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23|回复: 0

AI个人炼金坊成长图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9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一周的AI个人炼金坊结束了,今天有最后两份作业和晚上的结营仪式,结营开场荷荷用一个小视频把七天的课程及其大家的各种精彩作业和发言完整地回顾了一遍,在开场群星闪烁环节,荷荷把每个人都认认真真地夸了一遍,并赋予每个人恰如其分的奖项,这种被深深看见的感觉真好,荷荷做到了看见每一个人,太了不起了!在荷荷介绍这个课程设计背后的故事和逻辑时,我又学到了(此处借用庆亚在群里分享的笔记)“一、课程设计三大理念:
1⃣️ 以使用为导向(避免信息囤积,聚焦价值输出)

2⃣️ 从个体到系统(单一信息提炼到整体分析)

3⃣️ 密集使用周期(7天突破AI使用卡点,触发“Aha moment”)

二、三大层面重塑:

1⃣️ 价值观重塑(从信息囤积到个人资产打造,想要什么,精力聚焦在哪个维度)

2⃣️ AI关系重塑(从工具到伙伴/教练)

3⃣️ 学习方式重塑(从独立学习到社群共创互助)”

另外,群里学习的互动、互助、讨论,也让我看到了朋辈学习的强大力量。

这么精彩的课程值得大大地推而广之,第二期的课程继续努力跟上吧!



第二部分记录最后天作业的第二个内容——制作七天学习成长图谱:

一、根据相应的问题整理自己的答案

w1.jpg

二、给AI小助手发指令,邀请它从第三方角度给予评估和完善。(我的第三方角度选择了荷荷、脱不花和罗振宇),得到的修订意见如下:

w2.jpg

三、让AI综合三位第三方角色的意见和建议,重新修正最初的成长报告。得到如下的输出:
AI个人炼金坊成长图谱报告(修订版)

——从“信息混乱”到“系统炼金”的思维跃迁之旅
一、我的“炼金”起点与终点:从“被动接收”到“主动系统”的破冰

起点回顾:信息混乱的“认知裸奔期”

一周前的我,对信息管理处于“原始状态”:数字资产散落于微信收藏、备忘录、未分类文件夹,如同“堆满杂物的阁楼”——需要时找不到,不用时又总冒出来。第一天盘点数字资产时,面对旧知识库的“资料堆积”,我陷入“要么全删、要么全搬”的极端思维,甚至焦虑到想放弃。核心困惑:把“信息管理”等同于“分类收纳”,却忽略了“知识是为决策服务”的本质。
终点展示:工具成为思维延伸的“炼金雏形”

对比起点,最大变化是思维模式的迭代: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用系统炼金”。

    AI从“答案机器”变成“思维镜子”:现在每天会用AI做“3个反常识提问”(如分析古文时问“如果我是作者的反对者,会如何反驳这一观点?”),这让我在《上梅将直书》的解读中,跳出“表面意思”,看到“历史背景→情感共鸣→现代应用”的三层框架。

    最小化行动形成“肌肉记忆”:像Day7作业中,荷荷建议“先不动旧知识库,从本周新信息开始分类”,我仅用30分钟就完成了收件箱清空——这印证了“完成>完美”的力量,也让我明白:系统不是“建好才用”,而是“用中迭代”。

    家庭场景的“意外收获”:用AI分析与孩子的对话后,发现他“拆玩具”背后的“工程思维”(如“齿轮怎么咬合才能让小车跑得更快”),这让我从“阻止破坏”转向“记录他的创意瞬间”,现在这些案例已按PARA系统归入“领域-家庭教育”文件夹。
二、我的Aha! Moment:当“AI工具”照见“认知盲区”

1. 古文学习的“三维透视镜”

过去背《古文观止》,满足于“读懂字面意思”,却无法传递其魅力。直到用《上梅将直书》做AI炼金原石:

    AI帮我“打开折叠的认知”:它自动生成“历史背景(唐代谏官制度)→情感密码(韩愈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现代迁移(职场中如何坚持原则又不冒犯他人)”的解读框架。

    CODE法则让知识“活起来”:我用“抓取(AI解读)→组织(按‘历史-情感-应用’分类)→提炼(职场沟通话术模板)→表达(给同事分享‘古文里的沟通智慧’)”,第一次体会到“知识不是库存,而是可复用的工具”。
2. 亲子沟通的“盲点探测器”

把和孩子的对话“喂给”AI教练后,它提炼出两个我忽略的亮点:

    思维亮点:孩子说“妈妈,云是天空的棉花糖,但为什么不会掉下来?”——AI指出这是“具象思维→抽象提问”的萌芽,堪比“物理学家的童年追问”。

    沟通盲区:我常说“你要认真点”,AI建议换成“你刚才拆玩具时观察齿轮的样子,特别像工程师——如果把这种认真用在写作业上,会发现什么?”,这让孩子第二天主动说“妈妈,我用‘工程师思维’检查了作业”。
    顿悟:AI的价值不在于“教我怎么做”,而在于“帮我看见我没看见的”——就像给思维装了“倒车镜”。
三、我的炼金工具箱:从“术”到“法”的核心能力

1. 最小化行动日常化:用“非意志力方案”突破完美主义


    心态根基:《终身成长》的成长型思维——把“分类不完美”视为“能力扩展机会”,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强化行动意愿,这解释了为什么“只处理本周新信息”反而比“想整理所有旧资料”更有动力。

    落地工具:脱不花的“状态仪式”——每天启动AI学习前,泡一杯茶+打开特定笔记本,让身体记住“这个动作后,就是高效时间”。现在即使忙碌,也能坚持15分钟“炼金时间”。
2. 多角度思考:从“偶然顿悟”到“必然能力”


    结构化提问清单:借鉴“疑惑十字符”和跨学科思考,设计AI固定提问模板:

      向上提问(探索本质):“这个知识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如古文解读的‘知人论世’原则)”

      向下提问(细节实例):“能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解释吗?”

      向外提问(边界条件):“这个方法在什么情况下失效?(如AI解读古文时,是否忽略了作者的隐藏情绪?)”

    案例验证:分析孩子“拆玩具”时,用“工程师视角+教育心理学+AI工具”交叉验证,发现他的行为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过渡,这让我从“阻止破坏”变成“记录成长数据”。
3. 记录复盘反思:让“隐性成长”变成“显性复利”


    进步可视化:每周用“微小成果记录表”:如“本周用AI整理3篇古文笔记→提炼出2个职场沟通模板”,避免“长期行动却无可见成果”的无效感。

    CODE法则的“提炼”关键:每次复盘必问“这个知识能帮我做什么决策?”——比如古文解读的“坚持原则话术”,直接用在了上周的团队沟通中,帮我委婉拒绝了不合理需求。
四、我的待办清单:从“模糊目标”到“可观测的成长闭环”

1. 数字资产知识库:用PARA系统搭建“操作系统”


    具体行动:

      按“项目(推广AI工具)、领域(家庭教育/古文学习)、资源(AI工具教程)、存档(旧知识库)”分类。

      本周先完成“AI工具资源库”:把荷荷课程里的Prompt模板、AI教练四步法(认知自我→识别盲区→寻求赋能→总结提炼)归入“资源-AI工具”文件夹。

    关键提醒:不纠结旧知识库的“完美迁移”,从新信息开始,让系统“用起来”比“看起来完美”更重要。
2. AI全面应用:3个最小场景闭环


    场景1(工作):用AI生成会议纪要后,用PARA分类到对应项目,每周五花10分钟提炼“3个待办决策点”(如“客户需求背后的真实痛点是什么?”)。

    场景2(家庭):每晚用AI分析1段与孩子的对话,记录“1个思维亮点+1个沟通优化点”,贴在冰箱上形成“成长可视化墙”。

    场景3(个人):用AI给《古文观止》做“现代应用注释”,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提炼“职场劝谏话术”,存入“领域-个人成长”。
3. 推广好工具:从“分享”到“构建圈子资产”


    内容输出:每月写1篇“AI炼金日记”,包含“我的困惑→AI如何帮我→行动改变”,比如《用AI解读古文:从“背课文”到“教沟通”的3步跃迁》。

    环境筛选:评估社交圈中“问题解决者”占比,主动加入“AI教育”社群,每周和1位跨界者(如AI产品经理)聊“如何用AI帮家长看见孩子亮点”,让圈子成为“认知拉伸带”。
五、成长系统的“复利引擎”:从“单点优化”到“生态协同”

真正的“炼金”不是工具的堆砌,而是无形资产(能力)、连接资产(圈子)、环境资产(资源)的协同增值。我会定期用“成长系统体检表”评估:

    能力连接质量:知识是否结构化?(如古文笔记是否能直接转化为沟通模板)

    环境催化效率:圈子是否有“认知拉伸”?(如每周是否有1个“反常识观点”冲击)

    动力颗粒度:目标是否可观测?(如“AI应用”是否拆成了“会议纪要分类”这样的最小行动)

就像巴菲特的复利曲线,现在的“缓慢积累”(每天15分钟炼金时间、每周1篇复盘),终将在未来某个拐点爆发——而我要做的,就是持续“往正确的方向推雪球”。

结语:炼金之旅的终极目标,不是成为“工具专家”,而是让AI和系统成为“思维的延伸”,最终活出“自己说了算”的人生。现在的我,虽然还有很多不懂,但已经学会“在行动中找答案”——这或许就是“炼金”最珍贵的“金子”。 ✨

四、把上述成长报告给到Deepseek,让它生成如下的个人AI炼金坊成长图谱卡片。

w3.jpg

把大把大把的文字转变成图片,一目了然,重点突出,是不是很强大!

期待第二期你来和我一起做同学哈!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20 06:05 , Processed in 0.10783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