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eder

马来西亚“天津村”生活很悠闲 常年夏季1日6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6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探访马来西亚“天津村” 439人已繁衍至近万人
http://www.enorth.com.cn  2010-01-25 13:54

  内容提要:在遥远的马来西亚有个特殊村落,村民们至今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天津口音、风俗习惯、饮食文化……1913年,英国政府与当时的中国政府签署协定,以优厚的条件招募了一批天津人到当时的英属北婆罗洲(今马来西亚沙巴洲)进行开发、建设。

  在遥远的马来西亚有个特殊村落,村民们至今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天津口音、风俗习惯、饮食文化……1913年,英国政府与当时的中国政府签署协定,以优厚的条件招募了一批天津人到当时的英属北婆罗洲(今马来西亚沙巴洲)进行开发、建设。近百年来,当年移居的108户、439人已繁衍至近万人,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天津村”。本报特派记者飞赴马来西亚,独家探访马来西亚“天津村” 。
  记者经过8个多小时的辗转长途飞行,抵达了距天津万里之遥的马来西亚沙巴洲首府哥打京那巴鲁市(简称亚庇市),实地探访马来西亚“天津村”。从今天开始,本报将为广大读者详细报道这些天津人在马来西亚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生存打拼、开荒垦殖、繁衍生息的感人故事。
  本报记者从遥远的天津赶赴马来西亚采访天津老乡的新闻在沙巴洲不胫而走。作为在当地颇有影响的优秀华人代表,前首席部长杨德利先生对记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热情地宴请了刚刚抵达亚庇市的记者一行。马亚西来中华工商联合会的陈明发博士说:“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宗教与文化的国家,仅在东马来西亚就生活着52个种族,其中华人数量占到总人口的近30%。海外华人如何在异国艰苦打拼、传承发扬中国文化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社会现象,而豪爽、勤劳的天津人在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更值得深入报道,为家乡人民所了解。”(记者张淑梅刘筝)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0-2-6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来西亚有个“天津村” 13次寻根关注家乡发展
http://www.enorth.com.cn  2009-09-26 14:43
马来西亚40人 组团来津考汉语马来西亚直航开航在即 游客注意出入境政策黄兴国会见马来西亚天成集团CEO刘天成一行马来西亚旅游代表团来津 开拓商务会奖旅游市场



  在遥远的马来西亚沙巴州有个“天津村”,那里生活着8000多天津人后裔,他们说天津话,保留着纯正的天津人生活习俗。
  前天专程来津出席海外天津人联谊大会的马来西亚沙巴华北同乡会会长张景程告诉记者,作为第三代天津人后裔,他历经9年编写了创建天津村的108户族谱,并将其捐献给天津档案馆等部门。族谱揭开了鲜为人知的天津人艰苦奋斗开荒南洋的历史。
  热带雨林里建起天津村
  据张景程会长介绍,他们现在居住的沙巴州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州,位于东马,以前被称为北婆罗州,1881年开始被英国人统治,1963年脱离英国统治加入马来西亚联邦。西方列强在开发东南亚各国的天然资源时需要大量劳动力,为此英属北婆罗州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订立了招殖条例。1913年,他的祖父辈等108户、400多位年轻力壮的天津人应聘远渡重洋开始新生活。他们从当时的天津码头乘船来到位于热带雨林中的北婆罗州,按照条例每户分配了10英亩土地,只要每年按期缴租金,即可成为地主。拿到土地的108户天津人白手起家,他们互相帮助,开荒修路,在森林里开拓出一个村镇,形成了天津人相对聚集的“天津村”。
  凭借吃苦耐劳改变命运
  据族谱记载,当时统治北婆罗州的英国渣打公司要求天津移民以农耕为主,不允许种高价值的橡胶树,并要求他们修铁路、建桥梁,这些重体力劳动当地人都不能承受,天津人的吃苦耐劳受到好评。由于当地土壤肥沃,天津人种植的薯类、番茄及菜类每年都丰收,人们生活比较富裕。后来,树胶的价格大涨,天津人开始偷偷地种植橡胶树,很多人开始以种橡胶树为生。再后来,很多人开始从种植业转向工商业、建筑交通等,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58年,天津村向英国政府争取兴建了“津侨小学”,专门培养天津人后裔,在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还教普通话。
  13次寻根关注家乡发展
  这些天津人后裔虽生活在海外却始终不忘根在天津,不仅关心天津的发展变化,还经常带家属回乡寻根。张景程就先后13次回天津,每次都带着天津人后裔,有老有小。他说:“这次回来感觉非常不同。热情的家乡父老、整洁的市容市貌、林立的高楼大厦,特别是看到天津未来的发展规划、滨海新区的快速建设,我为自己是天津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本报记者杨晓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来西亚天津村:过年和咱这儿一样 不改旧俗
http://www.enorth.com.cn  2010-02-07 13:32

  内容提要:虎年春节即将到来,记者从冰天雪地的天津来到炎热的马来西亚,发现这里的天津村人也和我们一样,正在按照中国年俗传统,忙碌地采买年货准备过年。

亚庇市处处洋溢着华人喜迎春节的气氛。
亚庇街头准备安装的大红灯笼。本报记者 刘 筝摄


  虎年春节即将到来,记者从冰天雪地的天津来到炎热的马来西亚,发现这里的天津村人也和我们一样,正在按照中国年俗传统,忙碌地采买年货准备过年。
  记者在寻访中发现,天津村人虽已繁衍至第六代,许多人已接受西式教育,可他们还是在家族长辈的熏陶下,保留着纯正的中国过年传统。在这里,一进入农历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贴春联、挂灯笼,记者所到之处,远看就知道哪家是华人家庭。在新年来临前的十几天里,人们忙着大扫除,把家里一些旧的用品丢掉,买进新的。各家还要增添一些餐具,如筷子、汤匙及大小碗碟,讨一个好兆头。同时,添购的新衣、新裤、鞋还要以红色为主,人们家中厅堂贴上的春联也和天津一样:以恭喜发财、步步高升、五福临门、出入平安、迎春接福等内容为主。
  腊月二十七至年三十,家长会带着子孙,前往津侨义山去祭拜祖先,祈求一家大小平安、事业顺利。除夕这天,在外游子必须回到家中与家人团圆。团圆饭中则少不了馒头、全鱼、豆腐、生菜,寓意着年年有余、财源广进、福寿安康。除夕,全家人要吃饺子、放鞭炮,大年初一,大家就以舞龙舞狮来庆新年了。身为长辈得为晚辈派压岁钱,亲朋好友互相拜年贺岁。新春佳节期间,家庭成员不得争吵,忍让为先,大家都得以欢欢喜喜的心情来迎接农历新年。天津村人在过年时,照例是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五则是包饺子捏小人,当记者听到这些和天津一样的风俗习惯时,越发感到亲切。
  在整个马来西亚,华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亚庇市也是如此。记者所到之处,年的味道越来越浓,大红灯笼随处可见,中国式的喜庆感染了整个亚庇市。包括天津村华北同乡会在内的十五个华人同乡会也在筹办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庆典——新春大团拜,最受人们欢迎的十余支龙狮团将在大团拜中举行盛大的舞龙、舞狮表演,从这一天开始,各醒狮团也将每天为当地政府、居民、商场的迎新年活动进行数十场表演,直至正月十五春节结束。(记者张淑梅刘筝)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来西亚天津村溯源:创天津人集体海外移民历史http://www.enorth.com.cn  2010-02-10 14:00  内容提要:惊悉,马来西亚有个天津村!虎年春节在即,本报特派记者肩负天津人民的使命,飞赴马来西亚,去探访在那里生存繁衍了近一个世纪的天津人。故乡媒体专程万里探访自己的侨民,这在全国媒体当中尚属首次。  惊悉,马来西亚有个天津村!虎年春节在即,本报特派记者肩负天津人民的使命,飞赴马来西亚,去探访在那里生存繁衍了近一个世纪的天津人。故乡媒体专程万里探访自己的侨民,这在全国媒体当中尚属首次。

  半个月的探访,本报不仅对当年108户天津人为何举家迁徙南洋、怎样艰苦打拼扎根南洋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刻骨铭心地感受了血脉相传、血浓于水的同根乡情。97年来,这些天津人已从第一代的439人繁衍至第六代近万人,从第二代开始,他们就都是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人了,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他们才有机会回国寻亲认祖,但天津人骨子里的淳朴、幽默、勤劳、义气却无时无刻不在他们身上体现。他们时刻惦念着祖国和家乡,他们都以自己的华人身份自豪,他们的故事仿佛一部长长的电视连续剧,且听记者为您细细道来——

  天津移民源于中英政府协议

  记者获得一份1913年英属北婆罗州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签订之《英属北婆罗州招殖华民条款》,收录在民国十四年增订、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际条约大全》中。条款详细记载当时的英属北婆政府以怎样优厚的条件将华北移民“请”到北婆罗州来。

  条款共十三条。原文如下:

  一,每户应给地十英亩,倘该租地之人表明尚能多种,自应再行添给,至添给之时情形与初给无异;

  二,给地情形每年一英亩纳租钱五毛,初一二年并不收租;

  三,若该民每年应照此等所纳微末之租,即可作为该地之主,准其转售妥当之华人;

  四,该民往婆罗州时,川资由政府筹备。每日每男丁给日费三毛五分,亦由政府颁发,俟有收成即行停止;

  五,若男丁携有眷口,川资由政府筹备,日费一项亦由政府添发,以便安然过渡。俟遇收成停止其多给之细数,经北婆罗州总督与华政府所派协同殖民之员商定;

  六,该民如不服水土,或有情形不合者,政府可资遣仍归故土,此节不必预向该民声明,不过为两政府商定之举;

  七,婆罗州政府担保华民于到婆罗州之时,即为觅房安插,未到之先预为指定居住地点;

  八,现在言明该民所种之地,至少以一半种稻,或插椰子咖啡花椒,似此等常植之物种植之初,粒种一切由政府发给,并教以种植之法;

  九,华民一到,所有农器如实不能自备,亦由政府筹给,但农器之价,当时不能交纳,即以该地作保;

  十,殖民孩提由政府特备学堂读书;

  十一,倘华民遇有死亡,灵柩如愿回籍者,由政府发川资送回天津;

  十二,华民到婆罗州无须订立合同;

  十三,初次华民登船赴婆罗州时,应由中政府派员同往,以便将所有情形回报政府。

  同时,北婆罗州政府也订立了招殖华民章程,所列条款十一项。条款中包括中国政府可商明英国政府派遣领事常驻该处,以便照料华民一切利益。此条款引致中华民国政府在1914年即在北婆罗州设有领事馆。后因引进华北移民花费巨大,英殖民政府取消了进一步招殖的计划,使得亚庇成为东南亚仅有的华北人聚居地。而华北集体移民,通过政府关系订立合约,也为民国成立后仅见。

  开创天津人集体海外移民的历史

  1913年9月20日,108户拖家带口的天津人总共439人,相约来到天津塘沽港,准备登船去南洋一个叫做北婆罗州的地方。对未来充满向往的他们很快就熟络起来,他们还不知道,这次旅程一旦踏上,很多人一生再也没能回到故乡!大家登上一艘英国轮船,漂流了8天8夜来到香港,又转船上了史得利船务公司一艘名为“加洋号”的崭新轮船,据说这是世界上第一艘烧煤的轮船,这些只见过帆船的人们感到新奇不已,可是很快,船上的淡水不够喝了,一些人因不适应炎热气候和海上漂流的辛苦,生起病来,大家只能互相帮衬着,用衣服接落下来的雨水喝。又经过了28天的航行,“加洋号”于1913年11月1日停靠在英属北婆罗州海滩上,即现在的沙巴州首府哥打京那巴鲁市(华人习惯称亚庇市)。由于当时只是海滩并无码头,轮船无法靠岸,男人们只有先跳上岸,将自己的小脚女人及怀抱的孩子一个一个用筐从大轮船挑到小船上,再一船一船地运到亚庇的老码头上岸。他们,就是现在近万天津村人的祖先。从这天起,他们创造了天津人集体移民海外的历史。

  聘中国北方人原本希望修建铁路与公路

  初期英渣打公司不允许天津村人种植橡胶树,以种植粮食品为首要,然后要他们做粗重工作,如亚庇到丹南的铁路和桥梁,开辟亚庇到兵南邦及下南南的公路等工作。后来树胶有价,天津村人为多挣一些钱,才偷偷地种植树胶。刚开始时不会种植树胶,将树胶种子硬硬埋入泥土里,而不是挖洞埋入土中,所以没有一粒可以长出芽来。后来经过了几年的实践,才取得了成功。那时这些移民才真正开始做有自己收入的工作。因为橡胶树要等五六年才可开割,天津村人在这段时间里,就以做劳力工作为生。他们在当时的码头扛货做搬运工挣零用钱养家。

  “天津村”缘何还叫“山东村”

  记者初到亚庇市,就听到这样一个说法,“天津村”也叫“山东村”,很多人误以为这批华北移民是山东人的后裔,至今仍有人习惯地将原“天津村”所在地称为“山东村”。这其中有一段真实的故事。据说当年,英殖民政府为开发建设北婆罗州,也曾招殖过一批中国南方人到北婆罗州,结果因身体瘦弱无法适应当地的气候、生活和工作,病的病,死的死。后来,英殖民政府听说中国山东人,人高马大,身强力壮,种植技术好。于是就专门派使节去中国北方招募山东人。可当他们从天津新港下船时,遇到了一个叫毛国兴的人,此人会说英语,他听说英国以优厚条件招募山东人去南洋开垦,就告诉了很多穷苦的天津朋友,这些朋友商量着都说自己是山东人,被不明就里的英国使节招了回去,后来将错就错,将聚居地命名为山东村。

  不管说法有着怎样的不同,根据沙巴华北同乡会1987年11月9日发表的《山东村父老下南洋花名册》中原籍(府、县、村)记录:来自天津府(清雍正时,天津升州为府,管辖区域包括今天津市及河北省部分地区)沧州、盐山、青县和来自今属天津的静海、武清、宁河的户数和人数占了75%以上,其余人多为逃荒而落户天津地区,然后才被招募走的,因此有理由统称移居沙巴的乡亲为天津人。后来,华北移民渐渐地将“山东村”改为“津侨村”、“天津村”,设立“津侨坟地”,墓碑上清晰地刻着祖籍河北天津等字样,让后代时刻记住自己的祖先发源地。

  108户是虚数,实际到达110户

  在很多报道和资料中,统称当年下南洋的华北天津人为108户,可记者在实地采访了解到,这只是一个虚数,实际到达北婆罗州的是110户,这其中也有一个故事。

  原来,当年英政府招殖的条件必须是有家眷的人,登记户数不少,可是到了登船的时候只来了107户及三个单身汉,因单身不符合当时的招殖条件,这三兄弟就分别认其中的三户人家为亲,这才被带上船南下。到达北婆罗州之后,英政府也按照一户的标准,分给他们每人十英亩土地,他们也就单成一户。在后来编写的《马来西亚沙巴华北同乡会族谱》中,也明确记载了最初110户人家的姓名。有意思的是,连天津村的人也统称自己为108户下南洋,大家也就约定俗成地将108户作为这一代天津村人的总数。温大人为这108户华北移民搭建了山芭(由白叶子和圆木搭成的茅屋),接着以抽签的方式分芭即分土地,按照协议为每户分发十英亩土地。因为人生地不熟,仅要找到分到自己名下的土地就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月。先找到地段的就先搬进去开垦。为方便管理,英殖民政府早在移民天津新港登船时就选出13个村长,负责村民的一路起居和今后的劳作开荒。

  至1925年,仅剩73户留下来,其余又返回了中国家乡。这些留下来的天津人从此开始了他们在马来西亚的艰苦打拼。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0-2-12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来西亚“天津村”:异地重建第二村
http://www.enorth.com.cn  2010-02-12 13:44

  内容提要:记者飞赴万里之遥的马来西亚探访天津村,最想看到的就是天津人和天津村,然而颇感意外的是,我们迫切寻找的天津村原址已在二战的炮火中被严重摧毁了!失望之余又得知,二战结束后,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天津侨民们,在1952年,由当时的村长刘树林带领村民在距离原天津村所在地亚庇市75公里之外的山区建起了第二天津村

第二天津村聚居的家族木屋
保存了几代的中国北方灶台还在第二天津村的人家中使用
杨俊豪一家经营着巫路金马利地区最大的花圃
建造在丛林中的小木屋


  记者飞赴万里之遥的马来西亚探访天津村,最想看到的就是天津人和天津村,然而颇感意外的是,我们迫切寻找的天津村原址已在二战的炮火中被严重摧毁了!失望之余又得知,二战结束后,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天津侨民们,在1952年,由当时的村长刘树林带领村民在距离原天津村所在地亚庇市75公里之外的山区建起了第二天津村,至今已有四代人了。如今这里保存完好,村民们仍过着原始与现代相融合的生活,虽然仍然以农业为主,但其悠闲、散淡的生活仿佛世外桃源,令快节奏的都市人十分羡慕。
  异地重建第二天津村
  天津村的祖先们即第一代移民于1913年来到世界第三大岛——婆罗州岛定居,从事与中国北方完全不同的农业耕种,从以种植稻谷、小麦、高粱为生到种植橡胶、香蕉、芒果等从未听说过的热带植物、热带水果、热带蔬菜为生,其艰难可想而知,可是这些举家迁移而来的中国北方人,就是在艰辛、努力、失败、再努力中生存了下来,整整打拼27年后,他们的生活终于有了着落,生活开始出现转机。然而不幸的事却接踵而来。1939年,德意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南侵东南亚,1941年占领北婆罗州。在华、巫、杜三大种族联合游击队以及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对抗下,日本帝国主义终于在1945年投降,然而整个北婆罗州也在二战中遭到严重的破坏,天津村损失惨重,只能在仅剩的土地上勉强生存。
  刘树林在1952年接任天津村村长后,带领村民开始重建家园。他联合二十多户村民,向当时英国殖民地政府申请一千多英亩的农业地,种植橡胶树,成立了现今位于吧巴县巫路金马利的第二天津村。
  当时的巫路金马利是一块土地肥沃的原始森林,位于吧巴县东南方十三至十六里路之间,亚庇市至吧巴县主要交通工具是火车,由吧巴县火车站转乘吉普车到达金马利,然后再步行四英里泥路才能到达巫路金马利,到达自己“如大森林般的住所”。最初,共有二十多户人家以种植橡胶为生,生活十分贫苦,吃的以野生动物、野菜野果为主,人们吃用大自然,因此身体抵抗力很强,很少会生病。1957年,同乡第三代子女跟随老人到第二天津村去居住,当时只有七八岁的他们,如今已经年逾花甲,他们依然清晰记得当年“没有鞋穿,身上穿着面粉袋缝制的衣服,一年只有一次机会由大森林走出来搭火车去亚庇市过年”的艰苦岁月。随着第二天津村人口慢慢增多,且都以种植橡胶为主,该地区渐渐成为富产橡胶的地方。
  生活在金马利的除了天津村人,还有从丹南地区移居来的广东、龙川、客家人,以及当地的土著(杜顺土族),各族村民十分友好,有任何问题都来找刘树林村长协助解决。刘树林做了22年村长,是天津村史上任期最长、最受人尊敬的村长。当初他配合乡贤向英政府申请一块大约十亩的墓地,作为天津村的第二墓地,到目前有相当多的同乡父老安葬于此。刘树林村长于2004年谢世,享年105岁。也正是因为他的积极配合,才给华北人下南洋的历史、北方人生活习俗和建设第二天津村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口述资料。
  勤劳团结令生活出现转机
  记者在天津村甲必丹(村长)张景程的带领下,走访了居住在这里的多位天津村后裔,我们抵达时虽然已是下午3点多钟,但他们十余口人却仍在一起喝酒、聊天,优哉游哉。老人李玉杰和前来串门儿的女婿一家见到记者后亲热地让我们坐下一起喝酒吃菜。根据他的回忆,当年招殖咱北方人来就是因为咱们北方人人高马大,耕种又是看家本领,有的是力气,又勤劳,更有互助精神,无论是在亚庇开山辟地,还是在第二天津村重建家园,做起事情来总是有头绪有效率,经济很快就有了好转。在村长的带领下,大家互帮互助,一间屋子一天就可以盖成,种橡胶树也是大家一起种,此后橡胶价格一路提升,大伙的生活质量从此有了很大的改善。
  随着橡胶树老枯,有的村民继续重新种植新的橡胶树,有的则翻种其他种类水果。水果成熟季节,村民们将大量水果运往吧巴、亚庇、兵南邦、必打丹等市场售卖,有了经济基础,有的村民开始往市区发展,开商店做生意,有的做运输生意,收购家禽等等,生活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经济改善之后,人们有了更多休闲的需要,向来乐天的北方人就开始创造出许多的娱乐节目。大伙一起组办戏班、拉胡琴、唱大戏,喝酒,练武功,再来一个结拜盟兄弟等等,过得十分愉快。北方人讲义气,说到做到的作风在当地很有名气,有天津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之称。年轻人好斗、武功又好,常常有看不惯的事情拔刀相助,打起驾来也闹出不少笑话。当时那里的法律不严,又很少人懂法律,因此,如果打架把人打伤,也通常会不了了之,生活气氛异常的轻松。
  如今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记者在当地人的带领下走进如今第二天津村人的家庭,仿佛走入了世外桃源一般新奇。他们按家族散居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过着以农业为主的生活。丰富的土地资源使他们可以建造足够多的双层木屋供众多的子孙居住,木屋的基本结构由最坚固的铁木建成,可以几百年不朽。村民们喜欢将木屋漆成蓝色、黄色、橘红色等鲜亮的颜色,居住在里面的人们面容平和、行动舒缓,一家二十多口人聚居在一起,十分和美。如果不是他们喝着啤酒,开着汽车,记者肯定分不清自己身处哪个时代。
  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天津村人还保持着多子多孙、多福多寿的传统观念,因此早婚早育、多生孩子是每一个家族最大的特点,也是地广人稀,家族保持生存之道的需要。记者在第二天津村就遇到一位20岁的孕妇,当记者还在为她的居住地点远离医院而担心的时候,她却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有一个3岁的女儿了。这里的人以顺产为主,生孩子已经成为女人在家族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第三代后裔李玉杰老人告诉记者:1996年政府为当地的居民建好了柏油路、电力设备、供水设备等,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的生活改变,在此居住了大半辈子的他,享受到了在四十年前所没有的一切设施。
  别以为这里的生活安逸,人们就不求上进。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作为最方便的代步工具,这里每家都有若干辆汽车,少的一至两辆,多的要三或四辆,基于交通的便利,他们与城市可以保持密切的往来,包括商务、教育以及与居住在亚庇的天津村人剪不断的联系。在这里,有金马利地区最大的家族花圃、有家庭式的咖啡加工厂、有天津村人建造的学校、幼稚园和华北同乡会联委会会馆。他们乐善好施,经常筹集善款捐资助学;他们非常注重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这里的土著孩子因为天津村人在当地的影响而学习说华语。天津村人就这样在原始的自然环境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中淳朴、善良、欣欣向荣地生活着,许多第三代的天津村人在这里一住就是50年。
  记者感言
  在第二天津村的采访,无论与年逾花甲的老人、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还是围在记者身边一群一群,不谙世事的天津侨民的后代,记者所到之处,不仅听到的是浓浓的乡音,更为这些第一次见面却毫无陌生感的同根乡情所感动。熟悉的乡音历经百年、在万里之遥的异域传送进耳膜时,感动是最为强烈的,尤其在听到几辈人辛苦打拼的故事之后!记者眼前的天津村人绝大部分出生在马来西亚,甚至从来没有回到过中国,他们第一次见到中国北方的同乡,可是他们却会在一个电话的召唤下,往返驱车近3个小时的山路车,赶来与来自家乡的记者相会,毫无保留地向记者诉说衷肠。尽管生活环境是那样的不同,可记者却真切地感受到一样的血脉,一样的亲情,是时间和空间都无法阻隔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0-2-12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探访马来西亚天津村”报道顺利完成http://www.enorth.com.cn  2010-02-11 14:09  内容提要:本报特派记者完成探访马来西亚天津村的报道任务,满载天津村后裔的深情厚谊,近日返津。  本报特派记者完成探访马来西亚天津村的报道任务,满载天津村后裔的深情厚谊,近日返津。

  本次报道历时15天,记者颇费周折地探访了散居在沙巴州的众多天津村后裔;聆听了马来西亚出生的天津人的地道乡音;在亚庇市的兵南邦路天津村旧址找到了78岁的第三代后裔胡占成,听这位“天津移民活字典”讲述了4个多小时他们祖先下南洋的故事;记者赶赴亚庇市区百里外的山区——第二天津村,更是受到了热烈、亲切乡情的温暖。

  本报记者的探访活动在本市及马来西亚沙巴州引起强烈反响。记者发回的有关报道成为广大读者关注的焦点新闻,马来西亚天津村也成为广大读者热议的话题。

  本报的探访活动吸引了马来西亚有影响的多家中文媒体及英文媒体,《华侨日报》、《亚洲时报》、《诗华日报》等4家媒体联合对本报记者进行采访,刊发了大量报道。记者返津时,多位天津村后裔到机场送行。血浓于水,是记者此行最深的感受。 (记者张淑梅刘筝)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4-29 22:12 , Processed in 0.063169 second(s), 21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