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077|回复: 19

^^^中国女性服装进化五十年 看潮起潮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9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50年代--天上飞彩霞呀 地上开红花呀


  建国初期,中国人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处处以苏联模式为仿效对象,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处处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影响。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使中国人在意识形态上更加抵触西方文化而倾向于以苏联为首的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当时的中国女性服装除了原始的美化功能之外,还兼具表达政治倾向和社会主义国际阵容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意识形态使命,具有极为强烈的俄罗斯色彩和革命性。


列宁装

  列宁装的主要特点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列宁装在年轻的新中国流行,除了表明当时中国女性在精神上的革命追求之外,还因为它或多或少带有一些装饰性元素--双排纽扣和大翻领;此外,它附加的腰带的紧束功能有助于女性身体线条的凸现。



布拉吉

  当时的中国女性服装除了原始的美化功能之外,还兼具表达政治倾向和社会主义国际阵容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意识形态使命。布拉吉是俄语连衣裙的音译,款式极其简单:宽松的短袖,泡泡的褶皱裙,简单的圆领,腰际系-条布带。但由于布拉吉宽松肥大,布料颜色花样比较单调(主要是碎花、格子和条纹),质料粗糙,对女性风采的体现有限。




"第一位"

  新中国解放之后,妇女地位得到极大提高,那个年代的最受推崇和崇拜的女性是突破传统的封建观念,出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的"第一个":如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君、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等等。



《喀秋莎》

  这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一首著名歌曲,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其他苏联歌曲一样,成为当时中国年轻人最喜爱的流行歌曲,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当时的中国青年学生也以起一个苏联名字为时尚,如今已经六七十岁的老人中,很多人当年都曾经有过一个俄罗斯化的名字,比如卡佳、柳芭、谢廖沙等。

  年代回首:耐人寻味的是,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那个年代的人依然愿意用纯真、热情这样美好的字眼来形容50年代那种缺乏色彩的简单。那一代年轻人似乎并不是把美把装饰穿在身上,而是把建设、革命、热情和理想这样一些简单而崇高的理念穿在身上。那个年代,是大多数中国人与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之间甜蜜而美好的初恋时期,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愿意用赞美和怀念的笔触来记述那时候的一切。



60年代--铁姑娘战斗队 旗帜高高飘扬


  这一时期是建国之后中国女性服装的美学意义丧失得最为彻底的一个时期。在经历了火红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之后,中国妇女的服装开始丧失服装美学本身的意义,而更多地被赋予了革命色彩和劳动特性。中苏关系的全面交恶,使曾经风行一时的俄罗斯色彩的列宁装、布拉吉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稍加改良的中山服成为男装一统天下的主要款式,外国人将其称为"毛式制服",而女装基本是在中山装的领子处稍作改良(将有风纪扣的立领改成翻领),取消左右两个上兜,民间将这种没有正式名称的服装统称为干部服。

  无论男女,蓝灰为主的色调和肥大单一的款式是这一时期中国服装的主要特点。这一时期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女装,女性身体的曲线特征被有意掩盖起来,裙子、花边、高跟鞋等许多具有女性特点的衣饰在公众场合几乎绝迹。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的年代,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购置一件新衣成了极为奢侈的事情,很多人结婚时才能买一身新衣,一穿就是很多年,而孩子们盼望过年,主要原因一是有肉吃,二是有新衣穿,而在更多的家庭里,更多的孩子的所谓新衣服不过是哥哥或姐姐穿小的衣服稍加改动。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对衣服款式色彩的过多要求如同天方夜谭。





铁姑娘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生产大队是60 年代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团支部书记郭凤莲率领的大寨铁姑娘战斗队不但是新农村妇女的榜样,她们还将"铁姑娘"这个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群体称呼推向全国,成为各条战线上不知疲倦的青年劳动女性的代名词。她们的打扮基本上没有性别特征。




破四旧

  现代的年轻人恐怕很难想像40 年多前的中国曾经发生过一场烧旗袍、烧花衣服的运动,这是因为这些旧时代的服装被作为旧文化、旧传统的代表,都在需要扫除之列。在那个年代拍摄的电影中,穿旗袍和花衣服的基本都是女特务或姨太太一类不正经的女人。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南京路上好八连倡导的艰苦朴素作风在全国推广继而被机械化简单化地理解和执行。穿新衣服、花衣服成为可耻的事。不少人恐怕都亲身经历过故意在没有破损的衣服上打上一两个补丁的傻事,今天想起来十分可笑,但在当时却相当普遍。

  球衣

  这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意义上的运动员的比赛服,而是一种绒衣,是毛衣还不普遍时的替代品,也是当时青年劳动者中一种较为普遍和时髦的打扮,基本只有一种款式:套头、大翻领,颜色也只有红色和蓝色两种,胸前要是印上"XX青年突击队"那就更威风了。

  年代回首:"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从经济和文化方面来说,这都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贫穷成为光荣时,艰苦就自然成了时尚,更为可怕的是,当这种光荣与时尚成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统一标准时,生活的色彩便必然被简化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如果说在服饰方面这个年代给今天和历史也留下了什么遗产的话,那就是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现在大街上看到许多穿着"毛式服装"的老年人蹒跚而行,他们在让我们产生一丝时光倒流的恍惚之外,还会有一种对文物和古董的敬意和好奇。


70年代--不爱红装爱武装


  从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是中国现代文化历史上一个近乎疯狂的年代。这一时期,服装的等级意识和档次概念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阶级意识。在服装风格上,性别差异进一步被淡化到最小程度,除了领口和衣袋等细节之外,男女服装几乎没有其他差异,更谈不上个性色彩。与美苏两个大国同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对峙,使中国处于长期战备状态,而国内空前激烈的政治斗争使各种思想的对抗发展成生活形态的剑拔弩张,因此在原有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风尚中,中国人的服饰又增添了浓烈的革命化、军事化和战斗化色彩。"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十年"文革",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除红卫兵外,工人、农民、教师、干部、知识分子中相当一部分人也穿起了军便服。服装市场也开始出售草绿色上衣和裤子。

  这一年代还是中国服饰文化变化最为剧烈的一个时期,但是从客观上说,文革的结束,使人们对美的天然热爱和追求迅速苏醒,所以在70 年代后期出现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





四个兜

  当时人民解放军军装的一种特殊标志,只有排级以上的军官上衣才有四个兜,而一般的战士军服只有上面的两个兜,在军装成为最时髦服装时代,"四个兜"显得尤为珍贵。上海曾破获一个青少年犯罪团伙,他们专抢路人的四个兜军装和军帽。





小白鞋

  白帆布运动鞋的别称,估计不少30 岁以上的人对这三个字怀有强烈的怀旧情结,具有同等怀念价值的东西还有与小白鞋相匹配的白鞋粉。更年轻一些的朋友可以向父母一辈打听一下,没准他们的同学里就有叫"小白鞋"或"白鞋粉"外号的人。




的确良

  文革时期极少数可以被称为"料子"的化纤纺织品,主要用于制作衬衫。因其比棉布及府绸更为轻薄,曾一度被写作"的确凉"。
假领子

  一种没有袖子、只有上半截的衬衫,当然它不是衬衫,仅仅只是一个领子,为的就是在穿上外衣时在颈部露出领子。别误会,这不是谁家的巧手媳妇自己动手裁减出来的,当时的服装店货架上随处可见,比今天的领带还要普遍。
  上海制造

  无论是北京人还是广州人,只要到上海出差,总会替身边的亲朋好友捎买大量的服装,在今天几乎难以想象,"上海制造"一度成为中国服装时尚与潮流的代名词。




范思哲

  1978年,这个来自意大利的著名服装品牌成为进入中国的第一个外国服装名牌。同一年,劳力士手表出现在少数中国人的腕上,当然多数是伪造的赝品。

  年代回首:"全民皆兵"作为一种国民意识,渗透到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时期的服装最集中最显著地反映出意识形态的官方倾向。但是所有的过去一旦成为回忆,痛苦有时也会变成温暖,如果说失去理性的十年动乱给中国人多少还留下一点感动的话,那就是一个国家近十亿人的热情,十多年后的著名摇滚歌手崔健一袭军便装的标志性打扮,成为人们用文化方式向苦难年代里的温暖记忆致敬的服装符号。


80年代--街上流行红裙子


  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反映的是纺织厂的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矛盾冲突,由当时的偶像级女星姜黎黎和赵静主演,影片的创作人员在拍摄时也许没有预料到,这部影片会成为那个年代中国人服装革命的写照。70 年代末到80年代初,封闭的大门被打开,外面的世界使中国人眼花缭乱,别人的生活方式使中国女性开始以审视和怀疑的目光打量自己的穿戴--随着对文革极左思潮清算的深入与扩大,中国人开始认同这样一个真理:美是没有阶级性的,穿衣戴帽不一定与意识形态的健康与否必然相连。银幕上的"红裙子"是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的一个标志性道具,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女性服装时代正式到来。

  1985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很有趣却很意味深长的事--改革开放后第一支访问中国的西方流行乐队英国威猛乐队在北京演出,但首体观众席上的中国观众反映冷淡,表情冷漠,习惯了像开会一样坐在剧场里的中国人也像开会一样规规矩矩地听流行音乐会,个别观众响应乐队"煽乎"站到座位上跳舞,结果被警察带离了现场。西方文化在进入中国的初期遭遇的喜剧式尴尬在服装上也有反映,街上不但开始流行红裙子,还开始出现脏球鞋、牛仔裤与西服上衣及领带同时穿在一身的奇特装扮。





奇装异服

  所有在那个年代追求在穿戴上标新立异的年轻人可能都被扣过这样一顶帽子。批评的对象一般是喇叭裤、尖领衬衫等等,与这个词汇意义和功能都相当接近的还有"崇洋媚外"、"思想腐朽"等等。





《庐山恋》

  张瑜扮演的一位年轻的女华侨在影片中每换一次场景就换一身衣服,在当时引起广泛议论。这部影片因此被称为解冻后的中国第一部西式恋爱片、第一部风光爱情片和新式服装展示片。





麦克哈里斯

  美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中半人半神的主角。这部最早在中国官方电视台公映的西方影视作品之一给中国人服饰带来的副产品有两样:一是大得有些夸张造型有些奇特、并且贴着商标的蛤蟆镜,另一个是裤管大得出奇、臀部包得很紧的喇叭裤





牛仔裤

  这可能是在中国服装主流舞台上站立最久的一种款式,虽然今天它是一种相当大众的服装,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它被当作过于前卫、过于颓废的服装风格而被主流社会拒绝。上海某大学曾经在招收研究生时对一名考试合格的学生提出要求:如果你继续穿牛仔裤,就将被拒绝录取。




幸子衫

  山口百惠主演的电视连续剧《血疑》在中国热播,女主角大岛幸子身上的学生装成为青年女性最为青睐的热门服装款式,当时曾有专门的《幸子衫裁减法》、《幸子衫编织法》等书热销一时。




比基尼

  1986年,一位健美运动员在比赛中穿着一种上下分离的两件式泳衣亮相,这种泳衣极为暴露,仅仅遮盖了女性最为敏感的三个部位,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这就是在今天已经极为平常的比基尼首次在国内亮相。

  年代回首:一个巨人苏醒的年代,凌乱和杂芜是它的必然特征。当第一个女人战战兢兢地把自己美好的肢体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时,整个民族对美好的追求开始对全世界表露。"新浪潮"大概是这个时代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世界以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中国人面前时,中国人也以极快的速度赶上了世界的潮流,而女性服装往往充当着潮流的风向标。女性的自我性别意识的觉醒是一个社会的幸事,无论是哪个时代都存在这这样一条真理:女人漂亮了,世界才美好--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更加相信这一点。


90年代--今天的你 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90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变化最快的年代,一种潮流还没有形成几乎就面临着过时的尴尬,一群北京女孩托一位在广州上大学同学捎带当时很时髦的健美裤,没想到同学暑假回北京时带的好几条健美裤大家都不愿意要,原因是健美裤已经过时了。在大城市里,这一时期女人都习惯到专卖店买衣服鞋子,而低收入的城市女性则更多地光顾各种服装摊,那里有更大量的款式与花色的服装供人选择,价格也更加便宜,而统治了中国消费市场几十年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国营百货商店的服装柜台,一时门可罗雀,除了外地旅游者,几乎无人问津--昂贵的专卖店和便宜的地摊,成为90年代中国年轻女性们选购服装分化的两极,中间地带几乎不存在。

  这一时期,中国女性的日常着装意识在这个年代发生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她们从长期以来注重价格和款式变化为更注重品牌,着装的品牌档次成为女人品位、档次的主要标志--中国女性开始以更独立的身份出现在重要的社交及商务场合,"没有件名牌的行头没法见人"成为普遍女白领的共识。





内衣外穿

  麦当娜首创的这种穿衣风格席卷全球,当露脐装、吊带装最早在中国出现时,让很多人的眼光无所适从。





 "别理我,烦着呢"

  无从考证究竟是谁把这句有点无奈、有点颓废更有点自嘲的幽默最先印到自己的圆领汗衫上的,几乎在一夜之间,"挣钱累,没钱苦"、"累不累啊"等穿在身上的POP招贴满大街都是,"别理我,烦着呢"是其中最为流行和经典的一句。更加幽默的是,北京市有关部门曾经出台一个专门文件,禁止销售这种渲染"不健康"情绪的文化衫。





校服

  三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可能会感到遗憾,他们错过了穿学生装的年代,虽然最早时那不过是印上了校名的一套运动衣而已。与表示学生身份的校服一样,很多行业的职业装也摆脱了过去的单一模式,呈现出姹紫嫣红的多种样式。





陈娟红

  1991年中国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模特大赛,浙江女孩陈娟红获得了这项赛事的第二届冠军,她又在1992年7月获第十二届世界模特大赛前八强"世界超模"称号。成为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时装模特,模特开始成为中国人眼中最为时尚和荣耀的职业。




哈一族

  最早有人穿着破着大窟窿的牛仔裤和牛仔服招摇过市时,很多人都以为是穷得没钱买衣服,只有少数经常阅读时尚类杂志的人才知道这是一种新潮流。其实很不适合东方人过于矮小身材的穿着搭配方式像寒流一样瞬间席卷中国,而这股潮流恰好叫"韩流"。





无季节

  天寒地冻的严冬季节,你也能看到穿着单薄的美女袅袅婷婷掠过你的视线,要想俏冻得跳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私人汽车的普遍、办公条件的优越足以使更多的女性把夏天的轻衫薄裙一直穿到雪花纷飞。

  年代回首:1998年,某时尚杂志上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大意是:假如昨天在米兰或巴黎的发布的一种时装款式今天出现在北京或上海一位女性的身上,你千万不用奇怪。90 年代,中国服装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奢侈、豪华、昂贵不再是用来批判西方生活方式的专用词,而成为人们理直气壮地追求的生活目标,对名牌的崇拜成为高尚品位的表现。与前面提到过的60和70 年代相比,中国女性在20 年中像是跨过了一个世纪。

21世纪--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对于很多现代女性来说,最尴尬的事也许并不是穿了一件不得体的衣服,而是发现居然有人穿了一件跟自己一模一样的衣服。这叫"撞衫",这是现代女性最不能容忍的。如果说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女性对于服装的追求的要通过品牌穿出品位和档次,那么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女性对于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一部分有条件的高端女性开始向世界著名品牌商定做衣服。追求个性、标新立异是现代女性服装需求中最重要的元素。对于一个真正时尚的女性来说,如果有可能的话,她可以从北京专门飞到广州或香港,而目的仅仅好似为了买一双跟自己的服装匹配并且是全中国独一无二的袜子。

  另一方面,传统的中国服装元素不仅女性的个体意识在服装上得到充分体现,在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APEC峰会

  2001年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这种东方韵味十足的唐装,使穿惯了现代时装的人们产生了亲切感和新鲜感。

  流动的紫禁城

  这场被称为"把紫禁城穿上身"的服装秀创意奇特气势磅礴,自2002年创办以来不断推陈出新,并一直在全球各地巡演,经久不衰。它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服装艺术完美结合的一项大型系列展示,影响极为深远。




《花样年华》
  王家卫于新世纪元年拍摄的这部旧上海风格的爱情影片之所以被我们当作这个年代服装的关键词,是因为女主角张曼玉在片中展示了数十款旗袍,它们不仅成为导演表现上个世纪30年代十里洋场的饿符号,还将旗袍这种典型的中国化服装集中地呈现在全世界面前。旗袍热卷土重来。

  绝版

  为了防止"撞衫"的尴尬,如果遇上一件号称"绝版"的名牌服饰,经济条件优越的富婆或女女明星往往抵挡不住这样的诱惑,所以很多精明的商家也把绝版当作新的卖点,甚至在一些服装摊上你也能看到这两个字。

  露点

  21 世纪,如果你的衣服将身体包裹得严丝合缝,那么不管它多少钱不管它是什么质地,它一定是落伍了。诱人的小蛮腰、曲线迷人的香肩、性感魅惑再加上一点装饰物的肚脐......总之,你总得露出点什么才是这个年代的新女性。




败家
  如果汉语的词性也像有些外语那样有阴性和阳性之分,那么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女性专用词汇。意思很简单,就是逛街、疯狂购物。年轻女性对服装的热爱早已超出了生活必需的范畴,多数女性的衣服永远不会有穿旧的时候,而只会在衣柜里放旧。   

  年代回首:我们很难对自己所处的时代作出真正理性而客观的评价,套用一句用得很俗的话:让历史告诉未来。

  明天我们将怎样穿?

  今天,当我们站在一个历史的制高点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女性服装进行文化式的盘点,是一件相对轻松的事情,但对于每一个经历过它们的人来说,每一个季节、每一个年代的更迭,都是一次岁月的埋葬,也是一次脱茧重生。

  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身处一个自由的时代,我们永远不用像自己的父辈那样对自己的美怀着一种病态的负罪感,我们所要面临的甜蜜困惑也正是我们的期待:明天我们将穿什么?明天我们将怎样穿?

[ 本帖最后由 evalee1980 于 2007-2-9 16:24 编辑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2-9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2-9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永远不用像自己的父辈那样对自己的美怀着一种病态的负罪感"
顶这句话!$送花$
至今为止,父辈们还有这样的顾虑
在国内上大学的时候,我爸爸就老说"不要穿得太标新立异,这样不容易交到朋友"
回国度假时,爸爸还是常常教导我"你这样穿太不合群了,别人会说的"
虽然他说的有道理,但是我很反感大家以穿着打扮作为对一个人的判断标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不过我表现得更坦率一些罢了!
我还是会继续我行我素的!:cool: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2-9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2-9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2-9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2-9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2-9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2-9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2-9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6-19 01:07 , Processed in 0.067216 second(s), 1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