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962|回复: 3

业内呼吁:颗粒可以钻进大脑 纳米安全急待评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1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任红轩
  纳米科技被学者称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有关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科学的前沿热点。2003年,全世界投入用于纳米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资金超过30亿美元。与此同时,纳米物质也表现出它似乎具有与常规物质完全不同的毒性。我国目前有29种纳米材料在进行工业化生产,还有数种纳米材料可在实验室大规模合成,纳米材料对环境及人民健康的影响已是一个现实问题。纳米技术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潜在危害成了新的谈论对象。

  ■颗粒可以钻进人的大脑 纳米技术安全吗?

  2003年,美国参众两院起草一系列议案,要求评估纳米技术的实际意义;民间组织NanoBusiness Alliance成立了调查纳米技术对环境影响的协会;英国的绿色和平组织、英国基因观察组织和ETC组织在2003年布鲁塞尔讨论会上,认为“纳米级颗粒是如此微小,它能够穿透皮肤,进入肺部,在人体内自由漫游而不会受到免疫系统的干扰。”

  事实上,与疾病有关的纳米颗粒污染早已存在。若非湿法等生产方式,纳米颗粒会在生产过程中飞散在空气中,人长期吸入这些含有粉尘的空气,就会有得矽肺的潜在可能性。同时,纳米技术在医学、药物中存在未知风险。

  ■如果卫生巾中的纳米钻进皮肤……

  纳米技术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潜在风险。添加纳米材料的化妆品、聚酯类啤酒瓶等产品,直接与人体接触,纳米颗粒作用于人体,其长期使用存在的问题是未知的,有待深入的研究。拿防晒霜为例,2003年一项研究表明很多产品中使用的二氧化钛纳米微粒可以进入皮肤甚至细胞,并在细胞内产生自由基,破坏原有的基因,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是值得我们进行评估的。又如加入纳米颗粒的妇女卫生巾,具有极强的抗杀细菌作用。但是,这些与人体接触的材料有多少纳米颗粒会脱落,而这些脱落的纳米颗粒的粒径是多少,有多少会进入人体,并且多大的粒径是相对安全的,进入人体的纳米颗粒是如何代谢的,它对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所有这一切的答案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来解答。

  ■“特氟龙”也跟纳米有关

  几组科学家在2003年3月美国化学会举行的年会上报告了纳米颗粒对生物可能存在的作用。其中,纽约罗切斯特大学(Rochester University)医学和牙科学院的毒物学家Oberdorster发现,大多数在含有直径为20纳米的“特氟龙”塑料(聚四氟乙烯)颗粒的空气中生活了15分钟的实验鼠会在随后4小时内死亡;而暴露在含直径120纳米颗粒(相当于细菌的大小)的空气中的对照组则安然无恙,并没有致病效应。在另一项研究中,该研究小组发现用碳13和锰制作的纳米颗粒能够进入大鼠的嗅球,并迁移到大脑。丁堡大学呼吸毒理学教授肯?唐纳德森(Ken Donaldson)的老鼠试验证实,从鼻孔进入的纳米颗粒可以迁移到大脑部位,并能够从肺部进入血液循环。

  ■建立安全性评估体系

  尽管ETC组织的报告有些过激和离谱,但是因为纳米材料甚小,它们有可能能够进入人体中那些大颗粒材料所不能抵达的区域,如健康细胞。纳米科学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人们对其的认识还不完全,过去宏观物质的安全性评价结果有可能不适用纳米材料。目前,我国还没有纳米材料生产的许可证制度和纳米实验室安全问题的规定,纳米毒理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十分紧迫,开展纳米毒理研究有重大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

  我国应该如何面对纳米技术的安全性问题?我认为,应该建立相应的研究基金、建立相应的法规、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开展纳米材料的防护研究、应用纳米毒理学的研究成果。

    附: 《呼吁应高度重视纳米技术的安全性评估问题》全文

来源:新华网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4-8-12 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4-8-12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5-7-3 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22 08:07 , Processed in 0.09743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