的“登霄节”。

四次大战,怨恨弥漫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建立,但阿拉伯人坚决反对,此后阿以矛盾不断激化,并于1949、1956、1967和1973年相继发生四次大规模战争。通过战争,以不仅占领了联合国决议划分给阿拉伯人的土地,进而占领了西奈半岛(1982年归还埃及)、戈兰高地和黎巴嫩南部地区(1982年占领, 2000年5月撤出)和整个耶路撒冷市,近150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第一次中东战争。以建国翌日,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联合向其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军队4万多人,以只有3万人游击武装,没有正规军队。但以民众全力保护新生国家,出色的游击战也破坏了阿拉伯联军的统一作战,使其被迫各自为战,加之阿拉伯各国怀有抢占地盘的私心,致难以协调指挥。美国紧急建议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休战,苏联也不满阿拉伯国家的贸然进攻。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以在全世界犹太人的及时帮助下,迅速恢复战斗力,并组建了正规部队“以色列国防军”。阿拉伯国家于7月9日再次发起攻击,但以国防军已扩充到6万人以上,而且武器精良。以最终取得战争胜利。战后,以不仅夺回了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归它的领土,而且占领了大部分联合国划归巴勒斯坦人的领土,占领面积相当于巴总面积的80%。

第二次中东战争,也叫苏伊士运河战争。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开通以来,英国长期控制,巨额收益绝大部分落入英法垄断资本手中。1956年7月26 日,纳赛尔领导埃及革命胜利4周年之际,纳赛尔宣布回收运河主权,将其收归国有。英法于心不甘,恼羞成怒,秘密策划联合以色列,以武力夺回苏伊士运河控制权。战争于1956年10月底爆发,但美苏均强烈不满英法的举动。在巨大压力下,英法只好于11月6日宣布停火,并于12月从埃及全部撤军,以也退回到第一次中东战争停火线以前的位置。埃及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第三次中东战争,也叫“六•五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突然袭击。经过精心计算、侦察和准备,以军可供作战的196架飞机全部起飞,采用超低空飞行等高超技术,很快炸毁了埃及的近200架飞机。埃及失去制空权,以陆军放手进攻。战争打了六天就很快结束了,历史上也称“六日战争”。由于以的迷惑战术加上埃及等国军队的战略战术失误等原因,阿方损失惨重,损失飞机560多架,坦克820辆,伤亡6万人,40多万人逃离家园。以只损失61辆战车,伤亡3100多人。以夺取了加沙地带、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国土扩张三倍。196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242号决议,要求以从占领土地上撤军,但以拒不执行联合国的决议。以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以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对立加深,双方和平共处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第四次中东战争,也叫“十月战争”、“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萨达特上台后,深感以突然袭击的威力,也决定用同样的方式回击以。为了迷惑以,阿方成功施行了欺骗战术。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援下,向以发起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战争。埃及军队在战争中,横渡苏伊士运河,成功摧毁了以吹嘘的坚固防线——“巴列夫防线”。打头阵的埃及空军从30个机场同时出动240架飞机直扑对岸以军阵地,20分钟内摧毁了以军在西奈半岛90%以上的军事目标,埃及仅损失5架飞机。这一战果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队,前后击毁以军坦克和装甲车400余辆。叙军也一度打到以北部的重要淡水供应地——加利利湖。但以现任总理沙龙临危授命并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干,他带领一部分军队强攻并渡过苏伊士运河,指挥其部队继续挺进,截断了埃军与后方的联系,并打开了通往开罗的大门,一举赢得战争主动。同时,由于超级大国插手、美大力援助以等原因,阿方被迫在10月25日停战。阿方取得了部分胜利,但大部分被占领土仍然控制在以手中。1974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重申以应遵从242号决议,从占领土地上撤军,但以拒不执行决议。但第四次中东战争使阿以双方充分认识到,用战争手段消灭对方是不可能的,阿方领导人转向现实主义的想法,开始考虑与以和平共存的道路。以领导人也开始考虑采用放弃部分占领土地换取和平的念头。这为1979年3月埃以毅然决定正式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外交关系做出了重大铺垫。
需要指出的是,1982年,以色列为打击在黎巴嫩活动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根除其活动基地,调集大批军队对黎巴嫩发动大规模进攻,重创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使之离散到其他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占领黎巴嫩南部地区,并建立所谓“安全区”(联合国后通过425号决议,要求以色列从黎南部撤军, 20005年5月以色列巴拉克政府履行决议,从黎南部安全区撤军)史称黎巴嫩战争,也有人称其为“第五次中东战争”。但该次战争总体规模和涉及范围远小于前四次中东大战。

五轮和谈,步履艰难

埃以美戴维营会谈开启中东和谈先河。1978年8月,在美国总统卡特的直接参与下,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华盛顿附近的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就和平解决中东问题举行会谈。会谈后埃以双方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即戴维营协议。协议确认了解决中东问题的基础文件是安理会第242号决议。前者的主要内容包括:在5年过渡期内,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居民实行自治和成立自治政府,以负责安全;允许以在规定地方保留军队;5年内由埃、以、约同当地巴人民代表讨论决定这两个地方的归属问题等。后者规定:西奈主权归埃及,埃、以在 3个月内签署和约;在和约签署后的3~9个月内,以从西奈的部分地区撤出,埃以即建交;和约签署2~3年内,以完全撤出西奈等。协议签署后,以分期撤出西奈,埃以建交。但以立场顽固,致使《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未能实施。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反对戴维营协议,埃及一时陷入孤立,萨达特于1981年10遇刺身亡。
从马德里和谈到奥斯陆协议。1991年10月,在美苏主持下,阿以在马德里召开中东和会,后移师挪威首都奥斯陆进行了14轮秘密会谈。经过美国总统克林顿极力斡旋,1993年9月,巴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秘密达成了和解协议,即“奥斯陆协议”。为照顾美的斡旋作用,以总理拉宾同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在华盛顿签署《加沙和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规定巴在加沙和杰里科首先实行自治,巴以双方相互承认,这是和谈的重大突破。1994年5月5日,开始实行预期5年的巴自治。虽然“奥斯陆协议”只是为巴以全面和解勾勒了粗线框架,但它毕竟开启了和谈之路的新起点,之后的谈判气氛总体良好。巴以在1995年签署了实施“奥斯陆协议”第二阶段的“塔巴协议”,也称西岸和加沙地区过渡协议。但1995年11月,拉宾总理在巴以和谈的关键时刻遇刺身亡,中东和平进程遭受重挫。1996年6月大选中,立场强硬的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上台后,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僵持。

2000年美以巴戴维营会谈。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总理。他表示将致力于全面启动中东和平进程。同年9月,巴以签署《沙姆沙伊赫协议》,但协议内容未获落实。为推动和谈在关键时刻取得突破,2000年7月,临近结束任期的克林顿将以总理巴拉克和巴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召集到戴维营,试图效仿卡特总统,促成一揽子解决巴以问题。以准备作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让步,答应归还加沙地带全部和约旦河西岸96%的土地,其余4%也作出相应补偿。在此重要关头,埃及警告阿拉法特无权在耶路撒冷等涉及阿拉伯民族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独自作出决断,阿拉法特慑于警告,并寄望于以做出更大让步,最终未在协议上签字。会晤没有达成任何书面协议,但在会晤中,各方对耶城地位、巴难民回归、边界等几个重大问题进一步摸清了各自底线,有利于谈判的继续推进。正当谈判进入关键时刻,2000年9月28日,利库德集团领袖沙龙强行“参观”耶路撒冷的伊斯兰圣地,引发大规模流血冲突。2001年初布什和沙龙相继上台,中东和平进程转向。
有关“路线图”计划的和谈。2002年12月美、俄、欧和联合国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时,为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定稿。2003年4月,由美正式公布计划的内容。2003年6月4日,巴以美首脑在约旦的亚喀巴举行三方会晤,正式启动“路线图”计划。“路线图”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布之日至当年5月),巴以双方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进行全面政治改革;以方撤离2000年9月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定居点建设,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人民生活恢复正常。第二阶段(2003年6月至12月)为过渡期,重点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第三阶段,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并达成协议,建立巴勒斯坦国。巴以总理也曾多次举行双边会晤。但巴以之间发生的多次严重流血冲突使“路线图”计划搁浅。2004年,以努力推行“单边行动”计划,推行“定点清除”行动,巴内部也发生权力争斗。11月,阿拉法特去世后, 巴方权力交接基本顺利。

2001年以来的巴以最高首脑会晤。2005年1月,阿巴斯以高票赢得巴大选。2005年2月8日,在美幕后撮合下,在埃及和约旦的直接斡旋下,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与以总理沙龙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4年来的首次历史性会晤,双方达成停火协议,正式结束巴以暴力冲突。停火协议立即受到广泛欢迎,因为多数人充分意识到,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从2000年9月以来,已有1000多名以色列人和330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3月1日,支持巴改革的伦敦国际会议召开。6月,以巴首脑第二次举行会晤,但没有取得成果,双方都不愿妥协。
六类原因,掣肘和谈

涉及到难民回归、边界划分、耶路撒冷最终地位、定居点拆除、水资源分配等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巴以一贯归于缁铢必较,这些都是阻挡巴以和谈彻底突破的棘手硬伤。巴以双方和美国、阿拉伯世界等相关方面都存在强大的反对和牵制力量,受双方强硬势力影响,沙龙和阿巴斯都难以作出实质性妥协,巴以局势再度紧张的可能随时存在。
第一,边界划分和水资源分配。巴方坚持按照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要求以1967年战争以前的巴以边界线作为标准,要求以色列严格履行奥斯陆协议和“路线图”计划,单边计划只能是“路线图计划”和奥斯陆协议的一个进程和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而从沙龙的观点看,以色列至多希望顺利履行“单边行动计划”,即交还加沙全部和约旦河西岸50%左右的土地,比巴实际要求的领土要少一半左右。而回溯2000年戴维营谈判时,当时的以总理巴拉克曾答应出让约旦河西岸96%的土地,阿拉法特当时慑于国内压力和一些阿拉伯大国的反对而没有签字;而目前以已经通过隔离墙基本实际控制了“单边计划”划定的范围,造成了既成事实。所以说,目前沙龙答应的领土返还比例就更不可能使阿巴斯签字画押了,阿巴斯也一再表示不会比阿拉法特有更多的让步和妥协。另外,巴勒斯坦地区淡水贵如油,以极力在谈判中保障未来的淡水资源供应,而巴勒斯坦以及叙利亚都一直要求享有应有的淡水供应权利。

第二,巴难民回归问题。400多万巴难民的回归问题几乎一直是巴以和谈中不可逾越的关键所在。以惧怕巴难民回归被占领土后,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人口比例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因此坚持巴难民在所在国就地安置,以对其做出补偿,实际剥夺了其回归权。这是巴方所一直拒绝的。
第三,犹太人定居点问题。“单边行动计划”将撤出加沙地带的全部定居点以及约旦河西岸的部分次要定居点,但以不会撤出西岸地区的许多重要定居点,而是继续在约旦河西岸修建定居点让从加沙地带撤出来的犹太人居住,引起巴方强烈不满。
第四,耶路撒冷问题。该城作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宗教圣地,双方都有各自强硬立场。尽管该城市被以实际控制,但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一直要求获得其应得的领土和宗教权利。

第五,巴以内部都面临反对势力。巴内部的哈马斯等激进组织的斗争方式和策略有所改变,但其设定的民族解放目标不会有多大改变,它们今后继续袭击以的可能是随时存在的,而一旦袭击连续发生往往就破坏和谈,以多次要求巴方必须加强打击力度。以色列内阁和议会中同样有一股股强大的反和谈、反让步的政治派别和民众。联合政府中,犹太圣经联盟强烈反对对巴让步,利库德集团主张有条件谈判。议会中还存在移民党、沙斯党等许多反和派别。20多万定居者多数反对拆除定居点,且其活动能力非常大。沙龙本人也非常强硬,他谋求的和平必须有利于以既得利益和安全维护。但即便如此仍有以色列的极右翼分子扬言要杀害沙龙。

第六,外部因素影响存在局限。布什政府开始加大力度撮合巴以和谈,并承诺对巴进行大力财政援助。但美国这些举措是有条件的,要求巴方大力度推行民主改革、打击激进反以势力,美国袒以的政策不会根本改变。面对复杂的中东局势,布什政府今后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在多长时间内持续重视巴以问题还存在悬念。从表面上看,阿拉伯国家都对巴以局势紧张深表焦虑,但出于争取美援、显示本国在中东影响力等考虑,个别国家内心里并不愿该问题尽快彻底解决。近年来,欧洲和联合国在巴以问题上促和力度和影响越来越大,但其对巴以和谈施加的影响依然是有限的,美国也不容许其介入影响美国作用的发挥。

尽管巴以和谈还要面对无限风雨,但无论如何,人们盼望有关各方加大力度,切实采取实质举措,尽早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推动中东和平尽可能取得实质进展。

文章全文发表于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主编《国际资料信息》2005年11月。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27 06:15 , Processed in 0.058510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