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25|回复: 0

[一带一路] “关税战”的另一面,从世界工厂到工厂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3 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在那个盛产钟表的中立国,世界两大经济体的代表正式坐上谈判桌,并取得“重大进展”。小半年以来,世界的表盘开始失灵,1分等于60秒的规则被人粗暴地打破。恍惚间,过去的四十多年仿佛在另一个时空。

大洋彼岸的那个老头儿想要重写全球经济的代码,无论结果如何,这都将是一次影响深远的世界大变局。不信你看,当他面对媒体侃侃而谈的时候,大洋此岸的部分企业已经远赴越南、墨西哥、匈牙利……

当下火药味浓厚的“关税战”,加剧了很多人的担心,中国会不会流失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其实,不管有没有这波“关税战”,中企出海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但是,如果我们把视野打开,站在全球市场的高度,或许会发现,我们不仅不会失去竞争优势,反而是一次中企向全球型跨国集团跃升的机会。

w1.jpg

从世界工厂到工厂世界

从南海边的那个小圆圈开始,经过40年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中国的产量占居全球第一。

截至2023年末,中国制造业规模约占全球的 30%2024年,中国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5万亿元,而当年的GDP总额134.91万亿元。

如此庞大的体量,放弃海外市场是不现实的,内循环也难以全部消化。因此,谁也无法阻挡中国的制造力量。只是,MADE IN CHINA的“世界工厂”模式需要升级而已。

中企出海,有着极强的内驱力,一方面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因土地、人工等要素的红利优势衰减,需要新的成本洼地,最早一轮下南洋的企业正是这批服装鞋帽工厂,不在中国生产,但依然是中国的企业家、中国的设备、中国的技术。另一方面,部分头部企业,在稳定国内市场和探索海外市场后,需要就近生产,及时了解本地需求,将需求-设计-生产-销售链路最短化,比如美的、海尔等。

当然,外部因素也加速了出海的速度和广度。如果粗略考证,中企被迫出海并非始于懂王之前的四年,而是源自那段三年特殊时期。中国工厂的停摆,让世界各国看到了“世界工厂”的威力,珠三角或长三角一家工厂的停工,某些国家的人可能连正常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关于限制供应链占比的相关政策也是在彼时推出。反映到产业端,即老牌跨国集团作为链主,带领一帮中国工厂奔赴世界各地,形成一波被动出海潮。

退一万步讲,即使没有那三年,也不会改变这种结果,只是时间问题。当然,全球化1.0版本的Bug,我们也看到了,在产业政策方面,同样对某些产业的供应链比例设置了标准。

至此,漂亮国负责创新,欧美日提供机床和精密仪器,我们负责工程化和生产,全世界消费的全球分工模式面临重大挑战。插一句,如果我们将中国近几年提出的产业升级战略和聚焦高端产业策略是不是就不难理解了?想要重写全球经济代码的不仅是他们,我们早已付诸行动。

其实撇开沸沸扬扬的口水战,深入了解中国大型企业的全球化扩张之路,不难发现,中国的工厂已经在全世界开始编制网络,通过中国工厂世界化,向全球型跨国集团升级。它们不再只是将商品卖到全球,而是将自身的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甚至供应链优势,经过本地化改造组合,在各个国家落地生根。

日本的先例

这种跃升,并不陌生。伴随着我们的改革开放,多少日本、韩国、德国、美国企业将工厂建在了我们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尤其是日本,他们的出海动因更是与我们当下有几分相似,并且从结果来看,其是成功的。

当时的日本,跪了,那份著名的协议签订后,日元升值,面临庞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产能严重过剩,单纯的本国生产再出口,价格竞争力又被严重削弱。

w2.jpg

这个时候,日本政府启动了“黑字环流计划”,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投资,使得贸易顺差中的部分资金回流至发展中国家,以实现贸易相对平衡,而这些国家就包括刚刚改开不久的中国。1985年,日本海外直接投资规模仅为122亿美元,1989年大幅增至675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

随着这轮对外投资热潮,日本的企业开始在全球设厂,既减轻了日币升值带来的出口竞争劣势,同时也三菱、丰田、住井等企业逐步成为跨国大型集团,随后,中小企业也纷纷出海。2000年,资金规模在6000万以下的企业,占出海企业比重为43%,到2020年,这一比重上升至77%2021年,规模在300-600万的小型企业,出海占比也达到了37%

从结果来看,这一模式不仅打开了更多市场,且深度嵌入到本地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在中亚,日本车依然是普通人的首选;在东南亚,日本品牌的摩托车目前依然牢牢占据着市场。在国产汽车攻城略池的当下,丰田依然冠绝全球。

目前,日本的一些大企业,无论是销量还是产能,海外的远远超过国内。比如铃木汽车,海外销售超过80%,海外产能占比超过2/3。日本企业整体的海外净资产规模占本国GDP75%,海外子公司营收占总收入更是高达82%,海外制造占日本企业制造总量达70%

中企的全球化探索

在越南河内,洗衣机销量最大的是一个名为AQUA的品牌,对国人而言,可能没听过这个牌子,但他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企业子品牌,出自海尔;在南部,有一家中国电视机品牌的规模位居第二,它的名字叫TCL。近几年,美的也持续加大在东南亚的投入,成为其重要的海外生产基地。

相较当下的热门概念,家电似乎很难被聚光灯照耀。但从产业发展角度而言,家电正是中国制造业主动走向海外的一个典型样板。这是一个早已在国内市场饱和的领域,因此通过出海,与全球企业在全世界同台共舞是必然。不是简单的商品出海,而是指向本土化的出海,从市场需求,到研发设计,再到生产制造,再到营销销售,全面融入本地社会。

不仅仅如此,品牌企业的出海,也同步将供应链逐步带出海,这和日本当年何其相似。不难理解,当地的配套措施难以满足需求,国内的供应商更容易合作,因此,供应链上的企业出海水到自然成。同时,一些零配件企业也在积极主动进行全球布局,安徽万朗磁塑是一家生产冰箱密封条的企业,早在2010年就确立了国际化战略,跟随冰箱整机厂进行全球近距离服务。

因此,中企的出海,不仅仅是在国际链主企业要求下的被动全球化,还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主动走向全球,未来,后者才应该成为中企出海的主流。

不同于日本,中企出海拥有更多的优势。在供应链成熟之外,随着希音、TEMUTT等新兴渠道在海外的崛起,在前端为中企的营销和销售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在编织线下销售网络的同时,线下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更有甚者,我们的建筑企业同步出海,从挖下的第一铲土,到门窗安装,企业都能在异国他乡快速实现落地。而一旦沿着该模式推进,未来包括金融服务、软件服务、物流等高端服务产业也将随风出海。

w3.jpg

我们不跪,但也绝不停滞不前。口水战可以发泄情绪,但有些事情无法改变,唯有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放下狭隘的地理概念,给中企更多的支持,让他们走向全球。而企业,也不仅仅为了关税,还应具备更广阔的世界思维。

写在最后:“关税战”将中企出海显性化、聚焦化,但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经济规律方面审视,部分头部中企向全球迁移是必然的,同时也会带动整个供应链企业出海。其实,很多企业已经做得非常成功,只是被忽视了。最近看了林雪萍老师的《大出海》,有机会系统性了解了一波中企出海情况,文中部分素材正是取自这本书,特此鸣谢。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5-15 02:32 , Processed in 0.11614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