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658|回复: 3

关于鸟的几个内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7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我科学家证实鸟类确由恐龙进化  

--------------------------------------------------------------------------------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香港媒体     发表时间:2006-04-22     浏览次数:257    字号:大  中  小
内容摘要 1999年06月29日  

  据香港媒体报道,近几年来,中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发现了大量一亿四千万年前长羽毛恐龙和原始鸟类化石,其中被命名为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鸟等长有羽毛的动物,都比德国的始祖鸟原始,打破了德国在早期鸟类化石方面的垄断地位。
  
  目前国际科学界一致认为,辽西这些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已基本解决了人类长期未决的鸟类起源之谜。
  
  季强博士及其同事于三年前在辽西发现了中华龙鸟化石。此后的研究表明,这种动物全长0.65米,身体上有很短的原始羽毛;头较大,牙齿粗壮锐利;尾极长,由五十四节尾椎骨组成;前肢短小,后肢长而粗壮。这种动物的骨胳结构具有明显的小型兽脚类恐龙的特点,但已发育了原始的羽毛,是一种从小型兽脚类恐龙向原始鸟类演化的过渡性动物。
  
  季强据此并结合其他一些早期鸟类化石特点提出,在兽脚类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中华龙鸟开始出现原始羽毛;原始祖鸟和尾羽鸟最早发育了翅膀和羽片为对称状的飞行羽毛;始祖鸟飞行羽毛的羽片已变为不对称类型;孔子鸟和长城鸟出现角质喙和尾综骨,飞羽很长。原始祖鸟和尾羽鸟为鸟类的开始,这类生物应称作“初鸟类”。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鸟类未必起源于恐龙  

--------------------------------------------------------------------------------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发表时间:2006-04-29     浏览次数:98    字号:大  中  小
内容摘要 June 29, 1999, 06:03 PM  


  鸟类是否起源于恐龙,100多年来,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今年6月17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侯连海教授宣布,他通过对新发现的一个孔子鸟类群——杜氏孔子鸟的研究证明:鸟类并非起源于恐龙。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侯连海教授和周忠和博士,同国际著名鸟类学家一起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对新发现的杜氏孔子鸟进行了描述:该新种的标本保存了完好的骨骼以及羽毛和角质喙,正型标本上还见有完整的眶后骨和鳞骨,这可能是已知保存最完美的中生代鸟类。新种的眶后骨大且与轭骨具有较宽的关节面,这一特征目前只发现于孔子鸟中,这也许会验证以前对始祖鸟也具有眶后骨的猜测;新种的鳞骨与眶后骨紧密相接,两者共同构成上下颞孔的分界,而这恰好是初龙类爬行动物的特征。孔子鸟同时具有现生鸟类的角质喙和初龙类的双颞孔,为早期鸟类形态特征的镶嵌演化型式提供了新的证据。
  
  侯教授指出,辽西地区丰富的化石蕴含,给地学界有关鸟类起源的争论增加了前所未有的资料。前不久我国青年恐龙专家徐星博士等发表了研究“意外北票龙”的结果,将形态奇特的镰刀龙视为鸟类的根源,再次认定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见本刊第66期)。侯教授对这一观点予以批驳。他认为,就迄今已发现的带“毛”恐龙而言,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类群,其共同特征仅仅是都具有带绒羽状的皮肤衍生物,它们基本的骨骼构造与鸟类相差甚远,这种现象只能是自然界趋同演化的结果,不能就此断言鸟类起源于恐龙。侯教授指出,关于绒羽状的皮肢衍生物,其性质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它们不像尾羽鸟那样有羽轴状构造,而且只发育于前肢和尾上。鸟类的羽毛虽然也是皮肤衍生物,但它的组成成分已与爬行动物的皮肤衍生物完全不同,其蛋白成分是一种特殊的角原蛋白。从化石的遗留物中提取出的蛋白成分证实,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再从孔子鸟类群已知的组成成员看,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也存在漏洞。除孔子鸟外,在辽西地区距今1亿4千万年前的晚侏罗世地层还发现了现生鸟类的祖先类型——辽宁鸟、始反鸟和最近发现的个体仅10厘米的娇小辽西鸟,形态如此复杂的原始鸟类,不可能源于同时代的恐龙类,只能将其起源推移至更早。由于孔子鸟所据有的双颞孔型头骨特征证明,鸟类与恐龙、蜥类、鳄类和有鳞类一样,均应起源于爬行动物中双弓型头骨最早的类型——2亿2百万年前的晚三迭世的初龙类。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科学家发现始祖鸟具备飞行能力的新证据  

--------------------------------------------------------------------------------

作者:王羽中     来源:新浪科技     发表时间:2006-07-04     浏览次数:121    字号:大  中  小
内容摘要 2004年8月11日  

     中国恐龙网  邱骥 悉尼编辑

     免责条款:本站所登录的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涉及学术争论均属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取向。

      新浪科技 王羽中 报道




  新浪科技讯 英国科研人员日前在对始祖鸟的大脑进行仔细研究时,发现了一些新的证据,这些证据有可能证明始祖鸟已经具备飞行能力。始祖鸟是目前已知的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鸟类,它生活在大约1.5亿年前,大小与乌鸦差不多。许多专家认为,始祖鸟具备奔跑和滑行能力,也有可能具备飞行能力。

  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部副部长安吉拉-米尔纳(Angela Milner)表示,“始祖鸟大脑叶的形状和图案与现代的飞行鸟类极为接近,这说明它们的大脑已经为飞行作好了准备。”米尔纳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他和他的同事利用CT扫描技术对一个始祖鸟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新组建了始祖鸟的脑壳,并从中推论出始祖鸟大脑的详细情况。米尔纳的研究成果将发表在周四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米尔纳称,现代鸟类负责视觉、平衡和飞行协调与控制的大脑叶在始祖鸟时代就已经扩大了。研究人员还发现,始终鸟的内耳结构与现代鸟类非常相象,内耳是鸟类掌握平衡的关键,内耳结构的相似性证明始祖鸟很可能已经具备了飞行能力。研究人员同时认为,始祖鸟的脑壳形状表明它还不能象现代鸟类那样自如地飞翔,其飞行的时间也远不如现代鸟类长,但它的确具备了飞行所需的能力,“一定已经能够在空气中控制自己的身体,而不是仅仅在地上扇扇翅膀。”

  业内专家认为,米尔纳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始祖鸟具备飞行能力的新证据,这是一个“真正重要的发现。”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美科学家撰文 甘肃鸟揭开现代鸟类起源之谜
作者:未知     来源:新华网     发表时间:2006-09-03     浏览次数: 22    字号:    
内容摘要 2006年6月26日
     免责条款:本站登录的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涉及学术争论均属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取向。      原始出处: 北京科技报 报道
甘肃鸟揭开现代鸟类起源之谜 发现甘肃鸟的化石现场 仕嗄窀丛? 甘肃鸟骨骼复原图    中美科学家《科学》杂志撰文:鸟类来自水生———    自1861年德国首次发现始祖鸟化石,鸟类起源成为生物学界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然而,现代鸟来源于哪里?此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是因为早期鸟类化石材料太少,除了屈指可数的“始祖鸟”化石之外,其他地区又没有重要的早期鸟类化石发现。即使找到的一些早期鸟类的完整化石,都是灭绝了的反鸟类的祖先。但最近在我国甘肃省发现的鸟类化石,被证明是另一支鸟类即今鸟类的祖始,从而证明了现代鸟类的起源———来自水生。此研究发表在6月16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甘肃省昌马县偏远湖床遗迹中,“甘肃鸟”被我科学家发现。    “甘肃鸟”是如何发现的?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尤海鲁,6月15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在甘肃省昌马县附近一处偏远的湖床遗迹中发现多枚保存完好的“甘肃鸟”化石。它们虽然无头,但骨骼较完整,未碎裂,有些还残存趾间蹼和其他软组织。他认为,湖泊的静态环境使这些化石尤其是软组织部分在页岩沉积中“非常漂亮地保存至今”。    其实,科学家早在1981年就发现了“甘肃鸟”化石,只是那时仅仅找到了鸟类的部分后腿化石。1983年,这里首次发现了一个保存了一侧不完整的后肢的古鸟类化石,后被命名为“甘肃鸟”。但20多年来,很少有人再去昌马县做研究。直到2002年,尤海鲁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前往昌马县,在当地农民甚至孩子的帮助下,在工作的第7天就发现了一个“甘肃鸟”翅膀的化石。从2003年起,我国地质科学院尤海鲁领导的科研小组与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和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科研人员合作,对甘肃昌马盆地早白垩世地层进行考察和挖掘,发现了大量精美的鸟类、鱼类和两栖类脊椎动物化石。    由于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人们对玉门“甘肃鸟”的整体形态特征和系统分类的认识知之甚微。直到这次中美科学家运用分支系统学的方法,对挖掘出的包括“甘肃鸟”在内20余种主要中生代鸟类的200余条性状进行分析研究,才发现甘肃鸟与北美晚白垩世的鱼鸟和黄昏鸟的亲缘关系密切,它们与现生鸟类共同构成了今鸟类。这一系统关系的确定,将今鸟类化石纪录提前了约3000万年。    “甘肃鸟”像鸭子,会潜水;像鸟,会飞。    这一古老鸟类长得什么样?它是如何生活的?从论文对5具“甘肃鸟”化石的分析得知,“甘肃鸟”大约生活在1.15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与现代鸽子一般大。而且,它与现代鸟类有着很多共同特征,包括羽毛、骨骼、脚蹼。甘肃鸟前肢形态及羽毛特征显示出它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至少能从水面起飞。    有趣的是,其中一件标本还保存有像蹼一样的印痕,结合其他后肢骨骼学特征推断,它应当也非常适应水中生活。其后腿和蹼足的细节显示,它可能是靠足推进的潜水鸟,很像现代的鸭子、鹳或潜鸟,不过它们的潜水能力要逊色得多。另外,“甘肃鸟”骨骼中空程度低,因此较重也较笨拙。    据尤海鲁介绍,“甘肃鸟”所处环境要更加温暖湿润,它们可能以鱼、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但其饮食结构只有找到头部化石后才能确定。尤海鲁说,“随着一层层泥浆层的揭开,一亿年前的世界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甘肃鸟”之外的几种原始今鸟类也显示出对水生环境的适应。不过,现代鸟的某些早期成员也许很快转移到陆地,如鸵鸟和鸡的祖先也可上溯到白垩纪早期。这种两栖生活方式是否与现代鸟类祖先躲过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相关,目前尚不能下结论。    “化石显示现代鸟类祖先是水鸟,昌马县成为以今鸟类为主的最古老鸟化石遗址。    中美科学家一致认为:“甘肃鸟”是地球上繁衍生息的现代鸟类最早模型,现生鸟类在白垩纪的共同祖先很可能生活在水栖环境。    美国匹斯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特·莱蒙纳兴奋的说,“现在,研究人员有了多枚几乎完整的‘甘肃鸟’化石”。大多数来自恐龙时代的鸟类祖先都已灭绝,没有形成现代鸟类。但“甘肃鸟”是个例外,所以它是连接原始鸟类和现代鸟类的桥梁,填补了古代和现代鸟类之间的空缺,对深入研究食肉恐龙向现代鸟类的进化转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彼得·道德森评价说,“从始祖鸟开始的鸟类进化树上,‘甘肃鸟’是现代鸟类最古老的模型。”今鸟类包括所有的现代鸟类和它们最近的灭绝亲缘鸟类,该发现使今鸟类的历史推进至1.1亿年前,而此前最古老的化石的历史仅为9.9千万年。而且,这也为现代鸟类从古代环境中进化提供了远古的证据。    参与研究的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修·拉曼纳说,今鸟类化石“在白垩纪早期相对罕见,这是‘甘肃鸟’令人激动的原因之一”。这一发现填补了鸟类进化树的空白,也为现代鸟类水栖起源的观点提供了有力佐证。昌马县也因此成为以今鸟类为主的最古老鸟化石遗址。    相关知识    反鸟类和今鸟类都源于“始祖鸟”
   今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一直是国际科学界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据介绍,鸟类起源于侏罗纪,到了白垩纪,演化出了两大支系。其中,在当时种类和数量都占有优势的一支,到白垩纪末期却完全绝灭了,科学家称这一支为“反鸟类”。另外是包括所有现代鸟类的共同祖先在内的一支,被称为“今鸟类”。今鸟类出现于1.4亿年到1.1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它与肩部骨骼结构相反的反鸟类是鸟类进化中两大分支,都源于“始祖鸟”。“始祖鸟”化石发现在100多年前,它们既有鸟类的特征,也有爬行动物的特征,但并不会飞行,只是从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过渡类型,因此,称之为“鸟的始祖”似乎更恰当一些。相对于反鸟类,已发现的今鸟类化石材料很少,尤其是早白垩世化石。因此,现代鸟类的直接祖先长期无法确定。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10 06:55 , Processed in 0.08634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