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014|回复: 5

泡堂子下馆子逛园子 老南市:那些风花雪月的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6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http://www.enorth.com.cn  2009-07-26 09:15
南市食品街改造后变身为“餐饮不夜城”南市食品街将建餐饮超市 二层打造文化长廊(图)安徽省淮南市原市委书记陈世礼终审 被判处死缓患者吕某某在济南市传染病医院监护室接受治疗




中华戏院
  爱玩儿,是天津人的传统。说起洗浴、餐饮、演艺,其实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娱乐项目,早在百年前,稍微有点儿闲钱的天津人就已经这么玩儿了。远的不说,就说那曾经繁华的老南市,巴掌大的地方就有七家浴馆、几十家大小饭店,还有三十多家戏院、茶楼、书场和杂耍馆,俨然一个大型娱乐城。
  七十岁的何志华先生,从小生活在南市,他家老宅与南市最大的戏园子“大舞台”仅隔着一条胡同。夏天的傍晚,何先生只需坐在自家小院,就能清清楚楚地听到大舞台里面各位名角的戏。而由于家庭原因,何先生更与大舞台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一说起这“玩儿”的讲究,何爷兴高采烈,仿佛又回到了儿时。
  “我岁数小,记忆中的南市都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情况了。现在人们一提南市就想到‘三不管’、流氓恶霸,如果认为这就是南市,肯定是太片面了。在我个人看来,南市其实是旧天津餐饮、娱乐业的中心,是天津的民间艺术摇篮。讲天津人怎么玩儿,不能不提南市,尤其是租借地产生之前,天津的娱乐产业几乎全部在这里,天津人的主要娱乐方式也无外乎听戏、听书、看杂耍表演。”
  【泡堂子】   南市的澡堂子多。据记载民国时期南市里的浴池就有七家,分别是:玉清池、中新池、瑞品香、全兴澡堂、明园澡堂、新华园和卫生池。过去有钱的人,讲究卫生,泡澡堂子是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一项活动。有钱的人“摆谱”,每天早上定时定点儿去泡堂子,也是个“派头儿”。
  说起洗澡,在南市最有名的,要数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浴池——玉清池。何爷说,“我小时候,总去玉清池,那地方没有点儿闲钱的人还真进不去。这么说,跟今天的那些高档洗浴中心没什么区别。”
  玉清池建于1924年,位于和平区永安大街,华丽的盆塘、舒适的包厢,内设电梯直达。早年间的浴池只招待男宾,但玉清池是第一个有女宾部的澡堂子。浴池有四层高,分南北两座楼,中间有天桥相连,呈“工”字形布局。
  一进门,伙计高声问候“洗盆?洗池?”洗盆,指的是单间;洗池,就是大伙一起洗。有文化、有身份的人洗盆;条件一般,又喜好热闹的人洗池。一些上点儿年纪的人尤其喜欢泡池子,泡累了可以躺在大厅里面睡一觉;口渴了,让伙计给送壶茶。进门时蓬头垢面、无精打采,出来时一身清爽、精气十足。
  “小康人家,十天半月去泡个澡;富裕人家,隔三岔五泡个澡;大富的人家,几乎每天都去泡。伙计们见是常客,自然也服务得殷勤周到。”
  【下馆子】   从澡堂出来,一般就到了中午时分。出浴池进饭庄,是有钱人一日生活的第二站。老南市曾是天津饮食老字号的发源地。
  旧天津的有钱人喜欢“下馆子”。商人们为了洽谈生意,经常要在饭庄宴请外地客商。家里有买卖的天津商人们,早上泡过了澡,中午就到有名的饭庄宴请宾客,洽谈生意、沟通感情。许多大商号在饭庄都有挂单,不用一餐一付款,签字后一月一清账即可。
  天津人下馆子也有讲究。有钱人在饭庄吃饭时遇到相识的人在邻桌用餐,必须过去客套一番,而后再为对方点一两样其未点的好菜肴让跑堂的伙计送去,并说明是某某爷为某某爷添的菜,是为“添菜”。此时,对方亦会礼尚往来,同样为其添菜。两桌互相添菜为饭庄增加了收益,跑堂的伙计如果服务得好,小费的收入也是颇为可观的。
  在饭店吃饭的当口,爱玩儿的天津人已经为自己下午的活动找好了去处。通常比较有钱的饭庄常客,会让伙计帮忙预订周边某戏园子的包厢,等待锣鼓一响,往包厢里面一坐,喝茶听戏,不亦乐乎。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7-26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逛园子】
  旧南市的戏园子很多,戏园子一般演“大戏”,即京剧。除了演京剧的戏园子,还有专门表演各种地方戏曲、曲艺的茶楼、落子馆、书场和杂耍园子。这里,以专门演“大戏”的“大舞台”为例,说说听戏的讲究。

  “我父亲曾经做过大舞台的副经理,负责糖果部。我小的时候就是在大舞台玩儿大的,听戏,甚至上戏台演戏,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何志华回忆说。

  史料记载,大舞台建于1915年,位于荣吉大街和庆善大街西南角。戏院除砖墙、铁板屋顶外,均为全木结构。有两个大门,正门在荣吉大街,侧门在庆善街,呈甫道式。坐席分楼上楼下,楼上是三层包厢,分一、二、三级,每厢容客8人,计达80余间,共纳700余人。楼下池座和两廊设6排长板凳,前后约30余排,一侧边廊专设女坐席。后台宽敞明亮,设有男女化妆室,可供百余人的大戏班子居住。大舞台是当时南市一带规模最大的戏院,开业初期杨小楼、李吉瑞、尚和玉、小达子、侯喜瑞、梅兰芳等诸多京剧、河北梆子名家都曾在此献艺。清朝遗老遗少、社会名流、富贾阔商都是该院的座上客,如庆亲王载振、军机大臣那桐、大太监小德张都曾长期包租舞台正面的一级包厢,不时前往。

  何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大舞台1916年11月12日的戏单。记者依稀看到,当时大舞台的票价为:包厢头层三元、二层两元、三层一元;池子头等二十八个大钱,二等十八个大钱;女座十二枚不加钱;两廊十二枚不加钱。

  何先生回忆,大舞台通常每天两场戏,下午场1点到4点,晚场7点到11点。“大舞台的底包硬(演员素质高),常有名角登台,所以几乎场场座无虚席。为了达到演出效果,大舞台不仅高薪聘请名演员,还专门为了《牛郎织女》这出戏,在后院养了一头牛。”长篇小说《三户人家》也有关于这方面的描述:“这大舞台每年七月十五前后,都要演出《天河配》,那时候几乎是场场满座,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演出的《天河配》是‘真牛上台’。其实原来这里演出也是由演员扮演老牛,那一年,戏园子突发奇想,贴出海报,大肆宣传‘真牛上台’,一时间沸沸扬扬,人们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天津卫形成了轰动效应,争相目睹真牛上台的新鲜劲。据说有一次,开头的帽儿戏《打城隍》刚演完,开始演出《天河配》,真牛就上台了,只见那牛郎牵着老牛刚走到台口,那牛可能是连日辛劳,怎么也不愿意上台了,不管牛郎怎么哄,老牛死活不动劲儿,气得牛郎就用鞭子抽打,那牛还真犯了倔劲,说什么也不动地儿,没办法,后台上来几个人你推我拽的好不容易把牛弄到台中央,没想到,那牛突然一劈腿,‘哗’地一声,尿了一大泡。那时候的舞台本来就不是很大,前排观众身手好点的,及时躲开了,反应差点的,可就溅了一身尿点子,即便是这样也没有人对戏园子发难,反而觉得好玩,全场观众都笑弯了腰。”

  【吃消夜】
  晚上九、十点钟,看戏的人们都有点儿饿了,卖糕干、煎饼馃子、糖堆儿、萝卜、水爆肚的小摊贩们开始叫卖起来。有些小贩用托盘把这些小吃送进戏园子,听戏的人们边吃边听,消夜时间开始了。

  何志华回忆,天津人其实早就有吃消夜的习惯。每天晚上11点戏园子散场,好多消夜馆子和卖小吃的摊子就开始做生意了。“大街上灯火通明,有的馆子是专门增加了消夜的服务,也有的馆子只做消夜,还有各种小摊贩,挑个挑子在胡同里叫卖。”这种热闹的场面一直持续到夜里两点钟左右,才渐渐安静下来。“很多小吃摊子通宵营业。比如煎饼馃子摊儿,上世纪60年代,我家亲戚从外地来天津,半夜下火车,我就带他们到南市吃煎饼馃子。应该说,天津人的‘夜生活’早就有传统。”

  如此一天下来,到凌晨两点钟,人们都回家睡觉了。有钱人第二天一睡醒,吃过了早点又要去泡澡、下馆子、听戏,如此往复,乐此不疲。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7-26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戏园子里的服务
  旧时的戏园子有个专门的服务台,名曰:茶房。茶房专门负责两件事:给客人倒茶和代卖手纸。

  早年的戏园子,茶水供应有两种方式。比较简陋的小戏园子,卖碗茶。到了中轴戏一上,他就把现买的极品香片,用开水沏上一大壶,外面罩上保温棉套提到园子里来,他们眼尖手准,一看就知道哪位是肯花钱的茶客,就赶紧倒上一杯热腾腾、香喷喷、冷热合口的好茶,一碗不够可以再来;等最后武戏一上场,他拿茶叶纸到后台把水牌上第二天戏的演员七歪八扭抄下来,送给喝过茶的客人看,借此讨几个茶钱。另一种像大舞台这样的大戏园子,通常都由茶房根据客人需求送上整壶的茶水。茶房旁边设有戏院自营的糖果小吃柜台,客人可以点小吃。

  茶房的另一项收入来自于厕所门前的代卖手纸。“收费厕所”看来并不是当代的产物,听戏的人们内急上厕所,要买纸才行。何先生回忆,新中国成立前的大舞台茶房供应两种手纸,一种是本地产的灰纸,还有一种是质量稍好些的软纸,根据手纸质地不同,价格也有区分。

  除此以外,戏园子还有一种“特供服务”——打手巾把。何先生回忆,手巾把由戏园子后院的水房消毒处理,每一条毛巾雪白透亮,打成麻花似的一把,冒着热气码放在竹篓里。打手巾把的一共两个服务员,都是经过严格训练。打手巾把的伙计以十条手巾为一捆,楼上楼下,飞来掷去,很少有失手事情发生,在人群里抛扔自如也得说是一种特别技术,尤其在大舞台,从楼下池座,扔到三层包厢,毫厘不差,这种手法,绝非一股蛮力所能胜任。

  说到手巾把,听戏的人为什么如此偏爱呢?何先生认为,有钱人豪饮之后来听大戏,酒后思饮,油汗盈额,这时候有一条滚热手巾擦脸,的确痛快舒服,令人精神为之一振。但更多的,如同茶水、小吃等听戏的必备,手巾把也是富人摆谱的一个方面。就如同那四碟小吃,一定要四碟吗?不管吃不吃得下,“排场”是一定要的。这就是听戏人的一种心理。

  听书也分三六九等
  除了听戏,天津人还喜欢听评书。听评书,有专门的书场,一般的书场都开早、中、晚三场,早场生意清淡,行话叫“上板凳头”,三流以下演员或初学艺的演早场。中场听众渐多,晚场最盛。

  书场门前一般都要预先贴出大红海报,通知各位听家“本场特约某某某”,表明在什么时间讲哪一部评书。书场一般都不收门票,听众任意入座,每场说两到三个小时,半小时一段。每段停演后收钱,收入按成分账,名气大的艺人可得七成。艺人表演技艺高低和名声大小,对书场业务、收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人与书场为合同关系,书场对艺人分等级预付包银,这点与戏院“买角儿”先付包银方式相同。一般刚出道的新手,还必须试说几场,如受欢迎,才能正式定约。

  规格较高的书场,大多能容纳二三百人,观众席前排是茶桌,后排是条凳。有茶房来回穿梭,随时为客人沏茶倒水、送水果、递手巾把。这样的书场里听众不乏各界名流、文人墨客,艺人表演也格外精心,通常以传统书目为主。

  另外一种书场,则主要面向经济地位最低的贫苦人们,如南市三不管、东兴市场里的一些小书场就是这一类。这类书场多为简单的席棚,冬天透风,夏天漏雨,常有打着伞听书的现象。座位主要是四腿长凳,台口左右有两条长凳,行内人称之“龙须凳”,专门招待贵宾。来这里的听众比较复杂,行业、爱好、性格各有不同,有铁路工人、脚行工人,有各大小工厂内倒班、歇班的工人和街头摆摊的小贩,还有一大批每天必到的邮局职工,更有地面上的地头蛇、混混儿和一些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何先生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父亲允许他去戏园子听戏,去杂耍园子看杂耍,唯独不准他到三不管的这种小书场听书,就是怕少年沾染到不良的习气。

  清末北京评书艺人李凤山、英致长、徐长盛、王致久等来津卖艺并授徒,各自形成谱系。20世纪20年代,书场里最常见的表演书目有《三国》《隋唐》《明英烈》《说岳》《大宋八义》《五女七贞》《彭公案》等。以天津时事“康小八偷富济贫”等故事编成的书目,由马轸华试演成功,进而编纂了《混混论》,是最具有天津特色的书目。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9-7-26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旧天津知名茶楼演出场所
  何先生小时候,爱听大戏,偶尔也去杂耍园子看看杂耍。这杂耍,又是指什么呢?杂耍园子讲鼓书,有京韵、西河、梨花、梅花、奉天,还有滑稽大鼓;有河南坠子、荡调;京戏段子清唱、时调;有太平歌词、相声,双簧;有单弦八角鼓。还有踢毽子、抖空竹、耍钢叉、耍坛子和变戏法儿的。杂耍园子,关键在这个“杂”字。

  清末天津已有书馆、杂耍馆、茶园数十家。较知名的有称为“十大轩”的宝和轩、东来轩、福来轩、三德轩、天会轩、四合轩、会友轩、万友轩、六合轩、西来轩以及北海楼、松风阁、同和楼、永宴茶楼、天泉茶楼和大同、德庆、万福、元升、兴华、凤鸣、富春、宴福、同乐等茶园。资料显示,1912年(民国元年)3月,南市的杂耍馆见于记载的就有天喜、丹桂、通海、绘春、权升、开明、富贵、华宾、西华宾、玉壶春、青莲阁、菊花、忠乐、大乐、润香、莲香、永和、东兴、锡山、燕乐升平等20余家。

  【福来轩】

  福来轩是清代天津茶楼“十大轩”之一。坐落在北大关金华桥旁,为坐北朝南的二层砖木结构小楼。福来轩在楼上,南面有一条带厦走廊,能容纳观众200人。该轩建自清初,1900年之前为著名杂耍馆。20世纪20年代改为清茶馆,30年代后停业。

  【三德轩】

  三德轩是清代天津茶楼“十大轩”之一。约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创办,坐落在侯家后中街与归贾胡同交叉口迤东路北,砖木结构,全场可容纳观众120人左右。该轩每天上午卖清茶,商人在此进行交易。下午说书。自民国初年(1912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评书演员吴志子、张诚润、周坪镇、福坪安、陈士和等及西城板艺人马恩逵、沈华亭等先后在此演唱。到40年代,该轩因年久失修房屋破损而停止营业。

  【东来轩】

  东来轩是清代天津茶楼“十大轩”之一。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建成开业,坐落在侯家后小马路南端,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场内设长条椅,可容纳观众210人。

  清末,北京评书著名艺人来天津多以此为主要演出场所。京剧女艺人小兰英、杨翠喜、何翠宝等也曾在此演出。20世纪20年代,杨寿臣在此讲报,张诚润、金杰丽、西子云在此演说评书。1946年,刘杰谦来津首演于该楼并一炮打响,即定居天津。新中国成立后,曲艺演员张玉昆、李志鹏、桂灵樵等曾长期演唱于此,60年代后改作他用。

  【宝和轩】

  宝和轩于清光绪十年(1885年)开业。位于今北马路北门对面偏西处,三间砖木结构小楼,约能容纳观众150人。经理张福兴,以其子张宝和的名字为茶楼命名。

  初为茶馆。一些商人在此洽谈生意。因张福兴喜好曲艺,后来请杂耍艺人晚间演出。

  20世纪20-30年代,该茶楼上午卖茶,下午说评书,晚间演杂耍。抗日战争时期,桑贞奎为约角人,林红玉、马三立等都曾在此演出曲艺,一度营业兴旺,与燕乐、庆云并称华界“三大杂耍场”。1949年后多演评书。

  【义顺茶园】

  义顺茶园又名义顺茶楼,创建于清光绪年间,地点在侯家后沿河马路,为砖木结构楼房,剧场在楼上,可容纳观众480人。1915年,王佩臣第一次来天津,即演出于该园。1921年2月,艺曲改良社曾在此举办义演。1933年评戏艺人花莲舫曾在此演出评戏。1933年后停演。1949年恢复演出曲艺。不久改营他业。

  【北海茶楼(东升茶社)】

  北海茶楼在东北角北海楼商场南面三楼,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建商场时建成。砖木结构,可容纳观众300人。后曾改名东升茶社、天升茶园、天升戏院、天升电影院。

  20世纪初至20年代,曾在该楼演出的曲艺艺人有华桐春、刘宝全、白云鹏、万人迷、张麻子等。30年代在此演出的有河南坠子演员乔清秀、卢永爱、任永泰、姚俊英,拉洋片的大金牙(焦金池),梨花大鼓演员朱学贞,西河大鼓演员王艳芬、马增芬等。该茶社约在1936年停业。

  【玉壶春】

  玉壶春开设于20世纪20年代,坐落在南市广兴大街(今建物大街)路西,为砖木结构楼房,可容纳观众300余人。经营者为该楼主人王成章。

  30年代以演出河南坠子为主,主要演员有巩玉屏、刘金玲、刘宝玲等。40年代改演杂耍,演员先后有周文如、刘连玉等。新中国成立后,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组建的大众曲艺社设在此处,从而使其成为新曲艺演出的主要阵地。1955年后由于年久失修房屋破损而停业。

  【万恒茶社】

  万恒茶社的前身为连记书场(相声场),条件较简陋,坐落鸟市大街路西,为砖木结构平房,可容纳观众130人。20世纪20年代开业。1934年整修后更名万恒茶社。

  1953年,由于枢海、马轸华、蒋轸庭等组建的评书研究小组设在该社。1954年,于枢海在此上演新书目《新儿女英雄传》等,受到听众欢迎。60年代中期后改做他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9-7-26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长袜子皮皮 于 2009-7-26 19:47 编辑

很喜欢天津的那种感觉。古老的传统中蕴涵着闲适,亲切中又带着些许恬淡。。。。。。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9-7-26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念金色秋天的的黄昏,满街洋溢的炒栗子的味道。。。。。陶醉得深陷于往事中。。。。。。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4-30 08:44 , Processed in 0.102853 second(s), 23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