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17|回复: 0

[关税] 美国将407个产品类别纳入钢铁和铝关税清单:适用税率为5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20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

最近,美国商务部的一纸公告,让全球产业链圈子里炸开了锅。

8月19日,他们宣布要给407类钢铁和铝制品的进口商品再加一道“税卡”,税率直接拉到50%。

从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到家用洗衣机的外壳,从工地上的起重机到办公室里的铁皮柜,这些原本在贸易清单上“躺平”的产品,突然被贴上了“高关税标签”。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远?

但其实它离咱们的生活比想象中近得多。

加税不是新鲜事,但这次有点不一样

美国对钢铝产品加税,这事儿其实早有预兆。

早在2018年,特朗普z府就曾以“国家安全”为由,对进口钢铝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理由是“进口钢铝太多会削弱国内产能,进而威胁国防安全”。

当时全球供应链就已经晃了三晃,各国纷纷抗议,甚至有人调侃:

“美国的钢铁厂还没开工,钢铁厂的烟囱先在其他国家倒了一片。”

但今年这波操作更狠。

税率直接翻倍到50%,覆盖范围从传统的钢材、铝锭,延伸到了下游的数百种“衍生产品”。

换句话说,不只是原材料要多交税,连用这些材料加工过的成品也得被扒一层皮。

比如一辆从墨西哥进口的汽车,如果车架里用了美国认定的钢铝部件,关税立马多出一半;

一台从巴西运来的洗衣机,外壳里哪怕有一颗螺丝是铝做的,也得乖乖补税。

美国商务部的解释很直接:

国内钢铝产业这些年“活得太难”,产能上不去,市场份额被进口货挤占,必须用高关税把外国货“挡在门外”,给本土企业腾出发展空间。

被波及的产品,到底有多“离谱”?

这次加税清单的画风,可以说是“万物皆可钢铝”。

比如,风力发电机的叶片通常用玻璃钢或碳纤维制造,但支撑结构离不开钢铁;

移动起重机的臂架、铁路车辆的底盘、家具的金属框架,甚至连压缩机和泵类设备的外壳,都逃不过这一劫。

更绝的是,一些看似和钢铝无关的产品,比如塑料外壳的家电,只要内部结构含有钢铝部件,比如电机支架或压缩机底座,也可能被算进清单。

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这波操作相当于“把钢铝关税的触角从原材料延伸到了产业链的每个关节”。

过去,企业还能通过调整设计、减少钢铝用量来规避关税,但现在连螺丝钉都成了“敏感部件”,想躲都难。

美国企业:这波操作,我先哭了

高关税的初衷是保护本国产业,但受伤最深的往往是下游企业。

以汽车制造为例,美国汽车厂的车架、底盘、轮毂几乎都依赖钢铝材料。

现在这些原材料的进口成本翻倍,整车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通用汽车已经公开抱怨:

“我们的零部件供应商已经开始涨价,但消费者不会理解这些成本从哪来,他们只会觉得我们‘黑心’。”

更尴尬的是,美国本土的钢铝产能根本撑不起需求。

数据显示,去年美国钢铝制品进口规模接近1500亿美元,其中大量用于汽车、家电、建筑等行业。

比如,美国钢铁厂连造船用的钢板都供不应求,只能从巴西高价进口,但进口税又逼得企业两头为难:

不买吧,生产停摆;买吧,成本飙升。

就连家具厂老板都开始吐槽:

“以前从东南亚进的铁艺桌椅,钢架成本占总价的30%,现在直接涨到45%。

卖贵了没人买,卖便宜了亏死。”

全球产业链:美国的“自保”,成了别人的“灾难”

美国的算盘打得响,但其他国家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墨西哥的汽车零部件厂、巴西的钢铁厂、加拿大的铝制品加工厂,这些年几乎都是靠美国市场活下来的。

现在关税一砍,订单直接缩水。

墨西哥雇主联合会直接开炮:“这违背了美墨加协定的精神,北美产业链要完。”

欧盟更狠,直接放话要对美国农产品加税报复。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说:“你们美国想保护自己,就让我们农民去死?”

日本和韩国则威胁要联合起诉,要求WTO介入。

更麻烦的是,这波关税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其他国家为了减少损失,可能会加速寻找替代市场,甚至绕开美国搞自己的贸易联盟。

比如,东盟国家已经开始讨论如何通过“区域供应链合作”来消化美国关税的冲击。

消费者:钱包又瘪了

最终,这些成本都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美国住房建筑商协会预测,建筑钢材价格暴涨后,新房价格可能飙升15%。

家电厂商则已经开始囤货,准备在关税生效前把库存补满,但涨价是迟早的事。

一位家电经销商的老板说:“洗衣机、冰箱这些家电,钢铝成本占了20%。

现在关税一加,出厂价至少涨300美元,这钱总得有人掏。”

更糟的是,通胀压力可能卷土重来。

中国人民大学的王晋斌教授算了一笔账:

按2024年的进口数据,这波关税波及的商品价值超过3200亿美元。

如果企业把成本全转嫁给消费者,美国明年的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可能直接跳涨0.5个百分点。

美国z府:我们只是想“扶一把”本土产业

面对质疑,美国商务部的回应很硬气:

“保护钢铝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需要,短期阵痛总比长期依赖进口强。”

工业与安全事务副部长杰弗里·凯斯勒甚至表示,此举是为了“堵住规避关税的漏洞”,让钢铝产业重振旗鼓。

但经济学家们并不买账。

耶鲁大学的报告指出,美国钢铝产业的产能瓶颈不是靠关税能解决的。

比如,美国钢铁厂的设备老化严重,新建产能需要至少5年时间,短期内根本填不上缺口。

更讽刺的是,美国自己也在“打脸”。

今年6月,特朗普宣布对大多数国家的钢铝关税翻倍时,却悄悄给加拿大和墨西哥开了“小灶”:

两国的铝制品关税保持25%,钢铝进口配额也比其他国家宽松。

这被外界解读为“既要保护产业,又不想彻底得罪邻居”。

未来会怎样?

短期内,全球供应链的动荡恐怕难以避免。

美国制造业可能面临“成本上升”和“订单流失”的双重夹击:

上游材料贵了,下游订单跑了。

而其他国家则会加速调整生产布局,比如把工厂从中国、东南亚转移到印度、越南,或者干脆在北美本地建厂。

但长期来看,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未必能帮到美国自己。

高关税虽然能暂时保护本土产业,却会让美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失去价格优势。

比如,中国近年来的高技术钢材出口增长迅速,2024年在全球高端市场的份额已经升至19%。

美国若一味加税,反而可能把订单拱手让人。

至于普通消费者,只能默默祈祷自己的家电、汽车、家具别涨价太快。

毕竟,这场“钢铝关税战”的最终买单人,从来不是政策制定者,也不是大企业,而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贸易保护,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美国这次加税,说白了就是想用高墙把外国货挡在外头,给本土产业腾出空间。

但现实是,全球产业链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强行切割的结果,往往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就像一位供应链专家说的:

“美国想用关税拯救钢铝产业,但最后可能连自己的制造业都搭进去。”

毕竟,保护主义不是万能药,它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却无法掩盖长期的结构性矛盾。

这场“钢铝关税风波”的最终结局,或许会成为21世纪贸易史上又一个经典的警示故事:

当一个国家试图用高关税筑起“经济长城”时,最先崩塌的,可能是它自己的根基。

(全文完)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8-27 13:56 , Processed in 0.10711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