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楼主: 苏小小

[成长教育] 那些被父母毁掉幸福的人—《天龙八部》人物另类解读,看看谁像你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1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包不同:一个被小时候想法不被听到的孩子(一)

  生活中,我们见过不少喜欢斗嘴的。
  在《天龙八部》中,口才好的不少,给人留下较深印象的有那么几个人。
  一个是段誉,引经据典,随感而发,出口成章。
  一个是鸠磨智,讲经说法,聪明绝伦,辩才无碍。
  一个是神山上人,嗓门高亢,记忆超群,咄咄逼人。
  但这几个人,倘是遇到了包不同,只要他祭出“非也非也”这把通杀板斧,都统统得立马歇菜,只能甘拜下风。
  虽然拳脚功夫最多就是个三流,但包不同的斗嘴功夫,却是已臻化境,“你东说,他西说,你西说,他瞎说”。
  见了王语嫣的段誉,根本就是块石头,你拿刀架在脖子上都赶不走。然而,我们的包三哥,只要动动嘴皮子,就能数次把这只“癞蛤蟆”撵走,可见其嘴上功夫的厉害。
  包不同可谓是“真正的战士”,你能绑住他的手脚,但永远关不住他那张嘴。打得赢别人他要说,打不赢别人他还要说;与自己有关他要说,与自己无关他也要说;临阵时候他说,打败后被捉住他也说;自己有理要说,自己没理更是要说。真正做到为辩而辩。
  假设此人活在民国初年,定会加入到当时的“大论战”,其斗志之高昂,斗争之决心,即便是鲁讯,初见也会竖起“大拇指”。当然了,以包不同的脾气和风格,最后两人定是互竖中指。
包不同:一个被小时候想法不被听到的孩子(二)

  《天龙八部》里,凡有包不同在场,整个谈话的气场就都会不一样。我们且先看三个精彩片段:
  ? 《燕云十八骑》那章——唱声甫歇,人丛中忽有一个嘶哑难听的声音大声唱道:“星宿老仙,德配天地,威震寰宇…”曲调和星宿派所唱一模一样,此事十分难得,那是远胜于本派的自赞。群相大喜之下,锣鼓丝竹出力伴奏,不料唱到第四句急转直下,只听他唱道:“…大放狗屁!”众门人相顾愕然之下,乐器不及收科,竟然伴奏到底,将一句“大放狗屁”衬托得悠扬动听。群雄只笑得打跌,星宿派门人俱都破口大骂。
  ? 《老魔小丑》那章——包不同道:“不错,不错!少林寺乃佛门善地…”他向来出口便“非也,非也!”这次居然改成“不错,不错!”识得他的人都觉诧异,却听他接下去说道:“…乃专养私生子的善地。”他此言一出,数百道愤怒的目光都向他射了过来。
  ? 《王孙落魄》那章——包不同摇头道:“你投靠大理,日后再行反叛,那是不忠;你拜段延庆为父,孝于段氏,于慕容氏为不孝,孝于慕容,于段氏为不孝;你日后残杀大理群臣,是不为仁;你…”
包不同:一个被小时候想法不被听到的孩子(三)

  从做人来看,包不同这个人还是很不错的。他对领导忠诚,为人也比较耿直,在朋友面前也很仗义。
  这个人也很聪明,他很多时候一眼就看穿了问题的本质,擅长总结。经常有神来之语,比如把段誉说成癞蛤蟆,比如评价星宿派的十六字总结。
  他喜欢诡辩,抓别人字眼,不顾场合,不留情面。
  在为丐帮送信的时候,包不同在“我”与“我们”上大做文章,东拉西扯,直接让陈长老、吴长老等一干人几近崩溃。这并不是因为当年在无锡杏子林一败之辱,更不是为了陈长老骂他有屁便放,“其志只在他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便是,“二哥,是他们输了,将榜文收起来吧”。
  但他最大问题是,他的表达不顾场合,不看对象。有时候场合对了,他会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正义感、有胆识、表达能力强的人,场合不对的时候,就会让人生厌,极度厌恶,甚至让起杀心,他最后也正是死在这一点上。
包不同:一个被小时候想法不被听到的孩子(四)

  包不同为什么会这样?他的背后是什么动机?
  金大侠给此人的名字取得很好,“包不同”——我来到这个世上,就是要告诉别人,我与众不同,我就要是要告诉别人,我和你不一样。
  包不同的所有行为背后,说明他太需要通过表达来展现自己的存在,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他的原始伤口就是,为了证明我的存在,和与众不同。
  这种人本性不坏,人又聪明,内在有正义和良知但唯一令人生厌的就是要证明“我比你高明,我比你独到,我比你聪明,我看得比你深”。如果是知根知底的人,倒也无妨,但初次交道,就令人很厌恶,所以这种人在外面的人缘,一般都会不好。比如段誉,与谁相处都不错,但与包不同在一起的时候就很不舒服。
  假设你身边有一个人,时刻都有把他的观点,置于你的观点之上,最后的结论都是他对你错,哪怕双方观点一致,他也要拐弯抹角去证明你是错的,这就会让很多人抓狂。
  这种人的人生是建立在“我好,你不好”认知基础上的自大人生。
  另外,当为了要证明自己存在的时候,包不同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很多时候即使与他不相关的事情,也不是为了江湖正义,他仍然会出口伤人,他的话与阿紫的毒针一样,在扔出去的时候是不计后果的。
  他戏弄阿碧,批评萧峰,骂过玄慈,直斥慕容复。可见,包不同对恐惧的连接也是比较弱的。他没大没小,不分场合,这最终导致了他的杀身之祸,可以看到小时候的恐惧也是被父母切断的,关于这方面的描述详见对阿紫分析。
包不同:一个被小时候想法不被听到的孩子(五)

  现实中,不难发现此类人的存在,自我记事起,身边总会不时冒出一两个“包不同”。
  很多孩子,包括很多成人,表达的模式是这样的——往往别人还没讲完,他就会插嘴,“不是这样的,你听讲”,有的人开口便是“是这样的,你听我讲”。
  总而言之,这种人没有耐心听别人讲,他总要是自己讲。

  在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中,将人分成四种表达模式。其中有“超理智型”(超理智型,这种人精于逻辑和计算,精于演绎);有“讨好型”(比如钟灵,一个情感匮乏母亲身边,很可都有一个讨好的孩子,一般离异家庭的孩子基本上都挺会讨好人的);有指责型的(指责别人动作的时候,站着弓步,一手指,一手叉腰,像个茶壶,又叫茶壶型)。第四种是打岔型的。包不同就是这一种类型。
  打岔型的孩子都有一个特点,他希望被别人看到,小时候不被重视,想表达的东西没有表达,没有这个机会。呃,其实一些童鞋在论坛里回帖,为引起别人关注,也会采用打岔型的表达方式。
  反正别人不管说什么,他开口就是“非也非也”,“你讲的不对”,“其实事情是这样的”…其实他的目的,并不是否定别人。他的目的只是为了展现自己,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听到最后会发现,其实他说的和别人说都是一个意思。
  在这里我讲这四种表达模式,并不是让你给孩子“贴个标签”,重点还是对照自己。其实每个家庭的每个人,都在这四型里,每个人身上这四型的影子也都存在,在面对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事情,每个人每次的反应都会不同,只不过比例不同。
  如果要从童年的角色里跳出来,要学会如何去正确地表达自己,以及学会与家人如何亲密地相处。
包不同:一个被小时候想法不被听到的孩子(六)

  虽然书中只是提过其女儿包不靓,但根据包不同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推断,在包不同小的时候,他不但没有被父母聆听,还可能被父亲不断贬损。
  在包不同的心中,他父亲名叫“包不准”。
  包不同一开口,包不准就打压他,否定他,责骂他,不准他说这个,不准他说那个,你这个说得不对,你那个说得不对。
  “包不同,大人说话,小孩子别乱插嘴…”
  “包不同,你给我闭嘴…”
  “包不同,这里哪儿有你说话的地方…”
  “包不同,你看你这笨嘴笨舌的样子…”,
  小时候被父母经常如此对待的孩子,长大之后,一种真的会变成笨嘴笨舌,另一种会反弹到另一个极端,成为另一个包不同。
包不同:一个被小时候想法不被听到的孩子(七)

  当一个孩子,在幼年时候的表达经常被忽略,被否定,被打压的时候,他成人后,可能会呈现表达欲望极强,包不同正是想要透过语言,让别人看到自己。
  包不同的身份并不高,武功也不高,但在那些重要人物面前,他要跳出来插两嘴,这与一个孩子小时候听大人说话时,要插嘴没什么不同。
  其实包不同当时的内在声音是,“爸爸,你听我说”,“伯父,你听我说”,“妈妈,你听我说”,“舅舅,你听我说”,“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说,其实我有更好办法,有更好的主张”。
  在开口就否定别人观点的背后,是一个渴望被别人看到的孩子,幼年的经验告诉他,只有采取了在言语上否定别人的方式,自己才能被别人注意到,自己才是存在的。

  讲了这么多,其实只想说一句话。
  父母要想不培养出像“包不同”,就要去学会聆听孩子,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表达出来。当父母学会了用心聆听,孩子长大后也能够聆听他人,就不会变成“包不同”。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婉清:一个被母亲完全融合的孩子(一)

  木婉清的出现,带着神秘、冷漠与凶狠的气息,就好似山野深处的一株野蔷薇,清丽可人,幽香阵阵,但却桀骜带刺,野性袭人。
  我们看看金庸为她设置的场景:深深黑夜,胯骑黑马,身着黑衣,面罩黑纱…如果让注重色彩的张艺谋来为木婉清拍部戏,他定会以黑色作为她的主色调。
  黑色,从色彩上讲,将三原色按比例混和,出来的就是黑色;从光学上讲,黑色将光线全部吸收而没有任何反射。换言之,黑色这个貌似个性的色彩,根本上却不是自己。
  木婉清就是这样,这是一个被母亲完全融合的孩子。

  木婉清的出场,从被追杀开始。她从山里头跑出来,就先跑到苏州追杀王夫人,但没有成功,反被其手下一路追杀。跟段誉回到镇南王府后,她在确认了刀白凤身份后,就立即“右手急扬,两攻毒箭向刀白凤当胸射去。”
  这些人与木婉清都素不相识,为什么?
  只因为一句话,“师恩深重,师命难违!”她的师父秦红棉(母亲)要求她去执行任务,去杀掉她们。因为他们都是师父的情敌。
  那么,同为情敌,为何木婉清不去杀甘宝宝,却还亲切地称她为“师叔”呢?
  很简单,这是因为她妈妈与甘宝宝的关系很好。
  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清楚了,在这个世上,秦红棉的恨的人,就是木婉清恨的人,秦红棉亲近的人,就是木婉清亲近的人。
木婉清:一个被母亲完全融合的孩子(二)

  木婉清的口头语是,“我师父说”,所以我们经常从她嘴里听到类似的表述:
  “我师父说,天下男子个个负心,假使见了我的容貌,定会千方百计地引诱我失足”;
  “我师父说,天下所有的男子都是一般,都是无情无义这辈”;
  “我师父说,天下男子都负心薄幸,她从来不见男人。”
  “我师父说,这套掌法她绝不传人…”
  “我师父说,我是个给爹娘遗弃的孤儿…”
  “我师父叫我来杀两个人…”
  “我…我在师父面前立过誓的。”
  “日后师父问起来,那可怎么办?”
  生活中,大凡见到嘴边常挂着“妈妈说过”、“我爸爸说”的孩子,我一般的判断就是,这是个被父母融合地很深的孩子。
  这里提到一个新的概念——融合。什么叫融合?
  我所修习的几个基础理论里,其中有一个叫“完形心理学”,融合就是这里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里的所谓“融合”,是指一个强势的个体、环境,或是群体,要求另一个个体,必须跟自己一样,不允许存在任何的差异,只允许共性,比如要求相同的感觉、情绪和看法。它也是一种能够打断自我接触的机制。
木婉清:一个被母亲完全融合的孩子(三)

  在木婉清童年,秦红棉不承认自己是她的亲生母亲,但不管是叫妈妈还是师父,秦红棉是在抚养和教育木婉清,她承担着木婉清的泛父母角色。
  木婉清正是被妈妈秦红棉所强势融合。
  她妈妈对男人的诅咒——天下没有一个好男人,已种入了木婉清的心中。然而在她出山前,也并没见过世上任何男人,又如何知道到底有没有好的呢?但木婉清不会去想。
  秦红棉说,“你的面不能给别人看,如果谁第一眼看到你,就得娶你,否则我就去死,我说到做到”——这是多么强势的融合!
  在木婉清小时候,每当秦红棉难过的时候,她就开始练“五罗轻烟掌”,边练边思念,越练越伤心。然后她就开始打骂木婉清,就开始痛骂天下没一个好男人。
  在这种背景下长大的木婉清,就形成了这样的风格——妈妈所恨的人,就是我恨的人,妈妈要杀的人,就是我杀的人,对人和事的喜恶,都完全以妈妈为准则。
  所以我们看到,在段誉家里,纵使木婉清心中有多么不舍,但秦红棉一喝,“婉儿,你还不出来?”,木婉清应道:“是!”飞身跃出窗外,扑在这慈母兼恩师的怀中。
  秦红棉对女儿说,你是从路边捡来的孤儿,我现在对你恩重如山,因此,我要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秦红棉教女儿的功夫,都是为了她去为自己报仇。她已彻底地把女儿变成复仇工具。有父母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为了你,我如何辛苦,我舍弃了什么,你要是不完成/不做到(我的需要)话,那就是如何如何”。导致这个孩子长大后,几乎没有自己的世界。
  木婉清就是如此。她在镇南王府里,心里是觉得刀白凤很好的,但一确认,马上就回到她母亲的世界里。她的世界,已完全被母亲的世界覆盖掉。她的整个爱恨情仇,都在她母亲的融合之下。
木婉清:一个被母亲完全融合的孩子(四)

  被父母融合可能会导致孩子有什么痛苦?
  我们还是看回木婉清。
  当她从爸爸段正淳嘴里得知真相的时候,得知段郎是她哥哥时,她有多痛苦,“霎时间万念俱灰”,她想拼命忘掉段誉。“但口中说说容易,便要有片刻不想,也没法做到,每当段誉在脑海中涌现,胸口就如给人狠狠打了一拳”。
  死的心她都有了。最爱的人,却无法嫁给他。
  她想过跳下澜沧江,她也想邀请段誉一起自杀殉情。“一片蓝印印的刀刃从门缝中插进来,切断了门闩…木婉清站在门口,手中执着那柄修罗刀,说道:‘你伸过脖子来,让我一刀割断了,我立刻自杀。咱俩投胎再世做人,那时不是兄妹,只好做夫妻了。”直接把段誉给吓呆了,乖乖隆滴东,这是个什么办法,估计读者读到这里也被雷倒了一片。
  在好长一段时间,明知是她的亲哥哥,但她却无法释怀,老是在吃醋,所以在西夏她女扮男装应聘驸马,内心的冲动是,“你想和王姑娘双宿双飞,过快活日子,我偏偏跟你娶一个公主娘娘回来,整日价打打闹闹,叫你多些烦恼”,更深的目的却是,“就是不能让这个娇滴滴的王姑娘快快活活地做他妻子”。
  在被母亲强势融合之后,木婉清没有了自己的世界,没有能力去做自己。在向刀白凤发出毒箭的片刻,她不会去想为为什么要杀她呢?她不会去思考。她母亲没有给她选择,她的人生一点弹性都没有,是刚性的。
  如果不是最后段延庆解了这个迷,我们可以想象,木婉清这一生,将会生活得多悲惨。除了段誉,她再也没有能力去接受另外一个人了。
木婉清:一个被母亲完全融合的孩子(五)

  母亲让女儿去杀人,这个显然在现实社会是很少有的,这是比较极端的。但在生活中,我们又有多少的父母,都在做着和秦红棉一样的事情而不自知。
  在我小的时候,妈妈有一段时间与我姑姑关系不好,暑假里,就不许我准我去她家里去玩。还有一次与单位同事吵架,回家就不允许我与她家孩子玩,但那孩子却是我的好朋友。
  我们还听到,有的父母会常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你的表姨不是东西,上次…”,
  “你姑妈很坏,我们家刚搬来这里,她就拼命排挤…”,
  “你二舅这个混蛋,欠我们家的钱压根不提还的事..”,
  …
  很多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如果父母经常对他说这样说的话,孩子在当下是没有能力去分辨的,然后就被父母融合掉。
  父母喜欢谁,你就跟着喜欢谁,父母讨厌谁,你就得跟着讨厌谁。你没有自己的世界,喜怒哀伤都依存于父母的喜怒哀伤。
  请你回想一下,童年时你的亲戚、朋友或邻居们,现在是不是有些依然让你觉得厌恶,甚至会恨之入骨。那么请你再仔细一想,他们到底干了哪些具体伤害你的事情?
  你讨厌他们、恨他们,往往都是因为你父母与他们的关系不好罢了。
  如果父母把他的情感世界,完全覆盖在这个孩子身上,这个孩子就没有自己的情感世界,父母一难过,他就必须跟着难过;父母一害怕,他就会跟着一起害怕;父母一愤怒,他就会跟着一起愤怒。
木婉清:一个被母亲完全融合的孩子(六)

  父母不知不觉中,干了太多融合孩子的事。
  除了亲戚朋友,有的父母把夫妻双方的爱与恨,把这些情绪,也传递给孩子。
  假设一个家庭中,父亲有了外遇。这时的受伤者往往是母亲,可是当母亲与女儿交流的时候,母亲会不小心把女儿融合到了感觉和体验中,从而让女儿不自觉地和母亲一样,怨恨父亲。这个时候,其女儿的界线就在这里消失了,不见了。
  或是父母出现了争端的,一旦情绪来了,就对身边孩子说,“你爸是个什么什么东西”,“你妈是个什么什么样的人”,让孩子跟着他/她一起去恨,去气,去伤心。

  除了家庭,往大里再讲,“文革”就是个典型的不健康的大融合。
  那个时代,每一个人的情绪和自我都消失在群体和社会之中,没有自己的界线,每一个人遵循的东西,都是整个社会教导的。
  我们现在看那时的文学作品,发现当时人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这和木婉清动不动就“我师父说”,在本质是一样的。
  只要一个家庭中,有人被揪出来是反动分子,全家人都要跟着恨他,不管过去是父子关系还是母子关系,不管父母以前对我有多好,不管这个老师以前有多关怀我,在那个大融合里全都可以扔掉不管,我这个个体,都要跟着群体一起,去批他斗他。
  从这个角度看,毛主席的名片上可以再多一个“家”,一个“融合家”。
木婉清:一个被母亲完全融合的孩子(七)

  通过木婉清的故事,我想重点提醒父母,不要不知不觉地把孩子融合在你的世界中。
  自己的爱与恨,情与仇,要清楚那是你个人的,不是你的孩子的。
  对于作为成人的读者,希望你能明白,小时候你的父母所恨的人,不代表你要去恨他们。
  对于离异家庭的父母,不要把你的爱与恨,强加给你的孩子,让她去恨父亲或是母亲。
  一个“有觉知的母亲”,她会给孩子自己留下空间,在伤心的时候,她有能力去告诉自己的孩子,妈妈伤心是妈妈自己的事,与你没有关系,你有权利去开心,你可以去开心地玩。
  她与孩子的沟通会是这样:妈妈与爸爸间发生了什么什么事,我现在很恨你的爸爸,不过,妈妈的怨恨是妈妈对他的,这是妈妈自己的事,你不需要为妈妈去承担什么,你还可以去爱他,也可以去恨他,你要去尊重你自己对父亲的感觉。妈妈虽然现在不开心,但你有权利快乐,你有权利寻找快乐。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褚万里:一个被“不要存在”禁止令害死的孩子(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四是个特殊字。一年讲四季,方位讲四象,经典有四书。
  在金庸小说里,大凡谈到群体概念,也喜欢用“四”。比如,江湖上有“四大恶人”,大理有“四大卫护”,慕容氏有“四大家臣”。
  今天,我们来谈一个出场相对较少的人物,大理四大护卫之一的“褚万里”。由于褚万里此人出场不多,怕有的童鞋记不住,我先给他做份简历。
  姓名:褚万里
  性别:男
  装扮:渔夫
  兵器:铁钓杆
  职位:大理四大护卫之首
  生平简介:追随段正淳多年,在小镜湖畔被段延庆用钢杖杀死。
褚万里:一个被“不要存在”禁止令害死的孩子(二)

  很明显,四大护卫分别是“渔樵耕读”,褚万里排名第一,是个小头目。金庸从三个角度说到这一点。
  一是看排名。
  凡提到四大卫护,褚万里的名字都排在前面。第六回“谁家子弟谁家院”里,为躲避云中鹤的追杀,一干人等跑到玉虚观,接刀白凤回家,有段描写——“一行人首途前往大理,玉虚散人,木婉清,段誉,高升泰四人乘马,褚万里、古笃诚、朱丹臣三人步行相随。行出数里,迎面驰来一小队骑兵。褚万里快步抢上,向那队长说了几句话。”比如第八回“虎啸龙呤”——“褚、古、傅、朱四大卫护当先而行,其后是巴天石与高昇泰,又其后是镇南王夫妇,保定帝走在最后。”凡书中提到的排名,均是如此。
  二是看发言。
  一般有褚万里在,凡安保工作,都是他先开口。在镇南王府里,皇帝接见木婉清时候,南海鳄神过来找段誉,“但听得飕飕数声,几个人上了屋顶,褚万里的声音喝道:‘阁下深夜来到王府,意欲何为?’”
  三是看走位。
  第二十二回“双眸粲粲如星”,其他三个都是在外围御敌,等萧峰一直跑到小镜湖边,才发现还有一个褚万里,他在小镜湖边假装钓鱼,段正淳和阮星竹就在旁边的小屋里谈情。由此可见褚在领导心中的位置。
  按褚万里的排位,搁现在,说他是省厅级干部都是往低里说了,看上去如此重要的一名人物,为何会内心却是如如此脆弱?
褚万里:一个被“不要存在”禁止令害死的孩子(三)

  褚万里是如何死的?
  金庸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那当真惊心动魄,这是一场让敌我双方都看呆了的恶斗。萧峰解开他“渔网之困”之后,看到段延庆出现,褚万里开始发飚了。
  ——褚万里狂呼大叫,却向段延庆扑了过去…哪知褚万里对铁杖点来竟如不见…段延庆吃了一惊,心道:“难道是个疯子?”…褚万里的武功以轻灵见长,使这铜棍已不顺手,偏生他又蛮打乱砸,每一招都直取段延庆要害,于自己生死全然置之度外…只见小镜湖畔的青草地上,霎息之间溅满了点点鲜血。原来段延庆在倒退时接连递招,每一杖都戳在褚万里身上…但褚万里却似不知疼痛一般,铜棍使得更加急了…褚万里吼声如受伤猛兽,突然间扑倒,双手持住铜棍一端,急速挥动,幻成一圈黄光,便如一个极大的铜盘,着地向段延庆拄地的铁杖转过去,如此打法,已全非武术招数…
  ——褚万里荷荷大叫,猛地跃起,挺棍向段延庆乱截。这时范骅诸人以及叶二娘、南海鳄神见他行径古怪,各自罢斗,凝目看着他。朱丹臣叫道:“褚大哥,你下来!”抢上前去拉他,却被他反肘一撞,正中面门,登时鼻青口肿…褚万里将铜棍向敌人力掷而出…
  ——铜棍尚未落地,褚万里十指箕张,向段延庆扑了过去…段延庆微微冷笑,平胸一杖刺出…这一杖去得好快,噗的一声,直插入褚万里胸口,自前胸直透后背…褚万里前胸和后背伤口中鲜血同时狂涌,他还待向段延庆追去,但跨出一步,便再也无力举步,回转身来,向段正淳道:“主公,褚万里宁死不辱,一生对得住大理段家。”
  列位看官,看到这里有什么感觉?
  异常悲壮。很明显,褚万里这是在寻死,他是在借段延庆的手自杀。这就和圣战组织的恐怖份子一样,这是“自杀式袭击”。这样的阵势,当时就让敌我双方都傻了,段延庆什么场面没见过,但心中也觉得“不胜骇异”。
  为什么他要这样?
  书中提到是因为受到阿紫羞辱,然而却因为是主公的女儿,褚万里认为,“这场耻辱终身无法洗雪,是以甘愿在战阵之中将性命拼了。”
  是的,死于侮辱。
褚万里:一个被“不要存在”禁止令害死的孩子(四)

  但问题又跟着来了。
  难道跑龙套的就非死不可?
  咱们换一个人,看看会不会死。假使萧峰,被阿紫的柔丝网暗算,被捆住了不能动弹,萧峰会去寻死吗?虚竹会吗?丁春秋会吗?慕容博会吗?连慕容复都不会因此寻死。
  拿出场人物段誉来说,地位比褚万里高吧,但受到的侮辱比褚万里可是海了去了。刚一出场,在无量宫里看比武,因为忍不住笑了一场,被龚光杰好生羞辱,找他比武不成,“突然左手挥出,啪的一声,结结实实地打了他一个耳光。”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当众耳光的滋味,绝对是侮辱。此外,包不同曾多次当众羞辱段誉,什么难听的话都说过,那可是在段誉心中最喜爱的王语嫣面前,段誉也没去死啊,还活得好好的。
  天龙八部里,那么,这样的羞辱为何能让褚万里去寻死?按慕容博的逻辑是,跨下之辱都不算什么,被鱼网捆住了也拿出来说事儿?这算啥啊,值得去寻死吗?
  这也是很多读者看到这里的疑问。
褚万里:一个被“不要存在”禁止令害死的孩子(五)

  其实,现实中也不少这样的事情,只不过金庸在这里借褚万里这个人,把这个社会现象写出来罢了。
  且看几则新闻。
  ——2004年9月2日,常熟12岁小男孩小泉(化名)从6楼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据悉是因为学习问题受到母亲的批评。
  ——2005年5月24日,11岁的江川少年晓城服毒自杀。起因是受到老师打骂。
  ——2005年5月30日,新城子新兴中学一名15岁的女学生从鸿运大厦15楼跳下身亡,原因是老师当学生面朗读她的情书。
  ——2008年3月26日,《南方都市报》报道,深圳福永一个12岁小学生,因摔坏镜片受到父母责骂,从七楼跳下身亡。
  ——2009年7月3日,《京华时报》报道,北大新闻学院一名研究生跳楼自杀。原因是一周前,接到导师谢某的电话,谢老师在电话中骂了贾昊,贾昊被骂后不久跳楼身亡。
  …
  前不久,类似的惨剧还发生在上海,惠州等地。从本质上讲,这些孩子,都是自己觉得受到了侮辱。而在很多成人来看,似乎无法理解——几句责骂就有如此严重的后果吗?
  2011年媒体报道了《中国儿童自杀报告》一事,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儿童的自杀率全球排名第一。自杀是中国13至34岁人群第一位重要的死亡原因。其中,如果以60万人为基数,5~24岁的自杀人数每年竟高达15万人以上。公众调查的原因,把“学习压力”放在了第一位。
  在我看来,说褚万里因为被阿紫捆住而死,还没探寻到问题的根本。根本原因还在于童年经历,这些人的“自杀”种子,在12岁前已被种下。
褚万里:一个被“不要存在”禁止令害死的孩子(六)

  从褚万里身上,我们引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的概念,就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经常使用的禁止令(stopper),这才是褚万里悲剧的根原。
  所谓禁止令,就是小时候我们从内在发出自然的需求、欲望或情感时,却受到父母长辈们的禁止,常常陷入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推动了原有的活泼与自在。如果把唐僧比作父母,悟空比作孩子,那么“紧箍咒”就是禁止令。
  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使用的“禁止令”多种多样,但最容易埋下自杀种子的禁止令有一个,那就是“不要存在”。今天,我们重点说这个禁止令。这个禁止令来自童年时期被体罚、羞辱和被忽视的经历,形成的原因很多。我们在这里主要谈“被羞辱”这一点。
  小时候当我们写作文,当描写一个人受到羞辱时,往往会用这样的词,“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这句话很有意思,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在受到当众羞辱的时候,他的身体无法消失,他只能下意识选择让自己的意识逃离,简单地说,那个片刻,他肉体还在,但他的心灵是处于逃离或休克的状态,否则这个孩子就无法面对这种羞辱。当被侮辱的次数多了,久而久之,就会在他内心种下自杀的种子。
  童年经常受到当众体罚或是辱骂的孩子,长大后会呈两种特性。
  一种人会在心里隐隐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点意义,不知道为什么还要继续活下去,认为自己的存在是多余而且不必要。这就是自杀倾向。
  还有一种会弹到另一个极端,成为打不死的“金刚葫芦娃”。潜在意识想让自己的变得强大,以掩内在的弱小和残缺,一些上过“成功学”的人,喜欢举着手大吼:“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以给自己鼓舞。他们要处处表现出自己很强、很行,很能干,不断用这样的方法来鼓励自己。
  以前有句笑话来形容,“口里喊着要成功,不顾一切要成功,对天连续吼十年,转身一看,裤子有个大窟窿”。然而,即便是这样,一旦他遇到更强大的外因刺激,内在的不要存在的感觉,就会再度浮现。
褚万里:一个被“不要存在”禁止令害死的孩子(七)

  讲了这么多,从褚万里身上我们看到自杀行为,从而引申出童年父母的“禁止令”,而“不要存在”的这个禁止令,是一个人的自杀种子。“被当众侮辱”是“不要存在”这个禁止令的重要构成之一。
  父母一般为何去侮辱孩子,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做了一些让他不满意的事情。
  其实,心理学是有一套办法,能够即保护孩子内心不受伤害,又能去修正孩子的行为。如果父母有采取过当众侮辱孩子的作法,那么我建议,可以去了解一下“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的心理课程”,我也是较早在国内上这类课程的老师,这些年,各地也一直都有老师在讲类似的课程。
  最后给大家出套问卷,请问你、你的孩子,有无被父母或是老师,当众羞辱的经历?
  1、 你有被当众羞辱的经历吗?
  2、 你当时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3、 如是你已为人父母,你有这样对待你孩子吗?请同理一下,当时你的孩子的感觉。
  4、 在学校里,你的孩子有无被当众体罚或是责骂过的经历?
  如果有的话,请你改正,如果是在学校里发生的,请你与老师进行沟通,因为,一旦孩子经常受到如此的对待,那么这会是他将来自残或自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cosimo 发表于 2012-6-21 21:50
lz写得很好,欢迎继续

不是我原创,当搬运工把好贴转过来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2-6-21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2-6-22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2-6-23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2-6-23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2-6-23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22 18:23 , Processed in 0.056966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