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516|回复: 0

AI怎么写论文?理论探讨AI写作大模型 VS DeepSeek——谁更有助于敲定中医药领域理论探讨类文章的主题与大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17 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你是否还在为写中医药领域的理论探讨类文章而苦恼?
你是否因为对中医经典不够熟悉而缺乏写作思路?

宝藏研医-理论探讨AI写作大模型(以下简称“研医模型”)将帮助你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为了能更好地验证研医模型的功能,谷雨师兄邀请我将其与常用的深度求索(DeepSeek)进行比较,以判断哪一AI模型更有助于敲定中医药领域理论探讨类文章的主题与大纲。

先说结论:
单从核心用户来看,DeepSeek因其目前免费提供高性能的AI交互体验,吸引了广泛的用户群体,从专业人士到普通用户都可以从中受益,主要核心用户群体包括开发者与工程师、研究人员与学者、企业用户、学生与教育群体、普通用户与AI爱好者等,适用范围较研医模型更广一些。而研医模型则凭借其中医药领域丰富的知识库,更适用于中医药专业学生(主要为研究生)、科研人员、医师等,用以辅助撰写中医理论探讨、文献综述、临床研究论文、古籍解析等类型的文章。但针对理论探讨类论文写作:1️⃣DeepSeek的创新性和思路尚可,但AI味儿、文学性太浓(论文不需要辞藻华丽),整体偏西化风格;2️⃣研医模型创新性尚可,中西结合偏中医风格,思路清晰流畅,但缺乏深度,需要自行深入挖掘以达到核心水平。

开始测评:
1、主题的选择对于缺少写作思路的用户,要想写出一篇理论探讨类文章,首先要明确一下写作的主题。假如我是一个神经内科方向的医学生,想写一篇有关神经内科的理论探讨类文章,但是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主题,那么我就可以咨询以下AI模型。咨询的话主要从热门疾病和新兴的、有创意的理论,这样能防止文章因创新性不足而被pass或者和既往发过的文章有重复。一般热门疾病本专业的学生都有了解,有些也会跟着导师做导师主要研究的疾病,因此我们的重点在于如何发掘、提出新兴的、有创意且逻辑自洽、可指导临床的理论。我们同时在研医模型和DeepSeek输入提示词:“我现在是一名神经内科专业的研究生,需要写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探讨类文章,请帮我思考比较有创意的中医理论(需要有经典文献支撑),并尝试用这个理论疏理抑郁症,最多不超过500字”,AI立即生成:以下为研医模型的反馈:
w2.jpg

w3.jpg
以下为DeepSeek的反馈:
w4.jpg

w5.jpg

w6.jpg
我们再提取二者反馈的核心中医理论“玄府”(研医模型)和“枢机”(DeepSeek)并于中国知网加以检索:
w7.jpg

w8.jpg
可以看到,二者的所提出的主题在知网上早有论文发表,创新性均差点火候。与DeepSeek相比,研医模型多提供单一的理论来阐述某一类疾病,并且在论述过程中与经典的联系较强,但思路过于简单了,算得上中规中矩,更适合想发科核或普刊的用户,上手难度也较低。而DeepSeek则倾向于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的理论融合起来,共同阐述疾病,比如这次以“枢机”为核心理论并纳入了“神机”理论,其思路和脉络就要比研医模型复杂的多,因为这两种理论虽然都与抑郁症有关,但这两种理论彼此却很少有交叉,如果使用者本身的中医基础功底比较薄弱的话,那么在利用DeepSeek写作时很容易出现思维混乱、表述不清等情况,因此DeepSeek更适合理论功底较强、想要发中核的用户。相较于AI只能通过现有的参考文献去构思中医理论,用户个人通过阅读经典和文献,累计到一定程度之后便能提出更俱创新性、逻辑自洽且能指导临床研究的理论。在论文创新性上,至少现在还是没法用AI偷懒的。2、主题可行性与创新性评估等我们确定了需要研究的疾病(以阿尔兹海默症为例),并且通过阅读医籍有了理论思路后(以刘伟教授《泛髓论--中医髓病学探赜》中的“泛髓关系”理论为例),就可以试着写出主题了——“从泛髓关系探讨阿尔兹海默症病机证治”。该主题目前尚未有文献发表,我们借助AI模型评估一下这个主题的可行性和创新性。
输入提示词:“我现在是一名神经内科专业的研究生,需要写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探讨类文章,请帮我分析一下以‘从泛髓关系探讨阿尔兹海默症病机证治’这个主题写作理论探讨类文章的可行性和创新性,最多不超过300字”,AI生成:
以下为研医模型的反馈:
w9.jpg
以下为DeepSeek的反馈:
w10.jpg

w11.jpg
可以看到,二者对这个主题的可行性和创新性的评价都很高。研医模型基于现代的中医研究文献和临床指南评估主题的可行性,但是在评价创新性时逻辑就有些不清晰,与其说是评估不如说是提供了写作的思路。DeepSeek则更重视主题本身是否契合中医经典和逻辑的自洽性,在评价创新性时则能通过主题独特视角、中西医汇通潜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信度更高一些。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同时使用二者以确定研究主题的可行性和创新性。3、大纲与写作思路当主题确定之后我们利用这两个AI模型试着写出文章的大纲。输入提示词:“请以‘从泛髓关系探讨阿尔兹海默症病机证治’为题目,帮我拟定中医理论探讨的写作框架”,AI生成:以下是研医模型的反馈。
w12.jpg

w13.jpg

以下是DeepSeek的反馈:

w14.jpg

w15.jpg

w16.jpg

w17.jpg
可以看到,研医模型以“阿尔兹海默症的中西医病机研究现状”和“泛髓理论的定义及与该病的相关性”为引言的主要内容,能大致疏理出当前的研究进展、不足之处及本文主要讨论的核心理论。第二部分直接讨论“泛髓理论与AD病机分层”,缺少对于泛髓理论的阐释,需要补充对这一理论的大致阐述以过渡。“泛髓理论与AD病机分层”这一部分,创新性地提出了“本虚:髓海失充”“标实:毒损脑络”的病机基础,但是“髓-五脏整体失衡”这一部分和前两者相比就有些突兀了,最好不直接提出“髓-五脏整体失衡”,而是将这部分的内容融入到“本虚:髓海失充”“标实:毒损脑络”当中,在论述时可以从肝、肾、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层面加以阐述。第三部分“证治方案:填髓解毒通络法”所提供的治法覆盖面较广,但是没能和病机相对应起来,缺少具体的处方参考。第四部分的现代机制衔接不适合单独拿出来讨论,最好分散在上述各部分中论述,作为文章的现代医学论据。DeepSeek所给出的引言思路为AD全球研究现状→现代医学的局限性→中医理论的不足,继而引出“泛髓关系”这一理论,并提出构建AD病机模型,可以说逻辑环环相扣,但是确实中医临床治疗AD的有效性,单纯写中医理论的不足会降低文章的可行度,而提出构建AD病机模型的说法则太大了,一般我们会说“为临床治疗AD提供参考”等一笔带过。“‘泛髓’理论体系的经典内涵与现代诠释”这一部分为下文利用“泛髓关系”阐释AD病机做了铺垫,也能让文章未来的读者更能理解“泛髓”理论。虽然“2.1中医‘髓’的分类与功能”基于经典展开论述,但是缺少该理论提出者刘伟教授的创新观点,需要现有的讨论“泛髓关系”的文章加强联系。“2.2 ‘泛髓’关系的现代医学映照”这部分是本文的特色,DeepSeek给出的写作思路和论述的层面值得借鉴,尤其是“‘精生髓’与干细胞”这部分可着重讨论,能与下文的“填精生髓”治法互相映照。第三部分整体上中规中矩,我们也可以根据“病机之根”“病机之变”“病机之果”这三部分提出AD的分期,这样表述更清楚一些,比如前期——肾精亏虚、中期——髓系失养、后期——脑髓亏虚/浊毒内生伤脑,如果用“病机之根”“病机之变”“病机之果”这些词语的话,一是不好理解,二是文学性太强,缺少医学文字该有的专业性。“3.3 病机之果”这部分内容所提出的“恶性循环”缺少临床验证,建议直接以“脑髓亏虚或浊毒内生伤脑——神机失用”加以概括即可。第4部分的治则治法与病机的相互对应,DeepSeek也给出了可供参考的具体方药地黄饮子、龟鹿二仙胶等。最后一部分的总结与展望则太过空泛,最好将全文的核心观点概括出来后用中医的语言加以描述,“‘泛髓’理论将AD视为一个以肾精亏虚为启动因素”“两个核心靶点的系统性”这些词句“AI味”太浓了,而且与本文的核心观点显得有点“假大空”,未来展望部分则与现代医学联系的很密切,能很好地体现对相关科学研究的指导价值。我们将二者生成的大纲和写作思路加以融合和修改,即可生成更为简洁清晰的大纲了:
w18.jpg

w19.jpg

综合来看,研医模型和DeepSeek所给出的中医药领域理论探讨类文章主题的创新性较低,如果在写作时直接采用的话,很可能最终的成稿文章容易被杂志社拒绝,因此在选题方面还需人工努力。中医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用户,可能会觉得研医模型给出的建议更友好更简单易懂;而DeepSeek在生成创新性的中医理论时,会将多个中医理论融合在一起讨论,这就需要用户有着较强的中医理论基础功底,能统合不同来源的理论体系,上手难度也更大一些。

在论文主题可行性与创新性评估方面,二者的均能给出较为完善、合理的评价结果,而DeepSeek所给出的主题创新性评价更为全面可信。在大纲和写作思路层面,二者均能给出逻辑严密的行文脉络,不同之处在于,研医模型更偏重于中医理论,能深入中医理论体系,给出的思路更简洁清晰,符合传统中医人理法方药的思维,而DeepSeek更注重现代生物学基础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偏于西化思维,整体框架细致紧密环环相扣。

因此,在实际应用时,不同的用户既可以根据上手难度自由选择研医模型或DeepSeek,也可以同时使用二者进行疏理,发挥研医模型和DeepSeek各自的优势。



宝藏研医提醒:AI是研究者的助手,而非思想的替身。无缝的生成能力可能让我们不自觉地放弃艰苦却必要的思考过程,让论文失去独特的学术声音和个人洞察。请始终保持对生成内容的审视与质疑,牢牢掌握“研究方向”、“学术判断”和“最终责任”,这才是学术精神的根本。
来          源 | 令源编辑 / 排版| 小雨校          对 | 谷雨师兄校          审 | 谷雨师兄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9-20 15:14 , Processed in 0.18762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