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52|回复: 0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上!这些兰大人,找到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0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2025年盛夏

乌兹别克斯坦中文教师美琳

作为“一带一路”上传播语言与

文化的“桥梁型”人才之一

时隔12年

她重返兰州、重返母校

像她一样

越来越多的兰大学子奔赴海外课堂

以智慧与热忱传播汉语之美

用教学连通民心

以文化牵系友谊

串联起“一带一路”上温暖的回响

2025年7月,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美琳作为塔什干国立经济大学的中文教师代表,来到兰州大学参加“数智技术赋能中文教学”中亚本土中文教师来华研修班。培训中,美琳了解到很多新兴的现代教学平台和智能软件,并掌握了将数字技术和AI智能工具合理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的新方法。“这个研修班让我收获颇多。以后我可以将学到的数智技术融入到乌兹别克斯坦的中文课堂当中,让教学变得更高效、更有趣。”

更让美琳欣喜的是,自2013年从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以来,时隔12年,她终于第一次重返兰州、重返母校。“兰州的变化太大了。2013年我离开兰州的时候,还没有地铁,现在有了地铁,还有了从兰州去西安的高铁,三个小时就能到达,交通太方便了。”

w2.jpg

美琳在兰州大学上学期间

w3.jpg

美琳和儿子于2025年7月回到兰大

事实上,美琳不仅是兰州城市变迁的见证者,还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蓝图走向实践、从深化走向拓展的参与者。

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广阔图景中,还有无数像美琳一样从兰大毕业的中文教师,带着在兰州大学习得的学识与育人方法,奔赴海外中文课堂。他们不仅将汉字的韵律、汉语的智慧倾囊相授给海外的中文学习者,更以语言为灵动的纽带,在不同国家的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座传递理解、联结友谊的桥梁。

兰大赋予我站上讲台的底气

2024年夏末,在结束了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兰州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办公室安排的各项培训工作后,2023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吴怡洁踏上了前往乌兹别克斯坦的旅途。她即将以志愿教师的身份,在兰州大学共建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开启一场为期十个月的中文教学征程。

抵达塔什干后,吴怡洁简单休整了三日就开始投入工作,她要负责的是孔子学院三个初级班近50名学生的中文教学任务。

“那边的领导和老师非常信任我们,直接就将班级交给我们,让我们独立开展教学工作。”回忆起初登讲台的场景,吴怡洁至今记得那份沉甸甸的信任。面对一群几乎没有汉语基础的学生,吴怡洁手拿着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教材,从汉语学习的总体介绍开始讲起。原本令她有些忐忑的第一堂课,竟比预想中从容顺畅。

w4.jpg

吴怡洁在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孔子学院上课

这份站上讲台的底气,并非凭空而来。

在吴怡洁刚踏入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时,“站上讲台”曾是她不敢触碰的难题。她的导师邓文靖老师曾对她说:“想全是问题,做才有答案。”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开始主动走出舒适区,报名参加教学技能比赛,积极参与孔子学院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志愿者选拔,在层层考核中打磨实践能力。

研一那年,她跟着学院设置的专业课程,不断积累着汉语语法词汇、中华文化、教学法、跨文化交际等中文教学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每一堂课的笔记、每一次比赛的复盘、每一轮选拔的反馈,都成了她教学能力提升的阶梯。

w5.jpg

吴怡洁(右二)和孔院师生们

美莲与吴怡洁是硕士班的同班同学,作为兰大留学生,今年一月,她循着熟悉的轨迹回到家乡乌兹别克斯坦,同样走进了兰州大学共建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只不过这一次,她的身份从“中文学习者”变成了“中文志愿教师”。

其实,与中文、与兰大的缘分,早在美莲的高中时期就埋下了种子。那时她正是孔子学院的一名学生,常跟着老师一笔一划地学汉字、一字一句地练发音。

2016年,美莲如愿成为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一名留学生。在兰大本科的四年时光里,她的中文世界被不断拓宽,许多亲身经历,成了她理解和分享中国文化知识的生动素材。她还活跃在兰大国际文化节上,制作家乡菜肴并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品尝,在食物的香气里分享乌兹别克斯坦的文化,也在交流中更懂“跨文化”的意义。正是这段从“学中文”到“懂中国”的求学经历,为她成长为合格的中文教师铺好了路。

如今站在塔什干孔院的讲台上,美莲对教学有着自己的“执念”——她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发音练习。美莲初学中文时,常常忽视对中文里四个声调的掌握,于是第一次和中国人交流时,她发现别人依然听不懂她的表达。这个经历也让她在教学中多了一份共情和反思。她用自己的方式不断照亮学生们的中文学习路。

两人收获的信任与鼓励背后,还有更深厚的底色——那是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与兰州大学21年携手同行沉淀的默契。时间回溯到2004年6月15日,两校郑重签署共建协议,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就此成为全球第一所正式签约的孔子学院,在国际中文教育史上写下了开创性的一笔。二十余载春秋里,从教学资源共享到师资联合培养,从文化活动共办到学术课题共研,两校在一次次深度合作中,把最初的伙伴关系酿成了如今跨越国界的深厚友谊,也为像吴怡洁、美莲这样的兰大志愿教师,筑牢了走向海外课堂的“信任基石”。

多维路径传播中国文化

今年春节期间,在兰州大学共建格鲁吉亚阿尔特大学孔子学院,参与实习任教的兰大学生郭蓉蓉、刘孟春,把中国年的热闹气息带到了异国校园。

郭蓉蓉和一位同事早早换上了一金一红的舞狮服,音乐响起时,她们学着专业舞狮的模样,迈着碎步、摆着身子,笨拙又认真地在庆祝会场里“腾跃”。这份接地气的可爱,连着数十位老师组成的长龙,把现场的孔院师生都带动起来了,气氛十分热闹。

w6.jpg

兰州大学共建格鲁吉亚阿尔特大学孔子学院春节联谊会现场的舞龙舞狮表演

而刘孟春则展示起自己擅长的书法,在长桌前铺开了大红宣纸,书写了一副副寓意吉祥的春联和“福”字。

优美动人的中国舞表演、幽默诙谐的单口相声、旋律悠扬的陶笛演奏……在郭蓉蓉和刘孟春的记忆里,这年阿尔特孔院的春节联谊会,满是跨越国界的欢喜。

而在英国伦敦中医孔子学院的小广场上,另一种热闹正在上演。“so exciting!”“it's awesome!”阵阵赞叹声中,兰大志愿教师任婷婷正和孔院表演团的同事们,伴着《我的未来式》的轻快节奏,跳着“青春版”广场舞——她们踩着节拍摆臂、转身,动作活力满满,很快就吸引了不少当地人驻足。胆子大的观众甚至直接加入队伍,跟着音乐蹦跳起来。

那天是孔院主办的校园开放日,除了热闹的广场舞工作坊外,长桌上还展示着中国象棋、中国结以及孔院老师自己制作的小玩意儿。任婷婷领完舞,又跑到小摊前帮忙。这些手工艺品被拿来做慈善义卖,在挑选与交流间,中国传统文化悄悄走进了更多当地人的心里——既为当地公益出了力,也让文化的纽带越系越紧。

w7.jpg

任婷婷(右一)教当地人折纸

不仅春节联谊会,在刘孟春的中文课堂上,也常常飘散着淡淡墨香。他告诉学生,书法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修行,每一笔都蕴含着节奏与力量。

w8.jpg

刘孟春和其他中文教师在兰州大学共建格鲁吉亚阿尔特大学孔子学院组织各种文化活动

学生采薇,便是被这份“墨香与力量”深深吸引的人。这个对中国诗词和书法爱得热烈的姑娘,连中文名都藏着巧思——取自《诗经》里“采薇采薇,薇亦柔止”的句子。在采薇的世界里,中国古诗词从不是枯燥的文字,每一句都像一幅画,藏着独特的意蕴。这份热爱,还让她在“汉语桥”比赛中显得格外亮眼。备赛时,她将《诗经》里的句子揉进演讲稿,让评委们眼前一亮,最终脱颖而出。

而她对书法的喜欢,则藏在一笔一划的练习里,常常将自己的书法作品给刘孟春分享。这让刘孟春非常有成就感:“面对如此热爱汉语的学生,我也愿意尽我的全力去教她。”

w9.jpg

刘孟春和格鲁吉亚的学生们

郭蓉蓉在格鲁吉亚的教学对象有很多是中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喜欢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郭蓉蓉于是开始思考:如果将游戏融入课堂中,是否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她开始尝试在课堂上引进中国传统游戏——踢毽子和跳绳,并带着学生们一起体验。这一举动让原本安静的教室瞬间充满欢声笑语。

“最初大家只是对这些新奇的游戏感到好奇,纷纷尝试起来。很快,他们便掌握了基本玩法,并开始主动探索新花样,比如双人协作跳绳、连续旋转踢毽子等等。”更让郭蓉蓉惊喜的是,这一创新举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中国民间体育活动,带动了课堂气氛,还让孩子们的创造力被充分激发出来。

为了友谊之花绽放海外

美琳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翻译。在刚进入兰大学习中文时,她常常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焦浩老师的汉语课堂上理解语法、练习口语。一次在她回答完课堂问题后,焦浩老师对美琳说:“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好老师。”从那之后,美琳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当一名中文老师。

如今美琳不仅梦想成真,也常为一些中乌合作项目做翻译工作。美琳说:“我很幸运我现在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塔什干国立经济大学中文教学的课外活动室里,整齐摆放着乌兹别克斯坦学生参与各种中乌文化交流活动或者汉语比赛的获奖证书。美琳兴奋地从学生们写的书法作品里翻出一幅分享给我们,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中乌人民心连心,中乌友谊万古长青”。

穆罕默德是美琳的学生,在中文学习方面很有天赋。在美琳的推荐下,穆罕默德曾帮助在乌兹别克斯坦学习工作的中国人学习乌兹别克语。渐渐地,他们之间结成了深厚的情谊。今年暑假,穆罕默德来到中国旅行,他在乌国认识的中国朋友带着他在中国玩了二十多天。“他回来后特别高兴地跟我说,老师,我以后也要去中国留学,我要做中乌友谊的桥梁。”美琳兴奋地分享着穆罕默德的故事。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持续迈进,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合作也在不断拓展深化。“现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企业,都特别需要既会说汉语、又懂中国文化的本地人才。”谈及中文教学的价值,美琳说,“我们这些中文教师,不只是在课堂上教语言、传文化,更在为两国合作培养‘桥梁型’人才。中文教师对共建‘一带一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w10.jpg

美琳和学生们

在海外从事中文教学已近十年的陈浩,对中文的意义同样有着深刻的体会。十年前,尚在兰州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攻读硕士二年级的他,远赴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成为一名中文教师志愿者。2017年硕士毕业后,他正式加入兰州大学共建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专职从事中文教学工作。

本科毕业于兰大俄语专业的陈浩认为,在中亚地区教授中文,恰好能够融合他本硕时期的专业背景与教学兴趣,实现专业与职业的有效对接,更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

十年来,在陈浩的指导下,部分学生斩获“汉语桥”全国奖项并来到中国留学、甚至就业;一些学生自中国学成归国后也走上中文教学岗位,继续传播中国文化;还有不少学生积极投身中亚地区的建设项目,成为促进跨国沟通与合作的桥梁。

w11.jpg

陈浩教学生们下象棋

“学生们通过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逐渐改变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建立起真挚的情感联结。他们还会慢慢影响周围的亲戚朋友,带动更多人主动学习中文。”陈浩说。

w12.jpg

陈浩和学生们

截至2025年6月,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共派赴海外实习学生547人次,其中志愿者489人次,校际项目53人。海外实习地区涉及亚、欧、非、北美和南美洲,共40个国家,其中大多数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任婷婷谈到,“我很希望自己能够做一颗种子,让汉语之花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盛开。”

如今,越来越多的兰大人奔向海外,他们带着来自中国西北的坚韧与包容,揣着在兰大课堂里收获的学识和热忱,以中文为纽带,串联起不同文明。他们以微光聚星河,让文化交流的种子在异国扎根发芽——这不仅是兰大人的使命担当,更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最鲜活的注脚,让中国与世界的联结,在每一次教学、每一场互动里,愈发紧密而温暖。

w13.jpg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文字丨肖坤 范文静

编辑|曼孜拉

校对|黄芮博

责编|李晖

w14.jpg

w15.jpg

w16.jpg

兰州大学,116岁生日快乐!

w17.jpg

兰大建校116周年!重磅推出!

w18.jpg

w19.jpg

w20.jpg

w21.jpg

w22.jpg

w23.jpg

w24.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9-22 08:07 , Processed in 0.16668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