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407|回复: 26

IN 上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

今天早上在锦江乐园站刚上车,就听到隔壁车门口一个上海人和一个外地人开始吵架。起因不明,估计就是因为车子挤来挤去相互碰到了。两个人声音很响,整个车厢里都听得到,感觉都是五大三粗的男人。上海人大概讲了句“外地人勿懂事体”之类的话,于是……
外地人:“我是外地人怎么了!你是上海人就可以不讲道理啦?”
上海人:“我现在就是在跟你讲道理。”
外地人:“你讲什么道理啦?不要以为你会讲上海话就了不起-…我就是要打你这样的讲上海话的
上海人:“你想怎么样?你想打架啊?”
外地人:“就是要打你怎么样?下一站下去打,敢吗?”
沉默……


就在大家以为事情又将以俗套的结尾收场时,外地人:“知道你也不敢
上海人(愤然):“谁不敢啦
外地人:“好!咱们下一站下去,谁不下去,谁不是男人
上海人:“下去就下去!谁怕谁啊!
外地人:“谁不下去谁不是男人啊!你不要到时候又当上海小男人啊”
这时候,上海南站到了
上海人率先跨出车门,上海人:“你下来呀!你不下来你不是男人
………………………………
外地人:“这里又不是徐家汇,我下去干什么?”
与此同时,车门关上了,留下上海人在外面高声怒骂!
全车厢的人爆笑!!

这一次的结果是:上海男人赢得了尊严,外地人赢得了空间!双赢!!!


[ 本帖最后由 宁彩臣 于 2008-1-22 15:2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

上海人在变, 上海人对外地人的看法也在变
               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刻板印象 改变不大
               今后“上海人”的概念会越来越模糊
               围绕上海人与外地人的争论正在成为过时的话题


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关于上海人和外地人的话题一直不缺人气。有趣的是:当提及“上海这座中国最像城市的城市”(学者易中天语) 时,外地人往往用“喜欢、羡慕、向往……”这样的词汇,可一提到这座城市的主人公,口气马上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在一些人看来,“精明不高明”、“市 侩”、“冷漠自私”、“莫名的优越感”等都是上海人的写照,而最让外地人反感的莫过于上海人排外心理强,不把外地人放在眼里。面对外地人一箩筐一箩筐的挖 苦,上海人委实胸闷无比。平心而论,上海人的这些缺点,并非“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全国其他城市的人或多或少都有。

在今天波澜壮阔的移民潮的碰撞下,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印象有没有变化?上海人和外地人又是如何看待对方的?
现在的上海人变了很多

在今天波澜壮阔的移民潮的碰撞下,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印象有没有变化?上海人和外地人又是如何看待对方的?
  现在的上海人变了很多
  我们看到,有关上海人的种种说法大多是口舌之辩、意气之争,人们往往从个人的观察和体验(比如外地人在上海的一些不愉快的遭遇)出发,把部分上海人的某些缺点集体放大,简单地等同于上海人的普遍性格。因此,要比较客观地评价上海人,需要有科学的研究。
  不久前,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学者张结海完成了《上海新移民的文化冲突背景研究》,他对26岁至45岁之间的上海人和生活在上海的外地人 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既有在意料之中的,也有不少出人意料的。说明在某些方面,上海人和外地人并不是我们原先以为的那样。”张结海说。


  例如,人们总是说上海人不好客,就算要请客吃饭,也不会在家里请。调查表明,上海人平均每年约5次在家请客,比外地人还多。28岁 的小瑞斯文、干净,是典型的上海白领。他说:“上海人其实是喜欢在家烧菜请客人吃的,因为实惠、卫生嘛。我们家差不多每个月都会请朋友来吃饭。”


  上海人还背负着一大罪状:斤斤计较,过分看重金钱。为此,在调查中,张结海设置了“我的存折、钱等经常放在哪里也不知道,实际上, 即使少了我也搞不清楚”的选项,没想到上海人选择“同意”的比例远远高于外地人。上海人不关心天下大事,只对身边小事感兴趣吗?调查中,有七成的上海人称 自己每天都关心国际新闻,高出外地人近两成。上海人跟同事搞不好关系吗?近八成的上海人明确表示反对。


  “不过,上海人的一些特性还是表现得很明显。”张结海指出。八成多的上海人认为自己的城市是中国内地最好的,他们对自身的综合素质 评价也比较高,这说明上海人还是有很强的优越感的。此外,在“总是随身携带手帕或纸巾”、“我是一个注意外表的人”、“我是单位里最守规则的人”等选项 里,上海人选择同意的比例明显比外地人高出很多。这些与人们对上海人的评语又是相吻合的。

[ 本帖最后由 宁彩臣 于 2008-1-22 15:2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人的"优等人群"的腔调与实际素质的落差


杨金志:从上大学开始到现在,我在上海已有7年了,同上海人打交道并没有外地人的感觉,同他们交道与其他地方的人打交道并没有太多异样的感觉。但对许许多多外地人来说,一提起"上海人",仍然有说不完的话。大家来分析一下个中原因。

    朱忠良:最直接的原因恐怕是上海的突出地位及上海人表现出的"优等人群"的腔调同他们实际素质的落差。


  刘 华:我赞同这样的归纳。上海人十分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但挤公共汽车的样子却十分难看,不仅闹出了很多笑话,还闹出过人性命。这种差异使上海市民素质不高的表现显得特别刺眼。

    陈建广:人们会不厌其烦地谈论上海人抢公共汽车座位绝招,对上海女人拼命地为自己挤车抢座位还给自己的朋友抢座位而感到生气。不过,我倒发现上海人有一个特点,很服管。地铁里宣传文明上、下车的力度比较大,管理的水平也相对比较好,因此乘车秩序也比较好。可见,市民表现实质上是一座城市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服务水平的综合反映。

    王芳彦:上海人在遵守交通规则方面更是如此,骑车人和行人,只要没看到警察,红灯照闯不误。

    朱忠良:要有人管,这恐怕是人性的共同短处。一般人会有这样的印象:西方人的行为方式比较文明。我在美国的许多城镇,见到司机遇到准备过马路的行人,都会主动停车,让行人先行。而在纽约,上下班高峰期时段,也不乏闯红灯的行人。这说明,人们的生存环境对他们的行为方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面对滚滚车流、面对红灯长达30秒钟以上的城里人就会不耐烦。在上班迟到与遵守交通规则、做"文明人"之间,许许多多人会无可奈何地选择"不迟到"。交通意识不强并不是上海人特有的,但上海人还是意识到这是不文明的表现。
  
    杨金志:与公共秩序意识相比,我知道,外地人对于上海人说上海话时表露出的优越感和对外地人的轻视更有意见。  

    刘华: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上海人习惯讲地方方言再正常不过了,就象四川人习惯讲四川话、广东人习惯讲广东话一样。问题是上海是中国第一大都市,是外地人来来往往最频繁的城市之一,而上海话却给外地人,特别是北方人带来交流障碍,快节奏的城市造成快性子的上海人,尤其是服务行业的上海人,对于慢性子的外地人,在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环境下,很容易不耐烦。这肯定会使外地人感觉不舒服。  

    不少上海人特别愿意在外地人面前说上海话,以表明他们来自上海,一座比中国其他城市都发达的城市。我先生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的身上还有上海人优越感的影子。对于上海人特有的生活习惯,他还会表现"文化优越感",有意无意认为这是最好的。比方,对于他们吃得惯的东西,而外地人吃不惯,他们会对视一笑:"这种东西外地人不懂的。"

    朱忠良:外地人特别反感上海人说上海话以及对他们的种种缺点特别敏感,我认为,这是他们高看上海人的结果。因为外地人对现代都市不熟悉,他们对上海这座城市,对上海人心理上就有点发憷。而外地人的某些不自信反而造就了部分上海人的小市民习气。

    刘华:是的。上海人性格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成败论英雄",你表现得比他们更见世面,打扮得比他们时髦,出手更大方,他们也就不会在你面前大声讲上海话了。他们有尊重成功人士的传统。 
 
    陈建广:方言的地位和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地位是分不开的。广东话一直很流行,因为香港、广东经济很发达。上海人讲上海话,这很正常--我在老家也讲家乡话。听惯了,上海话也蛮好听的。学会这个地方言,对事业发展也很有好处。

  上海人说普通话越来越多了,但在外地人和上海人混杂的场合,他们还是讲上海话,好象要把什么事商量好了,再同外地人讨论问题,这种感觉很不好。其实,我听得懂上海话,而且还时时操练上海话。

    我在上海已有好几年了,跟上海人做生意的机会也不少。但我总是感觉自己还是"外地人",不属于这个城市。即使现在想在上海买房子了,我还是这种感觉。真正的上海人朋友,好象没有。我感觉自己很难融入上海人的生活。这不是会不会方言的问题。

    杨金志:上海又在恢复其开放的、流动的、文化交融的城市状态。上海人在这种交融中努力改变自己的狭隘,变得大气,而外地人到上海后也想很快融入这座城市,拼命地学说上海话,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同上海人说上海话,得到的回应也是上海话,他们会感到高兴,感到自己被接纳。

    前不久我采访过来自东北的王女士。临来前,她听说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不会说上海话会被人欺侮,于是突击学上海话。到了上海,出租车司机问道"小姐,侬到啥地方?"王女士用刚学的上海话回道:"到静安寺。"她没有想到,一个"静"字,就让司机明白,她是北方人。司机改用普通话和她交谈。临下车,司机点破道: "你是北方人,以后还是说普通话吧。"王女土一下脸红起来,说道:"我怕被你们瞧不起。"司机笑了笑,说道:"现在不会这样了。"

  王芳彦:上海人过去的"以(上海)话取人"反映的是对外地人的认识思路问题。"上海最发达,因而外地人都不如上海人",这种简单归类的思维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了。很多活上海人不愿意干,还看大不起民工,认为他们素质低,只能干粗活。这是典型的小市民心态。

[ 本帖最后由 宁彩臣 于 2008-1-22 15:2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人的缺点被集中放大,也是外地人的一种期待" 

面对外地人对上海人一箩筐一箩筐的批评的话语,上海人确实有点英雄气短。但是我认为,上海人的缺点,或者说是素质上的缺陷,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被集中、放大的,是外地人想塑造成熟的现代市民的心理反映。他们集中、放大上海人的缺点,是因为上海显眼。

    上海人口仅占全国的1%、土地面积占全国的0·06%的城市,完成的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十二分之一,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2002年上海的人均 GDP已接近5000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倍。近几年,从财富论坛、2001年APEC会议等一系列大型国际活动的成功举行,到2010年世博会的申办成功,更是把上海置于全国、全球关注"聚光灯"下。上海人缺点的集中和放大,我还认为,是一种"众望所归"。可以看出,被挖苦得体无完肤的种种上海人缺陷并不是上海人特有的,但外地民众对上海人如此猛烈的批评是因为他们发现"上海"同"上海人"的形象不一致,至少是同他们的期望不一致。批评是为求得某种心理平衡,也是因为希望看到一个完善的都市人,是对尚不太熟知的城市文明的一种探询。

    刘华: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其实,上海人有一个很好的品质,就是渴望探求新知,渴望比别人见识广。上海人认为开眼界有时候比知识还重要。没有上海人不敢去的地方,世界五大洲都有上海人的足迹,哪怕是汪洋大海中的弹丸岛国。再比如说,上海人平时聊天的时候经常会说"最近流行什么你晓得吗?""最近有某某新口味的餐馆开出来,你去过吗?"如果你不知道,那是要被奚落的。

  杨金志:上海人追求新奇的特点从2002年12月1日至2003年1月6日,上海博物馆举办"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也可可见一斑。由于展览每天是限额参观,因此每天清晨五点钟起博物馆门前就已排起了长长的人龙,迤俪一、两里路。随着展览结束的临近,观众甚至在深夜十一点半就来等候次日一早入场的。整个展览期间共计接待观众23万人次。尽管很多人实际上并不真懂艺术鉴赏,有人还把《清明上河图》说成了《清明上坟图》。他们就是要开眼界,要凑热闹,或者说附庸风雅。附庸风雅也是好事。多接触高雅艺术,耳濡目染,总是有好处的。上海人如此求知求新,是其他地方的人所不及的。陈建广:上海人确实喜欢凑热闹,什么东西稀罕,就追求什么。上海人对新事物的敏感,对时尚的敏感,是外地人,至少是内地小城市居民所不可比拟的。所以上海人给外地人的印象是见多识广,因为上海的硬件好,有那么多大型活动,这些对市民素质的提升肯定有好处。2001年上海APEC会议的时候,看着上海到处张灯结彩,世界政要名流汇聚上海,我心里也感到挺来劲的。上海人张嘴就是"阿拉上海"怎样怎样,很自豪的样子。上海市民有理由为自己的城市感到自豪,但在外地人面前表现得要更大气些,特别是不能用贬外地的口气。

    王芳彦:我是教书的。搞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懂一点艺术欣赏是必要的。但市民要真正提高素质,就要提高文化素养,不仅要凑热闹,看国宝展,还要静得下来心多读点书。这方面,上海市民还有差距,社区得麻将室里很热闹,卡拉OK生意很好,但图书室却有点冷清。文化教育是要长时间、深入地搞下去的。
       




上海人发誓早日成为"大市民"          

    朱忠良:社会学家易中天说"上海是中国最像城市的城市"。文艺理论家余秋雨说,"上海人一直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全国有点离不开上海人,有都讨厌着上海人。"有的网络写手把上海人归纳为"最不像中国人的人群",上海是现代文明的另类,等等。

    其实,上海人是中国大陆最早有市民意识的群体。从上海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上海是最先接触现代文明的城市,上海人是最先接受现代文明的市民。他们追求先进,时尚,新奇,精致,完善,他们崇尚成功,但是他们的见识和追求和他们的生存状况有又落差。他们对外地人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排斥态度是他们自卑与焦虑的心理投射,他们还不是成熟的现代市民,相当一部分还是小市民。同时,我也赞同这样的说法:外地人在讥讽上海人(男人)的时候,实际上是以落后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来讥嘲先进的思想和现代的城市生活方式。

    杨金志:许多外地人对他们的上海亲戚和朋友都有"小气"的评价,请吃饭,但菜是用小盘盛的,饭也是小碗盛的,劝酒也不热烈。其实这是外地人对"上海文化"的了解,或者是对他们的生存状况缺乏足够理解的结果。其实,上海人的热情有他们的表达方式。他们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情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大气"。

    上海是慈善事业开展得最好的中国城市之一。每年的2003年1月18日上海都要在全市开展"蓝天下的至爱"慈善募捐活动,从市领导到普通市民(许多自身的经济状况并不好)纷纷捐出一天的收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8年来募得大量善款,其中用于慈善实事项目的资金就达2亿多元,受益的困难市民总共达20万余人(户)。

[ 本帖最后由 宁彩臣 于 2008-1-22 15:2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尾:


      1.误会:
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对年轻人结婚,婚后生育,他的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他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
  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
  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狗立即闻声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 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
  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于是抱起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这真是天下最令人惊奇的误会。
  注:误会的事,是人往往在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体谅对方,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之下所发生。误会一开 始,即一直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因此,会使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对无知的动物小狗发生误会,尚且会有如此可怕严重的后果,这样人与人之 间的误会,则其后果更是难以想象。

============================================
  2.钉子:
  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
  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成从前。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 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注: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帮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
  3.且慢下手:
  大多数的同仁都很兴奋,因为单位里调来一位新主管,据说是个能人,专门被派来整顿业务;可是日一天天过去,新主管却毫无作为,每天彬彬有礼进办公室,便躲在里面难得出门,那些本来紧张得要死的坏份子,现在反而更猖獗了。
  他那里是个能人嘛!根本是个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
  四个月过去,就在真正努力为新主管感到失望时,新主管却发威了--坏份子一律开革,能人则获得晋升。下手之快,断事之准,与四月表现保守的他,简直像是全然换个人。
  年终聚餐时,新主管在酒过三巡之后致词:「相信大家对我新到任期间的表现,和后来的大刀阔斧,一定感到不解,现在听我说个故事,各位就 明白了:「我有位朋友,买了栋带着大院的房子,他一搬进去,就将那院子全面整顿,杂草树一律清除,改种自己新买的花卉,某日原先的屋主往访,进门大吃一惊 的问:『那最名贵的牡丹哪里去了?』我这位朋友才发现,他竟然把牡丹当草给铲了。
  后来他又买了一栋房子,虽然院子更是杂乱,他却是按兵不动,果然冬天以为是杂树的植物,春天里开了繁花;春天以为是野草的,夏天里 成了锦蔟;半年都没有动静的小树,秋天居然红了叶。直到暮秋,它才真正认清哪些是无用的植物,而大力铲除,并使所有珍贵的草木得以保存。」说到这儿,主管 举起杯来:「让我敬在座的每一位,因为如果这办公室是个花园,你们就都是其间的珍木,珍木不可能一年到头开花结果,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才认得出啊!

============================================
  4.宽大:
  这是一个来自越战归来的士兵的故事。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的。」
  不过儿子又继续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臂和一只脚,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儿子,我很遗撼,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又接着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像他这样残障的人会对我们的生 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就让他这样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就在此时儿子挂上了电话,他 的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几天后,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告诉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于是他们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并在警方带领之下到停尸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

=============================================

故事中的父母就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要去喜爱面貌姣好或谈吐风趣的人很容易,但是要喜欢那些造成我们不便和不快的人却太难了。我们总是宁愿和那些不如我们健康,美丽或聪明的人保持距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8-1-22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8-1-22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8-1-22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8-1-22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8-1-22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6 20:51 , Processed in 0.063502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