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566|回复: 12

易经杂说(第七部分)--南怀瑾 (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8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山中的宰相 & ]0 P) W* T  ~
* w2 }1 Q, h; ?5 M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 ' b1 c8 A7 O( l0 q5 B8 D
  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h) z% b9 J) J! a
  《易经》讲了半天讲到极点,只教你把握一个时间、空间,时间不属于自己,任你怎样努力,也没有用;时间到后来被变作运气,运不来,轮不到那个时间,再转亦没有用。但是要注意,看历史就知道,有些人时间到了自己的前面,却不让时间轻轻溜过去了。但“或跃在渊,无咎。”这句九四爻的爻辞说的是什么呢?前面说过,这句爻辞的“或”字,等于一个人站在门中间,一脚在里一脚在外,进出都可以,所以孔子这里说“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要上去或要下来都可以,但并不是滑头,当然滑头也可以做到这样,这中间就在各人的内心了。再进一步解说,一个人处世,或者进一步,或者退一步,也没有办法固定,但是始终不是为个人,只为社会,为国家,要有贡献,并不是滑头,但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这样站在中间,是等待时机,所以这是无咎的。当然人生做到第四爻,那是最舒服的。历史上有些人可以做到这样,举例来说,道家所标榜南北朝时候的陶弘景,有名的所谓山中宰相,南北朝几个皇帝,大事都要请教他,但他永远不出来,不做谁的官。像这一类人,所谓上下无常,进退无恒的人,中国历史上蛮多,可是他的情感,对于社会、国家的贡献,并没有忘记,并不是专门为私。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 |. {$ E9 y. _
( Z0 v! ^" v& j) H9 w8 x    “九三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3 K3 K# C3 K$ w
  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平天者亲
3 @8 V* |* n3 e2 g/ X  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2 _; L7 K; |! w. J. e( x5 W  九二爻说“利见大人”,现在九五爻也说“利见大人”,这到底说什么呢?是很妙的,而孔子的解释也炒得很,这也看出他老人家的“上下无常,进退无恒”也蛮滑的。有人写文章受他这一段的影响很大,那就是司马迁。试翻开《伯夷列传》看,司马迁整个的思想路线,都是走的这一段路,他对人生的评价,也是走这一段路。这一段很妙很妙,要详细研究起来,问题很多。这一段的文字也很美,但不要被美的文字骗过去了。古人的文章,文字境界很高,读起来,往往因为喜欢文字的美,而忽略了文字中重要的思想。如《胜王阁序》,大家读起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觉得文字很美,可是王勃在这篇文章中所透露的思想,却被忽略了。
6 |' {' [5 f4 d  现在我们先了解同声相应这一段的文字。. c/ `  Q) ]- N' ~% G- U& w$ w/ f
  “同声相应”,这四个字研究起来很有趣,所谓“同声”,我们试到乡村就体会得到,有一只牛叫,另一只牛亦叫,相应了,因为同声,但牛叫鸡不会叫,因为不同声。“同气相求”,同一个气类的东西,这个“气”字很玄了,以现代科学的理论来说,物质元素排列相同的,自然合起来。这两句话又在说些什么呢?再看下面,透过了文字,就知道他的思想。“水流湿”,当然水向湿的地方流。“火就燥”,越干燥的地方越容易起火,这都是说自然的现象。“云从龙,风从虎。”龙大家都没见过,老虎一来风就来了。台湾没有老虎,在大陆,夜里在乡下丘陵地带走路,就要注意,有风来了,老虎就来了,这是中国古代的物理常识,这些都是说物类的相从。可是孔子讲这些干什么呢?和“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又有什么关系?他没有交代,现代年轻人常常说:“中国古代没有什么东西,只搞搞文字,没有思想。”这种说法才真是没有思想呢!下边他又说“圣人作而万物睹”。我们现在一谈到圣人就想到孔夫子,这里孔夫子所讲的圣人当然不是他自己,也不是指文王、周公,而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代名词,如佛家讲的“佛”,基督教讲的“神”,都只是一个代号。“圣人作而万物睹”的意思是说,世界上有人文文化出来,唐尧虞舜开创人文文化以后,万物的道理就看得清楚,这是讲人的。下面再讲物理的性质:“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如一次燃烧,有的化为气的上升,有的物质下落于地,于是他的结论“则各从其类也”,各人从他的同类。/ {5 Z6 h& T, n
  他这一段到底讲了些什么?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也讲到这个问题,他首先列举了好些个善人,都没有得到上天的好报,怀疑为什么道理,而最后引用了这段文章作答案,写得非常妙。
4 \8 Q) u1 X9 o  Z5 z& }0 a7 v5 t+ a  我们先解决一个问题,以前的文学中,常有“攀龙附凤”这句话,例如汉高祖起来了,陈平、萧何这些原来不过是县政府的小科员,也做了一国的宰相,所以这一段,说穿了,也就没味道,那只是他的人生哲学。所谓“利见大人”,只是各从其类,各人的爱好,也可以说是世界人类心理的分析。有些想发财的人,就看不起官位,这就是各从其类的意思,由这个道理可以看人生。到了九五爻这里的利见大人,不是普通的大人,是各从其类的大人。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莫到琼楼最上层
$ q  Y' N. E3 l. P, l# h
1 I9 F7 `7 ^$ ^9 T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
5 M: G; @$ \9 ^! z' L* [# j# N, g  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 k2 |% L. H9 M, u# N7 E( K7 T! ^  人不要坐到最高位,换句话说,做人也不要做得太高明了,做得太高明了不好玩的,贵到没有位置好占。有的人,学问、人格、仪表都好,可是太贵了,贵而到了无位,连一个科员的位置都得不到。高到极点,下面没有干部了,或者说天下人都是干部,可是天下人都不敢说话,有意见都不敢发表,这就讨厌了,到这时就到了亢龙的境界,这时即使是好的,也会被打下来了,自己左右没有人来帮助,所以这一爻最不好。“动而有悔”,动辄得咎,没有好的事情临到身上了。; D- |" T# i  N: i! C
  孔子这一段,把六爻的爻辞,统统拉到人文文化的这一面,这是第三节。6 S% ^+ C/ E3 b3 Y

( O: k7 P) U, L0 ^: J. a               用九而不被九用
) ~2 X4 V( v$ u
  a1 V& g  h% ]& H. o  下面又不同了,如果也是属于孔子研究《易经》所说的话,那么可能孔子去年的心得报告和前年的心得报告又不同了。我们先看看原文:5 l  u, R* _" E- \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
/ m; w& i6 S7 E! G  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5 b" @( s6 i" P
  治也。”
: ?9 _% E7 c4 E' Z: V  “潜龙勿用,下也。”下这个字的意思,太低了。“见龙在田,时舍也。”时间定在那里,舍就是住,定在那里。“终日乾乾,行事也。”这是对做事而言。“或跃在渊,自试也。”是自己准备,试探一下。“飞龙在天,上治也。”上面最好的现象,天下太平的境界。“亢龙有悔,穷之灾也。”到了极点,前面再没有路走了。“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整个是好的,天下太平。这一段的六爻解释又不同,而且讲得非常抽象。
& h. N% ^7 z! O4 ]/ ]6 J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 b. F3 I- e( M& k: ?) Y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 r, d0 T2 `  ?+ ]
  元用九,乃见天则。”$ D# ~/ ~6 `2 w2 Z. L! ?' i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这和最初的解释一样,等于晚上太阳在地球的下面,阳气潜伏在下面,还没有出来。“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等于早上太阳刚出来,天下文明。我们注意,“文明”这两个字出自《易经》,实际上是文章与光明两个意思的联合,文章就是指万物摆在宇宙间的美丽现象,都称作文章。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这两句“与时偕行”要注意,刚才说过,《易经》的整个精神,也可以说是时,这几句话是重要的话,孔子告诉我们,要跟着时代在变,在进步,做人也好,做事也好,要认清楚时代,把握时代,同时进步,不能落伍,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或跃在渊,乾道乃革。”到了第四爻,由内到外,这是一个改革的、变更的现象。“飞龙在天,位乎天德。”这是讲位,到了最高处了。“亢龙有悔,与时偕极。”时间不属于自己的了,时间到了顶。“乾元用九,乃见天则。”是说乾元用九,为天地的法则,天地造了万物,但是不支配万物,也没有把万物收回来,所以用九而不被九用。
6 s! }0 g" Y) g1 Z2 y% m  说到这里,可以告诉大家,任何一卦的解释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靠自己的观念来解释,各人的见解不同,卦的解释也就见仁见智了。
  S8 d5 K4 I6 @0 ?  现在我们继续讲乾卦的《文言》。  O& K  ]: v& Z* C, F
  有关乾卦的解释,《周易》中共分了五个阶段,兹列如下:! P& L" w$ z/ [1 J' \+ [- ^6 X
  一、卦辞:为乾元、亨、利、贞……
7 q# ^9 {- ?: j1 x0 U+ H  二、爻辞:为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8 J. J  O2 H) Z3 L0 ~( q
  三、彖辞:为彖曰:大裁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J( d& ?( P, E
  四、彖辞:为彖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 L: Z/ Q( n4 T9 D- {: S9 I5 w  五、文言% S, H/ t2 }& a; |. J6 n
  乾卦的《文言》中又分为六节:
' u* T; W8 ^3 R7 i1 A% M  一、旷元者善之长”,至“君子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贞”,为第一节。
6 @0 l5 D% C1 @0 Q& ?4 z+ E% ^  i  二、自“初九日潜龙勿用”,至“上九曰亢龙有悔,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为第二节。
  u! p' ^" m, S1 {9 Q! G  三、自“潜龙勿用下也”,至“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为第三节。
( p+ |6 y' X; `6 t5 M  四、自“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至“乾元用九乃见天则”,为第四节。
2 I1 G' m4 D; `: B* ?- K  五、自“乾元者始而亨”,至“云行雨施天下平也”,为第五节。
0 m2 K5 L+ }, w4 J6 ?3 z9 c  六、自“君子以成德为行,至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为第六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功与成名
5 B6 q9 C5 y/ L# s) V& V8 ?/ Y0 D0 H8 c! e* \
  卜卦如果靠这个做依通的话(如算命用子平,或用紫微斗数来算,都是依通的方式)。从前面各个阶段可以看到,各阶段的解释不尽相同,其中除了爻辞,后面几个阶段的解释,据古人说都是孔子作的,但后世采怀疑的态度,并不承认完全是孔子所作的,认为有些是孔子作的,有些是孔子的学生所作的,但从它各阶段的观念变更上严格地看,是不是还有时代的问题?因为古人有一种新的观念产生,往往不敢直说是自己的新观念,一定假托古人。如古人作诗,常常有好东西,却不敢出名,而假托古人。最著名的例子,晋朝著《文心雕龙》的刘勰,古代搞文学的人,几乎没有不读他的《文心雕龙》,这本书等于是中国古代最高文法的境界。他是在和尚庙里长大的,当他欲想成名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去拜访当时很有名的大文豪沈约,请求指教推荐。沈约把他的文章,瞄了一眼,放在一旁,对他说:“还早呢?年轻人,慢慢来。”这一下,刘勰受了相当大的打击,但他非常聪明,懂得沈约的心理,一声不响回去。等了半年,把原来的那篇文章,稍稍变动一下,然后再送给沈约,说这篇文章,是一位古代大文豪绝世的稿子,被他找到了,请沈约批评。沈约接过来阅读,一字一叹,大为叫好。可是等沈约读完了,赞美了半天,刘勰才说,这就是半年前送来请你批评、你说不好的那篇文章,这还是我作的那一篇呀!再举一个近代的实例,以前在上海出品无敌牌牙粉的家庭工业社大老板——天虚我生,年轻穷困时投稿谋生,都被退稿,后来办了家庭工业社,执上海工商界牛耳,各报章杂志,都以高额稿酬请他写文章,他把过去被退回的文稿再寄出去应付,登出来以后,人人都说好。从这两个故事上,使我们看通了所谓成名与不成名,实在没有什么道理。古人当其道不能行的时候,所以往往和刘勰一样,只好假托他当时的古人,再不然,就变成秘本,无名氏的著作,越是秘本就越易流行,这就是人类的心理。不过现在的人不同了,不但是抄古人的文章据为己有,乃至于偷老师、偷同时代人物的文章为己有。
8 r3 c/ [9 L: S0 a  从这些心理状态分析,所以对《易经》乾卦卦爻各种不同观念的解释,是不是出于一个人的手笔?是不是出于同一时代?的确是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不同意这些疑古派的意见,不能说他们一点理由都没有,但是依我们看,时代离开不会太远。因为在原则上并没有变。现在我们看到《文言》的第五阶段,这是最重要的地方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开始
: ^! k  I* z8 {; t8 u1 K9 n, z/ h9 s" U# T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D6 O4 G- L* a0 ^# V  G5 x
  这里解释“乾,元、亨、利、贞”,乾卦的“元”字的意义,是“始而亨者也”,是代表元始,同时代表元始就是大吉大利、亨通的。如以做事来说,就是一开始就好,要注意的是,在这里“元”与“亨”是连起来解释的,即原始的、完整的,整个是亨通的,而代表一个很好的开始。8 D" u$ F# {  W8 a4 d: P2 I
6 h: m  G; R, u/ n3 Y+ `4 G5 N* z7 T
                 性与情3 n+ c3 }8 s4 X

1 }2 c0 B' A# u  Q3 K2 Y$ l% a    “利贞者,性情也。”
) i9 {# I) [. M4 @7 [  一个性,一个情,讲到中国文化的哲学,这里就提出来了,性情这两个东西,性代表人的本体、本来,情是后来发展为人的情绪。中国人原来讲人的心理,有所谓七情六欲,六欲是佛家的观念,七情则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以现代观念而言,性是理智的,譬如遇到一件事情,在观念上觉得不应该骂的,可是因为情绪不好,一见不对就骂,在骂的时候自己也知道何必生那么大的气,可是忍不住骂了,理性上知道不必要,可是在情绪上忍不住。情也和生理有关系,假使感冒了,或者肠胃不好,身体不舒服,往往情绪坏得多,这是一种性情。另外一种物理的性情,如堪舆学上的一些道理,房屋前有塘后有塘守空房,左有塘好,右有塘年轻人至少要离家出走,门前有路绕过是所谓玉带围腰很好,如果门前横过的路是反弓形就很不好。这上面就常常看到物理的有情与无情的道理。现在拿《易经》来讲,对“性情”两个字,不作哲学的解释,而作物理上的解释。这里说“利贞”两个字,所代表的一个是性,一个是情,其中贞是性,利是情。
( k& N! w; }& E: y  _9 x
. I' R( R8 I' D, y! ]  I                 利与义$ @6 c- b* x4 ?) B1 L3 G% {  j% A

! i6 o8 \) @9 e7 ]  r8 W$ M% X3 j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6 t1 ^$ O. O- \5 t: p- O
  这解释又与上面不同了,意思是乾卦所谓的“利”。我们要注意,现代提到利,都是利害观念的利,而《易经》上讲的利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利,并不是我求利,而是自己帮助了别人就称作利。这里就告诉我们,乾是能以最好的利去利天下,自己不求利。这种伟大的胸襟,才够得上“元亨利贞”的“利”,所以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都是从《易经》来的。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物一元8 |8 }& M7 v0 s2 ]# s

: C( B7 v& c7 p( h$ u5 c7 K: K8 P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K  G0 q, Y  U3 M; Q
  接着说乾卦所代表的性质,是刚健,中正,纯粹的精也。问题来了,什么叫作“精”?这很难解释,用现代的话来说,这里是说乾卦是宇宙万物的本体,这个本体不是属于物质的,物质不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唯物哲学以物质当作宇宙万物的基础,西方的唯心哲学也没有说对。《易经》的哲学是心物一元的,这心物一元叫作精,这个道理牵涉很广,如果发挥起来,又是另外一个专题了。; [. O2 Z3 h- \% z3 t
  L/ C8 P% {5 g9 [! }& `
                 卦情
( G+ w" H* x' R5 b6 b; E$ Q- P
9 w" X! H, C, ]2 D1 x7 _6 Y    “六支发挥,旁通情也。”; ?) F  k" K1 S! M
  研究《易经》有一个名词——“旁通”,读汉代的《易经》,经常有这两个字,卦的错综复杂就是旁通。一个乾卦的六爻放在那里,每个爻的变,都可以变成另外一个卦,第一爻一变,就变成天风女后卦,第二爻再变就变成了天山遁卦,每个卦的六爻都可以变动,这六爻发挥出来,就是旁通。这个旁通,有一专门名词为“卦情”。哲学的道理,《易经》通了,人并不是物,一个人在一个团体里,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我同大家认识,彼此自然就有了感情,就要发挥旁通,旁通者情也,彼此相互的关系,这是情。
2 M9 f2 v5 K7 G) c    “时乘大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h, L' j' T4 L
  解释乾卦的精神,在时间上如六条龙一样,一天分六个时辰,驾御天体,就是他的功能,而风、云、雷、雨等等,云行雨施,使天下安定,这目的在解释乾卦的本体,等于基督教说的上帝,佛教的佛,道家的道。
, |/ |# J3 E0 X  下面是解释爻辞了。1 H# G) }% v" f
9 X3 m7 y0 E; E
                理想与现实
$ U) X3 _2 c3 u7 k6 g$ T% n  W/ w+ ?8 T0 r7 Q9 Q$ |# {, y. y1 s# ]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 |+ A! ~! o: E/ t
  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 F2 o3 `' }) x( \  这是对“潜能勿用”所作的人文文化的解释,这一解释,也是研究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孔孟思想的根本处。儒家精神中的“行”,认为有思想没有构成行为,有好的理想,有好的计划,没有做出来,没有成果,对社会、国家没有贡献,尽管有很好的德性,仍不能算是成德,这可以作知行合一哲学的根本。“日可见之行也”,但是不要讲那么高远的哲学,人的德业修养,在平常每日大家所看得见的,做得到的德行德业,一点小事都要注意,要随时随地改进自己的德行,而 “潜龙勿用”是“隐而未见”的,虽有很高的理想,很高的道德,然而没有成果出来,对社会、对国家没有贡献,大家看不出这理想,这是潜龙勿用。在人文文化上,并不是说君子是没有用,而是没有用出来。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领导者的条件与修养
' z2 S0 u( X: o0 K9 Y8 t( [/ y
) V& I0 u2 G* f$ G: B; K2 A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
" M4 [6 D/ W! C. `# V7 a  c. L& l  利见大人,君德也。”
. E5 c: e+ o' E5 R3 A9 z; Y& [  这里解释乾卦九二爻的“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是“君德也”——领导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与修养。第一要学,“学以聚之”,学问是累积起来的。老子的话“为学日益,为道曰损。”做学问是每天每天慢慢累积起知识来的,修道则什么都不要,都丢开、知识也不要,学问也不要。做学问则每一件知识都需要,这里学以聚之,就是要知识渊博,样样都懂。“问以辨之”,要好问,到处请教,以能问于不能,这是儒家常常提到的。“宽以居之”,仅有学问还不行,要宽厚,待人接物,胸襟要伟大,包容万象,不能狭隘,然后“仁以行之”,还要仁慈,学、问、宽、仁,四点一定要做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就是这四德,是领导人应该做到的修养。* f5 T) N% t- p

- d6 `( b- T* r& R) U, N( x& b- g                度过危机
8 Z$ `% e* W7 v8 I0 `& ?
! }' `2 }7 M9 N. P( j, X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3 X7 [: F3 X2 S6 t) C
  无咎矣。”, `6 ^& D. X; F* I; J9 v2 v2 |3 ~1 w
  作一个中间的干部,在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时候,这种位置最危险,因为上不在天,还没有到顶,下不在田,对下不能踏实,而上下的一切责任都落在身上,“故乾乾因其时而惕”,所以随时随地都在警戒自己,提醒自己,那么虽危险也可以没有危险。由此知道,最后的这一阶段的解释,不但告诉我们个人的修养,也告诉我们处世的原则。; z3 m% h  u( m) b# R

- a9 v7 K& V) d* Z1 A% Z( c                无可无不可% `5 Y8 c) p! N6 j

+ q) D5 Y4 J' M2 h- A1 [    “九四重则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 A1 K( U9 Z  I. Y
  者,疑之也,故无咎。”+ v9 \5 P4 s* G8 t9 e+ r
  九四爻一爻一爻都是阳爻重重而来,阳为刚,重刚又不在中间的位置,偏了。不在天位,不在地位,也不在人位。天、地、人三位都没有占到,比方一个青年,大学毕业了,没有出路,不在社会上做事,这时就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所以或之,或就是疑,是有考虑的余地。这也是中国隐士的思想,什么都不占,换句话说,也类同于神仙处世的境界。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人的境界
. m) y( o6 d. n% n1 h2 y! P+ @6 z0 Z/ ?7 p# ~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 v' V) J2 u; d" W, i
  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
: p3 {& g  m# d2 X9 Q' d  鬼神乎?”- n4 _  ]' F& c4 R" G4 Y
  解释九五爻,突然提出一个“大人”,这大人不得了,伟大得很。这里有个大问题,也是我的“专利权”,现在告诉大家,几千年来,大家讲《大学》、《中庸》,一提中国文化,好像就只有《大学》、《中庸》,而且很多外面的观念,把《大学》、《中庸》代表了孔子思想,但事实上《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作的,和孔子原来的思想稍有不同。《中庸》是子思作的,思想更与孔子的不同。但《大学》思想是哪里来的?就是《易经》乾卦九五爻这条来的。“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试看历代儒家的注解,尤其是朱熹注的“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古礼六岁入小学,十八岁入大学,学做人了,长大了就是大人吗?到香港还称警察为大人,他难道懂了《大学》,《大学》的“大人”,实际上是从这里来的,而《中庸》是从坤卦来的。什么是“大人”?等于基督教的上帝,佛家的如来,儒家的圣人,道家的神仙。这里提出来的大人是“与于地合其德”,与天地的德性相合了;“与日月合其明”,同太阳月亮一样光明;“与四时合其序”,同四时春夏秋冬的程序一样分明;“与鬼神合其吉凶”,同鬼神一样变化不测。这样的大人,除了圣人、上帝、神仙、佛以外,谁能做到?我曾经对一位前清的举人说笑,我到了大人的境界。而且理学家说得对,人人都是尧、舜,人人都是圣人,说“天地合其德”,我并没有把地当成天,天就是天,地就是地,岂不“与天地合其德”?说“与日月合其明”,我也没有把白天当夜晚,也没有把夜晚当白天;“四时合其序”,冬天我绝对不穿丝织品衣服,夏天绝对不穿皮袄;“与鬼神合其吉凶”,我不敢去的地方,鬼也不敢去。我说老先生们把圣人搞得太莫名其妙了,事实上人人都是圣人。我说圣人的境界本来也很平凡,可是大家都被文字困住了,把圣人推得太高了,犯了“高推圣境”的毛病,把圣人的境界,故意塑造得太高太呆板了,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就是那么平凡。下面的话可以看到“先天而天弗违”,先干天,在宇宙还没有开始以前的时候,这个功能是存在的,而“天弗违”——这个天即这个宇宙,开辟了以后,不能够违背这个先天功能的法则,《易经》的法则,到了有这个世界以后,更不能超出这个法则——人生了就要死,花开了就要落的法则,自然的现象,没有什么稀奇;“天弗违”,《易经》告诉我们宇宙的法则,最高的真理,连这个有形的宇宙,都没有办法违背这个原理,又何况我们人类!鬼和神也出不了这个法则,后世以这里的话来比皇帝,那是奉承的话,不必相信。皇帝称九五,九是到了阳极,五是中正的意思,不是这个九五爻。" ~& x: p8 V2 b1 n& ~* \
0 i) ]8 t7 B% d  E) y$ g: C
                六字真言' @& e: F4 t% g5 }! c  G- e8 U7 p- i
( j5 u9 O7 `7 W1 I) ?0 v6 s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返,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
+ ~7 ]" l& H/ n) z1 R$ Q+ U  圣人手?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手?”
2 o& k, ~* }2 M. `. J$ F  第六爻的爻辞“亢龙有悔”,所谓亢龙是高亢。这个很重要,每个人都要注意,学了《易经》做人做事,不要过头,过头就是亢;大家都是平等的,只知道进不知道退,只知道存不知道亡,只知道得不知道失去,就是亢;人很容易犯这个毛病,知道进退存亡得失的关键,就是圣人。学《易》就是使我们知道“进退存亡得失”六个字。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坤卦的研究
  I! J) I1 F( f$ f/ R. z
3 G" [- F& P2 D/ Z( @$ L5 A  现在回过来讲《周易》的坤卦。/ C' {/ J' f2 }2 d8 p
  说到坤卦,一个很大很麻烦的问题又来了,本来我主张研究《易经》,该从《系传》开始,为了使大家在卦上多了解以后,再回转来看《系传》,也许会更深入一点。
' Z6 g8 K# Y* |- ?9 N; i: O# `  乾卦还好研究,坤卦就比较讨厌了。7 y. E6 Q9 B( B; u( i* d8 w( r
    “坤,元亨,利北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
; y8 b$ d: Q' b+ G; s: q  d% K  东北丧朋,安贞吉。”& @9 h) w  b) C* T- c- `
  要注意,这里也是“元、亨、利、贞”,但“利、贞”不紧接在“元、亨”之后,而是“利牝马之贞”,母马之贞,公马则不贞。换言之,假使卜卦,这句话只利太太,当丈夫的没有份。何以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以卜卦而言,出门好不好?好!但是开始有艰难,弄得糊里糊涂,最后却有很好的成就,主利,大吉大利的。“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出门如去西南,或在西南方作事业,一定成功,会有很多朋友帮忙,可是不利于东北,但本身没有关系,得力的助手会失去,可是本身大利,所以要“安,贞,大吉。”这和签诗一样,不必解释,都晓得了,可是认真研究起其中的道理来就讨厌了。坤为地,地为什么会有这些个说法?一般学者,专门读书,不研究象数的人,不懂上古道家科学思想的,对于《易经》就觉得讨厌。尤其五四运动以后,有多少学者骂《易经》,在那里痛恨自己的文化到如此地步。
/ Z& J8 a& |9 I9 u- V5 w2 H4 k
8 w+ u( }, a1 i* s- D. y            《参同契》透露了坤卦的秘密
. i0 e4 V$ K! `6 I7 x* U- l7 e6 m" W' [- }2 ~$ a
  现在我们来作深入的研究。我们知道,乾卦代表太阳,坤卦代表月亮,也代表大地。这要注意到,自京房易的系统下来,汉朝有一部道家的书叫《参同契》,是丹经鼻祖。所谓“丹经”,是炼丹的,使一个人超凡入圣变成神仙,为东汉魏伯阳真人所著,又名火龙真人,佛家称佛,道家称真人。所谓“参同”,是就《易经》、《老子》、《庄子》三本书的道理和方法,对于人修炼成神仙的科学性原则是相同相通的。在《参同契》里,从天地宇宙的法则,然后讲到生命的法则,自己养生的方法。他的方法中,用了京房易这一系统的《易经》思想,说明了乾坤两卦,太阳月亮和地球及地球外面的金、木、水、火、土五星,与人类身体内部生命法则相通的地方,其中提到坤卦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r8 V/ [* U! E  ]% G3 c
  说到这里,报告大家自己认为很得意的一件事,这件事到现在为止,仍然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是一件尚未被人发现的一个重大发现,对《易经》体认的一个独家所有的一传之秘:记得当年研究坤卦又研究《参同契》、《京房易》,几条路不能相通,相当痛苦,尤其是看丹道方面的书,炼性、命方面的方法,简直玄不可测,不可知,不可思议,感到奇怪。再退回来看一般学说上的、历史上,乃至近代大学者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等的说法,不但都是批驳,而且处处存怀疑。但是我有一个观念,我还是非常崇拜自己的祖先,认为古人自有他的道理,经过很多年的研究,才把它弄通了。《参同契》中谈到京房的纳甲,为什么乾卦纳甲,坤卦纳乙?甲乙本来在东方,把纳甲的圆图拿来看,位置都变了。看《参同契》就更奇怪了,其中说:“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炁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值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这在最初也不懂是怎么个说法。道家所谓炼身体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然后变成神仙。依照道家的办法,大约一共需要十三年就可成功。我常说假如真有神仙,只需要十三年就可成功,真是合算。用求学来比,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一共费时十六年,大学毕业以后,找一个一万元月薪的工作,还到处进不去,如果费十三年时间可以变成神仙,长生不死,该多舒服!这在西方文化是想都不敢想的,只有中国人有这种理想。
# I& |% \9 k" `8 }4 Y  看《参同契》的这段文字,以后再看《易经》的坤卦中“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和《参同契》的“东北丧其朋”的话一对照,我把它贯通了。这里坤卦是指月亮。我们中国几千年来,天文历法,都是用太阴历,以月亮的盈亏作标准,与潮水的升降有关系,与土地的地质变化也有关系,气候的变化,就是用这一套方法推测出来的,这比现在的天文台、气象所还要准确。太阴历月亮每到十五满月从东方出来,每五天一候,三候一气,六候一节,都是根据月亮现象看出来的。可知我们的老祖宗,经过了几千几万年的经验,最后把这个法则拿出来,成为全民的科学,人人都懂,天文、人事,都能把握,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月亮盈亏的阶段分为六个,先说十五的月亮最圆的,十六最圆满了,到了十七开始缺,二十三亏了一半,二十八没有了。真正的黑夜是二十八以后到下月初二,这期间假使带兵走夜路,要特别小心,到了初三的眉毛月就出来了,是早晨看西方,挂在天上面,所以月出于西,到了初七、初八,夜中看到半月在正南方,到了十五又看到满月在东方的位置,也是乾卦的位置,因圆满光明,所以是乾卦。这月亮是真阳,我们老祖宗就知道月亮本身不发光,是吸收太阳的光,到了十五月亮的光代表了阴中之阳,所以纳甲纳在这里,再到了二十七八,月亮在东北方下去就没有了,后天为艮卦,先天为乾卦现象,把这《参同契》的那段话和月亮的现象了解后,就知道这里坤卦不是“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而应该是“西南得明,东北丧明”。那么从此知道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套科学。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坤为什么独利母马/ M& K; B/ ?3 a  o

5 R  U4 z. W- ], T( c2 m  “元亨,利牝马之贞。”对母马就好,对公马不好,为什么呢?读《易经》,对中国文化的物理常识要丰富。我们到西北,看到野马群,马是喜欢合群的,一群上千匹的马中,有一个头子出来,一定是一匹公马,这匹公马领头往哪里,这一群马,无论公的母的都跟着它,非常拥护领袖。牛群也是如此,牛群夜晚睡觉,母牛一定睡在靠里面的安全地带,公牛则一定睡在外面的地带,以保护母牛。所以男人照顾女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打仗的时候,公马也一定冲在前面,所以牝马(母马)是追随牡马(公马)的,这是第一个观念。其次,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母爱,每一个宗教,到最后都是崇拜女性的,天主教的圣母,佛教的观世音,都是女性,因为母爱最慈悲、最仁慈、最伟大,所以中国文化上认为女性“为母者强”。不但人如此,各种动物也如此,当母亲的时候最坚强。试看母鸡,平常非常软弱,可是当它翼护小鸡的时候,遇到了老鹰等等侵略者时,则会拼命保护小鸡,精诚抵抗,这就是母爱的精神,牺牲自我的精神,所以母马不但有跟公马,跟乾卦,顺阳性的功能,同时本身还能发挥群爱、仁慈的精神,所以坤卦的象是牝马,这是炒得很的。第三个观念,我们知道在中国文学上“牧马嘶风”的话,马是喜欢走逆风,牛喜欢走顺水,所以研究《易经》的象,要懂得中国古代这一套物理学。如中国的文化的物理,冬天在郊野,欲知风向,看鸟栖息在树上的位置就知道,如栖息东边的枝上,即有东风来,栖在西边的枝上,即有西风来,因为乌喜欢面对逆风,假如顺风,它的羽毛被吹翻起来,可就要冻死了,这是当然的道理。马喜欢逆风,因奔走时有更大量的空气吸入,毛也是顺着吹,当然更舒服。- B7 S3 M5 Y% J7 u+ s! }# J* V
  坤卦又代表月亮,月亮的发光是从太阳来的,也代表大地,地球的运动,也是跟着太阳作相反的运动。这些了解以后,就知道坤卦的卦辞,是非常含有科学道理的。中国文化的好处在把科学、物理、天文归纳到人事法则上来,因为天地人,总是人的文化,缺点则在我们科学思想的进步比任何民族更早,而不愿意向唯物方面发展,只拉到人文方面来。这是就目前而言,究竟将来的历史,是我们吃亏或是人家吃亏,那就很难讲了,我们应该有自信,我想我们是不会吃亏的。
1 b! l7 Y) R1 h; D  现在我们再来看坤卦的卦辞,就容易懂了。“坤,元亨。”元代表了后天的开始,亨通的,同大地一样,月亮一样,是光明的。“利牝马之贞”,有利的像母马那么顺,顺天而行,也可以说是顺乾卦而行,也可以说顺阳而行,这样产生的中国的人生哲学,同时也可以讲男女夫妇的夫唱妇随,和顺家庭才兴旺,事业才发展,社会才繁荣。并不是说夫唱妇随即是打倒女权,这个思想是最尊重女权的,如前面说的马群、牛群,到了夜间在旷野中休息,自然会让母马母牛到中间安全地带去睡,公马公牛都在外围担任保卫的责任,男性的伟大也在此自我牺牲的精神。所以夫唱妇随的顺道,并不是压迫女性,因为女性的许多先天性条件是需要保护的,所以这里教我们要有效法坤卦的精神,顺大众的精神。古代坤卦为皇后之卦,如以卜卦而言,以这个现象问吉凶祸福,则“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像月亮一样,先有一度是黑暗的,后面一直是光明。可是到了圆满的时候要注意了,接着是下坡路,主利是指中间有月圆之日,大好的前途,因是月亮的情形。“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如照我前面的解释,就像古人一样把这两句改为“西南得明,东北丧明”。不过我也认为懂了这个道理,也不必要改。“安贞吉”是安详的,讲人生哲学,要效法坤卦的精神,坤卦永远是平安的,等于地球,永远是安详,尽管汽车去碾压它,开山去爆炸它、挖它,它也不生气,人要学到这样包容、大度、安详,就公正,结果大吉大利。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地的文化
3 o; ^/ w# Z8 }5 M, T+ c
# p0 }& X5 `, V! v% |- i  以上是我对坤卦的另一个专利的看法。下面是《彖辞》,看法又不同了,又把坤卦拿来完全作大地——地球的解释,所谓乾为天,坤为地。
+ h' `2 z9 C, D    “象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l; m! P8 D3 X2 }6 Q# ^8 ^0 O/ D
  乾卦有一句话“至哉乾元”,是孔子赞叹的话,现在孔子又转过来赞叹坤元,孔孟的儒家思想走这个路子,道家也走这个路子,老子教我们效法天地”。我们做人为什么要效法地球?“万物资生”,万物的生命靠地球才能够生出来,它可没有向我们要报酬,所以人要效法这种道德的精神,只知付出不要收回去。大地为什么有这种功能和精神,因为大地永远像天一样,给你光明,给你生命的能,它没有想要破坏你,所以是承受了这种天道的法则,而构成了这个大地的精神,这是孔子第一个在抽象方面,赞叹坤卦——大地的功能。
' k' Q1 y+ [, w- E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1 h1 i( W5 y& s$ x- q8 ], b  第二个观念,又赞叹这个大地,教我们人要效法大地那么伟大,月亮那么光明。古人对一个胸襟伟大、了不起的大人物形容为“光风霁月”,同月亮那么光明磊落多好,地有多厚,厚到可以载万物,所以它的德性之大是没有边界的。中国人以前都讲天圆地方,而被指为不科学,其实中国人科学得很,只是把“天圆地方”的意思解释错了。中国古人并没有认为地是一个方块,而是说地是有方位的,分东、西、南、北方。试看孔子的学生曾子就说地是圆的,汉朝也说宇宙如鸡蛋,地球如蛋黄,没有错,只怪后世的人自己读书不够,乱解释中国文化。现在这里也说“德合无疆”,地哪里有疆界?地是圆的,哪里有起点?经纬度是人替它假设的,站在中国立场,中原是起点,站在英国立场,又另外假设一个起点,所以我们做人处世,要效法大地的精神,德要养得厚,而且要圆融广大,含蓄伟大的光明,万有的东西都靠大地生长。
5 Z: g* W: L8 T- |& B5 V    “北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 R* U9 a+ i3 r
  这里又把科学精神,拿到人文文化上来解释。母马和大地一样,逆风而行,就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地球是反太阳的方向运转,行地无疆,地球永远是运转的,马也是不休息的,马睡觉是站着的,懂得物理,这书中的味道就读出来了。像庙里为什么敲木鱼,因为鱼的眼睛不会闭上的,鱼是不睡觉的,所以敲木鱼是教学道的人,要像鱼一样,要时刻警醒。行地无疆,也就是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样的道理。人不能有一分一秒的松懈,求学、做人、为道、为德,都应如此,还要“柔顺利贞,君子攸行”效法乾坤一样,天地一样的胸襟,包容万象,自强不息。
# ?7 m1 S1 m% a' W& ~+ Q    “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及与类行,3 |4 z5 W% T$ T/ D' x$ O
  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 o& U% O' K: Z7 ]1 s' ~/ f  ]  这里证明了这两个“朋”字是“明”字,孔子这里也说,开始迷住了找不到路,后来顺天体而行,自然反目正常,西南为什么得朋,东北为什么丧朋,那便是指它必须要与同类合群共行,结果终归会有吉庆。- m8 F, n9 J' C: B3 ]
    “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m2 c# H7 c5 V8 z2 C: u; B* t- J
  这是解释文王卦辞,何谓“安贞吉”?人先要安、要贞——正派,能够安,能够正,自然大吉大利,就像大地一样,那么平静。
- u* o. e2 O: X3 p& }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O0 ^8 S6 _! C0 j
  这里明白地说明,坤卦的现象如大地一样,大地是坤卦,要懂得坤卦这个符号是大地的代表,讲人文文化,做人要效法大地一样,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要效法大地之厚,尤其当领袖的人要包容,要能负担,别人的痛苦都能承担起来,“厚德载物”是中国文化儒家道家的最高的学问。
( c3 n5 T2 T% I' C  研究《易经》,应该发挥每人自己的智慧,做学问是很难的,我今日认为对的意见,到明天有了新的发现,说不定又把头一天自己的意见推翻了,所以我所讲的,只是提供大家做一个参考,告诉大家一个研究《易经》的方法而已,千万不要过分相信,有时候连对古人都要怀疑,可是怀疑归怀疑,印证又是另一回事,不可因有一点怀疑,就作全盘的推翻,这就太狂妄了。
- n- }5 G* Y$ D0 F  Z0 W+ ?  现在讲坤卦的爻辞。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8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邵康节的宝瓶子
/ c$ @0 t& s! W* V
  H3 O3 ?  q. F+ u8 C    “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
! d& m' q: J; `  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 ^0 D! ]1 {9 n3 a( W) R2 p; w) L  这里就和乾卦不同了,我们过去的天文科学,是用十二辟卦来代表十二个月,十二辟卦是乾坤两卦的变化,坤卦是十月,为纯阴之卦,坤卦是在上古,也许更上古形成的。我始终怀疑《易经》的文化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留下来的,不是这一个冰河时期的产物,因为它的科学、哲学的道理太高明了。我们知道了坤卦是代表十月,在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霜降节气,这时候夜间会结霜,当早上打开大门,踏到地上有霜的时候,就知道跟着天气要冷,准备衣服过冬了。跟着来是立冬、小雪、大雪,就要下雪了,黄河要冰冻了。这句话就是告诉人,如果讲哲学,一个学过《易经》的人,就会知道前因后果。一件事情一做的时候,一定晓得后果,对这件事结论如何,自己的智慧应该知道,因为履霜坚冰至,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前因和后果。
: Y0 u) L# M! J% e# f3 F  那么《彖辞》的解释,引用爻辞的履霜坚冰,是冬天阴气开始凝结起来,开始是前因,至于后果,则“驯致其道,至坚冰也”。顺着这个时间下去,就天寒地冻,地下要结冰的。如果卜卦,得到坤卦初爻,就知道以后还更艰难,但是假如作战,在北方碰到这情形,就知黄河要结冰了,不需几天就可渡河而过。在抗战期间,我们国运昌隆,连续八年黄河没有结冰,假使结了冰,的确有问题,日本人的马队一下子就过来了,日本人一直在等这个机会,可是上天保佑,抗战八年中黄河就没有结过冰。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明同一个卦,看情形如何?可有利也可不利,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要迷信,这是智慧的事情,全靠心灵偶然的判断,如果加上主观就不行了。
+ A, G$ B4 Y7 X8 l  以前有一位善卜的人,占卜到他自己的一只宝瓶在某月某日正午时会破碎得四分五裂,他就不信,在这一天把这只宝瓶,安安稳稳放在桌子中间,自己则坐在桌旁守着,看这只宝瓶如何破法。到了中午他的太太把饭做好了,叫他吃饭,叫了几次他都不理,太太见他不声不响不动,老盯着一个瓶子发呆,就故意开玩笑,欲惊醒他,拿了一条鸡毛掸子向瓶上一敲:“你看这宝瓶干什么?”不小心把这宝瓶敲破了,于是他哦了一声悟了,悟了什么?忘记把自己算进去,就是没有把主观算进去,这是关于算卦的有名故事。但这故事中含有很高深的哲理,人处理任何事情,往往不是忘记了自己,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高,这是做人的修养、事情的处理要千万注意的道理。所以懂《易经》的道理,就是懂做人的道理,因此可以知道儒家的孔孟思想,道家的老庄思想,都是从《易经》出来的,诸子百家也都是渊源于《易经》。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8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8-1 21:15 , Processed in 0.09179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