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的 AI 助手,也深度融入了 AI 视觉技术。心血管内科主任张建明介绍:“医生录入患者主诉后,系统不仅能调用 DeepSeek 大模型分析病史,还能接入 AI 视觉辅助诊断模块 —— 上传心脏超声影像后,AI 可自动识别心室壁厚度、瓣膜形态等关键指标,5 分钟内生成初步诊断报告,辅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病、瓣膜病等问题,尤其在基层医院,这种‘AI 视觉 + 大模型’的组合,能有效弥补诊疗资源不足的短板。”
就连内容创作领域,AI 视觉也在重构生产模式。万兴科技打造的 “天幕” 大模型,加入 AI 视觉理解模块后,创作者输入 “青春校园 vlog” 文字指令,系统可自动匹配场景化视觉风格(如日系清新色调、动态分镜),还能通过 AI 视觉分析素材库,智能剪辑出人物特写、风景转场等片段,让零基础用户也能 1 小时内完成高清创意视频制作。
03 数据驱动变革:AI 视觉数据成可信数据空间的 “核心资产”
随着生成式 AI 的爆发,高质量数据成为大模型发展的 “燃料”,而AI 视觉数据(如工业检测图像、医疗影像、场景化视频)因其 “真实场景、高维度特征、强决策价值” 的特点,成为可信数据空间构建的核心资产。
智博会上亮相的 “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就特别针对 AI 视觉数据设计了安全流通机制。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汽研总监抄佩佩解释:“过去,主机厂、零部件厂、检测机构的 AI 视觉数据是‘信息孤岛’—— 主机厂有整车外观检测图像,零部件厂有螺栓装配精度视频,检测机构有碰撞试验影像,但数据格式不统一、标注标准不一致,难以协同使用。而在可信数据空间内,这些 AI 视觉数据可通过‘联邦学习’技术共享:车企调用零部件厂的视觉数据训练检测模型时,无需获取原始数据,只需获取模型参数,既保证了数据安全,又能让 AI 视觉模型的训练样本量提升 40%,使螺栓装配缺陷检测准确率从 95% 提升至 99.5%。”
目前,重庆启动的 “可信数据空间国家创新发展试点”,已在汽车、医保、低空经济等领域率先探索 AI 视觉数据的流通应用。在低空经济领域,无人机采集的城市交通、建筑巡检等 AI 视觉数据,可通过可信数据空间共享给交通、城管等部门,辅助制定拥堵治理、违建排查方案,而数据所有权仍归无人机企业所有,实现 “数据可用不可见”。
浪潮集团副总裁齐光鹏强调:“推进‘AI+’,不能忽视 AI 视觉数据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信数据空间不仅要保障数据安全,还要建立 AI 视觉数据的标注标准、质量评估体系 —— 比如工业场景的缺陷图像,需要明确‘划痕、凹陷、色差’等标注规范,才能让数据真正成为训练高质量 AI 模型的‘养料’,这是 AI 视觉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前提。”
04 生态协同共进:AI 视觉串起 “人工智能 +” 产业生态链
我国已形成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 AI 产业体系,而AI 视觉如同一条 “金线”,串起了从硬件制造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协同 —— 从芯片、相机等硬件,到算法框架、标注工具,再到工业检测、智能驾驶等应用,各环节围绕 AI 视觉技术形成互补,推动生态持续优化。
在长沙威胜集团的智能车间,这种协同效应尤为明显。作为专注于能源计量设备的企业,威胜集团通过 AI 视觉技术打通了设计、生产、质检全流程:设计环节,AI 视觉辅助的 3D 建模系统,可自动识别零部件的尺寸误差,将产品设计周期从 15 天缩短至 7 天;生产环节,AI 视觉巡检相机每 10 秒扫描一次生产线,实时监测设备轴承的磨损程度、电路板的焊接质量,预判故障准确率超 92%,配合 AI 维护方案,一年减少停机损失 1200 万元,节约维护成本近 5000 万元;质检环节,AI 视觉系统可自动检测电表的显示屏亮度、按键灵敏度,较人工质检效率提升 10 倍,漏检率降至 0.1% 以下。
据测算,通过 AI 视觉与全产业链的协同,威胜集团人均生产效率提高 60% 以上,产品生产周期缩短 50%,还带动了上游 AI 视觉相机供应商、下游能源管理场景应用的发展 —— 形成 “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协同” 的生态格局。
重庆七腾机器人的防爆四足机器人,也是生态协同的典型案例。这只 “特种犬” 搭载的 AI 视觉传感模块,由重庆本地企业联合研发:相机硬件来自重庆川仪,视觉算法由重庆大学团队优化,系统集成由七腾机器人完成。在石化工厂应用中,它能灵活避开障碍,在油罐前停留 10 秒,通过 AI 视觉图像分割算法提取罐体液位、压力的视觉特征(如液位刻度线、压力表指针位置),3 秒内完成安全隐患初步判定,较人工巡检效率提升 5 倍,还能进入有毒、易爆的危险区域,保障人员安全。
05 未来发展趋势:AI 视觉引领智能经济从 “感知” 到 “自主决策”
当前,我国正从数字经济迈向智能经济新阶段,而AI 视觉将成为智能经济的 “核心感知入口”—— 它不仅能捕捉场景数据,还将与大模型、多模态技术融合,推动 AI 从 “被动执行” 转向 “自主决策”,螺旋式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提出的目标,背后离不开 AI 视觉技术的支撑:到 2027 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普及率超 70%,其中 AI 视觉将是关键技术之一 —— 工业智能终端中,AI 视觉质检设备普及率将突破 80%;消费级智能终端中,具备 AI 视觉识别功能的智能家居(如能识别家庭成员的门锁、能判断食材新鲜度的冰箱)将成为主流。到 2030 年,这一普及率超 90%,AI 视觉将与力控、声纹、嗅觉传感等技术融合,形成 “多模态感知系统”,让智能体具备更接近人类的感知能力。
业内专家预测,未来 3-5 年,AI 视觉技术将迎来三大突破:一是 “端侧大模型 + AI 视觉” 的融合,让手机、机器人等终端设备具备本地化视觉分析能力(如手机拍摄工业零件后,本地即可完成缺陷检测,无需上传云端);二是 “多智能体协作视觉”,多台机器人通过 AI 视觉共享场景信息,协同完成精密装配、大型设备检修等复杂任务;三是 “通用视觉智能”,AI 视觉模型可跨场景适配(如从检测汽车零件缺陷,快速迁移到检测食品包装瑕疵),大幅降低行业应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