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47|回复: 0

AI也会得“脑腐”?你的理性根本不顶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2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最近读到一个细思极恐的研究,论文标题叫 LLMs Can Get 'Brain Rot'!,翻译过来就是——大语言模型也能患上“脑腐”!

这个研究发现,如果持续用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去训练 AI,会给 AI 带来一定程度的“脑损伤”。

具体来讲,AI大模型的推理能力、长文本理解能力、安全性都明显下降了,“个性”上还出现了更多的“黑暗特质”(例如,精神病态、自恋)。

w1.jpg

我跟一位朋友分享这个研究,本想感慨一下:这对人类来说,不也是一样成立吗?天天被社交媒体喂食了一堆“数字垃圾食品”,明显感觉自己的脑子已经不太好使了。

结果我这朋友倒很自信,TA反驳道:“只要你懂得辨别这些内容,就没关系。我是有批判性思维的。”

这回应挺合乎情理。

我们很多人都相信,只要我们保持足够的理性,就能免疫那些煽动情绪、夸张虚假的“有毒内容”。

不过,你以为你能避开“有毒内容”就没事了吗? 这个研究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真正的威胁可能不是内容质量的“好坏”,而是信息本身的“结构”。它绕过了你引以为傲的理性思维,悄悄攻击了你的思考机制。这才是最值得我们警惕的。

这次这个研究刻意使用了两种垃圾内容进行分析:

M2:语义质量 — 评估文本的耸人听闻或肤浅程度。充满标题党语言(“哇”、“看”、“仅限今天”)或夸大其词的帖子被标记为垃圾信息,而基于事实、具有教育意义或理性的帖子被选为对照组。

M1:参与度 — 衡量帖子的受欢迎程度和长度。高点赞、转发和回复的内容(特别是如果非常简短),通常会引人注目、肤浅,并且会让大家不停刷屏的信息。这些被标记为垃圾信息;较长、较少病毒式传播的帖子作为对照组。

结果,实验证明,M1 这种主要基于碎片化和流行度的信息结构,对 AI 大模型的认知能力的削弱力度反而更强。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更具威胁的还不是内容质量的“好坏”,而是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格式。也就是说,我们如果经常看短内容,特别是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可能跟人工智能一样,会明显“降智”。你可能说,我早知道了,不就是让我少看点手机吗。

且慢,这个研究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提出了结论,还找到了证据:这种“碎片化、高传播的内容”是如何在底层攻击 AI 的?

原来AI 的主要病变是“认知短路”(学术上称为“思维跳跃”)。长期接触 M1类的信息,让 AI 大模型养成了一种“宁可快速产出结果,也不要认真思考过程”的坏习惯。

简言之,AI 开始偷懒了,不愿进行多步骤的推理,而是截断或跳过关键的思考链条,急于给出答案。这种损伤,是对 AI “思考结构”的系统性攻击。

我们普遍都有这样的心态:只要自己能理性判断,这些内容就不会影响我。但在 M1 信息的洪流威胁面前,我们是否都高估了自己啊?

至少,我感觉我自己就越来越难以专注了。且不说阅读大部头的书,连看个电影都忍不住分心。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我们正在失去耐心和专注的能力。而这研究提醒了我们,这些社交媒体可能还削弱了我们进行复杂思考、多步骤推理的能力。

话又说回来,我们看短视频、刷热搜,很多时候并非是我们不知道“少看手机,要多阅读,多生活”,而是因为现在大家都太卷太累了。就像于翔宇在喜单 2 里面说的,谁在被工作压榨一天后,还想看《卡拉马佐夫兄弟》啊?有深度的信息,确实更消耗我们的资源和能量。

w2.jpg

不过,为了不“脑腐”,为了将来延缓阿尔兹海默症到来的时间,我觉得还是得保持警惕,尽可能地采取点措施吧。

既然 M1 的威胁是结构性、底层的,那么我们对抗它的方式就不能是简单的“不看坏内容”,而是要避免思维链条断裂:

1. 刻意安排“长任务”时间: 哪怕每天只有 30 分钟,也要选择一个需要专注的长任务。比如看书,或者看个长视频。得到最近推出的长谈节目,我觉得就挺不错。

2. 挑战“流行度”:有意识地避开热搜,还有算法推送给你的“高赞”内容。自己主动去寻找一些更有价值的内容。比如,读一读经典,或者尝试一个冷门但逻辑严谨的播客。

3. 使用“物理隔离”: 在进行深度工作或深度阅读时,将手机放置在另一个房间,或者使用番茄钟这样的工具让自己保持专注。

这个“脑腐”实验,虽然对象是AI大模型,可要警醒的难道不是我们这些人类吗?毕竟我们的大脑算力,再不济,也是我们自个的珍宝,可得好好爱惜啊。
注:如果你对这篇研究论文感兴趣,原文地址在:https://llm-brain-rot.github.io/下面这张图来自这篇论文,基本上概括了论文内容。
w3.jpg

以上,供参考。


简单生活,真实思考,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就请点赞、留言、转发、关注我吧!

关注点这里👇

走过路过点个“在看”,谢谢你的支持👇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4 22:39 , Processed in 0.11135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