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29|回复: 0

[航天] 极目楚天 共襄星汉——第九个中国航天日l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专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5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作者:大国科技学苑
+
w1.jpg
4.24SPACE DAY OF CHINA
w2.jpg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

本期人物‍‍‍‍‍‍

w3.jpg

ABOUT
w4.jpg
戚发轫

“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航天”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人物故事‍‍‍‍‍‍‍‍‍‍‍‍‍


01
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
用大连人戚发轫的话来讲,他的童年,是在奴役下度过的。戚发轫回忆说:“我当了八年亡国奴。1945年之前,大连受日本人统治,我每天到学校去,都要向东京三鞠躬,而且日本的小孩可以无缘无故打中国的孩子,不要理由。那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啊。”这段屈辱的经历,让他更加热爱祖国。上世纪50年代,高中生戚发轫又目睹了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被美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他说:“咱们志愿军都是被美国的飞机扫射轰炸造成伤残,所以刺激到了我们。没有国防、没有航空,我们受人家欺负。”从那一天起,他下定决心要学习航空专业,他也如愿考入了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4岁那年,从北航飞机系毕业的戚发轫被分配到刚成立不久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是新中国为研制导弹、火箭成立的第一个研究机构,汇集了来自全国的技术业务骨干和优秀大学生。回国不久的钱学森亲自上阵,给他们主讲《导弹概论》,新中国的导弹研制拉开序幕。由于当时中国的航天技术不够先进,条件也很差,好在有了苏联的帮助,研究才稳步进行。但是1960年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苏方拒绝接收中方军人到军事学院学习,戚发轫他们只好脱下军装,但苏联又提出“其他人都可以来学习,只有研究导弹总体设计的戚发轫不可以!”的要求。在这些刺激下,戚发轫意识到:靠人不如靠己,要想真正实现强国梦,就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1960年11月5日,西北大漠的导弹靶场飞起了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一号,这让戚发轫尝到了从无到有的成就感。不过,没两年,却是东风二号首次发射失利带来的挫败感。戚发轫说:“感觉到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党。但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总结经验再干!我们确实总结了经验,其中有两条——技术要吃透,地面试验要做充分。所以又苦干了两年,1964年东风二号最终使用中国的推进剂——液氧成功发射。”1966年,中国在自己的领土上,成功实现了两弹结合。



02
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中国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戚发轫回忆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始末,他所讲的三个故事,是我国卫星事业从无到有的例证,更是中国航天事业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起航点。

一、“航天十八勇士”开启中国卫星研制之旅‍

正当戚发轫打算在火箭研制的天地大干一番时,主管军事科技的聂荣臻元帅亲自批准把他和另外17位航天领域的专业人才,调往新成立的研制卫星的研究院,即后来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首任院长,孙家栋组建总体设计部,负责卫星系统工程的顶层设计。当时,为了尽最大可能缩短研究周期,集中精力保证主要目标,孙家栋决定,凡与“抓得住、看得见、听得着”有关的技术都要攻破和确保。在中国航天史上,他们被称为“航天十八勇士”,成了中国走进航天时代的重要骨干。‍‍
二、“我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获誉”1957年,苏联已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中央政治局研究并决定大力支持科学院搞卫星。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中央专委会议上原则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确定将人造卫星研制列为国家尖端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还确定由中国科学院负责整个系统的技术抓总,并负责研制卫星本体,七机部负责运载工具,科学院和四机部共同负责地面测控系统。1968年成立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戚发轫加入“东方红一号”的设计团队,但“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条件很艰苦。当时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在卫星研制方面还是有所欠缺。戚发轫举例说,当时他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地面试验方案,但缺少的条件实在太多了。“当年没有计算机仿真模拟,完全是靠地面试验。试验很危险,但是那时我们也没有任何专用的防护装置。做天线试验时,每人拿个仓装箱的盖子挡着,从木板间的缝隙往外观察;在纸上画图纸、爬格子,是设计师的必修课;没有低温实验室,我们就去海军的冷库做,出来的时候,塑料鞋都被冻裂了”。戚发轫并没有退缩,反而迎难而上,最终提出了完整的地面试验方案,为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提供了保证!
他感慨道,东方红一号可以发射成功,靠的就是中国航天人的爱国心。前面的同志做了很多事,而最后的荣誉虽然落在我的肩上,还上了天安门,但是这些历史都应该被铭记。三、周恩来总理最关心这个戚发轫说:“转场之前,周总理很关心,就把研究火箭、卫星发射的人请回北京,并问‘准备好了吗?上天能够准确地播放《东方红》乐曲吗?’我就老实讲,说我们能想到的、地面能做的试验,我都做过了,都没问题,就是没上过天!”周总理要求相关人员写个书面报告,等政治局讨论后决定“东方红一号”卫星能否发射。“我很紧张,跟总理说,来不及了。因为用的是蓄电池,之前我们只做过横放4天4夜的试验,现在卫星已经与火箭对接了,时间长了怕有问题。”“当时总理就问,为什么不多做点试验?你们搞总体的人要像货郎担子、赤脚医生那样走出大楼,到人家部件研制单位去,告诉人家怎么做,人家不就做了嘛!”这个意见我终身难忘,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每次都老老实实地把总体的要求一样不漏的告诉分系统。直至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发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21时50分,地面站接收到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入轨后,一切稳定正常,做到了周总理要求的“稳妥可靠、万无一失”。戚发轫回忆道,“我永远忘不了发射那天,晚上天气一开始不太好,直到天空中的云层在发射轨道上裂开一道缝,悬着的一颗心才落了下来。这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并且是173公斤的卫星,甚至比前四个国家卫星重量的总和都要多,这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03‍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

“高科技发展事关国际上的国力竞争,中国不能置身事外。要有紧迫感,抓晚了就等于自甘落后,难以再起。”

“真正的高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

“发挥现有高技术骨干的作用,通过实践,培养人才,为下一个世纪的发展做好准备。”

这一建议后来被称为“863计划”。邓小平在这份建议上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1992年,中央正式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启动,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代号为“921”工程。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为建立空间站要解决四项关键技术: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补给和再生技术;第三步是载人空间站阶段。

而戚发轫就被任命为飞船的首任总设计师。

戚发轫说:“我59岁了,让我来搞这个载人飞船的总设计师,我很纠结,第一不该我干,我快退休了;第二我也不敢干,载人航天,人命关天。”犹豫了很久,面对党和国家的需要和信任,戚发轫还是掌起了飞船设计的帅印。

“1992年社会上有一句话,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我们所在的中关村,航天科研人员的待遇低,外界诱惑多,走了很多人,我很心疼,也不怪离开的人。”但此时也仍然有一批人,始终坚守理想信念,合力扛起了项目大旗。

转眼到了1998年。这时候,用4年时间建设的航天城——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在北京西北郊的一片农田里拔地而起,已经组装起来的4艘供地面试验用的初样飞船已在里面同时展开测试。

戚发轫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国家有特殊需要了,虽然待遇很低很苦,但我能够干,这就是我们的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终于在经过了七年的努力,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成功,“比预定的落点只差10公里,是世界上落点最准的。”花甲之年的他又一次步入中国航天新的天地。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到神舟四号飞船,凡是能被预想出来的“万一”,戚发轫都要求设计人员千方百计去发现,去寻找,一刻也未停止对飞船研制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

在四次无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终于,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载人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迎来发射时刻。

戚发轫说:“我当时很紧张,但是我还是跟航天员讲,你上去吧,一定能回来!”

那一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晴空万里。早上9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愿望,在这一刻实现了!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俄、美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也是继“两弹一星”之后,中国航天史上竖起的又一座辉煌里程碑。



作为航天科研领军人的戚发轫院士,多年来见证了中国航天的发展,但除了是一名工程师,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老师。

2003年,神舟五号把杨利伟送上天,戚发轫退居二线。他被邀请回到北航宇航学院当院长。

“中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成为航天大国,需要一大批人才,所以我有幸又成为教师。我回报老师,回报母校的培养,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所以我的经历就是从航空到航天,从航天又回归航空。”

“我当老师干了三件事:一件事是我支持学生们自己研制一个探空火箭,自己设计、参加生产、总装,到靶场参加实验,不追求先进,不追求成功,只追求全过程,通过这些科研实践,来锻炼自己实际的工作能力;第二件事我们成立了一个空间羽流实验室,得到了国家的支持,还进行国际合作。这个团队获得了二个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最后是重视人才培养,培养了26个博士生。大部分都在航空航天领域工作。”

2020年,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闪亮的名字——2020最美教师”发布仪式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荣获2020年“最美教师”称号。
如今的戚发轫虽然已经不再担任神舟系列新的飞船的总设计师,但他仍然时刻关注着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他直言,这么多年的努力获得的最大的成果就是我们锻炼了一支用先进思想文化武装、受伟大精神鼓舞的航天队伍。中国航天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孕育并实践了以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代表的航天“三大精神”,以及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


有人说,戚发轫这一生,就是一部中国航天简史。第一枚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每一个第一,在他的生命里都刻勒重重一笔,也在中国航天史上切分时代。从19岁开始,戚发轫就将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了中国航天事业中,到如今91岁高龄,他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见证了中国一代又一代航天强国梦的实现。在戚发轫看来,要想成为航天强国,青年一代必须具备四个“有”:
第一,要有准备。在戚发轫看来,新时代中国航天面临更艰巨的历史使命,但惟其艰巨,所以光荣。“我们老一代是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现在年轻一代要解决的是‘超越和引领’的问题。”在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要成为科技强国,首先应该是航天强国,要准备迎接这个挑战。第二,要有爱心。“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就是热爱祖国。最高尚、最伟大的爱是爱祖国、爱事业、爱团队、爱岗位。人有了爱,才能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奉献出来。第三,要有梦想。习近平主席曾强调“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戚发轫说,梦想就是理想、就是信念。他希望年轻一代要有一个梦,就是强国梦、航天梦。第四,要有本领。有梦想是灵魂,但有本事是根本。习主席讲,“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年轻人要成为本行业、本岗位的强者和骨干,相信年轻一代一定会比我们老一代做得更好、更精彩!

w10.jpg

END

w11.jpg

作者:周南雪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6-4 15:14 , Processed in 0.108594 second(s), 1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