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74|回复: 0

AI真的是泡沫吗,什么时候会破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0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历史总是押韵却不重复,但AI和历史上的泡沫都有点不一样。




一、真是泡沫,还是正常阶段?

1、泡沫派

从数据看,AI领域的热钱已经烫得烫手。

2025年上半年全球AI投资额突破2300亿美元,同比暴涨70%,

但超过60%的资金扎堆在大模型、AI芯片等少数赛道。

这种资金集中度让人想起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的场景——市场用想象力给公司定价,而非盈利能力。

前Meta高管尼克·克莱格:

“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疯狂的交易狂潮”。

最主要的矛盾是:

多数AI公司仍在烧钱,除了英伟达、AMD等有护城河的硬件商,

真正实现盈利的企业寥寥无几。

更重要的是估值与现实的脱节,美股AI概念平均市盈率超过70倍。

是非AI科技股的两倍,这种溢价本质上是把未来N年的收益提前折现。

2025年9月,AI主题ETF首次出现月度净流出12%。

OpenAI二级市场报价波动加剧,

也许是因为更多的资本开始怀疑AI神话是否真的可以兑现。

2、非泡沫派

高盛分析师则认为这场争论忽略了AI的本质价值:

“生成式AI有望为美国经济增加20万亿美元,

当前投资规模与潜在回报相比仍然显得不足”。

他们的逻辑很直接:

AI已经在医疗影像分析、企业自动化等场景实现生产力提升,

这种效率提升不是泡沫,而是技术落地的一定要经历的阶段。

历史总是押韵但不重复,

风险投资家马克·安德森:“泡沫是创新扩散的代价”。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留下了宽带、搜索引擎等基础设施;

如今AI热潮推动的GPU芯片、算力中心建设,同样在为未来十年铺路。

AI是泡沫也不是泡沫,起码不是纯粹的泡沫,

这种泡沫里包裹着的真实的技术进步。

所以真正的风险不在于泡沫是否破裂,

而在于能否在泡沫退去后,抓住那些沉淀下来的生产力。




二、泡沫可能破裂的迹象是什么

2000年互联网泡沫前,先是Pets.com破产,

再是纳斯达克指数雪崩,

AI泡沫的破裂也肯定会有类似的的信号链。

1)资本的热钱突然变冷

风险投资是泡沫的氧气,氧气不足,最先窒息的就是靠融资续命的公司。

2025年上半年全球AI投资额高达2300亿美元,但仔细看会发现:

后期轮次(C轮及以后)融资占比从2024年的45%降到32%,

而种子轮占比从15%飙升到28%,开始感觉到资本不敢大手笔投后期,

只能用小额资金广撒网的碰碰运气。

更危险的是过桥贷款激增:

2025年Q3,美国AI初创公司通过高息短期贷款续命的案例同比增加210%,利率普遍超过15%。

当投资人开始问“你们能活过明年吗,而不是“下轮估值多少,游戏就快结束了。

历史总是重复: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6个月,

风险投资的后续融资承诺违约率也曾突破20%。

2)估值逻辑开始不讲故事,开始算账单

泡沫是用未来给现在定价,但当未来被证明够不着的时候,估值就会瞬间崩塌。

2025年9月,美国AI大模型公司Anthropic的二级市场估值,

从200亿美元暴跌至110亿美元。

原因很简单:

它的主要客户,就是那些科技巨头的年度付费额仅增长8%,

远低于之前承诺的30%。华尔街开始用市销率替代用户数给AI公司估值。

结果发现:

80%的生成式AI应用公司市销率超过50倍,

而同期SaaS公司平均仅20倍。

意思就是,当市场开始较真,较真每收入一块钱要烧多少钱成本的时候,

那些靠参数规模、算力消耗讲故事的公司,估值会像被针扎的气球一样瘪下去。

3)商业模式不可持续

大量AI公司的真实面目是给传统业务贴AI标签,而非用AI创造新价值。

2025年8月,美国生成式AI写作工具Jasper宣布裁员40%,CEO在内部信里承认:

我们以为企业会为AI写邮件买单,但客户实际付费意愿只有预期的1/3。

这不是个案:

根据Gartner报告,2025年全球生成式AI消费者应用的平均每用户平均收入仅8.6美元,连服务器成本都覆盖不了。

AI教育赛道:

2025年Q3,美国10家AI教育初创公司倒闭,

原因是学校发现AI批改作业的错误率比人工还高,最终宁愿换回传统系统。

泡沫公司都在解决“AI能做什么”,而不是“用户需要什么”,

就像一个人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当发现AI+客服的效率提升还不如传统客服+流程优化,

那些靠伪需求撑起来的公司会被批量清退。

4)技术落不了地

AI神话建立在无限突破的想象上,但现实是技术进步有明确边界。

2025年,大模型在医疗、法律等垂直领域的落地问题很多:

FDA最新数据显示,获批的AI辅助诊断工具中,

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占比从2024年的45%回升至65%。

大模型因黑箱问题(无法解释诊断依据)和高误诊率(复杂病例准确率仅68%,低于人类医生的85%),被医院拒之门外。

人们往往高估了大模型的通用能力,低估了很多行业的专业壁垒。




三、如果泡沫破裂,谁能生存

那些能活下来的,都有个共同点:做实事。

1、AI硬基建

泡沫破裂时,最先死的是讲故事的,活得最稳的是卖工具的。

2000年互联网泡沫里,

思科卖路由器、戴尔卖服务器虽然没有过的很好但至少没垮


因为宽带建设、数据中心是互联网的水电煤,刚需不会消失。

今天的AI行业,护城河最宽最深就是芯片、算力基础设施,

就是英伟达、AMD这类硬件商,即使行业动荡,也能靠算力刚需熬过去。

英伟达2025年Q2存货周转天数虽然涨到90天,

但全球算力需求同比仍增45%,云厂商、科研机构买GPU不是为了炒概念,

而是真要用它跑模型、做研发。

泡沫退去后,基础设施会留下,只要AI技术还在迭代,

芯片就是不得不买的硬货。

AMD、台积电甚至AWS、微软Azure,本质上都是AI基建的承包商。

AI能不能改变世界先不说,先赚了AI改变世界过程中必须花的钱,

这种生意模式,抗泡沫能力最强。

2、解决真需求的应用

泡沫里的死亡名单上,绝大部分都是靠融资续命的公司。

而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自己能造血的。

2025年Q3,生成式AI写作工具Jasper裁员40%,

因为它以为企业会为AI写邮件买单,结果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才8.6美元;

但同期美国企业自动化工具UiPath却逆势涨了12%,

它帮银行用AI处理贷款合同,效率提升30%,客户续约率85%,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率达18%。

这两类公司的区别,就是讲故事和做买卖的区别。

比如医疗领域,美国AI辅助诊断公司PathAI,

靠给医院提供AI病理切片分析服务。

2025年收入同比增70%,因为它解决了病理医生短缺这个真需求,

医院愿意为每例检测付50美元。

这类公司不追大模型参数规模,只算每单赚多少钱,现金储备充足,

泡沫破裂时,他们反而能低价收购同行的技术和客户,

就像2000年后亚马逊用低价吞并破产的电商网站,最终成了巨头。

3、传统行业里的AI改造

泡沫破裂时死得最惨的,是那些为了AI而AI的公司;

活得最滋润的,反而是传统行业里悄悄用AI干活的老玩家。

2025年Q3,美国10家AI教育初创公司倒闭,

因为他们想让学校用AI批改作业取代老师;

同期迪士尼用AI优化主题公园人流调度,排队时间缩短25%,

门票收入增15%,迪士尼不是AI公司,但它用AI把老生意做得更好了。

这些改造的逻辑很简单:

AI是工具,不是目的,解决客户需求才是目的。

制造业巨头通用电气用AI预测飞机发动机故障,维修成本降20%;

零售业的沃尔玛用AI做库存管理,缺货率从8%降到3%;

金融业的摩根大通用AI审核信用卡申请,错误率降40%,

不需要喊着AI颠覆行业,只默默把AI当成优化流程的高级工具。

这类企业的优势在于:

有稳定的主营业务现金流,AI投入只是锦上添花,

就算AI效果不如预期,也死不了。








w1.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0-29 12:57 , Processed in 0.12239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