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237|回复: 9

其实世间净是强盗——谁有胆说“天下无贼”?!——这个《无贼》的影评不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30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文/下榻修鞋处
  
  
  
  一、年关岁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
  
  
  又是一年将尽,中国电影市场波澜不惊,起伏不定。各位中国电影界的元老新秀、大腕小腕们,纷纷拿自己的新作出来晒太阳了,圈点地界,养点肥膘,为过冬做准备。
  今年下半年的电影市场真是热闹非凡,《十面埋伏》横扫天下,《可可西里》半路杀出,《2046》千呼万唤始出来。各路人马济济一堂,看准时机要瓜分中国电影这块大蛋糕。但表现却是参差不齐,各有优劣,结果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十面埋伏》赢了钱场输了人场,《可可西里》叫好不叫座,《2046》、《新警察故事》乏善可陈,观众、影评人失望之极,不提也罢。
  及至岁末,中国电影波澜又起:《十面埋伏》在北美捷报频传,大有一雪《英雄》前耻之势。《可可西里》荣膺金马,虽说是鼓励后进,却也受之无愧。而京、港两地的两位老牌票房好手:冯小刚、周星驰大导,也纷纷携着新作,来赶2004年中国电影的晚场了。
  如今的内地电影界可谓是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张艺谋在探寻中国电影市场化、国际化的新路,陷在“奇技淫巧”里出不来;陆川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摇摆,无所适从,晃晃悠悠,走一步算一步;陈凯歌刚随着老谋子弹完一曲“无极”,又上主旋律《陈云》;倒是只有冯导真正把观众放在了首位(幸许星爷的“功夫”也是),不仅票房节节攀升,观众、影评人也是好评如潮,赞不绝口。虽然间或有咿呀之声,但冯导的转型赢得好口碑却是大局已定。
  中国电影产业一直在剧烈的蜕变与革新之中。市场经济的大潮在电影这块文化艺术的重阵地上姗姗来迟。观众希望看到中国电影的全面繁荣,开花结果,电影人们也在暗自角力,大家都憋着一口气,目光投向同一个方向:谁将成为中国电影的下一个奇迹?谁将缔造中国商业电影的新神话?在浮沉随浪的市场大潮中,谁才是真英雄?
  中国电影观众们也是摩拳擦掌,拭目以待。这次“无贼”一出,叫好声不断,不过也有人说影片缺乏艺术内涵,缺少人文关怀等。还有人痛陈冯小刚赤裸裸向商业靠拢的媚俗之举。他们忘了一个事实:中国从来就不缺好电影,中国导演和观众从来就不缺思想。从第五代开始,世界上主要的电影奖项中国人也基本拿了个遍(内地缺个小金人,咱也不稀罕)。如今张和冯这类导演想做的,是开创一条中国商业电影的独立之路:如何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中和后学晚进的不利形势下,坚持本色,与狼共舞?在当今以个人为本位的大众文化模式下,讨取最多人最大程度上的欢心是第一宗旨。用冯导的话说,就是学会拍观众的马屁。
  怎么个拍法?众说不一。有些人一开口全是大道理:制度缺陷、观念落后、意识形态僵化……可要问他们解决之道时,却什么也讲不出来。不管怎么说,有雄心壮志的中国导演都各自埋头去尝试了。张艺谋扒下好莱坞的外套,穿到自己作品身上,虽然其内里只是个塑料模特。他很清楚现在还不是融会贯通中西电影精华的时候,先学到奇技淫巧再说。冯氏则是在传统的京味文化基础上走一条民间与国际相结合的新路。冯小刚和张艺谋都在炒豆子,冯小刚在旧式铁锅里掺入新式金属,看看多少配比才能炒出豆子全部的香味。他这么试验下去,捣鼓出一个古典主义不沾锅也说不定。张艺谋则是直接拿来了微波炉,尽管烹饪技术还不到家,但这器物的先进性是占上了。孰优孰劣?且慢下结论,让我们看完了再说。
  
  
  
  二、乱七八糟的影评,众说纷纭的看客——天下无贼,还是有贼?
  
  
  我终于还是把枪版的《天下无贼》弄来看了。之所以下枪版,是因为舍不得那几十块钱银子。之所以要看,是因为实在受不了论坛上全是有关“无贼”的帖子,而我却一个都不能点进去——预先了解太多的影片内容非常影响观看效果,对于商业片尤其如此。
  看完之后,还是比较满意,虽然之前就“不幸”得知了刘安迪的“死讯”,看到那个壮烈牺牲的情节时,眼睛还是稍稍湿润了一下。对于二刘的表现和演技我不欲作太多评价,因为这不是重点。我如饥似渴的扑向那些影评,一个个期待着点开,又一个个微笑着关上。对于这部电影,到底能看出些什么,在大家都笑着流着泪说“这钱花得值”的时候?我没有履行掏钱买票的义务,却想拥有倾吐的权力,在这里对冯导说声对不起了。
  看了很多影评,说好的居多,有微词的也不少。大家都看出来了,冯在搞商业和艺术相结合。但这商业是什么商业,艺术又是怎么个艺术,两者如何结合法?大家都是一知半解。明明被偷了,却不知怎么被偷的,这正是冯小刚的高明之处,也是他的进步之所在。
  突出的疑问表现在:这部影片想要表现什么?天下有贼还是无贼?刘德华为什么要死?影片精神层面的含义是什么?最值得注意的是,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把冯的转型和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趋向联系起来。“无贼”已不单单是一部贺岁电影,更是处在探索期的内地商业电影的一个成功典范,一个大众文化意义上的路标。从这个角度上,我们能对“无贼”的艺术内涵和商业价值做出怎样的解读与阐释?
  
  * * * * * * * * * * * * * *
  
  《天下无贼》中的那列火车,准确的看法是把它作为一个电影产业现代化进程的写照。投资商,制作方,编导,影院老板,观众,电影审查者,所有这些现实社会中的元素,都在这列火车里有所反映,影片的走向也或多或少体现着他们的意志。在这其中,导演的意志最为重要,它左右着影片的进程。但他的意识主流并不一定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或者说,控制影片的真正力量往往来源于导演的潜意识。观众看到的和导演想到的不一定完全吻合,那些一部分观众认为不合理或有漏洞的情节,往往正是导演真实想法的暴露。
   “无贼”是一个寓言,也是一个商业童话。我们要把握它的意义,就要摸清作者的创作思路。这就牵涉到影片的创作来源和背景。《天下无贼》改编自南京作家赵本夫的同名中篇小说,早在几年前,冯小刚便看上了这个故事,却因为剧本审查等原因屡次搁浅。而这几年,冯的贺岁电影创作理念也在不断游移中。从《甲方乙方》的小品式串联到《大腕》的后现代主义狂欢,再到《手机》的伪现实主义,他憋着一股劲,要在今后的作品中有一个转变和跨越。这是他的创作企图。再看中国电影的大环境,内地电影工业在市场化、全球化的大潮冲击下步履艰难而又坚定不移地走向产业现代化。在这现代化的进程中既有湍急的水流,也有潜藏的暗礁。作为一个怀有梦想的电影导演,在现实中必然要面对重重的阻力和困难。《天下无贼》的剧本改了十稿,拍摄过程屡经波折;冯小刚的平民性质使他不能拥有与张艺谋同等的话语权和号召力;冯既非世俗又非另类的创作理念;中国电影复杂的产业格局;观众欣赏口味的演变;同行们对中国电影前进之路的各种探索;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种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无贼”这部影片的创作思路。冯氏对中国电影的各种思考在“无贼”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正如冯自己所说:过去盖起的宫殿中,没有他的位置,他只好在宫殿的旁边,另起炉灶,搭起了一间偏房。问题是偏房越改越多,越盖越大,越盖越高,渐渐成了一个院落,它就成了另一座宫殿。我们不必去揣测他盖房的目的,是为名利还是怎样,只要相信他的野心和能力就行了。
  其实,《天下无贼》是冯小刚在商业电影上一次全新的尝试,是对以往冯氏风格的反思与否定,对流行商业片运作模式的一次成功解构与颠覆。冯小刚大胆的嘲笑了自己,超越了自己,也讽刺、欺骗了所有的人。他跟所有看客们开了一个国际玩笑,那些他的对手,以及朋友。
  
  
  
  三、贼喊捉贼——狼吃羊,还是羊吃狼?
  
  
  “无贼”中多得数不胜数的隐喻与暗讽,都包含在两条线里,一条是对冯氏风格的自我否定、扬弃与创新,一条是对现行商业片模式的解构性思考。导演的思想脉络和创作意图往往不包含在他直接端给你的东西,那些情节、人物、对白、场景里,而是于创作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那些衬衫上掉下的纽扣,裤兜里露出的手绢。把这些“遗珠”捡起来细细审看,就能按图索骥的摸到那看不见的暗线,那些操纵皮影的杠杆,那幕后的力量。
  
  影片一开始,徐帆和傅彪友情客串,那个教英语的片断让人想起了《不见不散》里的葛优教老美警察学中文的情节。这是对传统冯氏喜剧风格的一次回味。王薄王丽开着车出来,对门卫的一番训斥,其实是对大众容易被形式外表所迷惑征服的嘲讽。“开好车就一定是好人么?”这是对冯氏影片及观众的绝妙讽刺,一次大胆的自嘲。从六年前的《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从贺岁电影到岁末电影,树立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冯氏风格一方面招来了大量的观众,另一方面也逐渐被大众所厌弃。车的外观和坐车的感觉代表冯氏电影所积累的物质财富和无形资产。刘德华拍着车子宣告,开好车的可以是好人,也可以是贼,实际是说,只要做得漂亮,没有人会在意你的财富是怎么来的。这正是彻头彻尾的马基雅维里主义。冯小刚在这里到底是发泄对现实的不满,还是标榜他的生存理念?我们只能说,他在陈述一个事实,一个自己也化解不了的悖论:大家都得益于这个规则,同时也被它所限制。这不由让人想到《肖申克的救赎》里的经典台词:“制度是这样的东西,一开始你抗拒它,再后来适应它,到最后离不开它。”不管是硬性的体制还是软性的秩序,都是如此。冯氏在这里提出矛盾,开始反思。
  
  随后,车开到荒野。刘若英说:“我不想再干了,这真的是最后一次。”正是对以往方式的厌倦,和对未来前景的恐惧。王丽和王薄代表了商业片的两重内涵:娱乐功能和商业本质。一个钩人,一个偷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同时也相互制约。娱乐功能对应教化功能,商业性对应艺术性。对于商业电影,前两者是主,也就是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但教化功能和艺术性同样不可或缺,尤其是中国这样注重大众文化的社会教化意义的国家。这也就是冯小刚思考得出的第一个结论:依以往的模式,不可能继续这样得宠下去了,必须求变。在这里,冯氏向以往的风格宣告道别。
  
  片头的那个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香格里拉”。这个明显的乌托邦意象既是片中人物寻求精神解脱的港湾,也是编导幻想构造的希望之泉,力量之源。人是不能没有信仰的。刘德华在佛门圣地到处下手,有恃无恐。“你就是一母狼,我就是一公狼”,一个卖弄色相诱惑观众,一个制造卖点套取钱财,所有的商业片都是这么干的。娱乐和商业性夹杂,中间还得掺点艺术。贼鸳鸯暂时分开,是为了各自冷静地思考:这条路还能走多久,下一步该怎么办?
  
  片中的高原场景据说很有大片风范,枪版里看不出来。傻根问叔:“我多大了?”叔说:“十六岁,干了五年。”五年,也是对冯氏电影历史的回溯。《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不包括试验性的《一声叹息》),五六年来,观众一直在期待,冯氏电影也在喝彩和质疑声中不断成长,直到正在进行中的《天下无贼》。不要忘记,“无贼”的剧本也是搁浅了五年,才重新提上日程。降魔杵很像十字架,是娱乐性在思考:是向别人取经,借鉴前人的经验,还是走一条跟以往完全不同的新路?
  
  六万块钱要少六百,六年来,买冯氏贺岁片的电影票该掏多少阿。冯小刚在替观众算一笔账,那些看了觉得不值的,该算在谁身上。傻根代表的不是农民,也不是弱势群体,他是群众意识里愚昧天真懵懂无知一面的象征。傻根平日的工作就是与狼共舞,这些狼的名字:“富贵”,“玉兰”,正是人们辛勤劳动所追求的两样东西:“黄金屋”,“颜如玉”。年关了,劳动力结束了被剥削,赚了些小钱。回到家去,享受一下,看个电影,过过精神生活。这时候,他们面对的却依然是狼,那些看不见的狼。
  
  ——五年,六万,包括后面的六号车厢,这些数字,有的是小说里原有的,有的是电影改编的。我们要注意,为什么保留,为什么添加,这些都是有导演的想法在里头的。
  
  镜头一转,群狼开会。李冰冰和尤勇是市场竞争中向上爬的两种不同手段的代表:一个是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却缺少生意经,始终脱不了“千年老二”命运的“老黄牛”型;一个是攀附权贵,随处献媚,普通话和方言都说的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效率极高的“小狐狸”型。小叶有不戴帽子的特权(有望扶正),和四眼戴金表(政策特殊照顾)的奖励,这也为老二后来的反叛埋下了伏笔。
  
  一开始,张涵予所饰演的反扒队长就在画刘若英的像,没想到投入工作的时候被刘德华偷了钱包,钻了体制的空子。商业是和娱乐挂钩,和艺术分离,还是怎样?无论如何,要像以往的方式告别,所以刘德华说:“从今以后,我和你形影不离。”商业电影是不能脱离娱乐性的,这一点是颠覆和创新的大前提,也是出发点。
  
  车站里,傻根大叫:“你们谁是贼?”过往行人纷纷注目。哪个是贼哪个不是?这明摆着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又是一年到头了,观众兜里揣着票子在各大影院门口转悠,想着要把钱投进谁的腰包?他们似乎很自由,自己主宰自己的喜好,想看啥就看啥。其实只有被偷的份。冯小刚以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天下有贼,而且很多。热战以后打冷战,冷战以后,打文化战,世界从来没消停过。那些沉迷于香港电影昔日荣光的人,那些无限崇拜美国大片的人,那些脑门上挨了韩国大炮的人,贼就在你们身边,你们却懵然不知。
  
  “这家伙,目中无贼,气死我了,我得给他上一课!”刘愤愤。羊是如此的温顺任人宰割,狼又是如此的多,该下手时绝不能心软。刘若英坐傻根身边,刘德华坐对面,一个偷心,一个偷钱。张涵予的反扒队长,坐到刘德华身边是为方便抓贼还是保护群众?两者都有吧。谁要戏弄观众,都得先过我这一关。葛优出现了,变着戏法装老头,其实正是既得利益阶层中强势群体的表征:资格老又身强体壮,经验丰富,勘察地形的同时还不忘教育小辈:脚再拖点地。跟这些人玩,除了年轻人的锐气和才干,我们还有什么资本?冯小刚自问。天下的羊是不是很多,还没有到群狼挣食的地步?
  
  刘德华考察傻根,结果令他大失所望。刘:“看着我,我像贼吗?”傻根:“你不是贼,就是有点看不起俺。”“我看你这双眼长着也没用了,趁早把它抠出来吧!” 冯小刚这里显露出了对这种商业片模式的厌倦和对大众的失望:明明是我们骗你们来电影院,给你们变点戏法,为的是套你们的钱,你们怎么就不开眼呢?
  
  反扒队长一直在一旁凝神细听。影片更成功其实也就是对观众的愚弄更深(赵汀阳先生在《可可西里的最后一枪》中隐晦表达了这一观点),电影局领导们不得不狠抓审查这一关。“狼都没伤害过俺,人他会害俺?人怎么会比狼还坏啊?”傻根的单纯让人感动,也催人深思。刘若英的神情明显变了,如果说她护着傻根的动机原本是出于对他的好感的话,那现实则暴露出一个大大的疑问:我们都想做最好的中国电影,为观众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这两者是不是矛盾?是不是我们越爱他们,反而是害了他们?我们对观众爱心不够么?还是我们不够残忍?我们爱中国电影,也要把它推到风雨中去,接受商业大潮的洗礼。任何商业行为都是掠夺,任何商业电影都是对观众的欺骗。问题是,到底骗到什么程度?
  
  胡黎(狐狸)——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中的既得利益者,兴许也是计划时代硕果仅存的大佬,把握了市场的命脉,但成分复杂。他所领导的群体是如今体制下的得势群体,经济实力雄厚,技术资源丰富,政治资本也过硬。依附了一定的政治势力,或者本身就是官商二位一体的产物,具有官僚资本的性质。同时也与外来资本相结合。自94年起电影市场开放以来,这群人既得益于现行的政策,同时危机感也在不断加深,毕竟统治阶级的想法也在不断变化。在改革中,谁也不能永远屹立不倒。他们想方设法攫取更大的利益,“几个小钱不算什么”。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才是最大的资本。“验验这对鸳鸯的成色”,在这里,资本表现出了对“知本”的极大兴趣。他们的目光已经逐渐从羊身上移到了其它的狼身上。
  
  老二和四眼试探鸳鸯,傻根被烫伤。王丽给傻根抹油敷伤,王薄看着,想起了以前的辉煌:那是多么甜蜜、多么温馨的日子——过年了,天上飘着小雪花,人民走进电影院,享受冯氏的贺岁精神大餐;京味幽默把观众熨烫得服服帖帖,笑逐颜开。现在,观众口味更刁了,爱拿钱打水漂的习性却是没变。
  
  狐狸亮相,自报家门,王薄则自称六亲不认的过路鬼:我打劫来了,分一杯羹,谁都没理由拦着。狐狸的两个兄弟,在一边各自圈地,搞原始积累,不时停下窥伺别人的地盘。那剥鸡蛋的手艺,尤、林、李和刘交手时那些眩目的偷技,大概是向张艺谋的视觉化风格示威:别以为就你一人能玩奇技淫巧,那套东西我也会耍。
  
  这一边,商业和娱乐发生了分歧。观众是那么好骗,骗五千块很容易,那六万呢?骗完以后呢?娱乐只想着一路陪着傻根把无贼的梦做完,让他永远不要醒来。但商业无疑更现实:梦总有一天要醒的。我们是悄悄的捞,少少的骗,让他醒的慢一些?还是一次骗到底,捞个够,在他醒来之前逃跑?冯氏在这里开始思考商业电影的行为模式,向旧式的“互补”型思维告别,转向新式的“双赢”。
  
  那一边,正规的狼“集团军”内部也出现了分歧。胡黎对落在虎口上的酒水都是一滴不漏,该捞的油水他绝不会放过一点——资本赤裸裸的剥削本性。但是,集团军的复杂成分使他不得不思考队伍的去向。“人心散啦!”他一心要培植新生力量,来取代老二那样传统体制下的残余;同时也极力的吸收新鲜血液,王薄这样生机勃勃的野狼也是资本感兴趣的目标。
  
  刘德华和李冰冰的交手是商业投机分子和民间势力的一次调情。“何必偷鸡摸狗,还不如偷人呢。”何必总向羊伸手,控制了狼,财源自然滚滚来。“是黎叔看上你了,”资本要把这些自学成才的闲散资本纳入麾下,以自己的方式运作。刘德华的第一反应是回避,他怀疑这种合作的可行性。
  
  李冰冰在镜子前搔首弄姿。上次是范冰冰,这次是李冰冰,冯小刚老爱搞这些蹩脚玩意儿。“有狼味,还窜出点人味。”资本对刘的“成分”表示怀疑。
  
  商业从车上跳了下来,娱乐跟过来质问:“你偷了他的钱?”“是人家偷了他的钱我偷了人家的钱。”“你偷了他的钱就等于杀了他这个人!!”“恰好相反,我让他重获新生了!”这是冯氏两种商业电影理念的冲击:是彻底的愚弄观众,把他们弄笑或者弄哭了就拿钱跑,还是扇他们一个耳光,在愚弄的同时稍稍启迪一下他们的智慧?长久的愚弄固然不是办法,但我不这么干还有那么多人这么干,观众永远是圈中的那只羊,今儿被你圈,明儿被他圈,被谁圈了都只有被掠夺的份,有必要在乎那一点点温情么?是不是把他们骗到底,他们才会聪明起来?
  
  一边上,老二向胡黎报告:“鸳鸯飞了,肉他们吃了。”胡黎:“叫人贴着飞!”资本家在剥削时,剥削的手段越高明,工人越不感觉在被剥削,被剥削的也就越多。圈羊的时候,圈子放的越大,羊的空间越宽松,反而能圈到更多的羊。在骗的过程中,不时加一点启迪的佐料,边骗边填补,这样或许他们能被骗得更长久,圈骗的人反而更安全、更有利?冯氏对狼羊关系的思考在这里产生了激烈的矛盾。有人说,如果王薄王丽这时候不选择回到车上去,让傻根彻底的被骗,觉悟,那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露将更有力。这种说法是扯淡,这也不是冯的初衷。反扒队长这时候凑过来说:“你们那小兄弟在月台上等你们呢。”不管你剧本怎么写,戏怎么演,观众还在等着冯小刚的电影哪。奉献即是善意,哪怕随后索取,这是确定无疑的。“我想为孩子积点德,可以吗?!”冯氏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让影片继续跟着商业和娱乐的路子走下去。观众依然在被骗,冯氏则继续他的思考。
  
  
  
  四、狼顾狐疑——黑白高手谁怕谁?
  
  
  刘若英回去娱乐傻根,用两个鸡蛋启迪了一下民智,马上被群众的小智慧耍了一下。冯氏在这里引入了另一个悖论:群众是大智若愚的,他们或许大多数时候不够聪明,但最后的利益分配却必然有一支要流向他们。问题是,我们分多少给群众,他们才会满意,不至于覆舟?傻根说:“俺就不信邪。”舟只能负群众一时,不可能一世,你负他,他必然覆你。这是狼的心得。反扒队长对傻根的教育则是对羊的启迪:“会变戏法的人很多,有的时候变走了还能变回来,有的时候就再也变不回来了。”商业性娱乐对群众智力的伤害有时是无法弥补的,冯小刚借秩序者之口提醒大众:你们要注意识别啊。
  
  资本开始了对刘的同化。李冰冰代表了投机阶层,但她却是为强势群体来招安的。刘和李的再次交手说明了高手和庸手的差别:庸手只知道在现有的游戏规则下怎样做到最好,高手却知道将目光直接对准背后他要攫取的东西——目的高于手段,长远利益大于现时利益。李冰冰不明白,所以无论游戏里是输是赢她都输定了。注意这时葛优的动作:他没等游戏结束,直接回身告诉老二:“叶子输了,把她拉回来别再丢人!”然而高明的是,李冰冰吃一堑长一智,最后终于学会了这招。她把葛优卖了,虽然这不是效益最高、最perfect的做法,但却最现实,最保险,她做到了。所以葛优最后才会那样叹息:“大意了,大意了!”庸手不再是从前的庸手,但高手却依然是高手。
  
  老二和四眼找刘单挑,结果刘大胜,却被胡黎弄了个下马威。狐狸在警告他:你下盘不稳,根基不牢,我可以轻松放倒你。但我还是按游戏规则办事,你还是听我的好。将来的形势谁也说不清楚,我们联合起来对双方都有利。这就揭示出“胡黎”隐喻的真正含义:“互利”。影片到此,狼狼矛盾上升到主要矛盾。冯氏的解题思路发生了变化:也许问题的关键不在狼和羊之间,那在哪呢?不要忘记,这时候张涵予也亮出了自己的身份,狼、羊、牧羊犬纷纷以真实面目登场,开始角逐。
  
  香港演员林家栋那个角色是冯氏对非本土电影势力(香港,好莱坞,韩国,或许台湾日本欧洲这些势头疲软的他也不放在眼里)的生生讽刺:文化底蕴不足,魄力不够,先天性软骨病,胆子小,出产的东西到内地来全被阉割(断指)。但是你不能怪上级,实在是你自己阳萎阿!
  
  ——以上对片中人物成分的界定都来源于个人揣测,其真实身份是什么,只有冯导自己清楚。注意到原著小说和影片的异同,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冯导在长时间的创作过程中,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了剧中角色,对片中各式各样人物的设定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他的社会境遇和经历也对影片的谋篇布局起了重要影响。冯在采访中说过,他觉得这部片子自己的功劳比较大。他用自己的生活填补了原著故事的不足(影片和小说在思想内涵上已经大相径庭)。具体来说,对于狐狸这种官僚资本,冯小刚是又恨又怕;对于国家机器,上级部门,既有失望又有期待,总的来说还是寄予了一点希望;对于人民,只能说是又爱又恨了。
  
  
  胡黎终于亲自出马。刘德华决定应战,“免得这伙狼轮着番欺负我们。”——我就是想做一个中国电影的梦,成全我自个儿,同时照顾一下观众。怎么你们就容不下我,不是拉拢就是排挤?
  
  火车驶入隧道,随之而来的阴影和戴红帽的老头都是道具,资本在这里暗示:阴招阳招我都有,黑白两道我全吃得开,你不服不行。
  
  影片还是保留了一些对权力阶层的敬畏:一个连“作茧自缚”都说不全的警察,却可以轻松的调换掉傻根的钱包,使人民币成了冥币,使王薄惊呼:“一定还有高人!我们被耍了!”使狐狸咬牙切齿:“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可见国家机器并非无所作为,也不是不关心群众,该出手的时候他们还是会出手的。
  
  范伟和冯远征的出现让人觉得突兀,我一开始也闹不明白他们出来干什么,还以为是警方的托来协助抓罪犯的,但尤勇怎么也在里面?直到片尾才明白,冯、范两人是代表了市场中通过不法手段获利的那些人——经济生活中的灰色群体。他们的形像:戴着塑料面具,端着假枪,冯小刚在《大腕》里就嘲讽过这些人:“超强纠错就是超强盗版!!”狐狸说:“最烦就是你们这些打劫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那些盗版商、碟贩,冯在这时候还不忘拉他们出来show一把。“IP,IC,IQ卡,通通告诉我密码!”什么密码?解码,盗版,压盘,真是没脑子的活儿。赚这些黑钱,害的是中国电影,到头来还得坑自己。怕什么,资本有的是钱,随便掏出几个来往官僚阶层一洒,再辅之一点法律制裁,立马玩完。瞧,警察不跳出来了么?不用自己动手,自有人来收拾。尤勇被摘下头套时说:“你没想到是俄吧!”中国电影内部的黑箱操作和监守自盗行为真实存在。冯不点破,只是调侃。
  
  
  
  五、谁是赢家?——冯小刚的两难抉择
  
  
  傻根的晕血实际是暗示大众的贫血:一,阅历少,见不得大世面;二,钱袋浅,经不起高消费。刘德华和刘若英接受审问,被问及保护傻根的理由,答曰:“为孩子积点德。”张涵予说:“入情入理。回头我写报告的时候这事就能给说圆了。”多像是电影局同志的口吻啊!——剧本也改了几年了,也折腾的够呛了,弄个合适的、大家都能接受的理由,说得过去就算了。冯小刚终于在讨好大众和敷衍上级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不要忘记这个理由在之前已经说过了,现在重复一遍,其实是在接受观众和官方的双重审判。张涵予审片出来,说:“我真有心放他们俩一马。”片子拍到这个程度,领导们应该满意了,但还是有些不放心,因为他们看出了潜在的威胁——冯小刚的野心。下一步他想干什么?冯氏这时候真正到了抉择的关头:路,到底该怎么走?
  
  狐狸回到车厢,惊魂未定,于不经意间启蒙了身边的小狐狸。李冰冰穿着制服向警方投诚,出卖老板,也许是冯小刚对那些他所厌恶的无良媒体的讽刺:有利可图时分一杯羹,风向转了立马摇身一变,成了人民的卫士,正义的仲裁。下作!可我想叫你干什么你还是得干什么。(联系到首映之前的“买骂”事件,有理由相信这是冯导特意安排的手笔。“妓者”,哈哈!)
  
  狐狸和鸳鸯同时出逃,是对正义的讴歌还是嘲讽?谁能保证鸳鸯出来后不会继续危害社会?反正观众对他们的好感是建立起来了。但狐狸还放不下那六万块钱。资本的贪婪本性是如此彻底,以至一个偷窃圣手居然在收道具的时候一不小心,为世人敲响了一记警钟——以一个不折不扣的贼的身份来告诫人们天下有贼,这真是绝大的讽刺!而阻挡他的依然是贼!!
  
  刘德华在仓顶蹲下的那个镜头真是暴帅,感觉之前的长发猥琐造型全是在为这一幕作铺垫。“你过的了我么!”在这一刻,刘代表正义,那“天下无贼”的信念。“我想试试,”狐狸对现实宣战。刺破了这层正义,将是更大的现实,手中的回形钩和钱都是他的资本。这不是葛优和刘德华在战斗,而是冯小刚在抉择。
  
  到底让不让刘死?一个结局的处理,可以改变整部片子的性质。有人说,“无贼”在内地算是商业片,在香港就是艺术片。刘说“我不想我们的孩子在监狱里出生”,即是说冯不愿意采取惯常的处理方式。他既不按文艺片的路子去拍(提醒观众这是现实),也没有遵照一般商业片的习惯,让刘逃出生天,完成“救赎”(让观众做梦)。冯在采访中说:“这是技术上的一个掂量,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他死和不死两种结局。从效果上看,用不了一分钟的思量,你就可以得出结论,他死比不死有看头。”刘的死,似乎是艺术战胜了商业,其实是商业暂时屈从,而以另一种方式获得了新生。商业活了,真真的活了,而艺术风干为木乃伊,成了永恒的商业——刘的死既是对“天下无贼”的捍卫,同时也是对“天下无贼”的否定。冯已经在现实和梦境之间作出了选择——放弃完全的现实,也抛弃绝对的梦境,让现实和梦境在似幻似真之间自己给出答案。无论结果如何,他都赢定了。因为观众已经被成功地带到了这个艺术和商业、娱乐和教化水乳交融的境地,这正是商业片的最高境界。冯小刚已经触摸到了大众文化的真谛,他下面需要做的,只是把观众稍稍带出水面,但不须脱离湖水。
  
  影片的最后,所有的线索集中到一起。狐狸又恢复了开始的行头,但还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审片的需要,也是冯的期望:资本画地为牢,自己为自己戴上镣铐。张找到刘若英,刘正在狼吞虎咽的吃烤鸭——孕妇怎么能吃烤鸭呢?那是票房分账,观众那里捞来的油水。张涵予说:“再过阵子我也要当爹了,我媳妇和你的吃相一样。”是说新体制正在催生。“他爸爸是什么人跟他实话实说,不丢人。”这是要她告诉后代真相,但重点并不在于那最后的壮举,因为刘若英完全可以跟孩子说:你爸爸是个英雄,为了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牺牲了……而是刘是一个贼的事实。冯希望将来的审片机制能够容得下“天下有贼”这样真实的话语。借体制捍卫者之口说出,仍是在向观众发出期望:推动体制完善,其最终力量来源于观众的成长。
  
  ——在这里,有必要总结一下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思路了:大家都在分中国电影这块蛋糕,都嫌分到的不够多,到底是划分得不合理,还是蛋糕不够大?或者换个说法,到底是体制不完善,还是市场不够成熟?这两个问题有重合的地方。狼和狼之间要规范竞争机制,狼和羊之间也要建立起互利互惠的平等条约。但这些狼是不是具备了牧羊犬的素质,这些羊是不是适合圈养?一定的体制,要有合适的市场条件相匹配才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整天开口闭口体制,有个屁用。关键不在于体制,而在于人。这就是冯导“孕育新生”思路的来源。如果仅仅是以刘的死来捍卫这个“天下无贼”的梦想的话,那这个维护秩序的表象就失去了意义,刘的死也失去了震撼力和说服力,冯在艺术和商业之间的两难抉择也就成为了矫情。冯的思路是混乱的,交织的,但结果却是理性的,合二为一的。
  
  
  刘若英的边吃边哭有人觉得是败笔。确实,作为一个转型中的导演,常常身不由己的要在片子里加上一些能讨好绝大部分人的砝码,比如刘死也没能发出的那条短信,冯范的搞笑打劫。这些严格起来可以算败笔,是导演不自信和不成熟的表现,但总的来说还是起了正面作用。刘德华满手鲜血的把钱放在傻根枕边,刘若英泪流满面地肢解着烤鸭:一个毫不吝啬的从我们口袋里掏出辛勤的血汗,一个毫无保留的榨取我们真情的泪水。我们什么都被偷了,剩下的是冯氏电影的新口碑。
  
  ——刘若英的流泪让人想到了《可可西里》。陆川说,他在剪辑可可西里时,曾经打算在最后放一个记者边写报告边哭的镜头,他认为观众需要在那里释放一下,但最后还是剪掉了。就是这么一剪,保证了《可可西里》的艺术品质。冯导在这儿则是又朝“商业”用了一把力,把观众拉回来。这也怪不得他,也许以后他会有更好的办法。
  
  
  结尾,刘若英又在拜佛。孩子丢给了佛来收养,是要他成为下一个傻根么?她要寻找的精神归宿到底是什么?大家不要忘了,佛教自印度而来,说到底也是舶来品。影片最后没有提那个降魔杵,人民也不信那个。傻根把它给刘若英让她辟邪,刘最初也以此来求解脱。但刘德华最后的壮举成全了本土斗士,我想最后刘若英心中的信念一定不是那个佛。因为现在固然东风压不了西风,西风也不一定能胜过东风了。
  
  
  
  六、择优录取,末位淘汰——谁有资格说“天下无贼”?
  
  
  有人说,在王薄的死的处理上,冯小刚采取了和好莱坞不同的方式。好莱坞的反面人物,如果在最后违反了行规,那他一定能逃出生天。如果坚持到底,那他必死。而冯氏对刘的处理则有宿命的意味。他还是顺应了东方文化的习惯,尽管很多女生好像对刘的死不能接受。其实,冯是在保持以往冯氏影片的惯性基础上(从《甲方》、《不见》开始的京味调侃和小品式幽默,到《手机》的批判现实倾向和悲剧意味),最大程度的向真正的商业文化靠拢。天下有贼还是无贼?冯不作答。他让王薄和王丽建立起一个保卫“天下无贼的梦”的信念,这就把行为的动机和“人性”、“良知”、“责任”这样一些东西联系起来。尽管这个联系很是牵强,但是观众乐于接受并且愿意相信——毕竟谁都不会忍心去拒绝这些东西,和这样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天下无贼”的梦和“天下有贼”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就这样被调和起来,这就比“手机”要高明得多。《手机》是在传统的冯氏幽默和批判现实之间摇摆的作品,在我看来是一部失控的失败之作。冯氏企图在这部影片中转型,让其作品具有一些直指社会现实和大众关注热点的力度与深意,但批判的指向太“实”,同时由于他的阅历和文化底蕴所限,不得不把身边圈子里的一些“家丑”抖搂出去,以博得观众的欢心。但这样做无疑是两头不讨好:一方面他犯了“规矩”,招致圈内人的抨击,另一方面由于力度和火候掌握不当,观众对这样揭示社会的阴暗面也不能完全接受。所以这是我看得最难受的一部冯氏影片。而在这部片子里,冯小刚真正成熟了:所谓符号化的语言运用驾轻就熟,而“意义”、“深度”的发掘也是浅尝辄止,恰到好处,真正既满足了看客又满足了“说”客。至于那个“人文关怀”的幌子,就像对大众举起的一枚金装巧克力。这巧克力包装高档,做工精细,完全的国际化水准,外层表皮香味醇厚地道诱人,中层的白糖甜而不腻厚度适中,最重要的是内里还包裹着一些美酒:你看,“品位”出来了吧!其实这酒不过是掺了水的低度饮料而已。但大众品的开心,“说客”们评得开心,大家高高兴兴,皆大欢喜。这就是“双赢”。
  
  综上所述,《天下无贼》是冯小刚一部彻底向大众坦白,向权威摊牌的作品。冯的这张卷纸完成的漂亮之极,不仅在于答卷分数,更在于卷子的选择。他在“艺术的现实”和“现实的艺术”之间画了一个圆,一个美妙绝伦的圆。正如剧中傻根所说:“在牛粪周围画个圈,别人看见就知道牛粪有主了。”冯小刚画了一个硕大的圈,把能圈进去的牛粪全都圈了进去。同行(群狼)们眼红,却也无可奈何,因为他圈的毕竟是牛粪,不是羊。但牛粪也能变黄金,只要下手够漂亮。在“艺术”和“商业”之间,他抛弃了传统的“商业+艺术”,选择了“艺术的商业”,而非其他导演(如陆川)选择的“商业的艺术”;在“现实”和“梦幻”之间,他扬弃了“先梦幻,后现实”(东方传统式)和“现实的梦幻”(好莱坞式)两种创作途径,走了一条“人生若梦,如梦初醒”式的“真亦是幻,幻亦是真”的具有禅意的东方神秘主义路线。我不知道冯导是不是真的向佛取到了经,反正他的旧梦醒的不算晚,新梦做得不算迟。“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冯导的醒悟,对于中国电影人和电影观众来说,实在是一件幸事。
  
  冯的第一个成功是看透了大众文化的本质。所谓大众文化的真谛就是在肥肉包子馅里面包上一小块鱼翅再交给你。肥肉包子当然是俗物,俗里面包了一点雅,这一点雅其实已经不是雅,而是实际意义上的俗。但是观众是不会忘记鱼翅来自哪里的,于是那一点点雅就让整个的俗物都沾上了仙气。人人都在吃大俗,偏偏都说自己吃到了仙气,没吃出来的听别人这么一说不好意思,便也纷纷说自己吃到了,那一点点的雅就在人群中积累起来,成了大雅,大俗大雅由此而来。冯小刚算是真正看透了“娱乐”的本质。
  
  冯氏更大的成功是勘破了“商业”的精髓。他看到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现实:天下皆贼,盗亦有道。谁都在窥伺资本,谁都在谋求盗取财富和名望。冯导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使他扣住了中国电影的脉门:将“文以载道”的传统和“盗亦有道”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创造出“大道无形”的新神话。无论商业性,娱乐性,合起来所指向的无非是两样东西:票房和观众。这是冯导最关心的,也是中国电影最应该给予关注的两个焦点。冯导做到了,因此他的成功,是中国电影的成功,也是中国电影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成功。
  
  现在,可以回到我们开始的那个问题了。大家都在寻求突破,又都遭遇了现实的困境,那出路在哪里?作为大众群体的一员,我们无法从纯理论上得出答案,只有从现实的个案来一一分析。这里,我们借用一下梁启超先生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提出的探讨社会问题的三个层次:“器物”、“制度”、“文化根本”。这虽是梁先生寻求救国之路的思考,但也完全可以用来分析当今的电影产业现代化问题。中国电影为什么举步维艰?是因为技术落后?体制不合理?还是电影人思想不解放?恐怕都有,又都不是那么简单。这里牵涉到一个重要的前提,即“社会文化是整套的”,因此变革也应是整套的,而在“整套”的变革中,又以“全人格的觉醒”为关键的关键。具体来说,在大众看来,张艺谋是追求“器物”的先进性而放弃了对“文化根本”的追求。冯呢?似乎都在打擦边球。问题是,这样一种看似平庸的打法能不能作为成功的典型为他人所效法?其实,张艺谋并不是只追求“器物”,冯小刚也不是仅仅在向大众献媚。在他们行为的背后,都完整的掩映着“器物-制度-文化根本-人格觉醒”这样一个链条。他们都在唤醒大众,只是方式不同。张艺谋的做法更为“激进”、“另类”,冯则更为“温和”、“主流”。张和冯的手法没有高低之分,他们对中国电影的贡献也有待历史做出回答。现在,我们只能说,冯的做法更具有普遍意义和“可复制性”,因此更值得大众思考,并给予肯定。这次《天下无贼》是个商业片,不像可可西里那样有专家追捧,大师不屑出手,庸手纷纷哑火。小子不才,代大师们指天画地一番以博众位一笑,献丑,献丑,多多包涵!
  
  
  当然,我这么说有拍马屁的嫌疑了。仅凭以上那些文字,恐怕早有人要大骂我异想天开,胡言乱语了。看了一部电影就撒癔症到这个程度,自己也确实惭愧。不过笔头好久没有这么活络过了,就算我免费为冯导做一次广告吧。不要忘记,这个广告不光是为“无贼”打的,也是为中国导演、中国电影打的。中国的导演、观众们,你们都在逐渐被卷入市场的洪流,在激烈的竞争中相互剥削、相互压迫、相互依存、相互斗争,我们还共同面对着外来的敌人。你们既是对手也是朋友,大家携起手来,圈住满地的黄金,粪土当年万户侯吧!让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了“天下无贼”的大同梦想而奋斗吧!共产主义信仰高高在上,社会主义幸福道路就在前方,打倒万恶的旧体制,旧社会、旧阶级,打倒双手粘满鲜血的资本主义!其实世上全是强盗,天下皆贼,贼将不贼,你还有什么话说?什么,你不信??你不是贼,你要呐喊,要伸张正义,唤醒天下人??得了吧,就你那IQ,也配告诉我“天下有贼”?!
  
  刘德华沾满鲜血的手敲击着天花板:人民,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4-12-30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4-12-30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4-12-30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面埋伏居然在北美捷报频传,大有一雪《英雄》前耻之势.真的假的?
这么差的电影?除了很美的摄影,故事简陋而漏洞百出,所谓的十面埋伏也就是2男1女,莫名其妙的关系纠葛,对白可笑,小章死了几次,都可以再爬起来,明明中国的故事,结尾硬要加首英文歌,加中文字幕。。。。
建议张导下次拍片也别费神像中文对白了,直接英文对白,反正也是拍给北美人看得,何苦辛苦自己?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4-12-30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4-12-31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4-12-31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5-1-2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5-1-3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牵强了吧.
不就拍了个商业片吗,
人家冯导恐怕没想那么多吧,

用不着因为人家是名人
所以招招式式都意味深长|!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5-1-3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象(大话西游),
这部星爷用了几星期拍出来的典型商业片,
却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
因为它隐寓了这个,映射了那个等等。。
难道星爷真是蓄意的吗?
我看他也挺无辜的吧!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14 18:23 , Processed in 0.068373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