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97|回复: 0

AI+制造业:破解落地难题的四大核心支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5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极速导读

制造业正在经历其历史上最具变革性的转折之一,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一种创新,而是逐渐成为竞争的必需品。根据预测,到2026年,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投资预计将增长57%,从2020年的11亿美元猛增至167亿美元。

从预测性维护、质量控制到供应链优化,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制造商的运营方式,使流程更智能、更快速、更高效。然而,尽管潜力巨大,制造业对人工智能的应用仍显踌躇。为何如此?因为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要求具备正确的数据、正确的战略和正确的执行力。

JOYFUL CRAFTSMEN发布报告《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出成功落地的四大关键支柱。

01AI在制造业的真正价值:超越自动化的全面变革- -
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价值远不止于表面上的自动化替代,它正在从根本上重构制造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竞争力内核。

w1.jpg

01生产过程智能化

AI系统通过实时学习和适应能力,使生产线具备自我优化的能力。例如,基于机器视觉的质检系统不仅能识别产品缺陷,还能通过分析缺陷模式反向追溯生产参数问题,实现生产过程的闭环优化。这种能力使得生产线能够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大幅降低质量成本。

02预测性维护的革命性突破

传统维护模式要么基于固定周期(导致过度维护),要么基于故障发生(导致生产中断)。AI驱动的预测性维护通过分析设备运行数据,提前数周甚至数月识别潜在故障迹象。某能源企业实施AI预测性维护后,成功将故障预测窗口提前至4周,单次故障避免就能节省30万欧元,同时还发现了额外的25万欧元优化空间。

03供应链全局优化

制造业的供应链复杂度极高,涉及多层级供应商、生产计划、库存管理和物流协调。AI算法能够同时处理数千个变量,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动态优化。机器学习模型可以预测需求变化、识别供应风险、优化库存水平,使制造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和突发事件。

04能源效率提升

在能耗密集的制造环境中,AI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设备能耗状况,动态调整运行参数,实现能源使用的最优化。一家重型装备制造企业通过AI能耗优化系统,每年节省能源成本达15-20%,同时减少了碳足迹。

w2.jpg

02为什么大多数制造商难以规模化应用AI?

尽管AI在制造业具有巨大潜力,但截至2025年,仍有大量制造高管未将AI纳入核心决策流程,高达76%的制造业AI项目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其实际采纳速度却远低于预期。

其主要障碍来自三个维度:

01数据基础薄弱

制造业数据往往分散在多个孤岛系统中,格式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MIT Technology Review的调查显示,57%的制造企业认为数据质量不足是AI应用的主要障碍,54%指出数据集成薄弱,47%提到治理机制缺失。更重要的是,关键事件(如设备故障)的历史数据往往不足,难以训练可靠的AI模型。

02组织变革阻力

AI不仅涉及技术升级,更要求流程、技能、企业文化的全面重塑。传统制造企业拥有深厚的工艺知识和操作经验,但往往缺乏数字文化。一线员工可能将AI视为威胁而非工具,中层管理者担心流程变革带来的风险,高层领导则对投资回报持谨慎态度。这种文化阻力导致AI项目难以获得全员支持,无法实现规模化扩展。

03遗留系统集成

制造企业通常拥有大量遗留系统,这些系统技术架构陈旧,接口不统一,数据格式多样。将AI解决方案与这些系统集成需要大量的定制化开发工作,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实施风险大。45%的企业将技术债务和集成问题列为主要挑战。

w3.jpg

03成功实施AI的四大支柱

基于对数百个制造业AI项目的分析,我们总结出成功实施AI的四大关键支柱:
01
支柱一:战略方向——从技术驱动到价值驱动

w4.jpg

为制造业设定正确的人工智能(AI)方向,其核心在于从战略和业务价值出发,而非从技术本身出发。以下是关键实施建议:

1.与业务目标对齐:AI initiatives(人工智能计划)必须与明确的业务目标紧密结合。这意味着在投资任何技术之前,首先要问:“什么运营挑战的解决能为我们创造最显著的价值?” 是提高质量、优化维护、还是提升供应链效率?确保AI解决的是真正的业务痛点,而不是追求“技术时尚”。

2.采取聚焦式而非全面式的策略:战略不需要复杂或过于雄心勃勃。与其试图一次性改造整个工厂,不如从针对特定、明确挑战的聚焦方法开始。选择一个范围可控、能快速证明价值的高影响力项目作为起点,这比大而全的转型计划更容易成功,并能积累经验用于后续扩展。

3.评估组织就绪度并管理风险:在采用最新技术之前,先了解您组织的准备情况和具体需求。一个战略性的框架能帮助有效管理实际挑战,如数据需求、技能缺口和集成复杂性。它提供了应对数据质量不足、缺乏跨职能协调等常见陷阱的结构,避免项目夭折。

4.建立治理与协作框架:战略方向需要解决组织和文化障碍。这意味着要建立清晰的治理流程,确保不同部门(如IT与运营技术OT)能够协同工作,打破孤岛。它为实现“单一事实来源”和数据 interoperability(互操作性)奠定了基础。

5.展示价值以建立信心:通过展示AI计划与业务价值之间的清晰联系,并勾勒出结构化的前进路径,可以帮助获得从领导层到一线员工的全员支持与认可。这种认可是成功实施和规模化AI解决方案的关键。

总之,设定正确的AI方向是一个战略决策过程。它要求制造企业抵制住直接采用技术的诱惑,而是从价值驱动、聚焦试点、管理风险和组织协同入手,确保AI投资能够转化为切实的运营改进和竞争优势。

02
支柱二:价值交付——从小处着手,快速迭代

w5.jpg

w6.jpg

成功识别高价值人工智能(AI)机会的实施建议可归纳为以下核心策略:

1.从业务痛点出发,而非技术本身:不要追求最前沿的技术,而应首先追问:“哪些运营挑战的解决能为我们创造最显著的价值?” 这意味着应优先针对那些传统方法未能解决、成本高昂或存在巨大效率差距的顽固问题。

聚焦三大价值领域:在制造业中,高价值机会通常隐藏在:

◆持续性运营难题:传统方法长期无法解决的瓶颈问题。

◆高成本或低效环节:拥有显著成本节约或效率提升空间的领域。

◆预测与优化潜力点:通过更好的预测(如设备故障)或优化(如工艺参数)能预防问题发生、从而创造巨大价值的流程。

2.优先选择“小而美”的高影响项目:避免一开始就追求大而全的转型。应选择范围明确、投资可控、能快速见效的试点项目。初期的成功不仅能验证价值、带来实际回报,更能为团队积累经验、建立组织信心,为后续规模化扩展奠定基础。

3.确保解决方案与问题匹配:有时更简单、更直接的AI方案可能比看似尖端的技术带来更大价值(例如,投资于过程参数优化以预防缺陷,比投资于更复杂的视觉检测系统仅用于发现缺陷更具价值)。总之,核心建议是采用 “价值优先” 的思维模式,确保每一个AI计划都旨在解决一个明确的、有价值的业务问题,从而保证投资能带来切实的商业回报。

w7.jpg

03
支柱三:数据基础——构建可信的数据资产

w8.jpg

w9.jpg

制造业AI实施的主要数据管理障碍在于数据质量不足(低质量、错误数据导致模型不可靠)、数据孤岛与集成薄弱(多系统数据格式不一,形成信息壁垒)、关键历史数据缺失(缺乏设备故障等罕见事件的足够样本)以及数据治理框架缺失(缺乏统一标准与政策),这些因素共同阻碍了AI模型获得可靠、全面且高质量的数据基础,从而难以发挥应有效能。

数据是AI的燃料,必须系统化地构建数据能力:

1.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政策:建立清晰的政策,规范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和质量标准,确保整个组织遵循一致的规则,这是构建可信数据基础的前提。

2.单一事实来源:创建统一的数据平台或源头,确保所有部门基于一致、准确的信息进行决策和分析,避免因数据不一致导致的操作效率低下和决策失误。

3.强大的互操作性:确保来自不同系统、设备(如IoT传感器、SCADA、MES)的多样化数据能够有效集成与流通,打破数据孤岛,使AI能获取全局视角以发现隐藏的优化机会。

4.价值驱动的数据管理:数据治理需与特定业务目标紧密结合,系统地识别、收集和管理对AI解决方案最具价值的数据,而非追求一步到位的完美数据,从而高效地支撑AI产生实际业务价值。

特别重要的是构建“单一事实来源”,确保不同部门基于一致的数据进行决策。数据工作不需要从一开始就追求完美,而应该聚焦于那些对AI项目最关键的数据资产。总之,健全的数据治理是确保AI模型获得可靠、高质量、可用数据的基础,是成功规模化实施AI的核心支柱之一。

w10.jpg

04
支柱四:人才团队——融合制造与AI的复合能力

w11.jpg

w12.jpg

成功实施AI不仅仅是招聘技术专家,更是要解决如何将新AI能力与深厚的传统制造专业知识相融合的组织设计挑战。

1.组建跨职能融合团队:

◆制造/工艺工程师:提供领域知识,理解生产流程、设备和痛点。

◆数据科学家:负责开发、训练和优化AI模型。

◆软件工程师:负责将模型集成、部署到生产系统,实现工程化。

◆流程专家/操作员:验证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并确保其能落地应用。

最有效的模式是打破部门墙,创建 dedicated(专门的)、跨职能的团队,其成员包括:

这种结构确保了解决方案既具备技术先进性,又具备实践可行性。

2.投资于双向培训与技能提升:

◆对制造工程师:进行AI基础知识培训,使其具备“数据素养”,能够有效地与数据科学家协作,并能理解并应用AI产生的洞察。

◆对AI专家:进行深入的制造领域知识培训,确保他们能理解生产线的真实约束和需求,开发出贴合实际的解决方案。

3.采取分阶段的演进路径:

组织能力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文件建议企业通常从一个与制造部门紧密协作的中央AI团队开始,逐步演进为完全嵌入业务单元的、自治的跨职能团队。

4.明确目标:增强而非取代:

组织设计的最终目标不是用AI团队取代传统制造团队,而是将AI能力注入现有组织,创建一个“增强型” workforce(劳动力),使其能够利用新旧两种知识来解决更复杂的制造挑战。

人才挑战本质上是一个组织设计问题。解决之道在于:

创建一种融合结构,让制造专业知识与AI能力能够持续地、无缝地协作,相互赋能,共同创造价值。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投资于新的团队结构、新的协作流程以及新的技能培训,从而构建起可持续的AI创新能力。

w13.jpg

开启AI转型之旅

制造业的AI转型不是技术项目,而是战略旅程。成功的企业从不试图一步到位,而是从具体场景出发,持续迭代,逐步扩展。他们既关注技术实施,更重视组织能力建设和文化转型。

未来五年,AI将重新定义制造业的竞争格局。早期采用者正在积累的数据资产和能力优势将形成持续的竞争壁垒。现在的问题不再是是否实施AI,而是如何开始实施,以及以多快的速度规模化。

制造业的未来属于那些能够将人工智能的精确性与制造专业知识的深度完美融合的企业。他们创造的不仅是更高效的生产线,更是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

w14.jpg

素材来源:JOYFUL CRAFTSMEN,文字内容由『制造前沿』原创编辑。本公众号所载文章为本公众号原创或根据网络搜索下载编辑整理,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读者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真正来源,如标错来源,或因文中所使用的图片、文字、链接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5 22:27 , Processed in 0.18117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