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80|回复: 0

心科普 | “AI算命”为何让人上头?热衷AI算命背后的心理学真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5 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微信文章






@Linn Fritz

“人生选择题?让AI算命给你一个参考答案!”

一起来看看当代年轻人的另类“决策助手”!

场景1:职业转盘大冒险

A看着身边的朋友纷纷转型:



“我出生于......,当前从传统制造业转行到程序员,能行吗?”

“从命盘看,你近期有‘华盖星’照临,才华显露,适合在技术性领域发展,转行虽有挑战,但成功后事业将有新高度。”



场景2:情感咨询大师

B对与男友的感情充满迷茫:



“我出生于......,他出生于......,他会是我的正缘吗?”

“你们命中有‘咸池星’影响,近期感情波动大,但彼此有深厚缘分根基,若能坦诚沟通,化解误会,感情可重归甜蜜。”



场景3:人生十字路口GPS

毕业季,C面对工作还是留学的两难选择:



“我出生于......,毕业后留学好还是直接工作好?”

“你命中‘驿马星’活跃,今年宜外出闯荡,留学能拓宽视野,为未来积累更多机遇,但直接工作也可积累人脉资源,各有利弊。”



场景4:五行健康小贴士

D连续数月,总被失眠困扰:



“我出生于......,近期总是失眠,这预示着什么?”

“你命里五行中‘水’气过旺,影响睡眠,近期可通过调整作息、多接触阳光等方式调节。”



场景5:跨时空预言家

E陷入了对未来的遐想:



“我出生于......,十年后我会在哪里生活?”

“十年后你将在南方一座新兴城市,从事与文化创意相关工作。”



AI算命的“风”,夹杂着科技与玄学,吹进了年轻人的生活,正悄然成为年轻人“赛博文学”的新宠。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晒算命结果成为一种潮流,仿佛通过这些结果就能看到未来的人生剧本。

Deepseek到底为何能成为年轻人的“算命大师”和“赛博神算子”呢?

“AI算命”风靡背后的原因

对“笼统预言”的笃信

1948年,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在一次研究中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份据称基于个人特质的性格分析报告,但实际上,这些报告是通用的描述,适用于几乎所有人。研究结束后,学生被要求评价这些描述的准确性,结果发现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份报告精确地反映了他们自身的性格特征,尽管报告的内容对每个人都相同,学生们仍对其准确度给予高度评价。

由此伯特伦·福勒提出了“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即人们总是容易对号入座,自动匹配与自身经历相符的内容,而忽略不相符的部分,倾向于将模糊、抽象、普遍的人格描述归结为自己的特质(Forer, 1949)。

AI算命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例如报告中经常会出现“外表坚强内心柔软”等适用于大多数人的模糊表述。由于很多人更偏爱正向暗示,这些描述会让用户产生强烈共鸣,进而促进他们主动搜集各种支持性证据来验证这些说法的准确性。

对“权威感”的迷恋

Deepseek凭借卓越的技术表现,成功树立起“得道高僧”形象。就像古代人会向智者求教一样,现代人也倾向于相信一个在技术上如此强大的AI,其建议必然更具真理性。比如同样的健康建议,来自父母的唠叨往往被忽视。但当Deepseek说“要规律作息”时,人们却会郑重其事地记在心上。

本质上,这不是建议内容本身的差异,而是技术权威赋予的额外分量。有时候你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建议本身,而只是从权威那里获得的一份“笃定”。

对“易得感”的依赖

AI算命之所以能让人快速上瘾,源于其构建的一个完美的“低成本高回报”心理机制:即时反馈可以激活大脑的多巴胺奖赏回路(Schultz, 1997),这种“点击-反馈”模式与赌博成瘾的神经机制高度相似,会促使基底核形成新的神经通路,逐渐发展为典型的行为成瘾特征(Clark et al., 2009)。

同时,这种低风险社交互动还能激活默认模式网络,产生类似真实社交的满足感,却规避了社交压力。当自己处于一个观望和好奇的状态时,反而更容易被带进它设下的圈套之中。

对“确定性”的追逐

现代人沉迷AI算命的现象,折射出的心理困境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我们对“窥探命运”的原始冲动,以及对“确定性”的病态渴求。

首先,当面临种种重要抉择时,AI算命提供了看似明确的结果,比如算法判定“你适合创意类工作”。人们会觉得自己仿佛触碰到了某种隐秘的真相,而这种自己能够掌握住未来的感觉会让人上瘾。即便内容只是笼统的说辞,但在权威光环的加持下,人们更愿意相信这就是专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于是暂时缓解选择困难带来的精神内耗。

更深一层是自我认知的碎片化。我们通过朋友圈的点赞获得存在感,通过微博热搜寻找共同话题,却很少静下心来思考“我究竟是谁”。这时如果AI算命告诉你:“你具有‘冒险家特质’”,这种简单粗暴的归因,实则是用算法的确定性来掩盖自我探索的复杂性。

最底层则是规避风险的生存本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完美人生”模板被广泛推崇,“试错成本”被无限放大。AI预测就像一份心理保险,人们通过遵循算法建议来获得心理安慰,有效缓解对失败的恐惧。

这种对确定性的追逐正在形成恶性循环:越是依赖AI的“标准答案”,个体的决策能力就越退化;而决策能力越弱,就越是需要寻求外部确定性的支撑。最终,当我们把命运的解读权交给算法时,或许正在用虚假的确定感,交换真实的人生体验和成长机会。

“AI算命”的影响

积极一面:舒缓压力的途径

首先,“AI算命”能为当代人提供一个情绪出口,缓解焦虑和压力。例如当我们深陷迷茫期时,AI给出的积极预测如“未来会迎来转机”,进而带来暂时的心理慰藉。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缺的正是一句合适的“明示”。

其次,“AI算命”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打开了社交新话题,在人们分享算命过程和结果的过程中,共同交流对命运的看法,增加社交乐趣。

消极一面:容易失去改变的动力

首先,过度相信可能会强化“宿命论”,滋生焦虑,让人失去改变的动力。

其次,一些不良商家还可能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制造焦虑,甚至进行诈骗,造成经济损失,同时也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

此外,AI算命的准或不准,其实只是它是否符合你的自我叙事。你的设问偏好,都会被它捕捉,然后以适合你的叙事方式反馈给你。正如Cass R. Sunstein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2008)中所提到的,公众在选择信息时将“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信领域”。当Deepseek与各个平台的算法、信息流涌现到了一起,就会进一步加固“信息茧房”。若沉浸、习惯于现有的信息茧房后,就更不会去交叉验证它给出信息的准确性,甚至会导致主体性的迷失(李貌, 韩璞庚, 2024)。

我们该如何看待“AI算命”?

1

保持理性思考,科学看待“预言”



AI算命本质是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生成看似有意义的结果,但并非真正能预测未来。因此切勿沉迷或盲目相信结果,而忽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正如《哪吒》中所言,“我命由我不由天”。个人的奋斗和选择至关重要,而不是将命运归结于神秘的力量或算法。

此外,在使用过程中,也应谨慎提供个人信息,警惕隐私泄露。

2

充实精神世界,增强心理韧性



我们应牢牢把握住自己可以掌控的东西,例如发展兴趣爱好,充实精神世界,增强心理韧性,保持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规律运动等等。

当面临选择感到迷茫或焦虑时,不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关注自身成长,而非寄托于预言本身。

小结:以镜为鉴,认识自我

Deepseek算命的爆火,本质上是年轻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利用科技解构焦虑的一种行为艺术。

命理只是一个参考,事在人为。

与其沉迷于纠结结果是否准确,不如把它当作一面帮助我们更好认识自我的“魔镜”,意识到其背后的潜意识投射;与其沉溺于其输出的“水中月,镜中花”,以及它带来的幸福感幻觉,不如脚踏实地抓住我们能掌控的部分,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走得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 Cass R. Sunstein. (2008). 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北京:法律出版社.

[2] Clark, L., Lawrence, A. J., Astley-Jones, F., & Gray, N. (2009). Gambling near-misses enhance motivation to gamble and recruit win-related brain circuitry. Neuron, 61(3), 481490.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08.12.031

[3] Forer, B. R. (1949). The fallacy of personal validation: a classroom demonstration of gullibility.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1), 118-123.https://doi.org/10.1037/h0059240

[4] Schultz, W. (1997). A neural substrate of prediction and reward. Science, 275(5306), 1593-1599.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275.5306.1593

[5] 李貌, 韩璞庚. (2024). 数字时代“信息茧房”束缚下主体性的解构与重建. 江苏社会科学, 3,47-54.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5-2 01:02 , Processed in 0.058409 second(s), 1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