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546|回复: 0

气候变暖干旱影响黑龙江省农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7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气候变暖究竟给我省农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如下数据将为这个问题勾勒出形象的答案:
  省气象部门对近20几年来的气温及降水进行统计分析表明,近20年的平均气温比前30年升高了1℃;而同期降水量则总体呈下降趋势。
  近20多年来,我省主要农区大于10℃以上的活动积温平均增加50~150度。2006年12月份,全省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比历年高出2~3℃。2007年全省积温值为2907℃,比历年平均偏多301℃。全省有47个市县突破56年来的平均气温最高值。
  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首先带来的便是中西部各积温带北移,东部二、三积温带也北移东扩,农作物种植结构也因此发生较大变化。如水稻是气候变暖受益较大的作物,因热量增加,冷害减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和质量持续提高。我省水稻种植面积现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00多万亩,发展到2007年的3543.4万亩;产量也由16亿斤增加到300多亿斤。
  气候变暖还使我省出现了南种北移跨区种植现象,原来适合在第一、二积温带种植的相对高产的农作物品种,可北移50~100公里种植,尤其是玉米表现最为明显,跨区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上世纪90年代,我省本育9、四单19等第一积温带玉米品种仅在哈尔滨、大庆的南部县(市)种植,而现在已成为绥化、佳木斯等地市的主要熟期品种。目前,吉字号、晋字号、鲁字号、豫字号玉米品种在我省开始引进种植。
  干旱加剧土壤失墒
  我省是全国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界江界湖水资源丰富,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气候变暖,虽地表降水无大变化,但是蒸发量加大,加之连续干旱,自1998年起连续多年枯水位,据水利部门预测,到2030年全省将缺水60.36亿立方米。
  另一方面,气候变暖使我省冬季气候干燥,气温升高,又导致土壤失墒,加剧了干旱的发生范围与程度。以松嫩平原为例,上世纪50年代旱灾面积200多万亩,70年代800万亩,到90年代中期旱灾面积达5000万亩以上。2000-2001年连续两年全省干旱,其中2001年干旱面积达7050万亩,占全省可耕面积的40%。时隔5年,2007年全省又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夏伏连旱。6月1日~8月7日全省平均降水仅129.1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41.1%,为1961年以来第二个少水年。6月1日~8月7日气温平均为21.7℃,比历年同期高1.3℃,为历史上第三位高温年,其中大部分县市超过30 ℃以上高温天气达到19~27天,比常年多5~8天。如此的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去年直接导致全省大豆大面积减产,重旱区减产幅度超过50%。
  生物灾害频发
  气候变暖直接使病虫草鼠害的发生种类、发生规律产生较大变化,并总体使生物灾害发生更加频繁,危害更加严重、范围逐渐扩大。
  一般在我省,正常年景全省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大约在2亿亩次左右,年损失粮食40亿公斤左右。近年气候变暖,直接影响突发性害虫的生态环境及种群的内部机制,使越冬范围扩大,基数增高,发生频率增加,危害加重。
  例如水稻稻瘟病、玉米大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流行性病害频繁发生,其中大豆灰斑病已有抬头流行趋势。玉米大斑病2000年以来逐年加重,2003、2004年达到偏重至大发生,田间发病株率达到80%以上;马铃薯晚疫病连年偏重发生,已成为影响马铃薯早衰和减产的重要因素。大豆蚜虫发生也不断加重,自1998年偏重发生以来,一直持续不减;2004年、2007年造成较重危害,且发生期提前,危害期拖后。大豆食心虫受秋季雨水少,气温高影响,重发区域已北移扩大到三江平原。
  另据统计,1980年以来已有近30种新发生病虫与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平均每年有1~2种新病虫与次要病虫发生并上升为主要害虫。
  积温增加粮食增产
  有关专家研究表明,过去20年气候变暖对东北地区粮食总产增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气候变暖,活动积温增加,农作物生育期相对延迟,在农作物熟期选择上增加了弹性空间,可以有效利用光热资源,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
  如我省上世纪80年代前粮食总产最高不超过300亿斤,而气候明显变暖的近20多年,粮食总产实现跨越式发展,连续登上400亿斤、500亿斤、600亿斤、700亿斤四个大的台阶,具备了700亿斤以上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其中,气候变暖因素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15%左右。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连续4年获得大丰收,除了市场旺、政策好、人努力外,天帮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四年都是"自老山"年份。2007年全省遭受了历史罕见的夏伏连旱,受旱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生育期延迟,如果不是后期气象条件有利,到10月8日全省才下霜,较正常霜期拖后半个多月时间,粮食产量和品质均会受到大的影响。
  冷害减轻节本降耗
  由于地处高纬度,热量不足,我省农作物品种有明显的种植北界。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低温、霜冻常常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省平均3~4年出现一次全省性低温冷害,导致粮食总产下降20~30%;同时,粮食含水率高,质量差。随着气候变暖,近20多年低温冷害明显减少(仅有3年气温偏低,其中只有1年在三江平原形成区域性冷害),为农业稳产高产和提高粮食品质提供了有利条件。
  暖冬对于节约能源、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建设以及人们的户外作业都非常有利。以秋整地为例,全省往年11月5日前就开始封冻,机械就不能进行整地作业,但今年全省中南部地区到11月12日最低气温还在0℃以上,作业时间延长了一周多时间。另外,冬天温度高、日照足,还非常有利于大棚作物的生长,明显节约冬季棚室生产的供暖成本。
  尽管气候变暖对我省农业生产没有产生大的不利影响,但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出现,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农业生产的安全。

《东北网》4月6日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4-29 21:17 , Processed in 0.053769 second(s), 1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