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牙雕
牙雕是以動物的牙為材料雕刻的工藝品,其技法與竹、木雕刻大體相同,器物造形也以筆筒、臂擱、鎮尺、筆架、屏風等為多。我國牙雕歷史源遠流長。原始社會時,人們就懂得利用骨、角、牙制成雕刻品,1959年在山東寧陽縣大汶口遺址出土「回旋紋透雕象牙梳」是大汶口時期工藝品的精品。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發掘的獸面紋嵌松石象牙杯,可證實我國早在商代就有了負責象牙雕的專業奴隸,技藝已達很高水平。唐宋時期象牙制品已達較精美的程度,如現藏上海博物館的鳥獸花卉紋鏤牙尺,作者以纖巧的細刻,即淺雕手法刻繪尺面達到虛實分明、疏密相當,所刻花紋、鳥獸充滿生機,富有活力,動靜相合,精妙美觀。明清時期,隨著竹、木雕刻藝術的高度發展,以象牙為材料的牙雕工藝也相應普遍發展起來。由於與南亞、非洲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的擴大,象牙原料也隨之引進中國,以北京、揚州、廣州為中心,我國各具特色的牙雕傳統工藝得以發展。中國清代時期的象牙雕刻,作品種類繁多,小自扇骨、香熏、花插、筆筒,大至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龍舟、連幅圍屏等。當時象牙、犀角雕刻和竹木、金石雕刻並沒有嚴格的分工,許多工藝家對加工各種質地的材料得心應手,明代的鮑天成、濮仲謙,清代的尤通、尚均等,都是這樣的多面手,所以明清牙雕更易於吸收他種雕刻技法的長處。
清代的象牙雕刻有江南與廣東兩大流派。江南嘉定派的刻竹名家如封錫祿、封錫璋、封始岐、封如鎬、施天璋等,都在造辦處「牙作」當差。還有朱栻、顧繼臣、葉鼎新、陸署明、李裔廣、張丙文也是江南的象牙雕刻名匠。嘉定派竹刻藝人所雕牙器,與他們所制竹木逸品同樣奇峭清新、氣韻生動。廣東派的牙雕匠師有陳祖章、屠魁勝、陳觀泉、司徒勝、董兆、李爵祿、楊有慶、楊秀等人。廣東派象牙雕刻以纖細精美為特征,故宮博物院所藏象牙燈、象牙席,據載都是廣東制品。象牙燈的構件除精雕細刻成小網眼,燈上並有茜色象牙圖案裝飾。象牙席是先用特制工具做出象牙絲,然後編織而成。從這兩件典型廣東象牙制器來看,可以知道故宮博物院所藏象牙鏤空花籃、象牙鏤雕萬年青香囊、象牙鏤雕大吉葫蘆式花熏、象牙絲編織紈扇一類器物都應屬於廣東派的作品。清代的象牙雕刻和其他工藝美術作品的發展一樣,在雍正、乾隆時期發展到了高峰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