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095|回复: 0

[其他]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数学本科毕业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0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术活动
所在城市:
注意事项: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在他的简历里,我还看到他说,“虽然数学对我来说很简单,但是我对它不感兴趣,并不想以它为职业。”
别的就不评论了。

顺便说句,我一直以为苏联得诺奖的那部小说叫《解冻》 看来不是


http://zh.wikipedia.org/zh/%E4%B ... 1%E5%B0%BC%E7%90%B4
>>>>>>>>>>>>>>>>>>>>>>>>>>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跳过字词转换说明
汉漢▼▲
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轉換。转换内容:

   1. 大陆:索尔仁尼琴;香港:索贊尼辛;台灣:索忍尼辛;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索尔仁尼琴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中国大陆译作索爾仁尼琴,台湾译作索忍尼辛, 港澳译作索贊尼辛(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拉丁化:Aleksandr Isayevich Solzhenitsyn;1918年12月11日-2008年8月3日[1]),苏联—俄罗斯的杰出作家,蘇聯時期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许多领域有较大成就。
目录
[隐藏]

    * 1 成長時期
    * 2 監禁与流放時期
    * 3 創作時期
    * 4 流亡時期
    * 5 回歸時期
    * 6 评价和影响
    * 7 参考资料
    * 8 外部链接

[编辑] 成長時期

索贊尼辛出生于高加索基茲洛沃茨克一教师家庭。曾为莫斯科哲学文学语言学院文学系函授生。1941年罗斯托夫大学数学物理系毕业,同年应征入伍。

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在索尔仁尼琴出生前在一次打猎中意外受伤身亡;母亲是中学教员。由于他是个遗腹子,童年全靠母亲的微薄薪水维持生活。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上的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数学物理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此同时,作为莫斯科大学的函授生,他在攻读文学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卫国战争时期,他应征入伍,当过炮兵连长,并因作战有功,两次获得勋章,后升至大尉军衔。
[编辑] 監禁与流放時期

1945年2月,他在东普鲁士的前线被捕,按他本人的说法,是因为在与友人通信中“批评斯大林”而“案发”被捕的。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他8年劳改。1953年2月刑满获释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
[编辑] 創作時期

1956年被解除流放。

1957年宣布他“无犯罪事实”,恢复名誉,后在梁赞市中学当数学老师。

1962年发表描写苏联集中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作品受到赫鲁晓夫的推崇,他从此出名。翌年接连发表《玛特辽娜的家》等3个暴露社会阴暗面的短篇小说。

在1967年给苏联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的代表们散发对本国书刊检查制度的「公开信」,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查制度”,而大会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的叛徒的决议。

1968年写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个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中篇小说《第一圈》及叙述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的长篇小说《癌症病房》,均未获准出版。1968年《癌症病房》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

1969年他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此时引起了国际上一些著名作家如萨特的抗议。这年四月,他和川端康成一起被选为美国艺术文艺学会的名誉会员。

70年代后,他实际上已成为与物理学家萨哈罗夫齐名的苏联持不同政见者。1970年10月“因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德力量”获诺贝尔文学奖(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去领奖),同时他原在国内未获出版的作品及新作长篇小说《1914年8月》在西方国家先后问世。
[编辑] 流亡時期

1974年2月13日他被强行押上飞机,被驱逐出境到西德,同年12月起侨居瑞士苏黎世,后流亡美国。这一年,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了4年后补发的诺贝尔文学奖状。美国政府于1974年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 。1975年定居美国。

1974年10月,他联合一些在西方流亡的苏联作家,在西柏林创办了《大陆》文学季刊,作为发表苏联流亡作家作品的阵地,他亲自写了发刊词。

1978年6月8日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因批评西方社会的实利主义和自由主义,引起一场争论;流亡期間,他還不斷指責西方社會的道德墮落,甚至批评美国音乐使人难以忍受,并批评新闻媒体不加节制地对个人隐私的侵害。 [2]在此期间他在西方出版的作品,还有《古拉格群岛》、《牛犊顶橡树》和《1916年10月》、《1917年3月》等 。巨著《古拉格群岛》由作者的个人经历,上百人的回忆、报告、书信,以及苏联官方和西方的资料组成,分七大部分叙述1918-1956年,特别是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各地关押迫害数百万人的(由于是不同时期,分批处决,具体数字难以统计)集中营的情况 ,书中描述的情况令人发指。《牛犊顶橡树》是一部关于苏联国内“文学生活的特写”,其中讲到自己作品的遭遇。另两部均为长篇小说,与《1914年8月》组成三部曲,名为《红轮》。他在这一三部曲中主张“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依靠东正教,恢复“古老的俄罗斯生活方式”。

1980年代末以后,索尔仁尼琴原来遭禁的一些作品也已陆续在国内出版。
[编辑] 回歸時期

1994年5月27日,索尔仁尼琴从美国佛蒙特州抵达海参崴,重返后共產時代的俄羅斯,但仍然不改其敢言的性格,他指責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腐敗和物質主義盛行,也缺乏民主。曾两度拒绝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向他颁发的奖项。在俄罗斯国内,评论界和读者对他及他的创作褒贬不一,很多人把索尔仁尼琴视为回归祖国的先知。但是波蘭流亡作家康布羅維奇直言索忍尼辛浪費了一個作家的生命。

1997年索尔仁尼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將俄羅斯20世紀過往興衰起浮之經驗傳諸子孫,以之視為個人的歷史責任。因此對1998年要頒給他的「聖安德烈榮譽勳章」(орденом Святого Андрея Первозванного)嗤之以鼻,並說:「目睹俄罗斯从欧洲强权的巅峰,堕落到当前如此悲惨的地步,我无法接受任何荣誉。」。[3] 有感於最高權力當局造成目前俄羅斯社會崇尚物質主義極度腐敗不堪之境,故拒絕受獎。想想「俄羅斯的暴發戶」及「澳門與北京的俄羅斯妓女」,索忍尼辛可謂20世紀俄羅斯最偉大的良心。他认同普京的许多执政理念,2006年接受后者颁发的俄罗斯国家奖。

2007年俄罗斯国庆节那天,索尔仁尼琴获得2006年度俄罗斯人文领域最高成就奖俄罗斯国家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7年之后,索尔仁尼琴终于在自己的祖国获得了肯定。

“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本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科学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普京在颁奖典礼上说。

颁奖典礼结束后,普京还突然决定前往莫斯科郊外的索尔仁尼琴家中拜访由于健康原因无法去克里姆林宫领奖的作家。普京对他说:“我想特别感谢您为俄罗斯所做的贡献,直到今天您还在继续自己的活动。您对自己的观点从不动摇,并且终生遵循。”
[编辑] 评价和影响

2008年8月3日深夜,索尔仁尼琴由于心臟衰竭在莫斯科逝世,享年89岁。

索尔仁尼琴比苏联活得更长了17年,这个曾经被他抨击、开除他的公民资格并将他驱逐出境的超级系统,已于1991宣告解体。有人说“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代表了俄罗斯的良知,而他的一生饱经磨难,却足以烛照未来。

很多西方人视其为与苏联当权者斗争的伟大文学家与英雄,但索尔仁尼琴又抨击所有的民主派,资本家,个人消费者,自由主义者等,在他们眼中索尔仁尼琴是个难以理解和面对的人。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在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流亡的1970年代警告总统福特不要接见索尔仁尼琴,并于备忘录上写道:“索尔仁尼琴是个著名作家,但他的政治主张是一件令追随他的异见者都觉得尴尬难堪的事。接见他不仅会得罪苏联,还会因其政治主张在美国及各盟国中引起论战。”[2]
[编辑] 参考资料

   1. ^ 英國廣播公司(BBC):《Alexander Solzhenitsyn dies at 89》
   2. ^ 2.0 2.1 Solzhenitsyn, Literary Giant Who Defied Soviets, Dies at 89 原文“he called the country of his sanctuary spiritually weak and mired in vulgar materialism. ”“ And he criticized the country’s music as intolerable and attacked its unfettered press, accusing it of violations of privacy. ”
   3. ^ Екатерина Деготь. Солженицын не принял награды. — Коммерсант-daily, 15.12.1998. — № 233

    * 2. Björkegren, Hans, and Kaarina Eneberg Aleksandr Solzhenitsyn: A Biography, Henley-on-Thames: Aiden Ellis, 1973. ISBN 0-85628-005-4.
    * 3. Guardian (London). 3 August 2008. [1]
    * 4. Scammell, Michael Solzhenitsyn: A Biography. London: Paladin, 1986. ISBN 0-586-08538-6.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11 16:52 , Processed in 0.057360 second(s), 20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