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4497|回复: 2

[神州大地] 转 吃瓜群众岱岱 文武分际——历代政治警戒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4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文武分际——历代政治警戒线
[url=]缩小字体[/url][url=]放大字体[/url][url=]收藏[/url]微博[url=]微信[/url][url=]分享[/url][url=]0[/url]



古人曾提出一个很牛逼的人生梦想——“出将入相”。是的,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能文能武,如李靖由将入相,如阳明由相入将,都是狂拽炫酷吊炸天的存在,被后人深深膜拜。

“出将入相”估计是仅次于“内圣外王”的人生追求吧。

然而,很多时候,中央帝国的统治者们,对文武的分际线,是十分明确且敏感的,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让你文武双全的,今天就让我们梳理一下,这条文武分际线在中国两千年历史中的演化进程。

一、秦国:秦人出将,六国出相

看过《大秦帝国》的瓜迷,肯定对秦国不陌生。所谓“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都是深处西北民风彪悍的秦人真实写照,没办法,秦国边陲之地,随时都有被戎狄的人民战争海洋淹没的危险,所以拼杀出了这样一支无敌的秦军。

荀子就记载过:“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在这样的环境下,秦人出武将的传统就不言自明了。

从秦穆王开始的百里视、西乞术、白乙丙到后面的白起、蒙骜、王翦、王贲、蒙恬,可以说,秦国的枪杆子一直掌握在老秦人自己手里。

与秦人在军队一家独大形成有趣对比的是,秦国的朝政大权,却长期由山东六国的人把持。

特别是在秦国崛起与征服的历史进程中,居功至伟的那五位丞相,都不是秦国人。

如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来的百里奚大夫,助秦国灭戎十二国,开地千里,打下秦国根基——但他是虞国人。

如秦孝公完全信任重用的商鞅,帮秦国进行了最关键的变法,使其从落后国家一跃而为七国最强,留下千古大名——可他是卫国人。

如帮秦昭襄王削弱外戚势力独揽大权的范睢,制定了秦国远交近攻的外交战略——不过他是魏国人。

如帮秦惠王收西蜀,忽悠死楚怀王,用连横破苏秦的合纵大计的张仪——他还是魏国人。

如站在秦始皇身边的那位,坚持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伟大小篆书法家李斯——他却是楚国人。

更别说卫国的吕不韦,楚国的魏冉等等,这些山东六国外来人都曾经做过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怪不得史书曾这样说:

“六国所用相,皆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

大数据显示,秦惠文王至秦始皇时期,共有过22位丞相,论其籍贯,秦国本国人做丞相的只有一人。

做丞相,不仅起居八座,而且开府建牙,门客幕僚无算,丞相都是六国的人,秦国文官系统里自然也是六国之人的天下。

所以说,大秦帝国的人事方针是军界老秦人,政界六国人。

为什么是这样的格局呢?且听岱岱慢慢道来:

1、秦国,人才荒漠

政界想用老秦人,也得老秦人能拿的出手啊,然而秦国是又穷又偏,几乎和戎狄一样的文化发展水平,怪不得“诸侯卑秦”了,这样的秦国打仗,老秦人人都是一把好手,但在国家治理外交策略方面,那就得依仗山东六国的人才了。

所以,秦国实行“门户开放”制度,向六国优秀人才大把大把的撒绿卡,成了战国最大的人才流入国,以此达到自己独霸天下的目的。

是秦国,不是美国,你们不要想歪了。

2、开放与保守之争

秦国要崛起要争霸,就得走变法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道路,而大部分老秦人因为思想观念和利益关联,是站在变法与开放的反对面上的,这就让人很头疼了。

所以向引进并重用六国人才,以此抗衡国内的守旧势力,这就成为了历代秦王不变的政治策略。

这类例子有很多,当年商鞅要变法之前,就先在朝堂之上和甘龙等老秦旧臣撕了一回逼,后来的秦惠文王车裂商鞅,缓解了国内斗争形势后,依然坚定不移的走商鞅路线。

保守势力一直被压制,十分不甘心,嬴政刚即位,他们检举揭发首都咸阳商人是六国派来的间谍,六国士人都是派来颠覆秦国的政治间谍,“大王,秦国经济被剪羊毛!国家被渗透了啊!”以此让嬴政下达驱逐六国之人的《逐客书》,可惜嬴政被李斯一句“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给点醒。

就是秦统一六国后,老秦旧臣与六国外人的斗争依然故我,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争论,就是六国代表李斯和老秦代表王绾的一次政治交火。

所以,秦国的最高决策人,面对国内保守与开放斗争不休的局面,有意识的扶持心中那一边,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口号壮大开放派实力,用“年轻化,专业化”大胆提拔跃升六国人才,设置“功爵制”等仕途快车道进行权力洗牌。

是秦王,不是太宗啊,你们不要想歪了。

3、权力的制衡

秦国的宰相几乎都出自六国,秦国的宰相几乎都不得好死。

商鞅不用说的,车裂而死,死的最惨,李斯被腰斩斩成三段,吕不韦担心被杀,饮鸩自尽,范睢请辞宰相后惶恐而死,张仪算是比较好的了,出逃魏国一年后兵死。

为什么这些六国宰相在位的时候权力那么大,却都是没有反抗之力地被秦王给抹杀掉?

秦人发话了:因为枪杆子在我们手里啊。

是的,六国宰相们就算再怎么权势滔天,枪杆子他们是碰不到的,而且作为外来人,他们在秦国没有根基,秦王一旦对六国宰相不信任,清洗他们简直不要太轻松。

如秦始皇大爱的韩非子,曾说“能与此人交游,寡人死无恨矣”的韩非子,本来想重用之,但李斯进言说韩非子出自韩国王族,爱韩心切,如果重用,肯定不会为秦国出力,反而会阴谋颠覆里应外合,所以最后韩非子惨死狱中。

秦国对六国士人招揽唯恐不及,但六国王族的就另当别论了。昌平君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平定在嫪毐之乱,担任过秦国丞相,秦灭5国后出兵攻楚,身为楚国人的昌平君极力反对,被流放,在秦将李信就要灭亡楚国的时候,昌平君在后方叛乱,自立为楚王,秦军大败,这才有了王翦挂帅的二次伐楚之战。

所以,秦国最高统治者们,很扎实的践行了“政左经右”的政训,开放要开放,改革要改革,但右派不掌兵权,军队根正苗红,一定要秦人指挥枪,免得国家开放的步子迈的太大扯到蛋,更消除了山东六国暗中对秦国五颜六色革命的颠覆隐患。

是秦国,真的不是中国啊,你们不要想歪了啊。

秦国文武分际线由此明朗:军界老秦人,政坛六国人。而正是这个分际线,才成全了后来大秦帝国的六王毕、四海一。

二、两汉南北朝

秦灭,汉兴,西东两汉四百年,文武分际线,可以一言以蔽之:

秦、汉已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秦时将军白起,郿人;王翦,频阳人。汉兴,郁郅王围、甘延寿,义渠公孙贺、傅介子,成纪李广、李蔡,杜陵苏建、苏武,上邽上宫桀、赵充国,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苏、辛父子著节,此其可称列者也,其余不可胜数。

何则?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也。

——班固《汉书》

这句里面的山西山东,不是现在的山西山东,里面的“山”指的是崤山。

古代,崤山以西称山西,崤山以东称山东可见,因为边陲之地外患多民风悍,中原内陆经济好读书多,汉朝几乎是延续了秦朝的文武分际线。

“山西出将山东出相”的格局,到南北朝的时候,发生了变化。

各个游牧民族在北方建立的政权,军队几乎都是他们族人掌握,如北魏的军队制度,陈寅恪就曾考证过:

“北魏的兵主要由鲜卑及其他少数民族充当,农业主要由汉人担负。”

即使有时候征兵汉人,也是征来当打仗的炮灰。

“北魏以鲜卑本部人为骑兵,以非国人为步兵,打仗以鲜卑骑兵压迫非鲜卑步兵,即史书所谓以骑蹙步也。”

陈寅恪综合北朝历代的资料得出了这么一个观点:

“兵民之分,就是胡汉之分。”——《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六亲相残八王乱,百年腥膻五胡狂。

那是汉族最黑暗血腥的历史。

虽然军队是胡人的地盘,但国家治理与运行,北朝历代都离不开汉人,更离不开世家大族的汉人。

北方大地兵戈汹汹之时,汉人大量南迁,有未能南迁的,都聚集家族乡党筑坞堡以自保,,形成地方上不可忽视的强大势力,胡人最注意也最笼络的,就是此等大族。

《魏书》记载:

“魏主诏曰:访诸有司, 咸称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颍、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四十二人,皆冠冕之胄,著问州邦,有羽仪之用。”

胡人政权征调这些汉人大族来朝廷做官——“至者数百人,皆差次叙用。”

而且不少胡族枭雄的首席智囊,都是汉人,如苻坚的王猛,石勒的张宾,拓跋焘的崔浩等等,不一而足。

如此可见,北朝的文武分际线就是胡汉分际,胡主军,汉主文,这有类于秦朝,自家人掌握枪杆子,朝堂之上靠外人。

在汉族政权的希望之地,半壁江山的南朝,军队就呈现了另一番景象了。

南朝十分注重门第,九品中正制几乎锁死了中底层的上升渠道,社会板结化严重,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就是真实的写照。

朝堂之上放眼望去,全是高门大族的官二代,要么姓王要么姓谢,这帮大族琴棋书画是样样行,可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战乱之时,连挖野菜充饥的本领都没有,只好穿着美衣抱着金银活活饿死。

《颜氏家训》的描写更是入木三分: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

建康今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贲,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看见马都吓得以为是老虎,这帮世家子弟是没救了,靠他们能抵御夷狄,捍卫炎黄?

那南朝几百年都未倒,是靠哪些人当兵打仗呢?

答曰:南迁的汉人流民。

世家子弟没有战斗力,但寒门子弟有,南方人承平日久打不了仗,但北方南迁的流民饱经战火考验。东晋时期,就开始组织聚集南迁流民,成立了一支叫北府兵的军队。

那场决定南北命运,决定了汉族命运的淝水之战,是中国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地球人都知道。

然而,你知道淝水之战里,东晋以八万大胜八十余万前秦的那支军队,是什么吗?

答曰:北府兵。

而且,这支精锐的北府兵,是由南迁到江淮间的流民组成的,他们个个原籍北方,被夷狄逼得家破人亡,与之有不共戴天之仇,不愿渡江坚持抗战,而且出身寒族,入了南朝也没土地给也没官给做。

但淝水之战后,南迁流民的亮眼表现,让东晋决定以其主体打造军队,可惜东晋没想到的是,北府兵里一位小名叫寄奴的中层将领,后来推翻了东晋,自立为帝开创刘宋王朝。

是的,他就是号称南朝第一帝的宋武帝刘裕。

辛弃疾对刘裕的北伐中原赞道: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后来,南迁的流民不够用了,南朝抵御戎狄的,就换成了民风彪悍的湖北湖南人。

陈寅恪在《梁陈时期士族的没落与南方蛮族的兴起》一文中,写的很清楚了,南方土豪洞主乘侯景之乱兴起,或率兵入援健康,坐拥大权,或啸聚徒众,强迫朝廷承认他们对州郡的控制权。南朝后期朝堂依然是高门大族把持,但军队已经从北方流民变成了荆楚蛮族。

和领着江淮流民的刘裕终结了东晋一样,领着荆楚还有两广蛮族的陈霸先,终结了萧梁,建立了南朝最后一个朝廷,南陈。

现在,可以把南北朝的文武分际线好好捋一捋了:

北朝,自家胡人主军界,汉人大族主政坛。

南朝,政坛主体一直由世家大族组成,军界前期以江淮流民为主,后期以荆楚蛮族为主。

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瓜迷,推荐陈寅恪和田余庆的书。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唐宋元明清

后面朝代的文武分际,我们就长话短说。

唐朝政治生态主要分三个时期。

唐太宗到武则天时期,从西魏发源而来的关陇贵族集团,主宰中国政坛。当年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后代们,都是出将入相,不光是军队的统帅,同时也是国家的领导核心,还是当时关中地区最显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面都处于社会的顶端。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武合流现象。

武则天兴起后,大力剪除反对他的关陇贵族集团,该集团代言人长孙无忌被搞死后,在政坛方面,武后将隋文帝的科举制发扬光大,大力选举山东士族和中下层地主士人阶级,以此打破关陇贵族集团的权力垄断。

在军界方面,故有的军头出身关陇,深受李唐厚恩,不支持她登基称皇,所以武则天力推武家外戚和夷狄首领进入大唐军界,并广泛吸收少数民族参予武周政治,多次任用边疆民族首领前去平定契丹等外患。

这估计是最彻底的“以夷制夷”了。

一言以蔽之,不管是政坛引入山东士族和寒门子弟,军界引入外戚和夷狄,还是治国引入酷吏特务,武则天都是将权力分给一批之前不得志的人,然后借这批人的力量与忠心与反对势力抗衡,拉一派打一派。

历史学界有言,发轫于东汉末年,崛起于魏晋年间,全盛于南北朝时期的门阀统治,在一个女人手里走向衰落。武则天用科举制打下了政治基础,后来的黄巢起义彻底摧毁了门阀统治的经济基础,所以迎来了宋代,一个地主阶级内部最民主的黄金时代。

不过当年武则天引入蛮夷到大唐军界的做法,后患无穷,埋下了边将们好大喜功且不服中央管制的祸根,蕃将权重这个问题终唐之际都让唐室痛苦不堪,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两位突厥人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安史之乱。

还好,当年太宗为了打破五野三头格局,重整军权而引进的山东帮,不是蛮夷这种喂不饱的狼,而是深受儒家熏陶忠君爱国情怀深厚的山东人。

山东人连打牌都叫“保皇”,他们不忠心,还有谁忠心。

后来还用一个叫司马南的人,扒下气功的面纱,打击聂帅执掌的针扎不入水泼不进的国防ke*gong*委,用完司马南后,就一脚踢开了。太宗和武后的手段很类似啊。

唐朝在藩镇割据中灭亡了,宋代吸取教训,重文轻武,武将在国家话语体系里几无一席之地,这个朝代的政界固然是文人们向往的黄金时代,连金庸都说要活就活在宋代,因为这是对文人最好的时代,然而,过度的以文御武和重文轻武,也导致了两宋国防不固的困境。

宋代的文武分际线,是不用划的,因为武将们几乎没有地位啊。

元朝清朝和北朝是一样情况,异族统治,枪杆子攥的紧紧的,不肯让汉族人握到。就是清末病入膏肓了都不肯放一放。当年曾国藩和太平天国打了一个胜仗,上奏给咸丰,咸丰看了很开心,说好好好,要给曾重赏给物资,旁边的近臣说了这么一句:“白面书生而如此善战,恐非社稷之福啊,陛下。”咸丰听了后晴转阴天,沉吟不语,后来对曾没赏也没粮草,曾国藩的湘军剿太平天国的那些年,中央没拨过一分军费,全靠湘军自筹。

如果说秦汉的文武分际线是东西划分,山的左边出将,山的右边出相,那么明朝的文武分际线就是南北划分,北方边疆出将,东南水乡出相。

这样的转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之前人才辈出的中原,变成了人杰地灵的江南。一个是国防重心的东迁,秦汉时期,国都在陕西长安,西北方向既是主要的优秀兵源地,又是国防重点区域,而到了明朝,心腹大患变成了盘踞东北的女真,国防重心转移至东北方向,辽东籍的将军被朝廷所倚重,辽东和山西两地成了主要兵源地,出了最多的明朝将军。

当然,戚继光的义乌兵也是很牛的。

明初的淮西集团,文武双全,安徽曾在开国初期呈现过短暂的文武合流迹象,然而老朱杀功臣杀红了眼,一番大清洗后,和他打天下的淮西老乡们组团去阎王殿参观了,后来燕京起兵的朱棣靖难成功,定都北京,更是彻底的落实这一历史进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淮西集团集体嗝屁后,明朝边疆出武将,东南多文臣的格局开始成形。

有明一朝,国之命脉操于东南。

于是,朕的大明,亡了。

四、综述

从秦汉写到明清,写的有点多,以至于后面都是直接点出而不多加论证了,其实这么多历史回顾,就是想探讨一下文武分际到底是什么概念。

一个政权的长治久安,是建立在文官系统与军事系统的平稳运行上,秦国为何不让六国士人接触兵权,北朝为何不让汉人碰枪杆子,南朝让淮北流民和荆楚蛮族坐大后是什么结果,武则天为了冲破李唐军界格局而引入的蛮夷边将又给大唐带来了怎样的灾难,想想这些,我们也许就清楚文武分际的政治考量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9-1-24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9-1-25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大大猩猩 于 2019-1-25 09:04 编辑

純屬放屁
大明朝何時怕過女真?北部防綫防的一直都是蒙古,滿洲歷來都是明軍的自由獵場,只是一時疏忽給滿洲人建國。至於哪裏人為將,明軍最牛的統帥基本都是軍事文官,誰行誰上,哪來的地域限制。
最終亡國因爲金融危機,天數時運。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1, 2024-3-28 16:40 , Processed in 0.071361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