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739|回复: 5

姐妹们, 大家纪念一位 190 年出生的英国女性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4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洛特·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1816年~1855年),英国女小说家。

生平
1816年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她的家乡是哈沃斯(Haworth)。是勃朗特三姐妹中年龄最大的。上过教规严厉,生活条件恶劣的寄宿学校,后当过教师和家庭教师。由于生活窘迫和家庭教师的卑微境遇,使她的作品大多写贫苦的孤独,反抗和奋斗。

1847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简·爱》叙述了一个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奋斗孤女的故事。在小说中,简·爱是一个新型女性,她改写了英国传统女性温柔可爱、逆来顺受的形象。她出生贫苦,貌不惊人,但坚决反对压迫,屈辱的行为,始终捍卫自己Du-Li的人格。并最终以和宅邸主人罗切斯特爱情的美满结局表达出作者对于品质,思想,人与人的关系所展开的思考。这部小说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同时也代表了夏绿蒂·勃朗特作品的风格和方向。1849年的《雪尔莉》描写19世纪初爆发的工人破坏机器运动。但工人运动失败后,夏绿蒂的小说创作再也不涉足那样的重大事件。此后她又于1853年发表了颇含自传成分的《维耶特》,不算漂亮而又无依无靠的维耶特靠智慧和才能博得了人们的尊敬,但小说冲破了惯常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而用女主人公冲破困难罗网的胜利者身份结束。1855年出版的《教师》是位当女教师Du-Li谋生的少女艰辛又冷静地面对困难,最后与人喜结良缘。

不难看出,夏绿蒂的每一部作品(尤其是后期作品)都有自己的影子。她细腻而抒情的笔法和丰富的感情使她现实主义的作品带上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她本人的生活却不是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结局,夏绿蒂于1855年结婚,几个月后病逝,死时不满40岁。

主要作品    《简·爱》(1847) 《雪莉》(1849) 《维莱特》(1853) 《教师》(1857)。


夏洛特·勃朗特:mad: :mad: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4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三姐妹

:mad: :mad: :mad: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白朗宁和白朗宁夫人这样的夫妇诗人,有大仲马和小仲马这样的父子作家。然而,一家三姐妹同是才华横溢,文质优异的文学家,却是文学史上一种罕有的现象。如果说,太阳系的九星联珠,难得一见,那么,在1847年英国文坛上,三十一岁的夏洛蒂·勃朗特写出了《简·爱》,二十九岁的爱米莉·勃朗特写出了《呼啸山庄》,二十七岁的安妮·勃朗特写出了《安琪格雷》,三姐妹的作品联袂问世,则是文学史上的奇观了。

  一个天色阴霾,偶尔还飘来些凄风苦雨的早晨,我们驱车从利兹出发,驶过起伏的丘陵地带,向属于约克郡的小镇哈渥斯奔去。一踏上这块寒浸浸的三姐妹故乡,年轻时读《简·爱》的感受:教堂的阴冷,寄宿学校的瑟缩,人世间的冷漠,弱者无以诉求的悲哀,尽管相隔半个世纪之久,一下子涌了上来,我不知道这是否就是文学刻骨铭心的感染力?

  五十年来,我再未翻读过《简·爱》,但在这严酷,刻板,沉重,冰冷的氛围里,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在记忆中出现。能够勾起早年的印象,我想这就是真正的不朽了。哈渥斯是一个偏僻冷落的小镇,坐落在配尼荒原的边缘,其实,应该说是穷乡僻壤才对。在这里,同时出现三朵文学奇葩,究竟是一块什么样的文学土壤,正是我们一定要到哈渥斯的原因。

  陪同的英国朋友不无得意地说:“我是看了气象台的预报,作出这次安排。必须在这种可以说是英格兰很典型的多雾天气里,来到哈渥斯,才能理解勃朗特姐妹的生长环境,对她们的作品,才会有更贴切的体验。”

  在故居里,从悬挂的照片看,老勃朗特牧师,肯定是一位严肃的古板的神职人员。他的六个子女,除了两个夭折外,余下的,也都是短命早逝。这使我想起开车路过《呼啸山庄》里所描写的那种荒芜的原野时,那树木的枝杈,由于海风一年四季强劲地吹着,都朝着一个方向生长。因此,在这种恶劣的生长环境里,草木的花季非常短促,但一旦开放,却又非常炽烈,或许倒是她们姐妹命运的写照了。夏洛蒂活了三十九岁,爱米莉刚到三十岁就患肺结核病去世,而小妹妹安妮,二十八岁就离开人世。唯一结过婚的,就是夏洛蒂,但不幸的是,婚后九个月,自己并没有多少欢乐的一生便结束了。

  勃朗特牧师一家就住在他供职的派立兹教堂附近。从堆满楼上楼下十几个房间的家具杂物,特别从衣橱里的服装,餐厅里的陈设观察,她们家的日子应该说是相当清寒的。在楼上凭窗远望,便是那座古老的,长满了苔藓的,然而又是矮小的,粗陋的教堂。在教堂与她们住家之间的大块空旷地里,则是一片矗立着十字架和碑石的墓地。在这人鬼神共居的非常气氛里,连古树都不能直挺挺地生长,弯曲扭斜,何况终日锁居的三姐妹?

  在故居里陈列着的她们的手红,是那样精致小巧,令人赞叹;她们的手迹,娟秀文弱,纤细的笔触,落墨在纸上,近乎微雕的程度,让人惊讶。可以相信,这三位充满灵性的姐妹,实际是生存在自己心灵的天地里。她们作品中那些强烈的爱情,倔傲的男性,跌宕的故事和悲伤的历程,都是她们将现实与梦幻交织起来的意境。

  所以,在她们小说中那种凄凉的,压抑的,神秘的,乃至阴冷的文学质素,大概是和这古老的房屋、教堂、墓地的建筑群所造成的心灵压力分不开的;她们笔下的孤独无援感,从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压迫,对残暴,对恶劣环境的反抗之心,也是和清苦岁月里,笼罩在她们家庭的死亡阴影分不开的。正是这种幽闭紧锁的外部世界,才使得她们的幻想之翼,灵性之轮,形象之梦,智慧之花,于抑郁中升华,如地火之涌向天空,奇丽炫目。

  有壮阔的人生体验,自会产生震撼的文学,有激烈的搏击奋斗,必会出现时代的强音,有优美的风颂雅歌,当然也会谱出家弦户诵的美文。同样,有像三姐妹这样才华洋溢、体贴入微的纤细心灵,也必然会写成永远与读者共鸣的不朽之作。正如我们站在使姐妹们生出无限灵感的荒原之上,看到莽莽苍苍的浩瀚景象一样,文学应该这样不拘一格的多姿多彩,才能显示她鲜活旺盛的生命力。

  故居保存得非常之好,连那小教堂的钟声和枯枝上的鸦啼,也努力营造出昔日的光景,这也许并不需要太多的功夫;但是,看到足有几十平方公里方圆的荒原,刻意保持着当年原样,从不加以开发,仍旧是三姐妹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灌木林,荒草甸,斑驳的小径,乱蹿的雉兔,就不由得赞叹文物保护者用心之良苦。在这大片的丘陵荒原上,在这多雾季节里,铅灰色的云烟,斜掠来的雨丝,和灌脖子的冷风,我似乎听到了远远驶来的马车,和那三姐妹的细语……尽管一俣嗄旯去了,但真正的作家,像不死鸟一样,她和她的家乡,在人们心目中是永存的?

  当告别哈渥斯时,我们向这不起眼的地方致敬了,由于它为文学史贡献出三朵奇葩,这偏僻的小镇也被世人注目。于是,我想起中国文学史上那些辉煌的人物,他们之所以英名常存,魅力永恒,与他们家乡的山山水水,肯定有着特殊的得以产生不朽文学的关联。要是作为后人的我们,加以开发,必然会有许多文章可做,也会对中华文化的弘扬,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姐妹的故乡-----英国中部乡村Haworth哈渥斯图片-----

[ 本帖最后由 seinfeld 于 2006-11-14 06:3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4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简·爱》

    《简·爱》1847是一部自传成分很浓的小说,虽然书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女主人公以及其他许多人物的生活、环境,甚至许多生活细节,都是取自作者及其周围人的真实经验。作者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寄宿学校。在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的两个姐姐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在荒凉的约克郡山区度过了童年。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但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她曾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在姨母的资助下与艾米利一起去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然而由于没有人来就读,学校没能办成。但是她在意大利学习的经历激发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
 
    《简·爱》写于1846年,是夏洛蒂的第二部小说。她借一个出身寒微的年轻女子奋斗的经历,抒发了自己胸中的积愫,深深打动了当时的读者。小说于1847年秋以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随即在次年又相继两次再版。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由此进入英国著名小说家的行列。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 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的那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强烈地透露出她的爱情观。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出自强自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大胆地爱自己所爱,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所爱之人还有妻子的时候,又毅然离开她所留恋的人和地方。小说表达出的思想,即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至婚姻上独 立平等的思想,在当时不同凡响,对英国文坛也是一大震动。小说的虚构结尾,描写简爱获得一笔遗产,回到孤独无助的罗切斯特身边。这一情节虽然值得推敲,但是它显露出作者的理想—女性在经济、社会地位以及家庭中的独 立平等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移。




 
    在写作风格上,夏洛蒂也独树一帜。她文笔简洁而传神,质朴而生动,加之第一人称的叙述语言,使得小说贴近读者,贴近现实。同时,小说又体现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特点,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诗人的气质。作者在叙述中自然地使用了梦境、幻觉、预感和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小说的“自然”境界扑朔朦胧,情节扣人心弦。

[ 本帖最后由 seinfeld 于 2006-11-14 06:4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4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比恨更难宽恕 读《呼啸山庄》
     这是一个关于爱、恨的故事,这是一次魔鬼的复仇,这是一场跨越生死的激情,这是一段无法获得宽恕的人生。
     永远无法忘记第一次看《呼啸山庄》时的激动心情。
     作为一部英国古典文学名著,我理所当然的认为它和其它十九世纪初女作家的作品一样,充满温文尔雅的贵族气派,弥漫着浪漫温馨的庄园气息,带着典雅和小资品位,展示着俊男靓女的谈清说爱。这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情趣,传递着绅士和淑女理应准循的爱情原则。象奥斯丁,象夏洛蒂.勃郎特的作品,都是美好而幽雅,但或多或少,我觉得有那么一点乏味。
     可是,《呼啸山庄》却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或者说,它不仅超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观念和欣赏水平,即使在今天,评论家也将它作为蕴藏着无数谜团,出自天才之手的世纪经典。
     它完全不同于十九世纪初的大众文学,在《呼啸山庄》中,你看不到浪漫的品味和高尚的生活,看不到阳光、草坪、洋伞和咖啡,看不到值得效仿的得体举止,也无法领略英国贵族特有的典雅气质。相反,你只看到狂风肆虐下的荒凉原野,只看到因压迫和虐待导致的刻骨仇恨,只看到跨越生死、越天地的激情,只看到人性的撕裂、堕落和冰冻……?
     这就是《呼啸山庄》,爱和恨极端对立,又统一和谐;这就是《呼啸山庄》,象一把利剑,直接刺穿人性的本质。
     关于这样一部作品,可以领悟地实在是太多太多,但是,正如一名翻译家所言,许多人在看过第一遍后,就再也没有勇气看第二遍。我也是如此,每次阅读,都会害怕深陷激情而无法自拔,害怕被那源于生命、连死亡都无法宽恕的爱燃烧殆尽。
     这就是小说最奇特、最神秘、最激动人心的内核——爱与恨的纠缠反复。克厉夫和凯瑟琳的爱,爱到彼此的灵魂合二为一,感受彼此的痛苦和欢欣,承担彼此的灵魂和生命;克厉夫和凯瑟琳的恨,恨到宁愿死后也不得安宁,在彼此纠缠、彼此折磨中期待团聚。
     很难想象一个十九世纪终身未婚,保守、内向、沉默寡言的女性会写下如此惊世骇俗的爱情宣言。难怪自小说问世一来就倍受争议:在女作家活着的时候,恶评如潮、骂声不绝;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却被评论界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十部作品之一。
     小说之所以被不断争论的关键,就在于男主人公克厉夫的角色定位。这是一个内心阴暗狂野,耍尽手段报复世界的魔鬼。

     他从出场就是个被欧肖家收养的,没有来历的街边叫花子,在老主人去世后受到凯瑟琳兄长亨得利的长期虐待和压迫,性格扭曲变态,仇视人类,甚至仇视世界。在他得知深爱的凯瑟琳嫌弃他而选择嫁给富有贵族林顿后,愤然离家出走,三年后重返呼啸山庄,开始了邪恶的复仇计划。最终,他用龌龊卑鄙的手段毁灭了两个家族,用上一代的恩怨惩罚下一代的生活,在这片野风肆虐的平原上,把所有人的心冰封。

     用原著中一句话来形容克厉夫的人格最为贴切:“克厉夫先生他可是个人?如果是人,他可是疯了?如果不是,他可是个魔鬼?”

     为什么,为什么女作家要选择这样一个魔鬼作为第一男主角?又或者,她更多的是想挖掘一个人是如何从人变成魔鬼的过程?
     我更倾向于后者。

     克厉夫也曾经被鸥肖家的老主人疼爱过,也曾和凯瑟琳一起平等的读书、学习,生活得很快乐。可自从老主人去世后,他的生活权利就被完全剥夺,他过着被亨德利仇视,被任意打骂、处罚,猪狗不如的生活,唯一关心他的是凯瑟琳,唯一爱他的是凯瑟琳,唯一能安慰他狂燥、仇恨之心的也是凯瑟琳。她是他的朋友、爱人和偶像,是他为之生存的一切。可是,凯瑟琳却在选择婚姻时,选择了自己不爱的林顿,理由很简单:林顿年轻、英俊、善良而且富有。在那个灾难性的夜晚,克厉夫偷听到了凯瑟琳的自白:她喜欢林顿,但并不真心爱他;她全心全意爱着克厉夫,但却无法降低身份忍受贫穷。在那个夜晚,克厉夫没有听完凯瑟琳的所有表白,带着一颗破碎的心离开了这个无可留恋的伤心之地,他不知道凯瑟琳其后那段惊世骇俗的爱情宣言。但是,即使他知道了又能如何?他一无所有,除了被一场激情折磨的痛彻心肺,被一场绝望的爱撕裂得身心俱碎……。

     我们无法想象,克厉夫是带着怎样的心情离开呼啸山庄,我们只知道凯瑟琳在得知克厉夫出走后,精神崩溃、濒临死亡。于是,高尚、温柔、体贴、可亲的林顿日夜陪伴,帮她渡过了生命的难关。
     我们无法想象克厉夫在那出走的三年中经历过怎样的曲折和磨难,我们只知道当他衣着体面、气度不凡的回到呼啸山庄时,那个粗野悲惨、绝望心碎的克厉夫已经消失,现在的克厉夫带着刻骨的仇恨、带着处心积虑的复仇计划、带着血腥屠戮的罪恶快感回到了旧日的故居,他要把曾经的仇人、情敌一一逼上绝路,把对手的财产一步步占为己有。这绝不是基督山伯爵似的快意恩仇,这是来自地域幽冥的邪恶诅咒。

     克厉夫终于完成了从人到魔的蜕变,完成了人性的彻底扭曲和堕落。而这在这惨痛的变态过程中,是仇恨还是狂爱起了更大的作用呢?
     是爱,是对凯瑟琳发自灵魂的爱,是对凯瑟琳背叛爱、逃避爱的恨,把克厉夫从人折磨成了鬼。

     至今无法忘怀凯瑟琳大声宣称:“克厉夫是我快乐的源泉,是维系生命的灵魂,我就是克厉夫!”的迷乱和痴狂;至今无法忘记,在凯瑟琳死后,克厉夫用头猛撞大树,绝望的自语:“没有了生命,我如何活下去?失去了灵魂,我如何活下去啊?!”
     这是怎样的爱与恨?彼此纠缠、彼此折磨、彼此谋杀。凯瑟琳至死还对克厉夫当年的不辞而别耿耿于怀,对克厉夫为了复仇娶她人为妻怀恨在心。她折磨他,用明知残酷却伤透了心的冷言冷语刺激他、伤害他;克厉夫对凯瑟琳当年的背叛深恨不已,对凯瑟琳至今还怀疑他的深情而伤心绝望。他咒骂她,带着绝望、痛苦的火焰和泪水不肯宽恕她,甚至在她死后,诅咒她灵魂永无安宁,永远追随他、纠缠他、折磨他,直到他生命终结……。

     紧紧相拥无法分离的恋人,用彼此的泪水洗刷彼此的爱和恨,用刻薄绝情的话语刺伤彼此的心灵,用无法遏制的激情燃烧彼此的生命。
     这是怎样没有终结的爱和恨?在凯瑟琳死后十八年,克厉夫逼死了老情敌,占有了他所有的财产后,掘开凯瑟琳的坟墓去查看她的脸,当看到她安静地躺在坟墓中时,克厉夫深深感到一种安慰。在这十八年中,他无时无刻不被凯瑟琳的幽灵缠绕,他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她的气息,感觉到她近在咫尺,可是却无法触碰。他的神智被无时无刻地幻觉折磨,无法吃饭、安睡、劳作、生活,他怀疑她没有离开,她只是在故意和他捉秘藏……。直到他去打开她的坟墓,亲眼验证她躺在坟墓里为止。
     如果说克厉夫是魔鬼,那么凯瑟琳就是制造魔鬼的魔鬼。他不肯宽恕,她也无法原谅,用彼此的恨延续彼此的爱,用彼此的怨念维持彼此的思念,在这份异乎寻常的爱和激情Z-G同选择万劫不复……。

     这就是让所有读者陷入迷惘、激情和绝望的核心,这就是《呼啸山庄》在经过岁月洗礼后越来越灿烂的秘密。艾米莉.勃郎特完全不象是一个古典的英国淑女,她头脑中的狂热和野性,她笔下为爱疯颠、为爱游荡于人间的怨灵,更象是二十世纪现代作家笔下对人性的探讨。即使在今天,也很少会有一个作家选择克厉夫这样极端的角色作为男主人公。最奇特地是,艾米莉并没有让这个看上去十恶不赦的魔鬼受到末日惩罚。

     克厉夫终于在一个大雨滂沱、狂风肆虐的晚上死了,死在当年他和凯瑟琳一同被关禁闭的小屋中,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眼中保留着欣喜、兴奋的光彩……。所有的评论都对这样的结尾不可思义:这个不惜毁灭所有人的狂魔竟可以在死后获得安宁?竟可以在死时得与爱人永远团聚?!

     可是,我却非常感谢艾米莉,或许,她真得抓住了爱的精髓。

     由爱开始的恨应该以爱来终结,无法被宽恕的爱,只能永远延续下去,不管以何种方式,直至相爱的人获得解脱。克厉夫或许是该死的,是应该被惩罚的罪人,然而,他终其一生未能与凯瑟琳长相?P守,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天人永隔,难道不正是为他的爱与恨付出应有的代价,接受最残酷的惩罚吗?那种在孤独、恐惧和绝望中等待与幽灵会面的焦虑和期待就象一把钝刀,一刀刀削割他的灵魂、一点点侵蚀他的肉体,最终把他推向死亡。

     今天的读者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认知和开明观点,抛开虚假的道义教条和做作的品位情调,我们已经可以理解女作家为什么被称为超越时代的天才。她笔下的克厉夫在被所有人唾弃的同时,却从人性角度展现出奇特耀眼的光彩,永恒的爱和至深的恨赋予他独特的魅力,一种散发着狂野欲望、不受约束的个性魅力。正如小说开头所描写的荒野之树,它是扭曲变态的,却是最不加修饰、自然生成的。克厉夫的一切都是环境造成的,他就是那荒野之树,努力地生存,抗拒着狂风暴雨,在变成了这样的丑态之后,用丑恶对抗、报复这制造丑恶的严酷环境。

     一个遵循传统、保守道德规范的英国淑女,以如此独特、敏锐的视角揭示了人性,探讨了人性,理解了人性。在她的笔下,爱与恨以一种最本质、最自由的状态得到释放、延伸,她给我们看到了人性最美也是最丑的一面,让我们探寻到任何人内心都无法逃避的善与恶。

     暴风雪过后终将是万里晴空的清爽和平静,震撼过后留下深深的思索和无限的遐想。合上《呼啸山庄》,我只希望克厉夫和凯瑟琳在结束一代人的爱恨情仇后,在荒野间获得真正永恒的宁静……。

[ 本帖最后由 seinfeld 于 2006-11-14 06:5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头像被屏蔽

TA的专栏

发表于 2006-11-15 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头像被屏蔽

TA的专栏

发表于 2006-11-15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15 20:04 , Processed in 0.064138 second(s), 1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