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35|回复: 0

[一带一路] 封面专题|陈维青: “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3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刊载于《会计之友》2025年第19期

w1.jpg

w2.jpg

作者简介

陈维青,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与资源会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分会理事,中国商业会计学会智能财务分会理事,丝路会计硕士(MPAcc)联盟理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会计工作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能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会计学)负责人,省级一流课程(中级财务会计)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与会计、资源与环境会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译著3部,荣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3项。



文献出处

陈维青. “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J].会计之友,2025(19):2-12.

w4.jpg

【摘 要】文章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8—2023年数据为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中国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展开研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有效促进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提升。异质性分析揭示,对国有企业、碳排放重点行业以及位于东部地区的企业积极作用更为显著。在作用机制上,“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推动数字化转型、优化内部控制和增强管理层绿色认知三条路径助力企业提升碳信息披露质量。经济后果分析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积极影响能够提升企业价值,增强长期融资能力。文章厘清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机制和实施路径,丰富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碳信息披露;信息透明度;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75;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5)19-0002-11

一、引言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制定并印发了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已经实施了如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能源、绿色交通和绿色金融等多项措施。过去的十多年,在绿色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方面,中国为全球特别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更多可持续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方案。现有研究显示,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后,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显著提升了海外投资额度和市场渗透率,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企业大力研发环保技术和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了碳排放并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企业广泛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先进工具,优化了供应链管理和生产效率,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全球竞争力的提升。例如,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积极探索海外市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实现了在对外投资领域的稳步增长[1]。同时,面对全球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企业积极响应,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投入,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为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2]。此外,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运营效率,拓展业务领域,进一步巩固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主体地位[3]。

“一带一路”倡议向全球绿色治理贡献了宝贵思路和实用方案[4],同时给企业实施绿色生产的微观管理能力带来了挑战。企业作为低碳变革中的重要参与者,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其经营活动必然会被国家和国际的相关政策所约束[5]。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企业加速推进国际化战略时,难以避免地会面临来自东道国政府、区域环保监管机构、债权人以及投资者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密切关注。这些关注点主要聚焦于企业的环境管理实践,包括资源消耗、排放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和监管政策的日益严格,履行环境责任的能力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合规性和声誉,而且逐渐演变成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赢得市场信任、降低风险并实现长期稳健增长,碳信息披露逐渐成为企业与国内外利益相关者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良性互动的重要桥梁。碳信息披露不仅有助于企业提升透明度,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还能促使企业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推动绿色转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国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日益增大,碳信息披露质量成为衡量企业绿色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对指导企业更好地应对国际环保挑战、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8—2023年的数据为样本,从“一带一路”角度出发,探究企业因对外贸易面临的环境合法性压力对碳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从外贸角度给出关于企业碳信息披露动机的新解释。本文可能的贡献:第一,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绿色低碳经济思想的有机结合。将新时代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与“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结合,从理论角度深入探讨“一带一路”沿线的“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以及“开发与保护”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第二,丰富和发展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研究的理论内涵。本文构建理论框架,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识别并解释影响的异质性和经济后果。第三,实证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三条路径,为“一带一路”倡议相关低碳发展政策的精准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企业在国际化战略实施和面对外部复杂贸易环境时的绿色低碳策略制定提供了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近年来,气候多变、灾害频发,低碳减排逐渐得到各方重视,碳交易体系和环保议定书的签署使得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演变成世界性经济问题,碳会计应运而生,相应的信息披露需求随之而来。碳信息披露就是企业或机构利用一定的手段,将自身的排放状况、排放目标、减排措施的具体实施与成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风险等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的行为。已有文献从降低成本、满足合法性和资源交换三个角度探讨了企业碳信息披露的驱动因素。成本控制视角的相关研究主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企业为降低代理成本通过优化治理能力和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碳信息披露的质量[6]。制度合法性视角的相关研究认为规制压力与社会期望的双重驱动,使企业通过披露高质量碳信息构建积极形象以获取社会认可和资本青睐[7]。资源交换视角相关研究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揭示了高质量碳信息披露的资源动员功能。对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绿色金融发展程度越高的企业越倾向于披露更高质量的碳信息[8],而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可读性越好,所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金额越高[9]。

目前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关系研究较少,但已有研究发现,宏观政策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体现出来,而在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很可能受这一国际合作平台的重要影响。

从外部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可通过三重机制显著提升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首先,从成本控制视角分析,境外经营中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外部性特征,在复杂政策环境下,企业需通过碳信息披露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因此,境外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政策依赖性倒逼企业强化风险管理,要求其披露准确、相关、及时的碳信息以应对跨国投机行为。其次,依据合法性理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身份标签效应”显著提升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度,尤其在缺乏统一制度框架的多元化合作区域内,企业必须通过高质量信息披露展现其对低碳机遇与风险的应对能力。最后,从资源交换角度出发,资本市场对碳信息的定价效率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方向,企业为降低融资成本、缓解投资者疑虑,会主动优化碳风险信息的披露深度和特定性。因此,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源于外部的制度压力与市场驱动促使企业碳信息披露从合规性披露转向具有战略价值的高质量信息供给。

从内部来看,“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构建跨国合作新格局,从数字化转型赋能、内部控制优化和绿色认知提升三个维度重塑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提升机制。在技术赋能层面,“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跨境数据流动机制的建立[2],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碳排放监测能力与碳数据治理水平。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区块链碳足迹溯源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平台,企业可实时采集、精准核算全产业链碳排放数据,并进行智能分析,确保碳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完整性和可验证性。在制度优化层面,“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强企业跨境经营风险控制,推动内部控制体系扩展至环境治理,促使碳信息披露从选择性转向系统性,降低披露信息错漏率。在认知驱动层面,“一带一路”倡议构建的绿色合作网络催生了管理层环境战略思维的质变,既有跨国绿色标准对接促使管理者建立全生命周期碳管理意识,又有跨境绿色融资需求推动碳信息披露从合规性披露转向价值创造工具。以上三条路径的协同作用形成了“技术奠基—制度保障—战略驱动”的质量提升闭环。数字化转型提供底层数据支撑,内部控制构建制度约束,绿色认知升级则形成持续改进动力,共同推动企业碳信息披露实现从“有没有”到“准不准”再到“优不优”的阶梯式跃升。由此,提出本文假说:

H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改善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

为了实证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作用,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通过比较处理组和对照组在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来识别因果效应,将“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视作准自然实验,从而控制其他潜在影响因素,准确评估倡议对企业碳信息披露行为的实际影响。参考徐震寰和李晨曦[10]的研究设计框架,本文将2014—2023年界定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验期。为了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数据的可比性,选取同花顺数据库中“一带一路”概念板块的上市公司作为实验组,这些公司因其业务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相关,能够直接反映该倡议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非该概念板块的上市公司作为控制组,旨在通过对比实验组和控制组在相同时期内的各项经济指标变化,深入探讨“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构建基准研究模型(1):

w5.jpg

其中,QCIDi,t为被解释变量,代表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QCID);BRi,t为核心解释变量,将属于“一带一路”概念板块且年份处于2014年之后的样本取值为1,其余取值为0。μi为行业固定效应,θt为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和数据说明

1.被解释变量: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QCID)

本文采用国泰安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指数研究数据库中的企业碳信息披露指数衡量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该指数基于治理、战略、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和目标四大维度及其下属的22个子类披露的详尽程度进行构建。碳信息披露指数越高,表明企业碳信息披露的质量也越高。

2.解释变量:“一带一路”倡议(BR)

当企业属于“一带一路”概念板块,并且其所处的时间区间恰好落在实验期的范围之内(2014—2023年),那么该公司的BR指标取值为1;其他情况下,即不属于“一带一路”概念板块,或时间区间不满足实验期的要求,该公司的BR指标取值均统一设定为0。

3.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5个反映企业基本特征、4个反映企业治理结构的变量以及2个反映地区和行业特征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w6.jpg

4.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2008—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国泰安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指数研究数据库中的企业碳信息披露指数来对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进行度量。在同花顺数据库中,以“一带一路”概念股为基础,筛选出487家“一带一路”相关企业作为实验组,相关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同时,剔除了金融类、ST类样本,以及经营不善、数据缺失的样本。另外,为提升模型的可靠性和解释力,对连续变量进行了1%和99%的缩尾处理。借以有效消除数据中的极端值,防止这些异常值对回归结果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得到41 528条观测值。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样本数据13个变量的各项描述性统计结果列示如表2,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QCID)的均值为2.147,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3.738,从绝对数值来看企业最大的碳信息披露指数高达41分,表明不同企业间的碳信息披露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w7.jpg

(二)基准回归分析

表3详细展示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统计学回归结果。其中,列(1)在回归模型中并未包含任何控制变量,仅考虑了核心解释变量的影响;列(2)则在模型中加入了多个控制变量,以更全面地考察其他因素对碳信息披露质量的潜在影响。两列的回归模型均纳入了时间和行业固定效应,以消除时间和行业特定因素对结果的可能干扰。通过对表3所示数据展开分析可知,无论模型中是否包含控制变量,解释变量BR的系数都在至少5%的水平显著为正,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验证了本文假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走深走实,各项政策相继出台,加紧落实,国内外市场环境环保要求不断加紧,激励我国企业不断探索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从而提升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增强企业碳信息透明度。

w8.jpg

(三)稳健性检验

1.平行趋势检验

基准回归分析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质量存在积极影响。为确保这一结论的可信度,需要对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平行趋势检验来验证适用性。从图1可以看到,在实验期开始之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系数均未表现出统计学上的显著性。这一现象表明,在该时间段内,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碳信息披露质量的变化趋势上并未出现明显的差异,两组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
w9.jpg

2.安慰剂检验

为研究未被纳入变数、随机性等因素对上述结果的影响程度,以安慰剂检验的方法得到BR估计系数值的分布。如果BR经随机处理后的估计系数与0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别,表明在基础回归模型中的变量设置中没有忽略足够的显著因素,也就是说“一带一路”倡议确实促进了中国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从图2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虚假估计系数聚集在0左右,而基于准自然实验得到的估计系数(0.053)位于虚假估计系数偏右位置,这表示在建立模型时,无法观察到的因素对基本回归结果的影响很小,基本回归的结论仍然是可靠和有效的。

w10.jpg

3.其他稳健性检验

(1)重新选择样本。在基准回归结果的基础上,考虑样本选取的非随机性问题,本文通过重新选择样本的方法进行稳健性分析。借鉴罗长远等[11]、杨波和李波[12]的研究,对样本进行进一步调整,如剔除外资企业、剔除无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剔除倡议提出当年(2013年)的数据、剔除非主板数据以及无对外投资的企业。相应的检验结果如表4列(1)—列(5)所示,基本回归的估计结果仍然成立。

w11.jpg

(2)倾向得分匹配。样本的自选择性可能引起回归分析出现偏差,即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可能并非完全外生。进一步地,本文采用PSM卡尺匹配方法,将基准回归模型中的控制变量作为匹配变量,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实施了匹配,表4列(6)展示了倾向得分匹配后的回归结果。核心解释变量BR对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系数为0.063,表明该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不存在明显差异,且系数的显著性与统计学意义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证实了回归分析的结果以及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3)调整固定效应。为检验基准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通过调整固定效应设定进行再估计。主回归采用行业与年份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现进一步纳入个体固定效应以控制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异质性,构建“个体—行业—年份”三向固定效应模型。表4列(7)结果显示,核心解释变量系数方向与主回归一致,显著性略有降低但仍在10%的水平上显著,即在吸收个体层面非时变特征后,主结论仍保持稳健。

(4)内生性问题:工具变量法。由于模型(1)中的内生变量是“一带一路”倡议(BR),借鉴余长林和孟祥旭[13]的研究,选取企业是否属于基建行业的虚拟变量(IV)作为参与企业的工具变量。从倡议内容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启动初期就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首位,明确了加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是否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企业与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企业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从产业发展来看,企业往往难以准确预判“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时点,也无法在倡议实施初期迅速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客观现实满足了外部性条件的基本要求。表4最后两列分别报告了工具变量法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成果。从第一阶段回归结果能够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工具变量与解释变量显著关联,因此可以认为工具变量满足相关性要求。根据第二阶段回归结果可知,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显著正相关,并且工具变量与残差项无关联,符合外生性要求。此外,工具数量等于内生变量数量且F统计量大于10,表明企业是否属于基建行业并非弱工具变量。“一带一路”倡议在消除内生因素影响后,仍然能对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五、进一步分析

(一)异质性分析

1.产权异质性

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赋予其资源整合优势与政策支持,但也需要履行政策示范责任并接受更严格的监管,因此更可能主动承担环保义务并提高碳信息披露的质量。非国有企业则以经济绩效为核心目标,面临市场竞争与融资约束的双重压力,若提高碳信息披露质量的预期收益无法覆盖成本,其信息披露动力将可能被弱化。基于产权异质性,本文通过划分国有与非国有两类企业进行回归分析,同时借鉴赵震宇等[14]的邹检验研究方法判断分组回归系数差异的显著性。结果如表5列(1)、列(2)所示,在国有企业中“一带一路”倡议对参与企业产生的碳信息披露激励效应更加显著。究其原因,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是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主力军,还肩负着推动相关地区绿色发展、彰显中国大国责任担当的重要使命。在这一进程中,“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多种途径产生的激励效应与倒逼效应,对国有企业提升碳信息披露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具体而言,资金倾斜、管理创新、政府扶持以及社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于国有企业,促使其不断提高碳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与准确性。相比之下,非国有企业在资源分配方面的低参与度显著削弱了其对政策激励效应与倒逼效应的敏感程度。这一差异不仅反映了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独特地位,也揭示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在面对政策激励时的不同反应机制。

w12.jpg

2.行业异质性

行业特点的差别会引发不同的碳排放信息披露需求,各行业企业所受监管压力有所差异。参考王嘉鑫等[15]的研究,本文依据企业所在行业的碳排放性质,将企业按所属行业划分为碳排放重点行业①和碳排放非重点行业。区分行业异质性的回归结果如表5列(3)、列(4)所示,与非重点行业相比,“一带一路”倡议对重点行业的碳信息披露质量具有更显著的边际提升效应,且“一带一路”倡议(BR)的回归系数通过组间差异邹检验。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在于重点行业作为主要的碳排放源,在“双碳”目标和经济新格局建设中被列为重点减排控制对象且自身的经营活动和信息披露水平具有行业特性,更重要的是能源密集型行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更大的环境风险,其碳信息披露会得到利益相关者的更多关注,故“一带一路”倡议影响重点行业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作用较强。与之相较而言,非重点行业的企业减排压力存在更大自主空间,这类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压力较小,为降低相关披露成本,披露高质量碳信息的动机和意愿有所欠缺。

3.地区异质性

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的对外开放程度、环境管理水平以及行业聚集特点都有很大的差别。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区域内企业的外贸发展,会采取一些地方性的税收政策和行政措施,从而使区域内的外贸发展出现一定的差别。综合分析,受经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企业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是在政策开放程度方面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企业均具备一定的优势,那么这种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是否也会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作用?根据上市企业所在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将样本划分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②,分别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是否具有地区差异。回归结果如表5列(5)、列(6)所示,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东部地区企业的碳信息披露质量提升,但在中西部地区不显著。这说明,东部城市作为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具备基础设施、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优势,“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贸易平台和通道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发展能力,从而激发企业的外贸动机,进一步关注贸易目的地的合法性要求,提升企业的碳信息披露质量。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是提升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途径,对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影响机制分析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的碳信息披露质量有显著的提升作用,然而,“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宏观事件推动微观企业提升碳信息披露质量究竟借助哪些路径机制呢?这一议题仍有待深入探讨。结合前文的理论研究,其直接的作用机制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激励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碳信息采集、分析和报告,从能力上提升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与完整性。第二,“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优化企业内部控制,从而提高企业要素配置和信息传递效率,降低信息披露成本,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披露倾向,实现披露能力和意愿的双重提升。第三,“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增强管理层的绿色认知,进而推动其制定并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将节能减排理念深度融入企业整体发展架构,并强调高质量碳信息披露对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关键作用,增加资源支持碳信息生产全过程,利用好高质量碳信息为企业发展增益。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从数字化转型、内部控制以及管理层绿色认知三个维度,探究“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路径。

数字化转型(DIGITAL)采用国泰安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研究数据库中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衡量[16],数字化转型指数越大意味着该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越高;内部控制质量(ICQ)采用迪博内控水平编制指数衡量[17];管理层绿色认知(EGP)采用管理层绿色认知相关词汇在公司年报中出现的频数总和加1取对数衡量[18-19]。表6展示了机制分析的估计结果,“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动效应、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作用,以及管理层绿色认知的增强效果,对应估计系数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在数字化转型、内部控制质量和管理层绿色认知方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表现出显著的优势。而在基础回归模型中加入中介变量后,BR的系数与各中介变量的系数均显著为正,同时BR的系数较主回归有所下降,证实了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三个中介渠道是存在的。即“一带一路”倡议能够通过推动数字化转型使企业更高效、准确地收集和处理与碳行为相关的信息,提高了碳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能够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确保企业在碳信息披露过程中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减少信息隐瞒或误导的可能性;能够通过增强管理层绿色认知促使企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主动提升碳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水平。

w13.jpg

(三)经济后果分析

1.企业价值

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其行为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通过碳信息披露能够实现价值提升时,企业更有可能积极主动地披露高质量的碳信息。从时间维度看,碳信息披露的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存在差异。短期内,信息披露可能增加企业合规成本;但长期而言,高质量的碳信息披露有助于降低环境监管风险,增强利益相关者信任,进而提升盈利能力[14]。“一带一路”倡议可能通过政策协同效应改变碳信息披露的成本收益结构,但其对企业价值的具体影响仍需进一步实证检验。本文选择了总资产报酬率作为反映公司短期价值(ROA)的度量指标,利用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场价值对企业的长期价值(Value)进行度量,回归结果呈现在表7列(1)和列(2)中。可以看出,交乘项QCID×BR的回归系数均为正数,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披露高质量碳信息产生的激励作用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在短期内提升其市场价值,而且进一步验证了高质量碳信息披露在资本市场中的积极影响,为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优化信息披露策略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具备更多优势,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

w14.jpg

2.融资能力

基于声誉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企业可能更加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号召,不断提升其在节能减排、社会责任履行和内部治理等方面的表现,以助其塑造负责任的企业形象,积累声誉资本,从而更容易获得优质资源和机会,减轻资金压力,缓解融资困境。因此,“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企业高质量的碳信息披露能否优化融资环境、提升外部融资能力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采用长期债务融资(LD,非流动负债/资产)、短期债务融资(SD,流动负债/资产)、债务融资成本(CDF,财务费用/负债)三个指标共同衡量企业融资能力[20],回归结果如表7列(3)—列(5)所示。结果显示交乘项QCID×BR与长期债务融资能力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而与短期融资能力、债务融资成本的回归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激励企业披露高质量碳信息有助于提升企业信息透明度,增强债权人信心,使其在申请长期债务融资过程中拥有更多优势,进而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成为驱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聚焦“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议题,采用2008—2023年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作为实证分析的基础,深入剖析“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并探讨其间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第一,“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该结论经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异质性检验表明,上述提升效应在国有企业、重点排放行业企业及东部地区企业中更为显著。第三,机制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优化内部控制及强化管理层绿色认知三条路径,有效提升了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第四,经济后果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激励企业披露高质量碳信息既能提升企业价值,还能提升企业信息透明度,使其在申请债务融资时具备更多优势,进而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启示:

第一,强化“一带一路”绿色标准协同与国际化对接。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碳信息披露标准的统一与互认,制定符合区域特点的绿色合作框架。结合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制定分阶段、差异化的碳信息披露指南。可以建立“一带一路”绿色项目数据库,要求参与企业定期上传项目碳足迹、减排成效等数据,并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核查,提升数据透明度和公信力。

第二,构建“激励+约束”双向政策体系激发企业主动性。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工具组合激发企业披露高质量碳信息的动力:一是完善财税激励,对主动披露且数据达标的企业给予绿色信贷利率优惠、碳减排补贴及税收减免,优先纳入政府采购和“一带一路”重点项目推荐名录;二是强化约束机制,积极推动碳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将碳信息披露纳入企业境外投资审核和ESG评级体系,对未达标企业限制其参与国际合作项目资格;三是设立“一带一路”绿色转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研发低碳技术、培训专业人才,并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优秀案例进行宣传推广,形成示范效应。

第三,以数字化技术赋能碳信息全流程管理。推动企业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碳信息披露的效率和可信度:一是鼓励企业搭建数字化碳管理平台,实现碳排放数据实时监测、自动核算与动态披露,降低人工干预误差;二是支持行业协会与科研机构开发适配“一带一路”场景的碳核算工具包,简化跨境项目数据采集与转换流程;三是建立“一带一路”碳信息共享云平台,整合区域气候数据、政策法规及最佳实践案例,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促进经验互鉴与协同减排。

第四,深化“政企社”协同治理提升信息披露公信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监督的协同治理机制。政府定期公开披露重点企业碳信息表现,并引入国际组织参与评估,鼓励企业通过环境听证会、社会责任报告等形式回应公众关切。此外,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完善市场监督体系,形成“披露—验证—反馈”闭环,增强碳信息的社会认可度与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w15.jpg

基金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新疆上市公司碳行为绿色治理效应与机制研究”(23EGL072)

注:

① 本文定义属于碳排放重点行业的企业为碳排放重点企业,其中:碳排放重点行业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房屋建筑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土木工程建筑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② 本文的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共12个省(市);中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宁夏、陕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新疆,共18个省份。



★研究型审计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征文启事

★《会计之友》承办“资本创造价值 投资驱动未来”座谈会

★全国高校财务与审计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隆重召开
★全国高校财务审计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研讨隆重举行★2025龙城医院财务审计研讨会隆重举行



更多精彩内容

  ●周婷婷 等|财务大模型:实践探索、现实障碍与发展进路  ●杨录强|人工智能应用下审计伦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张彦明 等|数字化转型、碳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  ●陈宏伟|价值链视角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研究  ●麦强盛 等|高校数据资产入表理论问题与实践路径  ●李海申|财政赋能新质生产力机制与路径研究  ●郭红建 等|国内智慧审计领域研究热点与核心主题演化分析  ●陈艳利 等|中国特色REITs发展的研究热点、趋势与框架  ●李 正|建构中国自主内部审计学科知识体系研究  ●王化成 等|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股价崩盘风险  ●陈维青 等|绿色信贷政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研究  ●李凤雏|新质生产力催生内部审计的使命与价值重构
  ●石水平 等|卖空威胁影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吗

  ●温素彬|“双碳”目标驱动的产业链治理机理与实现路径

  ●潘文富 等|绿色金融、绿色技术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程 平 等|基于RPA+DeepSeek的企业信息核查审计机器人研究  ●房巧玲 等|什么决定了国家审计信息化水平  ●吴永立|新质生产力下决策支持型数据资产估值研究
  ●余鹏翼 等|员工持股计划中的代理问题与优化路径  ●许江波|预算成本绩效管理赋能零基预算改革研究  ●罗春华|审计监督视角下数字政府与清廉政府建设融合研究  ●朱 翼 等|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人工智能对审计职业发展的影响  ●黄佳佳 等|基于大模型的审计知识智能问答系统构建研究  ●刘梅玲 等|我国审计信息化的治理架构与发展趋势  ●张 影 等|中国自主会计知识体系之原理变革的必然性  ●黄宏斌|科技竞争、企业协同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张苏彤|从两个“舞弊三角理论”谈舞弊的预防与调查  ●王 良 等|金融生态环境:理论演进与内在逻辑
  ●杨 婧 等|跨境审计师个人信息流动:国际协议与规制启示   

  ●白 俊 等|数字金融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研究

  ●高利芳 等|“图文并茂”:年报可读性与可视化关系研究

  ●陈雅兰 等|耐心资本赋能企业原始创新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王海芳 等|耐心资本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刘 刚 等|数据资产入表的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田冠军 等|基于SFIC模型的生态审计协同框架与机制探讨

  ●钟 马 等|《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对市场的信号效应研究

  ●刘 骏 等|“如实反映”:财务会计目标还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朱锦余 等|财务报表审计中数据资产审计难点及对策研究

  ●丁友刚|卡普兰教授研究成果及《高级管理会计》述略

  ●陈宋生 等|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财会知识图谱构建及应用展望

  ●胡国柳|税收优惠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郑 伟 等|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朱相宇 等|我国财务数智化转型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

  ●付 磊 等|构建中国自主会计史知识体系的思考

  ●邵昂珠|建构中国自主会计准则知识体系之研究

  ●马德林 等|新质生产力与企业财务创新

  ●王海芳 等|国有资本参股与民营企业“存贷双高”异象

  ●王世文 等|金融科技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郑紫云|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企业司库管理创新研究

  ●杨棉之|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财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姚凤民|柔性税收征管提升了企业ESG表现吗

  ●杨世忠 等|论会计的守正与创新

  ●张劲松 等|产学研合作对企业ESG表现影响研究

  ●汤湘希 等|共同富裕视角下企业价值创造机理与分配机制研究

  ●仇晓洁 等|企业数据资产化:机理、路径与挑战

  ●武 龙 等|投服中心行权能约束内部人减持吗

  ●熊筱燕 等|建构中国自主会计知识体系之会计原理新探

  ●刘泳梅 等|财会监督助力高校管理水平提升

  ●闫华红 等|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资源入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周方舒|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审计管理体制深化改革逻辑分析

  ●程 平 等|数智化背景下医药行业财会监督的创新研究

  ●苑泽明 等|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数据资产水平

  ●张俊瑞 等|数据资产审计:风险识别、流程设计与政策建议

  ●徐玉德 等|以全生命周期审计驱动数据资产价值充分释放

  ●李闻一 等|企业数据资产价值形成的微观原理及其估值研究

  ●王东升 等|分行业信息披露能抑制ESG评级分歧吗

  ●刘用铨|当前我国部门单位预算管理八大改革

  ●王团维 会计变革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

  ●张益兵 等|“双碳”目标下碳信息披露与企业绿色发展

  ●黎精明 等|地方政府隐性负债、民企融资约束与现金柔性

  ●孙再凌 等|社会保险法与公司现金持有

  ●秦荣生|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建构智能财务体系研究

  ●朱元午|会计学科的学理基础初探

  ●尤佳乐 等|公立医院财会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

  ●刘海生 等| 数据资产管理:演化逻辑与体系框架

  ●陈仪瑢 等|新质生产力赋能公立医院财务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

  ●刘启亮 等|跳槽分析师的乐观评级:“合谋”还是“求职信号”?

  ●李建发 等|基于公共产权视角的政府固定资产治理与会计问题研究

  ●王亚歌|研究型审计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刘文欢 等|地理距离、网络舆论关注与审计报告稳健性

  ●杨 寅|新质生产力赋能智能财务建设的理论逻辑与体系架构

  ●吴战篪|数据资产估值的理论基础、实现路径与制度保障

  ●马永义|从更正“出表”谈数据资源“入表”的若干问题

  ●韩 鹏 等|财务智能化转型内在逻辑的“变”与“不变”

  ●张 军|数据产业发展与数据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罗春华 等|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研究

  ●钱 钢 等|智能审计场景、核心技术与实现路径研究

  ●黄宏斌 等|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了盈余价值相关性吗

  ●张世兴 等|过度金融化对实体经济财务业绩的影响研究

  ●郑石桥|政府审计整改法律法规的制度变迁和优化策略

  ●赵治纲 等|企业数据资产价值特征和属性的系统探究

  ●胡明霞|新会计法遏制财务造假的三大要点及三大措施

  ●张各兴|会计职能拓展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刘 东 等|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价值评估合理性测度研究

  ●徐 虹 等|CVC母公司行业关联度与企业创新

  ●乔春华|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高校财会制度全面深化改革

  ●柴玉辉|ChatGPT:从业财融合到业业融合

  ●胡 珺 等|环境规制、企业成本负担与劳动收入份额

  ●胡耘通 等|ESG评级对审计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田钊平|企业数据资产管理的制度创新研究

  ●吴梦云|金融资源错配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吗

  ●《会计之友》特别推出2024年十大审计关键词

  ●《会计之友》特别推出2024年十大会计关键词

  ●程 平 等|乡村振兴下基于RPA的村级财务共享机器人研究

  ●谢志华 等|研究型审计之辨析

  ●王俊清 等|WSR方法论的中国化管理会计报告研究

  ●谢冬慧|从调查研究看研究型审计的开创者阮啸仙

  ●2024会计大事记

  ●2024审计大事记

  ●朱学义|大数据财务分析创新体系的构建

  ●乔春华|质优会计数据是新质生产力

  ●黄宏斌 等|产业链协同创新对组织韧性的提升效果研究

  ●王清刚 等|“四库三级+数智驱动”创新电力交易机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张俊杰|基于效能提升的财会监督体系构建研究

  ●丁 锋|企业非效率投资与高质量发展

  ●杜 勇 等|环境规制、经营环境与企业创新发展

  ●张 莉|大语言模型在审计领域的潜在应用与技术路径

  ●裘益政 等|债务期限结构、数字经济与股票流动性

  ●白 华|公司治理的三道防线理论:沿革与探微

  ●张劲松 等|数字化转型提升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吗

  ●冯丽丽 等|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数据资产估值研究

  ●张晟义 等|客户波动性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隋 敏 等|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理论、实践与挑战

  ●乔春华|论高校审计的本质与定位——一论高校审计

  ●雷 宇|社会审计参与公权力监督的路径和监管策略研究

  ●王会金 等|研究型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

  ●张 莉 等|ESG表现如何影响企业价值

  ●宋夏云 等|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研究

  ●伍中信 等|产权保护导向的数据资产会计处理

  ●陈良华 等|数字智能技术与会计未来发展

  ●张键琦 等|研究型审计服务高校治理功能定位及路径研究

  ●黄 玲|基于业财融合的床旁结算优化研究

  ●陈汉文 等|国家审计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路径研究

  ●冯巧根|管理会计的边界与功能扩展

  ●朱乃平 等|税收优惠与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

  ●宋凤轩 等|共同富裕理念下职业教育权责划分研究

  ●陈国珍 等|研究型审计模式在社会保险基金审计中的应用研究

  ●孙燕芳 等|业绩期望落差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曾繁荣 等|“双碳”目标下的会计发展:挑战与创新

  ●新 夫 等|债权治理背景下债委会的微观治理效应

  ●王海林 等|微信公众号关注影响企业财务柔性吗

  ●宋慧敏 等|职业特征会影响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评价认知吗

  ●周维培 等|审计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设想与建议

  ●马朝杰 等|论如何做实研究型审计

  ●陈国珍 等|研究型审计模式在社会保险基金审计中的应用研究

  ●刘 莉|新质生产力下会计职业教育改革研究

  ●张 林|创新投资会影响异常审计费用吗

  ●王海芳 等|连锁股东、分析师关注与企业ESG表现

  ●徐 鹿 等|机构共同持股会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吗

  ●赵立彬 等|工业机器人应用与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

  ●陈良华 等|西方会计学定性研究窥斑:比较、逻辑与特点

  ●张继德 等|机构投资者持股、生命周期与企业社会责任

  ●胡本源|国企高管薪酬激励、管理层自我交易与大股东监督

  ●郑石桥 等|儒家文化与经济违规

  ●袁广达|中国自主环境资源会计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王 波 等|碳风险能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吗

  ●马春爱 等|“专精特新”企业不同技术战略下的创新绩效研究

  ●沈 彪 等|BSC与KPI融合视阈下的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程 光 等|基于ChatGPT的管理会计应用场景研究

  ●夏同水 等|数字化转型对战略激进度的影响

  ●马建威 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再讨论

  ●吴育辉 等|债券违约预警模型的优化与提升

  ●王海芳 等|管理者能力、会计稳健性与市场信息效率

  ●宋建波 等|税收柔性征管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机制

  ●姚立杰|会计之作用:基于宏微观视角

  ●薛 源|公立医院数据资产管理及运营框架设计研究

  ●王 艳 等|“三线模型”视角下国企混改的内审结构问题研究

  ●杨珊华|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与机制设计

  ●田高良 等|数字经济时代业财融合的本质及价值创造思考

  ●贾云洁 等|基于知识图谱的研究型审计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刘立军 等|环境保护税对实体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潘 洁 等|类ChatGPT技术在企业智能财务建设中的应用思考

  ●张宜霞 等|高质量会计信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机制

  ●杜雪莲 等|我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困境及建议

  ●李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研究型审计蓝图

  ●于成永 等|企业数字化与股价崩盘风险:抑制还是促进?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九)|军队综合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八)|军队制度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七)|军队绩效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六)|军队合规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五)|军队财务审计: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四)|军队审计结果及其运用: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三)|军队审计内容: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二)|军队审计需求:一个理论框架

  ●王会金、郑石桥系列文章(一)|军队审计本质:一个理论框架

  ●张金昌|国资监管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理论思考

  ●朱学义|我国工业企业营运资金比率标准的确定

  ●和丽芬 等|ESG责任履行、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绿色创新持续性

  ●金 源 等|智能财务背景下的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

  ●马永义|纵论财会监督中财务人员的使命及践行路径

  ●陈金勇 等|数据资源会计之惑:信息生成机制研究

  ●陈雪嵩|大语言模型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

  ●张俊杰|特殊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分配机制研究

  ●郑 鹏|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

  ●郑小荣|中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开理论研究30年:回顾、述评与展望

  ●王 伟 等|新质生产力导向下数据资源入表热点问题探讨

  ●王海琴 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地方政府性债务治理法治化研究

  ●杨 镇 等|协同治理视角下交通建设资金监管平台研究

  ●杜庆贤|ChatGPT在财会工作中的应用探索

  ●冉光圭 等|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金融发展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周德良 等|数据资产会计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

  ●王春晖 等|乔春华高校财务思想评述

  ●宋书勇|企业数据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研究

  ●杜 剑 等|机构共同持股与劳动收入份额

  ●张新民|从辅仁药业退市看审计意见的风险信息含量

  ●李越冬 等|内审建言——组织内部一种特殊的“声音”

  ●李凤雏|增值型内部审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李闻一 等|基于ChatGPT+RPA的融资融券业务担保资产风险评价

  ●秦 浩 等|司法会计鉴定在集资诈骗案件中的应用研究

  ●徐光华 等|企业金融化对漂绿行为的影响

  ●唐文静 等|以二十大精神引领教育审计高质量发展

  ●赵振智 等|环境规制对企业避税行为的治理效应

  ●张世生 等|基于业财融合的项目全周期创新管理研究

  ●王海兵 等|新儒家思想应用于人本审计文化构建的路径研究

  ●刘 雷 等|经济责任审计服务“双碳”目标实现

  ●谈多娇 等|中国医药企业的盈利逻辑研究

  ●孙舒然 等|智慧医院背景下财务RPA机器人的应用研究

  ●李桂兰 等|政府补助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的影响

  ●王红春 等|考虑股权合作的逆向供应链减排决策

  ●王小红|“双碳”背景下纺织企业的环保投资效率研究

  ●钟晓强丨财会监督助力山西焦煤集团高质量发展实践

  ●谭建淋|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税收法治建设研究

  ●王世杰 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十大问题研究

  ●张先治|欧阳清先生学术思想研究

  ●袁广达 等|华东地区大气污染项目治理效率评价研究

  ●蒋煦涵|国有混改企业的超额利润分享机制研究

  ●张亚连 等|产权视角下林业碳汇资产的属性确认与计量探讨

  ●戴文涛 等|注册制时代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监测研究

  ●潘雅琼 等|财务柔性对房地产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

  ●安世强 等|企业产权性质对超额商誉的影响效应研究

  ●邱吉福 等|审计能抑制管理层MD&A语调操纵吗

  ●吴秋生|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动因与方略探讨

  ●赵立三 等|资产收益率宽幅度是房地产业杠杆高企的成因吗

  ●仲怀公 等|从晋商精神领悟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程建波 等|农业多功能视角下对会计功用的反思与重塑

  ●王立彦|管理会计报告设计、呈现与功效

  ●赵竹明|“双碳”背景下无纸化报销发展探析

  ●刘光强|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李 正|内部控制痕迹建设中的五大误区及治理机制研究

  ●张志红 等|预算绩效管理与地方政府债务:评述与展望

  ●吴红军 等|企业漂绿研究综述

  ●杨 寅 等|企业智能财务建设的因素、应用与效果研究

  ●叶忠明 等|乡村振兴审计、公共投资与农村经济发展

  ●郑 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绿色技术创新

  ●仪秀琴 等|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文献述评

  ●张学慧 等|环境规制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

  ●傅 樵 等|重构平台企业信息披露模式的思考

  ●张俊瑞 等|数据资产会计:概念演进、解构与关系辨析

  ●谢德仁|商誉这颗“雷”:减值还是摊销?

  ●秦荣生|研究型审计的现实使命与实现路径研究

  ●胡海波 等|内部控制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赵治纲|数据资产入表的战略意义、问题与建议

  ●王 蕾 等|内部控制与信贷风险防控研究:评述与展望

  ●朱卫东 等|融合气候风险信息的能源行业股票市场预测研究

  ●张 楠 等|信托公司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体系构建研究

  ●刘凌冰 等|一种新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测量方法研究

  ●韦 琳 等|数字化转型能抑制企业短贷长投吗

  ●王艳丽 等|论人大主要领导干部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必要性

  ●张 欢 等|区块链技术应用能提升企业价值吗

  ●李曦辉 等|域观范式下的公司治理内涵优化

  ●王会金 等|军队审计本质:一个理论框架

  ●苑泽明 等|高质量发展下企业ESG表现的价值效应及机制研究

  ●李保婵 等|RCEP框架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标准协调研究

  ●范亚东 等|高管家乡认同、数字税收征管与企业避税

  ●程 平 等|基于ChatGPT的智能内部审计研究

  ●胡晓明 等|审计委员会治理、财务报告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

  ●孙 慧 等|企业ESG表现对财务绩效的双边效应影响研究

  ●马 晨|数字经济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蒋尧明|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研究:回顾与展望

  ●姜雪松 等|数字化转型视角下智能财务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程 平 等|基于ChatGPT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研究

  ●张功富 等|儒家文化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

  ●张彩平 等|企业碳绩效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

  ●黄溶冰|年报审计风险与关键审计事项复杂性

  ●王 军|利润分配规则侵蚀资本的路径解析和基本对策

  ●陈汉文 等|国家审计与国家安全:逻辑必然与实现路径

  ●沈菊琴|水资源资产与水资源的关系探析

  ●吴一丁 等|内部控制能否实现创新“增速提质”?

  ●梁 勇 等|论高校“过紧日子”的预算绩效管理

  ●黄 聪 等|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司库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陈素云 等|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与审计费用

  ●乔春华|高校预算绩效实施的内容和路径

  ●陈庭强 等|金融科技助力新创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研究

  ●陈安萍 等|ChatGPT对财务分析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王 旭 等|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创新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价值

  ●姚定俊 等|非上市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提升研究

  ●李晓涛 等|董事会断裂带对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郭 蓉 等|“双链”融合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

  ●孙永军 等|分析师关注、信息透明度与审计质量

  ●张 璇 等|隐形的力量:儒家文化与企业劳动投资效率

  ●李 涛 等|监察体制改革、国企高管腐败与资本配置效率

  ●谢冬慧|从节省专项审计看全面节约战略的实现

  ●胡玉明|全面预算管理:知易行难

  ●吴德军 等|“最快强赎”的幕后之手

  ●陆岷峰|数字科技金融赋能小微科创企业发展路径研究

  ●李百兴 等|互联网普及与企业费用粘性

  ●李定清 等|“一带一路”倡议下风险投资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吴花平 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审计数据访问控制研究

  ●林志军|区块链技术对会计审计的影响研究

  ●苑泽明 等|数字化转型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

  ●严 荣 等|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与文旅企业财务绩效

  ●胡北明|高质量发展下高铁对区域旅游产业效率影响研究

  ●张心灵 等|债务融资成本与农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闫宝琴|ChatGPT爆火与会计的未来思考

  ●胡剑波 等|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回溯与展望

  ●徐 彰 等|碳审计的法治保障研究

  ●吴 露 等|基于CiteSpace的智慧审计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

  ●闫华红 等|国有股权参股会改变企业成本粘性吗

  ●王秀芬 等|股权质押下的员工持股计划:激励还是避险?

  ●许汉友 等|共享审计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吗

  ●曹志鹏 等|同行MD&A语调、信息披露与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

  ●李 歆 等|推进乡村振兴政策跟踪审计的思考

  ●周一虹 等|碳审计促进碳中和实现的机制与路径分析

  ●张 杰 等|电网资产寿命预测模型研究

  ●武 龙 等|纳税信用评级披露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研究

  ●章奕玲 等|管理层语调是否有利于市场阅读资产减值信息

  ●阳秋林|生态审计——理论综述与展望

  ●田冠军|企业社会责任跨境协同治理层次及体系研究

  ●潘序伦:一代宗师家国情

  ●黄溶冰 等|区块链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应用探讨

  ●陈晓芳 等|机构投资者网络嵌入对公司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

  ●柳学信 等|上市公司ESG表现与股票收益

  ●杨世忠|凝聚专业智慧 开拓发展前沿

  ●刘用铨 等|行政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九大差异

  ●郑小荣 等|政府审计结果公开解读研究

  ●为中华会计人树碑立传——郭道扬与中国会计史研究

  ●郭晓梅 等|从余绪缨广义管理会计思想看管理会计在中国崛起

  ●胡 萍|基于临床路径的DRGs成本管控平台建设及应用研究

  ●傅元略|余绪缨教授的“智本管理”与企业创新价值链

  ●余好斌|CEO过度自信、管理自主权与企业债务违约

  ●刘运国|怀念余绪缨老师

  ●包 健|促进共同富裕的税制改革研究

  ●李闻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大语言模型应用探究

  ●陈 龙|情满中秋 难忘恩师——深切缅怀恩师余绪缨教授

  ●张俊瑞 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热点、趋势与未来方向

  ●骆德明|传道授业躬耕一生 立德树人泽被千秋——纪念余绪缨教授百年诞辰

  ●程 平 等|基于Petri网的业务财务一体化流程协同优化研究

  ●曲晓辉|学者典范 永久师长——纪念余绪缨先生百年诞辰

  ●陈 伟 等|基于Power BI和R语言组合应用的可视化审计方法

  ●李慜劼|持续推进管理会计应用知识显性化

  ●罗晓琴|管理会计的未来——基于后疫情和创新经济的背景

  ●刘俊茹|传承 融合 发展——纪念余绪缨先生百年诞辰特别直播活动发言综述

  ●吴 芃 等|企业高管团队同质性、媒体关注与审计收费

  ●唐大鹏 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集团化转型研究

  ●罗 勇|二十大精神赋予新时代会计的使命与任务

  ●郑国洪|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审计法制研究

  ●张 英 等|三维度的政府支出分类体系构建与应用

  ●张国清 等|军事装备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国际经验和借鉴

  ●马广奇 等|企业金融化对财务柔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王重润 等|基于讨价还价模型的大数据资产定价研究

  ●刘金林 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审计研究

  ●王 满|余绪缨教授学术传承和发展

  ●徐玉德 等|合并会计中的控制内涵:逻辑演进与现实挑战

  ●孙燕芳 等|殊途同归不同效的企业并购溢价组态路径分析

  ●葛琳娜|发电企业数字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研究

  ●刘志远|综合交叉研究引领管理会计未来发展

  ●朱元午教授文章选编

  ●徐焕章|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实现路径问题研究

  ●田高良|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纪念余绪缨教授百年诞辰特别直播活动发言综述

  ●杨雄胜|领略大师学术智慧 振兴中国管理会计

  ●谢德仁|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几点思考

  ●宁 哲 等|管理层能力、商业信用融资与企业投资效率

  ●于增彪|中国管理会计走向繁荣的里程碑

  ●穆庆榜 等|财务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晏维龙 等|政府补贴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产能过剩

  ●夏 会 等|大数据技术驱动下减税降费政策绩效评估研究

  ●袁业虎 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监督精神探究

  ●夏同水 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国企混改如何影响股权融资成本

  ●张耀方|新时代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回顾与展望

  ●贺宝成 等|金融科技如何赋能企业研发创新

  ●周维培 等|以二十大精神引领审计教育高质量发展

  ●余应敏 等|商誉减值乱象的会计治理与监管对策研究

  ●徐 虹|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的互动耦合机制

  ●郭强华|国家应急审计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研究

  ●赖 丹 等|企业税负、财务柔性与有效技术创新

  ●郭令秀 等|ESG表现与审计费用

  ●温素彬 等|价值链成本管理的解读与应用案例

  ●马 施|共同富裕背景下内部薪酬差距与企业创新

  ●郝 颖|高标准市场体系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杨从印 等|高校财务治理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

  ●余绪缨教授纪念文章集萃

  ●黎精明 等|MSCI扩容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夏 宁 等|协同共生式混改驱动国企增效

  ●赵鹏飞|未来的会计与会计的未来

  ●杜建华 等|股票市场开放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徐 超 等|基于区块链的审计数据查询框架构建研究

  ●叶陈毅|会计信用文化视域下的现代商业伦理研究

  ●郑石桥 等|审计与中国式现代化

  ●李 正|论内部控制痕迹

  ●王 艳 等|数字时代电子会计档案全流程路径构建研究

  ●田冠军 等| "碳税"的国际进展、演进逻辑与推进策略

  ●袁广达 等|双碳目标衔接的碳会计研究

  ●吴秋生 等|股权激励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

  ●王积田 等|董事会非正式层级、独立董事网络与成本粘性

  ●郭 飞 等|企业外币债务融资的汇率风险管理研究

  ●马建威 等|数据资产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王海林|政府审计结果的文本分析

  ●郝 凯 等|共同富裕理念下人力资本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王爱国 等|智能会计如何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张文娟 等|RCEP背景下我国企业提升财务价值的策略研究

  ●薛 龙 等|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盈余管理

  ●汤新华 等|新三板创新层企业股权融资效率研究

  ●张 晨 等|基于BSC和哈佛框架的绩效评价体系创新

  ●郭强华 等|新冠疫情会影响审计收费风险敏感性吗

  ●孙燕芳 等|进攻型战略、薪酬激励与企业盈余管理

  ●张 晨 等|新经济背景下碳信息披露对融资成本的影响

  ●李闻一 等|基于财务共享视角的人机协同研究

  ●刘 勤|ChatGPT及其对会计工作的影响探讨

  ●郭复初|中国式现代化与财务理论发展新思考

  ●雷 宇|差序格局下的小企业内部控制

  ●陈良华 等|不确定性对预算管理变迁与发展趋势的影响

  ●淳伟德 等|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

  ●靳思昌|治理导向下国家审计功能的实现机制研究

  ●徐 虹 等|风险投资多轮投资策略与企业创新

  ●马元驹 等|利润确定:江湖与庙堂话语体系的异同及启示

  ●高绍福 等|我国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展望

  ●薛 爽|复杂交易的商业实质判断与会计处理

  ●邱兆学|人本财务管理促进价值增长逻辑与实践路径

  ●潘 飞 等|平台经济生态成本研究

w18.jpg

《会计之友》简介

《会计之友》创刊于1983年,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财经类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RCCSE核心学术期刊,具有学术前沿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品牌期刊,TOP100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学术期刊、中国商业会计学会会刊。国内统一刊号CN14-1063/F,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5937。主要栏目有封面专题、管理会计、风险控制、智能财务、公司治理、财税研究、审计广角、金融财务、高校财务、医院财务、准则制度、财苑博览等。《会计之友》立足理论前沿,及时透视追踪财务热点、解读审计难点、研究会计改革、交流会计经验、宣传政策法规、感悟财会人生、报道业界热点新闻,为广大读者展现了一幅立体型、全景式的会计画卷。

w19.jpg


地址:太原市五一路190号雅典金座大厦电话:0351-5229557   0351-5229558   13383412985
   13333411898E-mail:kjzybjb@163.comhttp://www.kjzyzzs.co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会计之友》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4 13:33 , Processed in 1.76990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