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64|回复: 0

AI创业18个月:投入5万美元,收入340美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7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上个月在一个创业者聚会上,我遇到三个做AI的。

一个说自己月入五十万,一个说刚拿到天使轮,还有一个在角落里一言不发。

散场后我跟那个不说话的聊了两句,他苦笑:"我已经烧了半年积蓄,还没见着一分钱。

但你看这屋子里,谁敢说自己做不下去?"

这话让我想起一句老话:繁华背后是落寞,台上风光台下辛酸。

这18个月在AI圈子里混,我见过的创业者估计有上百号人。

说实话,真正赚到钱的不超过一只手数得过来,但朋友圈里晒成功的,一抓一大把。

后来我琢磨明白了,这就像看演唱会,台上唱的是那几个人,台下看热闹的成千上万,但回家之后,大家都说"今晚我在现场"。
第一梯队:那5%的聪明人



真正赚到钱的这帮人,有个共同特点:他们不是因为AI才创业的。

我认识一个做医疗影像的老张,在放射科干了十来年,后来自己出来开公司。ChatGPT火之前,他就在琢磨怎么让机器帮医生看片子。

AI热起来之后,投资人主动找上门,他反而有点懵:"我就是想做点实在事儿,怎么突然变成风口了?"

这种人有个好处:他们知道行业真正的痛点在哪儿。

老张跟我说,很多医院根本不缺AI,缺的是能落地、不给医生添乱、出了事儿有人担责的系统。

他做的东西丑得要命,界面跟十年前似的,但医院愿意掏钱,因为它真能省事。

还有个做法律文档审查的团队,创始人以前是律所合伙人。

他们的AI不炫,就是帮律师对比合同条款、找风险点。

听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律所一年给他们几十万,因为能让一个初级律师干三个人的活。

这批人大概占整个AI创业圈的5%。他们的特征是:

在AI出现之前就混这个行业,认识决策者,知道预算怎么批。

做的是B2B生意,客户是企业不是个人。

解决的不是"锦上添花"的需求,是"不解决就得多招三个人"的刚需。

说白了,他们不是在卖AI,是在卖解决方案,AI只是工具。就像你去五金店买螺丝刀,你在意的是能不能拧螺丝,不是这把螺丝刀用了什么高科技材料。
第二梯队:包皮党的小确幸



这批人我接触得最多,因为我差点也成了其中一员。

他们的做法很简单:找一个极度细分的市场,在OpenAI或者国内大模型的API外面包层皮,解决一个非常具体的小问题。

比如"牙医诊所专用的患者预约提醒AI",或者"律师事务所的判决书摘要生成器"。

听起来不性感,但能赚钱。

我见过一个哥们儿,做了个"房产中介的看房话术生成器",中介输入房子信息和客户画像,AI自动生成推销话术。

这玩意儿一个月收199块,有两千来个中介在用,你算算账。

这帮人活得还行,大多数月入几万到十来万。不至于发财,但比上班强,自由度也高。

他们最怕两件事:一是大模型厂商突然推出类似功能,他们立马凉凉;二是客户突然发现,自己直接用ChatGPT也能做,干嘛还要多花钱?

所以这个梯队的人都活得挺焦虑,每天盯着OpenAI的更新公告,生怕哪天饭碗被端了。但话说回来,只要他们够快、够专注,在细分市场扎得够深,短期内还是能活得滋润。

这批人大概占15%。特征是:

找到一个超细分的市场,精确到具体职业和具体场景。

技术门槛低,但产品体验做得够好,客户不用学习就能上手。定价不贵,让小公司和个人也掏得起钱。

说实话,这种生意我挺羡慕的。不用融资,不用讲故事,踏踏实实做个小买卖,够吃够喝,还能睡个安稳觉。比那些天天想着"颠覆世界"的人,幸福指数高多了。

w1.jpg

图1:AI创业的四个梯队分布——顶部5%赚钱,15%包装党小确幸,30%挣扎者烧钱,50%PPT创业家讲故事。
第三梯队: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大多数



这一档人最多,也最惨。

我曾经就是其中一员。

他们的特点是:做出了很酷的技术演示,功能看起来特别牛,界面也很漂亮,拿出去给人看,人人都说好。但就是找不到付费客户。

我见过一个团队,做了个"AI智能会议助手",能实时记录会议内容、自动生成纪要、提取关键决策。

Demo做得漂亮极了,拿去参加比赛还得了奖。

但推广了半年,付费用户只有十来个,都是创始人的朋友捧场。

为什么?因为企业要上这个系统,得先说服IT部门、法务部门、信息安全部门。等这些部门开完会,半年过去了,创始人的钱也烧光了。

这批人大概占30%。他们的共同困境是:

有技术,但不懂客户真正要什么。

有产品,但不知道怎么卖。

烧着自己的积蓄或者天使轮的钱,一边祈祷下一轮融资能到账,一边安慰自己"产品还需要打磨"。

每天都活在焦虑里,看到同行融资就失眠,看到大厂推出类似产品就绝望。

最惨的是,他们往往是最努力的那批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周末不休息,恨不得把24小时都榨干。

但方向错了,越努力越绝望。就像在沙漠里狂奔,跑得越快,离水源越远。

我在Reddit见过最典型的一个案例。

有个哥们儿,18个月前还是个活得挺滋润的软件顾问。结果ChatGPT一火,LinkedIn信息流就像开了闸的水龙头,全是用AI月入十万的消息。他也痒痒了,心想:怎么都能行?

他的想法听起来特别完美——给小企业做个AI文案工具。你输入业务信息,几秒钟生成专业营销文案。简单,直接,市场巨大。他花了几周时间验证需求,其实就是问朋友愿意为这个付费吗。所有人都说愿意。

第一个坑就在这儿。问别人愿不愿意付钱,和让别人真掏钱,是两码事。

前三个月:做了个"最小可行产品"

所谓最小,其实一点都不小。他给自己加了一堆戏:定制AI训练管道、47种模板的漂亮界面、用户认证系统、支付系统、管理后台、数据分析。花了12000美元。

第4到12个月:功能失控+技术债海啸

测试用户开始提需求,他全答应了。每个功能都花了预计时间的2到3倍。代码乱成一团麻,他花了4个月时间重构和修复bug。一共花了28000美元。这个阶段他已经开始怀疑人生,但沉没成本摆在那儿,就像打麻将输了钱还想翻本。

第13到18个月:绝望式营销

他在Product Hunt上发布(当天排第47名),在Facebook群组刷屏,给500个小企业主发冷邮件,投Reddit广告、Google广告。又花了8000美元。

最后的战果:

总用户数73人,付费用户12人,总收入340美元。

你没看错,三百来块钱。砸了差不多五万块,换回三百来块。

后来他复盘,说自己犯了五个经典错误:

造了把钥匙,可世界没锁。小企业根本不想要AI文案工具,他们想要的是客户。

在跟巨人掰手腕。为什么有人要花29美元/月用他的工具,而ChatGPT Plus只要20美元/月?

搞反了主次。他是程序员,天真地以为做出来就会有人来。时间分配是开发14个月,营销4个月。应该反过来。

到最后才算账。客户获取成本估计得有六七百一个人,每个客户带来的收入二十来块。就连小学生都能看出来这账不对。

在为自己做产品。他臆想小企业需要什么,而不是真的去问。人家只想多卖点货,才不在乎界面有多漂亮。


这就是第三梯队的典型状态:有技术,有热情,有努力,但没有客户。

w2.jpg

图2:18个月AI创业灾难编年史——从12000美元MVP到47000美元总投入,最终换回340美元收入。
第四梯队:PPT创业家



这批人是AI创业圈的神奇存在。

他们的特征是:产品还没做出来,或者只有个原型,但PPT做得特别好。

融资材料里全是"颠覆"、"革命"、"下一个OpenAI"这种词儿。

讲起故事来头头是道,什么AGI、什么大模型、什么多模态,张口就来。

我参加过几次路演,见识过这类选手。一个小伙子上台就说:"我们要做AI时代的操作系统。"台下有人问:"你们现在有多少用户?"他愣了一秒,说:"我们处于战略筹备期。"

最神奇的是,这种人居然能拿到钱。不是因为投资人傻,而是因为AI这个赛道太热了,热到大家都怕错过下一个独角兽。

投资人心想:"万一这真是下一个OpenAI呢?"就跟买彩票一样,明知道中奖概率低,但还是忍不住买一张。

这批人大概占50%。他们大多数会在两年内死掉,原因通常是:

钱烧光了,产品还没做出来。产品做出来了,但发现市场根本不需要。

团队散了,投资人不愿意再投下一轮。或者最简单的:大厂推出免费版本,他们直接凉凉。

说实话,我不太看得起这类人,但也不完全鄙视他们。毕竟有些人是真的被洗脑了,以为自己真能改变世界。还有些人是装糊涂,能骗一笔是一笔,反正投资人的钱不心疼。
为什么你看到的都是成功故事?

前几天我翻朋友圈,看到好几个AI创业者晒融资、晒收入、晒豪车。我就纳闷了,这些人我都认识,有的还挺熟,我明明知道他们做得不咋样,怎么朋友圈里活得这么光鲜?

后来想明白了:演戏。

创业圈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哪怕做得再惨,也不能让别人看出来。因为一旦你透露出"做不下去"的信号,投资人不敢投你,客户不敢买你,员工要跑路,供应商要追债。所以大家都在演,演得越像,活得越久。

你在媒体上看到的AI创业故事,90%都是那第一梯队的人。因为只有他们有故事可讲,其他人要么没资格上台,要么不好意思说自己其实没赚着钱。

就像你去参加同学会,回来的人都说"大家都混得挺好"。混得不好的,根本不会去。
什么样的AI生意能活下来?

跟那些赚到钱的人聊了一圈,我发现了几个规律:

往无聊的地方钻

那些性感的赛道,比如AI聊天机器人、AI绘画、AI视频,全是红海。竞争对手多,大厂也盯着,你再厉害也抢不过人家的资源。

但你知道还有哪些行业需要AI吗?物流调度、餐饮库存管理、工厂设备维护预测、农业病虫害识别。这些行业听起来土得掉渣,但钱好赚,竞争少,客户还感激你。

该收多少收多少

很多AI创业者被消费互联网的定价洗了脑,觉得一个月收几十块已经很多了。错了。

如果你的产品能帮企业每周省40个小时的人力,那你就该按40小时的工资收钱。一个员工一年成本二三十万,你收个十万八万的,客户不但不嫌贵,还觉得占了便宜。

做救命的,不做锦上添花的

企业愿意花大价钱的,永远是那些"不做就完蛋"的需求。合规、风控、安全,这三样是企业最怕的。帮他们做合规检查的AI,能卖十倍的价钱,因为罚款的代价可能是上百万。

相反,那些"提升效率"、"优化体验"的功能,企业可做可不做。预算紧张时,第一个砍掉的就是这种。

先懂行,再做AI

AI技术是最容易的部分,难的是理解行业。

如果你不知道餐厅老板每天最头疼的是什么,不知道律师对合同审查的真实流程是什么,不知道医生在诊断时最需要什么辅助信息,那你做出来的东西,再炫酷也没人用。

所以别急着创业。先去你想做的那个行业混两年,当个普通员工也行。等你真正理解了行业的痛点,再回来做产品,成功率会高十倍。
最后说句实话

w3.jpg

图3:能活下来的AI生意四要素——无聊细分赛道、敢收钱、做救命需求、先懂行再做AI。

AI创业这场戏,大部分人都是观众。真正能上台的,少之又少。

如果你已经在某个行业深耕多年,手里有资源有客户,那AI可能是你的机会。如果你只是因为AI热就跳进来,十有八九会摔个鼻青脸肿。

我自己就是摔过的那个。现在回头看,当初最大的错误就是把AI当成了创业的理由,而不是把它当成解决问题的工具。工具是用来干活的,不是用来炫耀的。

繁华散去,谁在裸泳一目了然。AI这波浪潮退去之后,能留下来的,一定是那些真正解决了问题的人,而不是那些只会讲故事的人。

你说对吧?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25 15:51 , Processed in 0.13803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