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66|回复: 0

“AI融创启智课堂 六化赋能提升品质”——2025年兰州市第二中学教学研讨活动 (侧记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8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w2.jpg

w3.jpg

w4.jpg



AI融创启智课堂

六化赋能提升品质

2025年兰州市第二中学教学研讨活动

w6.jpg



为进一步推进 “决战课堂” 行动,凝聚教育智慧,共探教学新范式,我校于2025年10月13日—16日在雁滩分校举办了“AI 融创启智课堂 六化赋能提升品质” 教学研讨活动。此次活动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中提出的 “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 等内容高度契合,旨在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 “六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活动通过专家讲座、课例展示、研讨交流等形式,深入探讨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利用 AI 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等问题。

化  学

w8.jpg

兰州二中祁佳老师和西北师大附中刘剑老师进行《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两位教师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呈现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精彩课堂。

1

课例展示

祁佳老师以“侯氏制碱法”为情境主线,融合化学史实与AI对话技术,设计6个学生分组实验,强调“实验探究、问题解决、主体参与”。

刘剑老师从“人体内缓冲溶液”的真实生活情境切入,运用数字化实验手段精准测量pH与温度变化,突出控制变量与对比实验思想,问题设计兼具深度与广度,有效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w9.jpg

w10.jpg

w11.jpg

2

以评赋能

w12.jpg

兰州二中吕晓燕老师和兰州市教科所苏永平老师分别从教学实践与理论高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吕晓燕老师强调“六化课堂”应灵活运用,避免AI使用浅表化,注重其在课前准备中的辅助价值,同时指出课堂中师生情感与思维碰撞不可替代。

苏永平老师充分肯定“六化课堂”与课改理念的契合,并从教学设计、情境创设、实验设计、学生参与等方面对两节课进行了细致点评。他强调教学中应注重严谨性与规范性,加强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转化”知识的结构化处理,提升教学逻辑性与完整性。

w13.jpg

3

专家讲座

w14.jpg

西安市华山中学赵巧珍老师开展题为《AI驱动的化学虚拟实验:建构、交互与评估》的专题讲座。系统阐述了AI技术如何推动虚拟实验从静态模拟升级为动态智能平台,涵盖构建、交互、评估三大模块,并分享了Nobook、央馆虚拟实验系统等实用工具的应用场景,为教师开展虚拟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

英  语

w15.jpg

1

课例展示

兰州二中方素媛老师的《The Road to Destruction》从学生熟悉的日常出行真实情境切入话题,从出行方式选择谈到交通堵塞问题,由浅入深地激活学生对交通问题的生活经验。短视频和图片直观呈现全球各地区交通问题的严重性,为后续 “模拟联合国会议” 的情境铺垫,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兰化一中杨洋老师的《The Road to Destruction》擅长“化繁为简”,通过合理分解课堂难度,减轻学生负担,再引导大家融入思考、解决更高层次的问题,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用语言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真正达到了“启迪智慧”的效果。

w16.jpg

w17.jpg

2

以评赋能

兰州二中李讷和兰化一中屠艳玲两位老师进行课例点评。李讷老师重点围绕课堂的教学设计、AI技术融合度和学生参与度等方面展开评析。肯定了AI融创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屠艳玲老师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构建了一个以“情境”为土壤、以“问题”为种子、以“学生思维成长”为果实的良性教育生态。

w18.jpg

w19.jpg

3

主题教研

w20.jpg

w21.jpg

w22.jpg

w23.jpg

兰州二中魏钰、陈琪琪、虎丹、王茜、谈倩、万迎新、马庆燕、方素媛八位英语教师,分别向与会的外校老师们详细介绍了英语组“五育融合”系列活动。涉及课本剧角色扮演,跨文化美德故事展,聚焦思辨的“英语辩论”,“英语诗歌、小说片段及中西方戏剧融合赏析”,“英文歌曲学唱”让旋律拨动心弦;“英文经典电影赏析”与“英语趣配音”等。

英语角如同一座微缩的“世界文化体验馆”,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在体验中理解文化,在活动中全面发展。

w24.jpg

w25.jpg

w26.jpg

w27.jpg

地  理

w28.jpg

1

课例展示

兰州二中王蓉老师的《流水地貌》以黄河为教学情境,让学生用DeepSeek输入关键词,通过AI技术生成图片,引出家乡兰州——典型的河谷城市为情境核心,优势在于“地域亲切感强”。

兰化一中汪文花老师的《流水地貌》以长江流域为主线,亮点在于“尺度覆盖广”。让学生利用平板,通过奥维地图查阅长江上游、中游的流水侵蚀地貌差异,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流域位置的侵蚀强度、地貌形态关联”,帮助学生构建“流域尺度下,流水侵蚀与地貌演变”的整体逻辑,培养了综合思维能力。

w29.jpg

w30.jpg

w31.jpg

2

以评赋能

w32.jpg

兰州二中李晓钟书记、兰州市教科所孙文华老师、兰化一中陈光磊老师,三位专家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两节课均以“情境建构+AI赋能”为教学设计亮点,既突破了地貌教学“抽象难感知”的痛点,又展现出差异化的教学思路,整体成效显著。AI技术用得实,通过AI动态模拟、地貌演变时序动画等,把隐性过程转化为直观画面,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只讲不演”的短板。

w33.jpg

w34.jpg

3

专家讲座

w35.jpg

兰州市教科所教研员孙文华老师进行了 《新高考的主要特点和备考策略》专题讲座。以“新高考特点解读+地理备考策略指导”为核心主线,两大板块相互衔接、层层递进,始终围绕近年高考地理真题展开,每一个观点、每一条建议都有具体考题作为支撑,让原本抽象的备考思路变得可感、可学、可用。

生  物

w36.jpg

1

课例展示

w37.jpg

w38.jpg

兰州二中高瑜婷老师的《体液免疫》以“新冠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为切入点,将复杂的免疫过程拆解为“识别-增殖-攻击”三个环节,通过动画演示与学生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兰州一中金小英老师的《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以“克隆猴的培育”实验为线索,通过问题链层层递进,结合显微镜下细胞核实拍影像、基因表达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素材,AI赋能让“细胞控制中心”的功能具象化。

w39.jpg

2

以评赋能

兰州一中杨颜莉老师结合“六化课堂”标准点评课例,肯定了“情境生活化”设计、“思维高阶化”引导,建议可增加“数智化评价”环节,如用在线答题器即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兰州二中鲁滨和季学明两位老师系统解读“六化课堂”模式,结合生物学科特点,明确“目标精细化需对接课标要求”“手段智能化可融入虚拟实验”等具体实施路径,为课堂改革提供清晰方向。

w40.jpg

w41.jpg

3

主题教研

w42.jpg

兰州二中赵宗欣和魏宗梅两位老师作高三备考经验汇报,详细介绍上一届复习规划:一轮复习按“模块+专题”推进,针对“遗传规律”“生态系统”等重难点,采用“微课预习+课堂突破+错题复盘”模式,为新一届备考提供可借鉴的路径。通过分析2024-2025年甘肃高考生物真题,据此制定复习计划。

w43.jpg

体  育

1

课例展示

兰州二中张智刚老师的《篮球传切上篮》通过“巡回观察记录”、“3分钟传切上篮比赛”及时反馈学生问题。课后结合“探究类+实践类作业”观看比赛视频记录传球方式,进一步巩固技术。

兰州二中闫凯老师的《篮球传切配合在比赛中的应用》以裁判手势操结合音乐热身,心率监测仪实时显示学生心率(平均140-160次/分钟)。特别是结束环节的《敦煌乐舞》放松,学生反馈“比传统拉伸更易放松”,既缓解运动疲劳,又渗透地域文化,实现“身心双放松”。

w44.jpg

w45.jpg

2

以评赋能

w46.jpg

兰州二中王小卫老师评课:两节课均成功营造了热烈有序的课堂氛围,学生配合默契、参与度高。特别赞赏了技术融合与分层教学的创新实践,并就细节指导与动态分组提出了宝贵建议,如针对“应变能力培养”“技术应用细节”“自主探究”进行优化,将进一步提升授课的实战性与学生参与度。

3

主题教研

w47.jpg

w48.jpg

在教师基本功技能展示环节,兰州二中张鑫老师演绎了行云流水般的篮球全场综合运球上篮,高速推进与精准终结引得全场赞叹。兰州二中黄凯老师展示了沉稳精湛的排球传垫球技术,动作规范、控制精准,展现了扎实的功底。

水本无华,相撞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本次教学研讨活动不仅是一次“AI赋能、六化课堂”的课堂变革探索,更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刻叩问。通过本次的课例研讨与专题讲座,各位教师不断凝聚共识:“AI融创”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以人为本的新起点;“六化课堂”不是一句教育口号,而是立足课堂的新变革。

当技术浪潮席卷课堂,教育者既要善用AI破解教学痛点,更需教育的真谛守护思维的温度与育人的厚度。AI时代的教育,当以技术为翼,更以人文为锚。兰州市第二中学期待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守正创新中书写“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时代答卷!

w49.jpg

策划:李晓钟  王辉斌

初审:吕晓燕  王彩霞

终审:李金荣

图文:各学科教研组  刘航宇

编辑:张丽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0-29 17:45 , Processed in 0.5283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