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50|回复: 0

[关税] 中美言和,欧盟急了:稀土“实物关税”这种昏招都敢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4 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2025年10月31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欧盟正考虑对中国出口商品采取“实物关税”措施——要求中国出口商在向欧盟输送特定商品时,需按比例向欧盟战略库存交付稀土等关键原材料。这一非常规贸易手段的浮出水面,正值中美刚刚就稀土管制等问题达成阶段性共识、全球新能源产业链面临重构的关键节点。这场围绕“工业维生素”展开的博弈,不仅折射出欧盟在资源安全与经济利益间的两难抉择,更预示着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正从商业合作转向地缘经济竞争的深层变革。

1

“实物关税”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征税,而是通过强制交付战略资源替代关税缴纳的特殊管制手段。根据欧盟关税一体化数据库(TARIC)的机制设计,这类措施需纳入欧盟统一海关管制框架,由成员国协同执行。但与常规关税不同,“实物关税”要求出口商直接交付稀土等实体资源,本质上是一种“以货代税”的资源掠夺式政策,其运作逻辑存在三重核心矛盾。

从法律层面看,该措施涉嫌违反WTO核心规则。《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明确禁止成员国设置“与关税无关的数量限制或变相限制”,而“实物关税”将资源交付作为进口前提,实质构成非关税壁垒。这与2025年4月中国在WTO起诉美国单边加征关税的案例性质类似,均属于对多边贸易规则的突破。欧盟若强行推行,中国可依据《出口管制法》及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诉讼,而欧盟内部对该措施的合法性已出现分歧——德国联邦经济部法律顾问曾私下表示,“这一方案在WTO框架下胜诉概率低于20%”。

从操作层面看,“实物关税”面临实施困境。稀土种类繁杂,仅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CRMA)所列的17种战略矿产中,稀土就涵盖镨、钕、镝等十余种关键元素,不同元素的纯度、用途差异极大,如何制定统一的折算标准成为难题。更关键的是,欧盟目前缺乏足够的战略储备设施:据欧盟委员会2025年3月披露,其稀土储备库仅能覆盖90天应急需求,若强制接收中国出口商交付的资源,短期内将面临仓储与管护压力。

从政策逻辑看,该措施与欧盟自身战略存在内在冲突。欧盟刚在2025年3月启动总投资225亿欧元的47个关键原材料战略项目,目标是2030年实现40%本土加工能力。若通过“实物关税”强制获取中国稀土,反而可能削弱本土产能建设的紧迫性,与《关键原材料法案》的长远目标背道而驰。这种短期应急与长期自主的政策撕裂,暴露了欧盟的战略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政策尚未进入正式立法程序。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对相关报道拒绝置评,而德国、匈牙利等成员国已明确表达反对态度,认为“此举可能引发中国反制,导致供应链进一步断裂”。这意味着“实物关税”更可能是欧盟在谈判桌上的施压手段,而非即将落地的实际政策。

2

欧盟之所以考虑采取极端措施,根源在于其对中国稀土产业链的深度依赖已触及战略安全红线。国际能源署(IEA)2025年报告显示,欧盟90%以上的稀土加工依赖中国,动力电池级锂的精炼几乎100%来自中国,而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等核心产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这些关键资源。这种依赖并非短期形成,而是全球产业链分工与中国产业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却在近年被赋予强烈的地缘政治色彩。

欧盟的焦虑首先源于产业安全的现实压力。2025年4月中国实施稀土磁铁出口管制后,欧洲汽车制造业首当其冲。德国博世集团电驱模块生产线因钕铁硼磁铁短缺被迫减产15%,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发出预警:若供应链中断持续至2026年,欧盟电动汽车产量将下降30%,直接影响35万个就业岗位。作为欧盟经济的“发动机”,德国汽车业70%的稀土需求依赖中国进口,这也是德国总理默茨虽表面威胁动用“核选项”,实则多次阻挠欧盟对华强硬措施的核心原因。

其次是战略自主的政策驱动。俄乌冲突后,欧盟将“资源自主”提升至国家安全高度,担忧在稀土问题上“重蹈对俄能源依赖的覆辙”。欧盟产业政策专员斯特凡纳·塞茹尔内曾公开表示,“欧洲不能在锂电池材料上再犯同样的错误”。基于此,欧盟在2024年5月出台《关键原材料法案》,设定2030年“10%本土开采、40%本土加工、25%回收利用”的硬性目标,并要求单一第三国供应占比不超过65%。但现实是,欧盟本土稀土储量不足全球1%,首批47个战略项目要到2027年才能初步投产,短期内根本无法填补中国供应缺口。

在操作层面,欧盟的政策制定存在明显的战略误判。一方面,将中国的出口管制曲解为“经济胁迫”。事实上,中国2025年10月9日出台的稀土技术出口管制新规(商务部2025年62号公告),明确将管制范围限定于“稀土开采、磁材制造等相关技术”,且强调“合规的民用出口申请均可获批”,完全符合国际通行的防扩散原则。这种基于国家安全的规范管理,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中“排他性”的资源条款形成鲜明对比。

另一方面,高估了替代供应链的建设速度。欧盟2025年6月新增的13个境外合作项目,涉及马拉维稀土、赞比亚铜钴等资源地,但这些项目面临基础设施薄弱、政治风险高企等问题。以马拉维稀土矿为例,其年产能仅500吨REO(稀土氧化物),不足欧盟年需求量的3%,且需新建港口与铁路才能实现规模化出口。反观中国,北方稀土与金龙稀土合资的5000吨REO分离项目即将投产,可生产全系列单一稀土氧化物,技术成熟度与产能规模均非欧盟替代项目可比。

3

欧盟“实物关税”提案的推进过程,暴露出其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的深刻分裂。这种分裂不仅存在于成员国之间,更体现在政治决策与产业利益的冲突中,而中美近期的经贸共识则让这场博弈更趋复杂。

在成员国层面,法德“双核”的分歧成为主要矛盾。法国总统马克龙是对华强硬派的代表,在2025年10月的欧盟峰会上直言中国稀土管制构成“经济胁迫”,呼吁启动《反胁迫工具法案》这一“核选项”。法国的强硬立场背后,既有争夺欧盟领导权的政治考量,也源于其国防工业对稀土的迫切需求——法国达索公司的“阵风”战斗机发动机依赖中国产镝元素,而镝的全球供应中中国占比达99%。

德国则呈现“言行不一”的务实态度。德国总理默茨虽公开表示“对中国稀土新规极度担忧”,但私下多次阻挠欧盟对华反制措施的讨论。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若中国对德反制稀土出口,德国汽车业将面临230亿欧元的直接损失,80万个就业岗位受到威胁。博世、大众等企业已明确表态反对欧盟采取激进措施,大众集团CEO奥博穆更是直接致信欧盟委员会,警告“任何贸易摩擦都将让欧洲失去新能源转型先机”。

中东欧国家的立场进一步加剧了欧盟的分裂。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因接收大量中国投资,明确反对对华贸易限制。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公开表示,“将稀土政治化不符合欧洲利益,我们不能把中国当作敌人”。这种成员国间的立场对立,使得欧盟任何对华强硬措施都难以通过“一致同意”的决策门槛。

产业界的集体反对则成为政策落地的最大障碍。除汽车业外,欧盟风电巨头维斯塔斯、半导体企业英飞凌均发出预警。维斯塔斯透露,其风机用永磁体库存仅能维持4个月,若供应链中断将导致德国、西班牙等地的风电场建设停工。欧洲稀土工业协会(Eurometaux)的调查显示,83%的欧盟稀土相关企业反对“实物关税”,认为此举将“增加企业成本、削弱国际竞争力”。

中美经贸共识的达成,则为这场博弈注入了新变量。根据中美吉隆坡磋商联合声明,中方暂停实施2025年10月9日公布的稀土相关出口管制措施一年,美方则暂缓执行“50%穿透性规则”等出口限制。这一共识虽未直接涉及欧盟,但显著缓解了全球稀土供应链的紧张态势,降低了欧盟立即采取反制措施的紧迫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的暂停措施具有明确边界——仅针对10月9日的新规,4月实施的中重稀土出口许可管理仍继续执行。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合规的民用出口申请均可获得批准”,这一表态既展现了合作姿态,也坚守了资源安全底线。这种“有限度松动”让欧盟陷入两难:若继续推进“实物关税”,可能被视为破坏供应链稳定;若放弃施压,则又担心中国未来重启管制。

与此同时,G7关键矿产联盟的动作与欧盟形成呼应。2025年10月,加拿大牵头G7成立关键矿产生产联盟,计划通过联合投资、储备共享等方式“打破中国供应控制”。但这一联盟同样面临内部矛盾:美国要求欧盟配合对华技术封锁,而欧盟担忧过度依赖美国资源将形成新的“依附性”。日本、加拿大等国虽积极参与,但自身稀土加工能力薄弱,短期内仍需依赖中国技术。

4

面对欧盟的政策试探与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压力,中国并未陷入被动应对,而是通过法律规范、产业升级、国际合作等多重路径,构建起兼具安全性与开放性的稀土战略体系。这种“刚柔并济”的应对方式,既坚守了国家安全底线,又为全球供应链稳定保留了空间。

在政策层面,中国的稀土管制始终坚守“依法合规”原则。2025年10月9日商务部发布的62号公告,明确将管制范围限定于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磁材制造等核心技术,而非稀土原矿或初级产品。这种“管技术不管原料”的模式,既符合《出口管制法》的立法精神,也与国际通行做法一致。公告特别强调“已进入公共领域的技术不受管辖”,避免了对正常贸易的过度干预,体现了政策的精准性。

对于欧盟可能的“实物关税”措施,中国已预留法律反制空间。有国际经贸问题研究员指出,若欧盟实施歧视性措施,中国可依据WTO规则提起诉讼,同时参照《反外国制裁法》对欧盟相关企业采取对等限制。2025年4月中国在WTO起诉美国单边关税的案例,已为这类争端解决积累了经验。

产业层面的技术突破与产能优化,是中国应对博弈的核心底气。北方稀土与金龙稀土合作的5000吨REO分离项目,采用“产能等量置换”原则,可生产15种高纯度单一稀土氧化物,产品纯度均达99.99%以上,能满足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高端领域需求。在技术创新上,北方稀土研发的晶界渗透技术已实现重稀土用量降低40%,有效缓解了对重稀土资源的依赖。

循环经济的发展更增强了产业链韧性。华宏科技等企业已实现年处理5000吨稀土废料的能力,元素回收率达92%。据工信部数据,2025年中国稀土二次资源回收量已占消费量的18%,预计2030年将提升至30%,这将显著降低对原生矿产的依赖。这种“开采+回收”的双轨模式,让中国在资源供给上拥有更大自主权。

国际合作层面,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共赢”的立场。针对G7联盟的“小圈子”做法,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明确表示,“中方敦促七国集团停止以‘小圈子’规则破坏国际经贸秩序”。与此同时,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资源国的合作:在缅甸推进稀土矿绿色开发项目,在马来西亚建设稀土分离工厂,与阿根廷签署锂矿合作协议,构建起多元化的资源进口体系。

对于欧盟的合作诉求,中国也展现出开放态度。针对欧盟提出的“长期许可证制度”,商务部表示“愿意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磋商”。中方代表团近期赴布鲁塞尔会晤的安排,显示出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的意愿。这种“以合作破对抗”的思路,既符合中欧共同利益,也为全球供应链稳定提供了可能。

5

从短期来看,欧盟“实物关税”落地的可能性较低。中美共识的溢出效应、欧盟内部分裂的加剧、产业界的强烈反对,三重因素共同构成了政策落地的“拦路虎”。2025年底前的中欧布鲁塞尔会晤,更可能达成“长期许可证+合规审查”的阶段性解决方案:中国对欧盟合规企业的稀土出口申请提供便利,欧盟则暂停激进反制措施,为双方争取缓冲时间。

中期来看,欧盟的“去依赖”进程将缓慢推进,但难以摆脱对中国的实质依赖。根据《关键原材料法案》的规划,欧盟首批47个战略项目要到2027年才能初步投产,2030年才能实现40%的本土加工目标。但稀土产业链的构建需要长期积累:从矿山开采到精炼加工,每个环节都涉及环保标准、技术工艺、人才储备等多重因素,短期内难以突破。国际能源署预测,即便到2035年,欧盟仍将有50%以上的稀土加工需求依赖中国。

中国则将持续巩固产业链优势。随着北方稀土等企业的技术突破与产能升级,中国在稀土精深加工领域的领先地位将进一步强化。工信部规划显示,2030年中国稀土功能材料附加值占比将提升至60%,形成“资源-材料-器件-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这种全链条优势,不是简单的“资源垄断”,而是技术、资本、人才长期投入的结果,难以被短期的地缘政治操作所撼动。

从全球格局来看,稀土供应链将呈现“多元化+阵营化”并存的特征。一方面,欧盟与G7国家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全球资源供应将更加分散;另一方面,“友岸外包”“近岸外包”趋势明显,形成以中美为核心的两大供应链阵营。但这种阵营化不会走向完全割裂——毕竟中国在加工能力、技术水平、成本控制上的优势短期内无法替代,欧盟等经济体不可能完全脱离中国供应链。

更进一步来看,稀土博弈可能推动全球治理规则的重构。中国可牵头推动建立“关键矿产可持续发展框架”,将环保标准、资源回收、技术合作等纳入其中,争夺规则制定权。欧盟的《关键原材料法案》与中国的《出口管制法》若能形成互补,或可为全球关键矿产治理提供新范式。这种“规则层面的合作”,比单纯的贸易谈判更具长远意义。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场博弈的影响将间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波动、风电项目的建设进度、电子产品的更新周期,都可能与稀土供应链的稳定程度相关。但从历史经验看,技术创新与市场调节总能找到平衡——稀土永磁体的替代技术研发、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资源勘探的突破,都可能在未来缓解供需矛盾。

经纬锐评:

欧盟“实物关税”的提案,本质上是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重构期的一次“应激反应”,既暴露了欧盟的战略焦虑,也凸显了全球产业链的深度交织。在这场博弈中,没有绝对的赢家,对抗只会导致“双输”:欧盟企业将面临成本飙升,中国企业将失去市场机会,全球新能源转型进程将受到拖累。

稀土作为新能源时代的“战略基石”,其供应链的稳定不仅关乎各国经济利益,更关乎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对于欧盟而言,与其纠结于“实物关税”等激进措施,不如正视中国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平等对话构建合作框架。对于中国而言,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同时,可通过规则透明化、合作多元化进一步释放开放红利。

这场博弈最终的走向,将取决于各方能否在“安全”与“利益”、“自主”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正如稀土本身的特性——既能成为工业的“维生素”,也可能成为冲突的“导火索”,其最终价值的实现,终究取决于人类如何运用智慧去驾驭。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4 22:42 , Processed in 0.09733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