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90|回复: 0

AI时代的焦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0 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AI时代的焦虑

这几年,人工智能的发展真是快得惊人。
从“图生文”到“文生图”,再到“文生视频”,以假乱真。许多时候,你甚至分不清眼前的内容是人写的,还是机器生成的。
现在的大模型写起文章来,条理清晰,文风整饬,辞藻优美,似乎比不少人类作者还“靠谱”。这让一些靠文字吃饭的人,开始有了前所未有的焦虑。

前阵子,一位年轻作家对我说:“徐老师,中国文学已经死了。《××散文》《××期刊》的编辑只约头部作家或有名望的人,我们这些普通作者投稿几乎没戏。要么石沉大海,要么自动退稿。”
我听着他的话,心里一阵沉默。
我没经历过他那样的投稿之难,但我能理解那种无力感。

如今纸媒式微,停刊的消息隔三差五就传出。编辑们手里的版面越来越少,自然更倾向于刊登名家之作。
对他们来说,选用知名作者,是一种稳妥的策略;而启用新人,则是一种冒险。毕竟刊物要生存,要面对读者与广告的现实考量。于是,许多认真写作的年轻人,还没等作品被看到,就先被系统拒之门外。

但文学的生命力并不会因此消失。
网络媒体的发展,让写作者有了新的去处。许多曾经在报纸副刊写稿的作者,如今也转到网络平台继续写作。有人在公众号上更新散文,有人写长篇网文,有人做文化自媒体。
文学没有死,它只是换了地方,换了姿态。

然而,当AI开始写作,这种“焦虑”又多了一层。
AI生成的文章越来越像模像样——字句工整,结构分明,逻辑清晰,还懂得押韵、讲节奏。甚至有时候,你读着都觉得“这篇要是我写的,也不过如此”。
但细看之下,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那种缺失的东西,说不清,道不明,就像一张精致的面具——光滑、漂亮,却没有温度。

AI写出来的“好文章”,其实是一种概率的结果。它根据海量文本计算出“最可能让人满意”的表达,而不是源自内心的体悟。它不会犹豫,不会挣扎,也不会为一个词反复斟酌。
它写“爱”,却不懂爱;写“痛”,却不曾疼。
正因如此,它的文字再完美,也总显得“无味”——像塑料花,看着鲜艳,却永远不会枯萎,也永远不会芳香。

文学的根,在于人的情感。
作家写下的,不只是文字,还有他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思考,对命运的回应。那些看似平淡的句子里,藏着作者的呼吸、脉搏、体温。
而AI的语言,是算法的结果,是数据的回声。它能模仿所有人,却成不了任何一个“人”。

当然,我们也不必因此恐慌。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带来焦虑。照相机出现时,画家害怕艺术被取代;印刷术普及时,抄书人失业;互联网崛起,报纸式微。
但事实证明,艺术从未被消灭,只是以新的方式延续。AI或许会改变写作的工具,却无法取代写作的本质。

写作之所以存在,不是因为人能写得比机器更快,而是因为人能写出“机器写不出来的东西”。
那是一种生命的厚度,一种情感的深度,一种源自灵魂的震动。

我也曾有过焦虑。
看着AI的能力越来越强,心里想:再过几年,会不会连“人写的文章”都不再稀罕?
可每当我真正坐下来写字,笔下的思绪一点点流淌出来,我又会感到一种久违的安宁。那种安宁来自文字与心的契合,来自表达的真实。
那一刻,我知道:AI可以生成千篇“完美”的文章,但它无法替我写下心里的那句——
“这就是我想说的话。”

AI的进步,让我们重新思考写作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写作不是炫技,而是表达,是自省,是与世界的对话。
只要人还在思考、在感受、在热爱,文学就永远不会“死”。

AI没有灵魂,但人有。
文学的价值,也正在于此——它属于有温度、有情感、有记忆的人。
至于焦虑,也许只是提醒我们:在技术洪流里,别忘了,人,才是一切创作的起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20 06:05 , Processed in 0.0912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