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16|回复: 0

[一带一路] 把钻探技术的种子播撒到“一带一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2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6月14号的凌晨4点,汗水早已浸透了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驻印尼项目队员高佩毅的工装,粘腻地贴在背上,印尼南加里曼丹岛矿井深处特有的闷热空气裹挟着煤尘,每一次呼吸都鼓噪着耳膜,粗粝又沉重。但是,看着中印两国的同行们熟练地操作着西安研究院研发的定向钻机进行施工,精准控制着钻头在煤层中穿行,电脑屏幕上清晰的钻孔轨迹图映照在他们专注而黝黑的脸庞上,一股强烈的成就感瞬间冲散了他所有的疲惫。西安研究院四人技术团队,历时一个月的鏖战,终于圆满完成了这项意义重大的海外技术培训任务。

一个月前,他们怀揣着使命与一丝对未知环境的忐忑,踏上了这片赤道附近的土地。将西安研究院的定向钻探系列设备与技术,教授给印尼南加这座年产千万吨级别煤矿的技术团队。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服务,也是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智造”推向世界舞台的生动实践。



纵然困难重重,团队的信念依然坚定。到矿伊始,他们就制定了详尽的分阶段培训计划。除了日常入井带班传授钻机操作和施工,4人小组还按照各自技术优势进行了分工协作:有人侧重理论讲解,深入浅出地剖析定向钻进原理、轨迹控制、随钻测量系统(MWD)的应用;有人负责培训技术人员钻孔轨迹设计和图纸应用;有人专注实操培训,手把手指导印尼工程师进行设备组装、参数设置、常见故障排除;还有人负责安全规程和设备维护保养的要点传授。他们充分利用井下有限的空间和宝贵的作业时间窗口,一遍遍演示,一次次纠偏。

现实往往远比想象更具挑战。南加里曼丹的热带气候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矿井内外的持续高温高湿,如同巨大的蒸笼,汗水从未干过,安全帽下的头发总是如水洗一般。更严峻的是,驻地周边时有发生的登革热疫情,压力如山般时刻压在心头。他们严格遵守防疫措施,互相提醒防蚊,备足药品,始终紧绷防疫的弦。语言沟通是另一道必须跨越的鸿沟,虽然配备了翻译,但就复杂的设备原理讲解、专业术语的精确传递和突发状况的即时沟通而言,依然有不小的考验,反复确认一个手势、一张图纸,成了工作常态。

沟通中,他们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技术语言”——实物、图纸、手势、简单的英语单词加上翻译的关键协助,确保关键信息零误差传递。印尼工人们学习热情高涨,他们惊叹于西安研究院定向钻机强大的动力、精准的控制系统以及复杂地质条件下稳定的施工能力。看到他们从最初的生涩操作,到逐渐掌握要领,最终能独立完成设定轨迹的定向钻孔施工,那份由陌生到熟练的转变,他们由衷感到这是对西安研究院技术能力和教学成果最直接的肯定。



当390米全煤钻孔验收完美结束,印尼方技术负责人紧紧握住项目小组成员的手,眼神中充满了真诚的赞赏:“太出色了!你们的设备非常先进、可靠,性能远超我们之前使用的。更重要的是你们的技术团队专业、耐心、负责,毫无保留地教会了我们真正的核心技术。这为我们煤矿的瓦斯治理和地质保障带来了革命性的提升!”

这一刻,所有的汗水、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满足和自豪。仿佛交付的不是设备,而是信任与尊重。

w3.jpg

走出矿井,赤道上的阳光依然炽烈,但他们的心情无比轻松畅快。这次项目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依托“一带一路”的广阔平台,西安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煤矿井下钻探装备与技术,正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可靠的服务,赢得包括东南亚在内的全球市场的广泛认可。四名西安研究院的技术工程师,在异国的矿井深处,用专业和汗水,为“中国智造”的金字招牌增添了闪亮的一笔。



“这趟旅程有艰辛有汗水,但满载荣光,它将永远在我们的记忆里闪烁。”高佩毅这样回顾这次国际技术交流。
供稿:营销中心作者:高佩毅
编辑:杨瑾

w5.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8-5 16:52 , Processed in 0.11611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