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747|回复: 1

百年前津城端午也放假 端午其实起源于屈原之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8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粽叶香,包五粮……”今天是端午节,市民上午通过多种形式庆祝“我们的节日”。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在津门父老心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据民俗专家最新考证,天津是中国北方最早过端午节的地区之一。跟现在端午小长假一样,百余年前,每到这天,天津也会全城放假。家家户户忙着包粽子、绑香囊、剪“五毒”、看龙舟赛,好不热闹。  据本市民俗学者由国庆介绍,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水系纵横、漕运发达,特别是在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粮北调的枢纽,这使得津城有别于其他北方城市,民俗文化中融入了诸多的南方元素,可谓是“五方杂处、南北交融”。因此,端午节这个与“水”有紧密联系的节日,在天津得以较早地传承。
  据介绍,老天津卫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100多年前,每到端午,津城全城放假一天,老百姓一大早便把屋子打扫干净,在大门口挂上钟馗像,插好新鲜的艾草。妇女们用五色彩纸剪出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贴在窗户上,寓意“驱五毒、保平安”。包粽子,在天津也有不少“老例儿”。米要用上好江米,枣要用乐陵红枣,粽叶最好用白洋淀苇叶。
  用心体验端午精神和情感
  “端午节,不就是吃几个粽子吗?”如今,许多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人们淡忘。在不少年轻人看来,端午节仅仅是个吃吃粽子、趁机休闲旅游的假期而已。为此,冯骥才、李剑国等专家呼吁,别把端午节仅仅视为“粽子节”,应进一步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今晚传媒集团高级文化顾问冯骥才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节日不放假必然消解节日文化,放假是恢复传统的条件,但放假不等于远去的节日立即回到身边。节日与假日的不同是因为节日有特定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冯骥才说,有些端午的传统习俗现在看来已过时,但如果不曾知道这些习俗,不妨去重温一下传统。重温不是模仿古人,而是用心去体验传统的精神和情感。传统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剑国表示,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是端午节最朴素的涵义。以端午节起源的传说为例,忧国忧民的屈原、精忠报国的伍子胥、孝顺父母的曹娥,都有着可贵的精神内涵,具有了很大的现实和教育意义。因此,关注端午节最大的意义在于,唤起民众的文化传承意识,而不该单纯理解为“粽子节”或“小长假”。
  “我们不妨专门给小孩子们写一个文化读本,作为课外读物,普及传统节日知识。同时,每年在这些传统节日期间开展演讲比赛、知识问答、专家讲座,通过多种方式令它们更加深入人心。”李剑国建议。
  天津赛龙舟盛极一时
  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在我国许多南方城市留存至今。而在天津,100多年前,端午节三岔河口的龙舟会也曾盛极一时,这在我国北方城市中是极为罕见的。
  据本市民俗学者由国庆介绍,据初步考证,津门的“龙舟竞渡”始自清朝乾隆年间。有一次,乾隆端午出游来到天津,感觉节日气氛不甚热烈,龙颜不悦。于是,次年津门的船家和水运商人,便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搞起了龙舟竞赛,从此渐渐成为了天津端午习俗中重要的一部分。
  据市社科院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罗澍伟介绍,清代中晚期,每到端午节期间,望海楼附近的旧三岔河口,百舸争流,鼓声震天。参赛船只百余条,海河两岸的观看者多达数万人,津城可谓万人空巷。河面上,除了参赛的龙舟,还有不少达官贵人租来的游船画舫,他们在船上一边听着乐师的弹唱,一面观赏龙舟竞渡,甚是惬意。
  清代文人麟庆在道光二十三年五月初四日(1843年6月1日)进京,途经天津,他在《鸿雪姻缘图记》一书中描述道:“望海楼九楹,正对三岔口,祭卯五月初四日,余过楼下,见龙舟旗帜翱翔,游舫笙歌往来,虽稍逊吴楚之风华,而亦饶存竞渡遗意。”为此,他还请随行的画家专门绘制了一幅《津门竞渡》图。
  据了解,天津“龙舟竞渡”的习俗一直保持到1900年前后。
  端午起源于屈原之前
  关于端午节起源,史籍中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本市民俗专家考证认为,端午节起源于远古南方先民祭拜龙、水神等活动,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的雏形。
  据了解,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指出,古代的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为了表示自己是“龙种”身份,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的风俗,而且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便有类似于今天的竞渡游戏,这就是竞渡习俗的由来。近些年来,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我国两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一种以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它们很可能来自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百越族。五月初五这天,便是他们祭拜龙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民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就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中华民族的节日。
  据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剑国介绍,“端午节”最早被称为“五月五日”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只是一种民间的附会,它体现了老百姓对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仰与怀念。在科学不够发达的古代,依靠传说传承民俗,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就好比七夕节、中秋节都有美丽的传说一样。
  端午是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插艾蒿、悬菖蒲、吃蒜头、饮雄黄……这些流传千年的端午习俗,都是古代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的有效手段。以此分析,相关专家认为端午节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据本市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端午节期间正值初夏,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传染病高发。在科技落后的古代,老百姓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且我国古代有“五毒”之说,即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避“五毒”也是过端午节的初衷之一。为了避免疫病,古人在端午节期间插艾叶、悬菖蒲用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后来又加了石榴花、大蒜和龙船花,合称“天中五瑞”。同时,人们要饮雄黄酒驱蛇虫,要早起收集露水洗眼以明目,小孩还要佩戴藏有朱砂、雄黄、香草的香囊以预防某些特定湿热病症。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剑国表示,某些端午习俗虽然显得落后和原始,甚至还带有些迷信色彩,但却反映出古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间智慧,很大程度上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其朴素的卫生防疫意识值得现代人学习。因此,端午节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9-5-29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12 07:46 , Processed in 0.057627 second(s), 23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