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70|回复: 0

[一带一路] 城环 · 一带一路综合实习 | 踏访京都寻遗韵,探古观今研城脉8.17-8.18行程纪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20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w2.jpg

2025年8月17日至23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师生实习团队将聚焦日本京都大都市圈,对其城市建设总体风貌和规划成果等展开深入的研究考察。

本次实习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柴彦威老师、吴英迪老师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强老师共同带队,来自两校的15位本科生参与其中。实习团队将参访京都、奈良、神户等地,围绕京都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历史街区更新、空间发展与产业演变、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与利用、京都大都市圈的郊区化与空间重构、神户国际港口城市的形成与灾后重建等问题展开实地调研与思考,探寻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智慧,感受 “一带一路” 框架下中日在城市发展领域的合作空间与多元可能,为推动两国人文交流与专业领域互鉴注入新活力。

w3.jpg

w4.jpg

行前准备与破冰会



01

线上会议

w6.jpg

7月10日晚,带队老师与同学们召开了首次线上会议。会上,师生围绕行程方案展开了细致研讨,同时就小组研究工作明确了方向展望与具体要求。柴彦威老师对实习日程进行了系统梳理,深入阐释了本次实习的核心教学目标与科学调研方法,为同学们搭建起清晰的实践框架。李强老师介绍了实习分组情况,并对本次调研的核心任务与实施要点作出具体说明。吴英迪老师从衣食住行等实际生活维度,逐项叮嘱了行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须知,为本次实习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全面保障。

w7.jpg

行前线上会议

02

线下破冰会



8月15日下午,实习团队于城市与环境学院大楼109会议室召开行前破冰会。破冰会由吴英迪老师主持,她向同学们介绍了参加实习的指导老师,并组织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分享彼此对于本次日本关西实习感兴趣的问题。随后,柴彦威老师向同学们进一步介绍实习地点的基本情况,强调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应当秉持专业的眼光看世界,用脚步丈量城市肌理,以区域综合的视角去观察,既要从宏观层面把握方向,也要在微观细节处深耕细作。李强老师结合日本城市单独特性为同学们提供选题思路,嘱托同学们要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行动,做到眼、心、脑协同联动,让研究问题具象化,并进一步强调了实习安全事项。两所学校师生围绕共同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不仅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更悄然加深了友谊,为后续的实习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w9.jpg

行前破冰会现场

w10.jpg

实习团队于城环院楼合影



行程纪实



8月17日,实习团队正式踏上前往日本的旅程,并于当日下午顺利抵达日本京都。

8月18日,在带队老师与京都大学小岛泰雄教授的共同带领下,实习团开启了首日研学行程。上午,师生们先后探访了京都东寺与二条城,在古建遗存中感受古都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底蕴;午后,一行人在京都大学食堂用餐,沉浸式体验校园生活。随后,小岛泰雄教授围绕“京都历史地理变迁”主题开展专题讲座,以详实的史料与独到的地图视角解析城市发展轨迹与京都大学学术传统与研究特色。讲座结束后,教授亲自带队参观京都大学校园,让同学们对这所百年学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w13.jpg

w14.jpg

w15.jpg

w16.jpg

东寺:历史层积中的空间自治

东寺(教王护国寺)始建于796年,是平安京唯一遗存建筑,空海大师在此开创日本真言密教,其五重塔历经多次焚毁,现存建筑为德川家光于1644年重建,高达54.8米的木构塔身成为京都的象征。实习团依次参观了金堂、讲堂、五重塔与瓢箪园。在小岛泰雄教授讲解中我们得知“东寺”之“东”源于平安京时期建城学习洛阳形制,该寺位于中轴线以东故而得名,后随着破坏与重建,如今位于京都的西南位置。当时还建有“西寺”,主要由皇室供奉,“东寺”历来由市民供奉,如今西寺已无踪迹,而东寺仍屹立。

w17.jpg

实习团队于京都地标东寺五重塔前合影









二条城:权力序列中的空间诗学

二条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德川幕府的权力象征,见证了“大政奉还”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实习团先后参观了唐门、二之丸御殿、二之丸庭院等地。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到其空间序列充满政治隐喻,从护城河进入二之丸御殿,需依次经过“远侍之间”“式台之间”“大广间”——房间等级随将军接见对象身份递减而升高。最深处“黑书院”仅限亲信进入,这种渐进式空间结构,实为封建等级制度的物质化表达。 御殿内著名的“鹂鸣地板”引发我们关注,当人行走时,地板因金属构件摩擦发出啼鸣,如同鹂鸣,这种声学防盗放刺系统与建筑美学浑然一体。

w22.jpg

二之丸御殿

京都的寺庙与城堡,既是历史层积的考古断面,也是现代城市的精神实验室。当实习团站在东寺的五重塔下,看古刹与冰激凌店共举;或立于二条城的“鹂鸣走廊”,听足音与400年前的防御系统对话——此刻,物质与精神、死亡与生活、权力与平民的边界悄然消融。

古建筑真正的生命力,

不在于梁柱的腐朽延缓,

而在于它能否持续回答每一代人

关于“如何诗意栖居”的追问。









小岛泰雄教授讲座:京都历史地理

午后,小岛泰雄教授以“用地形图了解京都的历史地理”为题,带来一场兼具深度与洞见的学术分享。讲座开篇聚焦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这一介于地理学与历史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其研究对象涵盖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社会空间与地表景观的演变规律,它既扎根于地理学的空间视角,又依托历史学的时间维度,是两大学科交融共生的研究领域。

w27.jpg

小岛泰雄教授讲座

谈及研究基础,小岛教授特别强调地形图的核心价值,随后将重点落在地形图与京都历史地理的关联上。他展示了国土地理院、陆地测量部历经多次修订的京都东北部地形图等多张图纸,通过对比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地图样貌,清晰呈现出近代京都地理建筑格局的变迁。正如历史地理学者足利健亮在《京都历史アトラス》中所揭示的,研究者需以经验与直觉为引,从地图的线条与符号中,还原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河道、街巷与聚落痕迹。

w28.jpg

小岛泰雄教授借助地形图为同学们讲解

讲座中,小岛教授结合京都城市发展,详细阐述了其历史脉络与自然地理的深层关联。京都曾作为日本都城近千年,是国家政治、文化中心,而在日本迁都东京后,其城市功能逐渐从政治中心向文化、教育中心转型,这一转变在地形图上体现为寺庙、学堂等设施的空间占比上升。小岛教授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同一区域的地图及其标注,清晰展示了东西轴线与御所南北轴线的功能分野,即中轴线两侧的条坊街道与中国长安形制相似,但因京都多山的自然地理特征,条坊在地势起伏处出现了适应性调整。同时,地图中左京与右京的空间差异也能从地图上得到解析,右京因临近沼泽、地势潮湿发展滞后,左京地势较高且水系通达,逐渐成为城市核心,这一差异正是自然地理制约城市发展的直接体现。

w29.jpg

小岛泰雄教授借助地形图为同学们讲解

关于京都大学的成立背景与校址选择,小岛教授结合地形图进一步说明,1897年京都大学成立时,京都已完成从国家政治中心到文化重镇的转型,而校址选择深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校址区域地势较高,避开了鸭川沿岸的低洼地带,减少了洪涝风险,同时,浅层地下水分布密集,为校园供水提供了天然便利。此外,京大远离鸭川繁华商业区的地理位置,与市中心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这也满足了专攻治学的环境需求。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角度进行自由提问,小岛教授和带队老师们也就相关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w30.jpg

小岛泰雄教授讲座后与实习团队合影









走访京大:触摸学术传承的脉络

在小岛教授的带领下,实习团队继续前往京都大学校史馆与图书馆,在实地探访中延续对历史地理与学术发展的思考。校史馆中,京都大学的建校背景与发展变迁格外引人注目,作为日本第二所帝国大学,其诞生承载着近代化进程中培养高级人才的迫切需求。不同于东京大学更侧重“服务国家实务”,京都大学自创立之初便以“纯粹学术追求”为底色。选址于此,既因原有建筑可依托,更因远离都市繁华、环境静谧,便于潜心治学。这种地理环境塑造学术气质的逻辑,与京都大学作为科学家摇篮培养出11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成就形成呼应。

w35.jpg

实习团队于京都大学校门前合影

图书馆内,在保留原有历史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京大近些年对陈旧设施进行了精心改造,原本封闭的古籍阅览区旁新增了开放式讨论角,配备了可移动桌椅和多媒体设备,方便小组即时交流;老书库旁还新增符合当代学生需求的共享学习空间,既延续了木质书架、拱形门窗等老建筑的历史韵味,又通过现代设计满足了学术交流需求。在京大,实习团队深切体会到,无论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还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推进,都离不开对历史的尊重与对传承的坚守。

w36.jpg

京都大学图书馆内部



行程总结



首日行程中,从东寺见证的平安京形制传承与古今空间共生,到二条城折射的权力架构与建筑智慧,再到小岛教授讲座揭示的地形与城市发展深层关联,实习团队深刻感受到京都的城市肌理中,每一处遗存都是历史层积的印记,每一次空间演变都暗藏地理逻辑与人文选择。这座古都以“历史现场”的鲜活姿态,让大家直观理解了城市发展中传统与现代的交织、自然与人文的共生,为后续探究大都市圈规划与历史风貌保护奠定了扎实的认知基础。

-END-

撰稿 | 蔡馥繁 杨宇越 陈思凡

摄影 | 实习团队

排版 | 蔡馥繁

审核 | 柴彦威 李强 吴英迪

w39.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8-30 14:19 , Processed in 0.22096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