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楼主: 风.水

[神州大地] zt华丽血时代--两晋南北朝:人的另类历史 作者:赫连勃勃大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晋草创之际的首次大内哄
  
  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引兵内向,以诛讨刘隗为名,向建康进军。王敦的心腹沈充立即在吴兴起兵,响应王敦。行至芜湖,王敦又上表,声讨元帝的另一位心腹刁协。
  晋元帝览表大怒。他自以为大局在握,马上下诏:
  “王敦恃宠生骄,敢肆狂逆,疏言无礼,意在幽囚朕躬。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今亲率六军以诛大逆!”
  恐怕谯王司马承在湘州举兵扰乱后院,王敦派人去说服这位老王爷。
  司马承对元帝忠心耿耿,叹息道:“吾其死矣!地荒民寡,势孤援绝,将何以济!然死得忠义,夫复何求!”一口回绝了王敦。见谯王不从,王敦就派自己的表弟、南蛮校尉魏义率两万精兵进攻长沙。
  元帝忙招还戴渊、刘隗回军,入卫建康都城。
  刘隗喜见王敦举兵,刚入建康,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意气自若,洋洋大言,表示要一举消灭王敦。入见元帝,他又与刁协一起劝说元帝尽诛王氏全族。“帝不许,(刘)隗始有惧色。”
  王敦起兵痛快。最倒霉的要数留在建康城内的王导。要知道,造反谋逆,最起码是要诛三族的大罪。王导是王敦堂弟,惴惴之情,自不待言。这位大名士天天带着王邃、王彬、王侃等在朝廷任职的王氏宗族二十多人,跪在宫门外待罪。
  一边是王敦兴大兵直杀建康,一边是王导素服待罪,晋元帝司马睿还真不知如何处理。
  尚书左仆射周顗入宫面君,跪于门下的王导高声哀求:“伯仁(周顗字),我以宗族百口托付您!”
  周顗没有答理王导,“直入不顾”。
  入宫后,周顗向元帝盛称王导忠诚,深加求护。这位周伯仁真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大好人,如果换了别的文士出身的大臣,肯定对王导满脸悲悯,拍着胸脯大言要搭救“老同事”,入宫后,又会百分百肯定自告奋勇充当抄家先锋,不劝皇帝杀掉王氏九族才怪。
  周顗大名士,喜饮酒。与元帝商议政事后,于宫中痛饮,尽醉而出。
  王导一行人还在门外长跪。见周顗晃晃悠悠出宫,又膝行而前,大呼求救。周顗仍旧不答理王导,醉乎乎对左右从人讲:“今年看我杀取诸贼,取斗大金印系肘后!”
  回家后,稍待酒醒,周顗又亲自上表元帝,“明(王)导无罪,言甚切至。”
  所有这一切,王导全然不知,认为周顗不救自己,内心深恨。
  在周顗等人的谏劝下,元帝命人还送王导朝服,并于在宫中召见。王导跪地叩首,说:“逆臣贼子,何代无之,不意今者近出臣族!”
  元帝闻言下座,光脚走至王导身边,扶起这位老好人,表示绝对相信王导的忠诚。
  公元322年四月,元帝下诏,以王导为前锋大都督,以戴渊为车骑将军,共讨石敦。同时,又下令征虏将军周札(吴中大族周玘之弟)守建康石头城,以刘隗统军守金城。元帝本人亲自身穿甲胄,出城巡示诸军,表示御驾亲临的决心。
  王敦大军,从芜湖沿江而下,很快逼近石头城。由于痛恨刘隗,王敦想首先进功金城。深受王敦厚待的杜?|降将杜弘劝言:“刘隗手下死士甚多,未易一举攻克;不如首攻石头城,周札刻薄少恩,兵不为用,攻之必败。周札一败,刘隗门户已失,也定然败逃。”
  石敦听从杜弘之意,并以其为前锋,猛攻石头城。周札江南旧族,对晋元帝本来就三心二意,没做什么抵抗,大开城门迎纳杜弘军入城。至此,王敦占领了建康的军事要地石头城。
  听闻败讯,元帝着慌,忙命刁协、刘隗、戴渊合军进攻石头城,并令王导、周顗、郭逸等人三道并进,一齐出战。
  所有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文臣,兵战斗策非其所长,加起来也不是王敦的对手,“兵皆大败”,一时间四散狂逃。
  刘隗、刁协慌忙入宫,跪伏于元帝面前连称死罪。元帝也流泪呜咽,劝两人出逃避祸。两人表示,“臣当守死,不敢有贰。”元帝仍遣人对这两个老人旧僚给马派从,让他们出宫逃命。刁协年老,又素无恩信,一出宫身边从人就全都逃散,老头子很快被人砍掉脑袋,送至王敦处邀赏;刘隗脚力健,连滚带爬,昼伏夜行,最后跑到石勒的后赵避难,有幸捡得一条狗命。
  按理讲,王敦并非造反。刁协伏诛,刘隗逃走,他应该入宫面君才对。但王敦“拥兵不朝,任士卒劫掠,宫省奔散。”晋元帝司马睿真成了孤家寡人,身边只有值勤的安东将军刘超和两个太监侍立,静待王敦兵士的到来。
  元帝脱掉戎装,身着朝服,派人向王敦传话:“公若不忘本朝,则天下尚可共安;如其不然,朕当归琅琊以避贤路。”本来元帝得帝位就是侥幸,此话有七、八成是真。
  王敦不答。其实,这位王大将军也不失厚道。当初,他与堂弟王导竭尽忠心拥戴司马睿这位晋室疏宗为帝,如今,乘胜凭势,完全可以幽禁废杀司马睿。但王敦没有下手。
  元帝见王敦不搭理自己,没辙,只得命公卿百官齐去石头城拜见王敦。从感情、心理上讲,元帝也不见得有多么悲愤,他自己依靠王氏家族的扶植才得立为帝,王敦真把他废掉,他也没什么话好讲。
  王敦与众臣见礼已毕,居于上座。首先,他戏问手下败将载渊:“前日之战,有余力乎?”
  戴渊坦言:“岂敢有余,但力不足耳!”
  王敦又问:“吾今此举,天下以为如何?”
  “见形者谓之逆,体诚者谓之忠。”戴渊不卑不亢,语带讥讽。
  王敦也笑。“卿可谓能言之人。”
  戴渊此人,是吴地数世强宗。“有风仪,性闲爽,少好游侠,不拘细行。”当年大才子陆机带着数船行李去洛阳,戴渊与一帮哥们见财起意,前去抢劫。“戴渊登岸,据胡床,指麾同旅,皆得其宜。”陆机在船上望见,知戴渊非常人也,大声叫道:“卿才器如此,怎会作此盗贼之事!”戴渊感悟,投剑而起,与陆机成为挚交。司马睿到江东后,戴渊一直深见亲信。
  略作沉吟,王敦又对周顗埋怨道:“伯仁,卿负我!”
  周顗依旧一脸不在乎。“公戎车犯顺,下官亲师六军,不能成功,使王师奔败,以此负公!”
  周顗“少有重名,神彩秀彻。”“周仆射,时人谓‘言谈之林薮’”(《世说·赏誉第十八》)“世目周侯,嶷断如山。”(《世说·赏誉第五十六》)正史、小说,对他都赞誉不少。但此公好酒,当初在西晋,能日饮一石;过江后,日日沉醉,略无醒日,时人称为“三日仆射”(意思是一醉三日)。一次,周顗与一位刚从北方逃难来的老友对饮,两人喝掉二石酒,竟把对方活活喝死。此外,周顗雅望非常,以戴渊之豪放,在其座不敢多发一语;以王敦之俊爽,每见周顗都面红耳赤,冬天寒日也要连连扇面;刚过江时,王导曾与周顗狎饮,乘醉倚枕在这位大名士的腿上,指着他的肚子问:“这里面有什么呢?”周顗豪语道:“此中空洞无物,然足容卿辈数百人!”其豪放事迹,皆有类于此。
  表面上,事情至此告一段落。晋元帝下诏大赦,并封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寻尚书事。王敦也不给皇帝面子,“并让不受”。
  元帝内心不安,他在广室殿召见周顗,问:“大事渐息,二宫无恙(指元帝自己及皇太子司马绍),诸人平安,大将军(王敦)看来还不副所望吧?”
  周顗回答:“皇上、皇太子自可万全,臣等尚未可知。”
  有人劝周顗趁机外逃,被他拒绝。“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真正一条好汉子,磊磊落落,虽常因酒废事,不失铮铮直臣。
  王敦手下的参军吕猗,曾在戴渊手下做事,对彼时的老上司深有过节。他劝王敦说:“周顗、戴渊,皆有高名,足以惑众。先前明公质问二人,他们一点愧色也无,令人痛恨。若不除之,必有再举之患。”
  王敦深觉吕猗之言有理。但毕竟周、戴两人名望太大,王敦自己下不了决心,但试探性地向堂弟王导征询意见:“周顗、戴渊,南北之望,无疑可以做三公吧?”
  王导不答。
  “作尚书令、仆射之官总可以吧?”王敦又问。
  王导仍旧默然。当时跪于宫门之门,数次哀求周顗在皇上面前为自己家族求情,没有得到对方任何反应。对此,王导耿耿于怀。
  王敦会意。“这样的话,应该杀掉两人才对吗?”
  王导仍旧无语。
  于是,王敦下令逮捕周顗和戴渊,随便捏造个罪名,押至石头城处决。
  路径太庙,周顗放声大骂:“天地先帝有灵,贼臣王敦,倾覆社稷,枉杀忠良,陵虐天下。上天有灵,当速杀王敦!”押送军人惶恐畏惧,忙上前用利戟对周顗当口就刺。虽血流至踵,周顗仍颜色不变,举止自若,慷慨受死,观者纷纷流泪。
  不久,王导在中书省翻捡他失势时朝廷官员呈给皇帝的疏奏,发现了周顗为解救自己而上的奏书,其中内容极赞王导忠诚,申诉备至。此时,王导这才知道自己做了小人。他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对儿子们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吾虽不杀伯仁”之典,由此而来。)
  说句公道话,王敦之祸,实属元帝司马睿因听信刁协、刘隗两人之言排挤王氏宗族而自招。刁、刘二人,器量浅狭,不能容物,致使“权臣发怒,借其名以誓师”,但最终倒大霉的,反而是周顗和戴渊这样的仁厚长者。
  王敦大权在握,以堂弟王导为尚书令,以堂弟王舒为荆州刺史,以堂弟王彬为江州刺史,以堂弟王邃为徐州刺史,以亲兄王含为卫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改易百官及诸军镇,转徙黜免者以百数;或朝行暮改,随意所欲。”
  长沙方面,谯王司马承终于力不能支,被魏义攻败,自己也被活捉,关在囚车里押送武昌。走至半路,王敦派人一刀结果了这位志大才疏而又不失忠梗的司马老王爷。
  权力使人Fu-Bai,极权使人极端Fu-Bai。“(王)敦既得志,暴慢滋甚,四方贡献多入其府,将相岳牧皆出其门。”他最宠信的,当属吴地大族沈充和他的老乡钱凤,并对二人言听计从。凡有得罪沈、钱的官员,必死无疑。这两个人土豪出身,“大起营府,侵人田宅,发掘古墓,剽掠市道”,使得士庶怨恨,皆望其早败为幸。
  公元322年年底,王敦率军还武昌(今湖北鄂州),遥制朝廷。
  不久,元帝司马睿“忧愤成疾”,病重而死,时年四十七。
  元帝至死,王敦也没有去朝见他。值得重点说明的是,元帝确实是病死善终,不是被毒死、刺杀、绞死或者暗杀。失势君王中,元帝也算运气比较好的一位。史家评价他“恭俭之德虽充,雄武之量不足。”最最奇怪的是,就连总为尊者讳的正统史家也明言,“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也就是说司马睿其实并非司马氏的后代,而是一个姓牛的小官吏与司马睿“父亲”的王妃夏侯氏私通之子,也真真天下奇闻。东晋一百年天下,原来并非司马血脉在帝系流动,果真天道循环,以报司马家族开基者的阴毒残忍。
  元帝死后,王导受遗诏朝政,皇太子司马绍继位,是为东晋明帝。改元太宁。

  
  
  王敦最后的下场
  
  东晋明帝刚刚继位三个多月,一直体虚多病的王敦也有日募途穷之感,加强了篡位的准备步伐,“讽朝廷征已,帝手诏征之”。他自己不好在没有借口的情况下带兵入建康,反而暗示明帝,要皇帝下诏征召他入朝,以做到“名正言顺”,然后再顺水推舟,按部就班地也过把皇帝瘾。
  东晋明帝年青果锐,危急时刻坦然不惧,写亲笔诏书让王敦入京,这样一来,反让王敦感到有些进退两难。
  王敦想谋逆,但其宗族诸人并非一味跟随。王导不必讲,一直是以整个王氏宗族的安全为最高利益,拥戴帝室。王敦堂弟王棱屡次劝谏,被王敦派人暗杀;另一个堂弟王彬为人忠直,“谏之甚苦”,差点被杀。荆州刺史王舒也是王敦堂弟,知道王敦要起事,马上和王导站在一起,秘劝东晋明帝加紧准备,谋讨王敦。
  顺便一提的是,王敦移镇姑孰,“入朝”建康之前,还听从钱凤之言,族灭了吴地最大的地方势力以周札为主的周氏。
  周札时为会稽内史,“一门五侯,宗族强盛,吴士莫与为比。”钱凤是沈充老朋友,自然要替沈氏出力。“江东之豪,莫强沈、周”,周氏一灭,沈氏家族自然在江东就无人可比了。于是,王敦诬称周氏一家密谋不轨,派沈充等人带领众兵,尽灭周氏。可叹的是,王敦失败后,沈充一族也被诛除殆尽,吴地土生大族至此烟消云散。(值得一讲的是,周札的父亲是周处,京剧《除三害》的主人公。周处年少时,“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意,州里患之”,与南山猛虎、长桥大蟒合称为“三害”,后在陆机陆云兄弟劝诫下幡然自新,发奋读书,既为能臣,又为上将,最终在与氐人作战中英勇战死,被西晋朝追赠为平西将军。周处当时还有文集传世,著《默语》三十篇,《风土记》以及《吴书》,真正的文武全才。)
  大事临发的关键时刻,王敦却病势加重。他自己无子,其兄王含的儿子王应过继给他做儿子。于是,他矫诏拜王应为武卫将军作为自己的副手,拜王含为骠骑大将军。
  钱凤作为谋主,也非常焦虑,便问王敦:“脱有不讳(万一您病重“过去”了),王应能承继大事吗?”
  王敦倒是明白人,表示:“非常之事,非常人所能为。王应年少,岂堪大事!我死之后,莫若释兵散众,归身朝廷,保全门户,上计也;退还武昌,收兵自守,贡献不废,中计也;及吾尚存,悉众而下,万一侥幸,下计也。”
  钱凤师爷浅见,为自身计较,认为“公之下计,乃上策也”,与沈充等人定谋,准备王敦一死即兴兵作乱。
  东晋明帝年青英果,才兼文武,不象他老爸元帝那样窝囊。审时度势后,他决定先发制人,以司徒王导为大都督,并命大臣温峤、郗鉴等人各领兵马,下诏讨伐王敦。
  王导深谋远虑,率宗族子弟先为王敦“发哀”,造成王敦已死的假象,“众以为(王)敦信死,咸有奋志”。看来王敦名头确实大,如果身子骨硬郎,晋明帝、王导等等诸人加上一班文武诸臣还真不是他一个人的对手。
  “(王)敦见诏,甚怒;而病转笃,不能自将”。晋人崇信卜筮,王敦便让其记室参军郭璞算上一卦。
  郭璞本来就反对王敦起兵,胡乱掐指,便回答:“不成功”。
  王敦怀疑郭璞一直与朝廷中温峤等人关系密切,听说又是凶卦,坚信郭璞胳膊肘往外扬。他压住怒气,问郭璞:“你再算算我能活多久。”
  郭璞想了想,说:“考虑刚才的卦象,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住武昌,寿不可测。”
  王敦大怒,问:“卿寿几何?”
  郭璞自知不免,答:“命尽今日日中。”
  王敦立命军士收斩郭璞。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大文学家,大诗人,大卜筮家,大风水家。其所作《游仙诗》意象新奇,开中国山水诗先河,文采富艳,意境深远,诗作有“中兴第一”之称,大可摘录一二以飨读者:
  京华游仙窟,山木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临源挹消波,陵冈掇丹荑。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其一)
  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绿萝结高林,蒙茏盖一山。中有冥寂土,静啸抚清统。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飞泉。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其三)
  不仅能诗,郭璞还善作赋。其作撰《江赋》、《南郊赋》等,皆词藻伟丽,不拘一格。当然,作为中古诗人,郭璞许多诗赋作品现在已鲜为人知,但在当时是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大师级人物。
  晋明帝作太子时,与郭璞、温峤、庾亮“皆有布衣之好”,关系非常亲密,难怪王敦怀疑郭璞与自己有贰心。
  《晋书》之中,郭璞的大名与大炼丹家、大化学家葛洪并列一传,而并非与一群医士和卜士胡乱列入《艺术传》中,由此,足见他在当时的重要性。他不仅撰有卜筮大全《洞林》一书,又注释《尔雅》、《三苍》、《山海经》、《楚辞》、《子虚赋》、《上林赋》等典籍数十万言,诚为学问大家,才兼儒道,为一代宗师。活该倒霉,郭璞这么一个聪明人,竟也为王大将军临死垫背,也正是那种“善为人谋而掘于谋已”的人物。
  公元324年八月(晋明帝太宁二年),王敦以诛温峤为名,让大哥王含等率五万多水陆精兵,一时并进,直奔建康杀来。
  假使明帝司马绍是孱弱之主,王敦可一举成功。但这位青年皇帝有“文才武略,钦贤爱客,雅好文辞”。大战之前,以万乘之尊,明帝司马绍竟能自己微服出行,带几个从人骑兵至姑孰,侦察王敦的兵力部署情况。
  明帝穿着普通,但相貌不凡。他的母亲荀氏一族是燕代一带的人,有鲜卑血统,黄须白面。
  听兵士讲营盘附近有个长着金黄胡须的人四处转悠,王敦于病床上闻声惊坐,大叫:“此必黄须鲜卑奴来也!”忙派骑兵四出追捕。明帝见势急,上马驰奔而去。一路上,每有停歇,他就让从人用冷水浇马粪,追骑见马粪冰凉,认为敌人侦骑来不及追赶,就止马当地。“帝仅而获免”。如果推举皇帝级的“孤胆英雄”,东晋明帝司马绍应该数一数二。
  王含是王敦大哥,可龙弟鼠兄,才能相差甚远。越城一战,明帝属下将军段秀(鲜卑段匹磾之弟)以千把号人大败王含,并斩杀前锋将何康。
  听闻大哥出兵即败,王敦大怒:“我兄,老婢耳。门户衰,大事去矣!”本想强撑病体,亲去前线指挥。无奈病入膏肓,刚坐起身就一阵眩晕,摔倒于床上。很快,王敦就病重身死,时年五十九。
  《晋书》记载,王敦死前表示要王应即位为帝,先立文武百官,然后再为他发丧。想来想去,殊不可解。王敦深知自己将亡,不可能还思前想后让不争气的过继儿子王应称帝以招灭族之灾。成王败寇,败者一方的“事迹”只能由“胜利者”汇述了。
  王应真是死狗扶不墙。形势如此严峻,他既不明言称帝,给部下一个当开国功臣的“盼头儿”;也不为王敦发丧;更不思忖攻守谋略。这个败家子不知何为忧愁,天天与手下几个狎客纵酒淫乐。至于王敦的尸首,被这个不肖之子用席子包裹起来,外面涂了几层厚蜡,埋在议事大厅地下。假若王大将军死后有灵,天天躲在大青石板下面,严严实实被包裹得像个粽子,在地下静听逆子(应该是逆侄)在他上面大玩 group sex,丝竹声声,肉搏阵阵,一辈子以豪爽著称的驸马爷、大将军,也只能哀叹自己命运不济了。
  晋明帝方面,又派出吴兴人沈桢去诱降王敦的铁杆死党沈充,许以司空高官。
  沈充关键时刻非常象条汉子。他拒绝了明帝的“好意”。“三公之位,应由望美才高的人担当,岂是我辈能及。以此甘言厚币诱我,不敢生受。况且大丈夫相交共事,当存始终,岂能中道变易。果真如此,世人能容我的反复之举吗!”言毕,沈充提兵,直奔建康,率万余人与王含合军。
  沈充虽有侠义之风,战非所长。有人建议他决挖玄武湖水倒灌建康,乘大水舟行而进,可一举成功。沈充犹疑,不能从计。
  相持之间,各地勤王兵马纷纷赶到,尤其是临淮内史苏峻所率兵众,战斗力很强。沈充、钱凤两人一合计,觉得苏峻等人远道而来,兵将疲困,应该先发制人,便合兵主动进攻建康城。两军交战,沈充等人还占了先机,把东晋军队打得节节败退,一直追杀到宣阳门。
  叛军正清除路障,准备一举攻城之际,本以为远来疲惫不能出战的苏峻等人忽然率众冲出,横击沈充、钱凤的攻击兵士。
  沈充等人大败,手下兵士掉入江水中淹死的就有三千多人。未及喘息,东晋刘遐一军又再次大破沈充于青溪。
  最草包的当属王含。好几万劲卒在手,他没有配合沈充进攻建康,只是在一旁观望、逡巡。得知沈充败讯后,更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连夜烧营夜遁。
  王含带着儿子逃往荆州,想投靠堂弟王舒。不料,迎接他们父子的不是热酒美食,不是殷勤笑脸,而是冰冷的锁链。六亲不认的王舒把堂兄、堂侄锁起,话也不多说一句,当众扔入江中淹死,以“实际行动”与王敦、王含划清了界限。
  钱凤跑到阖庐洲,也被本是同一阵营的寻阳太守周光斩杀,拿着他的脑袋到京城“诣阙自赎”。
  兵败如山倒。沈充慌不择路,闯入昔日手下将吴儒家避难。古语云,“有急莫投亲旧”。吴儒一脸坏笑,把老上司沈充诱至复壁内,咣当一声把一大块石头挡在暗外门。他爬到高处,自上而下笑着向从前恩将说:“我可得三千户侯啦。”(晋Regierung当时以五千户侯悬赏斩钱凤,以三千户侯悬赏斩沈充。)
  沈充倒也冷静,仰头对沈儒讲:“封侯不足贪也。尔以大义存我,我宗族必厚报汝。若必杀我,汝族灭矣。”
  吴儒小人,当然不信“死灰复燃”之理,一脸狞笑加冷笑,与僮仆数人矛刃俱下,把沈充活活捅死在狭窄的夹壁当中,又割下沈充脑袋到京城领取封赏。
  沈充江东几代大族,枝蔓繁广,临死之前一段话,也是有恃而言。但他自己万万不想不到的,替他报仇的不是沈姓亲族,恰恰是他自己的长子沈劲。
  王敦之乱平定,钱凤、沈充不仅本人被杀,依王朝律令,谋逆造反至少要诛三族。沈充之子沈劲命大,竟然在乡人的庇护下捡得一条性命,没被东晋Regierung抓去砍头。如逢王朝盛世,这种父亲造反儿子得活的机率几乎是零,但东晋偏处一隅,强敌在邻,世道纷乱,没过多久,逢上皇帝生日、婚庆、诞子等喜庆大赦,沈劲就又冒出市面,并果真能够率人把吴儒一家老小上下杀个干干净净。吴地土豪自相鱼肉,东晋Regierung也乐于他们窝里斗,加上沈劲又是子报父仇的大孝之举,道义上也受到各方支持。沈劲不仅报得父仇,又以侠勇之名名扬四海。“(沈)劲少有节操,哀父死于非义,志欲立勋以雪先耻”,他自告奋勇过江抵御北虏,屡次与慕容燕国兵将争战,东晋穆帝升平三年(公元359年),沈劲以五百兵士坚守许昌,抵御慕容恪。不久,兵败城溃,沈劲不屈而死,被东晋朝廷追赠为东阳太守。
  如此,青史之中,父亲沈充附于“逆臣”王敦传后,儿子沈劲竞赫然列于“忠义传”中,可见血统之论,诚无真凭。
  至于王敦,盖棺论定,封建史家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功绩:
  “王敦历官中朝,威名素著,作牧淮海,望实逾隆,弼成王度,光传中兴,卜世延百二之期,论都创三分之业,此功固不细也。”
  笔者以现代人眼光,觉得王敦也不失为一刚烈大丈夫,敢爱敢恨,敢作敢当,而且他起事之因也是由于王氏家族成员受排挤,并非完全出于个人野心。刁协、刘隗小人煽风点火,钱凤、沈充激成祸难,叹只叹时兮命兮,不佑英雄。身死之后,英名一世的王大将军还被东晋Regierung刨出尸首,死都死了,还被扶跪着,斩去头颅。
  王敦死后,亲兄王含、继子王应被杀,但琅琊王氏并未被牵连,反而因讨伐王敦有功而有多人获加官进爵:王导以司徒进位太保,王舒迁湘州刺史,王导堂弟王彬为度支尚书,王氏一大家子多人位进不衰,仍旧是东晋世宗豪族的翘楚。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平定王敦之乱后,晋明帝司马绍不久即病死,年仅二十七岁。虽然只当了三年左右的皇帝,史臣对他还是有很高的评价:“帝聪明有机断,尤精物理。于时兵凶岁饥,死疫过半,虚弊既甚,事极坚虞。属王敦挟震主之威,将移神器。帝驱骑遵养,以弱制强,潜谋独断,廊清大昆,拨乱反正,强本弱枝。虽享国日浅,而规模弘远矣。”
  皇太子司马衍即位,年仅五岁,是为东晋成帝。
  孩皇帝即位,明帝皇后庾氏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虽然明帝遗诏司徒王导录尚书事,与中书令庾亮一同辅政,但真正的权力都集中在庾亮一人手里——当朝皇太后庾氏是他亲姐,孩皇帝司马衍是他外甥。
  庾亮,字元规,出身世族,大名鼎鼎。此人“美姿容,善谈论,性好《庄》、《老》”,是魏晋风度中的一个楷模人物,《世说新语》中常常指及此人。但在Politik上,庾亮是十足刚愎自用、心胸狭窄的庸才。
  明帝病重时,其舅氏虞胤为右卫将军,与左卫将军南顿王司马宗同掌禁卫军权。由于这两人私人关系也不错,惹起庾亮的猜忌与不满。王导出于公心,与庾亮一起曾向明帝提醒,怕司马宗会与虞胤在明帝死后拥立司马宗的哥哥西阳王司马羕为帝。明帝不信,反而更加信任虞胤、司马宗。
  司马宗、司马羕兄弟是汝南王司马亮的儿子(汝南王是“八王之乱”中第一个被杀的老王爷,他自己从未为乱,也被编入“八王”之中,确实冤的可以)。从辈份上讲,司马宗、司马羕是明帝的叔祖辈,也都是五十岁左右的半老头子,与元帝一系又为疏宗,应该没什么篡位的野心。庾亮只想着明帝死后自己外甥登基的绝对安全,十分疑忌这两个司马王爷。
  明帝病重时,庾亮半夜想入见,被南顿王司马宗呵止,吆喝道:“皇家宫廷大门是你们家自己的家门吗,想进就进?”庾亮为此,更是对司马宗恨之入骨。
  明帝弥留之际,庾亮声泪俱下,指称司马宗、司马羕与虞胤三人有逆谋,希望明帝马上“处理”他们。明帝不纳,反而让人把时任太宰的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亮卡壶、车骑将军郗鉴、丹阳尹温峤以及庾亮等人叫在一起,共受遗诏辅政。
  虽然如此,明帝死后,庾太后称制,孩皇帝幼冲,大权自然集于庾亮一人手中。王导主持朝政时,宽和驭下,深得众心;庾亮掌权,苛刻任法,颇失人心。同时,他对拥军在外的陶侃、祖约、苏峻等人深加猜忌,整日盘算如何提防这三个人。
  陶侃时为荆州刺史,拥有荆、湘、雍、梁四州之众;祖约任豫州刺史,统管其兄祖逖北伐后占领的大片地盘。这两个人见明帝遗诏中褒进大臣名单里没有自己,都怀疑是庾亮从中作鬼,删除了他们两人的名字。此外,历阳内史苏峻,在平讨沈充、钱凤过程中居功甚大,手中又拥强兵数万,也存骄盈之心。
  为了防备这三个外臣,庾亮派和自己关系不错的老友温峤任江州刺史,镇武昌;任王舒为会稽内史,以为声援。同时,他又派人大修石头城,以防万一。
  母后临朝,皇帝冲幼,外戚专政,如此,祸乱之萌,已见端倪。
  成帝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十一月,庾亮执政才半年多,就借口南顿王司马宗谋反,派禁兵去上门逮捕。司马宗老王爷性格固执,拒战反抗,被杀;其兄西阳王司马羕也被降封为县王;已被封为虚官大宗正的前右卫将军虞胤也被贬为桂阳太守外任。庾亮此举,一点不是出自公心,大失天下之望,都认为他是剪除宗室,巩固自己的威权。
  司马宗、司马羕兄弟一直与苏峻关系很好。事发后,司马宗手下有个亲信跑到苏峻处匿藏,庾亮派人去抓捕,苏峻保匿不交,惹得这位皇上大舅更是恶从心起。
  六岁的晋成帝对外面发生了什么一无所知。有一天,学习功课完毕,忽然想起了什么,便问庾亮,“从前常常在殿中看见的那位白头发老爷子去哪里了?”司马羕、司马宗两个王爷,对成帝来讲是曾叔祖辈,宗室元老,都在朝会大殿上专门没有床位(坐床,以示尊宠)。
  庾亮告诉外甥,“那个人谋反,已经被杀掉了。”
  小皇帝一听,哭了。平日里司马宗对他很好,常常抱持他在宫游玩,白头白须的慈祥样貌,更使小孩子觉得亲切。
  “舅舅你说别人作贼,便杀之;如果别人说舅舅你作贼,又当如何?”小孩子抽泣着,说。
  庾亮闻言大惧,色为之变,也不知如何回答这位六岁小皇帝的问话。
  庾太后很生气,用牙尺敲打成帝的脑袋,怒斥:“小孩子怎么说这种话!”显然是看见哥哥被儿子说得一脸惊惶,心中不忍。
  
  苏峻因激怒起兵
  
  成帝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底,北方的后赵军队猛攻坐镇寿春的祖约。祖约多次上表请求救兵,“朝廷不为出兵”,其实是庾亮本人对此无动于衷。
  寿春城坚,强攻不下,后赵军队就进犯淮南诸地,杀掠五千多人。这样一来,直接威胁到建康Regierung的统治,庾亮等人才着慌,忙下诏命王导为大司马,驻军江宁,以抵御后赵兵。
  危急时刻,幸亏苏峻派大将韩晃出击,打跑了后赵石聪所率的羯族军队,危机暂时缓解。庾亮为了防止后赵军队再来,又准备在江南防线内开挖大塘充水作沼泽,使敌军骑兵不得驰骋。虽然此举有利于防御,也就把寿春城孤悬于大塘之外。本来祖约就深恨朝廷前番不派救兵驰援,闻知此讯,愈加怨恨。
  后赵侵逼之患刚去,庾亮不仅没有厚赏击敌有功的苏峻,反而想先发制人,征召身在历阳的苏峻入朝,削夺他的兵权。
  王导老谋深算,劝庾亮说:“苏峻为人猜险,必不奉诏,不如暂先包容他,慢慢相图。”
  庾亮不听。众臣朝会之时,他大言道:“苏峻狼子野心,终必为乱。今日征之,纵不顺命,为祸犹浅;若复经年,不可复制!”
  王导不再说话。众臣惟惟。只有光禄大夫卞壶表示反对。“苏峻强兵在手,驻镇距京都又近,一天之内就可抵达,一旦有变,易成祸难!”庾亮不听。
  在外带兵的大臣、庾亮好友温峤闻讯,也写信多次劝阻庾亮,皆不听。
  苏峻,字子高,长广掖县人(今山东莱州)。“(苏)峻少为书生,有才学,仕郡主簿。年十八,举孝廉。”永嘉之乱,各地人们纷纷筑坞自保,苏峻也在家乡结垒,有数千家归投其下,形成一方非常有影响的地方民兵势力。由于书生出身,苏峻才兼文武,又善抚士众,被当时晋朝的青州刺史曹嶷(此人反复,谁势力强就向谁称臣)惦计上,欲率军消灭苏峻。苏峻当时知道自己远远不是曹嶷对手,就率部曲泛海南渡,归于广陵。“朝廷嘉其远至,转鹰扬将军。”
  王敦第一次起兵时,苏峻因卜卦不吉,带军一直迟回不进,退保盱眙。王敦二次起兵,苏峻因自己军力比以往强盛,毅然受朝命入建康,讨伐沈充、钱凤。南塘一战,苏峻与其将韩晃奋勇冲杀,首战告捷,奠定了最终的胜局。王敦之乱平息后,朝廷因功授苏峻冠军将军、历阳内史,封邵陵公。
  有功于国,威望渐著,苏峻也自我膨胀,加之其“有锐率万人,器械其精”,是东晋数一数二的“王牌军”,便“颇怀异志,招纳亡命”,朝廷发饷运粮保有迟误,苏峻“便肆忿言”,口出不逊。即便如此,乱世重军阀,苏峻其实在起初并没有造反的念头。
  听说朝廷要征自己入朝,苏峻很心慌,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秧,将军离不开大矛枪。真把自己从军队里调回“中央”,威权尽失,说什么也没用。于是,苏峻忙派属下司马入建康拜见庾亮,表示“讨贼外任,远近惟命。至于内辅,实非所堪。”
  庾亮不许。同时,他又派人派军驻于苏峻军队左右,严加防备。
  为了诱使苏峻入朝,庾亮以成帝名义下“优诏”,征苏峻为大司农,位特进,命其弟苏逸代领其军。大司农一职,位高职虚,明眼人一看就是个“幌子”。
  苏峻上表,恳切地表示:“往昔明皇帝亲执臣手,使臣北拒胡寇。今中原未靖,臣何敢即安!乞补青州界一荒郡,以展鹰犬之用!”话说到这份上,近乎哀求了。只要不把自己调离本军,随便让去哪儿都行。
  庾亮“复不许”。
  “(苏)峻严装将赴召,而犹豫未决。”事关重大,一去京城,深不可测,蛟龙失池,不及鱼虾。
  苏峻的谋士任让劝道:“将军您求处荒郡而不见许,事势如此,恐无生路,不如勒兵自守。”苏峻大以为然,便不应朝命。
  庾亮更沉不住气,遣使“讽谕之”,其实就是话里带刺软威胁,命苏峻立刻应召进京。
  苏峻大怒,愤言道:“庾亮讲我要造反,我入京还能活吗?我宁山头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头(反贪局的人要来抓我就自己来,我不会自投罗网)。往者国危如累卯,非我不济!狡兔既死,猎犬理自应烹,但当死报造谋者(指诬害他的庾亮)!”
  起事之前,苏峻派人联络祖约。
  祖约一直对朝廷愤恨,马上捎信给侄子祖涣、女婿许柳,让他们协助苏峻。祖约其人,是大英雄祖逖同父同母亲弟,但无论人品、才能都与其兄判隔云壤。
  当初,祖约在元帝手下做官,就是个超级“妻管严”,怕老婆要死。某晚在家外小妾处过夜,他起床小便,被人乱剁一刀。祖约害怕,知道是老婆派人害自己性命,上奏元帝说要放弃在京城的官职。元帝不许,祖约竟私自跑出京城,躲避老婆的“毒手”,当时被司直刘隗狠狠参了一本。后来,由于祖逖立功江北,祖约也日渐任遇。祖逖死后,朝廷命祖约代其兄职,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当时,祖约的异母兄祖纳就密奏元帝,认为祖约“内怀陵上之心,抑而使之可也,如假其权势,将为乱阶”,元帝不听,以为祖纳妒忌其弟贵宠。祖约到任,无才无德,士卒不附。加之后赵军连连围攻进逼,朝廷不加援手,祖约一直怨恨满腹。接闻苏峻密书,祖约大喜,马上加以迎合。
  温峤听闻苏峻拒命,便想立刻率军趋卫建康。庾亮不予批准,回信说:“吾忧西陲(指陶侃),过于历阳(指苏峻)。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雷池在今安徽望江县,后来的成语“不越雷池一步”即出自庾亮言)”。
  陶侃居荆州,坐拥上流之地,庾亮对他的疑惧也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就东晋(连同以后的南朝)而言,荆、扬二州是其Politik、经济和军事中心,“江左大镇,莫过荆、扬”。荆州一直是“甲兵所聚”之地,不仅地理位置特殊,物资供应充足,而且荆楚风俗悍勇,又多当地“蛮僚”入充将士,战斗力十分强悍,种种优势,几乎全部占全。建康位居下游,虽九重帝居,群臣围拱,但只要荆州兵锋指下,京城马上岌岌可危。
  王导的司马(军事参谋)陶回有远见,他劝王导:“苏峻军队未至,我们应切断阜陵,坚守江西诸渡口,彼少我众,一战可以制胜。如不先发制人,苏峻必占据阜陵,到那时人心骇惧,就难与争锋了!”王导转告庾亮。不从。
  果然,苏峻军队先发,其将韩晃、张健一战而陷姑孰,东晋军队的粮米军资、舟船器械,尽落入苏峻之手。
  建康大惧,京师戒严。朝廷授庾亮都督征讨军事的大权,派左卫将军赵胤为历阳太守,命宗室左将军司马流带兵屯驻慈湖以抵御。328年春正月,温峤也入援建康,屯军于寻阳(今湖北黄梅)。
  司马流宗室软骨头,素无计谋,本性又怯懦,“将战,炙不知口处”,仗还未打,吃东西连自己嘴都找不到,可见其胆有多小。苏峻的将军一攻而捷,杀掉司马流。
  苏峻本人,连同祖约派遣的祖涣、许柳两人,共合军两万多人,渡过横江(今安徽和县),在陵口屯军。其间,晋兵数次来战,皆大败而去。苏峻、祖涣等人的兵士作战经验丰富,与后赵兵相攻都不会吃亏,所以,同台军(Regierung主力军)相遇,自然占据优势。
  成帝咸和三年(公元328年)三月,苏峻军已经打到建康近旁的覆舟山(今南京太平门附近)。司徒司马陶回再次直接向庾亮献计:“苏峻知道石头城有重兵守卫,不敢直下,一定会取道小丹杨以南步行而来,应该在半路设伏,忽然邀击,可一举成功。”庾亮当然是又不从。
  果然,苏峻从小丹杨迂回而进,而且军队半夜迷路,扰乱不堪,假使晋兵在此设伏,可把苏峻等人一网打尽。
  “(庾)亮闻,乃悔之。”
  眼见节节败退,三军总指挥庾亮自己不上前,又下诏派大臣卞壶任方面军统帅,与侍中钟雅等人率军在西陵与苏峻军队交战。双方一交手,晋军根本不是苏峻之敌,一战溃败,死伤数千。
  苏峻军猛攻建康青溪栅,卞壶等人抵御不进,连连后退。苏峻又派人因风纵火,“烧台省及诸营寺署,一时荡尽。”
  大忠臣卞壶背创未愈,与左右力战而死,其二子也紧随其后,赴敌而死。卞壶老母抚尸而哭,叹道:“父为忠臣,子为孝子,夫何恨乎!”
  云龙门附近,丹阳尹羊曼等人也都相继战死。
  庾亮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亲自出战,与诸将率兵士在宣阳门列阵。“未及成列,士众皆弃甲走。”可见,这位天子大舅是何等不得人心。
  无奈,庾亮只得带着三个弟弟与赵胤等人乘船逃奔寻阳,依附温峤。
  苏峻兵士冲入建康台城。王导与四个大臣急忙奔入内宫,抱着孩皇帝登上太极前殿,共登御床,以身体护卫着龙种小童。
  “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叛军入宫后,大声喝斥殿上几个人出殿。
  侍中褚翜朗声答言:“苏冠军(苏峻军号是冠军将军)来觐见至尊,军人岂得侵逼!”
  叛军没接到命令,不知以如何的态度和礼节对待殿上君臣。经褚侍中呵斥,真还没人敢上殿。
  兵人爱财,便一窝蜂突入后宫,见什么抢什么,连庾太后左右侍人也遭受劫掠。
  苏峻为泄忿,也乐得放纵士兵在京城四处抢夺,“裸剥士女,皆以坏席苫草自障,无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号之声,震动内外。”这帮兵士真是缺德,早春时分,把京城百姓抢收得一干二净,连里外衣服也不放过,实属穷凶极恶。不仅如此,他们又驱役百官,光禄勋王彬等人都被强迫负土至蒋山当苦工,沿途被叛兵脚踹鞭打,形同奴隶。
  “时官府有布二十万匹,金银五千斤,钱亿万,绢数万匹,他物称是。”苏峻全部命军士搜抢一空。
  最可怜的是,“御厨”们连给小皇帝做饭的原料都找不到,只能从仓库地上扫出几石抢劫后散在地面的米粒,煮粥给孩子吃。
  苏峻完全控制建康后,“称诏大赦”,惟独庾亮兄弟不在原宥之例。王导德高望厚,苏峻对他连根毫毛都没动,依旧让他原官入朝,位在苏峻本人之上。
  苏峻封自己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封同盟军祖约为侍中、太尉、尚书令;许柳为丹阳尹;祖涣为骁骑将军。
  被庾亮降职废居于家的弋阳县王司马羕终于盼来“自己人”,他亲自拜见苏峻,猛怕马屁。苏峻一高兴,恢复他西阳王的位号,进位太宰,录尚书事。
  万分焦心的温峤在寻阳苦等消息,迎来的却是丧魂落魄的庾冰兄弟。知道建康不守,皇帝落入苏峻之手,温峤放声大哭。
  哭了半日,眼泪救不了国难,温峤只能和惹事佬庾冰商议平定苏峻之策。两个人一直提防陶侃,如今,也只能厚着脸皮,派人哀求陶侃出兵。
  驻屯荆州的陶侃本来一肚子鸟气,马上对温峤派来的都护王愆表示:“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
  温峤哀求多次,就差点亲自去荆州跪求陶侃了,但老陶就是按兵不动。最后,还是王愆一席话,使得陶侃幡然感悟,戎装登船。
  “苏峻,豺狼也,如得遂志,四海虽广,安有明公容足之地乎!”
  于是,众人四处发檄,陈列苏峻、祖约叛逆之状,移告征镇,共同发兵。
  
  苏峻之乱的最后平定
  东晋成帝咸和三年六月(公元328年),陶侃亲率大军抵至寻阳。当地的朝臣将士均议论纷纷,以为陶侃来后肯定会先“诛庾亮以谢天下。”
  庾亮又惊又怕,急得差点跳河。幸亏老友温峤出主意,让他亲自前往陶侃营帐拜见、道歉。
  陶侃没有心理准备。忽然看见权倾一时、玉树临风的皇帝大舅跪伏于自己面前,口中喃喃道歉不停,也大惊失色:“庾元规竟拜我陶士行啊!”
  “(庾)亮引咎自责,风止可观,(陶)侃不觉释然。”晋人就是这样天真、大度,崇仰人物风采。面对这样一个祸乱天下、引狼入室又曾要加害自己的权臣对手,放在别的朝代别的人身上,早就举刀恶狠狠当头剁下。但“魏晋风度”的魅力不可小觑,言语举止之间,竟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仇恨为友谊。
  陶侃大笑,说:“君侯您大修石头城就是防备我,今天倒来求我办事了!”言毕,两人“谈宴终日”。
  陶侃出兵,局势陡然改观。“戎卒四万,旌旗七百余里,钲鼓之声,震于远近。”
  苏峻没想到陶侃会和庾亮讲和,忙从姑敦回军,还据建康石头城,分遣众将以迎战陶侃。
  陶侃,字士行,鄱阳人。他孤贫,喜读书,入洛阳后,为张华所叹异。陈敏作乱江南,陶侃在江夏太守任上,屡次破贼。元帝至江东,陶侃多所赞襄,并在进讨王冲、杜?|的战役中立功不少,深得王敦举荐。后来,王敦又忌陶侃功高,差点杀掉这位自己曾竭力推举的将军。王敦之乱,陶侃坚决站在明帝一面。事平后,得授荆州刺史,征西大将军。“(陶)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于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同时,陶侃本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终日敛膝危坐,日理万机。他还尤其憎恨属下赌钱、饮酒,斥之为“牧猪奴戏”,对犯者痛加鞭捶,无所宽怠。下属有“孝敬”他东西的,陶侃都问对方何由所得。“若力作所致,虽微心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在崇尚浮华清谈晋朝士大夫中,陶侃这样对政事身体力行的实干家非常少见,综理微密,非常人可此。尚书梅陶曾非常中肯他赞叹陶侃:“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似孔明(诸葛亮)”。虽如此为世所重,陶侃“然媵妾数十,家僮千余,珍宝奇货富于天府”,没有百分百当成孔繁森式好干部。老头子富贵荣华,七十六岁时善终,有子十七人。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有个曾孙最有名――陶渊明。可见,富不过三代,到陶潜之时,已经穷得天天思量着是否“为五斗米折腰”了。
  话说回头。苏峻为保险起见,打好手中王牌,便强迫小皇帝移迁至石头城。王导固争,苏峻当然不听。“帝哀泣登车,宫中恸哭”。小孩子年仅七岁,忽然从他所熟悉的皇宫被逼搬家,惊惧可知。
  至了石头城,苏峻腾出一座空仓库作为孩皇帝的宫室,天天有事没事在小孩子面前放肆狂言,大骂庾亮等人。这苏将军也是丧心病狂,读书人出身,又曾有大功于东晋,得势之后,竟天天对着一个小孩发威作福,可见被皇帝大舅庾亮气成了失心疯。
  幸亏钟雅、刘超、华恒等几位大臣忠心耿耿,“臣节愈恭”,轮流伺候这位被幽禁的孩皇帝,并天天教他读书写字学文化。
  双方接战,互有胜负。晋军取得较大一点的胜利,当属温峤属下毛宝劫取苏峻送给祖约的万斛粮米,并斩杀贼兵近万。“(祖)约由是饥乏”,削弱了苏峻这只最重要同盟军的士气。
  不久,陶侃率水军进至蔡洲,屯于石头城西岸的查浦;温峤屯军于沙门浦。苏峻登上烽火楼,远观晋军势盛,始有惧色。
  庾亮立功心切,派手下督护王彰进攻苏峻,交战大败。惭愧之余,庾亮把自己的节符送交陶侃请求处分。陶侃倒幽默,派人转告说:“古人三败,君侯始二。当今事急,不宜数尔”。
  诸军齐至石头城后,都想马上与苏峻决战,陶侃拿定主意,说:“贼众方盛,难与争锋,当以岁月,智计破之”。
  众人不听,结果真的“屡战无功”。苏峻军队身经百战,早先在江北常和后赵的羯族军队拼杀,骁勇凶悍,一般的晋军还真干不过这支队伍。
  祖约方面,其侄祖涣被毛宝打得大败,合肥戍也被晋军攻占。不久,祖约诸将又暗中与后赵通谋,石聪、石堪等人指挥后赵大军抢渡淮水,里应外合,使得长久以来不得人心的祖约丢弃寿春老巢,逃奔历阳。
  祖约败讯传来,苏峻心腹路永等人害怕大事不济,劝苏峻尽诛王导等大臣,清空朝堂。苏峻一直敬重王导,不听。
  眼见己计不用,路永等人对苏峻也起了贰心。王导听闻消息后,反而派人诱使路永归顺自己,并在十月间由路永引路,带着两个儿子奔逃出石头城,跑到庾亮驻军的白石。
  双方相持之中,数次交锋,晋军多败。从石头城逃出的朝臣都讲:“苏峻狡猾有胆略,其徒骁勇,所向无敌”。温峤气得大骂:“诸君真是怯懦,怎么反夸贼人英勇”。
  “及累战不胜,(温)峤亦惮之”。
  更要命的是,温峤军队军粮很快食尽,不得不向陶侃借粮。陶侃愤恨温峤等人轻易出兵,不答应借粮,并想撤兵再作打算。最后,毛宝自告奋勇,前去激劝陶侃,并亲自率兵烧毁苏峻在句容等地的军储。陶侃定下心神,怒气渐消,重新布置兵力,并分粮米五万石给温峤军队。
  苏峻的军队,确实是善打硬仗的士兵。这些叛军不仅不理亏势穷,反而连连掉转头主动进攻晋军在建康周围建立的城垒。白石垒攻不下,他们又猛攻大业垒(今丹阳附近)。陶侃本想派兵往援大业,他手下长史殷羡劝言:“我们的兵士不习步战,如果救大业而不胜,则大事去矣。不如急攻石头城,则大业之围自解。”陶侃从之。当时,吴县、嘉兴、海监、宣城等地战场,官军连连败绩,形势一片大坏。
  如果此时没有出现一件离奇的偶然事件,晋军不一定打胜,双方苦战,麻杆打狼,没准哪天苏峻一生气,杀了孩皇帝和诸大臣,东晋王朝就一下子玩完掉。这一离奇事情太不可思议,就像一个憋脚的小说家,为了偏帮理想中的正义一方,凭空给“坏人”安排一个离奇的死亡结局——苏峻阵亡!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东晋将领温峤和赵胤得知同盟军陶侃逼近石头城,龟缩已久的憋气终于演化为松人之胆。他们从自己垒中率步兵一万多人,南上列阵,想居高临下进逼叛兵。苏峻丝毫不惧,只率八千人出战迎击。对阵之时,苏峻的儿子苏硕与叛军勇将匤孝两人只率数十骑人马,冲着赵胤的前军就奔杀过来,竟然把晋军打得大败。
  几十骑打一万多,这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苏峻立马阵中,看得高兴,连饮数盏美酒,忙派人重赏那几十个得胜还营的将士。估计是太过估计自己的身手,苏峻对左右说:“匤孝能破贼,难道我本事不如他吗”!言毕,他自己一人跃马冲入温峤那小部分要跑未跑正在犹豫的晋军军阵,身后只有数骑亲兵跟随,其属下大军都还未缓过神来。
  酒劲发作,风吹加颠簸,苏峻摇摇晃晃,平时的英武只剩下空架子。他突阵未遂,被立阵的晋兵用长盾和长矛阻挡不得前。见不能入阵,苏峻掉转马头,想就近趋上高坡,再掉转马头借坡势重新突阵。
  晋军阵中几个牙门将抓住这千载难得的机会,把因醉在马背上摇摇晃晃的苏峻当成活靶子,就近嗖嗖甩出数枝投矛,一下子把苏峻洞穿数处,这位传奇将军摔下马来,糊里糊涂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几个晋将急忙赶上前,挥刀剁下苏峻首级,肢解尸体,并在阵前把剩下的中间一截尸体焚烧(头颅四肢用作领功邀赏)。“三军皆称万岁”。
  一切发生得如此突然,叛军一方只得眼睁睁看着主师被本来大败的晋军当成一只白切鸡“料理”了。
  与一般的叛乱不同,即使首领被杀,叛军仍旧人心未散。苏峻的司马任让推戴苏峻之弟苏逸为主,继续与晋军抗衡。
  苏硕悲惧之下,找到?C亮父母的坟墓,剖棺焚尸。一报还一报;“我爸爸尸体被肢解焚烧,你父母尸体我也点着当柴烧”。
  苏逸一方,也只能闭城自守。苏峻派外攻掠的诸将,闻主师死讯,也只好纷纷回撤。虽然仍能定住军心阵角,但苏峻的突然死亡,叛军锐气已泄,只能Fan-Gong为守了。
  晋朝的冠军将军赵胤也恢复了精神,率军猛攻龟缩于历阳的祖约。眼见城守不住,祖约率家族及亲信数百人北逃,投降昔日他哥哥祖逖的死对手后赵“天王”石勒。
  石头城内的晋朝侍中钟雅、右卫将军刘超等人听闻苏峻死讯,暗中积极活动,准备乘间带着小皇帝逃出石头城,投向四面屯结的Regierung军。谋发事泄,苏逸派任让去捕杀钟、刘两人。看见叛军兵士手执明晃晃兵刃,把正教自己习字的两个忠臣绑起,粗暴地往外推搡,孩皇帝上前抱住两人,悲哭不已,叫道:“还我侍中!还我右卫将军”!
  任让倒干脆,当着小孩子的面,两刀结果了刘超和钟雅的性命。成帝小小孩童,还没见过这样血腥的场景,又悲又怕,昏死过去。
  这一幕,实是叛军最后的疯狂。
  公元329年三月(成帝咸和四年),数路晋军发起总攻,进击石头城。苏峻死后,叛军肝胆已丧,完全不见从前勇悍威猛的战斗力,很快就溃不成军,石头城被攻破。小皇帝被晋将救出,送回温峤的指挥船上。“群臣见帝,顿首号泣请罪”。这场景现在想来很可笑,一大群老大不小的文臣武将,跪在一个八岁小孩子面前大哭请罪,真是又壮观又古怪。
  兵败如山倒。苏峻之子苏硕及韩晃等人,均在逃跑途中被晋军斩杀,昔日的能军强将,均成为自己人的刀下之鬼。韩晃勇将,被官军包围为高山之上,众人不敢下山。“惟(韩)晃独出,带两囊箭,却据胡床,弯弓射之,杀伤甚众。箭尽,乃斩之”。着实英勇。可惜如此猛将,没有在中原同胡人力战而死,却死于东晋汉人的自己人内哄。
  又到了秋后算帐的时刻。由于建康宫殿全在交战中被烧毁,群臣与皇帝都在原先的建平园(御花园之一)的小房子里处理政事。西阳王司马羕“附贼”,罪过不小,老头子和两个儿子一起被五花大绑,被当众杀头,可惜司马皇族至今没剩下几个“宗室元老”,至此,如此德高望重的老王爷也被连根除掉。苏峻司马任让,却与陶侃是多年的老朋友,陶侃“为其请死”。小皇帝虽然才八岁,又刚刚被众人救出,但两位忠臣被杀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听见有人为任让求情,他对诸大臣说:“就是这个人杀掉了我的侍中和右卫将军,不可赦免”。孩皇帝虽是孩子,却也是皇帝。金口玉言,任让马上被拉出去砍了。
  众人正在论功行赏,诛杀罪人之时,有军士气喘吁吁跑进来,把王导逃跑时未及带走的象征身份官职的节杖送了回来。陶侃掀髯,笑着说:“苏武之节似乎与您老的东西不大一样”。
  王丞相老脸一红,也不好回辨什么。
  王导此人,虽当时被?C氏家族压抑了好一阵子,仍是开创东晋门阀Politik的风云人物。东晋元帝即位时之所以要他同登御床,正是说明了当时的世家大族已一反西晋朝Politik装饰物,成为东晋司马政权的主要依附和统治基础。元帝死后,晋成帝给王导亲笔信,其中一直用“顿首”、“惶恐言”诸类的字眼,为历代帝王对臣子书信中所未有。孩皇帝成帝到王导家,见王导老婆竟然下拜,孙子见老奶奶的礼数。王导上殿,成帝也要起身示意。这完全不是皇帝对权臣的畏惧,而是出自内心的敬畏和尊宠。
  士族和“仕族”本来同意,也称世宗,门阀,高门,世族,魏晋、南北朝时代,门阀士族的地位越来越高,皇权对他们的依赖也越来越强。但真正使世家大族成为Politik统治中不可缺的关键力量,非王导一人莫属。
  想当初,王导初过江,想方设法团结吴人。身为丞相,没事见人也枉贵屈尊说几句“吴语”,被人讥讽也不在意,就是想拉近与当地人的距离。最为令人称道的,当属一次聚会:“王丞相百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悦色,惟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胡僧)未洽,公因便还到任(姓客人)边云:君出,临海便复无人。任(姓客人)大喜悦。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奢!兰奢!群胡并笑,四座并欢。”由此可见,王大丞相简直就是一个高级交际花了。虽然无奈,也可见他对于团结当时诸类人等的努力和付出。
  论平苏峻之功,陶侃为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郗鉴为侍中、司空,南昌县公;温峤为骠骑将军,始安郡公;卞壶及死难诸臣皆加赠官谥号。激起兵变的?C亮上书诉罪,“欲阖门投窜山海”,又假模假式全家上船,准备外出京城当老百姓,结果,当然被“优诏”拦阻,仍封为豫州刺史,出镇芜湖。
  最后,交待一下叛逃入石勒处的祖约。
  老哥们千辛万苦逃到后赵境内,“(石)勒薄其为人,不见者久之”。先前祖约之兄大英雄祖逖一直和石勒打仗,使这位大羯胡在河南寸步难行,势力萎缩得厉害,估计这也是他不愿见祖家人的原因。
  不久,石勒的谋士程遐又进言:“天下粗定,当褒忠除奸,当初汉高祖斩丁公(以其不忠于项羽),即是此意。现在,忠于事君者莫不擢拨贵显,背叛不臣者尽加诛夷,这正是大王您广受拥戴的原因。祖约叛晋来投,主上您对他却不加处理,让臣等实为困惑。这样的叛臣来附,竟还不时大会宾客,与宗族宾客夺人土地,乡里为患,如此之人,留着也是祸害”。
  石勒本来就自比汉高祖,又经程遐一窜掇,老羯胡杀心顿起。于是,他派人送书信给祖约,表示:“祖君远来,一直因公事繁忙未得欢会,可邀集全家宗族子弟,来京一见”。
  祖约内心忐忑,临到觐见那天,假称自己患重病,躲在家里不出。发昏当不了死。石勒派程遐率大批军士把祖约全家“请”到邺城。
  “(祖)约知祸及,大饮至醉”。到了邺城,祖家上下一百多男丁,全被直接押送东市开斩,无一得免。“(祖约)既至于市,抱其外孙而泣”。这么一个人,活得窝窝囊囊,死得也不清不楚。一奶同胞,兄是万古英雄,弟是一时鼠辈,真令人嗟叹不已。至于祖家的妇女,全被石勒下令赐给“诸胡”为妾婢。
  被杀的一百多祖家男丁中,也有祖逖几个儿子,姓名皆不见史传。其嫡子(正妻所生)皆死,惟独一个庶子(妾生子)祖道重,当时仅十岁,被人救出,藏在寺庙中得活。二十多年后,石氏后赵连同羯族被冉闵整个族群消灭掉,祖道重竟能逃出生天,跑回东晋,祖逖大英雄终能保存了一只血脉。
  救出祖道重的人名叫王安,是羯族人,本来一直在祖逊手下作奴仆,一直深受祖将军厚待。与石勒在河南相持时,有一天,生性仁厚的祖逊拿出一大笔盘緾,对王安说:“石勒和你同属一个种族,你还是去投靠他吧,我这里也不缺你一个人”。在民族相互残杀的年代,这一举动实际对王安是一种深思熟虑的保护。王安归后赵后,即是羯族“国人”,又能征战,很快就成为军队中的战将。至此,为报祖逖厚思,王安才冒死救出祖道重,保全了祖大英雄一滴骨血。
  王敦、苏峻、祖约的三只军队,本来是东晋政权实力最强的军队。至此,这三只生力军皆在自己人杀自己人的内耗中烟消云散。值得庆幸的是,当时中原地区前赵和后赵正你打我杀争地盘,如其不然,东晋早就被胡人灭亡掉,所谓“夷狄之相攻,或为中国之利”(王夫之语),因此,风云飘摇之际,祸起萧墙数次,而终能安然渡过危机,实为东晋君臣的万幸。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应骂名千载!
  ――大英雄桓温的抱负与遗恨
  
  东晋政权经历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建康城内的宫室楼台焚烧殆尽。虽如此,晋朝人心并未涣散,元气未伤,仍有恢复精气神的士气和体力。假若朝士同心,将士和睦,外坚边界,内养生息,以江南丰腴之地积累实力,待北方胡族政权乱起后反戈一击,一举恢复大晋昔日境土,绝非痴人梦呓。
  也是天不祚晋。苏峻之乱刚定,公元329年(成帝咸和四年)五月,为朝廷立有大功而又无丝毫私心的始安公温峤病逝;又过了五年,长沙公陶侃又离世。
  陶侃死后,激起苏峻之乱的帝舅庾亮象只冬眠的蛇虫,趁着热乎劲又探出头来,重掌大权,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坐镇武昌。这位志大才疏的文人总是摆脱不了中国知识分子阴险窝里斗的痼疾,不念昔日与王家和舟共济的患难之情,又开始谋划着算计在建康朝堂执政的王导,并写密信给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的郗鉴,约对方一起兴兵把王导拉下台。郗鉴拒绝,自己属下也纷纷劝说,庾亮不得已,才收起这只欲发的毒箭。
  为了立威张势,庾亮又打起了“恢复中原”的主意,于成帝咸康五年(公元339年)上奏朝廷,准备兴兵伐后赵。以祖逖之神勇忠贞,尚不能阔步于江北;庾亮区区小才,也敢如此大言,果真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倒霉蛋。
  不幸的是,在朝中能阴止庾亮愚蠢冒进行为的王导、郗鉴接连去世,庾亮之弟瘐冰任中书监,接替了王导原来的位置,庾氏家族的权势日隆中天,自然再无人牵制他们。
  庾亮前后左右没了束缚,正欲甩干膀子大干之际,本来在东晋控制下的邾城(今湖北黄州)被后赵锐兵攻下,晋将毛宝、樊峻拼死突围,都被赵军逼入江中淹死,晋兵晋民被杀数万。当年陶侃镇武昌,有人劝他派兵戍守邾城,陶侃就明言反对:“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北接群夷……且吴(孙吴)时戍此城用三万兵,今纵有兵守,也无益于江南”。如此江外孤城,庾亮竟然也想作为北伐的踏脚石。还未动腿,这块石头就被搬空。
  东晋征伐大旗还未及张举,后赵兵已经抢先一步攻拨坚城。失望至极的庾亮上表朝廷,要求自贬三级。不久,这位智小谋大的帝舅就郁闷而死,时年五十一。其弟庾翼代领其任。
  庾亮是研究老、庄之学的大家,文采卓然,风姿飘逸。葬礼之上,他的老友何充就叹息:“埋玉树于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如遇太平盛世,有个清显闲散的官职,庾亮之徒确是很高级的妆点。乱世纷纭,此种“华藻琼玉”,真乃家国之在不幸。就实而论,庾亮虽是个心胸狭窄的庸才,其弟庾冰、庾翼皆有不凡的器干,且私心甚少。
  公元342年,东晋成帝病逝,年仅二十二。舅氏庾冰作主,拥立成帝的同母弟司马岳继统,是为康帝。庾冰立另一个亲外甥为帝,倒绝不是出于私心,当时成帝的儿子都是襁褓小儿,加之外有强敌,立长君不失为明智之举。东晋的运气也确实不好,才过两年,康帝又去世,年仅二十三岁。庾氏兄弟又想立元帝的儿子、已经成年的会稽王司马昱为帝。何充坚持立康帝的儿子司马聃。康帝不晓事,死前遗诏以已子为后,因此,两岁的小娃娃司马聃就成为当朝皇帝,是为东晋穆帝。
  在立储之事上未得便宜,庾冰又病死,庾氏一族已在朝中大为失势。转年,庾翼也在夏口任上因病去世。临终,他上表朝廷,希望让自己的儿子庾爰之接替自己荆州刺史的职位。
  和庾氏私交不错、Politik上渐渐成为对手的何充对庾翼遗表大不以为然(何充是王导的妻甥,自然是王氏一派,和庾氏显然也有族派的“天然”隔阂。):“荆楚,国之西门,户口百万,北带强胡,西邻近蜀,地势险阻,周旋万里,得人则中原可定,失人则社稷可忧,岂可以白面少年(庾爰之)当之哉”!
  思前想后,何充推出了理想中的人选:“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气干,荆州之任,无出(桓)温者”!
  由此,一代英雄豪杰,终在波谲云诡的东晋Politik斗争中被推到了前台。桓温出场了!
  
  
  天生奇骨的驸马爷――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桓温
  桓温,字元子,为宣城太守桓彝之子,响当当的“烈士”子弟。桓彝此人,一直心忠晋朝。王敦之乱,他深受明帝信任,进计良多,得封万宁县男,并由温峤举荐去“阻带山川”的重镇宣城任内史,颇有惠政,为百姓所怀。苏峻之乱,兵弱民寡的桓彝毅然赴难,当其时也,周围郡县守令大多投降或“伪降”,桓将军誓言“义在致死”,固守城池经年,终于力屈城陷,为苏峻骁将韩晃所杀,时年五十三。东晋Regierung后追赠桓彝为廷尉,谥曰简。
  桓彝被杀时,桓温年仅十五岁。由于知道杀害父亲的主谋是泾县县令江播,桓温“枕戈泣血,志在复仇”。三年过后,江播病死,他三个儿子害怕桓温这样的寻仇青年来闹丧,在灵堂迎接吊孝来人时也在杖中暗藏利刃,以备不测。严密如此,仍无法躲避复仇心切的桓温。这位青年人身着素白衣衫,佯称是吊客,混进灵堂,突然之间于衣中抽出刀来,把惊吓得目结舌的江播长子江彪一刀捅死在当地。接着,他又猛追苍惶逃散的江播另外两个儿子,一刀一个,把江氏三兄弟尽数杀死,终于替父报仇,片刻之间就使害父仇人江播成了绝户。正是此种为父报仇的刚烈勇猛,为桓温在当时赢得了至孝、猛毅的良好声名。
  桓温出生不久,其父桓彝的好友温峤就见而叹异,说:“此儿有奇骨,让我听听他的哭声”。及闻其声,温峤表示:“真英物也”!
  温峤在晋朝“素有知人之称”,桓彝因此当即为这个大胖小子起名为桓温。(温峤的知人之鉴,也成为他当年在王敦属下迷惑王敦心腹钱凤的“秘密武器”。为了交好钱凤,降低这位师名的戒心,温峤常对人讲:“钱世仪(钱凤字)精神满腹”。就这“精神满腹”四个字,使得“(钱)凤闻而悦之”,与温峤成为“挚友”,使温峤在王敦起事的关健时刻得由钱凤推荐,出为丹阳尹,逃出生天。)
  成人之后,桓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当时的名士刘?淳涂荆骸埃福┪卵廴缱鲜猓胱麾荩镏倌薄⒔酰ㄋ韭碥玻┲餮且病薄N航保宋锵嗝病⒎缍确浅V匾嗝蔡锰玫墓至成铣び衅呖湃赴撸材鼙幻棵歉交嵛捌咝恰薄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蜀地立勋灭李势――一战平灭成汉的桓温
  新官上任三把火。桓温也不例外。为扬名立万,树立威勋,桓温当然是捡软柿子捏,准备先拿割据蜀地的成汉伪政权开刀,上表朝廷,要兴兵伐蜀。
  至此,也要交得一下坐享锦锈一隅近半个多世纪之久的李氏成汉家国。
  东汉末年,一支原居巴西(今四川阆中)周遭地区的氐人迁移至汉中。曹操大丞相进据汉中后,作为氐酋的李氏一族便赶忙归附,被曹丞相迁到略阳(今甘肃秦安),至此,以巴氐之名见称于天下。西晋元康年间(公元291-299年),关中乱起,略阳一带数万百姓流亡入汉中,世为氐酋的李特、李庠、李流兄弟想当然地被推戴为流民首领。元康末年,李特等人在朝廷认可下进入蜀地“就食”。在剑阁,李特见如此形胜之地,叹道:“刘禅据此而束手成擒,真乃庸才”!言语之间,已见英雄割据之心。
  不久,时为益州刺史的赵?Q因其亲戚加后台贾南风皇后被废,便也想据蜀作“刘备”,招收李特兄弟等流民队伍,阴谋作乱。赵?Q庸下小人,眼见李氏兄弟雄武,就找个借口把李庠杀掉。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李特率流民队伍攻入成都,大肆劫掠,并上表晋廷陈诉赵?Q的不臣之心。很快,赵?Q就在逃跑途中被人杀掉。
  晋廷本来就万事杂乱,根本过问不了蜀地之事,一纸诏书,对李特兄弟封侯拜将,并又派梁州刺史罗尚为平西将军、益州刺史。罗尚本来就是贪残之人,到任后更容不下已成气候的李特兄弟,借晋廷之诏命令流民离蜀返乡。如此一激,李特兄弟自然不放过天赐良机,率六郡流民正式造反,自称镇北大将军。公元302年,李特击败晋将张微,公元303年,他在打败罗尚晋军后又击降了晋进的蜀郡太守徐俭。亢龙有晦。正当李特自我感觉极佳之时,罗尚率数万晋军突然袭击,一举杀掉李特、李辅兄弟。
  李特死后,其弟李流接过大旗,自称益州牧,带着李特之子李荡、李雄等人顽强奋战。由于境遇困苦,李荡不久也被官军杀死。李流胆肝俱裂,想向官军投降,遭到兄弟子侄的反对。夺气之余,李流把权力交给李特之子李雄。不久,李流病死,李雄被部众拥立为益州牧、大将军。公元304年底,李雄率军攻占成都,击走罗尚。
  公元304年十一月(晋永兴元年),李雄自称成都王。又隔了一年多,李雄自称皇帝,国号大成,辖地包括今天四川、陕西西南部、云南和贵州北部,大概相当于三国时的蜀汉范围,是十六国中第一个称帝的地方割据政权。
  “关起门来做皇帝”,倒是李雄的最写照。此人本性宽厚,简刑约法,与民休息,在位三十年间,“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死前,李雄虽有儿子十多个,却选择战死沙场的哥哥李荡之子李班为皇太子。李班仁厚酷似其伯父李雄,但李雄的儿子却不是什么善茬。一天,刚继位没几个月的新皇帝李班夜间正在灵堂哭殡,即被李雄之子李越、李期暗杀于室内。
  杀掉李班后,李越虽年长,但是庶出,便推兄弟李期为帝。李期为人残暴好杀,滥杀贤良,任用奸,连兄弟子侄不顺已者都一概毒杀。当时,镇守梁州的李骧(李骧是李特之弟)之子汉王李寿惶恐之余,趁成都不备,拥大军忽然袭城,一举杀掉李越等人,并把李期废为邛都县公。悔叹之余,李期在囚所自已上吊自杀。
  昏君被废,后继的李寿更不是什么好东西,正所谓“一蟹不如一蟹”。篡位之后,李寿遍杀李雄子孙,并纵兵奸淫李雄一支的妇女殆尽。同时,他一反李氏前期几个“皇帝”不与晋朝为敌的作法,和北方的大暴君石虎通好,准备联兵伐晋。李寿称帝后改国号为汉,后人便称这一盘据蜀地的氐族李氏政权为“成汉”。
  李寿派往后赵的使臣回来“汇报工作”,讲述石虎宫殿壮丽,美女盈宫,刑法严峻,这一下子把李寿羡慕得不行,立时仿效,大修宫室,广选官女,动辄诛杀臣下立威,搞得蜀地Volk苦不堪言,被赋税徭役压得喘不过气来。荒淫六年后,东晋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年),李寿病死,其子李势继位。
  李势“身长七尺九寸,腰带十围,善于俯仰,时人异之”。此人当太子时很能装模作样假谦恭,称帝后即原形毕露,先逼杀了自己的亲弟李广,又杀掉直谏善政的大臣马当和解思明。不久,宗室李奕起兵,蜀人多拥呼相随,但事败垂成,李奕逞一夫之勇,攻成都城时一马当先,被守兵乱箭射死。李奕被平灭,成汉的统治却已经溃入腹心,渐成绝症之势。其境内的獠夷部族乘乱而起,四处劫杀,“军守缺离,疆土日蹙”。加之李势天性猜忌,诛残大臣,滥加刑狱,致使人怀危惧,上下离心。
  正是在成汉此种乱崩离析的前夕,大英雄桓温果断提出伐蜀之策。
  桓温伐蜀之举,其属下僚佐竟有百分之九十表示反对,弄得大将军自己心里也产生了犹豫。
  江夏相袁乔也是桓温属官,进言道:“经略天下大事,自非凡人所能及。今为天下患者,胡、蜀二寇而已(指北方后赵和蜀地的成汉),蜀地虽险,势力却较羯胡为弱。李势无道,臣民不附,加之他自恃险远,战备不修,正是攻袭的绝佳良机。可先选精卒万轻装疾弛,等敌方发觉我方出兵,我军已经逾过其险固隘口,李势可一战而擒。蜀地富饶,人口繁庶,当年诸葛亮恃此能与中原曹魏相抗衡,如果能占领蜀境全土,实为国家大利”。
  为了打消桓温顾虑,袁乔进一步说明:“朝野众人劝阻伐蜀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害怕我们大军西进,北方胡寇会趁机攻掠。其实,胡寇忽然听闻我军万里远征,肯定一时缓不过神,会认定我们国内严加防备,绝不敢轻动。即使他们昌险来攻,沿江守卫部队足以拒守,必无后患”。
  经此一说,桓温伐蜀决心更不可逆转。晋穆帝永和二年底(公元346年),桓温帅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谯王司马无忌等人,提兵伐蜀,“拜表即行”,未等朝廷明诏可否,桓温就已经踏上征程。谋士袁乔能文能武,亲率二千人为先锋。
  伐蜀大军已经开拨,奏表才送至建康朝廷。殿堂之上,文武朝臣议论纷纷,都以为蜀道险远,桓温军队人数又少,对此次兴兵皆抱悲观态度。惟独桓温的老友、大名士刘?炊隙ù诵斜啬艹晒Α3济谴蠖济嬗杏巧搅酱展次柿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枋头之败阻帝业――第三次北伐的桓温
  军政大权在握,加之本性英武,桓大将军渐有代晋的“非望”之想。平日无聊,他常卧对亲僚讲:“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意思是不举大事默默无为,曹丕、司马师那样的篡国俊杰,将会在地下笑话他这位活人。众人惶恐不敢应对,面面相觑。桓温扶枕而起,朗言曰:“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应骂名千载”!由此,可见其雄豪不臣之心已不可自抑。
  桓温武人,总想以军功树威,他一直思忖着要北上再打个大胜仗,回江东后再心安理得地夺取司马家皇位。但人算就是不如天算,战场上风云突变,胜负决于呼吸之间,不是想打胜仗就能打胜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当时,中原形势对晋朝讲很不乐观。前燕和东晋在许昌几次拉锯战,最终丢掉了这一重镇。兴宁年间,淮阳一带也失守。最后,洛阳城守将见孤城难守,找个借口自己带兵逃离,只留下沈劲一人带区区五百人守城。(《江南罡风吹浮萍》一文交待过,沈劲是王敦“逆党”沈充之子,一直想以身殉国挽回家族声誉,他就等着这种“光荣”的机会。)公元365年,前燕名将慕容恪、慕容垂兄弟率兵进攻,洛阳自然苦守不住,沈劲死节。不久,鲁郡、高平、宛城又接连被前燕军队攻取,燕军甚至攻掠到汉水以北地区,大掠而去。
  海西公太和三年(公元368年),晋廷加大司马桓温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转年五月,桓温自领徐州、兖州刺史,率步骑五万,从姑孰就出发,进行他的第三次北伐。
  七月,桓温行至金乡,由于天旱水绝,水路不通,他使属下将军毛虎生派人在钜野凿河道三百里,引汶水与清水交汇,大小军船相继,连绵数百里。
  桓温手下最重要的谋士郗超献计,说:“清水入河,难以通运。如果敌人相持不战,运道断绝,那样就会陷入危境。我们现在不如率全军直趋邺城,鲜卑敌寇畏惧明公威名,必望风逃渍,远遁辽碣之地。假若他们敢近战我军,大事也可立见胜败。如果燕军坚守不出,四周百姓皆会为我军所用,易水以南尽在我们掌握之中”。
  桓温摇头。一战而决胜负,桓温认为过于轻锐,不敢尝试。
  郗超又献计:“我们还可以屯兵于黄河,济水一带,控引漕运,待资储完备,明年夏天再进兵”。
  桓温又摇头在。他恐怕时间久长,燕军四处得以严备,师出无功。
  郗超也很忧虑。“舍此二策,连军北上,进不能速决,退必遭阻遏。如果鲜卑与我军不战相持,渐至秋冬,供运输军需的河道冻结,后勤难以保障。而且,北土早寒,我军将士又无裘褐厚装,到时难免饥寒”。
  不知何故,一向深谋远虑的桓温对郗超一番话皆不纳。
  桓温继续北上,开战皆捷,湖陆一战(今山东鱼台),擒燕将慕容忠;黄墟一战(今河南开封以东),大败燕将慕容厉两万劲骑;林渚一战(今河南新郑),又败燕将傅颜。不久,燕国高平太守举郡投降晋军。
  八月,桓温屯军于武阳(今山东莘县),由于当地人起事接应,桓温很快抵至枋头(今河南浚县)。前燕国主慕容及太傅慕容评大惧,吓得商议要逃奔燕国故都和龙(今辽宁朝阳)以避桓温军锋。
  前燕上下惶惧之时,吴王慕容垂自告奋勇,表示:“请命臣率众击之,如果不胜,走未晚也”。
  慕容还能当断即断,以慕容垂为南讨大都督,率兵五万以抵拒晋军。同时,前燕又派使臣往前秦请救兵,并答应割虎牢以西之地给前秦作为酬谢。
  此时,前秦已是苻坚代苻生自立为帝,他引王猛等众臣于朝堂,商议对策。前秦大臣多表示,“从前桓温攻伐我们,燕国不救;现在桓温伐燕,我们也袖手旁观”。
  王猛有远谋,他密劝苻坚说:“燕国虽强,但远非桓温对手。一旦桓温进屯洛阳地区,收幽州冀州之兵,引持并州豫州的粮粟,肯定会再攻关中,那时我们就大势去矣。所以,不如现在与燕国合兵以拒桓温。桓温败走,燕国也丧元气,到时我们再趁机图之”!
  苻坚对王猛言听计从,派军二万前支救援前燕。
  桓温逡巡观望,耽误了大好时机,一切皆如郗超所料――先前开凿的水道(桓公渎)因为干旱水位下降,不能再凭此水道运粮;晋将袁真又没能如期打通石门(汴口),此条水路也断绝;延至十月,燕将李又师兵切断桓温陆路粮道。
  至此,整个战事开始向燕军一方倾斜。
  燕将慕容宙率一千骑兵与晋军相遇,他对属下说:“晋人轻剽,怯于陷敌,勇于乘退,应先佯败诱使他们来进击”。
  果然,两百多燕军骑兵前来挑战,打了一会回就佯装败逃。晋军随后猛追,正陷慕容宙埋伏圈,一战就损失几千人马,“军人夺气”。
  接连下来,桓温数军皆败,粮储不接,听闻前秦援军又要赶到,无奈之下,他只得下令焚毁舟船,尽弃辎重铠仗,从陆路急行军撤退。
  桓温从东燕(今河南及县)出仓垣,沿途也不敢喝河水,怕燕军下毒,每每派兵士凿井取饮。又累又战只有一大肚子水饱的晋兵仓惶回逃,日夜兼行,七百里马不停蹄。
  燕将个个擦拳磨掌,自告奋勇要追杀晋兵。
  燕国吴王慕容垂老谋深算,说:“现在不可急追。桓温撤兵惶恐,必严设后备,挑选精锐军士殿后,回击有准备之军,不易得手。晋兵昼夜疾趋,心中必庆幸我们没有发兵追及。等他们跑累了,力尽气衰之时,我们一举攻击,肯定大胜”。
  于是,慕容垂不慌不忙,亲师八千精骑行蹑于晋军之后,一路尾随。数日之后,思忖晋兵已力乏,慕容垂忙下令:“可以直击桓温军队”!
  于是,燕兵个个扬缰跃马,手持利矛,在襄邑(今河南睢县)追及晋军。晋军惶急之下,起兵还挣扎抵抗,不久,先前回到襄邑东涧的燕国范阳王慕容德四千伏兵也忽然而起,大叫杀至,双方夹击,大破晋军,斩首三万余级。逃至谯郡,桓温军又遭燕将苟池截击,又损失上万人马。
  其实,早在桓温失败之前,前秦两位大臣之间的对话中,早有人预料到日后的结局。前秦太子大傅问另一位大臣申胤:“桓温士众强整,乘流猛进,今大军逡巡高岸,兵不接刃,结果会如何呢”?申胤答道:“从桓温现在的势头,似乎大有可为。但以我的观点,他心定不会成功。因为晋朝皇室衰弱,桓温Autokratie其国,晋廷朝臣未必和他同心。所以,桓温得胜,是晋臣不愿见到的结果,一定会千方百计阻饶其事。同时,桓温骄而恃众,怯于应变,以大军深入,放着好机会不加以利用,反而持重观望,欲图不战而取全胜。如果日后晋军乏粮,军心摧沮,肯定会不战自败”。申胤一席话,几乎是百分百预言了枋头之役。因此,内部之间的三心二意不团结,是东晋群臣一直不能北伐胜利的最关键因素。
  十一月,桓温收集散余兵士,在山阳(今江苏淮安)屯军,稍稍才能喘口气。此次北伐,就以桓温的完全失败而告终。
  大军显败而还,晋帝仍派人携牛酒至山阳犒军,并遣会稽王司马昱于途中迎接桓温。祸不单行,桓温之妻南康公主不久也病逝。
  桓温郁闷至极,深以枋头之败为耻。同时,他差遣百姓大筑广陵城,自己率军移镇其中。由于屡起兵役,又加上瘟疫流行,百姓困苦,死者近半,一时间远近嗟怒,桓温威望渐损。
  
  
  嗟叹英雄业不竟――桓温的最后结局
  桓温枋头大败后,拉不出屎来赖茅房,诿过于人,上表朝廷说是因为袁真没有打开石门水路,才使晋军丧失了水上退路,要朝廷治其罪;袁真当然不服,认为桓温诬陷自己,也上疏“表(桓)温罪状”。晋廷不置可否。桓温虽败,军政大权仍齐集手中,故而晋廷根本不敢表态。袁真一怒之下,据寿春城向前燕投降。
  桓温怒极,提兵而进,费了近一年时间,才于太和六年(元元371年)重新收复寿春,当时袁真已病死,桓温就杀掉了袁真的儿子袁瑾及其主要谋士朱辅等人。
  攻克寿春之后,桓温问其参军郗超:“此役足以雪枋头之耻乎”?
  郗超是桓温肚中蛔虫一样的最亲密心腹,当然知道主公有言外之意。不久,两人夜中密谈,郗超说:“明公当天下重任,今以六十之年,败于枋头,未建不世之勋。假如您不能行大事,不足以震慑四海民心”。
  “我又能怎么办呢”?桓温明知故问。
  “明公您不行伊尹、霍光之事(意即废旧帝立新帝),就不能树立威权”。
  桓温连连点头。本来他是想北伐得胜后,即返江东受九锡,然后取晋以代。不料大败而回,九锡谈不上,篡晋的步骤也不得不放慢下来。思来想去,也只能走废掉皇帝司马奕这一步棋。
  司马奕也倒霉。此位皇帝即位未久,一直礼敬桓温,行政之权也多在会稽王司马昱等大臣之手,无甚过错。要说有错,也就错在他坐皇帝的位子上。
  公元371年十一月,桓温“以帝素谨无过,而床第易诬”,就报称司马奕一直是阳萎没有性功能,在藩王位子时与内宠相龙、计好、朱灵宝三人搞同性恋,并称司马奕与嫔妃所生的三个儿子其实是那三个男相好的种,并称司马奕欲立这几个“杂种”为皇嗣“建储立王,倾移帝基”。同时,桓温、郗超还派人在民间散布小道消息,朝野议论纷纷,莫知真伪。
  公元371年年底,桓温亲自率兵还于建康,派人给太后捎话,要废掉司马奕,立元帝少子、会稽王司马昱为帝,并把已经以皇太后名义写好的诏书底稿送呈褚氏。
  当时,褚太后正在佛堂拜佛,见人送上大司马“急奏”,连忙起身,依着佛堂门随便看了几眼,对来人表示:“我本来就怀疑有此事”。这位太后深知晋室不兴,权臣势重,司马奕又非自己亲生,阻止也无济于事,不如顺水推舟。褚蒜子太后提笔在诏草上写下数字:“未亡人(褚后自称)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意即表示赞同废立之举。
  古代中国,废立皇帝是天大的事情,桓温权力再大,也要走太后这道“手序”。送呈诏草之前,桓温还怕褚太后有异议,“悚动流汗,见于颜色”。看见诏书被褚太后签字批准,桓温大喜。
  公元371年阴历十五月乙酉,桓温集百官于朝堂,宣示太后的废立之诏。有晋一代,先前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莫有识其故者,百官震?#福┪乱嗌恢薄U庀碌购茫笫戮龆ㄏ吕矗狭⒊绦蛎灰桓鲋馈5故巧惺樽笃蜕渫醣胫榔涫虏豢赡孀徒ㄒ榘凑铡逗菏椤分谢艄夥喜赝趿⒑盒鄣墓适拢秩 逗菏椤废帧叭【保筅睿纤韭磙任M酰ü艘荒暧纸滴N鞴曰峄跛就蹶偶坛谢释常俏蛭牡邸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场战争输掉的光辉帝国
  
  ——最令人惋惜的一代人杰:苻坚大帝
  
  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广大地区成为一个历史大戏台,匈奴、鲜卑、羯、氐、羌五大少数民族乘势在北中国你方战罢我登场,几十年间,竟出现了十六个“国家”,大多是游牧民族首领称王称帝,其中如后赵,北燕,大夏、后汉等政权的国主大多凶狠残暴,喜于杀戮,几乎都是“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盛强时虽有控弦衣甲之士百万,崩溃之曰如溃穴之蚁,刹间消散。
  十六国中,其中最令人慨叹、最令人惋息、最令人扼腕的当属一代英豪帝王苻坚——此君在王猛等汉族大臣辅助下,灭张平,收张蚝,击乌延,威振西凉,还在潞川大破燕国慕容暐四十万大军,灭亡前燕,继而又灭凉击代,一统北方。当此之时,如果大英雄苻坚休养生息,善抚士民,静待天时,趁东晋内乱一举起兵,统一中国当属反掌之势。但他偏偏逆时而行,不顾群臣反对,短短时间内发兵八十七万,号称百万,并骄狂地说,以此强兵百万,“投鞭可以阻流”。于是,大军前后千里,旌鼓相望,欲一击而灭晋朝。恰恰此时,覆亡之势,已不可避免。
  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苻坚大帝为中国战争史凭添了极不光采的典型战例,为中国文学史增加了数个满含贬意的成语,为无数文人骚客凭添了无数怅然的想象和凭悼的辞章。
  详读史章,就会发现苻坚绝非残暴鲁莽的君王,反而是个开明大度、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谨恭有礼,慕义怀德,善于纳谏,雄才大略而又完全汉化的一代英杰,可惜的是,他最后关头一意孤行,对于前燕、东晋等降臣又太过宽容,特别是淝水之战导致一败涂地,使赫赫前秦分崩离析,最后,他本人也为姚苌勒毙于佛寺。否则,隋文帝的大一统时代,极有可能在苻坚大帝的时代提前到来。
  史重正朔,十六国历史短暂而扑朔,故而苻坚的事迹后人只从“投鞭阻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几个成语窥得一二,且是从极其负面的方向把他当作一个刚腹自用的外族入侵者。挥拂去历史重重的灰尘,搁置“岛夷”、“索虏”的互相谩诋,作为中华大家庭万古流传的一代人杰,苻坚应当得到公允,正确的评价和忆念。
  
  “草付应王”天意偏——前秦的缘起
  说起苻坚,应先从其祖父苻洪讲起。苻洪,字广世,是西晋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的氐族酋长。因为家里池中有蒲叶生成,长五丈,五节个个如型,周围人众都称这个家庭为“蒲家”,开始便是以“蒲”为姓。
  西晋内乱,匈奴族的刘曜僭号称帝,蒲洪被迫归顺,被封为率义侯。很快,刘曜为后赵石虎所败,蒲洪又降附石虎,累有战功,封西平郡公,其部下获赐关内侯的就有二千多人,蒲洪就又获封为关内领侯将。
  石虎的义子冉闵(就是后来遍诛石氏子孙,杀了数十万羯族人的汉族大将)当时就暗劝石虎:“蒲洪雄果,他的八子又个个不凡,应该秘密把他们除掉。”石虎虽是出了名的残暴嗜杀,却没有听从冉闵的劝告,反而“待之愈厚”,大概是看重了蒲洪战功卓著,不忍诛杀。
  后赵在老暴君石虎死后,很快溃灭,蒲洪审时度势,先在名义上降附晋朝,许多汉族民众纷纷归附,渐渐属下拥有十余万兵卒。永和六年,晋朝封蒲洪为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当时,蒲洪属下就屡屡有人劝他称尊号。谶文又有“草付应王”的说法,他的孙子蒲坚一生下来背上就有“草付”两字的纹理,于是,一家人改姓“苻”,苻洪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轰轰烈烈的前秦王朝由此开端。
  苻洪击袭石虎的部将麻秋,俘虏了他,留在军中任自己的军师将军,对其很是信任。苻氏几代帝王,总是犯下这种对降敌手软“慈德”的通病,可悲可叹。麻秋心怀野心,设宴招待苻洪,暗里酒中下毒,准备鸩杀苻洪后并领其众。
  苻洪的世子苻健发现情况有异,带兵收斩麻秋。苻洪临死,对世子苻健说:“中原不是你们兄弟能占据的地方。关中形胜,我死后可鼓行西进。”言终而死,时年六十六岁。
  苻健嗣位后,去秦王位号,佯称晋朝封赐的爵号,以五千军兵入潼关,击败晋将杜洪,张先,入都长安,安定三辅。永和七年,苻建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元皇始,置百官。永和八年,苻健称帝。此后,他又大败晋将张琚,令晋镇西将军谢尚(谢安的族兄,人物潇洒风流,打仗是个大草包)仓惶逃命。永和十年,前秦又在白鹿原大破桓温军,奠定了氐族在西北的统治地位。此后,苻健与百姓约法三章,轻徭薄赋,修尚儒学,优礼士人,留心政事,治下呈现小康之象。
  
  “瞎儿一泪”掌生杀——苻生的暴虚
  苻健不久病重。太子苻苌在桓温入关时中流矢而死,第三子苻生被立为太子。皇族苻菁是苻健的侄子,听说苻健病重将死,急忙带领一帮人马杀入东宫,准备把堂弟苻生杀了自立为王。
  这苻菁并非无名之辈,也是个勇猛善战的勇将,当年与苻健两个人黄河南北双双挺进,跃马横枪,屡立奇功。苻健闻乱,从病榻上艰难起身,升端门陈列甲士,跟随苻菁造反的兵士看见皇帝还活着,一哄而散,苻菁被抓住杀掉。过了数日,苻健病死,年仅三十九岁,在位四年。
  太子苻生继位。这位苻生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残暴君主。史书上记载,苻生“幼而无赖”,儿童时代就凶邪无比。爷爷苻洪当时就很讨厌他。苻生生下来就瞎一只眼,十岁左右,有一天苻洪想逗他,问身旁的侍者说:“我听说瞎眼的孩子只是一只眼流泪,是真的吗?”侍者回答:“是真的。”苻生一旁听了很恼怒,拨出佩刀往自己脸上刺了一刀,血涌而出,恨恨地说:“这也是眼泪啊。”苻洪大惊,拿起鞭子猛抽这个凶戾的孙子。苻生也不躲闪,反而激怒老头子说:“我本性喜欢抗受刀砍槊击,不能忍受鞭打的羞辱。”
  苻洪气得大叫:“你再这样下去,我要把你当成奴仆使唤。”
  苻生又答:“没准我会变成石勒那样的人物。”
  当时石氏后赵王朝正是石虎当政,虽然他把石勒的儿子们杀戮无遗,但仍然是以石勒接班人自居,且把后赵的残Bao-Zheng权整得如日中天。石氏出名地杀人如麻,苻氏一族仅仅是降附的一支军队,随时会被石氏屠戮。苻生竟敢直呼大行皇帝的名讳,而且揭穿皇帝当过奴仆的伤疤(石勒年幼时曾与人为奴),果真让后赵上层知道,估计石虎一生气,苻氏一族可能鸡犬无遗。
  听到苻生这样口无遮拦,吓得苻洪顾不得穿鞋从胡床上滚落,掩住苻生的嘴,转头对苻健说:“这孩子狂勃至极,应该早早杀掉,否则长大以后必会使家族残败!”苻健拨刀要杀,当爷爷的苻洪又叹息一声劝止:“这孩子长大后应该会改好,也不至于现在杀掉。”
  苻生长成后,力举千钧,雄勇好杀,能徒手格击猛兽,飞跑能追上骏马,击刺骑射,冠绝一时。晋朝桓温北伐时,苻生常常单马入阵,十几次搴旗斩将,勇冠三军。从前听单田芳、刘兰芳以及袁阔成等人的评书,言及古代战将以一当百,有什么什么“万夫莫当”之勇,总觉是艺术夸张。如果真正研读历史,就会发现自宋以前,特别是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一直至隋、唐,军队中大将的作用极其重要。冷兵器时代,将是兵之胆,一人敌数千人,并非虚夸,鲜卑汉儿,羌杰氐豪,弯弓走马,飒爽英姿,俊逸绝伦,真真正正是英豪辈出的时代!
  苻生初立,即大开杀戒。
  先是大将强怀阵亡,其子强延应该袭封将军,正值苻健死丧,未得袭封。苻生出游,强怀的的妻子樊氏于道上书,请苻生议封忠烈之后。由于阻滞苻生的游兴,新皇帝大怒,操起弓箭就射杀了樊氏。
  秦国的中书监上书,说天象示警,不出三年,国有大丧,大臣戮死,希望皇帝修德养国,安民乐道。苻生闻言,嘻笑着说:“朕和皇后对临天下,可应大丧之变。至于大臣吗,毛太傅、梁车骑、梁仆射受遗诏辅助我治天下,把他们杀了就可以应天警了。”于是,皇后梁氏和几个辅政大臣一同被推上断头后杀掉。
  不久,苻生又杀了刚正直言的丞相雷弱儿,并其九子二十七孙。
  苻生在服丧期间,游戏饮酒自若,荒耽淫虐,常常手携弓箭利刀会见朝臣,左右案几上锤钳锯凿一应俱全,随时随地杀人为乐。
  一次,苻生在皇宫招待大臣饮酒,他自己放声高歌,钟乐齐鸣,见有臣下不喝酒,他引弓射杀典劝官,吓得众大臣个个举杯猛往嘴口灌酒,昏醉一地,蓬头污服,苻生以此为乐。
  都城长安刮大风,发屋拨树,宫人奔扰,苻生抓住那些奔跑的宫人,生刳其心。他亲舅舅强平上谏,劝他爱礼公卿,勤于政事,苻生大怒,用凿子凿穿强平的头顶。见自己弟弟被儿子凿死,皇太后强氏忧恨而死。
  当时秦国治下野兽食人,苻生杀人,群臣有强谏的,苻生回答说:“野兽饿了吃了,吃饱就停止了。现在我杀人不过数千,算不上什么刑罚峻虐。大街上行人比肩,也不能说人少吗。”
  去阿房游幸,见道上有兄妹偕行,这位暴君又强逼二人乱伦。不从,苻生大怒,把兄妹一同杀掉。
  在咸阳故城大宴群臣,见有稍稍迟到的,苻生立即下令全都拖下斩首。
  苻生好酒,连月昏醉。平时问起身边侍从,左右有的说:“陛下圣明,太平天子。”苻生生气:“谄媚讨好我!”拖下殿去砍头;左右又有上言:“陛下刑罚稍稍过份一些。”苻生又怒:“竟敢诽谤诋毁我!”拖下去又杀头。
  身边的妻妾小有不如意,只要形于颜色,苻生就马上杀掉抛入渭河之中喂鱼。他又喜好把牛羊驴马活活剥皮,三五十为一群,笑看这些刚被剥皮的动物在殿中哀嚎奔走;又喜欢把死囚的面皮剥掉,让他们载歌载舞,让大臣聚集“欣赏”,以为嬉乐。
  由于苻生自己是个“独眼龙”,忌讳尤多,臣下上书言事和讲话不能涉及“不足、不具、少、无、缺、伤、残、毁、偏”等字词,不小心犯之而死者不可胜数。苻生天性好杀,动不动就把左右属下锯颈、刳心、截肢、腰斩。
  苻氏王族符黄眉立有大功,羌酋豪杰姚襄即是败死于这位爷手中。苻生根本不加旌赏,常常在大庭广坐之下污辱他。苻黄眉又气又恼,想杀了苻生自立。事发之后,不仅全家被杀,有一点亲戚关系的苻姓亲族也株连诛死一大堆,使得人心惶惶,朝不保夕。
  苻生即位之初,曾梦见大鱼吃蒲叶。而后,都城长安又传有童谣:“东海大鱼化为龙,男便为王女为公。问在何所洛门东。”苻生想来想去,认为梦中之兆和童谣所指肯定是姓鱼的大臣——马上诛杀侍中、太师鱼遵,并其七子、十孙。
  事情发生后,苻氏皇族中有一个人心旌摇荡,再也不能安席——东海王苻坚。苻坚是苻生的堂兄,其父苻雄是苻健的弟弟,多谋略,善兵书,但不幸年青时就病死,遗下苻法、苻坚两兄弟。苻坚的东海王封号与童谣暗合,宅第又在洛门以东,看见太师鱼遵被杀得家里一个不剩,苻坚亡魂皆冒,寝食难安。
  一日,苻生饮酒至夜,对旁边的侍女说:“阿法兄弟也不能让人信任,明天我要杀了他们。”偏偏这个侍女平日受过苻法、苻坚兄弟不少好处,深夜溜出宫门报信。兄弟两个大惊,情急智生,苻法带领数百人潜入云龙门,苻坚率三百壮士鼓噪进攻,值勤的御林军都放下武器加入苻坚的队伍。
  众人攻入内宫,苻生仍旧昏醉未醒,糊里糊涂地被拖到小屋子里杀掉,时年二十三岁,在位两年。
  据《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北魏隐士赵逸的话说,“苻生虽好勇嗜酒,亦仁而不杀。观其治典,未为凶暴。及详其史,天下之恶皆归焉。苻坚自是贤主,然贼君去位,妄书君恶,凡诸史官,皆是类也”。由此,也可以看出,苻生残暴,很大部分也有苻坚的史臣渲染的结果,苻氏政权也从来未对汉族Volk有过什么类似石赵羯族那样的Bao-Zheng。
  
  姿貌瑰伟幼不凡——苻坚的帝王之路
  苻坚,字永固,生下来后背就有红色纹理,隐约看上去是“草付臣又土王咸阳”八字。苻坚从小就聪颖不凡,目有紫光,苻洪非常喜欢这个孙子,称他为“坚头”。七岁左右,苻坚侍候于爷爷苻洪左右,举止中礼,很得爷爷欢心。八岁时,苻坚主动向爷爷要求请家庭教师,教习自己儒学,高兴得苻洪连声赞道:“我们这个家族世生边陲,只知道喝酒吃肉,谁料到你这么小就知道求学呵?”。
  苻健入关后,封这个侄儿为龙骧将军,跟随大军转战南北。苻坚常身先士卒,部下惮服。加之他博学多才,胸存大志,广结英豪,周围有王猛、吕婆楼、强汪、梁平老一帮谋臣猛将,故而能一举而发,诛驱除昏主苻生,登上龙座。
  当上皇帝之后,苻坚有一次在登龙门上眺望,大发感叹道:“美哉山河之固!”,其臣下权翼谏劝道:“山河之固不足恃,仁德的君主应该效法古代仁君,怀远以德,统治之道在德不在险。”苻坚大悦,言听计从,开山泽之礼以让民,金玉宝物赐与战士,偃甲息兵,休养生息。
  为了抵制氐族贵族豪强,他以汉臣王猛为京兆尹,主持朝政。
  眼见汉人执掌枢要,氐人豪贵又气又恼。对苻家立有大功的氐豪樊世酸不拉叽地对王猛说:“吾辈耕之,你竟吃现成的粮食!”王猛也针锋相对,回答说:“君不但为我耕之,又将为我炊之!”怒极之下樊世当众污辱王猛说:“我一定把你脑袋砍下悬于长安城门,否则我就不要活在世上!”。
  苻坚听后大怒,对王猛说:“杀了这个老混蛋,朝规肯定能得以整肃!”。正说话问,樊世进宫言事,苻坚也不理他,转头对王猛说:“我想让杨璧娶我女儿,杨璧这个人怎样?”
  樊世在旁勃然大怒:“杨璧是我的女婿,定婚好久了,陛下怎么能让他娶公主呢?”
  王猛趁此机会高声斥责:“陛下是天下之主,你敢和陛下争女婿,一点也没有尊卑上下!”樊世粗人,起身要打王猛,左右急忙拉扯解劝。樊世又破口大骂。
  苻坚大怒,此等臣下竟敢在自己面前动粗,马上命武士立斩樊世于马厩。
  宫内的氐族贵族纷纷护短,在苻坚面前极数王猛的不是,苻坚更气,或骂或打,朝廷之上乱成一团。
  大臣权翼乘机进言,说,“陛下您有汉高祖宏达的气度,但谩骂斥责的态度也不可取。”苻坚闻言而笑:“朕也有过错啊”。
  事情虽然平息,朝中大臣公卿特别是氐族贵族从此就极其惧怕王猛。王猛与中丞邓羌两个人齐心协力,数月之间整肃法纪,杀了贵戚强豪二十多人,其中包括苻健的妻弟强德。一时间百僚震肃,风化大行,路不拾遗。苻坚而叹:“我现在才知道天下有法可行,知道天子的尊贵威严。”
  同时,苻坚还重农抑商,减免赋税。他还每月亲临太学,鼓励士子学习儒经,数十年间众人竟以教化研习为荣,促进了汉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在此期间,虽有屠各族张罔等人的寇乱,匈奴左右贤王的叛乱,以及苻生兄弟苻柳、苻双、苻庾的皇族内乱,都很快被苻坚迅速平息。
  东晋权臣桓温讨伐前燕的慕容氏,苻坚以唇齿之义派军救护,使得桓温大败而去。此战役使前燕慕容氏得以苟延残喘。慕容暐从苻坚处要兵时曾许诺割武牢以西之地给为秦国,桓温败走之后,慕容氏又变卦不予,自食其言,苻坚大怒,自此下定了灭燕的决心,下令以王猛为主师,进攻燕国。
  
  风云际会君臣缘——名士王猛的辅弼
  言及苻坚,就不能不言及其谋臣王猛。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今山东昌乐),自少博学,好兵书,气度雄远,平日谈不上的人理都不理,当时的浮华之士都轻笑他是个痴人。
  桓温第一次入关时,王猛披件破长袍请见,对着桓大将军一面摸索着衣服里的虱子,一面大谈世事,旁若无人。魏晋风度最重要标志之一的“扪虱而谈”就是首起于这王景略。桓温大为惊奇,在王猛临走时又送车子又送官,拜为高官督护,邀王猛与他一起南还。王猛回到华阴山请教他的老师,得到的回答是:“你怎么能和桓温并世相处呢,在北方呆着自可富贵,何必舍近求远!”王猛于是就继续留在北方。
  苻坚当东海王时,心有大志,闻知王猛的大名,便派人招来相谈。两人一见便若平生之故,异苻同契,双方都有刘备遇孔明的感受。王猛一见马上成为苻坚的主要谋臣。苻坚登位后,任王猛为中书侍郎,明法竣刑,禁勒豪强,一 时间秦国大治。苻坚任命王猛为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居中宿卫,一年之内五次高升,君臣风云际会,言听计从,荣宠莫比。
  燕国慕容暐在苻坚帮助下打退了桓温的进攻后,反悔前言,不再割地与秦国。其国内的皇族又起内讧,功臣慕容垂被逼得走投无路,带着一家子侄投奔苻坚,使得苻坚大喜过望,一面封慕言垂为高官,一面命王猛谋划进攻燕国。
  苻坚平生最大的优点是爱才容人,最致命的并最后导致他丧身失国也是这种柔仁。两晋时代人物崇尚仪容谈吐,帝王士人往往惺惺相惜,那慕容氏一家人个个倜傥不凡,容仪甚伟,苻坚每次相见都叹赏不已,赏赐巨万,并授以有实权的要权高官。王猛对此非常忧虑,劝说道:“慕言垂是燕国勋贵,此人宽仁待下,恩结士庶,燕赵之地都有奉戴他的意愿。加上他的儿子们个个明毅能干,都是人中之杰,所谓蛟龙猛兽是不可驯养之物,不如现在除掉以免后患。”
  苻坚不许,“我现在是以恩义招致英豪,如果杀了他们,后人将如何评价我啊。”
  慕容垂也确实会韬光养晦,大有昔日刘玄德之风,他充当响导,获封为伐燕的冠军将军,一同前去进攻燕国。
  
  公元一世纪左右,今天西拉木伦河以北的蒙古草原上,聚集着众多的游牧部落,长年争战期间,渐趋统一、融合、形成强大的鲜卑种群。当时与鲜卑人语言、习俗相近的,还有乌桓(乌丸)族。公元一世纪五十年代,昔日盛极一时的匈奴分裂,南匈奴内附东汉,北匈奴西逃,今日广袤的蒙古草原就成为无主之地。于是,鲜卑人出占漠北,乌桓人出占漠南,匈奴余众十余万落也融入鲜卑,并“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
  公元二世纪中期,在鲜卑檀石槐当权时期,挖弦十万,军力大盛。其属下的主要部落同盟有三部:中部大人慕容,即慕容燕国的祖先;东部大人槐头,就是宇文部的祖先;西部大人推演,就是日后拓跋部的祖先。三世纪早期,鲜卑在轲比能统治下更加强大,并渐趋汉化。十六国政权当中,属于鲜卑枝系的有前燕、后燕、南燕(慕容氏),北燕(鲜卑化的汉人冯氏),南凉(秃发氏),西秦(乞伏氏)。
  慕容氏鲜卑由于肤色比其他鲜卑种落的人要白晳,故一直称为“白部鲜卑”。魏晋之际,慕容鲜卑已迁至辽东北地区,并长期袭扰汉人边境地区。西晋灭亡之时,慕容?@趁乱自号鲜卑大单于。公元337年,慕容?@的儿子慕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纳谏如流邦国乐——前秦的极盛之时
  
  苻坚作为少数民族君长,XingAi打猎,有一段时间,他跨马持弓在西山追射野兽,十天半个月也不返宫,宫内的演员(伶人)王洛叩马而谏,说“大王您万一有个闪失,太后怎么办,天下怎么办?”苻坚大悟,自此不再射猎为乐。
  闲暇时间,他频频亲临太学,给太学生们出考题,留心儒学。又在长安诸州的道路旁边广植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商贩云集,百姓乐业。
  军事方面,苻坚打败晋国梁州剌史杨亮,击败蜀人张育等人的叛乱,又派兵十三万讨伐张天锡。
  张氏前凉政权,始于张轨。张轨,是汉朝中山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安定乌氏人(今甘肃平凉)。晋惠帝时,张轨在洛阳任官散骑常侍。见内敌将兴,便乘机到西北发展,获任凉州刺史。张轨干才,于公元705年大败鲜卑若罗拔部,俘获十万多口。洛阳沦陷后,张轨对晋廷仍忠心不贰,并在晋愍帝时派三千锐卒去保卫长安。
  张轨于314年病死,其子张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分崩如沙散――前秦的黑色休止符
  
  苻坚死于新平佛寺后,留守长安的太子苻宏也守不住长安,率数骑突围而出,一路辗转,最后竟向东晋投降。
  一直镇守邺城的苻坚庶长子苻丕收到鲜卑慕容垂二十多万兵围攻,情急之下,也向晋将谢玄求救。谢玄派大将刘牢之将兵二万,带粮草来救。鲜卑个个能战,东晋Regierung又无意中原,刘牢之不久就受命率晋兵回撤江东,苻丕只得苍惶逃往晋阳(今山西太原)。闻知苻坚已死、苻宏已降晋的消息,苻丕索性在晋阳称帝。
  苻丕,字永叔,“少而聪慧好学,博综经史”,曾就学于老将邓羌,研习兵法。此人文武全才,志在兴复,便留大将王腾守晋阳,自率大军四万进取平阳(今山西临汾)。当时,关中鲜卑族人由慕容永带领,要经河东回河北,起先他们不愿和苻丕开打,只求借路。苻丕不从,派属下大军进攻,反而被急困思归的鲜卑人打得大败。真是天不佑秦,运去金成铁,苻丕手下只剩三千人,南奔东垣(今河南新安),又想趁机袭击东晋的城池。东晋的扬威将军正想找个软柿子捏捏邀功,闻讯于半路邀击这些败亡的氐军,于战中斩杀苻丕,并俘其太子苻宁等人,执送建康。“朝廷赦而不诛,归之于苻宏。”
  苻王败死,众氐推苻坚族孙苻登为主,从枹罕起兵,与姚襄等人展开激烈争战。
  苻登为人善战,特别愤恨杀掉苻坚大帝的羌人。当时天下大乱,交战各方都缺军粮。苻登每次攻打羌军,都把羌人尸体称为“熟食”,激励手下战士说,“汝等朝战,暮便饱肉,何患于饥!”氐军听从,每战必大嚼羌军死人肉,“欢健能斗。”姚苌闻讯,忙招回与苻登相持的弟弟姚硕德,说:“你不走,必为苻登所食尽!”姚硕德吓得逃回姚苌大营。
  苻登于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称帝后,便立苻坚神主于军中,车建黄旗,羽葆青盖,以精甲武士三百人护卫,每次战斗前都预先向苻坚神主致礼。苻登深念苻坚大帝之“酷冤”,次次在敬告神主时皆慷慨流涕,手下将士莫不感奋,都在铠甲上刻“死休”二字,示以必死之心。“每战以长槊利刃为方圆大阵,知有厚薄,从中分配,故人自为战,所向无前。”
  一路进战顺利,苻登至胡空堡时,已有十余万氐、汉等族Volk归附。氐、羌相战,日久无食,苻登军食人肉不够,只能采桑葚为食。苻登求战心切,率铁骑万余在姚苌大营环驰,“四面大哭,哀声动人。”姚苌闻而恶之,就下令三军回哭。如此一幕,实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有趣的一幕:氐军因激愤而万口同哭,羌军因恐惧而万口齐嚎。此情此景,世莫有二。
  姚苌屡败,认定苻坚有神验,也在自己的军中刻木像以为苻坚大帝神主,并亲自祷告说:“往年新平之祸(指苻坚被缢杀),非我姚苌之罪。为臣我的兄长姚襄从前在陕北被陛下与苻黄眉击杀,是他谕示我杀陛下报仇,非臣之罪。苻登乃陛下疏宗,尚欲复仇,为臣我为亲兄雪耻,合情合理。陛下过世为神,怎能借苻登之手而报复为臣,现立陛下神像于此,愿您听臣至诚,勿计臣过。”絮絮叨叨,没有任何情理逻辑而言。
  苻登挥师进攻,升木楼指向姚苌大喝:“自古及今,安有杀君而反立神像请福之人,你别再妄想了!”接着,苻登又放声高呼:“杀君贼姚苌出来,我与你单挑独斗!”
  姚苌“惮而不应。”自立苻坚神像以来,羌军仍旧每战不利,军中夜夜惊恐,见无效验,姚苌命人击鼓数遍,砍掉苻坚神像之首,掷送于苻登军阵之中。
  苻登连战连捷,俘斩数万羌军。但麻痹之下,忽遭姚苌夜袭,苻登妻子毛氏、二子以及大将数十人被杀,损失百姓五万余口。不久,苻登又数败于鸯泉堡、新罗堡等地。马头愿、安定二战、苻登又败。
  虽然数战数胜,一直迷信神怪的“杀君贼”姚苌却夜中数梦苻坚索命,神思恍惚,至于病危。苻登闻讯,拜礼苻坚神主,希望大帝亡灵保佑成功。知悉姚苌扎营安定,苻登率军疾趋。姚苌病势稍缓,又亲自安排进兵术略,派羌将夜间主动袭扰苻登营垒。苻登畏惧退兵。姚苌又亲率大军一直蹑追苻登军三十多里地。平明时分,军士向苻登报告:“贼诸营已空,不知所向。”
  苻登大惊,感叹道:“何物老羌,去令我不知,来令我不觉,谓其将死,忽然复来!朕与此羌同世,何其不幸!”于是,苻登收兵众还退雍州。
  不久,苻登委任的右丞相窦冲叛乱,自称秦王。苻登率兵进攻,窦冲向姚苌求援,苻登又损失一路兵马。
  姚苌病死,其子姚兴袭位。苻登闻姚苌死讯,大喜,说:“姚兴小儿,吾将折杖以笞之。”于是,他率全部氐军,向关中挺进。苻登攻屠各姚奴堡、帛蒲堡后,后秦的新君姚兴率军逆击氐军。
  苻登见后秦军势众,往废桥撤退。不料,姚兴手下大将尹纬已经据桥而待。氐军后有追兵,前有堵截,奔跑行军一口水也喝不上,竟渴死三分之一人马。绝望之际,苻登挥军与尹纬交战,大败。夜间军溃,苻登单骑奔亡雍州。
  留守胡空堡的苻登之子苻崇与苻登之弟苻雍,听闻苻登战败消息,竟然置最后的老巢于不顾,出奔而逃,致使余众迸散,不可复制。苻登还至胡空堡,无所投靠,只得逃往平凉,在马毛山中(今宁夏固原)收集余众,同时以儿子苻宗为人质,向陇西鲜卑头人乞伏乾归求救兵。乞伏乾归派二万军马来援。苻登拼死一博,与前来追击的姚兴决战于山南。时兮命兮,不佑英雄,又军接战,苻登大败被杀,时年五十二。其诸子不久皆被杀。
  至此,前秦自苻健于穆帝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称帝,至孝武帝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苻登被杀,共五世,四十四年。
  前秦淝水大败,败后,东晋诸将势如破竹,接连收复襄阳、益州、梁州等地。同时,谢玄也率大军北伐,连克彭城、鄄城、青州、邺城,迫使慕容垂逃往中山(今河北定县)以避晋军兵锋。但好景不长,东晋朝廷并无恢复中原的决心,不久就把刘牢之等人撤回江东。河北、关中地区不能恢复,河南之地也很快不保。淝水大胜后,不到十年之间,黄河以南的战略要地接连失守,南燕(鲜卑慕容德)竟最后在青州(今山东东部)建起南燕王朝,可说是对东晋一个绝大的讽刺。
  出于万死逃出生天的北方汉族Volk,在由北而南的逃亡途中,不仅没有受到朝廷“子弟兵”的欢迎,反而有不少被晋军当作“生口”抄掠,卖到江南各地的士家大族庄园中当奴仆。如此官军,又怎能真正博取中原汉族士庶的真心拥戴呢。
  因此,淝水一战之后,北中国再堕分裂,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大夏、西秦、南凉、后凉、西凉、北凉、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长期混战,互相征伐不已,兵马多年,血雨不停,一直待到北魏王朝的崛起,才最终使混乱局面告一段落。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雨 后 复 斜 阳
  ——东晋的衰亡:司马道子父子擅权以及孙恩、桓玄之叛
  
  
  公元三九六年十月深秋的一天,夜里,建康清暑殿内,丝竹阵阵,曼舞翩翩,阵阵酒香氤氲在为兽炭所烘暖的内殿之中。时年三十五岁的东晋孝武帝沉迷酒色多年,当晚仍旧欢欢不辍,色眼迷离地望着身笼轻纱的宫人广袖扬舒的美妙腰身。估计时日渐寒,孝武帝司马昌明比平日又多进了数杯热酒。酒酣之际,望着身边一脸冰霜的宠姬张贵人,孝武帝开玩笑说:
  “爱妃,你都快三十了,依你的年纪,按常理也该被朕废了,我更喜欢年青貌美的妇人呵。”
  说着话,孝武帝哈哈一笑,扬头又尽一觞,随即,他又眼望殿中艳丽多姿的众舞女连连点头。
  张贵娥眉尖挑了几下,似乎没什么表情。滔天的妒意和恨意自她心头刹那间滚滚而过。
  很快,孝武帝斜倚在软榻之上,醉入黑甜之乡。
  张贵人罕有地亲斟美酒,向当夜值勤的宦者大道辛苦。皇上宠妃敬酒,太监们又惊又喜,跪地狂饮,不一会就都大醉如泥。张贵妃唤人把值班太监们都送回住处歇息。
  暗影红烛之下,望着孝武帝沉睡的面孔,想着两个时辰前这位帝王要废黜自己的话语,张贵人杀心顿起。她万分冷静地坐在席上,指挥手下四个贴身婢女,把数床锦被蒙在孝武帝身上,并命她们按紧四面被角。思忖片刻,决心已定,张贵人美目中寒光凛凛。她轻移莲步,亲自坐在孝武帝已被数层锦被蒙盖的头部。
  孝武帝痛苦地挣扎,但数床锦被严丝合缝;几分钟后,被子里面的低嚎完全安静下来,司马昌明,这位在位期间属下英杰曾取得十六国、南北朝期间南北战役中最大胜利的君王,竟然因一句玩笑话被自己的宠妃活活闷死。
   由此,东晋孝武帝成为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帝王之一。
  黎明,张贵人对外声称皇帝“因魇暴崩”,即是讲是做恶梦做死了。
  “时太子闇弱,会稽王(司马)道子昏荒,遂不复推问”。堂堂一国国君被人谋杀,首逆张贵人竟没有受到任何“处分”,这又是中国古代宫廷史上最离奇的事情之一。
  太子司马德宗继位,时年十三,是为安帝。这位皇帝还不如西晋惠帝,不仅“口不能言”,“至于寒暑饥饱也不能辩”,完全就是一个活动的植物人。幸亏安帝同母弟琅琊王司马德文恭谨聪敏,懂事起就一直在东宫陪侍太子哥哥,侍候傻哥哥吃饭穿衣上厕所。登基之后,当时十岁的司马德文完全成了傻皇帝的贴身专职保姆,天天扶着这个肉傀儡上殿入朝,以尽皇帝“义务”。
  
  
   福兮实为祸所伏——“淝水之战”后的东晋政局
  淝水之战大胜,事前没见史书上谢安有何周详的筹划。胜后,他却大费心机:先上书固让朝廷授给自己的太保荣衔,“以父子皆著大勋,恐为朝廷所疑”;接着,又怕桓氏一族失职怏怏,同时也对桓石虔沔阳兴复之功深加内忌,忧其骁勇难制,又据形胜之地,就改授其为豫州刺史,授性格谦和的桓石民为荆州刺史;安排停当,谢安又欲助东晋一统天下,“上疏求自北征”。
  谢安名为北伐,其实是害怕在朝中专权的孝武帝同父同母弟会稽王司马道子。他出镇广陵步丘,筑新城垒居于其中,设法使自己远离建康Politik旋涡中心。虽然因淝水大胜获进位太保、大傅,并都督扬江荆司等十五州军事,谢安其实已经有“功高震主”之嫌,惟恐引起晋室猜疑。
   公元385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年),谢安偶感身体不适,怅然对左右说:“从前桓温在世,我常惧被杀。当时,我做有一梦:梦见我乘坐桓温的轿舆前行十六里,见到一只白色公鸡,就停止不前了。乘坐桓温轿舆,是代替他的位置的预兆;行十六里,可能十六年吧,至今正好整整十六个年头了。白鸡主酉,今年太岁在酉,恐怕我一病就好不起来了。”果然,没过几天,一世英名的谢太傅撒手人世,时年六十六。
   谢安一死,东晋朝中的权力就更集中于会稽王(先为琅琊王)司马道子手中。当时晋廷下诏,称“新丧哲辅,华戎未一,自非明贤懋德,莫能绥御内外。司徒、琅琊王(司马)道子体道自然,神识颖远,宜总二南之任,可领扬州刺史、录尚书、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党政军大权,全都握于孝武帝这位亲兄弟身上。
  果真司马道子是“明贤懋德”吗?正好相反。这位面相俊美的王爷绣花枕头一大个,“酣歌为务”,天天的正事就是吃喝玩乐,美尼淫僧遍布左右不说,平素为他宠信的,又多为奸佞小人。这些人打着司马道子的旗号,广收贿赂,卖官鬻爵,侵渔百姓,作恶多端。
  朝堂之上,司马道子最宠信的就是中书令王国宝。这王国宝来头很大,其父是简文帝时的中书令王坦之,其岳父是大名鼎鼎的谢安。但王国宝“少无士操”,为人谄险,谢安“每抑而不用”。由于王国宝的堂妹是司马道子的王妃,这位王家少爷借此与皇帝亲弟深相狎呢,小人见小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并不时在背后讲诉老丈人谢安的坏话。
  司马道子平日亲密不可须臾离身的,还有优倡出身的赵牙和“捕贼吏”出身的茹千秋两个人。在讲求门第才华的东晋,司马道子竟然委任赵牙这么个戏子为魏郡太守,又以茹千秋为骠骑咨议参军这样的清显之官。投桃报李,赵牙在建康用公款为司马道子新建一所大宅院,“筑山穿池,列树竹木,功用巨万”。孝武帝曾“御临”过兄弟这座新府邸,见室宇宏丽,面积广大,规劝说:“府内有山,可得瞻视,确实不错。但修饰太过,不是向天下人树立俭素的好榜样啊。”司马道子闻言,只能点头惟惟。
  孝武帝一走,司马道子忙对哈腰跟在自己身后的赵牙讲,“刚才真危险,如果皇帝知道府内这些山都是人工堆垒的,你肯定要被杀死啊。”
  赵牙一笑,也仿颜回对孔圣人的回话:“公在,我赵牙怎敢先死呢!”为了讨好主子,赵牙“营造弥甚”,又把大宅子增括了一培。
  茹千秋方面,也打着司马道子的幌子,“卖官贩爵,聚资货累亿”。
  当时,由于孝武帝与司马道子的亲妈皇太妃李氏还在世,司马道子“恃宠乘酒,时失礼敬”。“帝(孝武帝)益不能平,然以太妃之故,加崇礼秩。”再怎么亲兄弟,君臣之分,是万万不能混淆的,司马道子连这点也不懂,可见其识浅如斯。
  孝武帝虽是酒徒,也知道子老弟权势过大对自己存有夺位的威胁。于是,他下诏任自己的大舅子王恭为南兖州刺史,坐镇北府;任世族殷仲堪为荆州刺史(桓石氏死后,王忱接任,又病死),居于上流重镇,并对王珣、王雅等人加以朝中仆射一类的要职,以制约司马道子的权利。
  孝武帝后来封自己二儿子司马德文为琅琊王,就改封司马道子为会稽王。
  王国宝闻知孝武帝疏忌司马道子,立即墙头角随风倒,“遂谄媚于帝”,开始天天陪孝武帝酒肉玩乐,这位皇帝高兴之下还答应为儿子琅琊王纳王国宝女儿为王妃。王国宝自然“颇疏(司马道子)。”这位王爷大怒,也在内省之中当面斥责王国宝脚踏两只船,甚至“以剑掷之”,两个人密月期告一段落,“旧好尽矣”。
  司马道子非常好酒,常为“长夜之宴,蓬首昏目。”醉就醉了,这位二百五王爷又极其不稳重,不顾身份乱讲话。有一次,宾客满坐,数百人的大宴会,司马道子又喝高了。当时,桓温的儿子桓玄也在座中,频频举杯,小心伺候。
  司马道子不知转错哪根筋,忽然在大庭广众之下高言:“桓温晚年想造反,是不是这样啊?”
  大殿之上,顿时哑雀无声。桓玄闻言,忙跪伏殿中,满脸流汗不敢抬头。要知道,古人十分讲究忌讳。以桓玄来讲,有人一次误在他面前唤人“温酒来”,桓玄就“流涕不止”。这下倒好,当朝皇帝的亲弟、录尚书事司马道子直唤其父名讳,并讲桓温当年要“作贼”,羞、愧、惧、恨、憎,五味杂阵,如坐针毡,如临深渊。
  虽然桓温晚年想篡位,但未显于形迹。司马道子的父亲简文帝、亲兄孝武帝之所以能得登帝位,正是由于桓温废黜了海西公司马奕,才使他们这一系的父子可以隆登九五之位。不仅不领情,还当着人家儿子讲其老子要作贼,这位司马道子也真混账至极。
  幸亏在尴尬之时,长史谢重离席跪拜,举朝板正色说道:
  “已故的宣武公桓大人黜昏立明,功超伊、霍。外界虽议论纷纭、更应由殿下您加以定评,以正视听!”
  这句话虽委婉,意思也很直接:没有桓温,就没有当时的简文帝和今天的孝武帝。
  没心没肺的司马道子也有点酒醒,连连点头,用吴地方言讲“侬知侬知”,转过头,又向一直流汗伏地的桓玄举杯示意,“(桓)玄乃得起”。
  虽然当时有了台阶下,“(桓)玄益不自安,切齿于(司马)道子”,种下了日后桓玄谋反篡晋的根苗。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萧墙伏祸连踵至――各怀鬼胎的东晋臣将
  
  孝武帝死后,王国宝又马上重新谄附司马道子,“(司马)道子更惑之,倚为心腹”。王国宝的与族弟琅琊内史王绪也与族兄双双参管朝政,权倾内外。古今中外,凡是小人都有这样的本事,能令公喜,能令公怒,以利益为最终目的,不惜折节屈膝,不惜甘言密语,不惜臭不要脸。何况,会稽王司马道子又是一个庸识暗劣之人。
  前将军王恭(本来朝廷授王恭为“平北将军”,但晋朝有“北”字军号的人下场均不好,大家都忌讳“北”字,故而王恭“以超受为辞”,朝廷改为“前将军”)是孝武帝元配王皇后之兄,安弟之舅,“少有美誉,清操过人”,加上世为高门,其为人清正不阿。入朝拜孝武帝坟陵之余,王恭常向司马道子“正色直言”,劝他不要呢近小人。
  王国宝、王绪兄弟对王恭又惧又怕。王绪劝王国宝,趁王恭入朝安帝时伏兵杀掉他。王国宝本性怯懦,没敢答应。
  会稽王司马道子以为自己是安帝之叔,王恭是安帝之舅,起先还对王恭客客气气,常与这位帝舅拉家常讲心里话,但王恭“每言及时政,辄厉声色”,是个不大懂人情世故的老古板,慢慢也使司马道子心生愤恨,渐生相图之意。
  王恭方面,手下有人也劝他趁入朝时带兵诛杀王国宝。由于害怕王国宝的好友、豫州刺史庾楷兵马强盛,王恭犹豫不敢先发。还镇之曰,大庭广众之下,王恭仍旧直脾气,大声现劝会稽王司马道子“纳直言,放郑声,远佞人。”
  “佞人”王国宝、王绪兄弟等人都在送行宾客当中,听王恭之语,“心中愈惧”。
  司马道子不仅没有远佞人,待王恭一走,他下命任王国宝为左仆射,领选,即掌管朝中的人事大权,并把东宫卫兵全划拨王国宝指挥。惟一让国人有一点心理安慰的是王导之孙右仆射王也被朝廷拜为尚书令。王年青时曾作桓温的幕僚,当时就很为桓大将军器重,预言他定为“黑头公”,即不必等到年老白头即可作三公的达官。王和兄弟王珉本来都是谢安女婿,后来王、谢两家大族因利益摩擦闹翻,兄弟俩被谢安逼着双双与谢家女儿离婚。孝武帝末年,为了抑制司马道子权势,但把王调入中央办事。王在孝武帝临崩前曾梦有人“以大笔如椽与之”,醒来,他就对人说自己“将有大手笔事”。结果,张美人谋杀孝武帝,哀册谥议,皆是王起草。
  王国宝、王绪兄弟掌权后,“纳贿穷奢,不知极纪”,又不断劝司马道子裁撤王恭和荆州刺史殷仲堪的兵权,致使内外扰动,都知道要有大事发生。王恭、殷仲堪二人闻信,也称要“北伐”为名,缮甲勒兵,各作准备。
  殷仲堪也是陈郡世家大族出身,清淡大家,年青时就与韩康伯齐名,号称“每三日不读《道德论》,便觉舌本间强”。此人又是大孝子,其父殷师病卧多年,殷仲堪自学医术,因长期“挥泪执药”,竟然瞎掉了一只眼睛。入朝为官后,孝武帝很信任殷仲堪。一天,孝武帝问:“我听见人说有个大臣的父亲神经衰弱,听见床下蚂蚁打架的声音,就觉得是恶牛相斗,那个人是谁呀?”殷仲堪马上下跪流泪,答称“臣进退惟谷”――因为孝武帝讲的那个人正是殷师。古人纯孝,又多忌讳,为臣为子的殷仲堪着实尴尬了一回。
  殷仲堪虽有美誉,确实并非将师之才。到任之后,政事紊乱,只是好施小恩小惠来安抚民心。
  王恭深觉危日近,便主动派人联络殷仲堪,准备共同起兵讨伐王国宝等人。一直郁郁不得志的桓玄,也想混水摸鱼,便也窜掇殷仲堪起兵:
  “王国宝兄弟擅权,生杀任意,但王恭是国舅,他们不一定敢先拿他下手。明公您是先帝旧人,破格升任荆州刺史,舆论大多以为您非方伯之才,王国宝等人很可能下诏调您入京,夺去军权,那时候您可怎么办呢?”
  殷仲堪被桓玄一语道破心事,忙问:“我忧此已久,又该如何呢?”
  “与王孝伯(王恭字)东西齐举,我桓玄举众相随,可建大业。”
  殷仲堪深以为然。他召集雍州刺史郗恢和堂兄南蛮校尉殷觊商议大事,二人均不同意,认为起兵事大,有谋反之嫌。
  建康方面,会稽王司马道子听说王恭、殷仲堪有异动,马上宣布内外戒严。同时,他召来尚书令王,问:“二藩作逆,卿知之乎?”王一直在朝中受王国宝兄弟排斥,只是个花架子,便回答:“我一直不得参预朝政,此事一概不知。”王国宝闻言,心中更是惶惧,愈发明白王恭等人是专门冲自己一人而来。
  王绪狠毒,他劝堂兄王国宝假借司马道子亡命,先杀掉王、车胤等人,以除时望,再乘机裹胁安帝和司马道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兵讨伐王恭和殷仲堪。如此计得行,成功的机率估计还小不了。但王国宝Tan-Wu的胃口大,果于诛杀的胆子却很小。
  王、车胤得召进殿后,王国宝不仅没下令杀掉对方,反而问计于王:“王恭、殷仲堪两人起兵,我该怎么办?”
  “二藩起兵,不过是与您争权罢了,彼此之间没有深仇大恨,不必忧虑。” 王说。
  “会不会他们得势后把我当曹爽一样处理呢?(即司马懿诛曹爽三族故事)”。王国宝这一问,更暴露了他Politik方面的“天真无邪”。
  “怎么可能那样?即使您有曹爽的罪过,难道王恭等人有宣帝(司马懿)那样的魄力吗?”王“安慰”王国宝。
  王国宝闻言稍安,又扭头问车胤的看法。
  车胤表示:“如果朝廷发兵讨伐王恭,他一定凭城坚守。相对之时,殷仲堪乘上流之势,一鼓而下,直奔建康,到那时候,您又该怎么办呢?”
  经这一席话,王国宝吓得面如土色。杀人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他赶忙“上书解职,诣阙待罪。”
  本来手握朝廷大权、禁卫军权、人事调动权,王国宝竟被车胤几句话吓破胆,主动提出辞职,连稍作反抗的表示都没有,确实是庸劣之极。“既而悔之,诈称诏复其本官。”辞职也就辞了。或许还能保得一命。估计回府后被王绪一激,他又后悔,想再要有所动作。
  一番折腾,本来就怯懦庸下的司马道子也知道这位“左右手”根本不可倚恃。为了平息二藩起兵,他“乃委罪(王)国宝”,派人把王国宝、王绪逮捕入狱,很快,又称诏赐死王国宝于狱,杀王绪于闹市之中。
  二王兄弟的人头还真管用。王恭罢兵,退还京口;殷仲堪虽声附王恭,一直犹豫未敢真正发兵。听见王国宝被赐死的消息,他才“抗表举兵”,遣部将杨?缙诮桶土辍K韭淼雷忧鬃孕葱湃爸梗笾倏耙菜称孪侣浚时拐颉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22 03:35 , Processed in 0.065948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