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的保护道路
由于抗日战争和中国内战,外国人无法在中国继续捕猎熊猫,但熊猫依旧是当地人获取柔和皮毛的对象。1949年以后人口的增长给熊猫的栖息地带来很大的压力,之后的饥荒让猎取野生动物成为食物的来源。文革期间,对熊猫的所有研究和保护工作基本上都停止了。改革开放后,香港和日本的皮毛市场对熊猫皮的需求膨胀,致使偷猎熊猫皮的活动日渐猖獗,而应有的保护措施由于地方官僚作风而无法实行。
大熊猫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濒危动物。1958年设立的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内容的重点就是大熊猫,这个保护区由国家林业局直接管辖。但由于落后的保护观念和生态学知识的匮乏,1980年代期间虽然全中国都在高喊“保护大熊猫”,但真正有利于熊猫的做法却寥寥无几。许多人都认为最好的保护办法就是从野外捉来熊猫关起来,而饲养条件的恶劣和工作人员缺乏爱心及基本科学常识,使许多研究基地成为熊猫永久的牢笼。对于竹子开花给熊猫带来的压力,也通常是通过捕捉熊猫的方式解决,没有研究它的食性进化和评估竹子死亡对它的实际影响。由于栖息地被破坏、环境污染、与种群隔离等原因,是野外种群的繁衍出现危机。1998年天然林砍伐的全面禁止和禁止个人拥有枪支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熊猫的生存。1992年以后,向保护区内的移民被禁止,并安排居民陆续迁出,使熊猫的栖息地得到了一定的保证。经过多年的保护工作,有些地方大熊猫的野外种群数量开始上升。
1961年熊猫的形象被选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标志。20世纪下半叶以来,熊猫被看成是中国的象征。19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借出熊猫予美国和日本的动物园,这被视为是新中国与西方国家初次的文化交流,是当时中国外交的重要环节。到1980年代中期,熊猫的外交用途已大减,中国只借出熊猫予其他国家十年。现在国外动物园的熊猫多是中国政府出借的,熊猫如果在国外婚育,后代仍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由于各国人民对熊猫的喜爱和好奇,展出熊猫可以给当地动物园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中国也希望通过出借熊猫来增加外汇收入,用于保护区的建设。不幸的是,这些收入有很大的一部分被用来继续从野外捕捉熊猫供展出之用。因此许多国际组织如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都反对这种出借熊猫的做法。美国从1988年开始禁止了美国动物园租借野外捕捉的熊猫进行展出牟利。目前在全中国的动物园里饲养了一定数量的熊猫,1990年代熊猫的人工繁殖也基本解决,所以此后的出借活动不再危及野生的熊猫。
大熊猫保护工程简介
大熊猫的生存和发展,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人们赞叹它历经数百万年而能幸存至今,又为它的未来感到担忧。
从进化上看,大熊猫已经历了小大小的兴盛衰历程,从分布范围看,它已由广布于亚洲东部而退缩到中国川、甘、陕三省局部地区。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生产活动无节制的扩展,大熊猫分布区已由约5万平方公里缩小到1万多平方公里,且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20多块岛屿状,残存于秦岭、岷山、邛崃山脉以及凉山和相岭六大山系,地属川、甘、陕3省的37个县,野外数量不足1000只。其中四川分布的大熊猫约占总数的80%以上,分散在四川盆地西缘的32个县(市),成都市有邛崃、大邑、彭州、崇州、都江堰5县市产熊猫,最近分布点距成都市区仅60公里(彭州白水河)。
由于大熊猫的分布是呈岛屿状的小种群,难免导致它们近亲繁殖致使其丧失遗传多样性,最终导致种质较差的小种群逐一灭绝。加之大熊猫食性单一,若遇大熊猫主食竹周期性的开花枯死(约60年一周期),必然导致大熊猫因食物匮乏而饿、病死。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岷山、邛崃山脉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就曾造成大熊猫种群数量明显下降,由此引发的全球性救助大熊猫行动,使人至今难忘。
为了拯救和保护全世界人民都热爱和关注的中国国宝大熊猫,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1957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做出决定,建立森林自然保护区。1962年国务院发出通令:未经中央批准,严禁捕猎大熊猫。1963年中国建立了第一批5个自然保护区,其中有4个属四川境内保护大熊猫的项目,即汶川县卧龙保护区,南坪县白河保护区,平武县王朗保护区,天全县喇叭河保护区。到1988年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已建14个,总面积为6868平方公里。迄今,川、甘、陕3省已建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共32个,总面积约10550平方公里,占大熊猫实际分布面积的81.2%,其中四川有大熊猫自然保护区25个,总面积8607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大熊猫保护区面积的81.6%。如著名的卧龙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有效的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遏制了人们对大熊猫的侵害,使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基本保持了稳定。
为了使保护大熊猫及其它野生动物法律化,我国政府在《宪法》中规定国家保护珍贵动物和植物。并制定实施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配套法律,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刑法》补充案,对走私投机倒把大熊猫的要严重处罚:“将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可并处罚没收财产,情节严重者,可判无期徒刑和死刑,并没收全部财产。”有效的保护了大熊猫及其它珍贵动物免遭人为伤害。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程
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项目分布图
鉴于目前大熊猫栖息地质量下降,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为了保护和改善大熊猫栖息环境,稳定和发展大熊猫种群,1992年国家批准于1993年正式实施《保护大熊猫及栖息地工程》。该工程预期10年完成,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除进一步完善已建的13个保护区外,还将新建14个保护区,17条大熊猫走廊带和32个栖息地保护管理站。同时,也要加强大熊猫生态学和饲养繁殖的研究。整个工程保护面积18000平方公里,覆盖川、陕、甘三省34个县,其中包括已建和新建保护区及走廊带,将严格保护大熊猫栖息地6500平方公里,其余栖息地也将受到有效的保护。
大熊猫移地保护工程
中国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大熊猫的移地保护,将以现有人工圈养的大熊猫为基础,加大大熊猫的繁育科研力度和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增加人工繁育大熊猫种群数量,提高种群生存能力,进行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野外的尝试,以支持、补充和促进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程。
计划的主要实施单位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成都市政府在国家建设部、林业部支持下于1987年建立的。它拥有模拟野外环境的大熊猫成体、亚成体和幼体及其小熊猫和其它珍稀动物的仿生兽舍,设备一流的开放实验室、科研楼与完善的配套设施,基地占地35公顷,现正计划扩大200公顷。截至2000年,基地已人工繁育大熊猫40胎,61仔,存活32只。同时完成相关科研课题60多项,其中获国家、部、省市级科研成果奖40多项,因此在1995年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全球500佳”荣誉奖。
中国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活动场
计划另一主要实施单位,中国(卧龙)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位于国家林业局卧龙自然保护区内,该保护区是中国最早建立、面积最大的大熊猫保护区,区内大熊猫野生种群个体数量约占全国野生大熊猫的10%(约100只),圈养大熊猫约占全世界圈养大熊猫总数的30%(44只)。卧龙1991年-2000年共人工繁育大熊猫34胎,50仔,存活33只。卧龙保护区不仅在野生大熊猫的保护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使区内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基本趋于稳定,在人工繁育大熊猫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卧龙保护区大熊猫研究中心
随着大熊猫野外保护和移地保护工程的进展,我们欣喜的看到,大熊猫野生保护种群数量下降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人工繁育种群数量正逐步扩大,拯救和长期保存这一物种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
全世界救助大熊猫
在大熊猫产区,保护国宝大熊猫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意识深入人心。大熊猫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大熊猫进入山寨是那么悠然自得,而居民们更是习以为常,关爱有加。在当地居民中常有救助大熊猫的佳话轶事,下图为四川平武白马藏族同胞把和母亲离散的大熊猫幼仔送到大熊猫常来饮水的小溪边,以便熊猫妈妈来认领“宝宝”。
1980年世界野生生物(自然)基金会(WWF)与我国政府达成为拯救大熊猫而进行国际募捐运动和制定保护熊猫计划的协议。并派出以乔治·夏勒(G·B·Schaller)为首的科学家来我国四川共同探讨执行保护大熊猫的计划。
世界人民热爱大熊猫,关心大熊猫,大熊猫每到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受到国宾礼遇,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大熊猫热。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在1961年成立时,就把中国的大熊猫作为会旗和会徽的标志,无论从美学价值还是科学研究来看,大熊猫都是世界自然保护的旗舰动物。
全世界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愿稀世珍宝大熊猫与人类共存。
夏勒博士在野外观察测量麻醉的大熊猫
并为它带上无线电发射颈圈进行追踪监测
大熊猫在美国
中美友好使者基辛格博士关心大熊猫
WWF官员在访问北京动物园参观大熊猫时展示WWF的会旗,
好客的大熊猫迎上去与会旗上的大熊猫亲切握手
[ 本帖最后由 沉落湖心 于 2006-6-3 00:0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