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707|回复: 47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3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初来乍到, 献上我写的一些关于故乡的文字, 和大家分享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姥爷的火锅

姥爷的火锅

姥爷有一只锡火锅, 祖传的。 听我娘说,姥爷的太爷那辈儿就有了, 怎么说也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 姥爷拿它当宝贝。 因为是宝贝, 所以不常用。 只有春节期间,合家团聚时,姥爷才把火锅拿出来。手捂着按着, 生怕有个磕磕碰碰。 听妈妈讲, 有一回,姥爷不在家, 姥爷的姐姐打发儿子来借火锅。 姥姥当不起家, 怕得罪大姑子, 不敢不借。 火锅绑在自行车的后座上, 一路颠簸着到乡下。 等送回来的时候, 平时擦拭得光可鉴人的火锅多了几个坑坑。 姥爷又气又心疼, 把姥姥好一顿数落。 打那以后, 阎王老子来了也不借。

小时候不懂事, 跟着妈妈挑食, 不吃牛羊肉。 吃火锅的时候, 姥爷总是先下除牛羊肉之外的其它东西, 待熟后捞出来单盛一碗, 给妈妈和我们姐妹三个吃。 其实即使我们吃牛羊肉, 没有重男轻女的姥爷许可, 我们这些外孙女也上不了主桌, 更不要说和大人们一起在火锅里涮来涮去。

直到上大学后, 一年的军训, 把肚子里的油水搜刮干净, 把我挑食的习惯一扫而光。 从那时起,我牛羊肉通吃。军训回来去看望姥姥姥爷时, 我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 大概因为我是两家几代人中的第一个大学生吧。 于是我毫不客气地坐上主桌, 吃上正宗的东北火锅。

姥爷的锡火锅是烧碳的, 烟囱高,肚大膛深, 火力旺,加热极快。 火锅要先装上高汤, 放入海米,蛎蟥, 螃蟹,口蘑,黄花菜等山珍海味做锅底。 然后盖上盖子, 防止灰尘落入。生火一般在下屋的地上。 锡火锅本来有一双配套的铜筷子, 辗转多年, 已经遗失了。 后来配了一双铁筷子, 总不如原来的铜筷子那么趁手。 生火是个技术活, 一般由姥爷亲自掌控。 他用铁筷子夹着烧得红红的木炭, 小心翼翼地从烟囱口放入火锅腹中的炉箅子上, 然后再把没有点燃的黑木炭放在上面。 过了一会儿, 就见明火窜上来, 烧得木炭劈啪作响。 这时就可以把火锅端上桌了。

从炉箅子上落下的炉灰, 炭渣很烫, 整个火锅的锅身也很烫, 不能直接放在桌子上。通常是在桌子上摆一个大盘子, 倒上水,  然后将点燃的铜火锅稳稳当当地坐在盘子上。 炭渣落到水里时, 会发出嗞啦的响声, 随即湮灭。

东北的火锅涮的内容有几样是比较特殊的。 一是东北特有的酸菜, 二是白肉, 三是冻豆腐。 酸菜都是自家腌的, 在清水里淘上几遍,切成细细的丝, 放在火锅里, 酸鲜爽口, 开胃佐饭; 白肉是将夹肥带瘦的五花三层肉,用水煮七成熟, 然后捞出来放凉后, 切成片, 下火锅里涮, 有酸菜做中和,肥而不腻, 肉烂醇香。 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炖, 本身就是东北的一道名菜, 酸菜汆白肉, 放在火锅里, 又有一番独特的风味。冻豆腐要用鲜嫩的大豆腐在室外自然冷冻。 冻实之后, 再自然解冻, 然后放在火锅里久煮不烂。 捞上来的时候, 冻豆腐象海绵一样, 饱吸汤水, 吃起来劲道十足, 美味无比。

吃火锅用的鲜肉切得要薄,这活本来既费力气, 又要技术。 以前没有电动切肉机的时候, 都是把鲜肉冻结实后, 用木匠用的刨子来刨,刨出来的肉片卷着,又大又薄, 鲜红的是牛羊肉, 粉红的是猪肉, 形状也很漂亮,看上去就很有胃口。

东北火锅的调料有三样是必不可少的, 韭菜花酱, 腐乳和麻酱。 韭菜花酱也是自家做的,韭香浓郁。 腐乳俗称红方, 不追求名牌, 本地酱菜厂生产的散装的最好, 色泽红亮,质地柔软, 入口即化。 喜欢用腐乳汁下饭的, 还可以要求售货员多给几勺。 麻酱是芝麻酱的简称,在乌拉街上买上好的白芝麻,请小贩用石磨现磨的为上选, 只收少许加工费,不掺假,真正的入口绵,到口光,嚼后香,吃后想。

自家人吃火锅不求好看, 只求好吃。 吃的时候,各式各样的盘子碟子碗都一起上。 猪肉, 牛肉, 羊肉, 白肉, 豆腐,粉丝, 白菜, 想吃什么就涮什么。 只等姥爷掀开火锅盖子,一声令下, 也不用互相谦让, 十几双筷子一起飞舞, 大家甩开腮帮子开吃。 汤菜沸腾, 筷头窜动, 吃的就是热闹, 吃的就是痛快, 吃的就是实在。

为了防止一氧化炭中毒, 吃火锅的时候, 门窗都是大敞着。 外面雪花飘飘, 屋里热气蒸腾。 我第一次在主桌上吃火锅, 吃得热了, 凑到窗边吹吹风。 吃的时候, 不觉得羊肉有膻味, 被冷风一吹, 舌头顿时木了, 差点儿被自己嘴巴上的味道膻个跟头。转过头来, 依旧抵抗不住诱惑, 恨不能一头扎在桌子上继续奋战。

可惜的是, 最近几年家里都鸟枪换炮, 用上电火锅了, 舒伯尔牌子的。 妈妈爸爸来美探亲时, 还千里迢迢给我背来一个, 电压不同没法用。 东北火锅也有几个变种, 如清水涮, 豆捞等。 上次回国, 姑姑请客去的火锅店, 每人一个小火锅, 烧酒精块的, 小巧玲珑, 看上去很讲究, 干净卫生, 可是少了东北火锅那种热气腾腾的劲头。 我还是喜欢姥爷的锡火锅, 喜欢那红红的炭火, 喜欢那劈劈啪啪的响声, 喜欢一家人聚在一起大快朵颐时, 那股热乎劲, 那种酣畅淋漓。

姥姥过世,姥爷人老体衰, 再也没有心情去摆弄他的宝贝火锅。那天我问妈妈, 姥爷会把他的火锅传给谁。 妈妈说, 现在大家都用电火锅, 谁还要那火锅, 还得弄炭, 多麻烦。 我赶紧说, "我要, 我要。你帮我问问姥爷, 把火锅给我吧。" 妈妈说, "你是外孙, 哪能轮到你?" "那我花钱买还不行吗? "  姥爷是个老财迷,不知道他舍不舍得把火锅卖给我?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的冻梨

东北的冻梨

冻梨这东东只有东北才有。 小时候, 一到冬天, 新鲜的蔬菜水果就少得可怜。 蔬菜是土豆萝卜大白菜,每天都一样;水果就是苹果, 还有冻梨,冻柿子。

苹果一般都是入冬时, 单位搞的福利。 我们家人口多, 所以要买上三包, 每包六十斤, 放在冬暖夏凉的菜窖里。 这是稀罕物, 每星期只去菜窖里拿一兜上来。每当这时, 我们都兴高彩烈地争着去拿。

和苹果相比, 冻梨就没那么金贵,价钱便宜, 露天的小摊上随处可见, 圆圆的, 黑不溜秋的,象个小铁蛋。冻梨一般都是辽宁和关内(山海关)产的梨, 大约10月份果实成熟。 入冬的时候,装在火车上, 一路进关,到达目的地时, 梨已经成了冻梨。

冻梨也分几种, 花盖儿梨, 安梨,秋子梨,面酸梨和冻白梨。 花盖儿梨, 盖儿上带花儿, 其实就是靠近梨把儿的地方, 有一圈黄色的小斑点, 味道甜酸; 安梨个头最大, 但是果肉粗糙; 面酸梨,顾名思意, 又面又酸; 秋子梨, 个头最小, 跟乒乓球差不多大, 一个不够塞牙缝的; 冻白梨, 就是一个字, 甜。 妈妈最喜欢的是面酸, 其次是花盖儿。吃冻梨, 就是要吃个又甜, 又酸, 又凉的劲头儿, 面酸和花盖儿的确是首选。

冻梨的吃法很特殊, 要放在冷水里化冻, 这个过程叫"缓"。 在这里, 这个字的发音是一声, 跟"欢"相同。 记得小时候妈妈第一次叫我"缓"冻梨, 我拿起暖水瓶就要往盆里倒热水。 在那之前, 冻梨都是"缓"好了, 端上来的, 我哪里知道怎么"缓"冻梨。

"缓"冻梨要有耐心, 得等上一两个小时。冻梨放在水盆里, 用冷水没过它。 冻得结结实实的冻梨就象秤砣一样沉了底儿。冻梨在"缓"的过程中, 周围慢慢结出一个透明的冰壳。 几个冻梨的冰壳冻在一起, 浮在水面上, 这时候冻梨就缓透了,可以吃了。 吃的时候, 要把冰壳敲碎, 用清水冲洗一下。 缓好的冻梨摸上去有些软。 咬上一口,冰凉酸甜的汁水流入口中, 牙会打颤, 心会哆嗦,眉头会紧蹙, 连脖子上的绒毛都会一根根地站起来。

第一次吃冻梨的人都会惊讶,冻梨乌黑粗糙的表皮下包裹下的果肉却是洁白细嫩的。 果肉的颜色是鉴别冻梨质量的关键。 健康的冻梨,果肉应该是白色或者淡褐色。 如果果肉颜色偏深, 极有可能梨冻之前就已经坏掉了。 这样的梨吃起来味同嚼蜡。

冻梨是老少皆宜的大众水果,没有牙的老太太也可以吃得津津有味儿。 诀窍是把"缓"好的冻梨用手揉捏几下, 直到里面的果肉有流动的感觉。然后咬个小口, 用力啜里面果肉化成的汁水, 一口气可以啜干净, 只剩一个瘪了的空壳。

小孩子的火大, 牙口好, 耐得住凉, 心又急, 所以经常直接抱着一个没缓过的冻梨啃。梨冻得又硬又结实, 啃起来非常费劲。 一口下去, 只能在冻梨上留下浅浅的牙印。 这样啃下来的果肉实际上是带着果味的冰碴碴, 含在嘴里, 冷到心窝里。 冰碴在嘴里慢慢融化, 冻木了的舌尖在适应了冰冷之后,渐渐品味出一丝丝甜, 一点点酸, 沁入心脾, 回味无穷。

听老人说, 女人怀孕的时候喜欢吃什么, 生下来的孩子也喜欢吃什么。 妈妈怀我的时候最喜欢吃冻梨, 所以我也比姐姐妹妹更喜欢吃冻梨。 不仅如此, 我的肤色也跟冻梨差不多。 小时候, 一次生病发高烧, 浑身滚烫, 嘴里发苦, 一点胃口都没有。 妈妈问我想吃什么, 我毫不犹豫地要冻梨。 因为刚吃完安乃近(一种发汗退烧的药), 盖着大被, 躺在炕头发汗, 妈妈不给我吃。 在我的再三央求下, 妈妈给了我一个没有"缓"过的冻梨。

滚烫的小手一碰到冷冰冰的冻梨, 顿时觉得一股寒气顺着胳膊,一直冷到心窝里, 烧得昏昏沉沉的脑袋也清醒了很多。 冻梨在我手中捂了很久, 表面遇热时结的霜被我捂干了,捂得和我的体温一样。 我终于没有抵制住诱惑力, 躲在被窝里一小口一小口地啃冻梨。 冻梨皮儿软了, 心儿还是硬的, 我啃得有滋有味儿。 没想到啃完冻梨之后,我的胃口大开, 想吃饭了, 烧也很快就退了。

来美国之后, 每到冬天, 雪花飘起的时候, 我就十分想念冻梨。 跟妈妈说我想吃冻梨,妈妈问, 美国有卖可以做冻梨的梨吗? 当然没有。 "那你就回家来吃冻梨吧。" 我又何尝不想呢?

想念家乡的冰天雪地, 想念那甜甜的, 酸酸的, 凉凉的冻梨。。。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的大炕

东北的大炕

从记事起, 我就睡炕, 直到80年代初, 爷爷的工厂分房子, 我们一家人住上了暖气楼。

小时候的家是平房, 一大一小两个房间。 每个房间都有一铺炕, 占据了一半的空间。爷爷是一家之主, 理所当然的和奶奶用大的房间, 爸爸妈妈栖身于不足九平方米的小屋子里。稍稍懂事的时候, 爸爸妈妈就把我和姐姐赶到大屋子和爷爷奶奶同睡一炕。我们家的条件还算可以的。 听说有很多东北人家只有一间屋子, 一个大炕。 一家老小, 甚至三代同堂都睡在一个炕上, 让人不禁私下琢磨, 那生儿育女的事儿可怎么做?

炕是连着炉灶的,只要天天做晚饭,炕洞里就是热的。炕分炕头和炕梢,连着炉灶的一边最热,叫炕头. 东北男人顾家,贪恋"老婆孩子热炕头", 就是指的这个炕头。

离炉灶最远的一端叫炕梢。如果炕盘得不好, 烟道不通, 或者年久失修, 很有可能就是凉的。小时候家里的炕冷热不均, 也请人来重新盘过炕。 炕从面上扒开后, 可以清楚得看到里面的烟道, 象迷宫一样,折来折去。 垒烟道的砖头上挂着漆黑的厚厚的烟油子,严重降低了砖头的传热能力。 那时家里穷, 没有闲钱把砖头全部重新换过, 只好费劲拔力地把烟油子铲掉, 然后重新铺上炕面。 炕面通常是一层砖上抹上泥巴,抹得平平的, 烤得干干的。 然后再铺上一层炕席。 小时候家里的炕席是厚厚的毡布做的, 刷着金黄色的油漆, 明晃晃的,  很光滑。

烧炕也有讲究。烧得太热,炕头的褥子都被烙糊了; 烧得不够, 炕梢还是凉的。 一个晚上下来,炕洞会慢慢冷下来,不过那时候被褥都是已经是热的了,人也在熟睡中,全家人挤在一起,不会觉得冷。

炕梢这一端通常放着一个炕柜, 用来放被褥枕头。我家的炕柜是纯木的, 分四个格, 中间两格有对开的门儿。 柜门上印着熊猫和竹子的图案。 炕柜是妈妈结婚时置办的, 非常爱惜。 日子久了, 图案有些暗淡。 妈妈从隔壁木匠吴叔叔那里借来电烙铁, 把图案烫出来。 颜色深浅不一, 凸凹有致, 居然比原来崭新的时候更好看。搬了几次新居, 妈妈一直不舍得扔掉那个炕柜。 直到炕柜再也不能融入新家的装饰, 才把它送给了乡下的亲戚。

早上起床时, 把被褥一收拾,就露出平坦光亮的大炕, 翻跟斗,打把式都可以。 喜欢出妖蛾子的我, 曾经怂恿姐姐一起在炕上跳皮筋儿。 小孩子们闹得凶了, 奶奶妈妈会冲着我们大声凶一句, "看把炕跳塌了!"

炕是具有多功能的, 不仅仅用在睡觉的时候。 炕也是客厅,客人来访的时候, 主人都会热情地往炕上让, 脱了鞋子就上炕。吃饭的时候, 会在炕上摆一张方方的小炕桌,漆成栗子皮颜色,30厘米左右高, 大家坐在炕上吃饭。 所以东北人睡过炕的, 不管男女老少, 都会盘腿正坐, 跟打坐一样。  炕桌不用的时候, 立在地上,节省了很多空间。 寒冬腊月里,外面北风呼呼,屋里一家人围着小炕桌暖暖和和地磕瓜子,聊大天儿, 想想就幸福。

睡惯了床, 再回过头去睡炕, 会不习惯, 容易上火。 高中时和爸爸妈妈睡了一个多月的炕。 我夜里流鼻血, 一直流到枕头上。 早晨起来的时候, 血已经凝了, 在脸上划了一道触目惊心的暗红。妈妈上班的时候, 蹲在地上绑钢筋, 不知不觉,鼻血滴滴嗒嗒落在地上。 只有爸爸没有受到影响。 睡惯了硬邦邦的炕, 再睡软软的床垫, 也会很不习惯。 翻个身, 都忽悠忽悠的, 云里雾里直发晕。前些日子, 由于在电脑前坐得太多, 腰酸背痛, 于是想起以前睡炕的时候。 索性在地上铺上一层薄褥子, 以地为炕。 睡了几日, 发觉背痛大减, 心里乐不可支。 于是愈发想念小时候东北的大炕了。

那一日为客厅挑选电视柜, 一眼看中Ethan Ellen的一个English Classic式样。 大约1.5米长, 半米多高宽, 有对开的门。 除去那四个古色古香的木腿, 活脱脱一个炕柜模样。 看来, 东北大炕对我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总在不经意的时候浮上来。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妈妈的酱缸

那一日在土窝贴了《月亮妈妈的菜园子》和有关的照片, 好奇的无事(朋友的网名)问我,月亮妈妈的缸里腌的是什么。 哦, 没腌什么,是月亮妈妈做的酱。

妈妈喜欢吃蘸酱菜。 小葱, 黄瓜, 小白菜, 生菜, 香菜, 水萝卜, 青椒洗洗干净, 都可以被妈妈拿来蘸酱。 一大盘青是青, 白是白, 红是红的新鲜蔬菜, 一碟自家下的酱,再加上一碗晶莹剔透,粒粒如珠,芳香四溢的东北大米饭,一顿饭就齐活了。在妈妈眼里, 鸡鸭鱼肉, 山珍海味都没有这样的饭菜有滋有味。

小时候常看着妈妈和奶奶做大酱。 一般都是正月里或着二月初开始。 做酱的工艺很繁琐, 历时也很长。稍有疏忽, 就会瞎了一缸酱。

黄豆先要经过经过仔细挑选, 洗干净, 在水里泡上一夜。 挑选黄豆的活通常由我们小孩子承担, 因为眼神好, 可以轻松地把豁牙露齿的残缺黄豆粒儿从黄豆堆里挑出来。 柔和的灯光下, 两个小脑袋抵在盛黄豆的簸箕上, 小手把黄豆拨来拨去, 全神贯注地寻找落网之豆。 豆子从手指间轻轻溜过, 发出悉悉簌簌的响声。

黄豆泡好了, 下一道工序是文火煮熟。 我们插不上手。 妈妈需要守在锅边, 经常搅动豆子, 防止糊锅。 满屋的豆香, 惹得馋虫蠢蠢欲动。厨房的门里经常会探出个小脑袋, 问,"妈, 豆子好了没有?"煮好了豆子, 妈妈通常会给我们姐妹每人盛上一碗, 拌上白砂糖, 又好吃, 又有营养。 唯一的缺点是爱放屁。

煮熟的豆子捣碎了, 做成一尺来长, 半尺来宽高的酱坯。坯压得结结实实的。 面上用手沾水拍得平平整整。拍坯也是我们小孩子喜欢的游戏, 跟玩泥巴差不多。小孩子的巴掌小, 噼噼啪啪拍了半晌, 也只拍平一小块地方。

做好的坯放在通风处晾干。坯表面是干燥的, 其实中间还是软的。 然后在坯外面裹上一层纸, 放在离暖气不远的壁橱里热乎的地方等待发酵。发酵的过程, 东北俗称"隔"。 隔得好, 酱坯表皮干硬, 内里却红乎乎, 粘粘的。 隔得不好对酱的味道影响很大。 小时候, 常见酱坯的表面长毛,看上去脏乎乎, 因此心生芥蒂, 不敢轻易吃酱。

下酱的日子是有讲究的, 只能在农历四月初八, 十八或者二十八。 至于为什么只能在这三个日子, 妈妈说是老辈人传下来的习俗。 下酱的时辰也是在早晚。 下酱前, 妈妈把许久不用的酱缸洗净擦干。隔好的酱坯也清洗干净, 掰成小块, 放入缸里。 然后按照一斤黄豆四两盐的比例加入食盐和少许水。

初下酱的时候,宜干不宜湿。如果水少了, 等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可以添一次水。 妈妈通常拆一个新的口罩, 拆下来的白纱布摊开, 刚好够蒙住酱缸。每天酱缸都要晒太阳。有些年头天气冷, 酱迟迟不"发缸"。 酱不发缸,味道就差很多。下雨天妈妈最惦记的事情就是盖酱缸, 怕雨水流进缸里。

打酱缸的专用工具是"酱耙子"。 说是耙子, 实际上没有齿, 就是一个圆木棍, 顶端固定着一个巴掌大的长方形木板。小时候妈妈有个定做的"酱耙子", 椴木的。 妈妈量好酱缸的高度, 请单位的木匠师傅做的。 木棍打磨得十分光滑, 很称手。每天妈妈都要打酱缸, 把酱搅匀。  盛酱的时候也要搅一搅, 把表面氧化的深粽色搅下去。 妈妈的酱通常做得很好, 很黄, 酱香浓郁。

东北的大酱就跟榴梿一样, 有着“来自地狱的气味和来自天堂的味道”。 爱它的人每顿饭都少不了它, 否则食不甘味。 不喜欢它的人恨不得离它远远的, 叫它一声"臭大酱"也不为过。

地道的东北人,差不多家家都做酱, 可是每一家酱的味道都不同。 妈妈和姨妈虽然自己都做酱, 她们更爱吃姥姥做的。 每次去姥姥家, 都用罐头瓶盛上一瓶带回来。 等到快吃完的时候, 又惦记着再去拿。 大概因为酱里有妈妈的味道。可是今年不同。 农历二月里, 姥姥突然过世, 妈妈再也吃不到姥姥做的酱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8-3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8-3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8-3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7-8-3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4 10:51 , Processed in 0.060817 second(s), 1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