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018|回复: 4

[宗教相关] 关于召开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通知[香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6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活动类型:
公益活动
开始时间:
2015-7-18 11:47 至 2015-7-21 11:47 商定
活动地点:
香港教育学院 大埔校园
性别:
不限
已报名人数:
0
报名截止:
2015-4-16 12:47
本帖最后由 huanmie007 于 2015-1-16 10:51 编辑

浩渺无穷的宇宙,万物逆旅。从古至今,人类不断思索人生旅程的起点和尽头,尝试超越世俗生活,探究生与死。从最基本的问题,人为什么而生?是否存在最终的归宿?每一个疑问,都带领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关怀着人类对于生死的困惑与焦虑,给予苦难者期盼。
有鉴于此,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将以「终极关怀」为主题,围绕「心灵安适」、「生与死」、「藏传佛教传统」三个分题,于2015年7月在香港教育学院共同静思和交流生与死的问题。一如前四届研讨会的圆满邀约,期待本届研讨会能提供友好与融洽的平台,令佛教界与其它宗教界和学术界深入交流,共建人类的幸福和谐。

一、活动相关事项
1、活动名称: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
2、大会主题:“终极关怀”为主题,下设三个分题:
终极关怀之心灵安适
终极关怀之生与死
终极关怀之藏传佛教传统
3、主办单位: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香港教育学院 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
     协办单位:香港理工大学佛学会
4、时 间:2015年7月18日-21日(为期4天)
5、地 点:香港教育学院 大埔校园
6、嘉 宾:拟邀请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各大学知名校长、教授专家,以及国内外各宗教界知名人士座谈演讲。
    二、参加条件:
对传统文化、佛教文化具兴趣者:
1.  大专以上学历学生﹔
2.  青年学者与研究人员﹔
3.  宗教与传统文化机构负责人。
    三、论文征集:
大会计划将会议内容结集及编辑成文集自行出版,如欲投稿出版者请注意以下内容要求、递交文件及程序:
1、奖项设置: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纪念奖(20名)(所有获奖论文将收录于研讨会论文集;或可于相关平台推介)
2、论文要求:围绕“终极关怀”主题,根据三个分题(心灵安适、生与死、藏传佛教传统)撰写论文参加评奖。
3、论文格式:请统一按照APA(美国心理协会)格式提交。
4、字数:1000-3000字
5、截稿日期:2015年3月31日
6、投稿方法:于截稿日期前将论文连同相关文件电邮至 wybs.hk@gmail.com
(不设一稿两投,已发表的文稿将不予受理)。
    四、大会须知:
1、本届研讨会议程包括:跨宗教对话、主题演讲、微演说、热点话题辩论赛、禅修、自由谈、参观访问等众多形式,延续历届研讨会开放、包容、求真、利他的特色,旨在让与会者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并博取众长,相信您将满载而归!
2、主办方仅负责参会者与会期间的饮食住宿及文件工本开支(仅限参会者本人)。
3、被录取的参会者应缴纳300元人民币/400元港币的报名费,已交款项恕不退还。经济困难的同学可申请免交报名费。
4、主办单位保留举办本次研讨会的任何权力。
    五、报名专区:
1、直接点击官网首页“研讨会-报名专区”,在线报名: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官网:http://www.wybuddhist.com/
2、报名时间: 2015年1月1日-4月1日
3、主办单位将发出录取通知予以确定参会资格
4、查询:内地联系人:周小姐|86-15018972901
港澳台联系人:唐小姐|852-67187073
海外联系人:蒋小姐|86-15983738491


祝吉祥圆满!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
香港理工大学佛学会
2015年1月1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知足少欲等同于懒散懈怠么,请看索达吉堪布是如何开示的

问:尊敬的堪布,扎西德勒,我是华盛顿的一名藏人。在我们佛教的见解中,幸福的来源之一是知足少欲,但外国人却将知足少欲的心态,理解为懒散懈怠。对此您如何理解?
 
答:真正去学习佛法时会发现,佛教讲的知足少欲与出离心等,并非懒散懈怠不精进。所谓的知足少欲,不是指没有竞争心,没有积极性,而应理解为欲望不要过于膨胀。
 
现在有些年轻人认为,佛教与生活完全背离;汉地和其他地方的一些人认为,只有遭遇坎坷才会选择出家,很多电影中也有这样的情节。其实并非如此。佛教本身是积极向上的,但如果欲望过于膨胀,就只能导致痛苦而不是快乐。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标题:如何看待佛教和天主教、基督教之间的关系?请看索达吉堪布是如何开示的
问:在美国,佛教和天主教之间有很多交流,都是由天主教委员会赞助。期间,各教修行人围绕宗教话题展开对话。其实,研究寺院生活,非常有助于人们面对痛苦、暴力、生态环境等问题。我想知道,您是否参加过佛教与天主教、基督教之间的对话?您如何看待佛教和天主教、基督教之间的关系?

答:今年七月,我将在香港举办第三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届时,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八大宗教的信众都会参加。各宗教的代表们也会就一些热门话题,以及与人类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团结,各宗教之间互相学习。
地球上所有的宗教都应该团结,无论你信仰什么,都应学习一些其他对人类有利的思想。只要是正信的宗教,都有超越人类思维的深邃思想与不可思议的特殊能力。作为信徒,每个人首先要以自己的宗教为根本,然后在此基础上,还应借鉴其他宗教的优点,这样不但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还能促进世界发展与内心安乐,对各方面的提升都会有很大帮助。
如果宗教之间经常明争暗斗,只关心弘扬自己的宗教,对其他宗教一律否定,这只会伤及自他。虽然基督教的教典我看得不多,但知道里面也有一些爱的理念,鼓励信众多做慈善。特别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我特别赞叹、推崇,经常让大家向她学习。

摘录自《展望藏传佛教21世纪在全球的传播——美国乔治城大学演讲》http://www.buddhistweb.org/2015/01/43682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生格言系列1:心灵从沉睡中苏醒 —索达吉堪布对忧郁症和自闭症问题的开示 –上
                     忧郁症
当今世界,忧郁症如灾难一般流行。全球得忧郁症的人达3.4亿,相当于整个人类的1/16。中国也有2600多万忧郁症患者,未纳入统计的人数会更多。10%至15%的忧郁症患者,会以自杀作为他们的最后选择。
一旦染上了忧郁症,如同灵魂已经残疾,将生活在一个悲惨、塌陷的世界里。曾经熟悉的环境、亲人的爱都褪去了光芒,变得黯淡、冷酷和虚假。他们被排斥在这个世界之外,找不到生存下去的理由。在他们面前,只剩下一条自我毁灭之路。
有人说忧郁症得自遗传。但有些父母虽然身染重症,孩子却健康、阳光;有些父母非常乐观,他们的孩子却在死海形只影单地徜徉。所以,忧郁症虽有遗传因素,却不是决定的。
有说这是一种心理痼疾。由于过度敏感,变得容易接受暗示。忧郁症患者将一切外来信息视为社会对他的蔑视,他就像卫藏的厉鬼,一点一滴的小事就开始发作,将之引发成一场天塌地陷的灾难。他们在心的荒漠中画了很多国土,在国土里创造各种国政、花园、监狱,最后,将自己投入到监狱中。
也有人认为,忧郁症与社会密切相关。比如有人因家庭赤贫陷于绝望;有人因父母离世不能释怀;有人因离婚而幻灭;也有人找不到工作,感到被世间抛弃;还有人则是因为过度劳累和紧张……
还有些是生活习惯导致。专家认为,垃圾食品和垃圾睡眠已成为毁灭人类的隐形杀手,由于饮食和睡眠长期失衡,人的情绪会越来越低落,直至忧郁成疾。
忧郁症既可能出自今生的因缘,也可能和前世有关。人们的一切情绪和行为,有时,并非如表面那么简单。
染上忧郁症的人,往往与前判若两人。原来谈笑风生之人,会变得沉默寡言;原来有条不紊的人,会变得恍惚和健忘。有些人已被心理专家诊断为忧郁症;有些人虽然未被确诊,但在抑郁的幽途中越走越远。
在影视、歌坛堪称一代巨星的张国荣,2003年4月1日,在香港中环文华东方酒店跳楼身亡,消息震惊了所有人。据说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光中,他深受忧郁症的摧残,内心深陷虚无和痛苦中。他在自传中写道:
“记得早几年的我,每逢遇上一班朋友聊天叙旧,他们都会问我为什么不开心,脸上总见不到欢颜。我想,自己可能患上了忧郁症,至于病源,则是对自己不满,对别人不满,对世界更加不满。”
以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其生活经历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充满浪漫与激情。相反,他饱受抑郁的痛苦。《老人与海》中主人公与鲨鱼搏斗的内心活动,正是海明威矛盾心态的展示:他快要被摧垮了,还在苦苦支撑。
他一边写作,一边提醒、鼓励自己,希望重新振作。但是,忧郁之网将他紧紧缠裹。六十多岁时,他终于把猎枪含在嘴里,饮弹身亡。
爱因斯坦在孩提时就出现忧郁症的迹象。他落落寡欢,常常说出一些迷茫、不着边际的话。后来他虽然结交了不少友人,也涉入政治,但研究人员坚持认为,他的一生深受忧郁症的折磨。
牛顿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是遗腹子,性格孤僻,常常陷入与其他学者苦涩的辩论中。他长期闭门思维,发现了引力定律和运动定律。1692年,牛顿50岁那年,终因抑郁而精神失常。
还有林肯、罗斯福、丘吉尔、巴顿、达尔文、梵高、戴安娜等等。所以,人们称忧郁症是劫夺人类灵魂的蓝色病毒,是世界第一号心理杀手。
治疗忧郁症的方法很多。有些人通过物理治疗辅助药物治疗;有些人通过中医补精益气、调节神经细胞和丘脑、大脑异常;或与心理医师沟通,得到疏通;或食用多糖食品,提升脑中的血清张力,使神经系统得到舒缓。 
但这些方法只是暂时抑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最重要、彻底的疗法,就是通过修行来调心,这样,才有根治的希望。
《走出忧郁》是一本全球畅销书,曾获得十多项国际奖。作者不仅是一位富有盛名的畅销书作家,更是一位三度饱受重度忧郁折磨的患者。他在书中写道:
“忧郁也许是人类无可逃避的恶魔,但爱、智慧与意志力的伟大力量,可以帮你走出绝望之城。”
如果深入忧郁症的根源,可以发现,归根结底,忧郁症源于人们对事物的执著。
无始以来,人们未了达“我”与现象并非独立、恒常和真实存在,仅是各种因缘汇聚之后的暂时现象,而执着有一个本有的我。从我而有他,对合乎心意、满足我执的人和事物产生贪爱,希望拥有;对违逆自心、不符合自己习气的人和事物则心中厌恶,由此产生无尽的忧恼和痛苦。
佛陀在《佛所行赞》中说:“若离心意者,此身如枯木,是故当调心,心调形自正。”
心是万物之灵,身体只是心之附属,如果离开了心念,身体犹如槁木,不会任意妄为。所以,我们首先要修心,一旦心意得到了控制,外在的形象自然会端正。
《中本起经》云:“调心正体,福应上天,士有信行,为圣所誉。”
如果我们能调伏身心,福德就会自然增长。具足信心、行为如法的正士,所有圣者都会赞叹、护佑,为他赐福。即使身心遇到暂时的违缘和魔障,也不会从此倒下,而是会重建自己的人生观。
要调伏心意,就要了知心的奥秘,心的奥秘就是万法的实相。不说密法中依靠上师窍诀通达心的光明离戏本性,即使用中观的方法来分析,如果能了解对自我和现象的实执是一切痛苦之源,我们就不会黏附于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任何一种情绪和思想,就能从自我和现象的束缚中解放。
当我们看到历史上那些伟人由于无法忍受痛苦,舍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不禁为之深深喟叹。在出家或在家的佛教徒中,也有一些心志脆弱、在挫败和沮丧中苦苦挣扎的人。他们有强烈的厌世情绪,丧失了活下去的意乐,这就是典型的忧郁症。
我们一定要关爱他们,向他们伸出援手。并发愿有一天,让所有蒙受抑郁情绪折磨的人都证悟空性、断除我执,这才是光明之路,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 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患者自我封闭,不愿和任何人交往,无法用语言表达需求和痛苦;缺乏应有的情感反应,一直进行着一种刻板、重复的强制性行为,看上去非常可怜,如同一场活生生的灾难,呈现在我们面前。
自闭症的起因包括遗传、脑颅损伤和社会心理因素,也与患者前世的心态、业力有一定的关系。全球约有六千七百万人患有自闭症,中国确诊的自闭症儿童,就超过了一百五十万人。
自闭倾向也发生在成年人中。患者对外界退缩、回避,感受无尽的孤独和痛苦,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这样的症状在一些有财富、有智慧的人中也会出现。虽然在世人面前,他们拥有美满的人生,但内心饱受失眠、焦虑、社交恐惧的折磨,无法用语言向人倾诉。
有些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关爱,被其他学生欺凌,变得不爱和任何人说话,经常无缘无故地哭泣。他们是那么悲苦、无助,即使人们想帮助他们,也感到无能为力。
虽然从表面上看,一些大成就者的行为与自闭有几分相似。比如,在有些大德的传记中,视三界轮回犹如火宅,洞见人类的语言除了增长贪爱、仇恨和愚痴,不具丝毫意义,从而对与世人交往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厌世心。他们弃离人群,走入狗群。看似极端,实际上,是真正的出离心。
在修行人中,也有些不愿见人的人。一旦与人接触,他的沟通合作能力非常差,只需两三天,他就会陷入极端苦恼。最后,只得把自己关起来,与世隔绝。但时间一长,他的心态就变得不正常。所以,这不是一种真实的修行境界。
有的法师说,一旦出现这种症状,赶快去医院!
但我觉得,医院只能给你做一个心电图,根本看不出你内心病症的真实起因。
当今社会,身病或许可以在医疗机构得到治疗,但治愈心病的医院却不存在。虽然有一些心理咨询中心,但心理医生自己在经历劫难时,却不知应该求助于谁。原先向病人提供的治疗方案,在自己身上却完全丧失了效用。
《中观四百论》说:“贪有从因生,亦有从缘起,从缘所起贪,易纠治非余。”
意思是说,贪欲等烦恼,有些是从往昔反复串习的同类因中产生,有些是从外境的缘而起;从缘而起的烦恼容易纠正,从因所生的痛苦,比如由前世恶业所致,就不那么容易断除。
人的病也是如此。病有根本的因,也有相对次要的缘。如果是从环境、气候、饮食等缘产生的偶尔四大不调,可以通过打针、吃药而痊愈;如果病因是由前世杀生等恶业所致,则今生很难治愈。
一旦我们陷入到可怕的孤独中,一方面,要祈祷诸佛菩萨加持遣除灾难;另一方面,要忏悔前世的恶业。
李连杰拍摄过一部《海洋天堂》,希望人们藉此感受自闭症患者封闭、丰富的精神世界,了解患者家庭承受的压力。影片获得了第一届北京电影节“人文艺术最佳影片”大奖。在《海洋天堂》中,一位父亲与自闭症儿子相依为命,被查出身患绝症后,父亲竭尽全力,为儿子寻找一个值得托付的家……
还有一部获得奥斯卡4项大奖的《雨人》,描述了一个孤独世界的怪人,引起医学界对天才自闭症患者的关注。
几年前,一本展现孤独症孩子心理世界的书面世。作者铁托是一位自闭症患者。在过去的10年里,母亲香玛没日没夜地教他字母,让他在电脑键盘上敲出信息。母亲给铁托读了很多书,并要求他写出心中的故事。铁托每日坚持写诗歌和随笔,终于,他的第一本书——《远方的沉默》被英国国家孤独症学会出版。
据联合国大会决议,每年4月2日,被确定为世界自闭症日,希望人们把更多的关爱投向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庭。
  
生格言系列1:心灵从沉睡中苏醒 - 下
〄 心地妙药
对遵守人规、法规的人来说,一定要远离各种不良之行,否则,护持善法的天神会毫不留情地喝斥和惩罚你,了知因果取舍的智者会舍弃你,自己也会受到良心和道德的谴责。
如果违背天理和自然法则,我们的一切所为不会如愿以偿,即生会遭遇各种坎坷、疾病和不幸,来世会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因此,非常希望人们依靠佛法的教育来纠正心行,这样,我们的身心还有一分趋入正道的希望。
作为一个凡夫人,环境的影响相当重要。不仅人类如此,动物也是如此。我们心中的恶心和善心会随着环境的迁变而改变。《摩诃僧祇律》中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国家佛教兴盛,五谷丰登,人民行持正法,享受欢乐。这个国家有一头受过训练的大象,叫大身,专门负责处死犯人。
有一天,关象的栅栏坏了,大身跑了出去,跑到一个寺院中,见到比丘们清净庄严的威仪,听见诵经之声、钟磐鼓擎之音,顿然产生了清净温柔的心。看象人从寺院找回大象后,当这个国家要执行死刑时,大象的心因为调柔、温顺和宁静,不愿再踩死犯人。
国王深感苦恼,询问大臣。一位聪明的大臣分析说,大象可能受到寺院寂静清凉氛围的影响。他们遂将大象关入宰杀场,让它天天目睹血腥的屠杀。一段时间之后,大象的心恢复如初,变得残暴、麻木。当死刑犯被拉到大象面前时,它毫不犹豫,立刻把犯人踩死。
天人目睹此景,慨叹万千,吟偈道: “象见善律仪,又闻罪福声,善心日夜增,恶行渐得灭,习近诸恶业,先心还复起。”
意思是说,大象见到寺院比丘清净的威仪,听闻罪业和福德之声,福德之声让大象的善心日益增长,心中的恶业渐次消灭。后来它被牵到屠宰场,原来的罪恶之心又开始复苏。
当今社会的各种不良现象,也和它的环境、风气密切相关。一些政界、商界、娱乐界等人士,对不合理、不如法、增长各种烦恼、违背人文道德、违背佛教真理的行为特别热衷。比如吸毒,在演艺圈,甚至在一些明星中,也有人因吸毒而身亡或因吸毒被判入狱……
通过网络媒体、报刊杂志,人们染上了各种不健康的疾病,他们当把病态当作一种光荣、一种庄严、一种荣耀的象征。
在这个群魔乱舞的时代,每天上演着各种光怪陆离之事,真正具足慈悲心、菩提心、利他心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很多人对慈悲利他闻所未闻,嗤之以鼻……
《大庄严论经》中说:“智慧宜调心,勿令着五欲。”
我们应该以智慧调整自心,如果了解一切都是无常、痛苦和空性的本性,我们就不会向外驰骋,耽著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从而远离蒙昧,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安乐。
实相的智慧,是真正的妙药。前述各种心理疾病,都能从中得到缓解,世间种种不良之行也能得以制止。
所以,当今社会迫切需要佛法甘露。有了佛法,哪怕是一点一滴,如果能流入我们的心田,长出庄稼,一定会为整个人类增添和谐。否则,当你融入社会熔炉,与各色人等交往,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可怕,人心是如此黑暗、不可测度,你会从心底产生深深的恐惧。
让我们祈祷诸佛菩萨,愿他们无形的加持融入每一个众生的心,减少众生的贪婪、愤怒、愚痴、嫉妒、傲慢等烦恼,熄灭他们的各种苦痛和耽著,让每一个众生获得世间、出世间的安乐。这种欢乐并非依靠外在因缘条件而得,而是从内心的智慧中获取。此时,净土就在眼前。
一个真正的瑜伽士、修行人,无论经验何种遭遇,都会以智慧安然面对,不改心的寂静和欢乐。如果能运用佛法的真理,对忧郁、自闭等心态稍作调整,就会成为世上最快乐的人。
比如有人因离婚而痛苦,如果此时,你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噢!没有人再能束缚我,镣铐已经截断,向往已久的自由已经到来,我是多么快乐啊!如果以这种豁达、睿智的态度生活,生命中无论出现何种变故,都能处之泰然。
以前,一位老妇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鞋,二女儿卖伞。每逢下雨时,她就为卖鞋的大女儿发愁;每当晴天的时候,她又为卖伞的二女儿烦恼。一个和尚告诉她,你为什么不反过来想想呢?下雨时为卖伞的女儿高兴,晴天时为卖鞋的女儿快乐,这样,你不是天天快乐了吗?
当我们来到山顶,风声唳唳,如果将山巅劲风视为恐怖不祥,你就会非常担忧和恐慌;假如你觉得山顶之风异常清凉,涤荡一切,那时,你的心情也会坦荡、宽广无垠。
不同的心态,对社会的看法会截然不同。整个世界,都是我们心的显现。
有一本书,叙述了一百年前的一段历史,一百年前人物和房屋的相片还历历在目,可照片上的人已撒手人寰。我想,当时的人们和我们一样,执著他们身外的一切。可是,他们执著的事物,连同他们自己,已转眼成空。同样,今天的人所执著的一切,再过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有些还遗下相片,有些连照片都不会剩下,都成了梦幻泡影。
我们的执著究竟将我们带向何方?人类是不是一直生活在巨大的自我欺骗中?
在世间,哦,你患了忧郁症!给你吃一点中药、西药,给你按摩、理疗、心理疏导……这种种方法,不一定能断根。只有你真正了解佛陀宣说的无我空性之理,认识到一切法因缘而起、如梦如幻、本体空性;不是从文字上,而是从内心中,完全依靠中观、密法的修要通达时,你就会明了,我们执著的财富、声名、地位、感情……没有丝毫可以倚赖的本质,你会从自心的禁锢中获得解脱。
此时,无论是忧郁、自闭抑或其它烦恼都会烟消云散,由贪欲导致的不合理行为,也会自然得到控制。
归根结底,在所有心灵教育中,佛陀的教育对社会最有效用和利益。在一切妙药中,佛法的心地妙药最为无上。
 
 2011.5于喇荣

文章来源:http://www.buddhistweb.org/2012/06/336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寺院拜佛到底想得到什么,请看索达吉堪布是如何开示的
问:我是统计学专业大一学生。我的家乡是湖北黄梅,今年去五祖寺,发现寺庙没有了过去那种古朴和清静,很现代。但去寺院拜佛的,又都是爷爷奶奶辈的,年轻人很少,我不知道,他们去拜佛到底想得到什么?
答:你当时去寺院想得到什么?(众笑)
五祖寺我以前去过。五祖大师的真身因为各种原因,已不复存在,但那里的确是非常有加持的圣地。现在汉地的很多寺院变得有点像旅游景点,可能跟经济潮流有关吧。
其实,寺院的作用是讲经说法,如果不能介绍佛法,就很难吸引年轻人。年轻人不像老年人,拜拜佛、求求菩萨就满足了,他们想了解道理。而在这个分别念越来越重的时代,佛法的确是最好的教导。所以,我希望汉地寺院也有人讲经说法。若能如此,大家就会发现,佛法的确是真理,能够为我们带来切实的利益。
在藏传佛教的传统里,讲经说法一直都是传承教法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一个出家人学习20年左右,便可形成稳固的佛教素养,并进行传法工作了。因此,不管在藏地的哪个寺院,讲经说法都是最主要的佛教活动。有能力的出家人,不仅在寺院里讲,还会到各地去普及佛法。
希望汉地也能形成这种传统,让善男信女们来到寺院后,不仅可以烧香拜佛,种个善根,还能听到佛法。这样一来,不管他们开头想得到什么,后来都能得到更多。

摘录自《中央财经大学佛学问答》
http://www.buddhistweb.org/2014/12/43663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5-11 21:44 , Processed in 0.09793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