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35|回复: 0

AI辅助学习实验:从零学设计(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6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前言

为什么有这个实验?

此前写《学习的底层逻辑》,提了学习些原则。逻辑上说得通,但到底效果怎样,AI在其中又能帮上多大忙,得试试。

我选择学设计,理由也简单--感兴趣,但完全不懂。我是理工科出身,全然不懂设计。看到厉害的作品,只能给出两个字:好看。这是真正的从零开始。

计划两个月,利用闲暇时间,在AI辅助下学设计。过程全程记录。看看AI帮了哪些忙,看看那些学习原则在真实场景里到底怎么运作。
一、于心中点火

第一天,我没有去找教程。

我知道,如果直接上手,跟着教程学"怎么拖矩形、调圆角、改颜色",那些操作,手在做,但大脑在别处游荡。就像小学时抄课文,笔在动,人是空的。

"学会调圆角",这件事对我的古老大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它不知道这个技能能帮我做什么,不知道做出来之后会发生什么好事。它只知道:你在浪费能量。

然后关闭供电。

这是我在《学习的底层机制》里写过的机制:学习是生存补丁,必须有即时的、具体的、能看见的生存收益,大脑才会释放激素,才会真正投入。

所以我先不学教程。

我先问AI。

我把《学习的底层机制》那篇文章丢给它,问:"我想学设计,完全零基础。根据文章里的原则,你建议我怎么开始?"

AI的回答:

"你先想想,两个月后你想做出什么东西。一个网页?还是别的什么?做出来之后,它能给你带来什么?"

我想了想。

做一个符合自己审美和理念的个人网站。我以前的网站太丑了。

不是"学好设计"那种抽象的、无法验证的目标,而是一个具体的、能看见的东西:一个网站。

这个目标一确定下来,我感觉到那个开关被按下了。

大脑开始供电。
二、万事开头难 吗?

我该如何开始?

AI接着说:

"先别急着学工具。你得先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样的设计。去找5个你真心喜欢的作品——可以是网页、海报、插画,甚至一幅画。找到之后,我们再聊。"

"找5个我喜欢的作品"——这个指令很清楚,也不难。

于是我开始找。

小红书、Pinterest、Behance,各种设计网站,随便刷。看到喜欢的就保存。

有的很简洁,黑白灰;有的五颜六色,像游乐场;有的用了很多插画,像绘本。

我一边看,一边问自己:我到底喜欢什么?

然后,我在一本艺术史的书里,偶然看见了《瑞鹤图》。

那是宋徽宗画的。天空是淡青色的,云是留白,仙鹤的线条很细,但每一笔都有力量。整个画面很素,但越看越有味道。

我又找到了一个网页:makemepulse 的2019年作品集。主页很自然,各个数字元素——点击、组件——都自然地融入其中,看起来就像本该在那。有质感。

我把这些喜欢的作品发给AI。

AI看了一会儿,说:

"你喜欢的这些东西,背后有个共同点。它们都有一种'有机感'——不是拼接的,是生长出来的。像一棵树,而不是一堆积木。"

有机感。

这个词一说出来,我一愣。是的,我确实喜欢有机感,一种有生命力的、仿佛自己会长成这样的自然感觉。


第一次动手

AI说:

"从你找到的这些作品里,只选一个你最有感觉的局部。可以是那个网站的雾气开场,也可以是《瑞鹤图》里几只鹤的组合。

然后,打开Figma。你的任务不是1:1复制它,而是用最基本的形状——方块、圆形、颜色——去'翻译'你感受到的那种味道。"

我选了《瑞鹤图》。

w2.jpg

打开Figma,画了几个三角,代表鹤。调了颜色,试图还原那种淡青色的天空。

一边做,一边卡壳。

w3.jpg

我发现:
    • 低饱和度的颜色更有质感。太亮的话,刺眼,俗气。那种偏天空蓝的颜色,搭配白色,看起来很舒服。• 比例很重要。《瑞鹤图》的画幅是1.4:1左右。下边的屋檐和白云占三分之一,密重;上边三分之二是鹤飞,看着刚好。• 中国的传统颜色不是正绿、正蓝、正红。我调了半天,调不出那个味道。• 这幅画有个视觉中心。很多鹤看似散乱,但隐隐在屋檐上绕着一个圆,有种漩涡的感觉。


我把这些问题丢给AI。

AI说:

"很好。你现在遇到的这些问题——配色、比例、视觉中心——这些就是设计理论要解决的问题。但你不是先学理论,而是先遇到问题。带着问题去找答案,你会记得更牢。"

我去查了中国传统色谱,了解到古画更多是矿物颜料的颜色。又去查了黄金比例、三分法构图。

然后回来,再调。

这一次,顺了很多。


加入真实约束

AI说:

"你现在处理的是纯粹的视觉元素。但设计真正要服务的对象,是信息和交互。

所以,你的下一个任务是:设计一个网站的首屏,就叫林间漫步者,用于记录散步时候的想法。它需要包含三样东西:一个主标题、一小段描述文字、一个可点击的按钮。"

我想了想。

用贴近森林感觉的低饱和绿色作背景。底部用一些三角形和方框排列,压住底部,颜色用贴近木头石头的褐色。

主标题和描述文字放在左上方。按钮放在右下方,压住右边的空白,引导视觉。

w4.jpg

做完,发给AI。

AI看了看,说:

"这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作业。它准确地执行了所有指令。

但我们能不能挑战一个更难的问题:不用一片树叶、一根树枝,只用文字、空间、颜色,去营造'林间漫步'的感觉?"

我愣了一下。

然后我明白了。

我把底下的三角形全部删掉。

重新做。

这一次,我在底部画了一条路。阳光从画面外的某一点,条条射下来。

那个"了解更多"的按钮,变成了路边的一块石头,自然地躺在那。

说明文字,错错落落地在光线之间,有一种林间树木的质感。

大标题"林间"用深绿色,字体变大,立在边上。"漫步者"用等线体,颜色贴近小路和石块,但稍微深一些,和右下方呼应。

w5.jpg

做完,我自己看了挺久。这个粗糙的设计,确实有了林间散步的感觉。


处理重复

AI说:

"现在,我们要把这个'意境'扩展成一个系统。

设计一个目录页。用户按下那个石头按钮后,跳转到一个新页面。这个页面上,有三到五篇文章,以列表的形式展现。每篇文章包含:标题、摘要、发布日期。

这个任务的关键,是如何处理'重复'。"

我第一版的想法是:把文章挂在树上,像果子一样。

做出来之后,我发现问题:
    • 竖排的文字,不符合阅读习惯• 为了"果子"的意象,我把摘要和日期都牺牲掉了

AI说:

"这里有个张力:诗意与实用。你现在的设计很美,但不够'懒',不符合大脑走捷径的本能。"

我想了想,改了。

把"果子"改成"叶片"。一个叶片就是一个卡片,显示文章的标题、摘要、时间。

但如果所有文章都显示三者,字太多,信息太多。

我让默认状态只显示标题。鼠标移到叶片上,才显示全部信息。

保持简约优雅。

树丫上有一个鸟巢,显示年份。下方有一个"下一年"的石头按钮。

这就有了一个意象:一棵树是一年的文章,走一步,下一棵树,就是下一年。

w6.jpg


后面我又设计了文章页。

然后,我回头看。

从《瑞鹤图》的几个椭圆,到现在一个完整的网站,我走了多远?

我已经不是那个"完全不懂"的人了。

万事开头,并不难。

因为每一步,都刚好够得着。
三、生长

第三周,我开始看设计史。

很奇怪。我之前看过设计史,那时候是一种枯燥的东西,看不明白。一堆流派名字,一堆年代,一堆"这个影响了那个"的关系网。我看完就忘,忘了也不觉得可惜。

但这一次,突然变得有趣了。

我看到维米尔的光影,看到范宽的留白,看到莫奈《撑阳伞的女人》里笔触和冷暖对比带来的张力。我能看懂他们在做什么了。我能感受到那些选择背后的意图。

我调过颜色,知道低饱和度和高饱和度的区别;我排过版,知道留白不是"空着",是有意义的;我画过光线,知道光影能塑造空间感。

动手做过,再看理论,更有感觉。


我开始主动寻找自己喜欢的风格。

宋朝的画。范宽、牧溪的《六柿图》《猿戏图》,还有宋徽宗。那种极致的留白,极致的克制。

敦煌壁画。色彩很好看,饱满但不艳俗。

荷兰小画派。维米尔那种柔和明晰的光影,日常人物,但有种永恒感。

巴洛克、洛可可。色彩张力很强,但又和谐。

印象派。莫奈那幅《撑阳伞的女人》,我看了很久。笔触、色彩,还有冷暖对比,整个画面在"动"。

我突然明白风格不是"喜欢什么颜色",而是"哪些元素组合在一起,能形成一个自洽的世界"。


AI还推荐我看新艺术运动、北欧风格、日式侘寂。

我去看了。

但我也开始有自己的判断了。

比如包豪斯。我看了一些代表作品,感觉不喜欢。

它很理性,很功能性,less is more。但太冷硬了,乏味。那是工业时代的设计逻辑,考虑材料、规制、大规模生产。但它和生命感、自然感相悖。

我们已经不在那个时代了。信息时代,AI时代,我们可以做更有机、更个性化的东西。

所以我更喜欢宋画、印象派,还有一些美国工业设计——那种在功能和美感之间找到平衡的东西。

我在建立自己的审美坐标系。


这时候,AI说:

"你现在的学习,还是太单薄了。只看、只做,还是一维的。你需要让'设计'这件事,从更多通道进入你的生活。"

我问怎么做。

AI说:

"构建一个微环境。让自己被'好设计'包围。"

于是我开始改造自己的环境。

物理环境:
    • 买了画框,把喜欢的作品打印出来,放在桌边。每天抬头就能看见。• 把《瑞鹤图》放在主页。

数字环境:
    • 把浏览器的新标签页换成设计网站的聚合页。每次打开新标签,就是一次审美熏陶。• 把手机壁纸、电脑桌面,换成自己觉得最好的设计作品。

社交环境:
    • 参加了几个设计师论坛。一开始只是潜水,看大家在讨论什么,在称赞什么,在批评什么。• 关注了一些设计师的社交媒体账号。

有些很有效。比如画框、论坛。

有些对我效果不明显。比如社交媒体——因为我本来就不怎么刷推特、小红书,所以那些信息流改造对我作用不大。

但核心逻辑我理解了:找到你自己的高频触点,然后往里面塞"好东西"。


慢慢地,我发现一个微妙的变化。

我开始"不自觉地评价"了。

看到一个海报,我会想:这个配色太艳。

看到一个App界面,我会想:这个按钮太挤,没有呼吸感。

看到一个PPT,我会想:这个字体不协调。

我似乎已经是一个菜鸟设计师了。
半程

山川风雨色,轻舟过半程。

设计是一个蛮有趣的领域,我学的很开心,没有感到费力。回头看,每一步都很轻松,但支撑着我走了挺远。

AI作用无可替代。在我茫然时,告诉我"去找5个喜欢的作品";在我有所收获时,一直倾听;在我模模糊糊感觉“喜欢这个”“不喜欢这个”时,能将我的直觉连接到现有的知识体系;我不必会手绘,也可以借助AI画点东西。

当下的AI同时也存在它的问题。它本身的设计水平也一般,你让他直接设计,看起来也就马马虎虎。

但AI还在不断前进,未来可能更好,期待星辰大海。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0-29 13:04 , Processed in 0.12074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