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195|回复: 8

[神州大地] 魏晋风流——更新至(六)——砸珊瑚的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4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魏晋风流(一)——白痴皇帝和丑女皇后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天下动荡而又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西晋虽然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但是很快就再一次的走向了分裂。那么,刚刚消除了三国割据的司马皇朝为什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从辉煌走向了没落呢?让我们回到那个让人心动神往的年代去看一下曾经的故事吧。

      司马家族崛起于三国中最强大的曹魏集团中,他的奠基人是司马懿。关于司马懿不用说太多,他和诸葛亮斗智的故事流传至今。不过,三国演义里总是在褒扬诸葛亮,贬低司马懿,但是在我看来,司马懿才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家,逼得天下奇才诸葛亮吐血身亡,魂断五丈原。在政治上,司马懿也具有极强的才华,控制了曹魏政权。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司马师,次子就是那个俗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里的司马昭,这两个儿子也都堪称一代人杰。最终,在司马家族的第三代,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的手里完成了政权的更替和全国的统一,建立了西晋王朝,司马炎就是西晋的第一代皇帝,史称武帝。而西晋的短命也正恰恰伏笔于这位开国皇帝。

       武帝前期还是比较有作为的,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晋朝。但是在国家安定以后,武帝开始渐渐放松了自我要求,声色犬马,政治腐败。但是,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最大的问题在于武帝的太子。这位继承人有个天下人都知道的特点,就是:他是个白痴。那么,一个白痴怎么会当上太子的呢?我们不妨来具体分析一下,白痴司马衷能成为太子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传统继承法的制度:
武帝的第一个皇后叫杨艳,非常漂亮,娴于女工,而且很得武帝的宠爱。这位杨艳皇后就是那位白痴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孝惠皇帝司马衷的生母。而且在杨艳所生的六个孩子中,白痴司马衷同志很幸运的排行老二,而他的哥哥早夭,所以司马衷成为了实际上的嫡长子。这可真是老天爱笨小孩啊,尤其是特别笨的那个。根据中国传统的继承法,嫡长子是第一顺位继承人,所以司马衷即使在白痴到“朝野咸知”的情况下仍然成为了皇太子。

第二:武帝的心里阴影:
虽然武帝的儿子里没有什么出色的人才,但是当时武帝其实还有一个选择,就是他一母同胞的亲弟弟齐王司马攸。齐王这个人很有才能,在朝廷里也很有威望,很多人都希望立齐王为嗣君。那武帝为什么舍齐王而取白痴呢?虽然史书上把责任归咎于几个佞臣的谗言,但是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武帝自己身上。当年武帝的父亲在立嗣的时候就在武帝和齐王中间犹豫过,齐王的才能在武帝之上,但是最后在大臣的劝说下,还是立了武帝为太子。对于这样一个从前的竞争对手,如果争到最后还是要把皇位交在他的手里,武帝的心里一定是非常不愿意的。所以,老天既然已经有一次偏爱笨小孩了,那么不妨就偏爱得更彻底一点吧。

第三:白痴儿子,聪明孙子:
太子虽然白痴,但是白痴也能生出聪明儿子来,太子的长子司马遹非常的聪明。看来司马衷真的是司马家族的基因突变啊。大家要是看过二月河先生写的清帝系列小说的话,大概还记得里面有个情节,就是康熙皇帝在四子和十四子中间犹豫的时候,他身边的一个大臣说了三个字“观圣孙”,就是看哪个孙子更优秀,就立他的父亲为嗣君。明代的仁宣两朝也是类似的情形。历史有时候是有相似之处的,武帝认为这个孙子不仅聪明,而且很像司马懿,为了这个“似宣帝”(像司马懿,司马懿被追认为宣帝)、“当兴我家”的孙子,武帝坚持了白痴太子的选择。

第四:杨艳皇后的一系列的安排:
一、充分利用武帝的性格特点:
武帝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他是个多情种子。武帝和杨艳皇后的感情非常的好,我们可以在史书中看到这样的记载:杨艳临终时,枕在武帝膝上,夫妻二人相对哭泣,最后杨艳“绝于帝膝”,死在武帝的怀里。史书中帝后这样的场景真的是很少见的。而子以母贵,杨艳凭借武帝的多情把白痴儿子送上了太子的宝座。

二、坚持依法办事:
法,就是皇帝继承法。在武帝对太子人选产生动摇时,杨艳紧紧抓住宗法传承制度这面大旗,坚决维护法制原则,在“合法不合情”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依法办事,提出“立嫡以长不以贤”,强烈而坚定的打断了武帝的犹豫。

二、选丑女贾南风为太子妃:
之所以会选择贾南风小姐,首先是因为她的父亲:贾充。贾充在武帝得以被立为太子的问题上是出了大力的,可以说是武帝的大功臣,在武帝朝倍受宠信,政治势力很强。所以为了贾充而选了贾南风。

不过贾小姐的个人条件也实在是差了点,《资治通鉴》说是个子小、皮肤黑;《晋书》里则有这么一段记载:“见一妇人,年可三十五六,短形青黑色,眉后有疵。”从这句话来看,一是看出作者爱憎的偏好,二就是看来这位贾小姐也确实长的不怎么样。而且贾南风这个人根本就是“秀外慧中”的典型反面例子,长相差,忌妒心强,心狠手;有强烈的政治野心,但是不具备相应的政治才华,正是她一手拉开了葬送西晋的“八王之乱”的序幕。

但是,好在在她要达到其政治欲望的过程里,她首先要做的是保住丈夫的太子地位。比如,一次武帝要考察一下太子,先把东宫所有属员集合在宴会上,然后给太子送去一件要处理的公事,让太子即刻处理,武帝要“立等可取”答案。白痴太子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贾南风当机立断,秘密找宫外的人代笔作答,完全符合作弊的时候一定要坚决勇敢的原则。最后把武帝给骗过去了,帮助太子渡过了难关。

三、精心安排后事:
杨艳皇后只活了三十七岁,临终前非常担心太子的地位,所以她向武帝推荐了自己的堂妹杨芷。杨艳对武帝的心里琢磨得很到家:武帝对自己感情很深,又是临终嘱咐,武帝一定会接受;而且杨芷“美映椒房”,漂亮的一塌糊涂,肯定会受宠立后。而杨芷毕竟是太子的表姨,对太子不会非常排斥。还有一点,杨芷后来没有亲生的子女,所以对这个亲上加亲的白痴太子还是比较维护的。这要是也在杨艳意料之中,那杨艳真是太厉害了。

     不过,杨艳绝不会想到,她的种种安排虽然保证了太子的地位,但是却带来了杨氏家族的覆灭和杨芷后来悲惨的结局。


     总之,在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白痴皇帝和丑女皇后的组合横空出世了!他预示着一个刚刚统一的国家即将走进战乱,一个建立不久的王朝将要迈向衰亡,一个曾经辉煌的家族开始趋于没落,一段风起云涌的时代就要来临了!

[ 本帖最后由 小熊猫 于 2007-5-29 01:26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5-16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风流(二)——八王之乱(1)

      西晋王朝建立于公元265年,灭亡于公元316年,短短的51年里经历了4任皇帝,充分的反映了政权的短暂和社会的动荡。而直接导致王朝迅速覆灭的就是著名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指的是从孝惠帝时期开始,为争夺中央政权一场宗室诸王的暴力斗争,卷入其中的其实多达几十个王,但是真正曾经掌握过中央政府权力的只有这八个人。他们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V、东海王司马越。在晋书中把这八个诸侯王归纳在一篇列传中,所以后世称为“八王之乱”。

     这么多的司马XX,好像比较乱,我们先来具体理一下他们在宗法上的关系吧,下面按照出场顺序排列,以武帝司马炎为参照系:

汝南王司马——武帝的叔叔;宣帝司马懿的第四子。
楚王   司马玮——武帝第五子;
赵王   司马伦——武帝的叔叔;宣帝司马懿的第九子。
齐王   司马冏——武帝的侄子;献王司马攸的儿子,也就是武帝的弟弟的儿子。
长沙王司马?V——武帝第六子;
成都王司马颖——武帝第十六子;
河间王司马颙——武帝的堂兄弟;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孙子,太原烈王司马瑰儿子。
                      安平献王司马孚,字叔达,宣帝的三弟。
东海王司马越——武帝的堂兄弟;魏鲁相东武城侯司马馗的孙子,高密王司马泰的第二子。
                       魏鲁相东武城侯司马馗,字季达,宣帝的四弟。
      
     清理了一下之后,对这八个王与武帝的关系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了吧?
     
     之所以会发生“八王之乱”,最基本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原本的正统统治者的无能,才可能造成宗室作乱,再一个就是诸侯王的势力过大。

先分析第一个原因:统治者无能
武帝的身后能直接依靠合法手段取得统治权的有2个人:太子司马衷、太子的太子司马遹;还有一个虽然不合法,但是能很直接接触权力的就是太子妃——贾南风。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3个人表现:

一、孝惠帝——司马衷:
咱们就不用再多说了,一个著名的白痴,完全没有统治能力,忽略不计。

二、孝惠帝的太子,愍怀太子——司马遹:
这个被武帝认为“似宣帝”、“兴我家”的孩子从小倍受宠爱,早早的封王、立储,生活在一片赞扬声中。这不禁让我想到那篇《伤仲永》的文章,司马遹的情形多少也有些类似。而且由于其祖父的偏爱,没有什么人来挑战他的地位,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下,他长大以后不好学、喜欢游嬉、不尊重人,而且缺乏政治头脑。

史书说他“性刚”,经常和皇后贾南风起冲突。貌似褒扬,但是我们仔细想一下,首先,贾南风是皇后,是司马遹的嫡母,在非常讲求以孝治天下的汉魏时期就占有了伦理道德上的优势;其次,贾南风代表的是以贾氏家族为首一批朝廷大臣的势力,这一股势力是非常强大的,她又占据了政治实力上的优势。而且,贾南风其人善妒而手辣,本来因为司马遹不是贾南风所生,就遭到了贾南风的忌恨,司马遹又一再触怒这位贾皇后,其下场基本是可想而知的。这说明司马遹极其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最后终为贾南风所杀害。

三、孝惠帝的皇后——贾南风:
长的不好不是你的错,但是能丑恶到表里如一也实在不容易。她有几个特点:
第一,妒。嫉妒其他宫妃,把太子的生母囚禁。
第二,悍。因为妒忌,能“手杀数人”,实在是个悍妇啊。历史上记载的其他诸如吕后的“人彘”,虽然惨无人道,但是也还不至于亲自动手吧,我估计这个皇后可能连皇上都敢动手打。
第三,淫。丑也不能耽误追求人性解放啊。

以上这三点还只是她在私人生活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她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点。她具有极强的政治野心,为了夺取政权敢于为任何天下所不齿的事情:杀太后、杀太子,不孝不亲,全都做得毫不犹豫。但是她其实并不具备真正的政治才华,在搅乱了朝廷以后没有掌握政局的能力,于是悍然下令,召诸侯王率兵进京,一手拉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

      正是这样的三人组合促使了战乱的开始,敲响了西晋王朝的丧钟。


其次再分析第二个原因:宗室势力强大
每一个新建立的王朝都会对他前一个政权失败的原因做一个总结。总结对了话,能对新王朝的建设起到促进的作用;不过一旦总结做的有问题的话,后果就很严重了。比如宋代就把唐朝的灭亡归咎于“女祸”,所以大力宣扬“三从四德”等观念,使社会日趋保守。那么西晋对曹魏政权的失败的总结结果是:宗室子弟势力微薄,不能拱卫中央政权。于是乎,西晋统治者大肆分封宗室,不仅封王,而且这些王的权力都很大,尤其是他们都拥有私人军队,这就为“八王之乱”创造了基本的军事条件,使战争成为这场政权斗争重要表现方式。

[ 本帖最后由 小熊猫 于 2007-5-16 16:01 编辑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5-17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风流(二)——八王之乱(2)

以上分析了一些导致“八王之乱”的原因,接下来具体的介绍“八王”。

一、剑履上殿——汝南王亮
汝南王司马亮是第一个涉案的诸侯王。司马亮应该说还是一个比较有才能的人,史书上说他“少清警有才用”,但是缺点是优柔寡断,对形式缺乏正确的估计,又不能采纳正确的意见。

武帝去世以后,最初时期政权是掌握在武帝的第二个杨皇后的父亲杨骏手里。父女两个一主外朝一主内廷,权势盛极一时。这使得同样权力欲极强贾南风皇后是看在眼里,恨在心里。这时,在武帝朝很受重用的司马亮也遭到了排斥。但是虽然很多人劝司马亮回朝夺取政权,而且贾南风也矫诏召司马亮入朝,司马亮却始终犹犹豫豫的没有答应,直到杨骏被杀之后才回到朝廷辅政。

司马亮为了拉拢人心,一次性封赏了“千八十一人”,此举使很多有识之士对他开始失望。而且他没有吸取杨骏的失败教训,外则专权:取得了“剑履上殿”的礼遇,就是见皇帝的时候可以不脱鞋子、并且可以携带佩剑,这在封建社会可以说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君臣规范。如果我们纵观历史的话,就可以知道,凡是得到这个礼仪待遇的臣子基本都是“乱臣贼子”,有好下场的少。

同时,对内,他对贾南风的势力没有设防。贾南风之所以召诸侯王进京,目的是为铲除杨氏家族势力,自己取而带之。因此对于新兴的司马亮,她同样不能容忍,于是再次勾结楚王司马玮,杀掉了司马亮。其时司马亮并非没有武装自卫能力,却对贾南风的残暴没有认识,没有听取正确意见,放弃了抵抗。穷途的司马亮沦落到被士兵当板凳坐,最后被乱兵诛杀,“鬓发耳鼻皆悉毁焉”,下场很凄惨。

二、果锐威刑——楚王玮
楚王司马玮是第一个举起屠刀的诸侯王。他的性格和汝南王司马亮正好相反,处事果断而少谋略,刚愎好杀,但是他在民间乐善好施。所以在他死后,朝廷上很多人拍手称快,普通老百姓却都很伤心,为他建祠祭奠。

在贾南风召汝南王司马亮出兵除掉杨骏的同时也召了楚王玮。司马亮的态度是犹豫不决,而楚王玮却“欣然许之”,很爽快的答应了,并且立即请求入朝。司马玮进京以后先后杀掉了杨骏和司马亮,让贾南风当枪使了个够。当其他政治对手都不存在了以后,贾南风认为楚王玮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翻脸不认人,慌称楚王玮矫诏杀汝南王,逮捕了他。楚王玮在临刑前,从怀中取出诏书,对监刑的官员说:我确实是得到了诏书才这样做的啊,我比窦娥还冤啊!说完被杀,顿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冤啊!

三、狗尾续貂——赵王伦
赵王司马伦是”八王“中唯一称帝的,说明这个人确实比较笨。史书的评价是“素庸下,无智策”,多少有点缺心眼。

在封建道德中,任何篡夺皇位的人都会遭到所有人的唾骂,所以曹操即使已经在事实上掌握了全部权力也不称帝。而且,一旦失去了正统合法皇帝后,必然激发其他那些有野心的人的欲望。所以,如果说贾南风引发了“八王之乱”,那么赵王伦就是在其中又火上浇油,把西晋王朝更迅猛的推向地狱。

赵王集团唯一比较成功的是干掉了贾南风。他先利用贾南风杀掉了太子,再打着为太子复仇的旗号除掉了贾南风,与贾南风杀楚王玮的手法几乎惊人的相似,戏法人人会变,就看谁更高明。历史总是这样一再的重演,只是能从中吸取教训的人不多。

消灭了贾氏集团,并成为了相国的赵王伦的野心在进一步的急剧膨胀,终于囚禁了惠帝,自己悍然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他为了拉拢人心滥封官爵,官员数目激增到了什么程度呢?用来装饰官帽的貂尾都不够用了,只好用狗尾巴来代替,于是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狗尾续貂”诞生了。;用来制作颁发给官员们的印信的金银不够用了,导致产生了一批“白版之侯”。看到这种情况,连天下的百姓也都明白,赵王伦的皇位是不会长久的。

赵王伦和他的儿子们都没什么本事,于是他的一个幸臣叫孙秀的掌握了朝廷的实际权力,使得“天下皆事秀而无求于伦”。而孙秀本人是以谄媚起家的,一时间倒行逆施,天下怨望。在赵王伦被逮捕、毒杀的时候,他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孙秀误我”,可是他也不想想,是谁把孙秀送上权力的颠峰的,真正误了赵王伦的恰恰是他自己的愚蠢。


四、首创宏谟——齐王冏
齐王司马冏是“唱义元勋”,在赵王伦篡位的时候,他是第一个起兵勤王的。司马冏是齐王司马攸的儿子,小的时候仁爱聪明,为人颇有其父风范。但是在掌握权力以后“德之不建”,骄恣日甚,沉于酒色。


齐王冏的成功是在军事上,他击败了赵王伦,迎还了惠帝。大军入京的时候:甲士数十万,旌旗器械之盛,震于京都,这可能是齐王最风光的时候。不过在他开始辅政以后沉湎酒色,大肆修建楼堂馆所;不问政事,任人为亲,干了很多令“朝廷侧目,海内失望”的事情。终于被河间王、长沙王所杀,传首六军,暴尸三日,不得善终。

五、功亏一篑——长沙王?V
长沙王司马?V是这“八王”中在史书上评价比较好的一个,没有什么很明显的劣迹。他开朗果断,非常有才,虚心下士,名声很好。但即使这样,我觉得他杀人也是比较多的。

惠帝被废的时候,长沙王也率兵勤王,事成后惠帝复位,齐王专政。长沙王看到这个情形深感心痛,曾经去哭拜先帝的陵寝,后来“奉天子”与齐王冏相攻,连续大战三日,还放火烧了齐王府,杀了齐王。这还不算完,他还一口气杀了齐王的党羽二千余人。

本来河间王联合长沙王伐齐王,是因为长沙王的势力比较弱,即使拼掉齐王也必定是个两败俱伤的结果,他打算趁机废惠帝,而立成都王为皇帝,自己做丞相的。所以当长沙王获胜的时候,他多次派出刺客打算暗杀长沙王,但是都没有成功,于是再联合成都王一起出兵讨伐长沙王。司马?V呢,一来还是比较有军事才能的,前后几次破成都王军,斩获六七万人。二来“奉上之礼未有亏失”,在对待现任皇帝的问题上做的非常好。所以虽然在战争时间长,粮食缺乏,城里开始闹饥荒,这么不利的情况下,“虽曰疲弊,将士同心,皆愿效死”。这确实很不容易做到。

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外部的敌人好防备,内部的奸细才是最可怕的。在关键时刻,城中的东海王司马越突然出其不意,秘密逮捕了司马?V。长沙王功败垂成,被活活烧死。火焰中的长沙王冤痛惨呼之声恸于三军,闻者无不垂泪。东海王越用极其残酷的手段杀害了长沙王,但是历史是公平的,不久之后东海王的尸骨同样销熔在那血色的火焰之中。

六、九锡殊礼——成都王颖
成都王司马颖是唯一一个曾经取得“合法”继承权——“皇太弟”资格的。司马颖长的很英俊,虽然不聪明,但是为人比较敦厚。

成都王的失败也是由于他在对待现任皇帝的态度问题上犯了错误。他得到了加“九锡殊礼,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荣誉。我们已经一再说过,得到这个待遇已经超出了为人臣的规范,在封建道德的框架内必定遭到谴责,于是带来的后果就是失去“人望”。我们现在混网络论坛都知道,人气是很重要的。人是一切政治、军事活动的根本,失去了人心就等于失去了一切。成都王的“僭侈日甚,有无君之心”让他彻底失去了朝野人心,所以在他一旦在军事上受到挫折的时候就出现了“百僚奔走,士卒分散”的场面。我们不妨回想一下上面说过的长沙王,他在军事上不利的情况下却能保持上下一心。这就是在对待皇帝的态度的不同带来的不同结果。结论就是,挑战皇权就是挑战整个封建道德的底线,所以:皇帝再白痴,即使只是个摆设,你也得好吃好喝好待承的供着!

成都王战败被俘虏后,被矫诏赐死。临终前,他问看守的人:我死了以后天下会安定了吗?然后散开头发、头朝向东方躺下来,让人把他勒死了,倒是死得很从容。

七、挟奉天子——河间王颙
河间王司马颙是最没有文物保护意识的,差点要一把火烧掉宫庙。其实他年轻的时候的时候不贪财,喜欢结交士人,很有些贤名,武帝甚至认为他足以成为诸王的楷模。但是他有个最大的缺点:反复无常。

赵王伦篡位,齐王起兵勤王的时候,本来司马颙是和赵王伦一伙的,带着军队去援助赵王。结果才走到华阴这个地方的时候,他一听说齐王的兵势很盛,立刻就倒向了齐王一边。后来他的一个部将张方劫了皇帝的车驾,搞得天下怨愤,东海王劝说司马颙把皇帝送回京城。开始司马颙还在犹豫,但是一到成都王兵败,他就立刻同意了,还让郅辅杀掉了张方,把张方的脑袋送给了东海王。可是没过多久,他又反悔了,又责怪郅辅,把郅辅又给杀了。反反复复,真是个无常小人啊。这种人注定不会有好下场的。永嘉元年,河间王颙被人掐死在自己的车上。

八、乱天下者——东海王越
东海王司马越是“八王之乱”的最后一个诸侯王,也是唯一个自然死亡的。他年轻的时候名声不错,很谦虚。不过后来多疑猜嫌,最后死于忧惧。

东海王掌握朝政的时候,遇到了两个全新的情况,其一是:皇帝换人了!光熙元年即公元306年,十一月十七日夜,惠帝吃饼的时候中毒了。经抢救无效,一代白痴皇帝于次日驾崩于显阳殿,结束了他荒唐而又颠沛流离的一生。对此,我们深表哀悼,默哀三分钟。

经过一番较量,合法继承人皇太弟司马炽终于登上了皇位,是为孝怀帝。孝怀帝可不比那个什么都不懂的白痴,开始遵循旧制,亲自听政,并且经常和文物百官讨论政务,研究典籍。当时有个黄门侍郎叫傅宣的,曾经叹曰:“今日复见武帝之世矣!”没有一个权臣会喜欢这样一个皇帝的。司马越先后杀掉了怀帝的太子和一大批朝臣,“不臣之迹,四海所知”,真是很有当年司马昭篡魏的风范啊。

司马越遇到的第二个新情况更加危急:北方少数民族迅速崛起,并建立了政权。先后有巴氐族的李雄建立了成汉政权,匈奴贵族刘渊称帝,建立了汉赵政权;而后来建立了后赵政权的羯族人石勒此时也开始展露头角。其余诸如鲜卑等民族也都出现了杰出了领袖,期待着有所作为。而东海王司马越在辅政期间,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一系列军事活动中“败国丧师”,把西晋王朝带向了崩溃的边缘。

在内忧外患中,东海王司马越死于忧惧。而且在他死后,于乱军之中,其棺柩被石勒焚烧。石勒说:“此人乱天下,吾为天下报之,故烧其骨以告天地。”司马越决不会想到,当年他烧死长沙王的那团火也将烧在自己的尸骨上。在复仇的熊熊火焰中,司马越化作了飞灰,与他一起随风消散的还有司马家族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不过,东海王司马越的妻子裴妃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女子,她不仅主持了司马越的身后事,而且为司马家族留下了延续的希望:正是她建议让当时的琅琊王司马睿出镇建业,这才有了东晋的开始!

      八王之乱终于结束了,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权力的王朝战争。他极大的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西晋王朝的灭亡,但是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开始。接下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更为波澜壮阔的一幅历史画卷。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5-20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风流(三)——预言和童谣中的历史(1)

       八王之乱结束了,而风雨飘摇中的司马王朝又将何去何从呢?

       永兴二年,即公元305年,一个女人的一个建议为司马家族留下了延续希望的一点星火,这个女人就是八王之乱中最后一个王东海王司马越的妻子——裴妃。裴妃这个人在史书人没有找到传记,我们只能通过一些零散的事迹来粗略的了解一下这个不太寻常的女人。

       她是东海王的王妃,在东海王在内忧外患的忧惧中去世的时候,留下的是一个难以收拾的乱摊子。东海王的部属群龙无首,东海王临终前曾经亲自把后事托付给一个叫王衍的人,众人也都公推王衍为首,但是面对这一团糟的情况,王衍不敢承当。大家又推举了范阳王,范阳王同样没有这个勇气和魄力。在这个时候,裴妃被推举为主,主持一切后事的安排。

       这能说明什么呢?我个人认为,一是裴妃在东海王的部众心目中还是很有地位的。裴妃在东海王集团中的位置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否则那一群如狼似虎的将军、大臣是不可能奉一个女子为主的,而且当时东海王的世子也还在,却仍然是以裴妃为主。第二,我觉得裴妃这个女子还是很有魄力的。面对那么复杂和恶劣的情况,赳赳武夫不敢承当,堂堂亲王不敢担当,而她,裴妃,一个芊芊弱女子的双肩却担起了数万人的命运,不得不佩服。

       当然,她不是超人,也不是女军事家。在她率领部队回归东海国的路上被匈奴军队追上,军队溃散,裴妃在战乱中被人掠走、卖给了一个姓吴的人,后来几经辗转,终于渡江东来,来到东晋的势力范围。裴妃饱经离丧却始终没有忘记东海王。东海王棺柩被焚毁,尸骨无存,所以裴妃打算为东海王招魂安葬。但是司马睿——就是东晋开国皇帝元帝,一看这是搞迷信活动啊,于是下诏不许。裴妃接到诏书以后的态度是什么呢?拒不奉诏!她坚持按自己的方式安葬了司马越的灵魂。裴妃的性格由此也可见一斑。司马睿因为当年是裴妃的建议才得以出镇江东,所以还是比较感谢她的,也就没有深究,还曾经多次去她家看望。

       但是,现在我们回过头来仔细研究一下裴妃的这个建议的话,我个人觉得还是值得考虑的。从史书中的记载来看,裴妃为什么提这个建议,如何提的这个建议,都不见史载。裴妃提出这个建议的对象应该是东海王,再由东海王去实现。这是人家两口子在自己家说的话,但是史书却明确的说明司马睿本人是很清楚这件事的。由此,我做一个大胆的推测:裴妃提这个建议本身就是司马睿自己的请求。否则似乎不太好解释为什么司马睿这么清楚事情的内幕。这是一个可以探讨的地方。

      再有一个,我上面说的裴妃此举延续了司马家族的血脉,这句话也是有一点疑问的。疑问在于:司马睿延续的真的是司马家族的血统吗?之所以会有这个疑问,还记得本文的题目吗——预言和童谣中的历史,现在就涉及到了第一个“预言”——牛为马后。这个预言是这样的:

      司马懿的时候,发现了一块黑色石头,上面写了四个大字:牛为马后!司马懿这个人的性格非常多疑,就联想到自己了。他一琢磨:我是“马”,怎么着,我的后世会被姓“牛”的取代?这一起了疑心不要紧,他手下姓牛的就倒了血霉了,一个叫牛金的将军被杀掉了,于是司马懿放心了。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牛非彼牛也!老天爷要是安心跟你过不去,那你是一点辙都没有。这个琅邪王的王妃居然跟一个姓牛的小官私通,还生了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司马睿。如果这段记载属实,那么司马睿的身上流淌的就不是司马家族的血液,“牛为马后”的预言就这样实现了。

      中国古代这类预言很多,比较出名的还有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也听到了“唐三代,武王灭唐”“唐三代,女王昌”的预言,李世民的做法和此时的司马懿如出一辙,杀掉了一个他认为最有嫌疑的将军。那个将军叫李君羡,可是他却有个很像女孩子的小名,叫“五娘”。李世民一看,哦,原来所谓的武姓女王就是你啊,杀!

      于是我们总结历史血的教训:第一、因为预言而杀人是个白费劲的笨蛋行为;第二、一旦真的出现这类预言了,你最好还是听天由命吧,就像一首歌里唱的“万般都是命中定啊,半点不由人心想啊-啊-啊”。

       歌嘛,可以慢慢“啊”不要紧,那这些预言是否是真是存在的呢?司马睿到底“马”还是“牛”?这些问题就见仁见智了,如果您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一番,相信也会很有意思的。

[ 本帖最后由 小熊猫 于 2007-5-20 12:16 编辑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风流(三)——预言和童谣中的历史(2)

     
     前面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有些离奇的出生传说。现在就具体的介绍一下他的故事。

     中国的帝王传记都有个特点,就是对帝王的神化,尤其是出生、相貌,所以我们在读史书的时候都会有个感觉:皇帝不是谁都能当的。长的不好的,出生的时候没有满屋子红光之类的凡夫俗子就不要做白日梦了。这可能也是把帝王神秘化的一个目的和作用。我们现在读史书就不用把神化当真了,让我们尽量还原文字的真意,来看一下走下神坛的晋元帝司马睿吧。

      司马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首先是长相特点,他大概是个少白头(这也算是长相特殊啊);其次是性格上的突出特点,是他为人比较低调、“恭俭”。一来是韬光养晦的需要,二来,我认为是他本人也确实能力有限,至少是器宇不够。对此,我们下面会进一步分析。司马睿之所以能够开创东晋,有以下几个条件。

一、有自知之明,运气不错。
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辈,但是不是直系,所以他的继承皇位的机率不大;他是琅琊王世子,十五岁就继承了王位,说明他少年丧父,所以可以依靠的势力有限,以上两点决定了他对当时的皇权争夺兴趣不是很大。而且他也没有什么军事才能,面对八王之乱的残酷环境,他还是比较有自知之明的选择了明哲保身,希望能“苟全性命于乱世”。

但是我们说过了,老天是爱笨小孩的。正是他的平凡使得当权者对他比较放心,永嘉二年,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司马睿被派往江东,出镇建业。当时的长江以南相对政治中心的中原地区来说,还是比较安定的。司马睿也由此躲过了生死浩劫,开始了他在江南的统治。

二、待人以诚,能听取正确意见。
虽然司马睿是朝廷正是任命的官员,但是由于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的支持,司马睿本人又没有什么名气,而且当地的豪门贵族势力极其庞大,他们对这个外来户根本不买帐。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睿首先争取了一个大门阀——王氏家族。

司马睿把王氏家族的首脑任务王导作为心腹谋士,对王导以诚相待、推心置腹、言听计从,终于赢得了王导的忠心。开始的时候,当地的豪族一直把司马睿当空气,没人搭理他。王导就为司马睿设计,在司马睿出行的时候,王导亲自作为司马睿的前导,骑着马给司马睿开道。王氏家族在江东地区几乎可以说是第一大豪门,而且王导本人在当地的威望也非常的高。其他人看到王导这么尊重司马睿,都感到很惊讶:原来空气也这么有型啊!于是,纪瞻、顾荣,这两个很有名望的人相继拜服。接着,司马睿接受王导的意见,并且派王导亲自邀请这两个人出仕为官。而且司马睿对这两个人也同样给予了极高的礼遇和信任,从此逐渐“江东归心”。

三、有合法称帝的契机和童谣传说的舆论支持。
要想合法称帝,不成为“乱臣贼子”,最先决条件是中央政府的原合法皇帝合理的消失。西晋的第三代皇帝孝怀帝、第四代皇帝孝愍帝,先后被匈奴俘虏,中央政府处于没有君主的状态。于是司马睿的乘势称帝,不仅没有被贯上篡位的恶名,相反被称为中兴。这种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后来的南宋的开始和这个情形倒是惊人的相似。

那么舆论支持呢?就又要回到这篇的题目了,首先说童谣
据说在西晋太安年间,即公元302年以后的孝惠帝时期就流传着一个童谣“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而与司马睿同时过江还有四个王,合起来就是五“马”,那司马睿称帝就正和了童谣中的“一马化为龙”。

其次是天象预言
永嘉年间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天文现象,被当时的人认为是吴越之地将会出现帝王。在中国古代,天象的特殊变化总是要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的。

再次是风水学的预言
风水学有个很有名而且很“专业”的学问——望气。据说秦始皇的时候就有个风水大师说了,五百年以后金陵(也就是晋时的建业)会出现帝王。别人信不信不知道,但是一个很有地位、很有名的人信了,他就是秦始皇本人,还大张旗鼓的搞了一次东巡,去江东捣捣乱,破坏一下风水。事实证明,操心太遥远的事情是白费劲。秦始皇的这番折腾不仅没破坏了金陵的“王气”,还把自己的命交代在东巡的路上了。名人效应啊,再没影的事一经名人当了真,那就闹大发了。这个预言就一直流传下来。到后来三国时候孙权称帝,以为自己就是那个“王气”了。但是,事实再一次证明:孙权同学的小学算术没学好,不会算加减法。他称帝的时候才过了437年,还没到时候呢。不过司马睿运气好,正好熬到500多年,这股“王气”就算到他脑袋上了。

于是,司马睿称帝的舆论准备完成了。

     有了以上的3个条件,司马睿同志具备了称帝的基本条件。经过了几次三番的推让表演,司马睿终于闪亮登上了皇位,成为了新鲜出炉的晋元帝。

      晋元帝此人确实有一些优点,比如守孝道、能听取一些谏议、生活简朴等等,如果他身处太平盛事,应该是一个说得过去的守成之君。但是,偏偏司马睿所处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司马睿的能力就颇显不足了。在军事上,他毫无建树,尽丢江北之地,导致祖宗陵庙被毁;在政治上,他御下无能,导致权臣专权。这些说明,司马睿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开创之君,他的崛起只能说是因时成事。

      史书上记载元帝很简朴,连他最宠爱的夫人都没有什么首饰,服装也很简单。元帝的弟弟盖了过于豪华的府邸,元帝哭着制止。这两件事虽说是优点,但是让我们引一段魏文帝曹丕的话来比较一下。曹丕对大臣说:我虽然很敬仰汉文帝,但是文帝“简而无法”,简朴得过度了,就偏离了中道,失去了帝王的“仪表”。在封建社会,帝王的用度规制是代表了皇权的崇高的。萧何为刘邦建筑奢华宫室的时候就曾经说:不这样做不足以向天下显示皇帝的威严。

     在司马睿所生活的那个动荡的年代,他虽然多次进行军事活动,却始终在江东地区打晃;苦苦经营,却也只能保全吴楚之地;祖宗陵庙被辱,却只能忧愤满腔的向祖宗的在天之灵哭着请罪。虽然他非常简朴,但是确实器宇不足,能力有限。当时开国皇帝的谥号经常是“武”,比如魏武帝、西晋武帝,而司马睿却只得了一个中规中矩的“元”,乱世之中,他实在不是一个适当的开国皇帝的人选。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风流(四)——西晋悲歌

       读过金庸先生大名鼎鼎的小说《射雕英雄传》的人一定记得“靖康之耻”吧,北宋的徽、钦二帝被少数民族政权俘虏,受尽屈辱,客死他乡。其实,同样的历史惨剧早在西晋末年就已经发生过了。同样的二帝“蒙尘北狩”,同样的受尽屈辱,同样的惨死他乡。所不同的不过一陷于匈奴,一没于女真罢了。历史总是不断的在重演,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教训着那些没能从中总结经验的后人。

       西晋的这幕惨剧发生在晋末的两代皇帝孝怀帝、孝愍帝,这二帝的身上。

        孝怀帝司马炽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了,他是武帝的第二十五子。他的特点突出了一个“文”。他为人简朴自律,在八王之乱中,闭门谢客,专心研究历史典籍。在当了太子以后,在东宫,温文尔雅,谦虚谨慎,接待朝廷上的正直的、有学问的大臣,和他们一起讨论文章典籍。他即位以后在宴会上也经常和大臣们考据经典。

       对于朝政他也做了一些事。即位之初就废黜了“诛连三族”的酷刑,又重新恢复武帝时候的旧制,亲自听政,处理国家大事。当时的黄门侍郎傅宣叹曰:“今日复见武帝之世矣!”

       客观的说,他确实不是一个亡国之君。如果他在一个和平年代的话,足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守成皇帝。只是他生不逢时,偏偏身处八王混战中的东海王专政时期,国家内忧外患,天下动荡。像他这样一个有“文治”而无“武功”的皇帝并不适合那个乱世的需要。所以他“无幽厉之衅,而有流亡之祸”。

       在他在位期间,中央政府对地方已经失去了有效的控制。在受到少数民族的入侵和地方叛乱不断加剧的时候,朝廷曾经向天下的地方势力征兵,怀帝亲自对即将去地方诸镇宣诏的官员说:你替我告诉那些地方官员,他们现在来,还可以挽救朝廷;如果不来,朝廷就危险了。这话算是说到家了,可是“时莫有至者”,没有一个人来。读到此处,我不禁想起明末的崇祯皇帝,城破之前,他在宫内撞响景阳钟召集大臣议事,可是没有一个人来。那种末代皇帝走投无路、众叛亲离的悲凉,此刻的司马炽一定也铭感五内。

      当时京城发生饥荒,孝怀帝曾经想迁都,可是控制朝政的内外朝臣居然因为舍不得他们在京里囤积的财富,不奉诏。致使后来饥荒严重到堂堂京城居然发生了人吃人的人间惨剧,普通官员也开始大批流亡。怀帝想召群臣会议,居然没有人为他准备车辇。怀帝只好步行出宫,打算离开京城,在半路上,堂堂皇帝居然被强盗打劫,不得已只好回来。可见当时局面已经混乱到了什么地步。

       在内忧如此的情况下,外患也越来越严重。晋兵前后十二败,死者数万人。洛阳,这座曾经承载着西晋王朝的繁华与荣光的城市终于沦陷在匈奴骑兵的铁蹄下。孝怀帝被俘,晋室历代祖宗的陵寝被挖掘,宗庙被烧毁,所有的宫殿全部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被俘的怀帝在匈奴政权的统治者那里收尽了屈辱,甚至被逼令穿上奴仆的衣服,在匈奴贵族的宴会上为他们斟酒。晋朝的旧臣看到这个场面不胜悲愤,放声痛哭。不久,怀帝就和他的故臣们同时遇害,时年三十岁。

       怀帝被俘虏后,年仅十几岁的秦王司马邺被大臣们立为皇太子,怀帝遇害的消息传来,秦王即皇帝位,成为西晋最后一代皇帝——孝愍帝。孝愍帝即位时候的情况更为窘迫,旧京涂炭,宗庙被毁,所以只好迁都长安,重新建立宗庙、社稷。但是国家动荡的情况不仅没有丝毫的好转,反而在急剧恶化中。

       建兴四年九月,匈奴军队再一次逼近京师,长安城“内外断绝”。数位将军在京城保卫战中前后战死,长安外城陷落。此刻,小小的内城如同在狂风暴雨飘摇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城外,救援的军队被匈奴大军阻隔,不敢前进一步;城内,时值寒冬,兵竭粮尽,一斗米价值二两黄金,再次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超过半数的居民死亡,逃亡者不计其数。长安城仿佛成了人间炼狱。

       就连孝愍帝也同样没有东西吃,大臣们一共只找到10块酿酒用的麴饼,弄碎了给愍帝吃,可是很快连麴饼都没有了。这时候,愍帝说:现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为了国家社稷而死,是我这个皇帝的责任,但是城里还有这么多百姓啊。虽然在城没有破的时候投降是一件“羞死”的事情,可是为了救活百姓,我决定忍受耻辱投降。

        愍帝虽然决定投降,但是在他出降前的一天,秘密召来两个大臣托嘱后事:传位给江东的琅琊王司马睿!愍帝的这个做法给了司马睿一个名正言顺号召天下的名义,为东晋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合法的依据,此实属不易。当时愍帝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啊,他是在天下大乱之时被大臣们强行拥立为君的。而愍帝的这个做法说明他也不该是一个亡国之君的。真是时也、运也、命也!

        愍帝于十一月乙未日,坐着羊车,脱去上衣、口衔玉璧出降。群臣纷纷攀住愍帝的坐车,抓着愍帝手号泣,愍帝也“悲不自胜”。御史中丞冯翊叹说:“吾智不能谋,勇不能死,何忍君臣相随,北面事贼虏乎!”于是自杀。

        愍帝在匈奴同样遭受了无数的屈辱。在匈奴统治者出去打猎的时候,让愍帝穿上军装、拿着仪仗,为他做前导;在宴会中,又让愍帝为他们倒酒、刷杯子;甚至在上厕所的时候让愍帝拿着马桶盖子。晋臣们看到这些场景纷纷哭泣不已,一个大臣甚至当着匈奴人的面抱着愍帝痛哭失声,结果被当场杀死。

        愍帝不久遇害,死的时候年仅18岁。

        平心而论,怀、愍二帝都不算是亡国之君,但是由于国家长期以来积累的种种矛盾的集中爆发,使得“二帝蒙尘”,被辱杀于异族政权的屠刀下,这是他们个人的悲剧,更是西晋王朝的悲剧。在一片悲歌中,历时仅51年的西晋正式结束,历史进入了一个群雄并起,少数民族政权割据的大动荡时期,在中华大地上还将发生多少或精彩绝伦或惨不忍睹的故事啊,让我们拭目以待。


[ 本帖最后由 小熊猫 于 2007-5-25 00:09 编辑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5-27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风流(五)——日与长安


      中国古代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智慧故事:说有一个小孩子,他家里来一个从长安来的客人,他的父亲就问他:你说是长安离我们远,还是太阳离我们远呢?孩子回到道:长安近一些。因为有人从长安来,可是从来没听过有人从太阳那来。父亲听了这个回答很惊讶。第二天,父亲举行宴会,在席间又问孩子同样的问题。这次孩子却说:太阳近。父亲很奇怪:你昨天不是这么说的啊。孩子说:我抬头能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所以是太阳近啊。父亲听孩子居然又说出一番道理,就更加惊讶了。

     这个故事非常有名,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了,故事中那个聪明的孩子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晋明帝司马绍。

     明帝司马绍是元皇帝的长子,他的母亲不是汉族人,所以司马绍是个混血儿,相貌上跟一般汉族人不太一样。

     司马绍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如他的谥号所评价的:聪明。这从上面的那个小故事里就能看出来。然而聪明的司马绍的太子之路却并不平坦。

     先是他的父亲司马睿偏爱次子,有废长立幼的打算,甚至封了次子为琅琊王。这个封号可不是可以随便封的,因为司马睿称帝以前的封号就是琅琊王。他这么做,很明显有想立次子为嗣君的意图。但是,由于大臣的反对,并且司马绍本人确实才智过人,元帝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这次可以说是司马绍的聪明帮助了他。

     但是司马绍的聪明同样给自己带来了危机。当时的权臣王敦由于忌惮司马绍的才能,打算以不孝的罪名废掉他,幸亏有大臣敢言不畏死才保住了司马绍的太子地位。这件事恰恰也从正反两方说明了司马绍的聪明才智在当时是被公认的。

       明帝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他是个文武全才。司马绍喜爱文辞,与当时很多出名的文人交往,大家一起探讨学问,这在那个文风很盛的时代来说倒也不算是很特别的事,但是司马绍不光能文,还习武,很有胆略,而且善抚将士。司马绍的个人的优秀素质为他赢得了江东才俊的心。

     东晋元帝司马睿去世后,太子司马绍即位,史称明帝。他在位的时间很短,最大的功绩是平定的王敦的叛乱,解决了这个从元帝朝以来,东晋朝廷内部最大的祸患。

     当时明帝面对的军事危机是:外部有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威胁,内部有来自权臣王敦的逼迫,而往往内部的敌人才是最可怕、最致命的。王敦出身江东豪门王氏家族,就是我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使明帝得以在江东立足而即位的最大的功臣王导的族弟。王敦手握重兵,其军事力量远远超过中央政府,所以他不再满足仅仅做一个权臣,而且打算自己取而代之。

     除此以外,每逢兵凶之时,几乎都有伴随而来的大规模的饥荒和瘟疫,人口大量死亡、流散,造成社会生产力急剧降低。这也为用兵作战带来了后勤保障上的极大困难。

     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明帝选择首先解决致命的内患:消灭王敦的叛乱集团。随即他在战略上、战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布置:

      战略上,明帝抓住了江东地区的作战特点,精心调度,改授荆、湘等四州,控制了长江上游地区。

      战术上,明帝司马绍不仅亲自带兵出征,甚至自己微服、单人独骑深入敌后去侦察王敦的中军大营。结果王敦发现异常,派人追杀司马绍。明帝这时候再次展现了他过人的智慧。在逃跑过程中,把马粪上都浇上水,又把自己的七宝马鞭交给路边一个卖小吃的老太太,跟她说:要是后面来人追我,你就把这个马鞭给他们看。追兵果然很快赶到,老太太说:你们追的人早就过去了,现在肯定已经跑很远了。又出示了马鞭。几个家伙一看这么珍贵的马鞭,一个劲的传看欣赏,耽误的功夫就大了。等他们看够了,再一检查马粪都凉了,就相信司马绍已经跑远了,估计追不上了,就回营交令去了。司马绍以他的绝顶智慧惊险的化解了这次危机。此举虽险,却也起到了了解了敌情、振奋了士气和打击了敌人信心的作用。

     由于明帝司马绍同志亲临前线的英明领导,对王敦作战各部队先后取得了胜利,王敦在一片败报中愤懑而死。

     东晋朝廷终于完成了攘外前的安内准备。但是由于两晋时期的老天爷是喜欢笨小孩的,于是“天妒英才”,难得的一代文韬武略的晋明帝在位仅三年,去世时年仅27岁,东晋也由此失去了北伐的领导层上的一次契机。

     明帝在晋书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帝聪明有机断,尤精物理。于时兵凶岁饥,死疫过半,虚弊既甚,事极艰虞。属王敦挟震主之威,将移神器。帝骑驱遵养,以弱制强,潜谋独断,廓清大昆。改授荆、湘等四州,以分上流之势,拨乱反正,强本弱枝。虽享国日浅,而规模弘远矣。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风流(六)——砸珊瑚的人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很有钱的人,而钱多到用珊瑚砸人的地步的还是不多,这个“流芳”千古的暴发户就是西晋时期的石崇先生。要是那时候有富豪榜的话,石崇先生肯定名列第一。大凡有钱的“成功”人士,大家总是要关注一下他们的发家史,然后好千方百计的效仿一下,那我们就来追述、缅怀一下石先生的生平吧。

     首先,石崇先生不是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家,他老爹是个高干,石崇小时候应该是被介绍为:这是石苞大人家的小公子。

     石苞老太爷可不是一般人,论长相,那是标准的大帅哥;论本事,那是文武全才。而且石苞还具有一般帅哥的通用特点:好色薄行。这个特点可不是人人都可以有的,放在那长的不帅的、没有本事的人的身上,那就是行为卑劣的象征啊,可是放在人家有貌又有才的石大帅哥、才子身上,那就成了“不修小节”了,厉害了吧?不修小节,听起来多有派啊,风流潇洒啊,嘿嘿。石苞同志凭借他的“才貌双全”,受到了重用,并且成为了西晋的开国功臣,成为公爵,完成了平民帅哥到贵族的飞跃。

     石崇小朋友就出生在这样一个高干家庭里,论排行是受宠的老么。虽然不能继承爵位,但是也足以使他将来顺利的走上仕途。石崇小朋友很聪明,属于那种“有勇有谋”的类型,大家要注意这一点啦,这对于石崇完成资本积累是有很大关系的。而且,石崇的老爹对小儿子做了个预言:这孩子将来肯定能赚大钱。事实证明,“知子莫若父”这句话是说得真对啊。

     身为高干子弟的石崇同志很快正式进入官场,在他老爹的人脉庇护下混得还不错,居然弄了个”安阳乡侯”,这时候的石崇还很年轻,算是个“青年才俊”。石崇完全继承了他老爹的优良基因:聪明、有才气,而且”任侠无行检“,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石崇后来到地方工作,工作地点就是那个很有名的荆州。石崇到了荆州以后,发现了这个地方的特点:交通要道。于是石崇同志开始充分利用这个地理位置的优势,为自己致富。大家可别以为石崇大力开发了贪污资源啊,我们石小才子走的是另类致富路线:开创了由”官方“收取养路费的业务。具体操作办法如下:首先直接海选目标,然后拎上把大砍刀啥的,站在道边,最好找个有树的地方,高喊几句: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牙崩半个不字,老子管杀不管埋!问题迎刃而解。这办法多好啊,比贪污受贿直接、简便多了。受贿还得有人愿意行贿,还得明示、暗示的折腾半天。贪污还得做个假帐、找个名目啥的,去忽弄上级领导呢。在石崇同志充分发挥主观创造性的不懈努力下,收路桥费的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利润天天增加,新一代福布斯榜首就此诞生了!

      从此以后,要是有人再提起石老帅哥的时候就该这么介绍啦:那是富豪石崇君侯的老太爷。

      石崇会赚钱也会消费,修建豪宅别墅,大搞装修。住的好,还得吃的好:山珍海味,水陆珍馐,而且不惜重金请来名厨,别把好材料糟蹋了。要不说人家会享受呢,住好、吃好,还得玩好,精神生活不能没有。音乐啊,世界的通用语啊,有钱的人谁不玩点高雅啊,石崇从全国找来最好的歌唱家、舞蹈家、演奏家,精神享受的那叫一个彻底啊。

       石崇在荆州的时候,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玩鸟,而且还把自己玩的鸟送给了后来玩斗富游戏的伙伴王恺。只不过,石崇玩的这个鸟的品种有点问题——鸩鸟。大家都知道,咱们中国古代毒死人的时候经常用鸩酒的,这个毒据说就是来自鸩鸟。石崇这个“危险”爱好后来还是被禁止了,鸩鸟也被烧死了。

     不过有钱人经常会感到有点无聊,可是这难不倒聪明的石崇,他开发了一个新活动,组织了一个富豪俱乐部,然后几个大老板斗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王恺董事长。王总那也不是一般人啊,那是高干里的高干,贵族里的贵族啊——当朝皇帝的亲戚。有钱!派头也足,排场也大。那家里是用糖水刷碗(能刷干净吗?),家门口四十里内全用紫色丝绸做成屏障。(你不影响交通啊?)石崇一看,好,咱们比比看——于是石崇家用蜡烛当柴火烧,然后把家门口五十里全用锦缎拦上。(得,这位更阻碍交通了)

     比来比去,这位王总很郁闷,总是被石崇比下去。他一气之下,找帮手去了。找的谁呢?也不是外人,就他们家一亲戚——皇帝。当时还是武帝司马炎在位。估计司马大总裁纯粹是闲的,觉得这事确实挺好玩,也兴高采烈的加入了,一挥手:来,开库房,把朕的珊瑚树搬走,我就不信还斗不过石崇了!这混蛋皇帝不是跟这添乱吗?他是想震震石崇,别说,还真没让他失望,石崇一看珊瑚树,当时就被刺激成神经病了,抄起一把铁如意就把珊瑚树给砸了!王总一看就急了:你得失心疯啦?有这么玩的吗?比不过我,就砸我东西啊?你、你、你,你不知道我这是借来的啊。我、我、我,我跟你拼了啊。石崇砸完了,人也恢复正常了,看王恺还那痛心疾首呢,一笑:急啥?我赔你一个不就完了吗。说完,吩咐道:来,把咱们家的珊瑚树都搬出来,让王总随便挑!没一会,下人一口气搬来六七棵珊瑚树,每个都比王恺跟皇帝借的那个好。王恺是看得眼晕,气得吐血啊。两个人为了斗富都闹出人命了。

     石崇还继承了他老爹的一个特点:好色。而且现在石崇是大富豪了,好色也得好的有档次啊,于是一位绝代佳人出场了:绿珠。绿珠的漂亮是“美而艳”,而且通音律,会乐器。她在中国古代的美女里也是数得着的。这富豪里的富豪、美女里的美女凑在一起了,按照中国的传统惯例来推断:没几天好日子过了。

      八王之乱开始了,那个“狗尾续貂”的赵王伦的亲信大臣孙绣来向石崇索要绿珠。石崇严词拒绝。我觉得倒不是因为石崇有多么重视绿珠,而是基于有钱人的那种“小气”,绝对不能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我的这个观点基本得到了曹雪芹的同意,所以他《红楼梦》里就有一首诗是这么写的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石崇的拒绝惹怒了孙绣,他立即派人去逮捕石崇。真是没有最无耻的,只有更无耻的啊,这位比石崇还绝。这时石崇正在楼上举行宴会。石崇对绿珠说:我都是为了你才获罪的啊。我觉得石崇这句话说的太无耻了,他不仅把责任推给绿珠,而且把绿珠逼向了死亡。不像个男人!绿珠听了,立即跳楼自杀了。石崇也随即被逮捕归案,全家被杀。

      石崇临死前叹息:他们是为了我的钱才要杀我的啊。这才算是说了句实话。

     自古为钱财丧身的不自石崇始,也不自石崇终,总是有人在前仆后继、奋不顾身的投入其中,全不知自己生前是钱财的奴隶,死后是街头的谈资,一生心苦,所为何来哉?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6-15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前是钱财的奴隶,死后是街头的谈资~


这句话精湛!$支持$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22 03:35 , Processed in 0.063987 second(s), 21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