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852|回复: 6

敦煌遗珍 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1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人口13万多,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没有相对较强大的工业。这在全国县市中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因为敦煌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属暖温带气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日照充分,无霜期长。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敦煌地区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铜器。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至今历历在目。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强盛的匈奴以"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威势,对西汉王朝构成了严重威协,并且经常骚扰掠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后,采取武力防御和主动进攻两者兼用的战略,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元狩二年(前121年),汉王朝决定断敌右臂,张我左掖,进发河西走廊。同年春,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万骑从陇西出塞,进军河西,大获全胜。不仅生擒了浑邪王的儿子、柏国,还缴获了匈奴的"祭天金人",给河西的匈奴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汉武帝把这一战利品放置在甘泉宫"(陕西凤翔)加以供养礼拜。莫高窟第323窟北壁绘有此段故事。这年天,霍去病亲率骑兵涉过居延水,直冲祁连山,斩杀敌兵3万余人,使河西的匈奴势力受到毁灭性打击,其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浑邪王杀死休屠王,携其部4万余人投降汉朝。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顺利地从乌孙凯旋而归。从此,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张骞"凿空"之行,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创举,为促进中外以及中原同西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为了彻底断绝匈奴与西羌的通路和联系,捍卫边关和丝绸之路的安全,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并采用设防、屯垦、移民等措施,不断充实、加强建设河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又从令居(今永登)经敦煌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了长城和烽燧,并设置了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从此,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欧洲、地中海沿岸和西域的玉器、玛瑙、奇禽异兽、农作物等长途转运到中原。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往来不绝,都要经过丝路要道敦煌。敦煌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当时的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西至龙勒阳关,东到渊泉(今玉门市以西),北达伊吾(今哈密市),南连西羌(今青海柴达木)。敦煌建郡之后,为西汉王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国,获汗血马;赵破奴击败姑师国俘获楼兰王,都是以敦煌为粮草、兵马供应基地而一举获胜的。

  东汉初年,匈奴又逐渐强盛,征服了曾是西汉管辖的大部分西域地区,丝绸之路被迫中断。公元75年,东汉王朝出兵四路进击北匈奴,凉州牧窦固率河西兵大败匈奴,收复了伊吾等失地,重新打开通向西域的门户。同时派遣名将班超两度出使西域,杀死匈奴使节,联络西域诸国与东汉建立了友好关系,使断绝65年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

  自西汉设郡到西晋末的数百年间,丝绸之路虽几通几绝,但敦煌日渐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也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军政中心和文化商业重地,成为"华戎所交大都会"。在此期间,敦煌文化发达,名士济济,人才辈出:有骁勇善战的征边名将张奂,有深明大义的朝臣盖勋,有才学出众的大文学家侯瑾,有勤奋好学、人称"草圣"、"亚圣"的著名兄弟书法家张芝、张昶等。

  永嘉丧乱,西晋王朝覆灭,晋室南迁,建立东晋政权。广大北方地区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割据局面。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封建政权。前凉张骏时期,曾改敦煌为沙州。公元400年,李高[注:为日下一高]据敦煌称王,建立西凉国。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以后亡于北凉。前凉、西凉、北凉三政权先后统治河西地区时,比较注重谨修内政,安民保境,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崇尚儒学,兴办教育。使河西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这一时期,凉州已成为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而敦煌又是凉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学者代不乏人。如有号称"敦煌五龙"的索靖、汜衷、张彪、索纟介、索永,俱以文学闻名当时。索靖还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敦煌的经学大师宋纤、郭王禹、刘日丙等,讲学授徒数百人到上千人,敦煌人阚马因撰写的《十三州志》,是我国古代重要地理著作。还有天文学家赵匪文及索袭、宋繇、张湛等敦煌较知名的学者。

  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战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中原大批硕学宿儒和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往河西避难,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尤其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拜倒在"佛"的脚下,企望解脱苦难,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有一大批佛学高僧在敦煌讲经说法。河西各地的佛门弟子多来此地研习学。如有世居敦煌的译经大师竺法护;有前往印度学习佛法的敦煌人宋云等。法显、鸠摩罗什等沸学大师无论东进还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之后,开窟造佛之举延续了千百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敦煌艺术。

  北魏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占据了河西。这个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佛教随之盛行。北魏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隋文帝收复河西时,相继平息了突厥、吐谷浑的侵扰,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同时改北周以来的鸣沙县为敦煌县。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后,将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充边,给敦煌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习俗。这样,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显的特色。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诏命远至敦煌。在最高统治者的提倡下,隋代虽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开窟竟有77个,且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大业初年,隋炀帝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敦煌一带了解丝绸之路以及中西通商贸易情况。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西巡,在张掖举办了西域27国贸易交易大会,盛况空前。

  唐朝初期,在河西设肃、瓜、沙三州。河西全部归唐所属。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举铲除东西大道上以西突厥为主的障碍,确保了丝路占道的畅通。唐代的敦煌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非常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保存到现在的有232窟。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异常高的艺术水平,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经返回,经敦煌回到长安。

  唐朝兴起的时候,我国西南部的吐蕃王朝日益强盛。"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鼎盛开始走向衰落,从此一蹶不振。吐蕃乘虚进攻河西,攻陷了凉州、甘州、肃州等地。沙州将士百姓坚持了长达11年的抵抗,终因弹尽粮绝,以城降蕃。自此,吐蕃统治了全部河西,长达70多年。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敦煌百姓难以忍受吐蕃暗无天日的统治,奴隶般的生活,本地人张议潮乘吐蕃王朝发生内乱,联络当地各族群众,聚众起义,赶走吐蕃贵族,一举光复沙州。经过10多年的斗争,全部收复河西、河湟等地,并遣使奉表归唐。唐王朝封张议潮为河西、河湟十一州节度使,建归义军,治沙州。

  后来,朝廷诏张议潮人朝为官,沙州张氏宗族内乱。其孙张承奉嗣节度使,叛唐自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此时,甘州回鹘也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地区。"金山国"为打通东西交通,与回鹃交战,结果一败涂地。后回鹘攻打沙州,张承奉难以抵挡,只好投降。公元9l4年,金山国亡,张氏绝嗣,沙州长史曹议金取代节度使地位,统领瓜、沙二州。曹氏统治期间,笼络瓜、沙望族,注意发展生产,重视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改善同周围各民族的关系,东交回鹘,西联于阗,与邻邦各国和睦相处,保持了稳定和安宁,维持了130多年。

  11世纪初,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开始兴起,逐步强大。公元1028年取胜甘肃回鹘,继而攻陷瓜州、沙州,称霸河西。于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当时,形成了宋、辽、西夏三足鼎立局面。在西夏统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间,由于重视经济发展,使敦煌保持着汉代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原不殊"的水平。西夏统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汉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大的发展。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公元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内。

  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此后,升敦煌为沙州路,隶属甘肃行中书省。后升为沙州总管府。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当时瓜、沙二州屯兵济济,营寨栉比,屯垦农兵遍布党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o波罗就是这一时期途经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造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扫除元残部,派宋国公冯胜率兵三路平定河西获胜,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了肃州城。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卫,设置了关西七卫。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后吐鲁番攻破哈密,敦煌面临威胁。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设置罕东左卫。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万余亩,引党河水分10渠灌溉,农业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 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覆蹒跚地走过了近五千年漫长曲折的里程。悠久的历史孕育的敦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辉煌;那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绿洲越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就像一块青翠欲滴的翡翠镶嵌在金黄色的大漠上,更加美丽,更加辉煌!


图1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珍-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地藏菩萨
玄奘译了《地藏十轮经》后,地藏信仰就流传开来。这幅图中地藏菩萨坐于岩石之上,两侧是地狱十王。在伪经《十王经》中,人在再次轮回以前要经过十王的审判和惩罚。十王是十殿阎王的简称,裁断亡者罪业,这个传说结合了印度地狱判罚转生思想与唐代的民间传说。十王中除了我们最熟悉的阎罗王外,还有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变成王、太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等。这种信仰约兴起于晚唐,通常就像这幅图一样将地藏菩萨表现在构图中央,两侧或下方对称分布十王,十王多作中国古代官员装束,这幅图中还摆开公案,旁侍文吏。图下方画着道明,身侧一头狮子。敦煌写本S.3092号引《还魂记》有「道明和尚入冥故事」其中有十王、地藏菩萨、判官、道明和尚、金毛狮子等《十王经》中的形象,故事说唐大历13年(778)襄州开元寺道明为冥吏误为龙兴寺道明而被拘拿到冥府,见到地藏菩萨与文殊菩萨化身的狮子,狮子伏地就能明察秋毫地谛听死者生前行事(金庸显然对这些故事比较熟悉)。后道明得蒙洗雪,并目睹新样地藏菩萨尊像,还魂后图写丹青,绘列地藏真容。图1中的道明正在目睹一场审判,带枷者被牛头牵着站在镜前,看到他生前杀牛的情景。图最下方是供养人的画像。91x65cm--人文与社会::Humanities.cn
图2中地藏信仰在平民中很流行,地藏被看成是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轮回的主宰,可以把堕入地狱者拯救出来。图中地藏菩萨背后的六道云彩上分表表现六道,两侧有普贤文殊,下方为供养人。
图3地藏菩萨(Kshitigarbha),手执净瓶,或者说“军持” (kundika,也译作君持、捃稚迦,是佛教徒贮水器,亦用于仪式,形式从扁平器到明清时蒜头型都有),脚下莲花,着袈裟,地藏菩萨是所有菩萨中唯一被描绘成僧人模样的。关于袈裟(kasdya),梵文原义“坏色”,应当是用旧衣碎片拼成,颜色芜杂,不用青、黄、黑、白、赤等八正色,以示苦行。中国寺庙中僧人便装至今仍维持这个习惯,而日本僧人则已经服用黑衣。63x17cm
图4金刚力士(Vajrapani),vajr原为吠陀(veda)经中大神因陀罗(Indra)的武器,也就是雷,引申说成是棍棒。pani,手。所以又有译成“执金刚”的。图上拼缝是后期处理造成的,并非原画。其画风有意用墨线勾勒,然后颜色渲染来显示金刚力士的肌肉纹理,似有立体感。67x18cm
图5观世音四种像。图上方画着观世音的四种像,其光圈衣裳眉目略有不同。下方画普贤骑象,文殊跨狮,各有随从。140x97cm--人文与社会
图6与普贤成对出现的文殊菩萨像。在佛教图象中,文殊骑狮子,普贤骑白象。文殊象征智慧,而普贤则是行动与佛祖誓言的象征。219x115cm

[ 本帖最后由 carolge 于 2007-5-21 15:5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7这张普贤菩萨像是有成对的文殊像的。图中普贤骑着白象,形体较大,侍从形体较小,有些演奏乐器,有的黑面凸目。这张图较大
图8普贤菩萨(Samantabhadra)坐于白象之上,脚下莲花。这幅经幡上方的三角形饰件与下方的穗都已失落。一般来说普贤菩萨像总是与文殊菩萨(Manjusri)成对出现。57x18.5cm
图9一个容貌稍嫌臃肿,面貌显出皱纹老态,有胡须的观世音。现在讲讲怎么看出来这是个观世音像的。观世音的发髻上有个小的阿弥陀佛,或者说无量光佛的像,这是他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个观世音像有六支胳膊,上面两只各托日月,中间的做教法(vitarka mudra) 姿,下面两只执净瓶和念珠。画上有一些表现观世音菩萨灵验的小画面,比如掉下悬崖被云托住,火中不受伤害等等。这是因为观世音被认为灵验而且随呼随到。最下面四人是供奉人一家。
图10水月观音。略显容貌臃肿,五官不是很秀美,姿态却很优雅。构图下方画供养人
图11维摩诘经》插图草稿(
草图画在三张黏拼起来的纸上,正面画维摩诘,反面画文殊师利。这是反面。这段故事表现的是维摩诘(Vimalakirti)示病,文殊师利(Manjushri, 亦即the bodhisattva of wisdom)前往探望的情节。
细节部分描绘文殊师利与他的随从。文殊问维摩诘病从何来? 维摩诘答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维摩诘故事在十世纪左右很流行,这个场景在敦煌多有描绘,很多情况是在洞口两侧分别画维摩诘与文殊。大致完成在914年左右,可能是晚唐或五代作品。整体高: 31 cm ;宽: 127 cm
图12冥想僧

莫高窟第17号洞窟,约为9世纪晚期到10世纪早期晚唐作品,原高46cm,宽30cm。纸本墨彩。为斯坦因偷携出境,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

[ 本帖最后由 carolge 于 2007-5-21 15:2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13这是一些用来给画师提供释迦牟尼标准像的绘画。这是画本中的一个碎片,原本中很多部分现在新德里博物馆。图中释迦牟尼一手上举,似乎托着红色的太阳。绢本墨彩。
图14北方多闻天王渡河。多闻天王梵名Vaishravana,音译毗沙门,毗舍罗波拏 , 也作遍门 、 善门 , 或种种门等 , 因为经常守护如来道场而闻法 , 故名为 「 多闻 」。他是四大天王Lokapalas/devarajas)之一,主管北方,因此在地居北方的敦煌多有描绘,他是帝释天的外臣,守护世间,也是印度的财神。他手执金矛,身侧一团紫气托着宝塔,身后一群随从。61x57cm
图15西方广目天王像。彩画绢幡。64x17厘米
图16刘萨诃(有萨河、萨和、屑荷、窣和、苏何等多种记法)与瑞像图残片。刘萨诃是东晋北魏间的高僧,法名慧达,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据说他勇武多力,射猎杀生,因之堕入地狱,遍览因果苦报,悔过复生后皈依佛教,有异能,感知舍利塔,并预测凉州御谷山将有石佛像出现,若佛像完全则天下太平,反之则天下大乱,后果应验。图中僧人即刘萨诃,右侧有佛像的左臂。--
图17观世音左手执柳枝,右手执净瓶,足踏莲花,背后有竹枝。画上题字写着天祜十岁,丙午岁7月15日,也就是914年左右,而实际上天祜元年即904年后天祜年号就不用了。907年时唐已亡。或是敦煌地处偏远,消息不通之故。观音右侧有一尼姑,左侧青年(张有诚),均描绘精细。77x49厘米
图18《父母恩重经》图。这部经一般认为是中国的伪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图19观世音像。
图20地狱的想象。《十王经》是唐代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混合而产生的经典,结合冥府信仰与地藏信仰,描述人死后,将因生前之罪业受十王制裁之事,大约产生于唐末,有各种异本。这幅画是亡者在地狱中经过“十殿阎王”的情况的一个细节
图21文殊菩萨探望病中的维摩诘。
图22观世音双立像。147x105cm
图23目前发现的中国刺绣作品中最大的几件之一。高241厘米,宽159.5厘米。整块苎麻布丝线满绣。图像为释迦牟尼在王舍城(Râjagrha)的灵鹫山上说法,讲法华经。两侧是他的弟子阿难(Ananda)与伽叶,因在藏经洞中存放时折叠印迹正在二人像上,损毁严重。两弟子的外两侧为观世音(Avalokiteshvara)与韦驮(Mahasthama or Mahasthamaprapta )。佛祖头上有珠玉璎珞的宝幔,两侧各一飞天(apsaras)。图下方两侧各画一群小小的男女供奉人。绣像极为精美。
图24千手千眼观音,实际上就是11个头颅,40条臂膀,每个手心中都有一只眼睛,表示观世音灵通广大,知晓信徒乞告。绢本墨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25引路菩萨,即引导死者进入极乐世界的观世音菩萨。死者画得很小。
图26引路菩萨

大英博物馆最自矜的敦煌藏品之一。引路菩萨与死者都刻画生动。

图27水月观音(游戏姿)
Water-Moon Avalokiteshvara in Lalitasana Posture

观音手执柳枝净瓶,以游戏姿坐于岸边。观音为男像。图下方黑衣者是供养人的像。纸本设色。

高:82.9 cm ;宽:29.6 cm


图28佛祖像

五代至北宋初年,十世纪左右经幡的上部,绢本设色,绢上织有凤凰纹。色彩较简单,显得质朴大方。

高宽均为53cm。
图29维摩诘经》插图草稿(细节1)

这段表现的是维摩诘(Vimalakirti)示病,文殊师利(Manjushri, 亦即the bodhisattva of wisdom)前往探望的情节。

细节部分描绘辩才无碍的维摩诘与他的侍从。维摩诘手执一柄扇子,前景中一菩萨正在从瓶中倾倒无尽香米。文殊问维摩诘病从何来? 维摩诘答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

大致完成在914年左右,可能是晚唐或五代作品。
图30维摩诘经》插图草稿(细节2放大)

这段表现的是维摩诘(Vimalakirti)示病,文殊师利(Manjushri, 亦即the bodhisattva of wisdom)前往探望的情节。

细节部分描绘文殊师利与他的随从。文殊问维摩诘病从何来? 维摩诘答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

大致完成在914年左右,可能是晚唐或五代作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31
图32
图33菩萨像

纸本彩色木版画。大致创作于五代,十世纪左右。中国现存最早的彩色木版画之一。这张版画上也有经文,这种图象在上文字在下的印刷格式在十一到十六世纪绘本中占了绝对主流。
图34行脚僧

行脚僧高鼻深目,草鞋戴帽,手执一扇,另一手牵一虎,背着沉重的经卷,神情凝重,一旁还有云上的过去佛保佑他。因为是尚未完成的画稿,反而显得笔法古拙质朴。这个主题在敦煌画中比较常见,法国吉美博物馆存有伯希和带去的两幅完成了的行脚僧像,均为艺术珍品。

41cmx29.8cm

图35北方星君道教护身符

十世纪中期·五代

敦煌虽以佛教为主,也有道教等其他宗教文化因素存在。而北斗星君在佛道两教的仪式中都出现。

42.7cmx30c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敦煌的石窟中还有双层壁画,很珍贵的说$送花$
$送花$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9 00:49 , Processed in 0.089423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