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59|回复: 0

京沪同筑AI梦——2025上海AI探学营盛大启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4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京华探学启智路,沪上研AI筑梦桥。2025年7月22日上午,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与感知学院和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探究性学习训练营(2025上海)”(简称“2025上海AI探学营”)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盛大启幕。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名青少年跨越山海齐聚浦江畔,与顶尖高校学者共赴一场科技与教育的双向奔赴。


作为落实“教育强国”战略、推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实践,探学营通过“高校导师对话+项目制学习+实地科研”模式,共同为青少年提供接触前沿科技的沉浸式平台。值得一提,本届探学营实现京沪两地的完美衔接——继北京探学营学子在一流师资引领下走出AI知识迷宫后,上海营地的少年们接过探索的接力棒开启AI梦想之旅。


w1.jpg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微电子楼报告厅

2025北京AI探学营开营仪式




22日开幕式现场群英荟萃: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挂职)杨杨,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教授张军平,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副研究员龚超,上海市团校党委委员、副校长、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常务副院长朱红、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书记巢睿祺,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与感知学院副院长李元龙等十余位领导专家出席,开幕式由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与感知学院委员会书记王敏主持。


开营仪式从主办方的领导致辞和寄语开始。首先,李元龙院长代表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与感知学院致欢迎词。他表示,学院作为自动化与智能感知领域的重要基地,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敢创新、有情怀”人才为己任。期待各位营员通过训练营接触前沿技术、点燃创新热情,埋下科技报国种子。

w3.jpg

李元龙院长致辞

张军平教授代表中国自动化学会首先向100名入选学生表示祝贺,并感谢各方支持。张教授指出,AI探学营的使命是构筑起基础教育与高等科研之间的桥梁,为青少年提供接触前沿科技的机会。过去三年,AI探学营已成功举办五期,两万余名同学报名,700多人入营,累计孵化出180多个人工智能创新项目。新营员新期待,鼓励孩子们要积极从AI的“使用者”蜕变为“设计者”,习得AI之,更悟得科技向善之”。

w4.jpg

张军平教授寄语

龚超副研究员代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也向入选学员致以祝贺,他表示,AI探学营作为公益性、科研性、跨学科融合的教育平台,旨在建立人工智能贯通式培养体系,突破应试教育束缚,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与探索欲。每一期入选的营员是经过层层选拔的优秀代表,他希望同学们将探学营作为成长与突破的起点,肩负成为技术引领者、创新先锋的使命。

w5.jpg

龚超副研究员寄语

杨杨书记作动员讲话并向营员代表授旗。指出,本次训练营聚焦青少年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立足探究性学习培养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实践,通过基础理论学习、动手实践、导师陪伴指导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助力营员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潜能。同时,向各位营员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志存高远心怀家国;二是勇于实践、协同创新三是严守纪律、安全第一

w6.jpg

杨杨书记作动员讲话

开营仪式上,云南省广南上海新纪元实验学校高二学生钱泗锦作为县中振兴计划优秀代表,郑重接过营旗。该计划依托CAA科普百人团科技教育乡村行公益活动,在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支持下实施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普适性测评,从全国10省160个帮扶县中学遴选优秀学子参营。钱泗锦将与同伴们在上海开启为期七天的集训。

w7.jpg

钱泗锦同学接营旗

此外,现场还向训练营导师代表颁发了聘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学部)教学发展与学生创新中心副主任时良仁、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丁家莉同学分别作为导师、营员代表发言。

w8.jpg
导师代表
w9.jpg
时良仁作为导师代表发言

w10.jpg

丁家莉同学作为营员代表发言


专家授课



开营仪式后便开启了本届上海AI探学营为期一周的线下集中授课。授课讲师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的人工智能领域教授/研究员,以及来自业界的专业讲师,保障了AI探学营的学术水准和前沿视野。

22日上午,第一位授课的专家是张军平教授,他为营员们讲授了《人工智能的边界》。

w12.jpg

张教授讲授课程


张军平教授以“人工智能的边界”为主题,系统阐释了AI技术在15个基础学科及多个应用领域的现状与前沿挑战。课程涵盖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学、自动驾驶、专家系统等核心领域,通过案例分析揭示AI在医疗诊断、跨语言交流、内容生成等场景中的技术瓶颈与伦理边界。

张教授强调,AI的“边界”不仅体现在技术实现的物理限制(如数据依赖性、算法可解释性),更在于其与社会、人文的交互边界——例如,AI能否真正理解情感?是否可能产生意识?针对学生提出的“AI情感与意识”问题,张教授指出:当前AI的“情感交互”本质是模式识别与统计的归纳总结,与人类情感有明显区别,尚不具备强人工智能定义的真实情感;而意识的形成需突破符号主义与连接主义框架,或需借鉴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最新成果。

互动环节中,张教授鼓励学生以批判性思维审视技术:AI的边界既是挑战,也是创新的起点。掌握基础学科(如线性规划、概率统计)是突破边界的基础,而“科技向善”的价值观则是驾驭技术的核心准则。

w13.jpg

张军平教授为营员解答问题

22日下午的课程主要是通过体验式创新教育培训让营员们彼此认识和了解。在培训中,营员们按年龄段分为两个班,并通过小组体验交流完成培训任务。

w14.jpg

w15.jpg




期待大家在这次探索之旅中收获满满



未来几天,同学们将沉浸于一场AI知识的全景式探索:从智能控制到人工智能概论的理论深耕,从智能车实训到北斗导航的实践操盘,从机器视觉到具身智能的前沿碰撞;集体活动足迹将跨越“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硬核实验室,登临中国首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一号”的传奇甲板,更将直通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全球技术浪潮。这场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恰如AI探学营的核心理念——让代码从书本跃向真实世界,让创新从灵感落地为具体项目。
随着序幕拉开,2025上海AI探学营已正式启航。这里没有标准答案的边界,只有无限可能的延展。

相关链接

少年与院士专家面对面  2024中国自动化大会开设青少年科普成果展区

【CAC2023】青少年科普展在中国自动化大会上表现亮眼

END

编辑|曾丹审核|邓树园

w17.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10 19:56 , Processed in 0.15124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