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790|回复: 0

象形文字和拟声文字对文化的不同影响 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8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分析问题的角度可以很多,理论上可以有无限种。就说文字,在想象力丰富诗人和作家眼里,文字有时候和绘画以及音乐一样,被看作是一种造型艺术。中国传统审美理想中将和谐对称,均衡的东西视为美。比如在唐诗中每句的字数都一样,五个字或者七个字,这种整齐划一本身就传达一种理性美。在修辞上常用的排比句,和这个也是一个道理。
  唐诗的繁荣,一是因为在唐朝语汇的数量还不很丰富,表达必然使用简短的句子,当时所需要的表达的东西本身也不复杂,简短的句子本身就可以胜任。而另一个原因是汉字这种方块字给五言七言的诗的提供了在结构上也是就整齐的字数的可能。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造型和文字的造型有着一种内在联系。中国建筑基本要求是方方正正,而西方建筑大量应用圆拱尖顶。不论中国建筑还是西放建筑首先都要满足实用性,满足基本力学原理。而后在一些可人为改变的部分才表现出了各自建筑造型风格。而这个造型发展过程本身也很漫长,各自也都有一条自己发展的轨迹。
  在上海大连现在保留了很多具有典型西方特征的建筑,这说明建筑风格不是完全受地理环境制约,在中国造西方建筑完全具备可操作性。但地理环境对建筑材料的使用有比较大影响。因为地理环境造成了西方建筑多使用石材,而中国建筑多使用砖木。而材料对造型的影响也很大,和建筑的实用性一样成了建筑中不可变的因素之一。但是排除了这些因素之后,建筑造型中依然还有可变的人为影响。如果建筑的造型中没有人为可操作的那一部分,那么建筑是就不可以被成为造型艺术。所以被成为造型艺术,就要有被创造的空间。所以才有了探讨建筑造型和文字造型关系的可能。
  可以认定方块字和圆体字和建筑造型之间的关系不是空穴来风。那么究竟是建筑影响字,还是字影响了建筑,还是两者相互影响?造字过程中可变因素,和建筑可变因素不一样。一旦使用了方块字,或者圆体字,这个基本造型就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了,而建筑中可变的造型因素却随时可变。那么如果相信了文字造型和建筑造型的必然关系,那么就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的结论,文字的造型特征决定了建筑的造型特征。
  通过直觉我们发现了文字的造型和建筑造型的风格之间似乎存在一种联系,要是说这只是巧合,怕也说不通。而实际情况是我们无法找到其他理由来说明为什么在西方建筑中喜爱圆形,而在中国建筑中喜欢偏爱方形。文字的造型是唯一可以找到解释这一现象的线索。但两者之间却似乎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要说明这不是巧合,那么就要在两者之间建立一个逻辑关系。前面说了文字是一种造型艺术,建筑也是一种造型艺术。
  从美学原理来讲这个问题,第一美学原理是,人觉得人体是最美的。排除了性的影响,这里可以这样解释,人的审美理想,是建立在熟悉的可识别的信息之上,而人体是最熟悉的,所以会觉得人体最美。反之对不熟悉的陌生的东西,不会觉得美甚至觉得恐惧。这个原理在造型艺术上也适用,也是说方块字和圆体字,在造型上已经先入为主的左右了人的审美倾向,而这种审美理想又被无意识的应用进建筑。这解释看起来有点勉强。文字的使用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是最直接也最深刻。在绘画中我们依稀的也可以找到这方面的痕迹,西方绘画偏爱圆形,比如一些宗教人物画,头顶上总是套个圆形的光环。吉奥特在证明艺术力量时候的时候,就是徒手画了个圆,达芬奇的手稿中有一幅研究人体的绘画,人张开四肢恰巧是在一个圆里。而在中国的工笔画中,直线被最广泛的应用。虽然这些特征在绘画里表现不是很明显,但是我们直觉中可以感觉出,确实存在这样的一种倾向。也有理由相信这种倾向的原因就是因为文字的造型不同。因为这是唯一可以找到的理由。

  对于早已经习惯了使用圆体字的西方人,他们在看到中国字的时候未免会有些惊讶和疑问。这样古老的象形文字何以还在被如此广泛的使用?也许还会疑惑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使用象形文字是不是可以适应现代文化的需要?作为中国人自然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在西方人眼睛里,象形文字刻在石头上,无法辨认的古老文字。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文字发明,使用和发展中,中国使用象形文字到现在,则是合理的,一脉相承的。反而是西方何以没有将最早的象形文字发展下来,而是使用了圆体字有点奇怪。现在可以推断的是,西方文字是音标文字,也是说文字是建立在对口语的声音模仿上。而中国的口语则是建立在文字之上。

  罗赛塔碑是一块2000年前埃及的同时刻有,象形文字、阿拉伯草书、希腊文的石碑。学者们假设:这是同一篇文献的三种文字版本。而学者们关注这块石碑是为了通过这块石碑翻译出埃及的象形文字。但是从这块石碑上我们还可以推断得出一些其他结论。一是埃及象形文字消亡的原因。从这块石碑里当时三种文字被同时使用,也可以理解成是拟声语言和象形文字的一场遭遇战,拟声文字在竞争中消灭了象形文字。因为拟声文字传播效率比象形文字快很多。还有就是埃及象形文字的消亡也导致埃及文明的终结。埃及文明为什么中断一直是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这块石碑,现在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拟声语言在发展过程,不停的分化,派生出各种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这里的原因也明显,口语在发展中变化的速度比较快,而拟声的文字跟着口语变化。印欧语系的共同祖先是梵语,而仅仅欧洲语言系统分化出的语种就非常繁多。这种局面因为很简单就是拟声语言容易分化。反过来象形文字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口语跟着文字走,其分化的速度就很慢。一般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统一思想,这里一定有什么误解。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为了统一文字,所烧的书应该是因为文字不同而烧,而不应该是因为思想不同而烧。虽然象形文字也是可以分化的,但象形文字分化的要慢,统一起来所以也可以操作。在古代行政能力不是很强的情况下,统一文字所以具有可操作性,是因为这种分化还不是太远。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差别,相互具有可识别性。而口语由于是跟着文字走,即使各地方言差别很大,但受到共同的文字制约,一般就没有发展成独立的语种。而方言的差别也证明了口语变化的速度确实是快的。如果是使用拟声文字,则早已经发展成独立的语种。拟声语言系统的统一也有过尝试,就是世界语,但是结果是这种语言无法被广泛的推广使用。

  文字作用要比想象的作用要大很多。这里再来解释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资本主义诞生在西方?同样可以从语言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拟声语言由于其发展变化的速度快变化多样,实际是给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也就说路走的多了,尝试了各种可能性,而快速的找到了正确发展的模式。
  还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欧洲大陆所以现在成为一个个零散的小国,而东亚大陆却存在中国这样的一个统一的大国,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还是使用的语言不同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10 00:28 , Processed in 0.09272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