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27|回复: 0

[一带一路] 关税对汽车出海链影响几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5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作者:微信文章
不可获缺的投资利器,如下知识星球,每日实时更新(调研纪要、会议录音)等实时资讯。年度5万篇以上,赶快扫码加入。




如果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投资者,一款辅助工具特别重要,本星球将会是您一个优质的选择,现开放运营以来,已受到部分朋友的关注,需要了解更多投资资讯,调研纪要,会议纪要、行业分析报告关注上方星球二维码,每日最新推送,专业投研工具,让您选股无忧。基本面爱好者的集合地,如果您是基本面的爱好者以及想掌握各行业实时资讯那么这里或许比较合适您

关税对汽车出海链影响几何

一、美国汽车关税历史事件

年关税法:1897年订立的关税法针对欧洲,将关税提高到57%,引发英国、德国等工业国家报复,导致全球贸易萎缩,这一事件对英国的工业制造国地位产生冲击,一定程度上促使全球工业制造格局发生变化,英国的位置逐渐被德国取代。

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1930年美国对2万多种商品加征关税,平均税率达53%,40国进行报复。该事件加剧了经济萧条,成为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德国的打击巨大,德国经济萧条加剧,纳粹上台,最终导致二战爆发。

年尼克松加征附加税:1971年尼克松对所有进口商品加10%的附加税,这一举措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续日本广场协议签署,以美元为代表的黄金和美元搭建的体系瓦解。

年美欧汽车关税事件:1962年欧洲共同市场对美国机构加征25%关税,1963年美国约翰逊政府对所有进口卡车报复性加征25%关税并延续至今。这一事件使欧洲车企如大众进口卡车退出美国市场,日本车企则在美国建厂推动本地化,导致美国轻型卡车市场结构固化,三大车企主导市场,消费者选择单一,且美国轻卡售价比其他地区高3000-400美金。

世纪美日汽车贸易战:1979年美日签订广场协议后,1980年美国通过“自愿出口限制“法案,1981年起迫使日本企业每年对美出口汽车不超过168万辆,且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这使日本本土汽车进入美国机会减少,同时促使日本车企在美国建厂,带动美国产业发展,丰田借此在美国生根发芽,成为全球最大车企。

小布什时期钢铁关税事件:2002年小布什政府对钢铁加征30%关税,导致在美国的每辆车成本增加1000美金,通用、福特因钢铁价格上涨利润下降,2005年通用亏损达103亿并被迫关闭很多工厂,不过该事件最后因欧盟和日本强力反对,WTO裁决,美国于2003年取消关税。

年钢铝关税中美贸易战:2018年特朗普上台后对钢铝产品分别加征25%和10%关税,中国输美汽车零部件受影响,每辆车成本增加1000-1200美金,中国零部件还叠加15-25的关税,导致美国汽车价格高昂,新车金价超4万美金。同时,2018年墨西哥和加拿大逐渐成为重要的零部件工艺和生产基地。

二、国内外营商环境差异

文化差异:中国以集体主义和儒家文化为主,欧美注重民主协商和个体,中东受宗教文化影响较大。这种(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文化差异导致东亚文化、欧美文化和中东文化在沟通表达、工作节奏和节假日等方面存在区别,东亚文化表达含蓄,欧美直接沟通,中东注重团体方式。

管理风格差异:中国是家长式管理,欧美注重流程效率。以公司在墨西哥电厂和越南电厂的实际范例测算,中国制造业人均产出约是墨西哥的1.5倍、越南的1.3倍,行政效率方面,墨西哥行政审批约需28天,越南需15-21天。

生产成本差异:中国制造业月薪约在6000-1100美金之间,越南约为中国的一半(300-600美金),墨西哥约700美金与中国相当。综合来看,墨西哥制造业综合成本约是中国的1.5倍左右,美国是1.2-1.5倍,越南是0.8-1.1倍。

管理难点:在国外投资面临文化冲突和本地化适应问题,如在印度、中东宗教节日频繁需调整生产计划,中东地区员工做礼拜或宗教活动时可能中断会议或生产;在非洲投资需考虑基础设施问题、安保投入,还可能面临特殊法规风险,如欧盟碳关税、美国或欧洲人权工会、印度专利诉讼对外国投资者权益影响等;同时要注意地缘政治风险,如东欧国家政权更替可能导致对华政策变化,以及汇率波动风险,如土耳其里拉贬值率高、墨西哥存在汇兑风险等。

应对策略:成本核算可参考中国、墨西哥、越南等地的成本比例;文化融合方面可建立跨文化培训体系,推行本土化领导,培养融合文化氛围;要遵守本地法律法规,建立合规团队;中国企业要培养供应链韧性,扎根中国;还要占领技术高地,输出技术而非单纯工业制成品或劳动力,通过扎根中国、本地化策略、技术赋能和动态风险管理实现降本增效。

三、关税政策现状与影响

关税政策现状:2025年以后,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情况复杂。2月依据301条款对大部分商品加征关税(除关键零部件外),3月因芬太尼问题再加征10%,4月中美进入关税战,关税不断累加,目前中国商品受影响的税率达145%。汽车关税方面,18年以来在原有基础上叠加,目前基础税率达190%左右,这对中国汽车或零部件直接出口美国造成极大阻碍。中国也采取了反制措施,如限制美国农产品、稀土等。

未来关税政策走向判断:短期(3-6个月)内可能僵持,美国政府制定关税时不遵循经济规则,以贸易逆差为借口,且特朗普政府谈判时会提出高目标迫使对方妥协。中国目前维持较高关税水平,随着美国国内股市债市及金主反抗情绪上升,政策可能会退热。中期(3-6个月后)可能选择性缓和,通过国际会议、领导人会晤或政府部门协调逐步降税,预计关税可能会缓解到50%左右,汽车关税不超过50%,关键零部件如苹果、特斯拉供应链相关及美国不具备生产能力的产品可能降至20%甚至以下。长期(6-9个月后)若发展顺利,中国关税可能降至20%-30%,但全面降税不太可能;若全面升级,3-6个月僵持后若不缓和,美国关税虽达顶点但中国可能全面禁运关键矿产、封杀美国农产品出口,这将导致全球货物贸易衰退,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影响1.5%,美国影响1.2%左右,若一年之内仍未和解则长期对抗,中美经济脱钩,东南亚或墨西哥可能成为最大受益者。

对整车配套市场和后市场成本影响及转嫁难度:整车配套方面,目前中国零部件企业大多与客户签FOB条款由客户承担关税,但当关税超50%时,美国企业可能要求共担,若企业不同意,3个月后可能寻找其他供应商。后市场方面,后消费市场利润较高(约30%-50%),在FOB情况下,关税上涨时企业与客户按比例分担关税,最高能做到四六分,超过此比例企业基本无利可图。对于一些受关税影响大的零部件,当综合成本竞争优势不敌海外本土供应商时,外资车企可能将订单转给本土供应商,如中国零部件占美国汽车制造份额10%,当关税使整车价格上涨10%达到美国消费者接受临界点时,美国整车厂可能减少从中国进口,不过对于有专利保护的产品如电池电控系统,美国只能接受价格上涨或寻找替代。此外,在关税生效前,美国企业有催交订单情况,中国企业发货量增多,部分企业化整为零利用800美金免税邮寄额度发货,一些产品如锂电池、智能驾驶部分、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因美国依存度高,短期内受关税影响不大,但像铝合金轻量化等技术壁垒低、关税敏感度高的产品,可能在一年内被替代。

四、零部件企业应对策略

产能转移策略:对于一些标准件如紧固件、螺栓螺丝等高风险产品,可考虑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已初步形成产业链,6月可能形成产能)、墨西哥等地,这些地方靠近市场且成本低廉。对于发动机变速器等美国有本土生产但中国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要权衡在中国生产还是在其他地区生产。

空间置换策略(乾坤大挪移):植根中国,辐射全球,利用越南与欧美关系缓和缓冲中美贸易对抗,越南与中国山水相依、制度文化相近、成本接近,可借助越南与欧美的贸易便利;也可在墨西哥建厂,覆盖美洲市场包括南美新兴市场;还可在美国建厂或建立贸易公司,避开贸易战,享受美国降低企业所得税政策冲销建厂成本压力,占领美国市场获取利润。

技术与产品分离策略(化骨绵掌):在中美高额关税情况下,实现技术和产品价格分离,如卖控制器时,将产品价格100美金拆分为产品本体10美金和技术90美金,对10美金货物贸易征收关税影响相对较小,且货物贸易目前中美之间无关税障碍,不过要考虑企业合规、中美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会计准则等问题。

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策略:对于电动汽车等高关税产品,可将有技术优势的部分如电控系统、电池、芯片等化整为零单独出售,利用美国豁免政策避免高额关税;对于一些单个出售关税高但组装后可豁免关税的产品,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可化零为整组装后出售给美国,具体要根据产品情况分析。总之,零部件企业要积极应对,增强信心,有多种方法应对中美关税战以保护企业生存发展。

Q&A

Q1:国内零部件企业在国内外营商环境有何差异,海外生产成本有何变化,文化和管理难点有哪些?

A1:国内零部件企业在国内外营商环境存在多方面差异。

1.营商环境差异

文化方面:中国以集体主义和儒家文化为主,而欧美国家注重民主协商和个体形式。在沟通风格上,东亚文化可能偏含蓄表达,欧美比较直接沟通。中东地区更注重团体方式,并且中东地区受宗教文化影响较大,工作节奏和节假日与中国有显著差异。

管理风格方面:中国是家长式管理,欧美的管理注重流程效率。例如通过汽车行业研究发现,以公司在墨西哥电厂和越南电厂为例,中国制造业人均产出是墨西哥的1.5倍,是越南的1.3倍左右;行政效率方面,墨西哥做行政审批大概需要28天,越南在15-21天。

生产成本方面:以劳动力成本为例,中国制造业月薪大约在6000-1100美金之间,越南是中国的一半,大概在300-600美金之间,墨西哥的劳动力成本差不多在700美金左 右,和中国相当。综合来看,墨西哥的制造业综合成本是中国的大约1.5倍左右,美国是1.2-1.5倍,越南是中国的0.8-1.1倍。

2.文化和管理难点

文化冲突和本地化适应:在印度、中东等国家,宗教节日频繁,需要不断调整生产计划。例如在中东地区,员工做礼拜或宗教活动时,可能会中断正在进行的会议或生产活动。特殊地区的特殊投入:在非洲国家投资时,由于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企业需要雇佣安保团队。

供应链风险:在非洲投资要考虑基础设施问题,而在墨西哥、欧洲、美洲、越南等地供应链风险相对不大。

特殊法规方面:如欧盟的碳关税,美国或欧洲的人权工会相关法规。在印度设厂时,要注意专利诉讼权和对外国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像小米公司在印度投资就遇到过 此类问题。地缘政治和汇率波动风险:一些国家的政策可能因政府换届而对中国有较大偏差,如东欧国家。汇率波动方面,像土耳其里拉贬值率很高,墨西哥也有汇兑风险。

为应对这些差异和难点,企业可以从成本核算、文化融合、合规建设、供应链韧性培养和技术占领高地等(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方面着手。例如从世界健康报告中进行成本比对,推行跨文化培训体系,培养本地化领导,遵守本地法律法规,建立合规团队,在中国搭建并扶持全球发展的供应链,占领技术高地等。

Q2:能否梳理当前关税政策情况、对未来关税政策可能性的判断,以及关税对整车配套和后市场成本的影响与转嫁难度?

A2:1.当前关税政策情况

美国对中国关税加征情况:2025年以后,美国依据301条款对中国的关税基本涵盖所有商品(除部分关键零部件外),最初加征到10%。3月份因芬太尼问题又加征10%。4月中美进入关税战,税率不断增加,目前叠加301关税和芬太尼影响,中国商品面临的关税达到145%。在4月份美国公布了排除条款,如笔记本电脑、手机、半导体等先进制程产品可免除,但99.5%的商品仍受145%关税影响。汽车方面,在18年纲领关税25%的基础上,加上其他加征,目前关税很高,基本封锁了中国汽车或汽车零部件直接出口美国的道路。中国也采取了反制措施,限制美国的农产品和稀土等。2.对未来关税政策可能性的判断

短期(3-6个月):可能会僵持。美国政府在制定关税政策时存在非理性因素,将贸易逆差作为关税征收借口,且这种行为针对所有国家包括盟友。特朗普给其他国家90天豁免,但中国没有,不过随着美国国内股市债市及金主反抗情绪上升,政策可能会慢慢退热。中国则是合则台,不合则斗争到底的态度。

-3-6个月之后:可能出现选择性缓和。通过国际会议、中美领导人会晤、两国政府商业和关税部门协调等方式,关税可能逐步缓解,可能会从145%逐步缓解到50%左右,这个过程大约持续3个月。-6-9个月之后:随着特朗普执政周年和美国中期选举压力,中国的关税可能会降到2025年2月份的水平,即20%-30%左右,但全面降税不太可能。对于汽车等关键零部件,关税不会超过50%,对于苹果、特斯拉供应链等美国不具备生产能力的关键产品,关税可能降至20%甚至以下。

3.关税对整车配套和后市场成本的影响与转嫁难度

整车配套方面:目前整车配套企业大多与客户谈FOB条款,但美国客户在关税超过50%后,要求企业共担关税,企业若不同意,客户可能在3个月后寻找同类供应商。后市场方面:后市场原本利润较高,在FOB情况下,面对关税上涨,企业与客户有一个关税共担的情况,但不是平均分担。按照比例分担时,当分担比例达到四六分,中国零件商基本把利润让完,五五分担基本不可能,因为这样中国零部件厂商要让出60-70%的利润,达到极限。

Q3:美国在关税政策方面后续走向如何?如果公司全面升级会怎样?这种情况下状态是什么样的?

A3:1.美国关税政策后续走向

短期僵持(3-6个月):美国政府在制定关税政策时存在非理性因素,特别是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仅以贸易逆差占比作为关税征收借口,这种行为不遵循世界经济规则,且针对所有国家包括盟友。特朗普给其他国家90天豁免,但中国可能没有,目前中国仍维持较高关税。不过随着美国国内股市债市及主要金主反抗情绪上升,这种高关税政策会慢慢退热。中国则秉持合则合,不合则斗争到底的态度,所以短期内可能会僵持。

选择性缓和(3-6个月之后):通过国际会议、中美领导人会晤、两国政府商业和关税部门协调等方式,关税可能逐步缓解。预计在3-6个月后,关税可能从145%逐步缓解到50%左右。全面退坡(6-9个月之后):随着特朗普执政周年的到来和美国中期选举压力,中国的关税可能会降到2025年2月份的水平,即20%-30%左右,但全面降税不太可能。对于汽车等关键零部件,关税不会超过50%,对于苹果、特斯拉供应链等美国不具备生产能力的关键产品,关税可能降至20%甚至以下。

2.公司全面升级的情况

3-6个月短期僵持无缓和时:关税将进入全面升级状态。美国关税已达145%顶点不会再升,但中国可 能全面禁运关键矿产并封杀美国农产品出口。这种情况下,全球货物贸易可能衰退,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可能降1%左右,中国可能受影响达1.5%,美国影响达1.2%(根据IMF预测)。

长期对抗(一年之内无和解):中美将全面脱钩,各自形成供应链。经济上,东南亚或墨西哥等可能成为最大受益者。

Q4:零部件企业让客户承担增加的关税这种规避方式是否可持续?特朗普豁免美墨加形式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让客户承担关税的事情能否持续?中国同行持悲观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A4:1.零部件企业让客户承担增加关税的可持续性

目前情况:目前中国的零部件或整车行业对国外签署的大部分是FOB条款,目前关税由客户承担。

不可持续性:从目前的关税状况来看,中国汽车零部件综合税率已突破195%,美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增加100%关税,新能源部件也在200%-225%左右。即使现在因为找不到替代商而让客户承担关税,但后续难以持续。例如单个零部件关税增加200%左右,即使在美国车企中只占20%左右,对整车价格影响也在40%左右,这将使单车价格提升30-40%,是不可接受的。而且汽车 零部件生产建厂有一定规律性,如吉利汽车国外建厂需18个月,比亚迪约15个月,奇瑞约15个月,国外可能稍低。当关税持续3-6个月时,企业可能转向美加墨等地增加关税,对于锂电池等优势产品也会进行价格分摊。

2.特朗普豁免美墨加形式的原因

美国汽车行业对中国零部件依存度:以汽车零部件为例,美国对中国的依存度在12%左右,从进出口量来看,2018年中国向越南、美加墨转移后,美国汽车行业对中国的依存度在20%以上。如果全面封杀中国零部件,美国汽车制造业缺少这些零部件后,汽车涨价应在30%以上,汽车售价提升20-30%,这将使美国汽车在市场上失去优势,美国消费者也不愿承担这样的价格上涨,所以美国为了自身汽车行业发展豁免了美墨加形式。

3.中国同行持悲观态度的原因:如上述提到的高关税对整车价格的巨大影响,以及随着时间推移企业(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可能面临的订单转移、成本竞争等问题,导致中国同行对让客户承担关税这种方式持悲观态度。

Q5:整车配套和后市场领域关税成本是怎样的?后市场的关税压力如何转嫁?

A5:1.整车配套领域关税成本

目前情况:在整车配套时,企业与美国客户大多谈FOB条款,但当关税超过50%后,美国客户要求企业共担关税,企业若不同意,客户可能在3个月后寻找同类供应商。2.后市场领域关税成本与压力转嫁

后市场利润情况:后市场是消费者主导的形式,各个零部件供应商大约有30%-50%的利润。

关税压力转嫁方式:在FOB情况下,面对关税上涨,企业与客户有一个关税共担的情况,但不是平均分担,而是按照比例分担。当分担比例达到四六分,中国零件商基本把利润让完,五五分担基本不可能,因为这样中国零部件厂商要让出60-70%的利润,达到极限。

Q6:哪些环节对应的国外供应商经营现状较好?关税加到什么极限时,外资车企会把环节定点让给本土供应商?

A6.1.国外供应商经营现状较好的环节:未提及具体哪些环节对应的国外供应商经营现状较好,需要更多信息或数据来准确判断。

2.外资车企将环节定点让给本土供应商的关税极限

-以美国汽车市场为例:中国零部件供给美国汽车市场大约占10%份额,美国对于一般汽车的忍受率(检测率)是10%。如果关税涨到100%,由于零部件占比10%,会拉动整车价格涨10%,这是美国整车厂的一个临界点。当中国的关税使得在海外的生产成本加上关税成本,综合成本竞争优势不如海外本土供应商时,外资车企可能会考虑把未来订单给到本土供应商。例如目前中国关税较高(如190%),美国企业短期承担损失接收货物,但3-6个月后可实现通用件或替换件替换时,可能就不再给中国企业6个月以后的订单,而是寻找对应的本土供应商。不过对于一些有专利保护的产品,如中国的电池电控系统,美国不进口也没有办法,只能增加单车价格。对于普通的一体化件,当关税使得中国企业利润受到极大影响(如100%关税时),中国企业基本没有招架之力。

Q7:海外车企是否趁关税生效前有抢发货情况?特朗普所说的大举措是什么?

A7:1.海外车企抢发货情况

关税生效情况:美国4月2日宣布的关税是立即生效,对于4月12日之前发货的适用之前的政策,4月12日之后再发运的全部使用新的关税,没有缓冲期。

抢发货现象:在3月份到4月中旬之间,企业收到美国企业的催交邮件,发货量比平时多一倍左右。一些企业如奥迪在3月份从中国、墨西哥进口大量零件和整车囤积在美国,在关税政策启动时,立即停止向美国出口汽车和零部件,库存的销量足够维持一个月,他们期望在这一个月间欧洲和中国之间的关税能有缓期。

2.特朗普所说的大举措:特朗普宣布可能要对中国进行一个大的举措,但具体内容未知,不过企业因为这个消息在3月份做了提前备货。

Q8:从公司角度看,铝合金轻量化方面(如车轮车身)情况如何?

A8:1.公司铝合金轻量化产品占比:从公司角度来看,铝合金的车轮车身等轻量化产品占公司的比例大约是30%。

2.市场占比与技术壁垒

市场占比:在中国的一些铝合金的车轮车身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占比是在25%左右。

技术壁垒与关税敏感度:这些轻量化产品的技术壁垒比较低,对关税的敏感度比较高,在一年之内有可能会被替代,所以企业或从业者要注意拥有自己的专利或不可替代的产业。

Q9:针对关税政策零部件企业有何应对?是否会向东南亚转移产能?这种转移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在国内、欧莱雅、美国本土等地生产?能否既卖产品又卖技术?化整为零是否可行(如卖电控系统、电池、新能源芯片等)?

A9:1.零部件企业应对关税政策的方式

产能转移方面:对于一些标准件,如紧固件、螺栓螺丝等比较高风险的产品,可能需要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如越南,越南已初步形成产业链,可能6月就能形成产能)、墨西哥等靠近市场且成本低廉的地方。而对于像电控系统等国内有优势的产品则不需要转移。对于发动机变速器等美国自己有但中国有成本优势(成本比美国低一半)的产品,需要考虑在国内、欧莱雅(此处可能是表述错误,推测为其他地区)、美国本土等地生产的权衡。

空间置换策略(乾坤大挪移):植根于中国,辐射全球。利用越南与欧美相对缓和的关系缓冲中美贸易对抗,因为越南与中国山水相依、制度相近、文化和成本接近,可以利用这种形式换取越南与欧美之间的贸易便利。也可以在墨西哥建厂,俯视整个美洲市场,兼顾南美新兴市场;或者在美国建厂或建立贸易公司,避开贸易战,还能享受美国可能的企业所得税降低政策(如从20%-30%降到15%),用敌人的方法打败敌人,占领市场和利润。

技术与产品分离(化骨绵掌):在中美高额关税情况下,实现技术和产品本身价格的分离,货物贸易卖商品,服务贸易卖技术。例如一个100美金的控制器,可将产品卖10美金,技术卖90美金(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这样只需对10美金的货物贸易征收关税,而90美金的服务贸易目前中美之间无关税障碍,但要考虑企业合规、中美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化整为零策略:对于电动汽车这种面临200%多关税而无优势的产品,可将其有技术优势的部分,如电控系统、电池、新能源芯片等化整为零出售。这些产品按照关税政策可能裕免,可避免高额关税,同时利用美国的豁免政策,而对于利润低的部分可在美墨加边境建厂供应。当然,也有化零为整的情况,要根据产品具体分析,如笔记本电脑单个部件。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5-7 23:59 , Processed in 0.055622 second(s), 1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