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97|回复: 8

端午节:我国最早卫生防疫节(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9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端午节:我国最早卫生防疫节(图)  
http://www.enorth.com.cn  2007-06-18 23:01  

海河游船上的端午祭祀(图)   07-06-18
南京市民穿汉服祭屈原过端午   07-06-17
端午将至 粽子步入“花样年华”   07-06-15



  


  






图表:端午节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
  插艾避蚊蝇 饮酒驱蛇虫
  6月19日是传统节日端午节。天津市民俗专家高成鸢指出,端午节是我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据高成鸢介绍,端午节,在我国古代这个时候是疫情的高发期,所以这天人们要饮雄黄酒驱蛇虫,要早起收集露水洗眼以明目,小孩佩戴藏有朱砂、雄黄、香草的香囊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插艾叶和菖蒲是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挂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另外,在端午节,一些人还用绑有红线的笤帚,扫除垃圾,清洁卫生。

  高成鸢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人的一些防疫措施和方法显得落后和原始,甚至还带有迷信色彩,但卫生防疫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今天,我们不妨在端午节期间组织民众进行爱国卫生运动,提高人们的健康防疫意识,让端午节成为现代的全民卫生防疫节。

稿源: 新华网 编辑: 姚国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6-19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节:除了粽子还有什么?(图)  
http://www.enorth.com.cn  2007-06-19 04:48  

端午节:我国最早卫生防疫节(图)   07-06-18
外国朋友体验端午民俗(图)   07-06-18
端午期间上海黄牛党炒卖粽子券   07-06-19



  


  






挑香包

  源:来历众家说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乃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三节之一。老北京人习惯上俗称为五月节。端午也叫“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初五,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这么多别称,也说明了端午节来源说法很多,各有不同,大概有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北京民俗协会王作楫老师告诉我们,和端午节起源有关的人物也很多,除了屈原外,还有伍子胥、介子推、曹娥等。传说苏州的相城门是伍子胥用糯米修的,并且修好时就预言第二年苏州地方有灾。第二年苏州果然遭灾,出现了饥荒,人们就用相城门的糯米果腹,度过了灾年。另外,古时候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就是在端午这个“恶月恶日”出生的。因为这一点,他的父亲很不喜欢,要把刚生下来的他扔掉。他母亲舍不得,偷偷抚养他长大,最后成为著名的“四公子”之一。

  食:不光吃粽子

  粽子当然是端午最重要的食物。但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许多食俗。

  王作楫说,端午到了要吃桑葚儿和樱桃。桑葚儿分为黑桑葚和白桑葚两种,意为吃掉不祥的东西。樱桃谐音“英逃”,就是“英雄一到,坏东西统统逃跑”。当然,很大可能也是因为这时节这两样水果正当时令,正是好吃的时候。

  端午还要吃五毒饼。所谓“五毒”,指的是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饼其实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了五毒纹样的印子,盖在玫瑰饼的酥皮儿上。吃“五毒饼”和吃桑葚、樱桃一样,寓意都是把“毒”吃掉,让它不能再害人啦!

  江南一带,端午节还讲究吃鸭蛋。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一文中说,“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据说江南民间讲究端午吃“五黄”(黄瓜、黄鳝、黄鱼、咸蛋黄、雄黄酒),而咸鸭蛋就是五黄的一种。

  雄黄酒也是端午很重要的一项“道具”。传说白娘子正是在端午节中午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雄黄酒”现在喝的人不多了,多半是由大人蘸了酒,在孩子的额上写“王”字,以辟邪解毒。古诗有云:“惟有儿时不能忘,持爻簪蒲额头王”。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9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饰:避邪又添靓

  端午节最重要的装饰,当是在门上插艾蒿和菖蒲。艾蒿和菖蒲从前都是常见的草,王作楫说小时候北京城里到处都是。近几年当时应节,他还会去门头沟采蒿。蒿分为三种,白蒿、艾蒿、臭蒿,臭蒿有驱蚊的效果。菖蒲头形状像宝剑,从前菖蒲河公园一带特别多。蒿和菖蒲采回来挂在门上,也是避邪的意思。还有贴葫芦形窗花儿,葫芦谐音“福禄”,贴在窗户上讨个吉利。艾草菖蒲不光是挂在门上,母亲们往往用艾草煮了水,让一家大小洗浴,可以清热毒,不生皮肤病,也是一种“药浴”。或者晚间把蒲艾烧了,那味道也可以驱赶蚊虫五毒等等。

  端午节要缠五色丝线,佩香包儿。香包儿也是用五色丝线装饰好的,里面包好中草药,闻一闻清热祛暑。“五月榴花火似红”,石榴花端午正当节,爱俏的姑娘们把它簪在发间,不但吉祥,也很漂亮。

  有些地方是把石榴花插在门前。传说唐时黄巢起义,某次经过一个村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大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小的。黄巢很好奇为何背大的牵小的,就上前询问。妇人不知道这是黄巢,乃说因为黄巢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一根命脉,就是背上的这个大孩子。如果万一无法兼顾,只好牺牲自己的孩子,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很感动,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没多久,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石榴花。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率兵离去,而端午在门上挂石榴花的习俗也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除了簪石榴花,女孩子们还要用凤仙花加上明矾捣碎了,涂在指甲上,染红指甲——端午节又名“女儿节”,道理大概在此。

  聚:观龙舟花会

  因为屈原公的缘故,每年端午的龙舟竞渡在很多地方都是个大事儿。传说屈原沉江后,百姓们舍不得他,划船追赶,渐渐就形成了龙舟比赛的传统。也有说法是,因为“龙”是民族图腾,人们为了表达对龙的崇拜和祭祀,故而举办龙舟竞渡。闻一多先生《端午考》中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

  龙舟比赛由来已久。《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皇帝有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张择端在《金明池夺标图》描绘了这个场景。明代皇帝一般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舟,到了清代,则在圆明园福海举行龙舟比赛,乾隆、嘉庆等皇帝等都去看过。至今各地每到端午,都有各式各样的龙舟比赛。

  除了“水龙舟”,还有“旱龙舟”。端午节老北京规矩要举办“花会”,有各种民俗表演。近年来有所恢复,高碑店、延庆等地相继举行了“花会”表演,再现了“幡鼓齐动十三档”等老北京民俗绝技。另外丰台孟村有旱船会,始于明永乐年间,由孟家村一些喜爱花会表演的人,根据端午节龙舟竞技跳船相会互订婚约的爱情故事,创立了旱船表演形式,如今已入选丰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9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里的端午

  烈士的终站就是诗人的起点?

  昔日你问天,今日我问河

  而河不答,只悲风吹来水面

  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罗

  所有的河水,滔滔,都向东

  你的清波却反向而行

  举世皆合流,唯你患了洁癖

  众人皆酣睡,唯你独醒

  逆风而飞是高昂的令旗

  逆流而泳是矫健的龙舟

  急鼓齐催,千桨竞发

  两千年后,你仍然待救吗?

  不,你已成江神,不再是水鬼

  待救的是岸上沦落的我们

  百船争渡,追踪你的英烈

  要找回失传已久的清芬

  旗号纷纷,追你的不仅是

  三湘的子弟,九州的选手

  不仅李白与苏轼的后人

  更有惠特曼与雪莱的子孙

  投江的烈士,抱恨的诗人

  长发飘风的渺渺背影

  回一回头吧,挥一挥手

  在浪间等一等我们

  ——余光中《汨罗江神》

  童谣里的端午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

  五月五日五,天师骑艾虎,神疫归天去,瘟疫归地府。

  五月五日端午节,二十四字白如雪。白白白,白白白,蛇虫女子高山歇。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9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将至 粽子步入“花样年华”  
http://www.enorth.com.cn  2007-06-15 14:04  

工商局发布消费警示 三种粽子菌落严重超标   07-06-12
消费警示:端午临近 慎重购买散装鲜粽子   07-06-12
卖粽子礼盒不敌散装   07-06-08



  


  




  每至端午,粽子都会如期而至,每年这种传统食品都会带来新的含义——粽子,步入“花样年华”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每到这时,粽子就如候鸟一样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近日记者发现,今年的粽子市场异常火爆,各个商家有的搭起象征端午的龙舟,有的在柜台前支起了“炉灶”现场煮制,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更多的市民在买粽子、包粽子上也有了很多新选择。

  粽子品种丰富多彩

  昨天,记者在和平区一家超市看到,为了烘托端午的气氛,扶梯通道都用簇簇芦苇叶装点着。而在位于海光寺的一家超市粽子柜台,也搭起了大龙舟,还有的超市支起了“炉灶”现场煮制,请来往顾客免费品尝,就连摆放速冻成品粽子的冷柜外围都贴上了诱人口水的粽子形象照片。商家在对粽子的热场宣传上做足了文章,让消费者感到“举头是粽子,低头还是粽子”。而在路边的食品小店里,粽子的多样口味也成了商家的卖点。不仅有北方传统的小枣、蜜枣、豆沙口味,一些即食粽子销售点还有水果和蜜枣的双料粽子,更有如鲜肉、蛋黄等别样南味粽子。另外,还有一些生产商在粽子的形状上做文章,给粽子注入了新意。

  包粽子转向市场化

  在本市各大超市,虽然还在出售糯米、干粽叶等包粽子原料,但大部分消费者选择了成品粽子。“记得以前每年要等五月初五那天才能吃到自己家里包的粽子,而现在到处都在卖包好的、煮熟的、速冻的粽子,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馅,市场上都有。”一位中年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粽子的销售点不仅可以在超市找到,而且在一些糕点店、西饼屋也能看到它们的踪影。看来,食品业的商家都被这类传统食品的魅力所吸引。“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不再费时费力地自己包制,这就让成品粽子有了商机。”一家手工包制粽子的食品小店的老板告诉记者。而资金、规模条件允许的品牌粽子生产商,已经由简单手工生产方式逐步转化为机器加工,使这小小的粽子展露出了“市场化”的态势。

  端午文化有待拓展

  粽子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源于它代表了一种传统文化的继承。可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年轻一代甚至很多中年人对粽子背后的文化了解并不多,而在生活中会包粽子的人也越来越少,这都是传统文化流失的体现。天津商业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教授黄聚河认为,端午文化应得到更多的传承,文化消费也有着很广阔的市场空间。据他介绍,在一些南方城市,端午节除了要包粽子吃粽子,还要戴香包、赛龙舟,节日气氛相比北方地区更为浓厚。借鉴到天津市场,端午节不仅将粽子作为主要食品,还可以衍生一些传统消费品,这样不仅继承了一些传统的东西,还让节日消费的内涵有了扩充。此外,作为商家也可以在创新产品上动动脑筋,并在销售粽子时做足节日文化气氛,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时,粽子不仅是食品,也变成了一种文化消费。

稿源: 北方网-今晚报 编辑: 郭晓涛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9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旧时天津卫端午过节 避邪驱毒享亲情(图)  
http://www.enorth.com.cn  2006-06-01 10:57  

中国传统节为何缺“人气”   06-06-01
孩子们为啥不重视端午节 只因收不到礼物   06-06-01
端午节到底该姓啥?详解端午起源5种说法   06-06-01



  


  




  


  旧时的天津卫,人们将端午节称为五月节。人们不仅要在这一天“避邪气、驱五毒”,还要家家户户包粽子、送粽子,大家在这个节日中享受的是和谐的邻里亲情。

  根据天津卫的老风俗,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的老人都要亲手给孩子做一些称为“老虎褡裢”的饰物,同时还要用彩色纸剪成蝎子、蜈蚣、蛇、蟾蜍、壁虎或蚰蜒等所谓“五毒”形状的剪纸,然后还要剪一把剪刀夹在蝎子的尾巴上,最后再将这些剪纸贴在窗户上,取“避邪气、驱五毒”之意。

  同样是取“避邪”之意,端午节这一天,每家的老太太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抄起笤帚疙瘩在自家的炕沿上乱敲,口中还得振振有辞,大概的意思就是说,端午节又到了,各种害虫都别出来害人。

  端午节包粽子,这个古老的习俗在天津卫也很流行,而且人们还把这个习俗“发扬光大”,人们在吃粽子、包粽子的时候,享受的其实是一种和谐的邻里亲情。原来,旧时的天津卫大都是大杂院,每逢端午节每家都会包粽子、送粽子,而且还会把包得最好的粽子送给邻居品尝,一来为了显示自己的手艺,二来为了联络邻里的关系。试想一下,当大家吃到邻居送来的粽子的时候,口中的香甜自然会深深地印在心中。

稿源: 北方网—每日新报 编辑: 郭晓涛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9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节到底该姓啥?详解端午起源5种说法  
http://www.enorth.com.cn  2006-06-01 10:05  

旧时天津卫端午过节 避邪驱毒享亲情   06-06-01
孩子们为啥不重视端午节 只因收不到礼物   06-06-01
西洋节流行 中国传统节为何缺“人气”   06-06-01



  


  




  端午节,本名端五节,又名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从史籍上来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包粽子、划龙舟、饮雄黄酒、佩香囊。虽说大家遵循的习俗都差不多,可是关于端午节的来源却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根据各种资料显示,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共有5种说法。

  起源一说: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的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想让鱼虾吃饱了,就不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人们担心饭团为蛟龙所食,便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便发展成为今天的粽子。

  起源二说: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一路打到越国,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得到吴王夫差的允诺。但是伍子胥却建议吴王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臣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相信奸人之言,赐子胥宝剑,让他自刎。

  伍子胥视死如归,在死前他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随后便自刎而死。吴王夫差听后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后来相传端午节也是人们为纪念伍子胥而设立的。

  起源三说: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死在江里,过了好几天也找不到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在连续找了十七天之后,曹娥在五月五日这天也投江自尽,五天以后她抱出父尸,这件事就此被传为神话。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天的浙江绍兴。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起源四说:陈临

  有传说认为,端午节是因纪念一位叫陈临的人而来的。史书记载:陈临任苍梧(广西东南部)太守,治理苍梧,移风化俗,因为爱民如子、刚正不阿,所以深得民心。后来在调迁的时候,当地百姓不舍得他离开,在五月初五这天含泪将他送至东门。

  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位政绩卓著的地方官,每年五月五日都“令小童洁服舞之”。

  起源五说: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百越族。相传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稿源: 北方网—每日新报 编辑: 郭晓涛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9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们为啥不重视端午节 只因收不到礼物  
http://www.enorth.com.cn  2006-06-01 10:57  

旧时天津卫端午过节 避邪驱毒享亲情   06-06-01
中国传统节为何缺“人气”   06-06-01
端午节到底该姓啥?详解端午起源5种说法   06-06-01



  


  




  屈原是哪个朝代的什么人?唐朝诗人。宋朝大侠。

  屈原是怎么死的?得罪皇上被砍头了。游泳时淹死了。

  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复活节……在诸多西洋节的精神包围下,孩子们还能知道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吗?昨天,记者走上街头对中小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孩子知道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但是,记者在调查中依然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对端午节的概念只局限于一个传统节日,对于端午节的来历、内容、特点等等相关问题都知之甚少,五花八门的答案更让人有些笑不出来。

  在调查中,记者将被调查的中小学生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一至三年级的小学生,第二类是四至六年级的小学生,第三类则是初中学生。

  对于记者的问题,第一类被调查对象明显有些吃不消,他们一般只能说出知道端午节,端午节就是划龙舟,吃粽子;第二类被调查对象则略好一些,他们基本知道端午节的形式,而且大多数人都能说出“屈原”这个名字;第三类被调查对象的答案比较理想,他们不仅可以说出“屈原”所处的朝代和身份,甚至可以大概说出端午节的内涵。应该说,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深入人心。

  但是,记者在调查发现,很多小学生对端午节没有清楚的概念,对“屈原”更是缺乏基本的了解。“屈原”是何许人?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是五花八门。比如,有的人说“屈原”是秦朝的大官;有的人说“屈原”是唐朝的诗人;又有的人说“屈原”是清朝的大夫,甚至还有的人说“屈原”是宋朝的大侠等等。“屈原”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更让记者大跌眼镜。比如,有的人说“屈原”是打仗时战死的;有的人说“屈原”是病死的;又有的人说“屈原”是得罪了皇上被砍头的;甚至还有的人说“屈原”是游泳时淹死的等等。

  尽管调查中90%以上的孩子都知道中国有个端午节,而且也知道端午节是五月初五,但这个日期是阴历还是阳历,具体在哪一天,端午节的具体含义,吃粽子的原因却并不清楚,甚至有些孩子还一脸茫然地反问记者:“不就是吃几个粽子吗?干吗非要在这一天吃呢?”

  端午节为什么不被孩子们所接受呢?也许一位初中生的话可以给大家一点启发,他说:“端午节除了吃个粽子,就没什么其他的内容,我们更不可能在端午节得到礼物,没有礼物的节日又有谁会记得?”原来,孩子们对节日的概念竟是礼物,没有礼物的节日在孩子们看来不过是随声附和而已。

  礼物让端午节在孩子眼中变得平淡了,礼物让孩子们对传统节日变得麻木了。

稿源: 北方网—每日新报 编辑: 郭晓涛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9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洋节流行 中国传统节为何缺“人气”  
http://www.enorth.com.cn  2006-06-01 10:57  

旧时天津卫端午过节 避邪驱毒享亲情   06-06-01
孩子们为啥不重视端午节 只因收不到礼物   06-06-01
端午节到底该姓啥?详解端午起源5种说法   06-06-01



  


  




  在诸多的西洋节面前,中国传统节明显缺乏“人气”。为什么中国传统节“热”不起来?很大程度上与商家有关。

  西洋节的“物质过节”更迎合商家的利益,所以商家更热衷与把西洋节办得热热闹闹。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节的“精神过节”便明显处在下风了。

  商家过度炒作西洋节得以流行

  应该说,社会中风行的各种各样的西洋节都是商家过度炒作的结果,圣诞节送点儿礼物自然不必说,情人节的玫瑰花、巧克力更是到了泛滥的地步,有的商家为了促销甚至搞出五花八门的“情人节套餐”,衣、食、住、行几乎全都能沾上边儿,甚至有的“夫妻保健”也都跑出来凑热闹。另外,愚人节、复活节等新“引进”的节日也被商家尽可能地利用,什么通宵狂欢、什么限时抢购等等促销方式真可谓如火如荼。这样炒来炒去,最后连卖菜的小贩都知道复活节能多卖俩南瓜。

  商家过度炒作的结果,无疑让年轻人和孩子们更注重这样的西洋节,因为在这样的西洋节中,商场、超市、歌厅、饭店等等场所都是热闹的,因为在这样的西洋节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得到符合节日特色的礼物,因为在这样的西洋节中,大家更觉得像是过节了。

  谁也不会考虑被商家宰了多少钱,反正礼物送出去了,也收回来了。商家们无不是赚了个盆满钵满,感觉就像是“忽悠了他们,还能得句‘谢谢啊!’”

  节日重在内涵中国节略处下风

  与西洋节的“物质过节”相比,中国传统节的“精神过节”似乎并不吃香,纵观一整年的节日,除了春节能真正地“火”一把以外,其他的节日都显得略差一些。仔细想想,中国传统节更注重“精神过节”,表现形式充其量就是一点儿过节食品,比如中秋节的月饼,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等等,这样的过节食品也只能吸引餐饮业主注意,与西洋节的“商家总动员”比起来,热闹程度自然逊色了许多。

  中国传统节的内涵是丰富的,每个节日都或多或少地可以与某个名人或某个神话有关系,因此过中国传统节自然要对节日的由来熟悉才行。但是,如今很多孩子甚至是年轻人都忽视了节日的内涵,节日变得更加像个休息日、休闲日,毕竟没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节的内涵变得很容易被冷落,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首个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受保护

  今年6月10日将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文化遗产日”中,具备开放条件的全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等,将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免费对公众开放。不仅如此,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化遗产日”如及时雨般“浇”醒了很多仍在痴迷西洋节的人。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节永远不会冷,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永远不会成为被人遗忘的“遗产”。

稿源: 北方网—每日新报 编辑: 郭晓涛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9 00:51 , Processed in 0.09863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