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微信文章
核心聚焦:11月21-23日,中非矿业合作领域迎来多重政策变革与市场机遇,非洲多国加速推进资源民族主义政策,中国企业在非洲矿业投资与技术合作方面取得新突破,同时多场重要展会即将拉开帷幕,为中非矿业机械合作注入新动能。
一、非洲矿业政策变革:资源民族主义加速推进
三国联合声明引领区域合作新方向
11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赞比亚共和国三国政府共同签署《关于携手打造坦赞铁路繁荣带的联合声明》,正式启动坦赞铁路市场化激活工程。
六大发展路径:三方将共同打造"自由之路"、"发展之路"、"友谊之路"、"幸福之路"、"绿色之路"和"和谐之路",推动建设坦赞铁路繁荣带,助力中、坦、赞三国发展,释放区域发展潜力。
产业联动:三方将支持落实中国给予非洲建交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举措,鼓励非洲生产和加工本地化,推动铁路沿线和周边地区现有工业、产业园区建设,助力坦、赞两国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非洲矿业政策"改剧本"加速
11月22日,非洲多国矿业政策调整引发行业关注,资源民族主义浪潮正在重塑全球矿业格局。
关键矿产管控:南非《2025年矿产资源发展法案》对关键矿产与金属实施分级管理,铂族金属被列为最高优先级,规定关键矿产需优先满足本地加工需求。
本土化要求:赞比亚要求矿企至少40%商品和服务本地采购,津巴布韦在新矿业项目中无偿获26%股权,博茨瓦纳强制矿业企业转让24%矿权股权。
社区收益机制:加纳修订案强制要求所有矿业项目签订《社区发展协议》(CDA),并将社区发展基金的提取比例从营收的0.5%提高至1%,资金限定于教育、医疗、供水等民生项目。
产业链本土化趋势
非洲联盟在《非洲矿业愿景》中明确提出"矿业上下游经济多样化"战略,目标是使非洲"由过去的廉价原材料出口转变为与采矿有关并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制造商、供应商和服务商"。
加工本地化:刚果(金)政府规划在加丹加铜钴矿带建立多个冶炼园区,目标是将铜精矿本地加工率从目前的30%提升至2030年的70%。
技术赋能: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在赞比亚谦比希铜矿的"数字化矿山"项目,通过无人机群实时监控矿区环境、AI系统优化开采流程、区块链技术确保溯源,使这座关闭十余年的老矿山焕发新生。
二、中国企业在非洲矿业领域的突破与机遇
西芒杜铁矿项目持续发酵
虽然西芒杜铁矿已于11月11日正式投产,但其后续影响在11月21-23日持续发酵,被视为中国在全球铁矿市场掌握话语权的关键一步。
产能规模:项目总投资逾200亿美元,全面投产后年产能可达1.2亿吨,约占全球铁矿石年产量的3%。
战略意义:西芒杜铁矿的矿石平均品位为65%以上,远超全球铁矿石市场60%的主流品位标准,将显著提升中国钢铁生产的原料质量和环保水平。
中企布局:中国宝武、中铝集团等中资企业在西芒杜项目南北两区均持有重要股权,标志着中国企业在非洲资源开发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中非创新合作新成果
11月20日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签署的39项合作协议在11月21-23日继续产生影响,其中多项与矿业机械相关。
产业对接:论坛期间签署了包括"非洲智能建造推广中心"等23个服务平台,将为中非矿业机械合作提供全方位支持。
技术转移:《2025对非先进适用技术项目合辑》推出中非产业合作及技术转移合作意向项目108项,涵盖智能制造、新材料、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领域。
医药合作:人福非洲药业分别与长江职业学院、湖北医工院签署职教出海、医药出海合作协议,将在非洲推广适合当地需求的医药技术。
区域市场拓展
中国企业在非洲不同区域的矿业机械市场拓展取得新进展:
北非市场:中国企业在阿尔及利亚的工程机械和矿业设备出口持续增长,2021年中阿双边贸易额达74.30亿美元,同比增长12.70%。
东非市场:中国企业在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的矿业机械项目稳步推进,特别是在铜矿、金矿开采设备领域。
中西非市场:中国企业在刚果(金)、赞比亚等国的铜矿开采和加工领域占据重要市场份额,2023年中资企业在刚果(金)的铜产量占比已达68%,在赞比亚占比达23%。
三、即将开幕的行业展会:中非矿业合作新平台
阿尔及利亚国际工程机械及矿业展SITP
2025年阿尔及利亚国际工程机械及矿业展SITP将于11月24-27日在阿尔及尔举行,成为中非矿业机械合作的重要平台。
展会规模:预计展出面积14,000平方米,吸引来自16国超130家展商(中资占32%),3500+专业观众到场。
中企亮点:三一重工将展示针对阿尔及尔地铁的智能压路机,采用"核心部件+本地组装"模式(成本降28%);紫金矿业将展示智能分选技术。
政策红利:展会期间将发布"绿色矿业补贴细则",指导企业将光伏供电系统纳入"25%税收抵免"范围。
摩洛哥矿业机械与工程机械展
2025摩洛哥矿业机械与工程机械展将于12月18-20日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为中国企业进军非洲提供战略跳板。
市场价值:摩洛哥拥有全球75%磷酸盐储量,铜、金矿开采需求激增,矿业机械刚需爆发。
展会优势:作为北非唯一政府背书行业盛会,将直通摩洛哥政府采购部门及头部矿企(如磷酸盐巨头OCP集团)。
中企机遇:中国对非工程机械出口额5年暴增273%(2024年达179亿元),北非份额持续攀升,为中企提供广阔市场空间。
四、中企应对策略:从设备出口到生态共建
技术适配与创新
面对非洲特殊需求,中资企业正在调整产品策略:
本地化生产:徐工集团在非洲设立工厂,采用"核心部件+本地组装"模式,降低设备成本28%。
智能技术:三一重工推出适应撒哈拉气候的特种设备,解决高温、沙尘等特殊环境下的设备运行问题。
本地化经营深化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经营策略正在从单纯设备出口向本地化经营转变:
人才本地化: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在赞比亚的矿山项目中,当地员工占比达85%,有效促进当地就业。
社区融合:中资企业在非洲项目中更加注重与当地社区的沟通与合作,通过签订《社区发展协议》等方式,将部分收益用于当地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
产业链延伸
中国企业正在从单一设备出口向全产业链服务转变:
加工本地化:中资企业积极支持非洲国家建设冶炼厂和精炼厂,帮助非洲从资源出口国向资源加工国转变。
技术培训:中国企业为非洲当地员工提供技术培训,提升当地矿业技术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五、未来展望:构建中非矿业合作新生态
随着非洲矿业政策的持续调整和中企在非洲市场的深入发展,中非矿业机械合作正迎来三大转变:从单一产品出口向全产业链服务转变,从传统机械制造向绿色智能方向升级,从海外销售向本地化经营深化。
行业专家指出,非洲国家通过政策杠杆强制价值链延伸,将推动矿业从"资源掠夺"转向"社区赋能",中企需要积极适应这一变化,加强技术创新,深化本地化服务,与非洲国家共建绿色、智能、高效的矿业发展新生态,实现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