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6533|回复: 27

[神州大地] 历史上幸运的后妃们(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作者:招福

嗯,首先要说明,看官不要拿这个题目跟俺较劲儿。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多妻制国家,一夫多妻制废除至今也不过区区五十来年,所以算起来,中国女人们的命运都好极有限。
    
既然是选择范围就这么多,那么我就宁愿到后妃堆里去找幸福的女人了。
    
理由?
  
有道是“五福”俱全,才是完美人生。
  
这五福里,没有爱情这一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对爱情不感冒的国度。直到今天,很多人都必须将自己的意中人送给爹妈尊长过目之后,才能拿到谈婚论嫁的通行证。
    
那么,何谓五福?
  
它们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由于其中第二福便是“富贵”,所以我们选择的范围就进入了后妃类里。因为她们虽然命运各异,但是毫无疑问都拥有她们所处时代的最顶级富贵。

[ 本帖最后由 imwangqi 于 2006-3-10 14:00 编辑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3-2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魏太祖武帝曹操妻卞氏


曹操其人,一直都是史上诸说纷纭、褒贬不一的人物。有人说他是乱世枭雄,也有人说他是治世能人,还有人说他心狠手辣、诡计多端。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根据。
  
其实说句实话,所有这些评论都没有错。
  
想当初,东汉末年的大将军何进与宦官争权,以至酿成东汉倾覆的灾祸。早在袁绍向何进出馊主意,决定调上将军董卓率其手下二十万凉州大军入洛阳“勤王”的时候,曹操就已经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认为:不过是打击几个宦官,处理首恶也就足够了,何必大开杀戒一个不放,更何必轻易调动多年拥兵自重的大将率大军进驻,一但让他看明白朝廷混乱的真相,后果可能会不堪设想,远比几个手无寸铁的宦官可怕得多。——“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偏偏何进之蠢与袁绍如出一辙,坚决不肯采纳曹操的主张,而且坚持要把所有的宦官都杀尽、坚持要把凉州兵团弄进洛阳。
  
议事会结束后,曹操叹曰:“乱天下者,必何进也。”
  
结果事情果然如曹操所料,宦官们探知了何进的打算,知道死路难逃,反倒团结一致,抢在凉州大军进洛阳之前,就先把何进给宰了。何进乃是主管天下的权臣大将军,即使他蠢如朽木,好歹也是一块牌位。牌位既倒,诸事没了头目,便一团糟啦。于是宫中大火,自小皇帝刘辩和小皇弟刘协以下,各公卿大臣都如没头苍蝇一样连夜出逃。皇宫成了屠宰场,为何进报仇的部将亲兵们,关门打狗,把宫中的大小宦官、以及不是宦官却没有胡子的男人都杀了个清光。
  
紧接着,肥硕如猪的董卓隆重登场。他一进洛阳,果然就如野猪一般横冲直撞,凡事但凭一己好恶。由于他对小皇帝刘辩的第一印象不好,所以一个月之内,他就把十四岁的小皇帝刘辩给废了,另立十岁的庶出皇子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如果仅仅是这样,倒也好啦,不过是走了一个幕府,又换了一个新幕府。
  
可惜董卓不但肥如圈猪、蛮如野猪,蠢更如猪。他紧接着毒死了刘辩的生母何太后,第二年又逼死了十五岁的小废帝,同时火烧洛阳城,逼着献帝迁都长安。洛阳城变成一片灰烬,数百万人死于非命。
  
这种干法,必然要惹起天下大乱。于是各地大军纷起,都以勤王扶乱的名义,想要自打山头。不久,陷于众叛亲离中的董卓便为他的行径付出了代价:被自己的亲信吕布一矛两洞,然后成了长安街头的人油蜡烛,足足烧了一昼夜。
  
然而何进董卓人虽死,他们惹下的塌天大祸却才刚开张。
  
二十万凉州大军群魔无首,又畏惧政府追究,干脆就乱干就底,攻打长安并活捉了献帝刘协。刘协不久逃出魔爪,好不容易才在一九六年七月逃回了一片狼籍的故都洛阳。
  
经过这几年折腾,东汉政府已是虚有其名了,各州各郡长官为求自保,也为趁乱而起,都拥兵自重。
  
而这时的曹操,已成为这类地方武装首领中的一员:兖州牧。
  
由于兖州不但兵力雄厚,而且与洛阳距离也近,所以献帝刘协的舅父兼岳父之一的董承,便请求曹操来洛阳城中为虚有其名的中央政府增添声势实力。
  
于是乎,曹家军理直气壮地进驻了洛阳,并且立即更理直气壮地把以小皇帝为首的整个东汉政府再次迁往许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生涯正式开始。
  
而且从此曹操的好运就算是正式开了张,步步向上,直到身后,还被儿子追立为魏太祖皇帝。
  
而在这整个天翻地覆的世事大变迁中,未来的魏文帝曹丕之母卞氏,都一直伴随着曹操,与他荣辱与共。

卞氏,祖藉琅邪开阳(山东临沂),于汉延熹(161)三年十二月己巳日出生在齐郡白亭。卞家世操卑贱职业,是以声色谋生的歌者舞伎。据说卞氏出生的时候,产房中整天都充满黄光,初为人父的卞敬侯非常奇怪,便去向卜者王旦问卜。王旦回答:“这是大吉之兆,这个小女孩前途不可限量。”
  
话是这么说,但是长大后的小卞氏仍然不免再操家族的卑贱职业,成了一名歌舞伎。
  
这个以卖艺为生的家庭四处飘零,若干年后,来到了谯地(安徽亳县)。
  
此时的东汉权臣当朝,曹操时为东郡太守,为避贵戚之祸而称病辞官返乡。在故乡城外建起别墅,读书放猎,自娱自乐。
  
就在这里,年已二十岁的卞氏以才色过人,而被时年二十五岁的曹操看中,成了乡宦曹操之妾。
  
若不是乱世枭雄,就不敢于趁乱而起;若不是治世能臣,就不可能治理好自己的地盘;而如果不是心狠手辣诡计多端,就不可能在乱世里活得下来——更不可能活得滋润、活得神气活现。
  
当然,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还有运气。老天眷顾,有时才真是不可莫测的意外收获。
  
曹操很有眼光,政治下注不但手快心狠,而且还眼光精准。在人生赌局中,总是屡有斩获。
  
乡居不久,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人密谋废汉灵帝,立合肥侯。他们前来联络曹操,想要拉他一起干。曹操很干脆地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果然,王芬等人的计谋很快就以失败告终。
  
但是王芬等人的谋叛,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各地造反作乱的层出不穷。
  
由于局势动荡,闲居乡里的曹操也被征召,并获任命为典军校尉,成为大将军何进的部属,再次来到了祖辈父辈成就功名的东都洛阳。
  
新婚燕尔的卞氏,随着丈夫,也来到了东汉的都城洛阳。
  
到洛阳后,卞氏遵循着自己的小妾身份,过着平静的生活。并在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冬天生下了未来的魏文帝曹丕。
  
奇怪的是,曹丕不是出生在洛阳,而是生在曹操的家乡谯地的。为什么怀上了身孕反而独自返乡待产?很有可能与曹操的嫡妻丁夫人有关系。丁夫人心高气傲,对于倡家出身的小妾卞氏很看不上眼,再加上丁夫人不育,卞氏避居乡里待产也就不奇怪了。
  
据说,曹丕出生的时候,有青色的云笼罩其上整日,形状如同一副车驾的上盖。在古时,乘坐带伞盖的车驾是非同寻常的规格,而这个小婴儿身上的云盖就更不同凡响。据说有“望气”的术士前来看吉凶,一见此云盖,顿时满面肃然,认为这小婴儿非比寻常。曹家人听了很是欢喜,问术士这孩子前途如何?可否赶上他的祖上,也做一个皇帝亲信大臣?术士连连摇头,对管事的“胸无大志”很是看不上眼,答道:这不是人臣所配有的云气,而是至贵至尊的人主征兆。
  
转眼就到了189年,这一年的夏天,东汉王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大将军何进死于非命,董卓弑何太后废少帝立献帝。董卓觉得曹操是个人材,便封他为骁骑校尉,想要重用于他。
  
曹操富于远见的政治敏感再一次救了他:他拒绝赴任,带着几个亲信微服逃出了洛阳城。
  
曹操出逃不久,袁术就捎来了关于曹操死在外面的消息。这消息一时间弄得曹府一片混乱,尤其是早先投靠他的部下更是觉得没了奔头,都想离开洛阳回老家去。
  
作为一个从小就跑江湖卖艺的女人,卞氏见多识广而且极有主见,在全家上下惶恐不安没有主心骨的时候,28岁的卞氏挺身而出,料理内外事务。
  
当她听说丈夫的部属因为流言而要离去,她非常着急,不顾内外之别,按捺着自己满怀对丈夫吉凶的不安,亲自走出来对将要散去的部丛进行劝说:“曹君的生死不能光凭几句传言来确定。假如流言是别人编造出来的假话,你们今天因此辞归乡里,明天曹君平安返回,诸位还有什么面目见主人?为避未知之祸便轻率放弃一生名节声誉,值得吗?”
  
诸人面面相觑,被这个年轻女人说得哑口无言,惭愧不已。纷纷打消临阵脱逃的念头,决定留下等候曹操的消息。
  
卞氏一席话,为曹操挽留了一批人马。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部属数目的多少与忠心,代表着一个人的威望,曹操人虽不在洛阳,他在洛阳的旧部却竟没有人离弃他,这一事实不用说也为远行他乡的曹操在异地招兵买马大壮了声威。
  
事实证明,袁术说的是足尺加三的假话。此时的曹操正在陈留募集兵勇,并于当年十二月在己吾起兵。
  
第二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 豫州刺史孔?啤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3-2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mwangqi 于 2006-3-2 15:51 发表
作者:招福

嗯,首先要说明,看官不要拿这个题目跟俺较劲儿。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多妻制国家,一夫多妻制废除至今也不过区区五十来年,所以算起来,中国女人们的命运都好极有限。
    
既 ...


嘿嘿。。那我来捣乱。。。中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的。呵呵。因为。正妻只有一个。皇后也只有一个。捣乱完毕。:P:P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3-2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晋惠帝司马衷、汉国国主刘曜皇后羊献容


西晋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他的名字叫羊祜。
  
羊祜所出生的羊氏,是汉魏晋时期的一大名门望族士家。从羊祜起上溯九代,每一代都有二千石以上的贵官,而且均以清廉有德闻名。羊祜的祖父是汉末南阳太守,父亲是魏时上党太守,母亲则是汉代左中郎将名儒蔡邕的女儿,姨妈则是著名的蔡文姬。而羊祜的姐姐则嫁给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追封为晋景帝)为妻,她就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婶母、景献皇太后羊徽瑜。
  
羊家有出才貌双全帅哥美女的优良基因,羊祜就是其中之一。羊祜是一代名将,也是一代才子,他的《让开府表》被视作不朽名篇。羊祜多愁善感,曾叹息说:“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他居然都不如意到这种程度,俺们好不要活了)
  
羊祜极得人心,富于人格魅力,在晋武帝时期担任着晋朝肱股的角色,当他五十八岁去世的时候,晋武帝亲自服丧,当时正是数九寒天,武帝的眼泪在胡须上结成了冰,百姓也罢市痛哭,就连羊祜的敌人东吴将士,也泪流满面。多少年后,陆游仍然发出这样的由衷感叹:“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江流。”
  
据说,羊祜五岁的时候,曾经让自己的乳母给自己拿金环,乳母说:“你从来没有过这件东西。”羊祜就自己走到隔壁姓李的人家,从他家的桑树洞里拿出了一枚金环。李家大为惊异,说:“这是多年前我夭折的儿子丢失的东西,你怎么找得到?又怎么可以拿走?”羊祜的乳母将原因说出来之后,人们都十分惊奇,李家更是悲痛不已,认为羊祜就是自己儿子的转世。
  
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个善于相墓的人去给羊家看祖坟风水,说羊家的祖坟非常之好,有帝王之气。羊祜为了表示自己家族决无异心,便将祖坟挖掘了。相士再去看后,说:“虽然把帝王风水破去,但是仍然可出折臂三公。”后来羊祜果然位至三公,却也的确不慎堕马折臂。
  
不过,羊祜虽然把祖坟的帝王之相破去,羊氏家族仍然旺气不散,直到羊祜的孙女一辈,仍然出了一位双料皇后羊献容。
  
羊献容并不是羊祜的亲孙女,而是他的侄孙女。羊献容的祖父羊谨,在曹魏时期担任过左仆射,父亲羊玄之则做过尚书郎。虽说羊献容出身清贵世家,但是她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后,与西晋初年的后宫混乱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切还要从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杨艳说起。
  
杨艳是曹魏时期通事郎杨文宗的女儿,字琼芝,弘农华阴人。她才貌俱佳,少女时有人为她看相,说她乃是“极贵”的后妃之相。司马昭当时虽是曹魏的大臣,却早有异心,听到消息之后,便将她聘作长子司马炎的妻子。婚后,杨艳为司马炎生下了三子三女:毗陵悼王司马轨、晋惠帝司马衷、秦献王司马柬、平阳公主、新丰公主、阳平公主。
  
在杨艳的三个儿子里,长子司马轨早逝,次子司马衷是个天生弱智,三子司马柬则聪明伶俐。按理来说,司马衷既是白痴,皇位就应该传给同为嫡子的司马柬了。但是杨艳却坚决反对,说必须立长,非要司马衷做太子不可。她应该也知道白痴皇帝可能带给国家的恶果,但是做为母亲,她却觉得自己对于儿子的天生白痴非常负疚,一定要把最好的一切都补偿给司马衷不可。武帝偏偏在这方面与杨艳颇有同感:他也是长子,却从小不得父亲司马昭的欢心。于是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不管群臣怎么争辩,白痴司马衷还是在九岁这年坐上了太子宝座。
  
然而,痴肥白胖的司马衷儿时可能还看着有几分可爱可怜,渐渐长成之后,却蠢得无以复加。有一次,他听说民间发生了饥荒,有不少百姓都被饿死了,居然瞪着眼睛问左右侍丛:“他们怎么会饿死呢?没米饭吃,可以吃肉糜嘛!”
  
司马衷的“独到见解”令朝野一片哗然,就连他自己的老师卫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3-2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晋康帝司马岳皇后褚蒜子


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奇怪的王朝,在它的历史上没有过几年风平浪静、与民休养生息的日子,之所以在西晋灭后还能偏安江南若干年,实在是时也运也命也。
  
晋王朝的皇家龙种们也是中国历史上同类人物中最奇怪的一群,不但屡有白痴(当皇帝的白痴就有两个,其它的不知凡几),而且大多热衷于自相残杀。性情暴虐的发生意外比较多,当然很短命;问题是不暴虐的龙种们也大都活不过三十岁。王朝掌握在这群人手里,于是从上到下都笼罩在一种醉生梦死、感叹人生匆匆的气氛里。领导层和高门士族多数没有收复山河的雄心壮志,一心一意地胡搅蛮缠:打内战、争权利、欺压百姓、夸夸其谈、酗酒淫乱,还美其名曰“皮里春秋”、“清谈”……把实干当作“俗务”,把扯淡当成“风范”。――他们认为自己的表现是清高傲世,却不知被百姓斥为没有教养。
  
但是这批半仙之体却占据了高位,空空地浪费了百姓将领们苦盼北上的热血豪情。名将祖逖的一生功业,就葬送在这批人中渣滓的手上。
    
如果单从女人的角度来看,两晋司马皇族的男人是嫁不得的,不但常有性命危险,而且几乎都做定了青年寡妇,再加上夫家的短命基因,儿女也多数早丧,往往寡母白头送黑发。
  
不过锉儿里面挑高个,全面来看,也还是有相对比较幸运的。
  
东晋康帝司马岳的元配妻、皇后褚蒜子就是为数不多的一个。
   
褚蒜子,祖籍河南禹县,于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出生。褚家世代高官,乃是自东汉以来的名门望族之一。她的曾祖父褚给在西晋武帝时担任安东将军,她的祖父褚洽曾任武昌太守,至于她的父亲褚裒,更是一代名人。
  
褚裒字季野,一向颇有盛名,他少年老成,桓彝因此评价说:“季野有皮里春秋。”意思是他凡事都不露声色、面无表情、从不对事物表态、更不评价人与事的优劣高低,实际上心里对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曲直褒贬自己有数。谢安也很推重他,说“裒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矣。” 褚裒其实很有主见,但魏晋时很多名人高士都因为片言只语便不幸卷入权利斗争,自己丧命不说,还祸连家族。褚裒这种态度的形成与这样的环境有密切关系。他因此成为“皮里春秋”的代表人物。只是这种明哲保身的态度在社会上形成风气之后,却每况愈下,很拖国家后腿。
  
据说,褚裒总角之年(十五岁)的时候,曾经前去拜望晋明帝的小舅子庾亮,庾亮让著名的术士郭璞为这个少年占卜前程,谁知结果一出来郭璞却当场惊呆了,说:“这不是人臣之卦象,二十年后,我这卦才能得到验证。” 
    
由于褚家褚裒声名远播,门第高贵,当晋成帝为弟弟琅琊王司马岳选妃的时候,褚蒜子因此被选中,被聘为琅琊王妃。褚裒由于成为皇亲,出任豫章太守之职。
  
咸康七年(公元341)三月,二十一岁的晋成帝皇后杜陵阳早逝,咸康八年(公元342)六月,二十二岁的晋成帝司马衍也病重不起。他的周贵人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司马丕司马奕。可是此时这两个娃娃才只有三几岁而已。成帝的舅舅庾冰以国危子弱的名义,力劝成帝立长君。成帝遂留下遗诏,命胞弟琅琊王司马岳继承自己的皇位。同月甲午日,司马岳登基称帝,是为晋康帝。
  
褚蒜子就这样意外地当上了晋王朝的皇后,时年十九岁。
  
然而夫家的短命基因虽然成全她登上皇后宝座,却也使得她很快就穿上了丧服。
  
两年后的建元二年九月,康帝司马岳病重不起。
  
在司马岳重病期间,权倾朝野的庾冰再次出头,要求立长君,即会稽王司马昱。以确保自己以新帝舅父身份继续执政的目的。
  
然而这一次庾冰的如意算盘没有打响,司马岳在临终前三天下诏,立自己的儿子司马穆为太子。
  
九月戊戌,年仅二十三岁的司马岳病逝。第二天,司马穆即皇帝位,是为晋穆帝。
  
二十刚出头的褚蒜子抱着年仅两岁的幼子司马穆,成了晋王朝的又一对孤儿寡母。
  
早在丈夫康帝司马岳在世的时候,褚蒜子就已经屡次参与朝政的决断,她的见识判断令朝臣都很佩服,因此,当她成为皇太后以后,以司徒蔡谟为首的群臣联名上奏,请求她临朝听政,代婴儿皇帝掌管国家。表文如下:
  
“嗣皇诞哲岐嶷,继承天统,率土宅心,兆庶蒙赖。陛下体兹坤道,训隆文母。昔涂山光夏,简狄熙殷,实由宣哲,以隆休祚。伏惟陛下德侔二妫,淑美《关雎》,临朝摄政,以宁天下。今社稷危急,兆庶悬命,臣等章惶,一日万机,事运之期,天禄所钟,非复冲虚高让之日。汉和熹、顺烈,并亦临朝,近明穆故事,以为先制。臣等不胜悲怖,谨伏地上请。乞陛下上顺祖宗,下念臣吏,推公弘道,以协天人,则万邦承庆,群黎更生。”
  
面对这样的奏章,褚蒜子的答复非常肯定而巧妙:“帝幼冲,当赖群公卿土将顺匡救,以酬先帝礼贤之意,且是旧德世济之美,则莫重之命不坠,祖宗之基有奉,是其所以欲正位于内而已。所奏恳到,形于翰墨,执省未究,以悲以惧。先后允恭谦抑,思顺坤道,所以不距群情,固为国计。岂敢执守冲暗,以违先旨。辄敬从所奏。”
    
在晋王朝的历史上,收到这样临朝听政表章的太后并不仅有褚蒜子一人。先前晋明帝的妻子庾文君,在丈夫司马绍二十七岁早逝之后,也曾经被朝臣要求垂帘听政。但是庾太后本人并不具有政治天份,因此朝政全部倚靠她的哥哥庾亮决策。但是庾亮虽然有北伐复国的愿望,但也缺乏一定的政治手腕,结果反而扰乱国家,逼反历阳镇将苏峻,苏峻造反攻入建康城,庾太后因此忧愤而死,年仅三十二岁。
  
庾太后兄妹掌管朝政虽然出过意外,但是朝臣仍然按惯例办事,在褚太后应允垂帘听政之后,由何充出面再次上表,要求褚太后的父亲褚裒入京总揽朝政。更有甚者,还要求不但给太后的父亲掌政之权,还要给他加以不臣之礼,让文武百官都来参拜他。――二十九年前郭璞的那一卦终于验证了。
  
然而何充这个马屁拍错了对象。褚裒一向不愿意卷进朝庭内部无谓的政治纷争,宁愿做些实在的事情(早在褚蒜子当王妃的时候,他就早早地离开了京城,去当豫章太守。在当太守期间,褚裒官声清廉,就连自家厨中所用的木柴,都让自家的仆人去山上采斫。到女儿当皇后的时候,他更拒绝了皇帝女婿给予自己的侍中、尚书官衔,千方百计地离开了京城,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的职位出镇半洲。)如今面对女儿成为太后、自己以姻亲身价暴涨的形势,褚裒冷汗直冒,他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再一次选择了避嫌,坚决要求只做地方官,无论如何不入朝。
  
――他的坚持起了作用,最后褚蒜子给了父亲这样的任命:都督徐州兖州青州及扬州二郡军事,兼徐州兖州二州刺史,卫将军,出镇京口(今江苏镇江)。
  
褚裒拒绝当政,褚蒜子便决定仍然请庾冰入朝。
  
然而庾冰禄命已尽。就在褚蒜子做出决定的同时,十一月庚辰日,他病逝在江州刺史任上。庾冰死了,能够遏制各方大员的人又少了一个。而身在朝廷的重臣何充私心重能力限,于是各方大员勾心斗角,以至互相火并。
  
就在庾冰死后两个月,晋穆帝永和元年(公元345)正月甲戌朔,二十二岁的皇太后褚蒜子设白纱帷于太极殿,抱着两岁的儿子临朝听政。
    
褚裒虽然身在地方,但是其意只在避嫌,实际上对于女儿所执掌的朝政情况无时无刻不关心。面对这种情况,他向褚蒜子推荐会稽王司马昱为扬州刺史,随后再晋级为抚军大将军、录尚六条书事。司马昱是晋元帝的儿子,这时才二十五六岁年纪,正是年青气盛的时候。他的入朝辅政,使得何充渐渐失势。司马昱入朝之后,褚裒再举荐名士殷浩为扬州刺史、建武将军。
  
在褚裒与褚蒜子父女的一连串动作之后,东晋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司马昱在朝,而顺着长江天险,分别驻扎着上游桓温、下游殷浩,褚裒本人则坐镇江北。几大重臣互相制衡,东晋朝局相对稳定了下来,也给此后一段时间东晋的军事渐兴制造了机会。
    
永和五年十二月己酉,褚裒去世了。从此,二十七岁的褚蒜子将独力应对东晋王朝的诸悍将权臣。
  
在褚蒜子数度执掌东晋朝政的过程中,她最大的对手莫过于桓温。
    
桓温字元子,谯国龙亢(安徽怀远县西北龙亢集)人,是东晋的名将、权臣。桓温出身世族,但是并非最高门第,而且自幼豪爽好赌且能杀。后来尚南康长公主为妻,成了晋明帝的大女婿。然而由于他是武将,颇被把持朝政的文官讥诮捉弄。
  
桓温畏妻如虎,桓家侍女尽是南康长公主精心挑选的丑泼悍妇。征蜀之时,桓温大败李势,在掠虏之时,他看见了李势的妹妹。这位李美人长发披地,风姿绝世。桓温多年来饱受折磨的眼球终于开了眼界,差点没把眼珠子掉出来。顿时忘了公主之威,将李氏纳为妾并藏在外宅中。
  
南康长公主闻讯大怒,手执利刃,带着几十名手执刀棒的壮妇打上门去。当她们冲进李氏的居所时,她正在窗边梳头,而且一点也未被这阵势吓住,从容不迫地梳好长头之后,向南康长公主施礼道:“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长公主竟能眼看着她慢慢地梳头,而不是不容分说地动刀子,长公主其实也被李氏的美丽给惊呆了。听了这席话,她干脆把手里的刀子丢在一边,将李氏扶了起来,说:“我见犹怜,何况老奴!”
  
妻妾同心之后,桓温的日子看来不会比当初好过多少。而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在皇帝女儿的眼里,不过是“老奴才”一个,更可想见晋朝公主的泼辣蛮横。
    
然而桓温并不仅仅是惧内的丈夫,他征蜀之战足以展现他的军事才干。对于萎缩一隅已久的东晋王朝来说,这无异于是强心针。
  
桓温征蜀大胜的时间,在褚蒜子听政的第三年春天。由于这场来之不易的大胜,桓温于次年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
  
桓温的权力和声望涨得太快,成了褚太后的心病。当后来长江以北五胡王国一片混乱、北伐好机会来到的时候,为了遏制桓温,她根据众人的朝议和推荐,起用号称“管仲再世”的殷浩北伐。
    
然而这是一项失败的决策。殷浩的“才具”,其实是东晋士族“清谈”风范、沽名钓誉催生出的怪胎,完全是虚夸浮表。他的北伐结果是全盘失败,不但丧失了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大好战机,还甚至于逼反降将,非但没有收回故土,反而倒找给了敌人许多原本在东晋控制中的土地。
    
殷浩狼狈回朝后,褚蒜子将这个丢人的家伙撤职为民,于永和十年(公元354)二月,再次起用桓温,让其率兵四万北伐。
  
桓温果然旗开得胜,一路北上,直打到长安灞上,并且开始管理地方事务,令西晋故土上的百姓们欢天喜地。
  
然而就在桓温犹豫是否进军长安之时,前秦国主符健却施了一个“绝后计”,暗中派人将各地尚且成熟的粮食都全部毁掉,使得东晋驻军无粮可食。六月,军粮缺乏的晋军被前秦大败于白鹿原,断了粮的桓温只得败返襄阳。
    
虽然如此,桓温仍然得到东晋朝廷的褒赏,升为征讨大都督。直到此时,桓温还是比较服从东晋朝廷的指挥的。真正发展到位极人臣、目中无人而难以压制,是在褚蒜子归政之后发生的事情。
    
永和十一年的年底,褚蒜子的生母寻阳乡君谢夫人病逝。对于外祖母的去世,晋穆帝采用了与外祖父之丧一样的高规格:“悬而不乐”。
  
褚蒜子律己甚严,她的父亲褚裒先后娶过三位妻子,除了她的母亲谢夫人,还有早逝的荀夫人、卞夫人。在封谢夫人为寻阳乡君时,朝臣上表要求将荀氏卞氏也一起追封,被褚蒜子拒绝了。褚裒上朝之时,对女儿行君臣大礼;而退朝或归宁娘家的时候,褚蒜子则一律向父亲行家礼。
    
随着寻阳乡君的去世,时间也推进到了永和十二年。这时,褚蒜子的儿子晋穆帝司马聃,也快十五岁了。
  
第二年,晋升平元年(公元357)春正月壬戌朔,褚蒜子为十五岁的司马聃举行了冠礼,然后主动归政皇帝,退居崇德宫。
  
为了表示自己的心意,对群臣请求自己继续垂帘听政的情况表明归隐的态度,褚蒜子先后下了两道诏书。
  
归政之诏:“昔遭不造,帝在幼冲,皇绪之微,眇若赘旒。百辟卿士率遵前朝,劝喻摄政。以社稷之重,先代成义,敬从,弗遑固守。仰凭七庙之灵,俯仗群后之力,帝加元服,礼成德备,当阳亲览,临御万国。今归事反政,一依旧典。”
  
退隐崇德宫后,再次手诏群臣拒绝垂帘听政:“昔以皇帝幼冲,从群后之议,既以暗弱,又频丁极艰,衔恤历祀,沈忧在疚。司徒亲尊德重,训救其弊,王室之不坏,实公是恁。帝既备兹冠礼,而四海未一,五胡叛逆,豺狼当路,费役日兴,百姓困苦。愿诸君子思量远算,戮力一心,辅翼幼主,匡救不逮。未亡人永归别宫,以终余齿。仰惟家国,故以一言托怀。”
    
然而,褚蒜子归隐之后,朝中以司马昱为首的重臣们虽然身为男子,却没有褚蒜子的权谋之术,在他们的手里,桓温一步步地放纵起来。
  
首先是司马昱。很早之前,刘?淳驮蛩裕祷肝隆辈豢墒咕有问ぶ兀湮缓懦R艘种!保欢韭黻攀侵恍寤ㄕ硗罚淙怀ち烁笨∶赖暮闷つ遥导噬鲜羌孔甯蟪捎谝簧恚歉鲋换帷扒逄浮钡木踔牵胙я屹龅摹捌だ锎呵铩保囱Я烁鏊牟幌蟮谋砻嫖恼拢屹龅牟槐硖皇侨ㄒ酥疲韭黻湃词钦嬲牟槐硖⒉徊吣薄⒉怀鲋饕猓ㄕ姆椒ㄖ皇堑霉夜笆值阃范选!杂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3-2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晋王朝的另类幸运后妃之孝武帝之母李陵容


古代中国的男子,在男女情事上一般都是很占便宜的,既可娶妻又可纳妾。既考虑到门第是否旺夫,家教才德是否贤淑(娶妻的标准);又照顾到情色需要(纳妾的标准),实在是左右逢源,舒服啊舒服。尤其是皇帝,后宫动辄上千上万。在这方面,女子一般没有什么选择余地,在两性关系上都属于被迫从属的地位。
  
但是在东晋,却出现过完全相反的情况。
    
晋元帝的儿子司马昱,在司马氏子弟中算是特别福星高照的一个。他三岁封琅琊王;七岁封会稽王;二十五岁当抚军大将军、录尚六条书事;二十六岁辅政;四十六岁当丞相、录尚书事,双兼会稽与琅琊王;五十一岁当皇帝。虽然皇帝只当了半年,而且很心惊胆战,总算还是得以善终,享年在司马家族中也算比较长了。
  
不过世上的便宜事总不能全让一个人占完了。司马昱也不例外。
    
司马昱做会稽王的时候,迎娶了出身名门的王简姬为正妃。王简姬为她生了一个儿子道生。但是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夫妻感情很快破裂,公元350年,王妃死后不久,她的儿子也跟着死去。本来司马昱在道生之外还有两个庶子,但是没想到他们也先后夭折。眨眼间,年已三十岁的司马昱成了无儿无女之人。尤其让他心急如焚的是:自他二十岁以后,他宫中的所有姬妾,就不曾有过身孕。司马昱顿时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实在是没有什么想头了,只好到处求神问卜。
    
当时有一个很出名的术士名叫扈谦,他为司马昱占卜之后,答复说:“在王爷的后宫中就有一个能生出贵子的女人,她能为王爷生两个儿子,其中一个还能振兴司马皇室。”
  
说来也巧,就在卜卦后不久,会稽王宫中就有一位极其得宠的徐姬怀了孕,期满之日生下了一个女儿。——这就是王献之先生未来的妻子新安公主。王献之原来娶的是舅舅郗昙的女儿,可是他才貌出众过头,被皇帝家看上了,没法子只好跟表妹离婚,做了新安公主的新郎倌(男人红颜也祸水呀!)。再婚后生了一个女儿叫王神爱,成了表哥晋安帝的安僖皇后。
    
司马昱心里本来早已对自己的生育能力暗地打鼓了,新安公主的降生对他来说有重振雄风的重大意义。他对于这个盼了十年来来的女儿非常宠爱,同时也热切期望貌美如花的徐姬能够再为自己生下儿子。常言道,先开花后结子嘛!
  
可是一年时间过去了,这个“子”就是结不下来。司马昱又再次慌了神,认为扈谦的卦不灵,便另找了一个名叫许迈的道士求助。这道士仙风道骨,朝臣都认为他是得道的神仙,司马昱也不例外,因此便老着脸皮将自己家里的这本经都端给许道士,问他如何才能生出儿子来?

许迈的回答与扈谦差不多,都是让他回家继续努力而已。
  
可是司马昱回家后又“努力”了几年,累得眼冒金星,别说“贵子”,就是女儿也再没见着一个。
  
他终于吃不住劲了,一面对扈谦和许迈暗暗咒骂,一面又重新找人占卜。
  
最后,他找到了一位著名的相士,让他将自己的所有姬妾都相相面,看看到底是哪个女人有生“贵子”的福份,看准了自己也好“有的放矢”,省得象没头苍蝇似地乱扑腾——再这么搞下去,可不要没生出“贵子”,先把自己这个老爹给累死了。
    
相士将司马昱的几位宠妾都相了一遍,摇头不语;司马昱只好扩大范围,将王宫中没有名份的侍妾宠婢也召了出来,没想到相士还是无动于衷。司马昱气极,干脆把宫中所有的女奴都喊了出来。
  
宫中的女奴也分了好几级,最低级的莫过于织坊中的苦工,在这里服役的女子一般都出身贫寒而且相貌乏善可陈。而在织坊群女中,又有一个丑中之丑的女子。她的名字叫李陵容,身材高大壮硕,虽然长年织帛少见日光,仍然是皮肤粗黑。所以宫中女伴给她起了个绰号:“昆仑”。
  
——昆仑,即昆仑奴。这名称从何而来?据说,昆仑奴指的是黑奴,也有说是来自越南昆山岛和印尼爪哇一带的黑皮肤土著,在被卖入中原为奴婢之后,这些皮肤黝黑眼窝深凹的奴婢便被统称为“昆仑奴”。
  
李陵容竟会有一个这样的绰号,可以想见她的相貌。照说以她的先天条件,成为王宫女奴之后,只有劳作孤独终老这一条路可走。她也的确入宫多年,一直都不为人知,苦度岁月。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当李陵容出现的时候,相士却肃然起敬,惊呼:“她才是有福份做帝王之母的女人!”
  
语惊四座,在旁边看热闹的美姬艳婢们个个目瞪口呆,当事人司马昱更是傻了眼。他本人风致俊美,而且三十几年来都是在百花丛中厮混,做梦也不会想到相士居然会给自己“选”了这么一个“孩子他妈”。
  
然而事已至此,欲哭无泪的司马昱只得狠下决心,与李陵容比翼双飞。
    
总算相士言之有据,司马昱没有白白“牺牲”,很快就迎来了累累硕果。李陵容先后为他生下了二子一女:晋孝武帝、会稽文孝王、鄱阳长公主。事实胜于雄辩,司马昱对李陵容不得不另眼相看。
    
简文帝司马昱称帝时间太短,而我们可以想象,他对自己被强扭到李陵容身边的事实多少有些心情恶劣,因此在他做皇帝的时间里,李陵容没有册封,倒是新安公主的母亲得到了“贵人”的封号,位极宫掖。
  
后来李陵容的儿子孝武帝司马曜即位,他立即将自己的母亲尊为“淑妃”,随后又依次晋为“贵人”、“夫人”。直到封为“皇太妃”,待遇同太后。
  
孝武帝十九年,会稽王司马道子向孝武帝上表,请求更进一步尊崇李陵容。
  
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八月辛巳,孝武帝派太保刘耽前往太妃宫颁诏,晋封李陵容为“皇太后”,移居崇训宫。
  
当孝武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德宗即位,辅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依制度加尊李陵容为“太皇太后”。
    
做了四年太皇太后之后,李陵容于隆安四年(公元400)秋七月壬子日病逝于含章殿。葬修平陵,谥“文”太后。
  
李陵容的长子司马曜生于公元351年。假定李陵容生子之时二十五岁,那么她享年当在七十五岁左右。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3-2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晋王朝的另类幸运后妃之——晋孝武帝司马曜张贵人


孝武帝司马曜,是东晋王朝最后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称帝的二十四年里,晋王朝多少出现了一些振兴之象,还曾经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淝水之战”,为历史增添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在他之后,东晋虽然又传了两位皇帝,但那已不可同日而语,只能算是捱日子了。
    
孝武帝司马曜,字昌明,是简文帝司马昱的第三子,他的母亲就是那位身世奇异的“昆仑奴”李陵容了。虽然母亲相貌丑陋,司马曜却是一表人材,很得父亲的欢喜——说到这个,顺便讨论一下司马昱对李陵容的复杂感情:也许他只是把李陵容当生育工具,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帅哥为了要儿子而跟丑女人同床共枕,其实他自己也一样把自己当成了生育工具。更有趣的是,相士只说李陵容“生二子”,司马昱却在生了二子之外,还让李陵容第三度受孕生下一个女儿,或者多少也有些日久生情、爱子及母的意思?那可真是只有天知地知、他们俩自己知了。
    
据说,司马昱很早以前曾经看过一句谶语“晋祚止昌明”,百思不得其解之下也就丢到了一边。若干年后,怀上身孕的李陵容梦见神人相告:“你怀的是个男孩,你要以‘昌明’给他为字。”巧合的是,当李陵容生下司马曜的时候,正是天色欲晓的时候,于是她便将神梦告知丈夫,果然给儿子以“昌明”为字。
  
当司马昱称帝之后,他忽然醒悟过来,明白了儿子的神赐之名背后的玄机,不禁痛哭流涕,却已悔之晚矣。
    
不管怎么说吧,作为司马昱苦盼多年的儿子,司马曜仍然得到了父亲格外的关爱,兴宁三年(公元365)七月甲申,年仅三岁的他便被封为会稽王,咸安二年(公元372)秋七月己未,病重的司马昱又在临终之时将十岁的司马曜封为皇太子。就在同一天,司马昱病逝,字“昌明”的司马曜继任为东晋王朝的新皇帝。
    
司马曜称帝的头三年,是由堂嫂褚蒜子代执朝政的。宁康三年(公元375),在亲政的同年八月癸巳,十三岁的司马曜册立了他的皇后王法慧。王法慧是太守王蕴的女儿,比司马曜大三岁。
    
当初议立皇后的时候,丞相谢安与中军将军桓冲都认为王家名声好,养出来的女儿也一定性情柔顺、四德俱全、可以母仪天下。然而这位王皇后却让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她不但骄奢悍妒,而且还酗酒,尤其擅长借酒装疯,闹得司马曜的后宫鸡犬不宁。司马曜叫苦不迭,却又制不住这位姐姐级的皇后,只好转而向岳父王蕴求助,将自己被皇后收拾伏制的场面都一幕幕地加以血泪控诉。王蕴惶恐,也过意不去,摘下帽子向女婿皇帝赔礼道歉,承诺一定要好好教育女儿。此后王法慧略有收敛,总算能让司马曜勉强维持场面。
  
在做了五年皇后之后,二十一岁的王法慧病逝,十八岁的孝武帝总算逃出生天,恢复了自由。
    
三年后,在谢安的运筹下,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两年后前秦符坚大帝被杀,东晋王朝似乎迎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孝武帝却没有趁此大胜继续重用谢安等名臣名将,他象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皇帝那样,对这些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开始猜忌起来。为了加强皇权,他任命自己的弟弟琅琊王司马道子录尚书六条事。而他自己则觉得没有了后顾之忧,专心享乐起来。
    
当初少年孝武帝曾经被酗酒的皇后折腾得晕头转向,可是当他自己长大成人,他却也成了一个好酒之人。——他的宠妃淑媛陈归女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未来的安帝和恭帝。弟弟恭帝司马德文倒是一个人格高尚品貌出众的人物,可是哥哥安帝司马德宗却是个饱暖都不知道的白痴。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看,司马德宗很可能就是孝武帝酒后的产品。
    
太元十五年,以美色歌舞艳冠后宫的陈归女青年早逝,司马曜追赠她为“夫人”。
  
随着陈归女的去世,后宫中其它的美女渐渐冒出头来。
    
在这些美女中,有一名姓张的贵人。她虽然不曾为司马曜生儿育女,却颇为得宠,在后宫中很有地位。
  
孝武帝在酒色之中渐渐失去了人生目标,不复当初的雄心壮志,而是变得醉生梦死。当时的士人感叹“人生苦短”、“浮生如梦”,常做“秉烛夜游”的及时行乐。而孝武帝对此很有同感,经常抱着美女喝得日夜不分,少有完全清醒的时候。
    
可惜,老天爷好象偏偏不想让司马曜逃避现实。太元末年,金星常在西方出现——金星出现东方称“启明”,出现在西方则称“太白”或“长庚”,代表杀伐的凶兆。更糟的是这颗“太白金星”“李长庚”不但整年都高挂西方天际,甚至在白天都常常显露身影。
  
司马曜对这个极凶之兆非常嫌恶,忍不住在华林园中举酒向天祝祷道:“长星,劝汝一杯酒,自古何有万岁天子邪?”
  
然而太白金星无动于衷。
  
司马曜眼看祝祷无效,越发地破罐子破摔,沉湎于酒色之中尽做长夜饮。
    
太元二十一年九月庚申,他将张贵人召到清暑殿里,当左右侍女护卫都退出之后,灌多了黄汤的司马曜不但没有与张贵人行床第之欢,反而半真半假地发起了酒疯:“你当年是因为美貌才被封贵人,如今你年近三十,美色大不如前,又没生孩子,白占着一个贵人的名位,哪天我一定要废了你,从那些美貌少女中另选新人。”
  
一通胡言乱语之后,司马曜烂醉如泥,沉沉睡去。
  
然而,他刚才说的话,对于张贵人来说,却无异于晴天霹雳。俗语说的“酒后吐真言”,何况司马曜好色,她对皇帝的这席话自然是宁可信其有的。想到自己多年来小心翼翼的服侍却将要换来打入冷宫甚至被赐死的下场,她对眼前这个醉得死沉沉的男人顿时恨之入骨。
  
在惊惶和恨怒之中,张贵人干脆来个“大家同归于尽”,趁着左右无人,向卧榻上的负心汉下了杀手。
    
就在这天晚上,三十五岁的晋孝武帝司马曜暴死于清暑殿。
    
此时,录尚书六条事的皇弟司马道子已不问政事,向老哥司马曜学习沉湎酒色,所有的政事都交给自己年仅十六岁的儿子司马元显处置。
  
张贵人自知犯下滔天大罪,遂拿出重金贿赂司马元显及其左右。——果然其效如神,司马元显竟对伯父之死不做任何追究。新皇帝司马德宗是白痴一名,连自己吃饱没有都弄不明白,当然更不可能提出任何疑问。于是,张贵人就此蒙混过关。
    
不久,张贵人趁着皇宫一片混乱的机会,带着金银细软潜逃,从此在史书上不再复见她的记载。想来以她的胆量和机谋(敢杀皇帝胆量不必说,能在争宠战中获胜并且准确行贿逃避弑君之罪,机谋更是可观),从此又是一片新天地矣!这女人的幸运“另类”程度之高,已经突破五星级了。
    
而司马曜,则从此奠定了他当之无愧的“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之名。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3-2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运不是永远的——宋孝武帝皇太后路惠男


宋文帝刘义隆的淑媛路惠男,是丹阳建康人。她年青的时候,生得非常美貌,因此在史书上特别得到了申明,说她以“色貌”入选后宫。
  
然而史书上的这一笔特别注明,未见得是史家的赞誉之辞。因为路惠男实在是一个除了姿色,再没有其它任何特长的、堪称低俗无德的卑劣之人、市井村妇。
  
而这样一个女人,居然能够“母仪天下”,并且将她的遗传基因和教养水准传给刘宋王朝的几任帝王,使得刘宋王朝本来就不高明的暴力基因再进一步混乱,实在是让时人不得不呜呼哀哉。
  
有些人喜欢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路惠男很符合“无才”的标准,再加上美貌,还会生儿子,照理来说是很有“德”了吧!——其实,某种程度上,女人的才华美德,可能比男人的才华美德更重要:因为她才是孩子真正的启蒙者,未来的好男人将要从她这里接受最初的教养。
  
然而,路惠男没有才,更没有德。
  
但是,路惠男却是后妃群中如假包换的幸运者。
    
路惠男是宋文帝刘义隆年轻时的妃嫔之一,推算起来,她为宋文帝生下儿子的时候,文帝也不过二十三岁年纪,虽然宫中袁皇后擅妒潘淑妃专宠,路淑媛总还是比那些到皇帝晚年才入宫的“嫩草”妃嫔要走运得多。
    
路惠男出身平民,没有什么家世背景,也缺乏教养才华,因此当她年纪渐长之后,她便失去了宋文帝的宠爱——当然这只是借口,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宋文帝的爱情并不在她身上,因为当时路惠男只有二十四五岁,远未到“色衰”的年纪。——总之,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宋文帝在封五岁的刘骏为武陵王之后,便顺水推舟地将这位过气妃子也送去“出藩”:也就是离开皇宫到她儿子的封地去生活。
  
虽然不是宋文帝偏爱的儿子,文武双全、精于骑射的武陵王刘骏也还算是“王运亨通”,绝非一般闲置藩王可比,他食邑二千户,并且一路执掌兵马政事,刺史、将军、都督……,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刘骏是想当然地威风八面。对于做母亲的路惠男来说,虽然和丈夫断绝了夫妻情份,但是能在儿子的封地上随心所欲,对皇宫争宠眼不见心不烦,却也不失为一种解脱。
    
元嘉三十年二月,袁皇后所生皇太子刘劭及潘淑妃所生始兴王刘浚合谋弑父夺位,四十七岁的宋武帝死在了这对宝贝儿子手上。袁皇后与潘淑妃是争宠到死的一对情敌,她们所生的两个漂亮儿子却居然如此合作愉快,倒也不失为一桩奇闻。
  
由于随子出镇外藩,路惠男逃过了这一场宫闱流血政变。
    
由于刘骏手握兵权在外,刘劭将他升封为征南将军,加散骑常侍。然而刘骏并不甘于被臣子之位收买,他抓住了这个机会起兵征讨——刘劭为长子刘浚为次子刘骏则是第三子,假如借“弑父”之名将他们翦除,那么刘宋王朝的皇冠,没有任何悬念地就该戴在刘骏的头上了——出征之前,刘骏将生母留在了自己的封地上。路惠男只在寻阳等待了两个月,好消息就传来了:刘骏于四月己巳即皇帝位,其后刘劭刘浚兄弟败死,刘骏入主建康城,是为宋孝武帝。
    
五月甲申日,刘骏封生母路惠男淑媛为皇太后,派宋文帝第七子、曹婕妤所生的建平王刘宏为使节,前往寻阳城迎接。
  
既然母凭子贵当上了皇太后,路惠男的“才德”在有关人员的生花妙笔下,便天花乱坠起来:“臣闻历集周邦,徽音克嗣,气淳汉国,沙麓发祥。昔在上代,业隆祚远,未有不敷阴教以阐洪基,膺淑庆以载圣哲者也。伏惟淑媛柔明内昭,徽仪外范,合灵初迪,则庶姬仰耀;引训蕃阃,则家邦被德。民应惟和,神属惟祉,故能诞钟睿躬,用集大命,固灵根于既殒,融盛烈乎中兴。载厚化深,声咏允缉,宜式谐旧典,恭享极号。谨奉尊号曰皇太后,宫曰崇宪。”
    
阔别十九载后,当年的淑媛路惠男以全新的身份重返建康城,入住显阳殿,成为刘宋王朝的第一贵妇皇太后。
    
刘骏当上皇帝的时候,只有二十四岁,作为刘义隆的第三子,在长子次子弑父篡位失败后,他继位的次序毋庸置疑,何况他多年在外颇有威望,又是率军征讨“弑逆”的统帅,正是名正言又顺,本该是年轻有为的好时候。可是他一坐上皇位,却立即摇身一变原形毕露,和他的老娘路惠男一起,做出了令世人和史家都瞠目结舌的事情来。
    
刘骏是史上首屈一指的好色皇帝,略有几分姿色的女人他都不肯放过,老少咸宜。尤其出奇的是此人有吃“窝边草”的特殊爱好。
  
作为王国的第一贵妇人,路太后身份不凡,国中的内外命妇(重臣武将们的夫人眷属)、宗室诸女(公主郡主县主)们都是要定期去拜谒她的。——她们以及她们的丈夫不会想到,这一去就算是自己送羊入了虎口——路太后在这种时候,总是纵容刘骏大模大样地闯进来一览命妇宗女们的容貌。而刘骏就当场显露色狼本相,肆意妄为。甚至往往就将路太后的寝宫现场利用起来。路太后对此不但是视若无睹,还往往给予协助。
  
刘骏对后宫自己名份下的后妃都没有什么夫妻之情,而是热衷于实践“不如偷”的理论。而且常将野合之处选在路太后宫里。事情渐渐传扬开去,丑声喧传京城,诱奸命妇宗女之外,世人多有怀疑太后和皇帝之间有不可告人关系的。而史家则对此不置可否,只说是“宫掖事秘,亦莫能辨也”。
  
和生身之母间都可以有诡秘关系,其它的女性血亲就更不在刘骏的话下。这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南谯王刘义宣的几个女儿:她们可是刘骏先生的堂姐妹,结果也在入宫拜谒太后皇后的时候被刘骏给盯上了。大概是刘骏觉得她们和普通命妇毕竟不同,彼此有亲亲之谊,也有可能是确实美色出众——刘义宣的妈是孝武帝美色不凡的宠妃,自己做为亲王也肯定将封地内的顶级美女一网打尽,如此代代提纯,他的郡主们肯定非比寻常。——总之,刘骏干脆就把她们都留在了皇宫里,不放回去了。
  
平常那些命妇就算受了屈辱,也不过就是一时,梳洗了即刻出宫,她们的丈夫还能掩盖掩盖,可如今刘骏把堂姐妹们都扣了下来,几位郡主这皇宫一进就再不见出,刘义宣父子就是想隐瞒也隐瞒不了了。刘义宣觉得自己成了世人的笑柄,无地自容之后干脆起兵造反。
  
然而刘骏虽然混蛋,却仍然是“天子圣明”,刘义宣的造反得不到响应支持,很快失败,父子都被诛杀。刘骏把叔父和堂兄弟们杀了之后,觉得再无后顾之忧,干脆把堂姐妹都正式纳入后宫。——我们实在想象不出,这些个男女厮混在一起的时候,有没有觉得父兄叔伯的鬼魂在一边盯着?
  
虽然都是兄妹手足,不过十个手指各有长短,刘骏对义宣诸女中的一个也尤其与众不同。而这位郡主也特别能迎合刘骏的心思,刘骏将自己的皇后王宪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3-2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梦不到的人生——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保母窦保太后


世上能得到后妃封号的女人,她们的丈夫都应该也相应的当过帝王或得到过帝王的封号,或者后世的帝王身上流着她们的一部分血液。
  
然而在北朝却出现过一个女人,她是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一朝实实在在的第一贵妇皇太后,而且得到了皇室内外的一致推崇,但是她的太后尊号却来得与上述后妃的两种情形完全不同。她的一生丕极泰来,真是任谁也梦不到的人生。
  
她就是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的养母窦保太后。
    
北魏王朝于公元386年1月(东晋孝武帝太元11年),由漠北鲜卑族拓跋部酋长拓跋珪建立,都平城(山西大同),建元“登国”,最初称“代国”,后来才改称魏帝国。最早的时候,它臣服于慕容氏,仅仅是后燕的一个小属国而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渐渐强大,而乱世中少有的幸运之星也似乎格外垂青于这个边塞小国,最后恰恰是由它统一了北中国,并且宗祚延续达一百七十年之久——从五胡十九国时代一直平稳地走到以它为北朝对峙南朝、后来虽然分裂为东魏西魏并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但是那距杨坚建隋统一中国也只不过是四十年光景了。
  
北魏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民族结构很复杂的帝国,到统一北中国及孝文帝拓跋宏全盘汉化之后,各姓氏和民族之间更是没有了一目了然的界线,再加上史料的不详,现在已经很难确认窦保太后究竟是出生于哪个民族了。
  
推测下来,无论是哪个民族,窦氏都是受过非常良好教育、有相当教养并且奉守礼节的。只是她早年命运不济,很年青的时候,丈夫的家族就犯下了大罪,男丁尽诛,她自己和两个女儿幸免于难,被没入皇宫成了宫婢——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她并不是寻常人家的成员。
  
窦氏是罪人家属,即使在宫婢中也是地位极低的。然而卑贱的处境却没有磨灭她的高贵和自尊,别说宫婢,就是宫中女官都鲜有能与她的言谈举止相匹敌的。见过她的人都对她啧啧称赞。很快,窦氏就在北魏宫廷中赢得了从上至下众口一词的好评。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操行纯备,进退以礼”的名声甚至传到了魏明元帝拓跋嗣的耳中。作为宫婢,窦氏不可能有任何钱财可以拿去收买人心,明元帝因此更对她的广受尊敬格外好奇,于是他亲自召见了窦氏。
  
别说是罪婢见皇帝,就是贵嫔命妇见皇帝,又有几个能够泰然自若的?然而,窦氏却出人意料的不卑不亢。明元帝大有名不虚传之感,也因此对窦氏的举止大方文雅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大约就在这次召见的前后,明元帝的宠妃杜贵嫔去世了。
  
杜贵嫔是邺(河北临漳)人,家世显赫,当明元帝还是储君的时候就嫁给了他,并于天赐五年(公元408)生下了拓跋焘。拓跋焘是明元帝的长子,而且体貌生得非常雄壮,与普通孩子炯然不同,祖父魏道武帝拓跋珪对这个长孙非常喜爱,常说:“这个孩子一定能够承我之志,完成帝国大业。”明元帝自然也对这个儿子格外青睐,后来在泰常七年四月封其为泰平王及监国,确定了他的皇储身份。只可惜做为生母的杜贵嫔没能看到。——不过话说回来,作为北魏皇储的母亲,杜贵嫔能够平安早死,就够幸运的了。因为拓跋珪仿效汉武帝刘彻,建立了“立储杀母”制度,明元帝的母亲刘贵人就是这样被逼自杀的。当然,也有可能是杜贵嫔因为自己生下了长子而担惊受怕,终于惊吓成病而死……
  
总之,泰常五年(公元420),杜贵嫔离开了人世。同样是这一年,明元帝的另一位宠妃后秦西平公主也去世了。
  
此时的拓跋焘尚未成年,需要一个合适的女人代行母职并且加以教育。
    
明元帝对自己宫中众多的妃嫔心里有数,知道她们大多是些只知争宠呷醋涂脂抹粉的花瓶而已,虽然也有出身世家教养不俗的,他也仍然觉得都不足以担当教养未来皇帝的重任。
  
最后,他想到了那个高贵发自内心的带罪宫婢。
  
窦氏出人意料地成了皇长子拓跋焘的养母(保母)。
    
由此可知,窦氏入宫的时间,应该在魏明元帝泰常五年(公元420)之前数年。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窦氏在拓跋焘出生前就已经入宫,杜贵嫔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被明元帝选中做皇长子的保母,杜贵嫔死后又正式成为养母的。——从后来的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更大。
  
无论是哪一种状况,总之,窦氏以发自内心的母爱专心抚养拓跋焘,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并在各个方面对他循循善诱,拓跋焘对养母发自内心的敬仰孝顺,敬爱她如同生身的娘亲。
  
公元423年,明元帝病逝,15岁的拓跋焘登基称帝。
  
始光二年(公元425)三月丙辰,拓跋焘克服朝廷内外的阻力,封自己的养母窦氏为“保太后”,掌管后宫。
  
延和元年(公元432)春正月丙午日,拓跋焘干脆正式册封窦保太后为“皇太后”,窦太后的弟弟则晋封为辽东王。
    
成为北魏帝国第一贵妇的窦氏,虽然手握训管整个北魏皇家从后妃到宗室的权力,仍然一如既往的善良慈爱。她对权势看得很平淡,处世清心寡欲、喜怒不形于色。在保持皇室秩序的同时,她还有扬人之善、隐人之过的美德。这使得她赢得了从皇室到朝廷全面的如潮好评、诚心拥戴。
  
太延五年,拓跋焘率大军征讨北凉主沮渠牧犍,虽然于当年九月大获全胜开疆拓土,却不料在他鞭长莫及的北魏都城,也在同时却被蠕蠕(柔然)乘虚进攻。当时拱护大同城的军队数量不多,而城内却是整个皇家内眷所在。
  
拓跋焘出征之时,原本做了一些防备柔然的准备,然而他留下来的守将、乐陵公主驸马宜都王穆寿却是活宝一名,他本没有什么本事,只是老子能干,使得他家成了祖传的世代驸马之家,此时他的作为可称是地道的“绣花枕头”:一心一意地相信巫卜之言,认为柔然不可能入攻,压根没有把拓跋焘的叮嘱当一回事。
  
然而柔然军队并不肯和穆寿手下的巫师合作,偏偏要大打出手。
  
当柔然军队逼近之时,穆寿不知所措,团团乱转之后终于想出一个“好主意”:堵住西城门,然后大家赶紧逃跑。他倒还没忘了自己看护皇室的责任,请皇太后窦氏带着留守的皇太子拓跋晃先行逃避。
  
窦太后鄙视穆寿的行径,她拒不出城,并亲自带着皇太子出宫视察军队、组织京城内外百姓,并派司空上党王长孙道生、征北大将军张黎率众抗击柔然军队。在窦皇太后和皇太子的镇定自若下,城中民众情绪渐稳,将士也英勇奋战,很快就击退了柔然军,守住了北魏帝国的根本、等到了十月凯旋的北魏大军。
    
第二年,也就是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40)的七月,频频出巡的拓跋焘再次出行,这一次的目的地是阴山,窦太后的车驾也在这浩大的队伍中。这似乎是一次和从前没什么区别的出门散心,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在丙申这一天,旅途劳顿的窦太后病逝于行宫,享年六十三岁。
    
窦太后生前极爱崞山(山西崞山)的风景,曾经在登上山顶对左右侍从说:“我虽然因为抚养皇帝而得到今天的地位,但是自问一生敬神爱人,没有做过亏心事。假如人死后当真能有魂魄的话,我也必然不会做恶贱之鬼。只是我虽然得封太后,却和先帝没有任何关系,因此死后是不能够附葬先帝陵寝的。日后将我安葬于此山上,就是我最好的归宿了。”
  
太平真君二年三月辛卯,拓跋焘为窦太后上谥号“惠太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遵从养母的心愿,将她落葬崞山,并建庙立碑,年年祭祀。
    
就在窦太后辞世前一个月,当时的皇太子妃郁久闾氏生下了儿子拓跋浚。拓跋浚年幼之时父母早丧,太武帝为孙子选宫人常氏为乳母。拓跋浚即位后遂依窦太后之例,复尊养母为“保太后”、“皇太后”。常太后逝于窦太后之后二十年,谥“昭太后”,葬仪亦一如窦太后,建陵于广宁磨笄山(河北蔚县鸡鸣山)。
  
不过,常太后留于史书的记载和所得的赞誉,可就完全不能与窦太后同日而语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3-2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父同胞的三国三后——北周明帝独孤后(长女)、唐高祖李渊母元贞太后(四女)、隋文帝独孤后(七女)


说起来,她们的人生都称不上平静幸福,但是这独孤氏姐妹实在是中国后妃史上的一个异数。
  
在中国历史上,连续出三五个皇后的家族数量众多,就算是同一个爹生或同一个娘肚子里出来几个皇后的也不算少——同在北朝,北齐娄太后就生下过四帝二王二皇后。而几百年后的辽国, “萧”这个姓氏,更成了后妃的主要生产基地,有辽一朝,“萧太后”“萧皇后”“萧皇妃”以堆计,虽然她们并非同父同母甚至也不是同一个家族,但也足让人眼花缭乱。然而,北朝鲜卑族帅哥独孤信(独孤如愿),才是所有“皇帝岳父”中最出类拔萃的代表人物,其它的国丈爷,是拍马也赶不上独孤将军的。
  
用比较俗一点的话来说:真不知道独孤家的祖坟是怎么埋的,你看看独孤信都选的是些怎样的女婿——北周明帝宇文毓、西魏唐国公李昺、结束南北朝统一中国的隋文帝杨坚。独孤信的择婿眼光,使得独孤氏成了中国历史上最NB的外戚家族——KAO,别的不说,四姑娘的儿子李渊一个就足够傲视天下了。
    
独孤家的三位皇后在史书上都以个性刚烈著称,要知道她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脾气,就得先了解她们的父亲独孤信。
  
独孤信生于公元502年,本名独孤如愿,父亲原是是北魏四十六个部落酋长之一。这位独孤酋长虽然地位不高,但是为人英雄仗义,极得世人敬重。有这样的父亲做榜样,也就不奇怪后来独孤如愿也以信义著称,以至于后来他的铁哥们北周皇帝宇文泰把他名字都改成“信”了。
  
独孤如愿不但少年英雄精于骑射,而且生得俊美非凡,他原是富家子弟,更擅于修饰,因此自少年时便被称为“独孤郎”,后来做官更被上下级同事公认为“璧”人。
  
秦州刺史任上发生的一件事最能体现独孤如愿的绝世风采。话说他一次外出打猎,兴致一高就忘了时间,结果等到回城已是日落时分,就要关城门了,独孤如愿放马快驰之下,头上的帽子被震斜了也不知道。谁知晚霞映照着这样的骏马少年,引得路人都目眩神驰,瓦靠,这还是人吗?根本就是神仙降世啊!大家心向往之,都想要学学。买马习射是一时来不及了,于是——第二天一早开始,秦州城里有了新潮流:官吏士民都把帽子歪着戴,只盼能跟上独孤公子的一毫半分。
  
——独孤将军如此玉树临风,老婆也肯定错不了。遗传基因好,所以几位独孤小姐肯定都是美女,并且使得隋唐两朝的皇帝也都长得一表人材。
  
英俊少年独孤郎生在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年月,刚开始的时候,他做为鲜卑贵族的儿子在北魏军事重镇从军,却没料到遇上了声势浩大的“六镇起义”——自从孝文帝迁都之后,六个军事重镇便成了流放犯人的地方,犯人们本来就对政府满怀怨气,而且能犯下流放之罪的也都不是省油的灯,再加上大兵们态度恶劣,几下里一凑,就在正光四年(523)起义了。这一通好打,打乱了北魏的政局,也打出了一大箩筐的乱世英雄。
  
不管愿不愿意,总之独孤如愿也被卷进了这个大漩涡里。混战中他智勇双全,很快崭露头角,因此被大军阀尔朱荣收为别将。
  
乱世要别的没有,要打仗可有得是。独孤如愿因此频频出征,并且屡立奇功,三十岁不到就升至武卫将军、大都督、大司马。
  
独孤如愿应该算是一员儒将。他当地方官的时候不仅将属地治理得民生富足,而且还大力发展教育,再加上他本就有带兵的谋略,因此在纷乱的年代,他的属地仿若世外桃源,迁移投奔而来的流民多达数万家。
  
尔朱荣死后,北魏的权臣换上了高欢。魏孝武帝元修受不了高欢的气,西奔长安投奔另一位大将宇文泰。孝武帝是堂堂的王朝君主,宇文泰又是独孤如愿自幼的铁杆兄弟,独孤如愿得到这个消息,立即单骑追随而去,事起仓促,爹娘妻儿都顾不得了,而且这一走就义无反顾,没有象另一些人那样中途折返。孝武帝因此赞叹说:“独孤将军付出这样大的代价来追随我,真是忠良啊!”——话是这么说没错,可是顾了“忠义”就顾不了“孝”,独孤如愿的家人就此身陷囹圄。——独孤郎义无反顾的选择在第二年又遇到了挑战:宇文泰觉得一心想当“真皇帝”的孝武帝太碍事,把他给杀了,另立元宝炬为傀儡皇帝。不知道这时的独孤郎是否对当初的选择有过一点悔意?可是乱世风云,谁又知道对错究竟在哪里!他也只能跟着老兄弟走到底了。
  
宇文泰的历史角色,有点象曹操(本人认为曹公是英雄)。皇帝已是名存实亡,要靠他这位大军阀才能维持脸面,但他自己活着的时候却不愿废帝自立(魏元修被杀,宇文泰是找了很多理由的),他一定要维持自己是忠臣的身份,绝不想活着挨骂。篡位为帝的事情由后人完成,自己享一份身后皇帝威名即可。
  
当然,宇文泰没有贸然废魏帝,另一个原因是他活着的时候,西魏政权并不是他一家大。当然宇文泰是龙头老大,但是下面还有七位:元欣、李虎、独孤信、李弼、于谨、赵贵、侯莫陈崇。虽然这七位的柱国大将军之衔是由宇文泰提拔,而且位虽高却不掌实权,但是名义上他们仍然奉魏帝为主。假如宇文泰废帝步伐走得太快、引起其它七人的反对的话,那么本已处在东魏军阀高洋压力下的宇文泰就压根讨不了好去。于是终宇文泰一生,都只是在变着法儿架空七柱国,而不是摆出对峙的阵势。
  
(意外得来的皇后——独孤明敬)
  
独孤信抛下家人来到西魏之后,宇文泰自然要关心他的个人问题。于是他娶妻又纳妾,生下了六子七女,儿女成人后婚嫁之事也就提上日程。
  
独孤信身为柱国,愿意与他结为亲家的人满坑满谷。独孤将军遂心所愿,为女儿们都精心挑选了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丈夫。
  
第一次做岳父,独孤信与铁杆兄弟宇文泰做了儿女亲家,将长女嫁给了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
  
宇文毓小名统万突,虽是长子却为庶出,他于公元548年受封为宁都郡公,时年十四岁。大概就在他封郡公后不久,大独孤氏就嫁给了他。独孤信选婿的眼光是很准的:宇文毓虽是庶出,但是人品出众,不但文采斐丽而且性情温柔敦厚。因此,独孤氏出嫁后,和宇文毓情投意合,夫唱妇随,生活安逸。
  
而这一切在西魏恭帝四年(公元557)的时候宣告结束。
  
宇文泰是在头一年去世的,临终时他将家国都托付给了侄儿宇文护。谁也不知道叔侄俩之间到底都有些怎么样的密议,总之,宇文泰死了刚俩月,宇文护就让恭帝帝位“禅让”出来了。而且“效法尧舜”也学得很到家:新任的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就是西魏皇家的女婿,娶的是文帝元宝炬的五女儿晋安公主。
  
宇文觉这年只有十六岁,称帝也好、治国也好,权力都掌握在堂兄宇文护的手里。这位小皇帝对专权的宇文护十分忌惮,而叔伯辈的几位柱国也深有同感。于是事件就发生了。
  
八柱国之一的赵贵不但对宇文护专权不满,多少还有几分为旧主魏帝抱不平,他联络独孤信,想要除掉废魏帝又专权的宇文护。谁知事机不密,被开府宇文盛告发。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北周开国后仅两个月,赵贵就被处死,独孤信在国中声望极高,宇文护不敢公然判罪也不敢株连他的家族,但是也仍然在一个月后逼他自杀了。独孤信死时五十五岁。
  
两位柱国先后被害,孝闵帝更觉得大事不妙。他毕竟年青心急,不久又策划第二次诛杀宇文护。结果还是失败。虽然此后孝闵帝试图与宇文护搞好关系,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宇文护已经容不得他了。——当年九月,孝闵帝被堂兄废为略阳公,一个多月后被杀。
  
孝闵帝死后,宇文护也没有自立为帝。与其说他没有那个想头,还不如说他没有那个胆子。他只想扶立傀儡当手握实权的太上皇,不想成为众矢之的。他选中了堂弟宇文毓为帝。
  
宇文毓成为北周第二任皇帝,谁能当皇后?宇文护心中有鬼,自然不敢也不愿让独孤信的女儿做皇后。然而在这件事上,宇文毓却异常的坚持。这不但是他为岳父抱不平,也是因为他和独孤氏少年夫妻一往情深,更重要的是,假如他表现出一丝的退让,那么宇文护就更容易将没有明确身份的独孤氏置于死地。即使出于保护妻子性命的意愿,他也一定要让独孤氏当上皇后。
  
这件事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最后独孤氏终于在丈夫称“天王”的第二年(公元558)正式成为王后。
  
然而独孤氏并不因为自己成为王后,就忘却了宇文护的杀父之仇;再加上丈夫又处在宇文护的阴影之下随时有性命之忧,她就更是满怀愤懑。
  
不久,独孤氏就郁恨成疾,去世之时,她仅仅当了两个月王后,谥明敬。
  
独孤氏死后,宇文毓无心后宫,也没有再提立后之事,一年后他改“天王”为“皇帝”,也仍然追称死去的独孤氏为“皇后”。宇文护对堂弟顾念亡妻的表现看在眼里,再加上一向文质彬彬的宇文毓渐渐表现出对军务的关注,这就更引起了他的忌惮。
  
独孤氏去世不到两年,宇文护便向她的丈夫下了杀手。武成二年四月辛丑(公元560年),26岁的宇文毓被毒死,与独孤氏合葬。
  
继任的皇帝是宇文毓的弟弟宇文邕,他吸取了两位哥哥的教训,整整韬光养晦十三年,终于把宇文护杀掉。
  
随着宇文护势力被铲除,独孤家族再次振兴。
  
(追封的太后——独孤元贞)
  
如果说独孤明敬个性刚烈,那么嫁给陇西郡公李虎之子唐国公李昺的独孤元贞就完全是个火爆脾气,轻易招惹不得。
  
独孤元贞在姐妹中排行第四,元贞并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她的儿子李渊给她的封号:“元贞太后”。独孤元贞天生体弱,风吹一吹都要生病,喝药当喝水,时不时地还闹闹病危(不过常言道,药罐子偏长命,所以她最后竟比身体倍棒的老公还活得长)。总之,她是个病秧子,照道理模样也应该是娇柔有加的。可这么个病美人却偏偏性格怪异,脾气爆烈,病得快死了还有力气臭骂身边人,十足是“将门虎女”。
  
独孤元贞当然不是职业女性,因此她的臭脾气也就只有冲着几个儿媳妇发作。几个媳妇吃够了她的苦头,再听说婆母身体不好,叫她们去侍候兼当出气包,就吓得自己也躺倒请病假了。最后只有李渊的媳妇窦氏敢承担这项任务。
  
——窦氏身份高贵,父亲窦毅的官儿跟独孤信一样是北周上柱国(入隋后为定州总管),母亲则更高一筹,是北周的襄阳长公主。
  
独孤元贞虽然脾气不好,但是并不糊涂,对这个媳妇或者能减少些训话责打的次数。只是虽然脾气稍有控制,但是婆母架子却也并不因为窦氏的身份就少端一丝一毫。虽然家中婢仆成群,窦氏仍然要亲自服侍婆婆,甚至还时常整月整旬地不能脱下衣衫鞋袜睡个囫囵觉,而更糟的是独孤元贞似乎觉得这理所应当,从来也没有慰问过儿媳妇一个字。
  
——出身高贵若此的窦氏尚是这种待遇,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原谅那几位吓出病来的李家媳妇:天知道她们都吃了老太太多少苦头。
  
因为碰上了这么一个世上数得着的糟糕婆婆,史书就更有理由奉窦氏为孝顺榜样了。
  
然而独孤明敬和独孤元贞加在一起,也没有小妹妹独孤伽罗的性气大。
  
  
(大隋王朝第一后——独孤迦罗)
  
独孤伽罗是家中最小的女儿。
  
公元556年,也就是独孤信去世的前一年,他为小女儿选定了丈夫:北周十二员大将之一杨忠之子杨坚。
  
据说杨坚生具异相,降世时紫气满庭,额上五柱入顶,目有精光,相貌堂堂。他是杨夫人吕氏在佛寺里生出来的,由一个有未卜先知之术的尼姑将他养大。十五岁时杨坚被封为成纪县公、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十六岁时又成为开府骠骑大将军。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他慕名前往独孤府求亲。早已注意到杨坚异相奇兆的独孤信自然立即应允。
  
婚约定下不久婚礼就举行了。杨坚这年一十七岁,独孤伽罗十四岁。少年夫妻情投意合,相约长相厮守,永不变心——“无异生之子”:杨坚发誓自己绝不给妻子以外的女人为自己生儿育女的可能。
  
这时候对于他们来说,刚开始的恩爱生活就是全部,他们不会想到一年后独孤信就死在政治斗争中,更不会想到二十五年后(公元581)他们将会成为统一中国的皇帝皇后。
  
杨坚为人严谨沉默,很小的时候就有一种让亲戚朋友们不敢接近的气质。不过这种封闭感情的人一但用情立誓,应该也就专情得很了。总之,无论独孤家是兴是衰,杨坚都恪守着最初的诺言。他的孩子们都是独孤伽罗所生。共计五子五女。甚至直到杨坚称帝,独孤伽罗仍然紧紧地控制着他的后宫,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妒” 后。
  
独孤伽罗能够把握住杨坚,当然并不是因为杨坚胆小,怕她打翻醋坛子,关键还是在多年感情之外她极富于政治远见。杨坚称帝的决心还有一多半是独孤伽罗给他下定的。
  
杨坚的帝位来得相对容易,是北周静帝宇文阐“禅让”给他的。之所以能够轻易把这个戏法又重演一遍,是因为他的女儿是当时的皇太后,他是北周小皇帝的外公(无血缘)。
  
杨坚和独孤伽罗的长女名丽华,生于保定元年(公元561)。由于娘家显赫,她十四岁时被选为太子妃,十七岁正式成为北周皇后。很不幸的是她的丈夫周宣帝宇文赟是一个出名淫乱而疯狂的家伙,他刚走马上任就别出心裁地同时立了四位皇后;上任一年就把帝位传给七岁的儿子宇文阐,自称“天元皇帝”,二十一岁就当起了太上皇。
  
不过说起来也是奇事,奇妒的独孤伽罗偏偏生出了一个不知道妒忌为何物的女儿。杨丽华性情柔婉,从不妒忌,作为元配,她与另四位皇后相处得如同亲姐妹,宫中女人都对她极为敬爱崇仰。
  
然而再贤惠的女人,碰到混帐男人也没有办法。
  
宇文赟喜怒无常,精神错乱(比如他在自己的车上倒挂活鸡碎瓦,以瓦鸣鸡嘶充当车铃的创意,就不是一般人能想得出来的),他还猛吃春药丹丸,更是整天神智恍惚,神鬼莫测。他最壮观的策划,莫过于精心制造两尊硕大的佛像和天尊像,然后将两像面对广场南向而放,自己端坐在两像正中,再将广场布置得如同狂欢节现场,下令京城士民老少都来参拜。——此后他更坚定了对自己不同凡响的认知,下令大臣见他之前,都必须斋戒沐浴更衣,俨然佛道两圣集于一身。
  
杨丽华做为皇后,当然对这样的情形心中焦急,不免会时常加以劝告。宇文赟记恨在心,有一天忽然歇斯底里大发作,无缘无故地非要给杨丽华加上罪名赏以“天杖”不可。杨丽华据理力争,其它后妃又纷纷为杨皇后下跪求饶,宇文赟一看,越发地恼羞成怒,干脆逼她自尽。
  
幸好,宫嫔近侍中早已有人火速出宫,将消息报到了杨府。独孤伽罗得知这个消息,简直如晴天霹雳,连忙赶进宫里,向宇文赟请求赦免。宇文赟对丈母娘置之不理,自管睡觉去了。可怜独孤伽罗为了搭救女儿,在皇宫里整整跪了一夜,把头都磕出了血。
  
谁知第二天一早,宇文赟一觉睡醒,全然忘记了头一天发生的事,看见独孤伽罗跪在堂上还摸不清头脑。经旁人提醒,他居然没事人儿一样轻松地发下了“赦免”命令。
  
宇文赟的疯狂很快告终。太上皇当了不到一年他就在大象二年()五月一命呜呼,只有二十二岁,也没有留下什么后事交代。
  
小皇帝宇文阐年仅八岁,皇太后杨丽华也不到二十岁,于是内史上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昉假传遗诏,让颇有声望权势的太后之父杨坚辅政。杨丽华正是彷徨之时,也就默许了。
  
然而杨丽华没有想到,自己的父亲竟然会阴谋篡位。她更没有想到,曾经为自己苦苦求生的母亲独孤伽罗此心比父亲还要强烈。
  
杨坚自知是矫诏而得的辅政之位,因此总揽朝政之后不免心虚,而宇文氏诸王分镇各藩,也不能容忍他擅权自大。不久,赵王宇文招借口饮宴将杨坚诱进赵王府,伏下甲兵想要将他杀死。谁知被杨坚的随从元胄识破方才得以幸免。
  
这时的杨坚虽有代周之心却仍然不免有些犹豫。正在此时,独孤伽罗通过李圆通向丈夫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如今已是骑虎之势,没有退下之途,无毒不丈夫,勉之!”
  
杨坚果然没有辜负妻子的重望。他很快就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用各种方法诛尽了北周宇文氏,就连独孤明敬丈夫明帝这位连襟的儿孙都没有幸免。随后无论杨丽华怎样哀求,退位的小皇帝也很快就被他杀掉,果然无毒不丈夫,手段之狠辣,令人悚然。(北周皇室被杨坚灭尽若干年之后,反过来灭隋之人却恰恰又姓宇文。宇文化及虽非北周皇室,但是这应该也算是报应吧?)
  
随着丈夫的功成名就,开皇元年(公元581)二月乙丑,三十八岁的独孤伽罗成为隋王朝的皇后。
  
成为皇后的独孤伽罗一如既往地支持丈夫,隋文帝杨坚也对妻子的政治直觉非常信服,达到言听计从的程度。每天上朝时,夫妻俩同车前往,杨坚在前殿会见大臣,独孤伽罗就在后殿倾听,下朝后两人又一起返回后宫。杨坚凡有决策,都要与独孤伽罗商议,夫妇两人被并称为“二圣”。
  
独孤伽罗做为皇后,在很多地方还是合格的。她尊礼长辈,官员的父母都得到她的礼遇;她禀性节俭,将宫中买珠宝的钱拿来犒赏将士,自己宫里要找一点多余的服饰都找不到;而且她还是个虔诚的佛徒(杨坚由尼姑养大,而“迦罗”一名本就出自梵语),每逢处决犯人的名单报上来,她总要涕泪交流,恳请杨坚谨慎决狱 ——这时候可瞧不出替丈夫下代周灭宇文皇族时的狠辣决心了。
  
变态的妒火
  
杨坚当年娶独孤伽罗时,曾经立下誓不二娶的决心而且也一直坚持到四十岁。然而如今他成为皇帝,虽然不设嫔妃,后宫中的侍女宫婢却都不免有攀龙的想头,何况杨坚自己也开始有些意马心猿。不久,杨坚就与故北周大将、宇文泰外甥尉迟迥的孙女暗渡陈仓了。
  
这个消息很快就被独孤皇后探知,她不动声色,等杨坚上朝听政之后,她就立刻派人将尉迟氏杀死了。
  
杨坚退朝,听说尉迟氏香消玉殒,不禁勃然大怒。偏偏独孤皇后理由充分:“尉迟氏与宇文皇族至亲,她在你身边绝对是个隐患。”——杨坚听皇后强词夺理,立即愤然而起,孤身骑马冲出皇宫,没有目的地狂奔出城,一直奔进深山三十余里。
  
独孤皇后见杨坚这次反应强烈,也不禁后怕,连忙派人告知重臣高颎和杨素,请他们去劝杨坚回宫。
  
两人气喘吁吁地追上杨坚,向他说尽了好话,杨坚才稍稍息怒,叹息道:“我如今虽然贵为天子,却仍然不得自由。”直到天色黑透,他才勉强回宫。
  
独孤皇后也知道自己这件事做差了,杨坚回宫后她流泪请罪,态度前所未有的温驯,高颎杨素又在旁猛敲边鼓。杨坚久为妻子所辖治,一看居然能得到这样的待遇,简直不知道手脚往哪里放,立即摆上酒宴,笑遂颜开。
  
此后独孤皇后果然不再肆意向宫人痛下杀手。不过经历了尉迟氏事件之后,杨坚也不敢再胡作,后宫女子更是噤若寒蝉,只有南朝陈国公主宣华夫人偶尔能获得独孤皇后的许可接近杨坚而已。
  
嫉妒是人的天性,爱情深厚之时更不能容忍别人来抢夺。然而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相比之下只怕还是杨坚的过错更大,独孤伽罗却偏要将没有人身自由的宫女置之死地,此时她的妒嫉已经是到了毫无理智的地步——既然不让宫女亲近自己的丈夫,为何不定下放适龄宫女出宫嫁人的制度?把青春少女关在深宫中虚掷青春寂寞终老,由此可见,她实在也不是什么女权主义者,只是个利己者而已。而再往后发展下去,她的妒忌就更是变态了。
  
之所以说独孤伽罗的妒忌已经到了变态的程度。很大的原因在于:她自己就不是嫡出女儿,她是小老婆生的。
  
独孤信早年在北魏就有妻室,西奔之后又娶了至少两个:大老婆郭氏生六子,独孤伽罗则是崔氏所生——值得注意的是,郭氏所生的儿子中还有人得管独孤伽罗叫姐姐,因此崔氏是姬妾应无疑义。
  
独孤信当年追随魏武帝西迁,他的父母妻儿落到北齐高家手里,被长期监禁。随着时间推移,父母和妻子都先后死去,只有长子独孤罗被同姓宗亲搭救出狱。北齐灭亡后,独孤信已经去世很久了,独孤伽罗倒还记得父亲曾经提过这位异母大哥,派人将他找到,并通过亲家周武帝宇文邕封独孤罗为楚安郡太守。然而郭氏所生的六个儿子却欺负独孤罗没有靠山,压根不把他当大哥看,独孤罗自幼境遇坎坷性情谦恭,也从来不跟弟弟们计较。
  
后来隋代北周,杨坚成了皇帝,不免要追崇岳父。郭氏所出的六个儿子都想继承父亲的爵位财产,硬说大哥的妈身份不明,他是丫头养的,连庶出的资格都勉强,没有权力承袭爵位。独孤伽罗听兄弟们说得忒不象了,忍不住出来说公道话:“罗诚嫡长,不可诬也。”皇后开了口,六兄弟都没了强嘴的胆量。于是独孤罗终于苦尽甘来,成为凉州总管、上柱国大将军、赵国公。
  
郭氏所生的儿子们虽然都随后得到了官爵,但那是怎么也比不上独孤罗的。满腹牢骚可想而知。其中尤其以老五独孤陁为最,忿忿地在家里搞起了迷信活动,诅咒独孤皇后。结果事发,杨坚怒气冲冲地要把这个不识相的舅子杀掉。独孤皇后得到消息,整整绝食三天,非要保住弟弟的性命不可。最后独孤陁逃出生天,只判了个流放。
  
独孤伽罗对企图谋杀自己的异母弟弟如此宽宏大量,却不知怎地非要跟世上纳妾或再娶的男人过意不去。她自己的爹就是个妻妾满堂的男人,她却偏偏要以男人是否纳妾作为提拔与否的首要条件,甚至为此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放过,这种心理确实值得深入研究。—— 只能说幸亏宇文泰的老婆没有这种特殊爱好,否则的话独孤信绝对干不到柱国,独孤伽罗也就更不可能嫁给杨坚——甚至可能连出生的机会都不会有。
  
照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她管好自己的老公也就罢了,却偏偏要把手伸到别人家的后院里去。朝中诸王公大臣,无论对大隋王朝做出过多大的贡献、对杨坚有多么忠心,只要他家里有姬妾,独孤伽罗就要变着法子逼杨坚与之疏远。
  
高颎是独孤信的部下,不但对杨坚忠心耿耿屡立奇功,更对独孤皇后颇有助益。当初尉迟氏事件,独孤皇后就是靠了他和杨素的努力才与杨坚重归于好的。可独孤迦罗也一样不放过他。高颎倒也知道独孤皇后的奇特爱好,妻子去世后他没有再娶,只以妾理家。可他好死不死地老当益壮,居然使得小妾怀孕生子,事情终于没能逃过独孤皇后的眼目。独孤皇后顿时将高颎视为死敌,不住地向杨坚吹枕头风,终于使得杨坚罢黜了忠于职守的高颎。
  
如果说高颎和诸朝臣还算是外人的话,独孤伽罗对亲生儿子杨勇的处理就更令人难以置信。
  
杨勇是独孤皇后亲生的长子,独孤伽罗为他选择了魏皇族元氏为妃。然而杨勇对这位王妃并没有情意,一门心思地喜欢门第低微的姬妾云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杨勇并不是什么好色之徒,因为他的孩子都是云氏所生。
  
独孤伽罗饱人不知饿人饥,她自己和杨坚情投意合,却从不曾想过儿子在自己一手包办的婚姻中与妻子感情不和的苦处,将所有的责任都安在了杨勇的头上。后来元氏早死,她更是毫不迟疑地认定是杨勇和云氏暗害了嫡妻。而这更成为独孤伽罗下决心废太子的主要诱因(“废”太子,就等于是要儿子的命,这样的妈……)
  
独孤伽罗的次子晋王杨广早有谋取太子位的野心,他知道独孤伽罗不但节俭,而且痛恨男人纳妾。于是杨广精心布置,装出清心寡欲的模样,与王妃萧氏形影不离。这果然大得独孤伽罗的欢心,于是她派人刺探长子的过失,不停地灌进丈夫的耳朵里。而重臣杨素也想要讨好独孤后,从中谋取利益,也不遗余力地挑拨离间。
  
因此,杨坚不久便对杨勇起了疑心。性情宽厚的杨勇不知道自己身陷险境,处事仍然有些随意。结果看在杨坚的有色眼光中,果然觉得杨勇处处居心陂测。
  
杨广和杨素不久就一手遮天,捏造了杨勇“谋反”的“罪证”。
  
这果然正中杨坚和独孤迦罗的下怀。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太子杨勇被废为庶人,杨广被立为太子。
  
终于将自己心爱的、不好声色、专宠嫡妻的宝贝儿子扶上了太子宝座,独孤迦罗如释重负。两年后,她放心地离开了人世,享年五十九岁。
  
一世自诩聪明的独孤迦罗不会想到,正是这个她心爱的次子杨广,还在父亲活着的时候就调戏庶母,继位后造迷楼广选天下美女,滥用民力穷奢极欲,杀害宗室重臣,虐待同胞手足,做尽了她深恶痛绝的所有事情。
  
杨广在位十年,独孤迦罗辛苦一生和丈夫创下的隋朝基业便被消耗殆尽,流着她血脉的杨氏儿孙,也都因此再无遗种。
  
假如死后有知,不知道独孤迦罗当做何感想?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22 01:12 , Processed in 0.060815 second(s), 1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