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微信文章
当资本市场上“All in AI”成为标配话术,企业究竟该“先做后说”还是“先说后做”?分享《Technovation》最新研究论文《AI technology, AI narrative, and firm value》,基于2016-2022年4292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18953个公司-年度观测值,整合资源基础观(RBV)与意义赋予(sensegiving)理论,系统拆解AI“技术硬实力”与“叙事软实力”对企业价值的独立、交互及边界效应。为AI战略、创新管理与公司金融交叉研究提供了可复制的测量框架与因果证据,也为监管者、投资者与CIO提供了“去伪存真”的决策锚点。
一、研究背景:AI热潮下的“概念炒作”之痛
自2016年AlphaGo引爆舆论,中国上市公司密集披露AI专利与“智能化”愿景。然而,高研发成本与长回报周期诱发了“符号性AI”——企业仅通过年报或路演释放AI叙事,却缺乏实质性技术投入(decoupling)。已有文献多聚焦AI技术本身对生产率或股价的影响,对“叙事”维度及两者错位(decoupling)的经济后果关注不足。本文填补该空白,回答三个核心问题:
AI技术与AI叙事是否均能提升公司价值?
二者是互补还是替代?错位会如何?
管理者能力与声誉如何调节上述关系?
二、理论框架
左侧:RBV视角——AI技术作为稀缺、不可模仿的异质性资源,通过资源识别-整合-再配置提升Tobin's Q。
右侧:Sensegiving视角——AI叙事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塑造合法性、缓解利益相关者焦虑,放大市场估值。
中间:技术-叙事耦合(alignment)产生协同溢价;错位(decoupling)导致信任折价。
边界:管理者能力强化“技术→价值”的转化效率;公司声誉放大“叙事→价值”的可信度。
三、研究设计
样本:2016–2022年沪深A股,剔除ST、*ST及缺失值,最终4292家公司,18953公司-年。
测量
AI技术:CNIPA+Derwent+PatSnap三库对齐,以AI专利申请数(+1取对数)衡量,覆盖硬件平台、通用AI、关键技术与应用场景四级专利。
AI叙事:基于年报MD&A文本,采用自定义Python脚本抽取AI关键词词频(+1取对数),并进行人工校验与TF-IDF稳健性测试。
公司价值:Tobin's Q,兼顾短期市值与长期成长期权。
调节变量:
管理者能力:DEA-Tobit两阶段残差法,剥离公司特征后得到“纯”管理效率。
声誉:CNRDS正面报道数量(+1取对数)。
识别策略:
固定效应控制不可观测公司异质性;
Hausman检验支持FE(p<0.01);
工具变量(IV-2SLS):以“同行业-同省份-同年度其他公司数字化转型均值”作为外生冲击;
PSM、滞后期、样本截断、异方差稳健SE等多重稳健性检验。
四、主要发现
1. 主效应:技术与叙事各自显著
AI技术每提高1个标准差,Tobin's Q上升0.607(p<0.01);
AI叙事每提高1个标准差,Tobin's Q上升0.092(p<0.01)。
2. 交互与错位:1+1>2,“说多做少”遭反噬
交互项系数0.334(p<0.01),验证互补;
构建“AI decoupling”指标(技术与叙事百分位差值),发现每增加1单位,公司价值下降0.002(p<0.05),经济显著性相当于市值缩水约2000万元(以样本均值计)。
3. 分组差异:技术“沉默”仍优于叙事“裸奔”
高叙事组:技术系数0.731;低叙事组:技术系数不显著(Chi²=6.87,p<0.01);
高技术组:叙事系数0.240;低技术组:叙事系数为负且不显著(Chi²=5.38,p<0.05);
进一步构建“AI strategy”分数(技术排名减叙事排名),发现“强技术弱叙事”仍能获得显著正溢价,反向则否——行动胜于雄辩。
4. 边界条件:能力与声誉的“放大镜”效应
管理者能力与技术交互项0.674(p<0.05):能力+1标准差,技术溢价提升110%;
声誉与叙事交互项0.047(p<0.05):声誉+1标准差,叙事溢价提升51%。
五、理论贡献
解构AI:将AI拆分为“技术实体”与“叙事话语”双维度,揭示二者非线性、非对称的协同机制,弥补以往单维视角的盲区。
拓展RBV:将AI资源编排(orchestration)细化为“技术-叙事耦合”的动态过程,引入管理者能力作为“资源-能力”转化触媒,回应了“资源→竞争优势”黑箱问题。
延伸Sensegiving:把战略变革情境下的意义赋予理论移植到技术创新的资本市场语境,发现“声誉”是叙事可信度的前置过滤器,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验证的调节变量。
测量创新:提供可复制的AI专利与文本词典(见附录A),涵盖4大类、200+关键词,为后续实证研究奠定标准化基础。
六、政策与实务启示
对象 | actionable insight | 监管方 | 将“AI decoupling”纳入信息披露合规指标,对高叙事-低技术公司强化问询,防范概念炒作。 | 投资者 | 采用“技术-叙事差值”作为做空或负向因子,可有效对冲AI主题泡沫风险。 | CIO/CEO | ①技术投入与对外沟通必须同步,先干后说优于只说不干;②提升管理团队AI素养(如首席AI官CAIO),放大技术回报;③通过ESG与媒体战略积累声誉,降低叙事折现率。 |
七、局限与未来方向
外部效度:样本限于中国情境,跨境比较(如美股、欧股)可检验制度差异;
叙事颗粒度:仅统计词频,未来可引入情感分析(sentiment)、主题建模(LDA)捕捉“积极/消极”语调;
绩效维度:本文聚焦市场估值,后续可考察AI对创新绩效、供应链韧性、员工福祉的长期影响;
多层次调节:行业数字化密度、区域AI政策强度等情境变量尚待挖掘。
让AI回归“价值创造”而非“估值游戏”
在生成式AI席卷二级市场的当下,没有技术底色的叙事只是“空中楼阁”,缺乏叙事的技术亦可能“养在深闺人未识”。企业唯有在“技术-叙事-能力-声誉”四轴坐标系中找到动态均衡,才能将AI转化为持续竞争优势。“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but aligned actions and words speak loudest.”
原文信息:Xing, X., Zhang, Z., & He, W. (2026). AI technology, AI narrative, and firm value. Technovation, 149, 103349. https://doi.org/10.1016/j.technovation.2025.1033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