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305|回复: 0

[关税] “碳关税”倒逼效应下我国零碳园区建设逻辑与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3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关于举办“零碳园区规划运营师”专业能力培训的通知
w2.jpg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全面实施(2023年过渡期启动,2026年全面征收)通过碳成本内部化,对中国工业园区形成了系统性挑战,倒逼中国必须加速建设“零碳园区”以实现实质性深度脱碳。文章系统分析了CBAM的规则内核、成本传导路径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揭示了现有零碳园区建设的痛点,并创新性地提出了“CBAM-零碳园区耦合分析框架”(TEDI框架)和一套融合国际规则与中国国情的零碳园区动态评价体系:
一、CBAM的倒逼机制与系统性挑战1. 核心规则分析:CBAM是全球首个碳关税制度,初期覆盖钢铁、铝、水泥等六大高碳行业,核算规则严格区分直接排放(生产过程)和间接排放(外购电力),并强制追溯前体物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2026年起,企业需购买CBAM证书(价格锚定欧盟ETS碳价),并面临免费配额递减的压力。2. 四重成本传导路径:首先是排放量差,中国产品单位碳排放若高于欧盟同类产品免费配额,需承担额外成本。其次是欧盟碳价杠杆,中欧碳价差(约10倍)放大显性成本;第三是免费配额递减,2026-2034年免费配额逐步取消,成本压力动态加剧。最后是已付碳税抵扣限制,仅认可显性碳价(如碳税),中国碳市场抵扣效力有限。3. 深层影响:包括企业合规成本(数据系统升级、第三方核查)、供应链间接压力(上游企业被迫减排),以及规则动态性带来的政策风险。这些因素倒逼中国工业园区必须通过技术革新降低单位碳排放,以应对“碳成本硬约束”。二、零碳园区的概念演进与当前痛点1. 概念迭代:零碳园区是工业园区低碳转型的终极形态,从早期的“绿色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演进而来,强调“净零碳排放”。2025年中国政策将其定义为通过规划、技术和管理实现运营阶段碳排放“近零”的园区,但定义存在缺口(如忽略建设期隐含碳和全温室气体覆盖)。2. 研究发展:文献计量分析显示,零碳园区研究快速增长(2021-2025年发文量激增),主题聚焦碳中和路径,但跨学科融合不足(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占比仅13.34%),且缺乏对CBAM合规性的系统响应。3. 建设痛点:(1)核算边界模糊:多数园区仅关注运营排放,忽视建设期和拆除期的隐含碳,导致全生命周期核算不完整。(2)过度依赖碳抵消:国际规则(如CBAM)仅认可直接减排,拒绝碳抵消作为降碳依据,易被判定为“碳泄漏”。(3)绿电国际认可困境:CBAM要求绿电物理溯源(如直供或长期PPA),而中国绿证体系(环境权益分离)未被认可,形成技术壁垒。(4)价值链排放缺失:范围3排放(供应链间接碳)核算不足,可能引发“漂绿”质疑,与欧盟PEF标准错位。(5)标准体系碎片化:地方和团体标准(如内蒙古、雄安新区标准)重复且差异大,缺乏国家统筹,与国际规则脱节。三、创新路径:CBAM-零碳园区耦合分析框架(TEDI框架)为解决CBAM四重成本压力和国内痛点,文章创新构建TEDI框架,强调技术(T)、能源(E)、数据(D)、制度(I)四大子系统的闭环协同。其中,技术子系统(T)聚焦工艺革新(如氢冶金)直接降低单位排放,依赖数据子系统的区块链监测确保减排量可核证。能源子系统(E)通过绿电直供(物理溯源)降低碳价杠杆冲击,需接入区块链验证避免“漂绿”。数据子系统(D),区块链全程监测范围1-3排放,支撑技术优化和制度决策,降低合规成本。制度子系统(I),利用绿电PPA协议锁定资源,碳资产预算引导资源优化,应对免费配额递减风险。协同机制主要通过四大子系统通过“PPA-区块链-碳资产”三角互锁,实现深度脱碳与规则适配,避免“数字降碳陷阱”。四、零碳园区建设与评价的关键支撑(1)关键技术:包括能源转型(光伏、氢储能、微电网)、应用转型(氢还原冶金、CCUS、建筑能效)、数字化转型(区块链碳监测、数字孪生)。这些技术需系统集成,如微电网实现“源-网-荷-储”平衡,CCUS处理难减排行业排放。(2)动态评价体系:设计分层指标,强调“以碳论碳”原则。(3)核心合规层:满足CBAM底线(如绿电直供比例≥50%、范围3核算覆盖)。(4)技术创新层:鼓励绿氢耦合和CCUS封存(年封存量下限)。(5)制度保障层:限定碳抵消依赖≤10%,设置碳关税风险准备金。(6)动态优化层:差异化指标(如高碳园区允许碳强度阶段性放宽20%-30%),适配中国发展现实。(7)政策适配:建议国家统一标准,强制全生命周期核算,推动绿电PPA机制,并建设区块链碳监测平台。五、结论与核心原则(1)核心原则:零碳园区建设必须坚守“以碳论碳”,即优先实质性减排(如技术脱碳),而非依赖碳抵消或数据美化。通过TEDI框架的系统协同,可系统性破解CBAM成本压力和形式化困局。(2)政策建议:政府需制定国家标准,支持微电网和绿电直供;园区/企业应聚焦工艺改造、绿电替代和区块链应用,并计提碳关税风险准备金。(3)未来展望:研究指出需深化案例实证、优化动态模型,并追踪国际碳壁垒政策演化,以提升中国工业绿色竞争力。文章来源:《中国环境管理》-END-关于举办“零碳园区规划运营师”专业能力培训的通知欢迎参与申报 | “ 双碳目标五周年推动力典型案例 ”开始征集!关于征集首批“零碳园区创建与评价服务机构”的通知关于征集《氢能产业链碳减排核算方法》团体标准参编单位的通知关于征集《零碳工厂评价通用规范》修订版团体标准参编单位的通知副秘书长单位邀请函  |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碳足迹服务工作委员会

联系我们 ↓

联系人:刘永益  13910460377

微   信:1692732653

邮   箱:1692732653@qq.com





声明:  本平台所发布的文章,除标注【原创】外均属各大媒体平台或者微信粉丝推荐,如没有特别注明,则默认为网络转载,如原作者见到后,认为不妥,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并表示歉意!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6 08:05 , Processed in 0.11776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