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600|回复: 0

[八卦婚姻] 事实证明:没有激情,婚姻也可以长久美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23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怀疑探索者
作者简介:
伍君仪,AI语言训练专家,科学公园专栏作家,反超心理学专家、透析英语使用法创始人。教育畅销书系列《把你的英语用起来!》、《把你的词汇用起来!》的作者。



伍君仪
伦敦大学学院语言学语言发育方向硕士,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临床医学学士,大型智能教育科普基地课程总监。
<hr>人们认为,完美的婚姻是以热烈的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不能缺少爱情。大多数人珍惜亲密关系中的热烈爱情,例如人们常说:“即使他具备了所有的优秀品质,但我缺少爱的感觉,还是不会嫁给他!”——这就足以说明她很浪漫了。



女性在经济上对婚姻的依赖有所减少
国外有调查发现,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男人比女人浪漫,但随后的二十年女人越来越浪漫,原因可能是女性在经济上对婚姻的依赖有所减少,有更多的资本纯粹为爱而结婚。这种变化意味着在决定和什么人结婚的问题上,现实条件的因素考虑得越少,浪漫爱情的因素考虑得就越多。
但也有调查发现,拥有热烈爱情的婚姻连10%的比例都不到。以色列海法大学哲学教授亚伦-本季夫称很多美满婚姻并无很深的爱情基础,却能延续很长时间。
现实条件比感情更持久

丹先生年过七旬,近日在庆祝结婚50周年。在20多岁时,单身的他在国外遇到20出头的同国人玛丽。他们在异国他乡落单,很快就搭上了,不久决定结婚。他们的确彼此相爱,但爱得并不如两人之前的一些恋情那么深。丹先生说,结婚主要是因为现实因素,其次才是爱情,当然,他们确实很在乎对方。他们的婚姻经历了风风雨雨,双方都曾发生过外遇,但最后还是在一起,相伴走过这些年。丹先生表示,这段婚姻可以无悔。
有人会因为爱情以外的现实原因结婚,例如不想孤单或者想要孩子。也有一些人因为现实原因选择不结婚,例如害怕影响工作和原有的家庭。这些情况下,人们都在向现实妥协。但丹先生的例子说明,从长远来看,现实因素对婚姻的促进作用比深深相爱更为重要。爱与其他情感一样,也许是短暂的,而良好的现实条件也许更持久,因此更有意义。
“不是很爱”的婚姻,如何相处?

诚然,热烈的爱情极大地丰富了夫妻关系,但这样的人只是少数,一些研究发现少于10%。没有热恋行不行呢?有的婚姻既无情爱亦无友爱,两人只好忍受着对方——本季夫认为这样的婚姻不应继续下去,令夫妻在精神上相互折磨。但难以说清的是那些一方面没有疯狂地爱着伴侣,另一方面却舒适而理性地共同生活的夫妇。考虑到长期热恋的可能性很小,本季夫指出大多数人在婚姻问题上的3种选择:

1.继续寻找热烈爱情,否则不结婚或者离婚;
2.凭着友爱共同生活,带着一丝情爱的味道;
3.完全割裂情爱与友爱,婚后出轨寻求激情。
本季夫称,这三种方式可以混在一起,但每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都需要妥协,问题是选择哪种方式对自己造成的痛苦最少。
选择1的人强调浪漫,认为爱可以超越一切,山高海深也无法阻挡。但实际条件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能不加以考虑,尤其是要考虑到热烈的爱情有朝一日有消失的风险。事实上,在很多种文化传统中的人们都认为成功的婚姻首先要养育孩子,而不是以爱情作为第一位。



放弃了爱情就是放弃了人生的甜蜜
如果说,放弃了爱情就是放弃了人生的甜蜜,那么完全无视现实问题亦非明智之举,毕竟我们还是生活在现实中。爱情,特别是热烈的爱情,应该在我们的人生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其性质及程度会随着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本季夫建议人们应在开始一段亲密关系时寻找爱情,否则容易导致痛苦。通过婚外情虽然也可以找回热烈的爱情,但缺点是犯下了欺骗。
亲密关系的相处之道

●选好你的配偶,观察对方的性格、人品、价值观、精神状态、言行是否一致,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不要混淆性与爱,尤其是在关系开展的最初,不要把性产生的快感和吸引当成是爱。
●弄清你的需要,明确地说出来,因为亲密关系不是猜谜游戏。很多男女害怕表达自己的需要,把它们伪装起来,结果为得不到满足而失望,还怪配偶没有满足自己。要知道你的配偶不懂得读心术,而亲密不能缺少坦诚。
●夫妻在认识、能力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学会处理差异是婚姻成功的关键。不同意对方并不会破坏关系,而回避矛盾也不是解决之道。如果你对配偶做的事情不理解或者不喜欢,问对方为什么要做。在交流中了解清楚,不要想当然。



张学友夫妇:娱乐界圆满婚姻的典范
●婚姻问题一旦出现就要马上着手解决,不要让厌恶的情绪越来越重,导致一方制造壁垒来抵制另一方,慢慢彼此形同陌路,甚至成为冤家对头。真诚地倾听配偶关心和抱怨的问题,不要评价。倾听能让配偶吐露心声,很多时候,心里的问题只要有个人倾听就能解决了。
<hr>延伸阅读:
《学习《新概念英语》对中国人真的很有帮助吗?》
节选:
《新概念英语》是“高段配方奶”

亚历山大的情景式教学理念、交际教学法什么的,在50年前的外语教学领域也许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概念,但也就是局限在教学外语的范围内。很多人没有接受过学校的系统语言教育,没有机会学《新概念英语》之类的精编教材,但有机会浸泡在外语的环境中,一样可以快速掌握精通外语。亚历山大的教材只不过是经过简化的文摘,然后由教师在外语课上人为营造出“情景”——我的上课体验就是老师一对几十人单向传播,不但距离真实的语言互动情景差得太远,跟阅读原著那种代入书中的沉浸式体验也无法媲美。
《新概念英语》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于课文老旧,也不是某些网友所说的“国内老师教的新概念精读违背了亚历山大教学法”,而是这套自成体系的教材没有教学生如何自主运用英语,甚至妨碍了学生过渡到阅读英文原著。我一直顺着这套教材的思路认真学完第4册,结果英语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直到我转向读原著才取得突破。其实我学完1就应该尝试读原著,最晚也不用等到全部学完2的96课。恰好我在初二的时候,我的中学英语老师邹晓烨鼓励我尝试读原版小说The coral island(青少年读物),但当时我从亚历山大教材(《新概念英语》+初中英语课本)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精读思维,结果就是读了开头几页就放弃了。我现在教的很多学生水平未必比初二时代的我本人高,但用透析法都基本上能读进去低到中等难度的英文原著。



还不如读英文版
《新概念英语》系列里的3和4相当于“高段配方奶”大忽悠。如果妈妈不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只能喝配方奶,但喝到1岁左右就可以过渡到喝牛奶了,在饮食上逐渐接近成人,但是无良奶粉商家忽悠父母继续买比牛奶贵得多的“高段配方奶”给孩子喝,然而这些奶品的成分指标不统一,已被发现不是糖分过多就是脂肪过多,营养反而不如牛奶合理。百度百科“新概念英语”词条里吹捧4的言论说“诸多文章里蕴涵着深厚的哲思、美学及西方文化中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使得该教材成为每一位欲真正掌握英语语言精华的学习者不可多得、不可不学的教材”,这跟“高段配方奶”的广告如出一辙——都到了“欲真正掌握英语语言精华”段位的人,早已不是零基础入门级的菜鸟,居然还在看一个教育官僚的精编教材,而不能独立阅读原版书,那些未经教材改变的原著才承载着“深厚的哲思、美学及西方文化中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些怪现象之所以存在,无非是形成了利益集团的结果。编教材的人、教学的老师,最好就是让学生尽量多学一些课时,这也是《新概念英语》的教师用书里昭然若揭的——一本教材最“理想的安排”竟然是学200个课时,这是学生的噩梦,但对培训机构和老师来说当然最理想不过了。
只学《新概念英语》教材,而不是自由博览群书,对于要钳制思想的教育官僚而言也很“理想”。在技术上,《新概念英语》就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所有课程内容都是计划好的,具体到每节课老师讲哪些词汇、语法也是计划好的,学生完成的习题作业也计划好的,教学的目的就是生产这套教材计划好的语言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按照亚历山大的设想,自然会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从未被引导用于真正的语言实践。请每一位学习过《新概念英语》课程的同学思考以下问题,括号中是我自己的体验:
老师有让你去读英文原版书吗?(没有,老师只会让你复习《新概念英语》教过的课文,或者预习未教过的课文。做完这些工夫,都没有时间精力再看原著了。)
老师有让你听英语电台、看国际电视台、看原版无字幕电影吗?(没有,老师只会让学生多听几遍《新概念英语》的课文录音。)
老师有让你跟其他同学或者家人朋友用英语进行日常对话吗?(没有,老师只会在课堂上提问,让学生回答跟《新概念英语》课文相关的内容。而且学生被抽中的机会不高,即使一节课能有两次站起来说英语的机会,说的英语加起来不超过5句。)
老师有让你上网用英语打字聊天、到国际上的英语论坛发帖吗?(没有,老师只是给学生布置简单的写句子作业,长一点的作文都不会有,因为改全班同学的作文会让老师累吐血的。)
《拆穿催眠的西洋镜》
节选:
“催眠之父”就是一个骗子

  有人也许会说:“只要有效不就行了吗?管他是什么原理呢。”实用主义并不能为催眠开脱,因为依据科学的治疗方法更有效,很多时候还更便宜。老实本分的催眠师也许能给人们解决一些小问题,但也有很多催眠师是江湖骗子,如果找他们的人恰好患有严重的身心疾病,就很危险了。
  而且,催眠这类依赖于安慰剂效应的治疗会让病人产生依赖。他们被忽悠之后觉得自己患有低血糖、过敏、真菌感染等,然后就在治疗中被催眠,感觉到“气”的力量,或者受到外星人的控制……总而言之,江湖上利用安慰剂效应的种种玄妙的“疗法”为伪科学大开方便之门。



弗朗兹·安东·麦斯麦
  18世纪维也纳医生弗朗兹·安东·麦斯麦被后世称为“现代催眠之父”,最初他用磁石或者磁化物来做催眠表演和治疗,其行径跟今天很多用“精神念力”给人治病的“大师”差不多,还一度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及王后的支持。很快他就发现,催眠不用磁石也可以取得相同的效果。后来法国一个科学委员会对麦斯麦进行调查,其中包括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和拉瓦锡,调查报告称,麦斯麦催眠治疗的效果完全是来自病人的想象和强烈相信奇迹的期望。法国医学界还谴责了麦斯麦,称他为骗子,并吊销其行医执照。
表演催眠:你情我愿的双簧戏

  表演性质的催眠通常在酒吧、俱乐部、展览会进行,上来被催眠的对象通常有过被催眠的经历,十分清楚催眠中将会发生什么,例如催眠师会让他们学鸡叫,然后回到自己在观众席的座位上,然后又要站起来大喊几声。观众之中也常常安排了催眠师的“托”。在台上表演的催眠师经常玩一种小把戏,让人扮成一块木板,即仅仅靠后脑勺和两个脚跟进行支撑——其实这个僵硬的动作并不难装。这些被催眠者事前往往喝了酒,酒精对大脑有抑制作用,因此在催眠中往往出现失控表现。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教研室副教授徐震雷透露,一次他应邀上台配合一名催眠师表演,催眠师“催倒”他后为了显示神通,“偷”走了他的手表。现场观众都以为他不知道,其实他心里清楚得很,催眠结束后马上到后台追讨自己的手表。
  催眠师还有一些神秘兮兮的行为,例如反复吟哦某种声音,做某个动作,说着柔和放松的话语,拨弄手指发出声响,从10倒数到1等。被催眠者则做出恍惚迷糊的样子——这些其实都是装神弄鬼,为了增加神秘感而已。
  催眠让一些本来不恰当的行为得到允许——平时怯懦斯文的妇女被催眠后,竟能接受粗俗淫秽的话语乃至公然的性挑逗。在极端的情况下,别人让她们做什么都服从,事后就声称“失忆”,便不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这背后隐藏着一种社交约定,目的是为了获得别人的注意。
前世催眠:装神弄鬼+想入非非

  这种催眠声称让被催眠者“退行”到前世,或者“进入”来世,但研究证实,被催眠者回想得到的内容都是这一辈子的。
  有些学者认为被催眠者进入了一种恍惚的精神状态,其依据是脑电波在催眠状态下发生改变,不同于清醒的时候。然而,这并不足以说明催眠很特殊,因为一个人在做白日梦,聚精会神地思考,在脑海中想象红色,打喷嚏等都会改变大脑的电生理状态。
  美国卡尔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催眠实验室主任尼古拉斯·斯潘诺斯认为,前世催眠与过去所谓“鬼上身”等情况很类似,催眠通过间接改变被催眠者的动机、期望和对事情的解释,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在催眠中他们的行为并非真的处于恍惚状态,也非打开了潜意识的通道,更非回到了前世。他们其实只不过是根据催眠师的暗示作出相应的反应而已。一个顺从的被催眠者在催眠师的诱导下,可以对来世产生幻想。例如,根据催眠双方的需求和愿望,被催眠者可想象自己身处两千年前古罗马的竞技场,或者是一千年后的外星球之上。
  英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玛丽安·桑顿甚至认为,被催眠者在拙劣地模仿癫痫患者的症状。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深层次的情感需要,在催眠师的暗示之下发挥自己的幻想。
灵魂出窍,纯属迷信?
链接:
https://zhidao.baidu.com/daily/view?id=921
节选:
濒死体验可用神经生理解释

濒死体验,也许是心肌梗塞或者麻醉影响了患者大脑。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荷兰一项进行了13年的研究,调查了344名经历过心跳或呼吸停止的重病患者,发现神经生理过程在濒死体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穿越黑暗隧道到达一片光明” 的濒死体验可以用神经噪声和视网膜视皮层映射来解释。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视觉研究专家托马兹·托洛辛科博士提出,如果你的大脑出现很微弱的神经噪声,然后逐渐增大,你就会感到在视野中央出现亮点,然后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近,感觉就像自己在一条隧道中向前移动。最后全大脑皮层的神经都活跃起来发出噪声,你的整个视野就成了一片光亮。
布莱克默称,濒死体验中极度平静的感觉是人在遇到危机情况后,大脑分泌了内啡肽所致。“嗡嗡”、“当当”的响声,是大脑缺氧,影响了脑细胞之间的联系所致。
药物可以仿制濒死体验

很多没有死亡危险的人也有过类似濒死的体验,例如:战机飞行员迅速加速飞行导致大脑局部缺氧,大脑神经化学失衡后产生神经症,吸食大麻或迷幻药后产生幻觉,治疗癫痫时用电刺激大脑颞叶,体内二氧化碳水平过高……这些体验包括灵魂出窍、看到光亮和闪过旧日回忆。
麻醉剂令病人产生灵肉分离、灵魂出窍的感觉,以便于开展手术。德国医生卡尔·詹森用麻醉剂氯胺酮(即“K粉”)成功诱导出大多数濒死体验,包括穿越隧道到达光亮、感到自己已经死了、与神灵对话、灵魂出窍、奇异的声音等。
但是,诱导出来的体验是随机而零碎的,当事人没有濒死体验那种全景式的回顾,也没感觉自己洞察人生,没有失去对死亡的恐惧感。
重度昏迷也可感知外界信息

有些人被认为已经死亡,但其实只是失去了知觉,恢复过来以后记得自己从上而下看见自己的身体正在被医护人员抢救,甚至听到他们的讲话。这时医疗监护仪器都已经测不到大脑的活动,似乎灵魂或者精神离开了肉身,在半空看着发生的一切。这些人往往被这些体验所改变,变得相信死后有灵。但是,毕竟这些人还没有死。尽管他们看上去好像死了,甚至监护仪器也没有显示生命迹象,他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复杂的神经机制听到和看到东西。
有证据显示,脑死亡的患者实际上也可能存在有意识的思维。2006年,英国和比利时的科学家用功能性核磁共振对一名女植物人进行检测,发现对她讲话以及让她想事情的时候,例如打网球,她的大脑部分区域便会活跃起来。当让她想象自己在打网球,或者在家周围转悠,其大脑皮层活跃的区域与常人无异。她的脑电图也还不是完全一条直线,说明还有脑活动的信号。有些监护仪器测不到可能是灵敏度的问题,换了更灵敏的仪器可能就测到了。
患者在生命垂危之际大脑下意识记录到信息,醒来之后又听到别人说自己“死”了期间的事情,然后将这些东西编成所谓濒死体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4-29 14:45 , Processed in 0.054815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